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中叶,正值拨乱反正,立志革新的时期。国家急切地想从特殊时期的错误中走出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共和国。正所谓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中国,需要一些正面的榜样和典型来引导人民的思维和行动。
余成杰的家乡是一个山区小县城。余成杰勇斗歹徒,保卫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物质财产的“壮举”,也就成了这个小县宣传部门的最好题材。一时间,这个刚满十八岁的青年成了县里的先进标兵。很多厂矿都主动表示欢迎余成杰到他们那里工作。要知道,那时候全国有多少返城青年,为了求得一份国企单位的工作,不惜放弃自己的人格尊严,卑躬屈膝,想尽办法运作着。余成杰的父母,为忽然降临到自己儿子头上的好运气感到欣喜异常,如果余成杰参加了工作,可以让这个家庭少一个待业青年,多一份收入。可是令他们失望的是,余成杰却执拗地选择了一条让别人倍感费解的路。
“我要参军!”他坚定不移地说。这个决定一出,不仅他的父母,包括他的七大姑,八大姨全都来做他的思想工作。内容不外乎你这孩子的脑袋是不是被歹徒的棒子打坏了?当兵吃苦三年不说,最终目的也不就是为了复员回来,国家能把自己分配到一个正式单位工作吗?现在现成的工作等着你来挑,你却要吃重茬苦,找弯路走,正所谓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儿,到时候指不定被分到哪儿去了。
事儿是这么个事儿,理儿是那么个理儿。可是余成杰就是一句话,“我要参军!”弄得大家哭笑不得,只好随他。
余成杰执意要当兵完全是因为张晓萌。张晓萌的父亲是县里的文化局长。这位六十年代苏联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是全县少有的几个没有受过太多批斗的“臭老九”。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他不是那种死读书,认死理的呆子,而是一个工于心计,顺应形势的人。当然,这不是说张局长是一个小人。他在感谢余成杰保护自己女儿的时候,是十分真诚的。
但是,当张晓萌热情地邀请余成杰到她家里做客的时候,张局长敏锐的感觉到了女儿的心思。他一共生育了一儿一女,儿子在他的影响下,好学上进,在全国的小青年都在革老师的命,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时候,张公子却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完成了高中的学业,并在张局长的运作下,进了北京大学读书。张局长卓识远见地意识到,终有一天,世界将掌握在那些有知识的人的手中。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在这一点上,他和后来掌控中国命运的邓大爷不谋而合。
他的爱女张晓萌却不像他哥哥那样听从自己的教诲。也许是女性的天性,张晓萌爱美任性,对学习也不怎么感兴趣。他曾经设计让自己的女儿学成一名医生,然后嫁一个门当户对有前途的青年,过上衣食无忧,有身份有地位的日子。那样,他也就算完成了一个父亲的职责,完美的诠释了一个中国父亲对子女的爱。
可是,余成杰的出现却打乱了他的计划。这个出身卑微的小伙子虽然长得也算英俊,面对歹徒欺负自己女儿的时候也能以命相博,但他离自己未来乘龙快婿的标准实在相差太远,无论出身还是发展前途。这个社会正在慢慢走向法制,武力不是解决事情的办法。何况,谁也不会倒霉催的总遇到歹徒抢劫。思索再三后,张局长决定扼杀这段感情于萌芽状态之中。
张局长毕竟是有办法的人。他不会板着脸说你们的年龄太小,应该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早恋不是时尚等等大道理,他是过来人,知道年轻人的感情如同洪水应该疏导,而不是堵截,否则会泛滥成一场无法控制的灾难。想到这里,他的脸上重又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余成杰是怀着复杂的心情走进张晓萌的家门的。张家住在县里少有的几栋楼房里,这在当时的人们的眼光中,是高门大户。余家只是普通的工人阶层,像身边的人一样,他们全家六口人只住在四十平米左右的简陋平房中。所以,当他跟在张晓萌的身后,走进张局长的家门时,第一种感觉就是不对等的自卑感。
幸好张局长全家对他这个“救命恩人”还是十分热情的。作为主人,张局长表示欢迎他和自己的宝贝千金做朋友,并且再次对他在列车上的“壮举”表示了赞赏。虽然他的态度慈祥谦和,但是余成杰总是感觉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他手足无措。人与人之间太过客气就是表示有距离。
“爸,你别说那么多了,成杰都不好意思了。”张晓萌看出了余成杰的不自然,撒娇地对张局长说。
“好好,你们年轻人聊。”张局长笑着回到自己的房间。
