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统(公元五零一——五三一年)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字德施,天监元年(公元五零二年)立为太子。著有《文集》二十卷、《正序》十卷、《英华集》二十卷,都已失传。因为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后来又称《文选》为《昭明文选》。《文选》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
成书时间:南北朝时期
类别:诗文集
内容导读
宋代谚语云:“文选烂,秀才半。”
《文选》是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太子以其的鉴赏眼光和严谨科学的态度,从梁以前的诗、辞、文、赋等三十几种文体中,选取最优秀的作品集成此书。唐宋以来的文学家,无一例外地从《文选》中吸取了艺术营养。
《文选》共收录了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个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余首,各种文体的主要代表作大致具备。它的编选者萧统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和鉴赏能力,他的著作有《文集》20卷,典诰类的《正序》10卷,五言诗《英华集》20卷,编选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30卷。可惜这位英华绝代的太子,在公元531年3月游园时,乘船去采摘芙蓉花,不幸掉入湖中,摔伤了胯骨,又耽误了治疗,病情恶化而死去,终年31岁。他死后的谥号为“昭明”,故此世人称之为昭明太子,他所编选的“文选”就称做《昭明文选》。
《文选》原书共30卷,体系庞大,选文丰富。其中选取的作品,从所选作品的创作时代上说,上起先秦,下迄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以前,所选作家,包括屈原、贾谊、司马迁、班固、杨雄、司马相如、左思、张衡、曹*、曹植、刘帧、王粲、陆机、谢灵运、江淹、潘岳、陶潜、以至任儿、沈约等共计129位著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另外还有很多佚名作家的作品;从文章分体上说,选取了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策文、表、上书、启、弹事、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讳、哀、碑、墓志、行状、吊文、祭文,共计38类文体。全书共收入文章480篇,诗歌700多首。从现代观点来看,这些诗文大致包括了诗歌、辞赋和杂文三大类作品。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中,哀伤之情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有关“七哀”题旨的争议即说明了这一点。《昭明文选》所归纳的37类文体中,“赋”、“诗”体下又分别设有“哀伤”类作为子目,共入选作品21篇。《文选》单列“骚”体,共选录屈宋等人作品17首。“《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辨》绮靡以伤情”,正是这些作品哀伤的情感基调,为古代诗歌确立了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而“楚臣去境”、“宋玉悲秋”也成为后世抒发哀伤情绪的固定意象与惯常用语。
《文选》中其他表现哀伤主题的文体尚有“诔”、“哀”、“碑文”、“墓志”、“吊文”、“祭文”等,述哀是这些应用文体基本的功能性要求。在一部文学总集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体类和远远超出这一比例的篇幅抒写着同一个情感主题,这本身便值得关注。
在《文选》颇为烦琐的诗体分类体例中,除去“哀伤”一类,以题材立目的“咏怀”、“赠答”、“祖饯”、“行旅”、“挽歌”等,类目本身即包含哀伤的成分:“咏怀”所咏多为哀伤情怀;“赠答”、“祖饯”道离情;“行旅”写羁愁;“挽歌”哀挽生命的终结,大量作品关涉哀伤主题是不言而喻的。以体裁立目的“乐府”、“杂歌”、“杂诗”、“杂拟”四类诗歌中,哀伤之情的抒发也占有相当比重。
《文选》为我们提供了研阅哀伤这一情感类型的范本。对作品文本作共时性的呈现,可以窥见一代文学之风貌,而对作品的历时性回溯又可寻绎某一情感类型*文学的广泛社会基础与深厚文化心理底蕴。
也正因为如此,《文选》以范本形式展示了哀伤之情*文学的广泛性与丰富多样性。
此外,《文选》以其搜罗宏富、裒英集粹的特点而备受历代文人学士的推重,一度成为士人的必读和必备书。
相关链接:
唐代科举考试与《文选》
“唐人最重《文选》学”,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创作诗文之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科举考试之需要,而归根结底却是为了科举考试。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为了满足广大士子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文选》的要求,李善注《文选》和《五臣注文选》等注本亦便应运而生,由此形成了唐代“文选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迎来了中国“文选学”的第一个*。
