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的小精灵
1992年底,南非军备局宣布,南非自行研制的一种中型武装直升机CSH-2“茶隼”试飞成功,即将投入生产。并随之公布了“茶隼”武装直升机的若干资料照片,立时在各*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南非发展武装直升机的计划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6年在与纳米比亚武装冲突中,南非几架经改装的法制“云雀”直升机被对方地面炮火击落,使南非军方深切感受到修修补补的“武装直升机”已不能担当战时近距支援的重任。必须制造一种专用的武装直升机,以应付周边国家武器日渐先进的客观现实。据此,南非空军为研制武装直升机设定了四项任务:
1.配合、支援地面部队,担任高机动性防御或攻击任务;
2.配合固定翼飞机或直升机担任纵深渗透任务;
3.担任有限制空任务,即具有对抗敌直升机的空战攻击能力。
4.进行反坦克、反装甲作战。
在提出自行研制武装直升机设想的同时,南非空军还要求对现有装备进行改进。1986年,南非军备局公布以法制云雀Ⅲ型为蓝本所发展的XH-1轻型武装直升机;1987年(1986年试飞成功)又展示了法制美洲山狮Ⅱ型改装的XTP-1型武装直升机。这两种直升机都没有大量生产,但它们的研制为“茶隼”的成功准备了条件。
乍一看“茶隼”直升机与美国的AH-*和意大利的A-129武装直升机很相像,其实“茶隼”在设计思想和发展方向上颇受上述两机的影响。
“茶隼”是一种最大起飞重量超过8吨的双涡轮发动机武装直升机,在设计上虽借鉴了AH-*和A-129的成功经验,但更强调*纵与维修和灵活性及部件的通用性,据此做了某些改进,如在座舱设计上采用了独立分离式设计,并加大两座舱的高度差,座舱内的多种复合材料及纤维制隔板、座垫,大幅度提高了飞行员的安全系数。不仅改良了驾驶员前向、下视及水平视野,改善了直升机超低空飞行性能,而且提高了其作战效能,增强了生存率。当一名飞行员伤亡时,另一名飞行员可完全接替全部飞行、作战职能。同时,加大机身结构和动力系统的防护强度,也是提高“茶隼”直升机生存率的关键所在。据称,“茶隼”在基本防护和适航性两方面已达到美军军用直升机标准。
“茶隼”的目标搜寻及锁定系统主要装置于机鼻旋转塔内,与AH-*几乎别无二致。鉴于美军在发展此类系统时所花的时间与金钱,而前苏联业已公开承认在发展类似系统上遭受重大挫折,同时法德合作之“虎”式直升机也难攻克此一技术障碍等事实,不禁令人惊讶,以南非这样一个财源有限且技术转让困难的国家居然能够自制如此尖端的产品,真让人有点疑惑不解。“茶隼”机鼻旋转塔可由驾驶员及炮手的头盔瞄准器控制,并可显示于抬头显示屏上;雷达搜索及武器管制系统具备自动追踪性能;塔内装有一套激光测距仪和一套配有前视红外观测仪的电视系统用作目标搜寻及追踪锁定;反坦克导弹的制导系统可能也装置于旋转塔内。
“茶隼”在设计上也追随了当今武装直升机的隐身潮流,但在这项技术上并无多大突破,只是以外型上尽可能减少雷达反射波为折衷设计。它的正视面积仅为1.28米(宽)×4米(高)并以平面式座舱罩来减少表面反射,发动机排气口装有红外线过滤器,并配备有箔片光热诱弹发射器及电子干扰系统。
“茶隼”对付地面装甲目标的武器主要是改进型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在1987年曾用于同安哥拉的武装冲突,对3000米~5000米的T54、55坦克均可贯穿击毁,命中率在80%以上。由于南非的灌木地形对于使用线控导弹多有不便,因此“茶隼”使用的改进型导弹,可能采用了无线电或雷达波制导。
对敌方步兵或工事类(软式或半软式)地面目标,“茶隼”的20毫米机炮和火箭弹就可应付自如,同时,对付空中目标,也极具杀伤力。机炮系统为法制GAl-0毫米的改进型(也可选用单管或双管25毫米或30毫米机炮),是一种设计精巧的低后坐力机炮。炮弹可从左、右两侧装填,由后坐力驱动炮栓进弹击发,所有20毫米炮弹均可使用。虽然炮口初速仅为720米/秒,但仍具有很强的装甲穿透力。
“茶隼”装备了两具18枚68毫米火箭吊舱,火箭弹最高速度为450米/秒,在160米~3000米都有极高的准确性。同时南非军备局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火箭弹,据传可能为127毫米大口径火箭弹。
