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成书时间:1934年

类别:长篇小说

内容导读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边城》,创作、于1934年,此时正是中国乡土小说强劲发展的时候。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了当时乡土小说的一些共同特征,如乡民的生存状态、民情风俗、乡愁情绪等等;另一方面,他又透过对湘西民众生存与异域情调的描述,倾尽全力地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真像一脉溪水,平平静静、清清亮亮、温温柔柔,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沈从文正是以对故乡的一种“痴情”,对现代腐朽庸俗风气的一种“憎恶”,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边城》所以成为30年代乡土小说的一座峰巅,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其奥秘就在这幅风俗画中。《边城》的中心人物是翠翠。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通过翠翠的形象,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建构一出健康、活泼而又不悖于人性的“小庙”。

《边城》是一幅纯粹的具有中国美学意义的“山水画”,画图的构建完全脱离了西方传统模式的浸染,而他所描绘的湘西模式的“桃花园”,自然也别具有一番风味了。

《边城》在审美观感上总给读者一种朦胧而清新的感觉,仿佛旅人行走在烟雨蒙蒙的大山深处,彷徨而落不到实处,却又从整体意义上体味出一种非比寻常的恬淡与闲适。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与言语都显得含蓄而富有诗意,格调古朴,仿佛“天外飞仙”。所以从这一点看,《边城》是一个朦胧而诗意的悲剧,它使人痛到了细腻处,伤到了有情时。

《边城》中流淌着的这一股悲剧的旋律,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良难免产生悲剧。

故事充满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夏雨欲来的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大老和二老竟同时爱上了翠翠。翠翠喜欢的是二老,但顺顺派人偏偏给大老做媒。团总给女儿说亲,用碾坊作陪嫁,看中的又偏偏是二老。大老因同弟弟争翠翠受挫,心中失意,坐水船到茨滩去,竟不幸淹死。二老因哥哥死去,又得不到翠翠的理会,加之父亲对娶翠翠有些反对,赌气坐船下了桃源。受到顺顺父子的误会,又为翠翠终身大事*心的老船夫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死去了。二老与翠翠的幸福因这一系列“不凑巧”竟陷入风雨飘摇,难以预料的结局中了。

此外,《边城》的语言艺术神韵的形成得益于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及其所深蕴的美学精华的萃取和吸收。将《边城》和古代山水小品文进行比较,可管窥到《边城》的语言艺术特色在描写中所流露出的唐宋气质,在叙述时突显出的魏晋风骨,在行文中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

在都市生活日益繁杂的今天,《边城》无疑是一抔夏日里的清泉。

相关链接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颇丰,除散文、自传、文论外,主要是小说。这些小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用冷隽的写实笔触讥刺都市绅士的道德沦丧,如《八骏图》、《绅士的太太》等,这些主要揭示城市知识分子阶层的病态,个性压抑和性压抑。另一类用温暖的抒情笔墨展示山野凡夫的淳朴人性,如《边城》、《长河》、《萧萧》、《柏子》等。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金介甫在《沈从文传》的引言中说:“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括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