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里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新文*动的奠基人。他的杂文,精悍犀利,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领域。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艺术宝库,而且也是对世界文学的巨大贡献。
成书时间:1922年

类别:短篇小说集

内容导读

在20世纪中国,有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身材瘦小,疾病缠身,仅生存了半个多世纪,著作不算浩繁,也没有长篇巨制,却能在生前就以雷霆般的精神力量震撼了中国,身后更以其精神之力撼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构成了20世纪中国精神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景观。

这位文化巨人,就是鲁迅。鲁迅(1881-1936)出生于绍兴一个小康的士大夫家庭,从小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但也萌芽着反叛传统的思想。13岁时他的家庭发生了变故,以至家道败落。他在家庭的困顿中感受到了社会的炎凉,对社会人生有了更深切的认识。1*8年,鲁迅到南京求学,接受了进化论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意识。1902年到日本学医,要用医学救治病弱的国民,促进对于维新的信仰。然而,一次屈辱的经历又使他认识到,医治国民精神的麻木更重于医治**病痛,于是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成为本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者。

1918年初,鲁迅参加《新青年》的工作。同年5月,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一系列著名小说。19年,他将1918年-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结集,这就是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

《呐喊》的取名,体现着鲁迅思想启蒙和精神救亡的主张:要以文艺为武器,为革命呐喊助阵,使猛士勇往直前;同时也是为了唤醒熟睡的人们,起来毁坏封建的“铁屋子”。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他的《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

《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现实,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严重关切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寄托着鲁迅忧愤深广的民族之魂。

《呐喊》还创建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形式,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以及丰富的语言魅力,“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在小说艺术的创造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呐喊》在思想内容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中国民族普遍的劣根性的深刻剖析和强烈批判。

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鲁迅十分关注下层人民生活的不幸和精神的痛苦,从中探索中国民族的悲剧性的根源。《呐喊》中的许多小说就以乡村农民和城镇劳动者为描写对象,表现他们在这“吃人”的社会中所受的种种折磨。然而,鲁迅的可贵之处在于,鲁迅在对他们寄予深切同情的同时,并没有站到他们的立场上去,以他们的是非为是非,以他们的好恶为好恶,而是从宏观的民族生存的角度,对他们的精神上的病态进行了更为严厉的冷静批判,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从而实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

鲁迅运用从民族的苦难面切入的特殊思维方式,在对被压迫者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的同时,对中国民族普遍的劣根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一方面是“哀其不幸”,一方面是“怒其不争”。改造“国民精神”是鲁迅终其一生的奋斗目标。他一边向“吃人”的旧社会发出愤怒的断喝,一边向愚昧的民众发出觉醒的呼声,并且让他们认识并改造这些“国民的劣根性”,以求民族的美好的未来。正是这些,构成了鲁迅悲天悯人和上下求索的情怀。

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巨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艺术大师。他的思想业绩和精神品格都深刻影响着20世纪中国人民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整个过程,他的《呐喊》以及所有文学创作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可珍视的成果。

相关链接

鲁迅和许广平

鲁迅幼年丧父,母亲独自支撑一个家庭。鲁迅极为孝顺母亲(他和周作人的决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周作人的妻子虐待周母,而周作人竟然视若无睹)。所以,当他得知母亲骗他回国娶亲的真相后,鲁迅也没有拒绝。鲁迅说过,与朱安结婚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个意外的礼物,是母亲在娶儿媳妇,“我只能好好地保养她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和朱安的名义婚姻一直持续到鲁迅去世。

与许广平相爱后,鲁迅既不愿因为离婚而让母亲伤心,又不想委屈许广平,只得对外宣称许是他的助手。即使在二人的关系公开后,许广平也坚持二人是同居关系,仍把周夫人的名号留给朱安,看过萧红怀念鲁迅的散文,我想很少有人不会被鲁迅和许广平的真挚情感所打动。

