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易学是对宋代易学的继承,其内容和方法基本不出宋人的范围。元代易学家大多“以程、朱为宗”,并以此自我标榜,实际上多是义理、象数兼而言之,这与朱熹易学本具各家所长的特点大有关系。
1、俞琰
元代对道教易学进行总结的主要是俞琰。
俞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字玉吾。生活在宋元之际,宋亡,不复有仁进意,隐林屋山著书立说,故自号林屋山人,因所居旁有一石涧,学者称石涧先生。始学儒家,是儒家学者。“石涧先生,吴中老儒也”(李克宽《周易集说序》)。元朝统治者“授温州学录不赴,后得异人金液还丹之妙”(《吴中人物志》)。他也常以道号自称。如纳兰成德所言,俞琰“宋亡隐居不仁,自号石涧道人。又称林屋洞天真逸”。
俞琰一生熟读经、史、子、集,以词赋闻名,雅好鼓琴,尤精于易学。他自幼承其家学,刻苦研《易》三十余年,自言:“琰幼承佼师面命,首读朱子《本义》,次读《程传》。”又言:“予生平有读《易》癖,三老一辈看间,虽隆冬大暑不辍,每读一字一句而有疑焉,则终日终夜沉思,必欲释其疑,乃已自得其说则欣然,如获拱璧。亲戚朋友咸笑之,以为学虽勤而不见用于时何,乃不知时变而自苦,苦若是耶。予则以理义自悦犹刍豢之悦口,盖自得其乐,罔知所谓苦也。”
俞琰易学著作有:《周易集说》四十卷,《读易举要》四卷,《易图纂要》二卷,《易古占法》一卷,《易外别传》一卷,《大易会要》一百三十卷,还有《易经考证》、《易传考证》、《读易须知》、《六十四卦图》、《卦爻象占分类》、《易图合璧连珠》等书。所著书大部分佚失。据朱彝尊考证,尚存者有《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图纂要》、《易古占法》、《易外别传》,其中《读易举要》、《易古占法》朱氏未见。而《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外别传》影响比较大,是其代表作。
《周易集说》是集解性易著。是在《大易会要》基础上完成的,他说:“历考诸家易说,摭其英华萃为一书,名曰《大易会要》,凡一百三十卷。不揣固陋,遂自至元甲申集诸说之善而为之说,凡四十卷,因名之曰《周易集说》云。”此书以朱子为本,参以程氏,又集诸葛亮说之善者。他指出:“予自德佑后集诸儒之说为卷一百二十,名曰《大易会要》,以程朱二公为主,诸说之善者为辅,又益之以平昔所闻于师友者为《周易集说》四十卷。”其书历时二十余年,凡更四稿。“或有勉余者云:日月逝矣。《系辞传》及《说卦传》、《序卦》、《杂卦》犹未脱稿,其得为完书乎。予亦自以为欠,至大辛亥,自番禺归吴,憩海滨僧舍,地僻人静,一夏风凉,闲生无年用心,因取旧稿《系辞传》读之,不三月并《说卦》、《序卦》、《杂卦》改窜皆毕,遂了此欠。”自至元甲申到至大辛亥(公元1284-1311年),正好是二十七年。
《读易举要》一书,《文渊阁书目》、焦闳《经籍志》、朱睦楔《授经图》均有著录,但其传本很少。难怪朱彝尊云“未见”。《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集成四卷。此书不是依经立注,而是论述其易学体例或观点。其《易外别传》是用先天之学,解说道家经典,用道家思想印证先天之学。他在《后序》中说:“《易个别传》一卷,为之图,为之说,披阐先天图环中之极玄,证以《参同契》、《阴符经》诸书,参以伊川横渠诸儒之至论,所以发朱子之所未发,以推广邵子言外之意。”
概括而言,俞琰所学兼具理学易和道教易双重特点,主要继承了魏伯阳和邵雍的思想观点。
2、吴澄
元代象数派易学家影响最大的是吴澄。
吴澄,抚州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人,字幼清,因“所居草屋数间,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为草庐先生”,谥文正。