“茶隼”主要空对空攻击武器为二枚类似美国“响尾蛇”的红外线导弹,即“弯刀”和“海鲫”导弹,导弹的控制程序为:目标为飞行员的头盔瞄准器截获,由飞行员将目标输入机上武器控制计算机,然后适时发射。导弹射程为300米~4000米,以500米/秒速度飞行,不仅可尾追攻击,还可正面迎头寻热攻击,具有目标自动搜寻及锁定功能,并装有自动近爆引信,具有较远的射程和较佳的灵活性。
举世瞩目的苏-27“侧卫”
19*年6月,第38届航空展在巴黎举行。
航空展开幕的第一天,天空碧蓝如洗,表演场上人们仰望天空,只见一个小黑点从远处飞来,这是前苏联的新型战斗机苏-27。很快,人们看清了苏-27的身影:在蓝天的映衬下,苏-27就像一只展翅翱翔的天鹅,箭一般地飞来。这时,机场上的高音喇叭传出了一个声音:“驾驶这架飞机的是苏联飞行员普加乔夫,他将要作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此时,苏-27已飞到了跑道的上空,只见它迅速拉起了机头,15°,30°,50°……机身与地面的夹角越来越大,就像一条眼镜蛇在迅速地直立身体。机头还在不断地上拉,80°,90°,110°,120°,人们看见苏-27的机头在前,而尾部在后,形成了大仰角飞行状态,然后又压下机头,向远处飞去。
人们惊呆了!自从飞机在地球上诞生以来,他们还没有见过这样的飞行表演。高音喇叭又在广播:“刚才飞机以每小时420千米的速度飞来,机头拉起时,速度减小到每小时120千米左右。”有人计算了一下时间,苏-27从机头拉起到恢复常态,仅仅六七秒。苏-27的这种动作,被称为“眼镜蛇”机动。
苏-27战斗机在设计之初编号为T-10。在苏霍伊设计局对于飞机的设计编号有一个规定:T代表三角翼。那么T-10的含义就很清楚了:它代表苏霍伊设计局的第10种三角翼飞机。T-10的原型机一共制造了9架。T-10的试飞并不成功,很多设计指标没有达到。苏霍伊设计局没有放弃T-10的计划,他们在T-10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2架样机,并命名为T-10S-1和T-10S-2,S代表系列的意思。这两架飞机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飞后,双双坠毁。尽管如此,苏霍伊设计局仍就始终不渝地坚持T-10计划。
经过了种种磨难之后,苏-27终于起飞了。苏-27于1984年开始装备前苏联空军和防空军,苏联解体以前,在空军和防空军部队服役的苏-27战斗机有500余架。目前俄罗斯空军和防空军共装备350架。西方给苏-27的绰号叫“侧卫”(Flanker)。
苏-27的外形很漂亮,它有一个微微向下的流线型机头,飞行员的座舱呈水滴形,给飞行员提供了良好的视野。中机身两侧是一对悬臂式的中单翼,平面形状为梯形,略有下反,前缘后掠角超过40°,后机身内并列装着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进气道位于翼根下部。两台发动机的尾喷口之间有一个大尾锥,这是减速伞舱。苏-27采用了双立尾,它的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坚固异常,可在粗糙跑道上着陆。
苏-27的武器系统很强,它装有1门30毫米机关炮和10个外挂架,这些外挂架可以挂多种型号的空对空导弹、火箭、炸弹等,机关炮的备弹量为150发,所有这些武器都可在大仰角状态下发射。
苏-27的火控系统十分先进,该系统由脉冲多普勒雷达、红外搜索跟踪仪、平视显示仪、激光测距仪和头盔瞄准具组成。这些装置彼此独立,但又可以相互支援。与美国目前最先进的战斗机F-15相比,苏-27在近距格斗上占有明显优势,这主要得益于它的更好的气动布局,更大的推重比,还配备了测距仪和电传*纵系统。苏-27的另一优势是内部油量大,不必携带外挂油箱,这样就减小了雷达反射特征。
苏-27从开始设计时就考虑在战时它能在被破坏的跑道上起飞(主要是逃离),所以,它的起降性能很突出。
