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过程中立下了盖世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命运大不相同,后来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山林,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虽然其间也有一些波折,但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是极为少见的。
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家天下制度,皇帝和副手的关系实际上是依附关系、主仆关系。这就决定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极为微妙,官场上险象环生、危机四伏、变幻莫测,有伴君如伴虎之说。往往是这样,在改朝换代之际,哥几个揭竿而起,一同打天下,这时候,大家同甘共苦,相互关照,生死相依,待天下平定之后,天下就成了一家的,于是当上皇上的那一个便翻脸不认人,最后采取种种手段将其他哥几个一一干掉,自己一个人独享富贵。翻遍二十五史,一同打江山的,副手大多是白忙活,最后不但没有好处,就连性命也难保。而萧何能够有始有终地当刘邦的副手,在官场上风光几十年,安然无恙,寿终正寝,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当副手的高手,是一个善于在官场上生存的能人。
萧何是一个人才,用现在的话说是司法专家、民政专家、后勤专家。刘邦当平民、当无赖的时候,人家萧何已经是一个小官了。萧何在泅水郡当卒吏,在政绩考核中,曾名列榜首,说明他是一个很有水平、很能干的官。但萧何没有官架子,他看得起平民刘邦,把他当朋友看待。这时,刘邦常常巴结人家萧何。萧何为人忠厚,待人诚恳,处处给刘邦以帮助,这对刘邦日后起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后来刘邦起兵造反,想到了萧何,让他当了县丞,这是萧何当副手的开始。萧何是文官,管的是处理财税、安抚百姓、颁布政令、为军队供应粮草等后勤工作,他做得极为出色。在多次战役中,当刘邦处在最危急的时刻,多亏萧何前来支援,才使刘邦化险为夷。特别是在夺取秦都咸阳以后,众将都在争抢金银财宝,只有萧何保护了秦朝的文书档案、律令图书等,所以,刘邦能对全国的军事要塞、地形地貌、人口多少、经济现状了如指掌。在打下江山以后,萧何在评功中获得了第一名,为此,刘邦恩赐他上朝时可穿鞋带剑,不必遵循常理。可是萧何处处遵守礼仪,他知道皇上可以让你放肆,那是对你的恩赐,你铭记在心就是了。你要真的放肆了就是对皇上的大不敬了,那就要倒霉了。所以,他把分寸掌握得极为得体,没有因为细节问题为自己惹事生非。这是萧何的明智之处。
萧何能够平安地当刘邦的副手,最重要的不是他能干,而是他性格温顺,凡事服从听命于刘邦,有好事全让给刘邦,能够委曲求全。这样使刘邦觉得萧何不是同他争利益,而是处处把利益留给他。所以,刘邦在平定天下后,尽管对功臣大开杀戒,但对萧何网开一面。《史记》上记载,萧何做事好请示,无论是制定法令制度还是建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总是尽快向刘邦报告,得到刘邦同意后,才开始实施,从不自作主张。这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勤请示,勤汇报,按上面的指示办。这看上去好像是没有主见,其实,这是最为高明的主见。刘邦是个大老粗,痞子出身,对治国之道一窍不通,萧何想怎么办,他一般都会同意。萧何凡事等刘邦同意了才办,这样效率可能低一些,但确实极为保险。他的这一作法,使刘邦极为高兴,他认为这样体现了自己的权威,他觉得刘邦极为尊重自己。所以,在最后论功行赏时,他全力主张把功劳的第一名给萧何。在日后几十年的副手岗位上,萧何都一如既往地惟命是从,服服帖帖,克已奉公,处处为刘邦着想。所以,在刘邦看来,这个副手既能干工作,又没有野心,是靠得住的,所以他破例没有剪除萧何,君臣得以相安无事几十年。