吴澄出生在南宋末,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元朝度过的。吴澄出身于世儒之家,受家庭薰陶,自幼读儒家著作。七岁诵《论语》、《孟子》,十岁读《中庸》、《大学》,十五岁读朱熹《大学章句》,十六岁拜临安书院山长程若庸为师,十九岁正式就读于临安书院。二十岁应乡试中选。元朝建立后,吴澄在临安书院学友程钜夫及左丞相董士选的极力推荐下,先后任翰林文字兼国史编修、江西提学副提举、国子监丞、司业,后迁翰林学士、太中大夫、经筵讲官等职。虽任过许多官职,但“旋进旋退”,时间很短,其大半岁月都是居于穷乡陋壤,孜孜于理学,“研经籍之微,玩天人之妙”。撰有《五经纂言》、《孝经章句》、《草庐精语》、《道德经注》等书,后人辑于《草庐吴文正公全集》,其易学著作有《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叙录》。
吴澄学术渊源于朱熹和陆九渊。如前所言,他曾学于程若庸,而程若庸学饶鲁,饶鲁学于黄干,黄干是朱熹的弟子,故吴澄是朱熹的四传弟子。又因吴澄家居江西抚州心学发源地,曾师从程绍开,而程是陆九渊的弟子,因此吴澄接受了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从其倾向看,更近朱子之学。如全祖望所言:“草庐出于*,固朱学也,其后亦兼主陆学。盖草庐又师程氏绍开,程氏尝筑道一书院,思和会两家,然草庐之著书,则终近乎朱。”
就象数易学言之,吴澄早年曾研究过邵雍《皇极经世》,并作《皇极经世续书》,订定《邵先生集》,作《邵子叙录》,自称“能因其言得其意”。故吴澄象数思想除继承了朱熹思想外,还汲收了邵雍的思想。今人徐志锐曾指出:“吴澄的易学思想实得于朱熹和邵雍,在象数学方面多承于上述两家。”
吴澄的象数思想主要见于《易纂言》和《易纂言外翼》,前者是《周易》笺注之作,后者是对前者易例的归纳和总结。如《四库全书提要》所言:“澄所著《易纂言》义例散见各卦中不相统贯,卷首所陈卦画亦粗具梗概未及详言,因复作此书,以畅明之。”
《四库全书总目易纂言外翼提要》认为:“自唐定《正义》,易遂以王弼为宗,象数之学,久置不讲。澄为《纂言》,一决于象,史谓其能尽破传注之穿凿,故言易者多宗之。”
也就是说,吴澄解易,具有浓厚的象数气息。
吴澄认为,《周易》卦、爻辞是用来说明卦、爻象之吉凶的,他承认卦、爻辞和卦、爻象之间存有逻辑的联系。吴澄说:“(卦)象谓卦名所肖似。文王之名卦,皆象各卦之二体而立名,既设卦名,则观其名之所肖似,于卦名之下系象辞。”为了说明此种联系,吴澄提出了四条原则和体例,即取象说、互卦说、卦变说、爻变说。
吴澄在易学研究上造诣很深,史书称吴澄“尽破传注之穿凿”,所以许多研究易学的学者都以他为老师。对此,后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言易者多以为师。其训解经文,多依宋学为据;解释经义,则词简理明,融贯旧闻,颇完备协和,非元、明诸儒空谈妙语者可比。”
3、张理
张理,字仲纯,元清江(今江西清江)人。据《宋元学案·草庐学案》记载,张理历任泰宁教谕,勉斋书院山长,元仁宗延佑间(公元1314-1320年)为福建儒学副提举。早年从杜本学《易》于武夷山,“尽得其学,以其所得于《易》者,演为十有五图,以发明天道自然之象”。
张理的著作有《易象图说》三卷,《大易象数钩深图》三卷,“后至元二十四年,贡师泰序其书传世”。但对张理著作的记载,各书多不统一,朱睦楔《授经图》载,其著作有《周易图》三卷,《易象数钩深图》六卷,《易象图说》六卷。焦闳《经籍志书目》与《授经图》同,不同的是《易象数钩深图》作三卷。《道藏洞真部灵图类》有张理著《易象图说》三卷,并收有《大易象数钩深图》三卷。《四库全书》收有张理《大易象数钩深图》三卷,《易象图说》内外篇各三卷。关于《周易图》今存《道藏》,但不著录作者姓名,考其内容多集宋人易图,并多引朱震、郑东卿之言,当知作者为南宋之后人,又对比张理《易象钩深图》一书,其内容大致相同,恐此书是张理《易象钩深图》别本。
张理一生博览群书,尤精于易学,通过研究两宋象数易学,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易学体系。
