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研究易学的学者众多,著作也颇多。可以说,明代易学是对宋代理学易的继承和发展。下面我们将明代易学分为三个时期简要地进行论述。
明初,有影响的是胡广等人的《周易大全》,其说颇为严谨完备。

1、胡广

胡广,字光大,吉水人。明大臣,书法家。明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状元。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官至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进文渊阁大学士。曾奉命参修《五经四书大全》。

《周易大全》二十四卷,便是明永乐所修《五经四书大全》中的第一种,由胡广、杨荣、金幼孜主编,参与修撰者还有叶时中等三十九人。其书大旨,宗主程颐、朱熹之学,兼取诸家《易》解而融贯为说。

朱彝尊《经义考》云:“胡广等惟就董楷《周易传义附录》、董真卿《周易会通》、胡一桂《周易本义附录纂疏》、胡炳文《周易本义通释》四书杂为抄录,而隐去姓名,于诸书外未寓目者至多。”

《四库全书提要》指出:“今勘验旧文,一一符合。彝尊所论,未可谓之苛求。然董楷、胡一桂、胡炳文笃守朱子,其说颇严谨;董真卿则以程、朱为主而博采诸家以翼之,其说颇为赅备。取材于四家之书,而刊除重复,勒为一编,虽不免守匮抱残,要其宗旨则尚可谓不失其正。且二百余年以此取士,一代之令甲在焉。录存其书,见有明儒者之经学,其初之不敢放轶者由于此,其后之不免固陋者亦由于此。”

郑晓《今言》曰:“洪武开科,《五经》皆主古《注疏》及宋儒。《赐》,程、朱;《书》,蔡;《诗》,朱;《春秋左》、《公羊》、《谷梁》,程、胡、张;《礼记》,陈。后乃尽弃《注疏》,不知始于何时。或曰始于颁《五经大全》时,以为诸家说优者采人故耳。然古《注疏》终不可废也。”

2、蔡清

明中期,有影响的是著名理学家蔡清。

蔡清,字介夫,别号虚斋,明人。31岁中进士,官至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

蔡清花一生心血,力学六经、诸子及史集等书,对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著作,研读尤精。

蔡清在泉州开元寺结社研究《易》学,李廷机、张岳、林希元、陈琛等都是其中的成员。该社有二十八人,号称“清源治《易》二十八宿”。他们论著达90多部,所以当时人称“今天下言《易》都皆推;成、宏间,士大夫谈理学,唯清尤为精诣。”

蔡清在泉州成为研究理学的中心人物,且形成清源学派,其影响遍及全国,是明代理学的下个代表人物。

蔡清的理学,主要是继承朱熹的学说。他在泉州清平铺楼上潜心著述,写成《四书蒙引》,捍卫朱熹的学说。在他的力倡下,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明、清时期以经术取士的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他对朱熹的理学思想也有创造性的发展。例如朱熹主张“理(精神)先”、“气(物质)后”,即认为精神先于物质而存在。蔡清则认为尽**皆气也,理则是此气之理耳。即先有气而后有理,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蔡清重视培养人才。他“官辙所至,随杖履者数百人”。甚至归家养病期间,也在泉州开元寺讲学。因此“有志之士,不远数千里从之”。在他的教育下,“出其门者,皆能以理学名于时。”他对贫困学生不收学费,还供给膳宿,寒来暑往,还为他们添置衣裳。他教育学生“学宜养正性,持正行。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意即读书的人要把自己培养成品质好,行为端正的人。还要虚心求教,深入钻研,领会实质,联系自己,积极实践,方能有所成说。

蔡清为官清廉,反对谋私利。他常说:“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他敢于揭露明代封建治者把“取于民”的钱财,都落入“庸将之家”、“权幸之门,”以致造成“兵弱”不振作祟贾谊和诸葛孔明的正直。热切希望最高统治者“当大有以振作之”,使人民安居乐业。蔡清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不趋炎附势。

在江西任职时,有一次宁王朱宸濠生日,属下均穿朝服称贺,唯他一人穿便服,且说是为了与朝拜皇上有所区别。当时每月初一、十五日,宁王属下要先朝宁王,次日才进文庙孔子。蔡清却先拜孔子,而后谒宁王。一日宁王当嘲弄蔡清不会作诗。他当面对曰:“某平生于人无私。”原来“私”与“诗”谐音,宁王反而受辱。终因得罪宁王而备受迫害,最终不得不辞归故里。

蔡清一生著述多为阐发六经本旨。主要有《四书蒙引》、《易蒙引》和《虚斋文集》等。他治学严谨,在床边设案置烛台,凡与学生讲论的问题,临寐前反复思考,若有所得即起床,点灯纪录备忘。因积劳成疾,年五十六而逝。

3、来知德

明晚期,有影响的是著名理学家来知德。

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出生于今梁平县仁贤镇华安村白鹤湾,卒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明代著名理学家,享誉海内外的注《易》大师。所著《周易集注》世称绝学,是继孔子后,用象数结合义理注释《易经》取得巨大成就的惟独一人,故称夫子。

来知德自幼聪明好学,八岁能诵,九岁能词,其学以致知为本,尽伦为要。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中举。他立下了“原孔子”宏愿,以攻经入手,将明朝召集诸儒纂修的《五经性理大全》日夜诵读。读及《周易》,方知诸儒皆忘却了象数,只言义理。在釜山斗室,静坐六年悟道养性,对《易经》图象无所领悟。从此,下决心离开梁平家乡到今重庆、湖北交界处的长滩镇那茂林修竹、溪水潺流的虬溪深山丛中,苦苦研读《易经》原著,方知离他已二千余年的《易经》原意。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一丝不苟的态度,废寝忘食研究二十九个春秋,有时思考十夜不睡,数日忘食。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世称绝学的《周易集注》终于成书问世。

来知德研究《周易》成就卓著,他重点研究事物的本质,以象数为宗,强调理、气、象数相统一,专取《系辞》中错综其数以论易象。以象数阐释义理,以义理印证象数,纵横推阐,按图索骥,为学《易》者,洞开了门户;为《易》林找回了孔子《易》原璧,使失去了一千多年的象数,又回到了“四圣”(“四圣”是按世上万物之象来定的八卦)原处,故震惊《易》林,《周易集注》被称为绝学。

在先天太极图、先天八卦图基础上,来知德悟出并进一步阐明了“阴阳对侍,阴阳平衡”的理论。中医学利用来夫子《周易集注》中的“阴阳平衡”理论,医治疾病,提高了疗效,丰富了中医理论宝库。

《周易集注》体现了来知德朴实的辩证观点,世上万物是发展变化的,没有静止不变的事物。他不盲从孔子也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来知德的著作较多,著有《釜山虬溪诗稿》,游记有《华山》、《峨眉》等;理学有《周易集注》、《大学古本章句》等;自省有《谨言功夫条目》等;训诫子孙的有《家训》等。数十万字著作面世,世人惊佩不已。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