《繁星》、《春水》

作者: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成书时间:19年

类别:诗集

内容导读

冰心作为五四时代的著名诗人,她的诗名是和《繁星》、《春水》连在一起的。主要发表于1922年的《晨报副刊》上,小诗均无单独标题,只按序号编排。19年两组诗歌先后结集,分别由商务印书馆和新潮社。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繁星》是诗集,由1*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在《晨报副镌》上最先发表,不过《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冰心在后来回忆了自己当初写诗时的情景。在她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课上课下贪婪地读着各种书报,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就三言两语歪歪斜斜地抄在笔记本的眉批上,这样做惯了,有时也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杂感和回忆写上去,日子多了,数量也就相当可观。虽然大致不过三五行,但这三五行背后,总有些与亲身经历有关的事,看到这些字,便想起很亲切很真实的情景,舍不得丢掉。这时她偶然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郑振铎译的泰戈尔的《飞鸟集》连载,都是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三言两语。她心里一动,觉得自己记在笔记本眉批上的那些三言两语,也可以整理一下,抄录出来。在抄的时候,她选择那些更有诗意的,更含蓄一些的,放在一起,因为是零碎的思想,就选了其中的一段,以繁星两个字起头的,放在第一部,命名为《繁星》。当时的许多评论家也认为,冰心受了泰戈尔的影响。但也许说她在泰戈尔的启示下,发现了自己的诗才更准确些,真正的源头还在于她自己那些“零碎的思想”。郑振铎的看法更全面一些,他认为,除了泰戈尔以外,冰心还受到了古典诗词上绝句、小令的影响。冰心10岁的时候就读了《论语》、唐诗,“发疯似的爱了诗”,看诗韵,学对对联,还在课外做了两首七绝,执拗地送给先生“改削改削”,深厚的诗词功底是她成功地创作小诗的原因之一。另外当年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流传极广,对冰心的影响也不少。《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灵光闪动的汇合,里面包含着她对生命真谛的认识和理解,包含着丰硕的哲理。捕捉灵感的闪光,凝成短诗,这就是《繁星》和《春水》。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去欣赏。《繁星》和《春水》的思想内容中的歌颂和赞美母爱,对童真的追忆、描绘和赞美,对伟大自然的歌颂,用一句话归纳就是: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也有人把它归纳为一个字,那就是——爱:对一切卑微弱小者的爱,爱母亲,爱小孩,爱雨夜中痛苦的征人;爱小花,爱小草,爱小动物,爱大海的每一声波浪的清响……。

从艺术形式方面来看,这些小诗的特色,用梁实秋的话说就是:《繁星》、《春水》在艺术方面最差强人意的便是诗的字句的美丽。在这一点,这是近来无数仿效《繁星》、《春水》的人们所不能企及的。

《繁星》和《春水》是冰心给我们点燃的一盏爱与美的小桔灯,是人生的一个指向,是一个永恒的渴望,是遥远的一个梦想,但奔赴爱与美的人格理想却是一条如此艰难的路,它是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走的,是要靠我们真实的行动去实现的。在这条道上,我们不应沉醉于小桔灯温暖迷人的光中,小桔灯不是亮在途中给我们慰安的,它是亮在远方,我们看不见它,我们要奔赴它。在人格走向完全诞生的艰难的路上,我们只有以伟大的毅力坚守良心明灯的璀璨光明,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走向心灵真正安宁幸福的所在,走向我们心灵的家园!

相关链接:冰心诗一首

致词

假如我走了

彗星般的走了

母亲

我的太阳

七十年后我再回来

到我轨道的中心

五色重轮的你时

你还认得这一点小小的光明么

假如我去了

落花般的去了

母亲

我的故枝

明天春日我又回来

到我生命的根源

参天凌云的你时

你还认得这一阵微微的芬芳么

她凝然含泪的望着我

无语无语

母亲

致词如此

累你凄楚

万全之爱无别离

万全之爱无生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