他沿着宋人所开辟的以图说《易》的思路,推衍河图洛书、太极生八卦及六十四卦,以图式符号为形式,重点突出其中的阴阳、五生、八卦,六十四卦卦象及其相关的卦气说,故其易学属于象学。其图及说虽处处引宋儒邵雍、朱熹等人之言为据,但又与之不同,自成一家之言。
对于此,黄镇成在《易象图说原序》中作过说明:“清江张君仲纯,资敏而学笃,于诸经无不通,而尤其邃于《易》,尝以其玩索之力,著为《易象图说》一篇,其极仪象卦图,以奇上偶下各生阴阳刚柔内外交变,而卦画之原、四时之义、性命之说、图书之数、蓍策变占,靡不周备。六十四卦圆图以乾兑离震坤艮坎巽,循环诈布而天地之动静,一岁周天之气节,一月太阴之行度皆可见。方图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纵自上而下,横自左而右,而《参同契》邵子《大易吟》十二月之卦气、二十八舍之象皆可推。变通之图由乾坤反覆相推,阴以次而左升,阴以次而右降,而六阴六阳辟卦之序,粲然可考。致用图以后天八宫各变七卦而四正四隅、反对之象,秩然有纪。皆巧妙整齐不烦智力,无毫发可以增损,无纤隙有所拟议,所谓出于自然而无所穿凿者,当续邵子朱子之图而自为一家,亦可以见易象无所不通,惟学者能随所见崦实有所得焉,然后可以传世而不惑也。”
黄氏对张理的象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张理的象学体系“巧妙整齐”、“无毫发可以增损,无纤隙有所拟议”、“无所穿凿”,皆为过誉之辞,但他的确看到了张理象学内容的独特、博大和在图式的推衍及用这些图式解说象学的内容时所表现出的较高的逻辑性,尤其是他称张理续邵子朱子之图而自为一家,比较中肯。从象数易学发展看,张理通过整合前人研究成果而建立起象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了两宋的图书之学。
图书之学自陈抟发端,几经传播,漫延整个两宋,成为易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从其内容看,图书之学五花八门,除了河图洛书外,还有先天图、后天图,受其影响,《周易》象学都可用图表示,如纳甲图、爻辰图、卦变图、卦气图、升降图及与蓍法有关的图,而就某一象图而言,又分为多种画法,如河图洛书有多种画法,先天图也有多种画法,卦变图也有多种画法。张理作《大易象数钩深图》汇辑了宋以来许多易图,如周敦颐太极图、刘牧河图洛书,郑东卿太极贯一图和六十四卦卦象图,邵雍的先天图后天图,朱震纳甲图,李之才的六卦生六十四卦图等,为研究宋代图书之学提供了条件。
(2)融象、数为一体。
宋代象数易学,各有偏重,周敦颐作《太极图》属象学,刘牧河洛之学、邵雍先天之学属于数学,朱熹、蔡元定揉河洛和先天学,也是数学。张理“以周敦颐《太极图说》为纲领,将河洛和先后二天说皆纳入其中”,把河洛之学和先天之学改造成为象学,促进了宋代象学和数学的融合,发展了象数易学。
(3)将象学赋予丰富的义理。
在张理之前大多数易学家注重象理区别,不注重二者联系,言象不及理,而张理建立其图式化的象学时,极为重视其理的阐发,如他的四象八卦图,是以宇宙衍化为基础而画出的,是一张宇宙衍化图,其四象八卦并不直接含二或三画的卦,而是象征了自然界四大类或八大类事物。除此之外,他还把四象八卦图赋予了社会人生之理。他从四象八卦图中推衍出“四象八卦六位之图”、“四象八卦六节之图”、“四象八卦六体之图”、“四象八卦六脉之图”、“四象八卦六经之图”、“四象八卦六律之图”、“四象八卦六典之图”、“四象八卦六师之图”,以说明四象八卦图肉食自然人体社会典章之大疲乏,故此图成为解说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图式。如他指出:“推而图之章之为六位而三极备,叙之为六节而四时行,合之为六体而身形具,经之为六脉而神气完,表之为六经而治教立,协之为六律而音声均,官之为六典而政令修,统之为六师而邦国平。是故因位以明道,因节以叙德,因体以原性,因脉以凝命,因经以考礼,因称以正乐,因典以平政,因师以慎刑。”因此,他图式化的易象是包含了丰富义理的易象,这就为象数学阐发为义理之学提供了可能,加速了象数易学与义理之学的融合。