不止局长的地位让余成杰感到压力,张家满屋的书卷气息也让余成杰感到自己和张晓萌不是一类人。徘徊在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书架面前,余成杰被封面五颜六色的书籍吸引了。那些书很多都是他上学时红卫兵们大力铲除的“毒草”。现在堂而皇之的摆在局长家里的书架上,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现在的时代不同了。
“成杰,你喜欢看书?”张晓萌一面为他削苹果一面问。
“嗯,只可惜没有那么多学习机会。”余成杰说。他不想让张晓萌认为自己是一个浅薄的人。因为他清醒地判断出,在这个家庭里,知识才是最有地位的。
“我喜欢看俄国文学,普希金的爱情诗,契柯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张晓萌说着,她的眼神穿过房间,望向北方,神情像是已经身至俄罗斯广袤的山林和原野上,“有时候,真的想化身为小说里的女主角。”
她有这样的想法,应该是与父亲对自己在苏联留学期间的美好回忆有关。
余成杰对苏联不抱好感。国家的宣传机器对这个巨人的描述最多的是“修正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作为一个爱国青年,他对俄国文学也产生了抵触。不过,身处北方城市,俄语还是作为高中生外语课程的语种来学习的,(虽然之后中国通过兵乓球外交与英美等西方国家改善了关系,英语成为主要的外语课程)所以余成杰还是勉强找到了话题。
“成杰,我看得出来,你是一个聪明人。为什么不继续你的学业呢?譬如俄语就是一种美好的语言。”张晓萌说着,然后用俄语轻声地哼起了“红梅花儿开”这首歌。
余成杰沉默了,对于他来说,上大学,成为张局长那类文化人,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和途径。因为国家并没有高考制度,想上大学是需要组织推荐的。
“你可以参军啊,我爸爸一个老朋友的儿子,就是在部队上了军校,现在已经是一个连级军官了,上次他探亲回来,爸爸还安排我们两家在一起吃了一顿饭,爸爸十分喜欢他。”张晓萌说。不过后来她又一语双关地说了句,“可是我不喜欢他。”
张晓萌无意的话犹如一盏指路明灯,为几近陷入绝望的余成杰照亮了努力的方向。他也要参军,然后上军校。成为张局长喜欢的那种人。之所以这样,因为他感到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张晓萌。但是他还没有表白过,因为张晓萌在他眼里是那么完美,完美得只可远远的欣赏,他怕自己一旦说出自己的心迹,会遭到张晓萌的嗤笑,连朋友都做不得了。他要默默的努力,直到自己可以坦然面对张局长那俯视的目光。另外,他决定继续学习俄语,除了他在学校里俄语一直学得不错,主要因为张晓萌喜欢。
临走的时候,张晓萌借给他一本普希金的诗集。
余成杰的家乡是一个山区小县城。余成杰勇斗歹徒,保卫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物质财产的“壮举”,也就成了这个小县宣传部门的最好题材。一时间,这个刚满十八岁的青年成了县里的先进标兵。很多厂矿都主动表示欢迎余成杰到他们那里工作。要知道,那时候全国有多少返城青年,为了求得一份国企单位的工作,不惜放弃自己的人格尊严,卑躬屈膝,想尽办法运作着。余成杰的父母,为忽然降临到自己儿子头上的好运气感到欣喜异常,如果余成杰参加了工作,可以让这个家庭少一个待业青年,多一份收入。可是令他们失望的是,余成杰却执拗地选择了一条让别人倍感费解的路。
“我要参军!”他坚定不移地说。这个决定一出,不仅他的父母,包括他的七大姑,八大姨全都来做他的思想工作。内容不外乎你这孩子的脑袋是不是被歹徒的棒子打坏了?当兵吃苦三年不说,最终目的也不就是为了复员回来,国家能把自己分配到一个正式单位工作吗?现在现成的工作等着你来挑,你却要吃重茬苦,找弯路走,正所谓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儿,到时候指不定被分到哪儿去了。
事儿是这么个事儿,理儿是那么个理儿。可是余成杰就是一句话,“我要参军!”弄得大家哭笑不得,只好随他。
余成杰执意要当兵完全是因为张晓萌。张晓萌的父亲是县里的文化局长。这位六十年代苏联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是全县少有的几个没有受过太多批斗的“臭老九”。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他不是那种死读书,认死理的呆子,而是一个工于心计,顺应形势的人。当然,这不是说张局长是一个小人。他在感谢余成杰保护自己女儿的时候,是十分真诚的。
但是,当张晓萌热情地邀请余成杰到她家里做客的时候,张局长敏锐的感觉到了女儿的心思。他一共生育了一儿一女,儿子在他的影响下,好学上进,在全国的小青年都在革老师的命,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时候,张公子却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完成了高中的学业,并在张局长的运作下,进了北京大学读书。张局长卓识远见地意识到,终有一天,世界将掌握在那些有知识的人的手中。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在这一点上,他和后来掌控中国命运的邓大爷不谋而合。