普加乔夫和苏-27在一夜之间同时成为世界航空展的“明星”。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有人称赞,有人提出了疑问:“眼镜蛇”机动有什么实际意义吗?有的专家说:“在近距离格斗实战中处于被动情况下的战斗机,用‘眼镜蛇’机动突然减速,将会给追击的敌方造成困难,从而可能摆脱被攻击的处境。如果苏-27遭到导弹的攻击和追踪,‘眼镜蛇’机动同样可以使它摆脱。”也有的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空战中除非遇到极特殊的情况,飞行员一般不会轻易地把飞机的速度突然减小,因为速度太小很容易挨打,所以,“眼镜蛇”机动是无用的。另外,“眼镜蛇”机动要消耗大量能量,这种能量的消耗是常规动作的十几倍,一般情况下不能长时间维持,也不能连续做。因此,花费很大的代价使飞机获得这种能力是否值得,需要认真考虑。但不管怎么说,是“眼镜蛇”机动使苏-27名扬天下。
自苏-27飞机问世以来至今已有20多年了。在这期间,为了苏-27飞机的生存、发展,苏霍伊设计局在收集大量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了一机多用,一机多型的方针,对苏-27进行了改进,使苏-27战斗机有了“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派生出了苏-30多用途战斗机、苏-32FN、苏-33舰载机、苏-34战斗轰炸机、苏-35制空战斗机、苏-37战斗机。使苏-27飞机家族变幻莫测,不断壮大,更富有生命力,成为2000年的主力战斗机。从苏-27衍生出来的这些战斗机,人们习惯上仍叫它们“侧卫”。
神秘的“蓝色02”
在1996年的珠海航空展上,两架机身涂着红、白、蓝三色的战斗机出现在机场上,人们看见机身上分别写着:596、597的机号。597号在进行飞行表演的时候,指挥员呼叫它的代号:蓝色02。通过解说员的介绍,人们才知道,那架写着597机号,代号为“蓝色02”的战斗机是俄罗斯的苏-30战斗机。它的外形和苏-27非常接近。如果说苏-27战斗机是“七兄弟”中的大哥大,那么苏-30战斗机是苏-27“七兄弟”的*,也是“七兄弟”中很有特点的飞机。
苏-27诞生以后,俄罗斯军方就希望苏-27能够担负起保卫遥远的边疆,并能为俄罗斯海军提供空中保护,这样的任务苏-27很难承担起来。因为要进行一次长途飞行,至少要飞行10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一个飞行员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苏霍伊设计局决定在双座苏-27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苏-30的座舱是串列双座,一般的双座战斗机,一个座舱是飞行员,另一个座舱是武器*纵员,而苏-30战斗机的两个座舱是一样的,都能控制*纵战斗机也都能*纵雷达和武器系统,也就是说,两个座舱是一模一样的。也许有人要问:战斗机本来就小,再设置两个同样的座舱有这个必要吗?当然有必要,如果进行长途飞行,两个人就可以轮流驾驶飞机。如果把它作为空中指挥机来使用,那么,一个人来驾驶,另一个人就可以在空中指挥飞机。
苏-30到底能飞多远呢?1992年6月6日苏-30进行了验证试飞,经3次空中加油,从莫斯科到北极往返飞行12小时。苏-30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主要用于飞行远距、空中巡逻警戒任务。经空中加油后可连续飞行10多个小时,可作为小型预警机使用,对其它作战飞机实施指挥。一架苏-30飞机可与4架苏-27飞机协同作战,为苏-27飞机指示目标。苏-30战斗机曾经参加1993年的巴黎航空展,但是它的后舱却不让人参观,多少给它增加了神秘感。
苏-30飞机的电传*纵系统和先进的驾驶导航综合系统,可在任一地面背景条件下实施飞行。苏-30机头左侧加装了一个空中受油探头,受油量为2000千克/分钟-2500千克/分钟,最大受油量为7500千克。实施4次空中加油,航程可达14000千米。发动机为2台推重比大于1的AJI-31ф涡轮喷气发动机。武器系统为大功率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和头盔瞄准系统,外挂可携带8吨载荷,12个挂点,其中10个用于挂制导武器。空空作战时使用带雷达和红外自导头的P-27、P-73或P-77全向导弹。空地作战时使用X-31II反雷达导弹、X-25JIT、X-2I和X-29T电视制导导弹、X-59M电视制导的巡航导弹,以及常规航空炸弹和TllI-301航炮。