1、俞琰
元代对道教易学进行总结的主要是俞琰。
俞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字玉吾。生活在宋元之际,宋亡,不复有仁进意,隐林屋山著书立说,故自号林屋山人,因所居旁有一石涧,学者称石涧先生。始学儒家,是儒家学者。“石涧先生,吴中老儒也”(李克宽《周易集说序》)。元朝统治者“授温州学录不赴,后得异人金液还丹之妙”(《吴中人物志》)。他也常以道号自称。如纳兰成德所言,俞琰“宋亡隐居不仁,自号石涧道人。又称林屋洞天真逸”。
俞琰一生熟读经、史、子、集,以词赋闻名,雅好鼓琴,尤精于易学。他自幼承其家学,刻苦研《易》三十余年,自言:“琰幼承佼师面命,首读朱子《本义》,次读《程传》。”又言:“予生平有读《易》癖,三老一辈看间,虽隆冬大暑不辍,每读一字一句而有疑焉,则终日终夜沉思,必欲释其疑,乃已自得其说则欣然,如获拱璧。亲戚朋友咸笑之,以为学虽勤而不见用于时何,乃不知时变而自苦,苦若是耶。予则以理义自悦犹刍豢之悦口,盖自得其乐,罔知所谓苦也。”
俞琰易学著作有:《周易集说》四十卷,《读易举要》四卷,《易图纂要》二卷,《易古占法》一卷,《易外别传》一卷,《大易会要》一百三十卷,还有《易经考证》、《易传考证》、《读易须知》、《六十四卦图》、《卦爻象占分类》、《易图合璧连珠》等书。所著书大部分佚失。据朱彝尊考证,尚存者有《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图纂要》、《易古占法》、《易外别传》,其中《读易举要》、《易古占法》朱氏未见。而《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外别传》影响比较大,是其代表作。
《周易集说》是集解性易著。是在《大易会要》基础上完成的,他说:“历考诸家易说,摭其英华萃为一书,名曰《大易会要》,凡一百三十卷。不揣固陋,遂自至元甲申集诸说之善而为之说,凡四十卷,因名之曰《周易集说》云。”此书以朱子为本,参以程氏,又集诸葛亮说之善者。他指出:“予自德佑后集诸儒之说为卷一百二十,名曰《大易会要》,以程朱二公为主,诸说之善者为辅,又益之以平昔所闻于师友者为《周易集说》四十卷。”其书历时二十余年,凡更四稿。“或有勉余者云:日月逝矣。《系辞传》及《说卦传》、《序卦》、《杂卦》犹未脱稿,其得为完书乎。予亦自以为欠,至大辛亥,自番禺归吴,憩海滨僧舍,地僻人静,一夏风凉,闲生无年用心,因取旧稿《系辞传》读之,不三月并《说卦》、《序卦》、《杂卦》改窜皆毕,遂了此欠。”自至元甲申到至大辛亥(公元1284-1311年),正好是二十七年。
《读易举要》一书,《文渊阁书目》、焦闳《经籍志》、朱睦楔《授经图》均有著录,但其传本很少。难怪朱彝尊云“未见”。《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集成四卷。此书不是依经立注,而是论述其易学体例或观点。其《易外别传》是用先天之学,解说道家经典,用道家思想印证先天之学。他在《后序》中说:“《易个别传》一卷,为之图,为之说,披阐先天图环中之极玄,证以《参同契》、《阴符经》诸书,参以伊川横渠诸儒之至论,所以发朱子之所未发,以推广邵子言外之意。”
概括而言,俞琰所学兼具理学易和道教易双重特点,主要继承了魏伯阳和邵雍的思想观点。
2、吴澄
元代象数派易学家影响最大的是吴澄。
吴澄,抚州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人,字幼清,因“所居草屋数间,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为草庐先生”,谥文正。