他的爱女张晓萌却不像他哥哥那样听从自己的教诲。也许是女性的天性,张晓萌爱美任性,对学习也不怎么感兴趣。他曾经设计让自己的女儿学成一名医生,然后嫁一个门当户对有前途的青年,过上衣食无忧,有身份有地位的日子。那样,他也就算完成了一个父亲的职责,完美的诠释了一个中国父亲对子女的爱。
可是,余成杰的出现却打乱了他的计划。这个出身卑微的小伙子虽然长得也算英俊,面对歹徒欺负自己女儿的时候也能以命相博,但他离自己未来乘龙快婿的标准实在相差太远,无论出身还是发展前途。这个社会正在慢慢走向法制,武力不是解决事情的办法。何况,谁也不会倒霉催的总遇到歹徒抢劫。思索再三后,张局长决定扼杀这段感情于萌芽状态之中。
张局长毕竟是有办法的人。他不会板着脸说你们的年龄太小,应该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早恋不是时尚等等大道理,他是过来人,知道年轻人的感情如同洪水应该疏导,而不是堵截,否则会泛滥成一场无法控制的灾难。想到这里,他的脸上重又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余成杰是怀着复杂的心情走进张晓萌的家门的。张家住在县里少有的几栋楼房里,这在当时的人们的眼光中,是高门大户。余家只是普通的工人阶层,像身边的人一样,他们全家六口人只住在四十平米左右的简陋平房中。所以,当他跟在张晓萌的身后,走进张局长的家门时,第一种感觉就是不对等的自卑感。
幸好张局长全家对他这个“救命恩人”还是十分热情的。作为主人,张局长表示欢迎他和自己的宝贝千金做朋友,并且再次对他在列车上的“壮举”表示了赞赏。虽然他的态度慈祥谦和,但是余成杰总是感觉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他手足无措。人与人之间太过客气就是表示有距离。
“爸,你别说那么多了,成杰都不好意思了。”张晓萌看出了余成杰的不自然,撒娇地对张局长说。
“好好,你们年轻人聊。”张局长笑着回到自己的房间。
不止局长的地位让余成杰感到压力,张家满屋的书卷气息也让余成杰感到自己和张晓萌不是一类人。徘徊在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书架面前,余成杰被封面五颜六色的书籍吸引了。那些书很多都是他上学时红卫兵们大力铲除的“毒草”。现在堂而皇之的摆在局长家里的书架上,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现在的时代不同了。
“成杰,你喜欢看书?”张晓萌一面为他削苹果一面问。
“嗯,只可惜没有那么多学习机会。”余成杰说。他不想让张晓萌认为自己是一个浅薄的人。因为他清醒地判断出,在这个家庭里,知识才是最有地位的。
“我喜欢看俄国文学,普希金的爱情诗,契柯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张晓萌说着,她的眼神穿过房间,望向北方,神情像是已经身至俄罗斯广袤的山林和原野上,“有时候,真的想化身为小说里的女主角。”
她有这样的想法,应该是与父亲对自己在苏联留学期间的美好回忆有关。
余成杰对苏联不抱好感。国家的宣传机器对这个巨人的描述最多的是“修正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作为一个爱国青年,他对俄国文学也产生了抵触。不过,身处北方城市,俄语还是作为高中生外语课程的语种来学习的,(虽然之后中国通过兵乓球外交与英美等西方国家改善了关系,英语成为主要的外语课程)所以余成杰还是勉强找到了话题。
“成杰,我看得出来,你是一个聪明人。为什么不继续你的学业呢?譬如俄语就是一种美好的语言。”张晓萌说着,然后用俄语轻声地哼起了“红梅花儿开”这首歌。
余成杰沉默了,对于他来说,上大学,成为张局长那类文化人,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和途径。因为国家并没有高考制度,想上大学是需要组织推荐的。
“你可以参军啊,我爸爸一个老朋友的儿子,就是在部队上了军校,现在已经是一个连级军官了,上次他探亲回来,爸爸还安排我们两家在一起吃了一顿饭,爸爸十分喜欢他。”张晓萌说。不过后来她又一语双关地说了句,“可是我不喜欢他。”
张晓萌无意的话犹如一盏指路明灯,为几近陷入绝望的余成杰照亮了努力的方向。他也要参军,然后上军校。成为张局长喜欢的那种人。之所以这样,因为他感到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张晓萌。但是他还没有表白过,因为张晓萌在他眼里是那么完美,完美得只可远远的欣赏,他怕自己一旦说出自己的心迹,会遭到张晓萌的嗤笑,连朋友都做不得了。他要默默的努力,直到自己可以坦然面对张局长那俯视的目光。另外,他决定继续学习俄语,除了他在学校里俄语一直学得不错,主要因为张晓萌喜欢。
临走的时候,张晓萌借给他一本普希金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