萧何老谋深算,他懂得,克制自己就是保护自己。当他和吕后一同诛杀了韩信后,又得到了封赏。被拜为相国,刘邦还给他配备了五百名士卒的卫队。萧何知道,表面上这是对他的赏赐,实际上刘邦已经对他产生了怀疑,自己得到的好处太多了,这使刘邦心里很不舒服。他深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哲理。于是他果断地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捐出来当作军费,这样一来,刘邦自然十分高兴,没有任何推辞就收下了。可见,萧何的家产早就让刘邦惦记上了,如果萧何不主动地交出来,说不定哪一天,刘邦就会找一个借口抄了萧何的家。那样大家就得撕破脸,肯定不会愉快。所以说,萧何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体现他的明智。以退为进,以弃为取,把这件事处理得极为精彩,这样,大家心照不宣,你知我知,两全其美。
然而,萧何再老练,也有想不到的地方。萧何的思路是全心全意为刘邦效忠,做到尽心尽力,安抚好百姓,忠于职守。可是,这其实也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他这样做会深得民心,会得到更多百姓的爱戴。这样会更让皇帝害怕和担心,让皇帝害怕和担心,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此时,萧何家的一个门客警告萧何:“你离灭族不远了。你这样孜孜不倦地做事,老百姓越来越爱戴你。皇帝多次派人询问你干什么,其实害怕你占有关中地区啊。你为什么不多买些田地,用低价赊借来败坏自己的名声呢?只有这样做,皇帝才安心。”萧何是个从善如流的人,他没有“我是相国,你一个门客是什么东西”的想法,他听从了门客的建议,主动败坏了自己的名声,主动授刘邦以把柄。结果刘邦狠狠地批评了刘邦,还卖了一个不追究刘邦的人情,为此刘邦大为高兴。想想看,萧何如果不这样做,就凭刘邦心狠手辣、极爱猜度的性格,能放过萧何吗。
萧何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给刘邦做副手中度过的,没有大起大落,但过得十分辛苦。他大智若愚、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克勤克俭,安抚天下,用心之良苦,鲜有与之比肩者。他用破一生心,总算“找准了位置”,在危机四伏的封建社会的官场中成为一个幸运者。可惜的是,像他这样幸运的人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韩信、彭越、黥布这些不得善终的人。
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家天下制度,皇帝和副手的关系实际上是依附关系、主仆关系。这就决定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极为微妙,官场上险象环生、危机四伏、变幻莫测,有伴君如伴虎之说。往往是这样,在改朝换代之际,哥几个揭竿而起,一同打天下,这时候,大家同甘共苦,相互关照,生死相依,待天下平定之后,天下就成了一家的,于是当上皇上的那一个便翻脸不认人,最后采取种种手段将其他哥几个一一干掉,自己一个人独享富贵。翻遍二十五史,一同打江山的,副手大多是白忙活,最后不但没有好处,就连性命也难保。而萧何能够有始有终地当刘邦的副手,在官场上风光几十年,安然无恙,寿终正寝,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当副手的高手,是一个善于在官场上生存的能人。
萧何是一个人才,用现在的话说是司法专家、民政专家、后勤专家。刘邦当平民、当无赖的时候,人家萧何已经是一个小官了。萧何在泅水郡当卒吏,在政绩考核中,曾名列榜首,说明他是一个很有水平、很能干的官。但萧何没有官架子,他看得起平民刘邦,把他当朋友看待。这时,刘邦常常巴结人家萧何。萧何为人忠厚,待人诚恳,处处给刘邦以帮助,这对刘邦日后起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后来刘邦起兵造反,想到了萧何,让他当了县丞,这是萧何当副手的开始。萧何是文官,管的是处理财税、安抚百姓、颁布政令、为军队供应粮草等后勤工作,他做得极为出色。在多次战役中,当刘邦处在最危急的时刻,多亏萧何前来支援,才使刘邦化险为夷。特别是在夺取秦都咸阳以后,众将都在争抢金银财宝,只有萧何保护了秦朝的文书档案、律令图书等,所以,刘邦能对全国的军事要塞、地形地貌、人口多少、经济现状了如指掌。在打下江山以后,萧何在评功中获得了第一名,为此,刘邦恩赐他上朝时可穿鞋带剑,不必遵循常理。可是萧何处处遵守礼仪,他知道皇上可以让你放肆,那是对你的恩赐,你铭记在心就是了。你要真的放肆了就是对皇上的大不敬了,那就要倒霉了。所以,他把分寸掌握得极为得体,没有因为细节问题为自己惹事生非。这是萧何的明智之处。
