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新时期之后历任多届作协主席,可以说德高望重。他的作品感情丰沛,所以三部曲式大部头作品非常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
成书时间:1931年

类别:长篇小说

内容导读

巴金先生一生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5集)。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家》作为《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是巴金的代表作。

小说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它取材于巴金的老家,许多人物、故事,以至细节、生活习俗,就是巴金极为熟悉,深有感受的。例如小说中的觉新就是以他的大哥李尧枚为模特儿的,觉民和觉慧两兄弟的某此性格特征、某此故事,也都有三哥李尧林和巴金自己的某些影子和痕迹,其它如祖父、四叔、五叔等也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模特儿。

当然,这只是说明艺术创作有其真实的生活依据,而并非把作品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混为一谈。由于巴金从小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对于整个封建礼教制度以及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反动本质,没落崩溃的过程,了解得极为真切深刻,特别是他耳闻目睹许许多多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封建制度的摧残吞噬的惨剧,更使他燃烧着愤怒的烈火,巴金写作第一部小说《灭亡》时就开始酝酿构思这部作品,到了1931年终于下决心着手来完成它。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婚后,瑞珏对他十分体贴,但觉新总不能忘情于梅。不久,梅也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在家。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老太爷严禁觉慧外出,并责成觉新严加管束,但觉慧仍活动如故,又与同学合办《黎明报》,向封建势力和军阀宣战,从而和老太爷心目中“德高望重”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由于战乱,老太爷的外孙女琴小姐偕梅表姐来高家避难。觉新与梅不期重逢,百感交集,相对呜咽。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鸣凤也以心相许,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相爱已久,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出走。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皆酒色之徒,在外胡闹事发,以致阖家不宁。继又发生家产之争,老太爷在气愤中去世,陈姨太以封建迷信邪说为由,强迫瑞珏去乡间分娩,致使瑞珏难产而死。至此,觉新开始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到上海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是觉新,这是巴金为中国新文学提供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所谓觉新性格已经超出了人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人类普遍性的悲剧。这一形象对于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说来,是具有很大的概括力的。

《家》不仅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家》以后,巴金又写出了《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和第三部《秋》,继续描写高家大院中堕落腐朽力量与青春新生力量的冲突。完成了描写家庭生活、抨击旧式家庭的腐朽与罪恶的系列创作。

《家》也是《激流三部曲》中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

“五四”以后十多年的新文*动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有影响的优秀长篇小说却还是寥若晨星。《家》的出现是新文学史的一块丰碑,轰动了整个文坛。1931年在上海《时报》上以《激流》的名字连载发表,后来由开明书店印成单行本,仅解放前就先后出过三十多版,销行数十万册;解放后,至1958年仅北京一地就印行了十五次。它还曾先后被改编拍摄成电影,改编成话剧、越剧等,受到了更广大的观众的热烈欢迎。它的影响至今仍很深广。

相关链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