在后世,《周易》一直享有群径之首,文艺之原的美誉,其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周易》对治乱兴衰规律的研究最能启发人们的政治智慧,帮助人们拨各乱反正

“拨乱反正”一词最早见天《公羊传》,《公羊传》云:“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春秋》为汉时显学,人们从中可以寻找到拨乱反正的智慧。司马迁十分推崇《春秋》,他在《史记》中说:“《春秋》者,就义之大宗也。”“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在盛赞《春秋》的同时,司马迁将《春秋》与《周易》作了一番比较,认为《春秋》与《周易》在拨乱反正方面有着不同的功效。司马迁说:“《春秋》推见主隐,《易》本隐之以显。”也就是说,《春秋》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例来表明其中所隐含的道理,而《周易》则是根据抽象普遍的哲学原理来揭示具体的规律。在司马迁看来,《周易》的哲学思维水平更高,对于拨乱反正的指导性更强,给人政治智慧的启发性更大。

魏晋时期,阮籍也十分推崇《周易》,他认为《周易》的变化之道是拨乱反正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阮籍将六艺进行了比较,认为六艺之文,《乐》偏于仁,《诗》偏于义,《礼》偏于礼,《书》偏于知,《春秋》偏于信。“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始终也。”

唐代,孔颖达时《周易》六十四卦所代表之“时”作了研究,归纳出四种类型。孔颖达说:“然时还虽多,大体不出四种者。一者治时,颐养之世是也。二者乱时,大过之世是也。三者离散之时,解缓之世是也。四者改易之时,革变之世也。”孔颖达时时还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掌握治乱兴表的规律,用以指导实际的政治决策,以减少错误,获得最大利益。

宋代,杨万里在《诚斋易传席》中指出了他时《周易》的根本理解。杨万里认为,《周易》不公讲变,而且讲“通变”。“变”,客观事物的变化;“通变”,人们主观上的应变之方。客观事物的变化,有治有乱,有得有失,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圣人感谢到忧虑,致力于研究使现实符合理想的通变之道。这种通变之道能启发人的智慧,指导人的决策。杨万里又进一步强调了《周易》拨乱反正的作用,突出了《周易》在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地位,他说:“得其道者,虽可哲,慝可淑,青可福,危可安,乱可治,致身圣贤而跻世泰各,犹反手也。”

总之,《周易》关于治乱兴表的论述,在不同时代都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也充分说明,《同易》对治乱兴表规律的研究,的确能启发人们的政治智慧,帮助人们拨乱反正。

2、《周易》对政治得失和治民之道的看法影响深运

概括而言,《周易》对政治得失和治民之道的看法,属于民本思想的范畴,对儒家、道家以及统治阶层影响深远。

《周易·系辞》指出,《周易》能“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意思是说,《周易》对自然规律有着深刻的了解,对民众的忧患安乐有着切身的体察。

《周易》树立了一个评价政治得失的标准——“吉凶与同患”。即政治的得失取决于,君主是否以民众的吉凶为吉凶、以民众的忧患为忧患。

至于君臣关系,同样是相互依存的,尽管上下有别,君尊臣卑,但仍要刚柔相济、阴阳协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政治统一体。

凡是加强君民、君臣的依存关系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的政治,就是成功的政治,反之,凡是破坏这种依存关系,使二者形成对抗局面的政治,就会不保而国不安,是失败的政治。由于这种依存关系是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从根本上决定政治的得失,所以君主和臣民者应该以大局为重,根据一体化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这种关系不被破坏,物别是处于权力结构顶端的君主更应该如此一些。

如《乾卦》:“亢龙有悔。”《文言传》认为这是君主破坏了依存关系的一种错误行为,严厉遣责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亡,知得而不知丧。”“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为了纠正“亢龙有悔”所造成的偏差,《易传》主张君主应该奉行谦卑的美德,以加强君主对于臣民的依存关系。《谦卦·彖传》云:“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序卦传》云:“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谦为有大而不自居之义。君主虽拥有广土众民,掌握最大的权力,但唯有自处谦卑,甘居人下,才能争取到臣民的支持和辅助,事事亨通,保持其尊贵光荣不可逾越的地位。

《易传》把这种谦卑的美德贯彻到治民之道中,提出了一系列闪耀着民本思想光辉的具体措施。

其一,《易传》强调君主应该关心人民的生活,推行“损上益下”的惠民政策,建立“不伤财,不害民”的制度,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衷心悦服。《易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损上益下,民悦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其二,《易传》认为,为了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应该用伦理教化的方法,而不可用武力强制的手段。《易传》云:“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

其三,《易传》认为,居于尊位的君主只有以发于至诚的信任才能广系天下之心,因为诚信是国家团结的纽带、社会凝聚的动力。如果君民关系建立在彼此信赖的基础之上,君主以至诚之心对待人民,人民也会以至诚之心对待君主,至诚相感,上下交孚,于是君主就可以受到人民的衷心爱戴,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动而无违,得志于天下。《易传》云:“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兑,悦也。刚中而柔外,悦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悦以先民,民忘其劳;悦以犯难,民忘其死。悦之大,民劝矣哉。刚来而下柔,动而悦,随。大亨贞元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悦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总之,我们可以说,民本思想最早来源于《周易》,是《周易》对政治得失和治民之道的根本看法,其影响深远,效用无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