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的一员,也是我国杰出的大文豪,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还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和改革家。名平,字原。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25篇,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成书时间:战国
类别:诗集
内容导读
“楚辞”是一种在战国时代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而形成的。
我们现在讲的“楚辞”,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指战国时代南方楚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二是指诗人屈原的创作和宋玉等人的拟作所集合的一部诗歌总集,名为《楚辞》。
屈原是楚辞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楚辞同他的名字密不可分。屈原的出现使楚辞得以升华和流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因为出现了他,才造成了楚辞文化上的不朽。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年轻的时候就受到楚王的重用,但是受到奸臣的排挤,所以先后两次被流放。在流放的过程里,屈原大量的运用楚辞的特点,融合他的遭遇,将原有着重神话与传说的楚辞做了另一种蜕变与提升。我们现在去看他的作品,可以发现强烈的爱国精神,而透过优美艺术形式的表现,把他的品德、人格、对于自身遭遇的不平与惶恐、对于亡国的哀痛与悲伤,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像他的代表作:“离骚”,虽然我们并不能全然体会他“遭忧”的心情,但是字里行间的曲折与血泪,仍是可以在细心阅读之后,令人深深动容。
屈原的作品,历来《风》、《骚》并提。我们今天所见屈原的作品,皆出自刘向辑集的《楚辞》,计二十五篇。它们是:《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招魂》。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诗人在遭第二次流放中,满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凝聚忧愤、感慨于笔端写成的。这首近2500字的长诗,叙述了诗人的身世和志向,通过表现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决心以身殉志的悲剧,反映了楚国统治阶层中正直与邪恶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危机,表达了他为国为民而战斗不屈,“九死而不悔”的精神。
楚辞真正迷人的,不是在于文体,而是在于他民歌里的内容。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经过诸子百家思想的洗礼,鬼神信仰已经很淡薄了,但是南方楚国迷信巫术的宗教风气却非常盛行,又由于南方高山大泽云雾悠渺的情境,非常适合鬼神与宗教信仰的发展,于是,许多美丽的歌词乐舞,伴随着各式各样的神话与传说发展起来。而楚国被称为“南风”或“南音”的音乐民歌,又是一种富于幻想、变化曲折、悦耳动听的曲调,与当时标榜正音的中原雅乐大大不同,使楚辞的创作与传唱,更因为音乐的起伏而有情致上的宕拓。而人民富于幻想与爱美的浪漫气息,更让夸诞靡丽的文辞,不受拘束的奔腾在字里行间。
楚辞的语言,以情味悠深见长,它往往十分单纯自然,又非常优美,极富含蕴,令人有读之不尽、味之无穷之感。而且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这使得它的形式活泼多样,也因此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楚辞在中国文化里兴起的不太早,它比诗经晚,甚至,比诸子散文更晚,但也因此,吸收了诗经的奔放情致,吸收了诸子散文的文字技巧,再加上他独有的楚地特色,便形成了一种很特别的楚辞风情,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中国史诗上的第二个春天。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人们正确认识民族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情*,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它们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它们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楚辞》是我们不可不读的文化经典。
相关链接:
《楚辞》的编纂
《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整理屈、宋作品,编定《楚辞》。《楚辞》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并加以详细的注释,即使现代读者对当时的语言习惯、社会背景等都比较陌生,也能比较好地理解楚辞作品,从中领略楚辞的精粹。
成书时间:战国
类别:诗集
内容导读
“楚辞”是一种在战国时代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而形成的。
我们现在讲的“楚辞”,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指战国时代南方楚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二是指诗人屈原的创作和宋玉等人的拟作所集合的一部诗歌总集,名为《楚辞》。
屈原是楚辞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楚辞同他的名字密不可分。屈原的出现使楚辞得以升华和流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因为出现了他,才造成了楚辞文化上的不朽。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年轻的时候就受到楚王的重用,但是受到奸臣的排挤,所以先后两次被流放。在流放的过程里,屈原大量的运用楚辞的特点,融合他的遭遇,将原有着重神话与传说的楚辞做了另一种蜕变与提升。我们现在去看他的作品,可以发现强烈的爱国精神,而透过优美艺术形式的表现,把他的品德、人格、对于自身遭遇的不平与惶恐、对于亡国的哀痛与悲伤,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像他的代表作:“离骚”,虽然我们并不能全然体会他“遭忧”的心情,但是字里行间的曲折与血泪,仍是可以在细心阅读之后,令人深深动容。
屈原的作品,历来《风》、《骚》并提。我们今天所见屈原的作品,皆出自刘向辑集的《楚辞》,计二十五篇。它们是:《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招魂》。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诗人在遭第二次流放中,满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凝聚忧愤、感慨于笔端写成的。这首近2500字的长诗,叙述了诗人的身世和志向,通过表现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决心以身殉志的悲剧,反映了楚国统治阶层中正直与邪恶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危机,表达了他为国为民而战斗不屈,“九死而不悔”的精神。
楚辞真正迷人的,不是在于文体,而是在于他民歌里的内容。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经过诸子百家思想的洗礼,鬼神信仰已经很淡薄了,但是南方楚国迷信巫术的宗教风气却非常盛行,又由于南方高山大泽云雾悠渺的情境,非常适合鬼神与宗教信仰的发展,于是,许多美丽的歌词乐舞,伴随着各式各样的神话与传说发展起来。而楚国被称为“南风”或“南音”的音乐民歌,又是一种富于幻想、变化曲折、悦耳动听的曲调,与当时标榜正音的中原雅乐大大不同,使楚辞的创作与传唱,更因为音乐的起伏而有情致上的宕拓。而人民富于幻想与爱美的浪漫气息,更让夸诞靡丽的文辞,不受拘束的奔腾在字里行间。
楚辞的语言,以情味悠深见长,它往往十分单纯自然,又非常优美,极富含蕴,令人有读之不尽、味之无穷之感。而且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这使得它的形式活泼多样,也因此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楚辞在中国文化里兴起的不太早,它比诗经晚,甚至,比诸子散文更晚,但也因此,吸收了诗经的奔放情致,吸收了诸子散文的文字技巧,再加上他独有的楚地特色,便形成了一种很特别的楚辞风情,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中国史诗上的第二个春天。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人们正确认识民族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情*,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它们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它们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楚辞》是我们不可不读的文化经典。
相关链接:
《楚辞》的编纂
《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整理屈、宋作品,编定《楚辞》。《楚辞》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并加以详细的注释,即使现代读者对当时的语言习惯、社会背景等都比较陌生,也能比较好地理解楚辞作品,从中领略楚辞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