苏-30之后又派生出苏-30M和出口型苏-30MK,这两种飞机增加了对地攻击能力,航程和续航时间比苏-27高出一倍,作战效能比苏-27高1.5倍。印度从俄罗斯购买的苏-30编号为苏-30MKI,印度一共购买了40架。
在航空母舰上安家
前苏联海军的航空母舰不多,但是他们曾经有一个雄心**的建造4艘航空母舰的计划,这就需要生产能够在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战斗机。苏-27飞机诞生后,设计者们就在考虑让它能在航空母舰上起降。经过几年的努力,苏-27摇身一变,舰载型苏-27K出世了,这就是后来正式命名的苏-33舰载战斗攻击机。苏-33的外形更接近苏-27,不过它的前机身比苏-27多出了一对鸭翼,通俗地说,它长出了一对“小翅膀”。这使它的*纵更加灵活,便于在航空母舰上起降。苏-33可以说是“七兄弟”中的老三。
苏-33舰载机首次试飞是在1985年5月,4年后,它在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号上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着舰试飞。苏-33加强了机身和起落架的强度,前起落架由单轮改为双轮,机翼的外段和尾翼可以向上折叠,以利于在航空母舰上停放。原来苏-27战斗机座舱的正前方有一个红外线搜索装置,苏-33将它改在了座舱的右前方。苏-33装有空中加油装置,可以在空中加油。它的机尾的尾锥比苏-27短了许多,机尾下有一个着舰用的粗大的钩子。俄罗斯海军已经装备了48架苏-33舰载机。
苏-33飞机作为一种多用途战斗攻击机,具有带弹量大,突出对舰攻击的特点。武器装备有:12个外挂,可携带AA-10“杨树”、AA-ll“射手”等型号的空空导弹、Kh-41“蚊”式空舰导弹,这种导弹的杀伤力比“飞鱼”的两倍还要大,也可以挂常规炸弹,最大外挂为6.5吨。
设计“奢侈”的战斗轰炸机
苏-27出世以后,苏霍伊设计局就在考虑:能不能将苏-27改装成能执行对地攻击的任务的战斗轰炸机?
苏霍伊飞机设计局最初设计苏-33时,曾准备用苏-27改进一种用于训练舰载机飞行员的教练机,这种教练机的座舱设计布局为双座并排排列,这样能使教员和受训飞行员在飞行中很好配合,着舰时向前和向下的视线好。后来由于经费缩减,该计划受阻。这个时候正好空军需要一种双座,能替代苏-24M前线轰炸机的飞机,苏霍伊设计局的双座教练机计划被选中,作为战斗轰炸机的研制计划。
苏-34战斗轰炸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设计,代号为T-10B,由苏-27战斗教练机改进而来,早期称为苏-27HB(战斗轰炸机)和苏-27Ky,1990年4月13日进行了首飞。为保密起见,首次试飞是在“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上进行的,然后又到“第比利斯”号航空母舰上试飞,给外界造成舰载教练机试飞的假象。当时的新闻媒体也以舰载教练机报道。苏-34作为战斗轰炸机公开报道,是在1992年明斯克独联体首脑会议期间,并在1992年和1993年连续参加国际航展,展示其性能。西方称为苏-27IB。1994年初,在西伯利亚制造厂又研制出2架优于原型试验机的试验样机,正式命名为苏-34。苏-34飞机设计用于取代苏-17和苏-24战斗轰炸机,所以突出了对地攻击能力。该机装有空中加油设备,不实施空中加油的作战半径为1000千米。苏-34飞机第一架预生产型飞机于1993年12月18日上天,1995年交付部队使用,到2002年全部取代苏-24战斗轰炸机。
苏-34战斗轰炸机与苏-27飞机的主要区别:一是座舱设计为并列双座,右座飞行员主要负责领航和武器*纵使用,但也有一套称为第二*纵系统的*纵系统。座舱仪表板装有平显和下显,飞行员还可戴头盔瞄准具;二是在前起落架减震支柱上安装了登机梯,方便了飞行员*座舱,也便于飞机的维护,飞机运行时收入前起落架舱内。到目前为止,这种设计在世界上是独此一家;三是机头呈宽扁平状,增大了机翼的前缘翼根边条,为此,俄罗斯人也称苏-34为“鸭嘴兽”;四是座舱改为两名驾驶员座舱并排设置,机头加宽,座舱后部隆起,增大了宽度,飞行员座椅后的一小块空地,设计师们充分利用,为飞行员设了一个厕所和食品加热柜,飞行员长时间执行飞行任务时可加餐,或方便一下。座舱后面还设有一个休息舱,飞行员在长途飞行中可离开座椅到后面的休息舱站立休息调节一下。另外,在左右座座椅之间还留有一块空地,飞行员可轮流躺下休息。据说,飞行员可以在10000米高空“只穿衬衣”的条件下飞行。这种设计真是有点“奢侈”了;五是在机身下部的关键部位装有17毫米的钛合金装甲,用于对地攻击时防御地面炮火攻击,生存能力较强。加大了尾锥,平尾面积加大,取消了腹鳍。
