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是易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易学,后人称为汉易。
秦始皇焚书,不焚《周易》,其传授并未中断。汉王朝建立以后,由于统治者表彰儒家,提倡经学,《周易》被尊为五经之首,对《周易》的解说成了专门的学问。研究《周易》的,不只是儒家经师,其他流派的思想家,也探讨《周易》的理论。易学在汉代学术史、思想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据记载,汉代易学皆本于田何。田何传《易》于周王孙、丁宽、服生,他们都著有解易的著作,以后又传给杨何。丁宽传给田王孙,田王孙又传给施仇、孟喜、梁丘贺,于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孟喜传《易》于焦延寿,焦延寿又影响京房,于是“《易》有京氏之学”。

京氏易学不同于田何易学系统,实际上是以六十四卦的卦象和爻辞为资料,讲他自己的易学体系。由于将《周易》看成是占算吉凶的典籍,他创造了许多占算的体例,以讲占算之术而闻名,此派易学后来发展为占术。施、孟、梁丘、京氏四家,皆立于学官,代表了西汉官方易学发展的情况。

此外,还有一个易学传授的系统,以费直为代表,被称为费氏易。费直传给王橫,高相传给子康和毋将永,于是“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费高两家的易学,未立博士,属于民间易学。官方易学属于今文经学系统,而以费直为代表的民间易学则属于古文经学系统。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的经典称为今文经,而用古老的篆书写成的经典则称为古文经。今文经学对经典的解说,倾向于把儒家宗教化,发挥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而古文经学的倾向是反对用天人感应等神秘主*释儒家经典。以上这些经师都以治易为己任,可以说是易学专家。还有一批学者,如淮南王刘安、君平、扬雄、刘向和刘欲,也都研究《周易》,精通易学。

西汉学者解易,就其学风说,可以归结为三种倾向。

一是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方易学。其解易的特点是: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说《周易》经传文;以卦气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解释《周易》的原理;利用《周易》讲阴阳变化。

二是以费直为代表的易学,不讲卦气说和阴阳災变,而以《易传》文意解经,注重其中的义理。

三是以道家黄老之学解释《周易》,讲阴阳变易学说。

这三种解易倾向,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孟喜京房的易学。汉易作为易学史上的一大阶段,可以孟京易学为代表,宋人称为象数之学。

西汉末年,随着今文经学派神秘思潮的发展,纤纬开始流行,于是又出现了《易纬》。纤即神秘的预言。纬是对经而言,纬书是对儒家经典所作的种种神秘主义的解释,《六经》皆有纬。《易纬》则是对《周易》经传文所作的解释,是汉易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其代表性的著作有《干凿度》、《稽览图》、《是类谋》等。此派发展了孟京易学,并吸收西汉的元气说、阴阳五行说以及今文经学中的神学目的论解说《周易》,将卦气说和象数之学进一步理论化和神学化。它所提出的易即简易、变易、不易的“易一名而含三义”说,太极元气说,太一取阴阳之数运行于九宮之中的九宮说,以及八卦之名源于古代文字说,都对后来易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既然卦气说可以改变《周易》的结构另搞一套体系,那么《周易》的体系就成了一个空架子。人们也就有理由完全拋开《周易》另起炉灶,搞出一套自己的系统。

西汉末年的扬雄对孟京和《易纬》大讲阴阳災变,将《周易》神秘化大为不满,于是決心另辟蹊径,另外创造一套符号系统,以使易学与历法的结合更为自然。扬雄自创的体系称为《太玄》。他创造的八十一个符号,叫做“八十一首”。每首相当于《周易》的,一卦,自上而下,称为方、州、部、家。每首分为九赞,相当于易卦的交,共七百二十九赞。他将八十一首七百二十九赞分配于一年四时之中,用以表示阴阳二气消长运行、万物兴衰成亡的过程。并将阴阳五行,四方四时,日月星辰,风雨物候,山川草木,人体结构,心理性情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都纳人其中,构成了一个贯通天人的自然哲学系统,从而对西汉以来的易学作了一次总结,为卦气说和象数之学提供了哲学根据。

到东汉时期,范升传孟氏易,授学于杨政,而陈元、郑眾等人皆传费直易学,其后马融又传授给郑玄。郑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都是费氏易学的传统。从此,费氏大兴而京氏学逐渐衰微。但传费氏易的,也都受了京房易学以及《易纬》的影响。如郑玄解经,虽属古文经学的传统,但又精通今文经学,以注纬书而闻名。其易学的特点是以五行的生数和成数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被称为五行生成说。荀爽虽然不大讲阴阳災变,但亦主卦气说。继承费氏易学的传统,排斥今文经学派影响的,是曹魏时期的王肃。王肃解易,注重义理,略于象数,以文字简明为其特色,成为王弼易学的先道。与王肃同时的虞翻,一方面讲卦气说,一方面又继承荀爽易学的传统,提出了不少解易的新体例,将卦气说引向了卦变说,并以卦变说解释《周易》经传,把汉易象数之学发展到了高峰。

东汉易学的发展,除上述儒家系统外,还有道家黄老学派解易的系统。黃老学说到东汉末年发展为道教。道教宣扬神仙学说,以炼丹服药为长生不死的方术。东汉末年的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将卦气说同炼舟结合起来,以《周易》原理解说炼丹的理论和方法。此书提出月体纳甲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干支和日数,以月亮的盈亏说明炼丹运火的程序,标志著汉易发展的另一倾向,成为道教易学的先驱。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