吴澄出生在南宋末,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元朝度过的。吴澄出身于世儒之家,受家庭薰陶,自幼读儒家著作。七岁诵《论语》、《孟子》,十岁读《中庸》、《大学》,十五岁读朱熹《大学章句》,十六岁拜临安书院山长程若庸为师,十九岁正式就读于临安书院。二十岁应乡试中选。元朝建立后,吴澄在临安书院学友程钜夫及左丞相董士选的极力推荐下,先后任翰林文字兼国史编修、江西提学副提举、国子监丞、司业,后迁翰林学士、太中大夫、经筵讲官等职。虽任过许多官职,但“旋进旋退”,时间很短,其大半岁月都是居于穷乡陋壤,孜孜于理学,“研经籍之微,玩天人之妙”。撰有《五经纂言》、《孝经章句》、《草庐精语》、《道德经注》等书,后人辑于《草庐吴文正公全集》,其易学著作有《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叙录》。
吴澄学术渊源于朱熹和陆九渊。如前所言,他曾学于程若庸,而程若庸学饶鲁,饶鲁学于黄干,黄干是朱熹的弟子,故吴澄是朱熹的四传弟子。又因吴澄家居江西抚州心学发源地,曾师从程绍开,而程是陆九渊的弟子,因此吴澄接受了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从其倾向看,更近朱子之学。如全祖望所言:“草庐出于*,固朱学也,其后亦兼主陆学。盖草庐又师程氏绍开,程氏尝筑道一书院,思和会两家,然草庐之著书,则终近乎朱。”
就象数易学言之,吴澄早年曾研究过邵雍《皇极经世》,并作《皇极经世续书》,订定《邵先生集》,作《邵子叙录》,自称“能因其言得其意”。故吴澄象数思想除继承了朱熹思想外,还汲收了邵雍的思想。今人徐志锐曾指出:“吴澄的易学思想实得于朱熹和邵雍,在象数学方面多承于上述两家。”
吴澄的象数思想主要见于《易纂言》和《易纂言外翼》,前者是《周易》笺注之作,后者是对前者易例的归纳和总结。如《四库全书提要》所言:“澄所著《易纂言》义例散见各卦中不相统贯,卷首所陈卦画亦粗具梗概未及详言,因复作此书,以畅明之。”
《四库全书总目易纂言外翼提要》认为:“自唐定《正义》,易遂以王弼为宗,象数之学,久置不讲。澄为《纂言》,一决于象,史谓其能尽破传注之穿凿,故言易者多宗之。”
也就是说,吴澄解易,具有浓厚的象数气息。
吴澄认为,《周易》卦、爻辞是用来说明卦、爻象之吉凶的,他承认卦、爻辞和卦、爻象之间存有逻辑的联系。吴澄说:“(卦)象谓卦名所肖似。文王之名卦,皆象各卦之二体而立名,既设卦名,则观其名之所肖似,于卦名之下系象辞。”为了说明此种联系,吴澄提出了四条原则和体例,即取象说、互卦说、卦变说、爻变说。
吴澄在易学研究上造诣很深,史书称吴澄“尽破传注之穿凿”,所以许多研究易学的学者都以他为老师。对此,后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言易者多以为师。其训解经文,多依宋学为据;解释经义,则词简理明,融贯旧闻,颇完备协和,非元、明诸儒空谈妙语者可比。”
3、张理
张理,字仲纯,元清江(今江西清江)人。据《宋元学案·草庐学案》记载,张理历任泰宁教谕,勉斋书院山长,元仁宗延佑间(公元1314-1320年)为福建儒学副提举。早年从杜本学《易》于武夷山,“尽得其学,以其所得于《易》者,演为十有五图,以发明天道自然之象”。
张理的著作有《易象图说》三卷,《大易象数钩深图》三卷,“后至元二十四年,贡师泰序其书传世”。但对张理著作的记载,各书多不统一,朱睦楔《授经图》载,其著作有《周易图》三卷,《易象数钩深图》六卷,《易象图说》六卷。焦闳《经籍志书目》与《授经图》同,不同的是《易象数钩深图》作三卷。《道藏洞真部灵图类》有张理著《易象图说》三卷,并收有《大易象数钩深图》三卷。《四库全书》收有张理《大易象数钩深图》三卷,《易象图说》内外篇各三卷。关于《周易图》今存《道藏》,但不著录作者姓名,考其内容多集宋人易图,并多引朱震、郑东卿之言,当知作者为南宋之后人,又对比张理《易象钩深图》一书,其内容大致相同,恐此书是张理《易象钩深图》别本。
张理一生博览群书,尤精于易学,通过研究两宋象数易学,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易学体系。
他沿着宋人所开辟的以图说《易》的思路,推衍河图洛书、太极生八卦及六十四卦,以图式符号为形式,重点突出其中的阴阳、五生、八卦,六十四卦卦象及其相关的卦气说,故其易学属于象学。其图及说虽处处引宋儒邵雍、朱熹等人之言为据,但又与之不同,自成一家之言。