萧何能够平安地当刘邦的副手,最重要的不是他能干,而是他性格温顺,凡事服从听命于刘邦,有好事全让给刘邦,能够委曲求全。这样使刘邦觉得萧何不是同他争利益,而是处处把利益留给他。所以,刘邦在平定天下后,尽管对功臣大开杀戒,但对萧何网开一面。《史记》上记载,萧何做事好请示,无论是制定法令制度还是建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总是尽快向刘邦报告,得到刘邦同意后,才开始实施,从不自作主张。这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勤请示,勤汇报,按上面的指示办。这看上去好像是没有主见,其实,这是最为高明的主见。刘邦是个大老粗,痞子出身,对治国之道一窍不通,萧何想怎么办,他一般都会同意。萧何凡事等刘邦同意了才办,这样效率可能低一些,但确实极为保险。他的这一作法,使刘邦极为高兴,他认为这样体现了自己的权威,他觉得刘邦极为尊重自己。所以,在最后论功行赏时,他全力主张把功劳的第一名给萧何。在日后几十年的副手岗位上,萧何都一如既往地惟命是从,服服帖帖,克已奉公,处处为刘邦着想。所以,在刘邦看来,这个副手既能干工作,又没有野心,是靠得住的,所以他破例没有剪除萧何,君臣得以相安无事几十年。
萧何老谋深算,他懂得,克制自己就是保护自己。当他和吕后一同诛杀了韩信后,又得到了封赏。被拜为相国,刘邦还给他配备了五百名士卒的卫队。萧何知道,表面上这是对他的赏赐,实际上刘邦已经对他产生了怀疑,自己得到的好处太多了,这使刘邦心里很不舒服。他深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哲理。于是他果断地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捐出来当作军费,这样一来,刘邦自然十分高兴,没有任何推辞就收下了。可见,萧何的家产早就让刘邦惦记上了,如果萧何不主动地交出来,说不定哪一天,刘邦就会找一个借口抄了萧何的家。那样大家就得撕破脸,肯定不会愉快。所以说,萧何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体现他的明智。以退为进,以弃为取,把这件事处理得极为精彩,这样,大家心照不宣,你知我知,两全其美。
然而,萧何再老练,也有想不到的地方。萧何的思路是全心全意为刘邦效忠,做到尽心尽力,安抚好百姓,忠于职守。可是,这其实也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他这样做会深得民心,会得到更多百姓的爱戴。这样会更让皇帝害怕和担心,让皇帝害怕和担心,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此时,萧何家的一个门客警告萧何:“你离灭族不远了。你这样孜孜不倦地做事,老百姓越来越爱戴你。皇帝多次派人询问你干什么,其实害怕你占有关中地区啊。你为什么不多买些田地,用低价赊借来败坏自己的名声呢?只有这样做,皇帝才安心。”萧何是个从善如流的人,他没有“我是相国,你一个门客是什么东西”的想法,他听从了门客的建议,主动败坏了自己的名声,主动授刘邦以把柄。结果刘邦狠狠地批评了刘邦,还卖了一个不追究刘邦的人情,为此刘邦大为高兴。想想看,萧何如果不这样做,就凭刘邦心狠手辣、极爱猜度的性格,能放过萧何吗。
萧何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给刘邦做副手中度过的,没有大起大落,但过得十分辛苦。他大智若愚、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克勤克俭,安抚天下,用心之良苦,鲜有与之比肩者。他用破一生心,总算“找准了位置”,在危机四伏的封建社会的官场中成为一个幸运者。可惜的是,像他这样幸运的人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韩信、彭越、黥布这些不得善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