成书时间:南北朝时期
类别:诗文集
内容导读
宋代谚语云:“文选烂,秀才半。”
《文选》是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太子以其的鉴赏眼光和严谨科学的态度,从梁以前的诗、辞、文、赋等三十几种文体中,选取最优秀的作品集成此书。唐宋以来的文学家,无一例外地从《文选》中吸取了艺术营养。
《文选》共收录了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个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余首,各种文体的主要代表作大致具备。它的编选者萧统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和鉴赏能力,他的著作有《文集》20卷,典诰类的《正序》10卷,五言诗《英华集》20卷,编选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30卷。可惜这位英华绝代的太子,在公元531年3月游园时,乘船去采摘芙蓉花,不幸掉入湖中,摔伤了胯骨,又耽误了治疗,病情恶化而死去,终年31岁。他死后的谥号为“昭明”,故此世人称之为昭明太子,他所编选的“文选”就称做《昭明文选》。
《文选》原书共30卷,体系庞大,选文丰富。其中选取的作品,从所选作品的创作时代上说,上起先秦,下迄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以前,所选作家,包括屈原、贾谊、司马迁、班固、杨雄、司马相如、左思、张衡、曹*、曹植、刘帧、王粲、陆机、谢灵运、江淹、潘岳、陶潜、以至任儿、沈约等共计129位著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另外还有很多佚名作家的作品;从文章分体上说,选取了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策文、表、上书、启、弹事、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讳、哀、碑、墓志、行状、吊文、祭文,共计38类文体。全书共收入文章480篇,诗歌700多首。从现代观点来看,这些诗文大致包括了诗歌、辞赋和杂文三大类作品。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中,哀伤之情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有关“七哀”题旨的争议即说明了这一点。《昭明文选》所归纳的37类文体中,“赋”、“诗”体下又分别设有“哀伤”类作为子目,共入选作品21篇。《文选》单列“骚”体,共选录屈宋等人作品17首。“《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辨》绮靡以伤情”,正是这些作品哀伤的情感基调,为古代诗歌确立了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而“楚臣去境”、“宋玉悲秋”也成为后世抒发哀伤情绪的固定意象与惯常用语。
《文选》中其他表现哀伤主题的文体尚有“诔”、“哀”、“碑文”、“墓志”、“吊文”、“祭文”等,述哀是这些应用文体基本的功能性要求。在一部文学总集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体类和远远超出这一比例的篇幅抒写着同一个情感主题,这本身便值得关注。
在《文选》颇为烦琐的诗体分类体例中,除去“哀伤”一类,以题材立目的“咏怀”、“赠答”、“祖饯”、“行旅”、“挽歌”等,类目本身即包含哀伤的成分:“咏怀”所咏多为哀伤情怀;“赠答”、“祖饯”道离情;“行旅”写羁愁;“挽歌”哀挽生命的终结,大量作品关涉哀伤主题是不言而喻的。以体裁立目的“乐府”、“杂歌”、“杂诗”、“杂拟”四类诗歌中,哀伤之情的抒发也占有相当比重。
《文选》为我们提供了研阅哀伤这一情感类型的范本。对作品文本作共时性的呈现,可以窥见一代文学之风貌,而对作品的历时性回溯又可寻绎某一情感类型*文学的广泛社会基础与深厚文化心理底蕴。
也正因为如此,《文选》以范本形式展示了哀伤之情*文学的广泛性与丰富多样性。
此外,《文选》以其搜罗宏富、裒英集粹的特点而备受历代文人学士的推重,一度成为士人的必读和必备书。
相关链接:
唐代科举考试与《文选》
“唐人最重《文选》学”,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创作诗文之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科举考试之需要,而归根结底却是为了科举考试。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为了满足广大士子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文选》的要求,李善注《文选》和《五臣注文选》等注本亦便应运而生,由此形成了唐代“文选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迎来了中国“文选学”的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