对于此,黄镇成在《易象图说原序》中作过说明:“清江张君仲纯,资敏而学笃,于诸经无不通,而尤其邃于《易》,尝以其玩索之力,著为《易象图说》一篇,其极仪象卦图,以奇上偶下各生阴阳刚柔内外交变,而卦画之原、四时之义、性命之说、图书之数、蓍策变占,靡不周备。六十四卦圆图以乾兑离震坤艮坎巽,循环诈布而天地之动静,一岁周天之气节,一月太阴之行度皆可见。方图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纵自上而下,横自左而右,而《参同契》邵子《大易吟》十二月之卦气、二十八舍之象皆可推。变通之图由乾坤反覆相推,阴以次而左升,阴以次而右降,而六阴六阳辟卦之序,粲然可考。致用图以后天八宫各变七卦而四正四隅、反对之象,秩然有纪。皆巧妙整齐不烦智力,无毫发可以增损,无纤隙有所拟议,所谓出于自然而无所穿凿者,当续邵子朱子之图而自为一家,亦可以见易象无所不通,惟学者能随所见崦实有所得焉,然后可以传世而不惑也。”
黄氏对张理的象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张理的象学体系“巧妙整齐”、“无毫发可以增损,无纤隙有所拟议”、“无所穿凿”,皆为过誉之辞,但他的确看到了张理象学内容的独特、博大和在图式的推衍及用这些图式解说象学的内容时所表现出的较高的逻辑性,尤其是他称张理续邵子朱子之图而自为一家,比较中肯。从象数易学发展看,张理通过整合前人研究成果而建立起象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了两宋的图书之学。
图书之学自陈抟发端,几经传播,漫延整个两宋,成为易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从其内容看,图书之学五花八门,除了河图洛书外,还有先天图、后天图,受其影响,《周易》象学都可用图表示,如纳甲图、爻辰图、卦变图、卦气图、升降图及与蓍法有关的图,而就某一象图而言,又分为多种画法,如河图洛书有多种画法,先天图也有多种画法,卦变图也有多种画法。张理作《大易象数钩深图》汇辑了宋以来许多易图,如周敦颐太极图、刘牧河图洛书,郑东卿太极贯一图和六十四卦卦象图,邵雍的先天图后天图,朱震纳甲图,李之才的六卦生六十四卦图等,为研究宋代图书之学提供了条件。
(2)融象、数为一体。
宋代象数易学,各有偏重,周敦颐作《太极图》属象学,刘牧河洛之学、邵雍先天之学属于数学,朱熹、蔡元定揉河洛和先天学,也是数学。张理“以周敦颐《太极图说》为纲领,将河洛和先后二天说皆纳入其中”,把河洛之学和先天之学改造成为象学,促进了宋代象学和数学的融合,发展了象数易学。
(3)将象学赋予丰富的义理。
在张理之前大多数易学家注重象理区别,不注重二者联系,言象不及理,而张理建立其图式化的象学时,极为重视其理的阐发,如他的四象八卦图,是以宇宙衍化为基础而画出的,是一张宇宙衍化图,其四象八卦并不直接含二或三画的卦,而是象征了自然界四大类或八大类事物。除此之外,他还把四象八卦图赋予了社会人生之理。他从四象八卦图中推衍出“四象八卦六位之图”、“四象八卦六节之图”、“四象八卦六体之图”、“四象八卦六脉之图”、“四象八卦六经之图”、“四象八卦六律之图”、“四象八卦六典之图”、“四象八卦六师之图”,以说明四象八卦图肉食自然人体社会典章之大疲乏,故此图成为解说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图式。如他指出:“推而图之章之为六位而三极备,叙之为六节而四时行,合之为六体而身形具,经之为六脉而神气完,表之为六经而治教立,协之为六律而音声均,官之为六典而政令修,统之为六师而邦国平。是故因位以明道,因节以叙德,因体以原性,因脉以凝命,因经以考礼,因称以正乐,因典以平政,因师以慎刑。”因此,他图式化的易象是包含了丰富义理的易象,这就为象数学阐发为义理之学提供了可能,加速了象数易学与义理之学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