苏-34飞行作为一种对地攻击任务的战斗轰炸机,共有11个武器挂点,可挂电视制导导弹、反雷达导弹、激光制导导弹,近距、中距空空导弹,以及电视/红外/激光制导炸弹,有人说苏-34可以挂载俄罗斯所有的空对地武器。
苏-34上装有惯性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可实现误差不超过1米的精确导航。机载雷达可保证自动进行地形跟踪飞行。尾部装有一部后视雷达,该雷达即可给出受攻击的告警,又可控制向后发射的导弹截击敌机或导弹。
“超眼镜蛇”
苏-35新型制空战斗机是苏-27战斗型的直接后继机,是一种在苏-27飞机基础上改动较大的多用途战斗机。*人宣称:苏-35和美国的F-22、欧洲的EF2000属于同一个等级。苏-35战斗机于1988年6月28日首次试飞,俄称为苏-27M,西方称为苏-27“超侧卫”。1992年9月,苏-35飞机的5号原型机参加了英国范堡罗航展,苏霍伊设计局总设计师西蒙诺夫称:苏-35飞机具有与欧洲下一代先进战斗机和美国F-22A战斗机相匹敌的能力。空口无凭,我们先来看一看它的表现吧!
1993年11月初,国际航空博览会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举行。这一天,迪拜上空天气格外晴朗,天幕上没有一丝云彩,碧蓝如洗。参观展览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个身材魁梧的俄罗斯飞行员,他就是普加乔夫。只见他迈进了一架苏-35战斗机的座舱,他要驾驶这架战斗机与一架苏-30战斗机进行模拟空战表演。只见两架战斗机相继从跑道上腾空而起,冲上蓝天。人们手搭凉棚,紧盯着蓝天。只见两架战斗机相互追逐,都想占据有利的射击位置,打得难舍难分。突然,苏-35作了一个水平方向的“眼镜蛇”机动,将机头对准苏-30进行“急射”,苏-30被击中。这是普加乔夫向世人展示他的另一个飞行绝技“超眼镜蛇”机动。“超眼镜蛇”机动和“眼镜蛇”机动基本是同一性质的机动,只是飞行的姿态不同,难度更大。“超眼镜蛇”的诞生说明,现代空战已经不是过去的从尾后攻击的传*法,而是多方向攻击。
苏-35飞机采用翼身融合气动布局和放宽静安定度技术,有一对小的全动鸭翼,是一种现代化三翼布局(正常布局加上前翼)飞行。水平前翼包括在飞机电传*纵系统中,偏转范围为-15°到+10°。前翼除能改善飞机在大迎角条件下的安定性和*纵性外,还能降低机身和机翼根部所承受的空气动力载荷,有助于使稳定过载达10g。动力装置为两台带控制推力矢量系统的AJI35涡轮风扇发动机,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和起降性能。新型机载电子设备,如多功能多普勒雷达,具有空空、空地双重功能抗干扰能力,在各方向上的探测范围达+90°战斗机这类目标的发现距离为165千米~245千米;对轰炸机、预警机或大型运输机的发现距离可达400千米,200千米距离上发现地面目标。同时可跟踪15个空中目标,用导弹可同时攻击6个目标。
苏-35飞机还首次采用了后视火控雷达技术,装在尾锥内,可引导俄专门研制的P-73后射型近距空空导弹,苏-35战斗机的机翼下装有能水平转动180°的转动发射装置,它可自动转动,也可按飞行员的指令转动。也就是说,苏-35发射的导弹可以向后半球发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越肩发射”,这是苏-35最为独特的设计。苏-35除装一门30毫米航炮外,还有12个外挂点,可携带12枚远距、中距导弹和近距格斗空空导弹(装有主动、半主动和被动雷达自导头和红外自导头)。如P-77中距导弹,能摧毁70千米处的敌机。另一种增大射程的导弹,能摧毁110千米处的空中目标。空地武器有包括射程150千米的战术巡航导弹、激光或电视制导的近距导弹、反雷达导弹、反舰导弹,以及激光或电视制导炸弹。苏-35飞机武器系统的一个特点是能在完成“吊钩”、“眼镜蛇”、“超眼镜蛇”等特技飞行中发射导弹。苏-35飞机飞行员,只要进行短时间的“眼镜蛇”和“超眼镜蛇”机动,使飞机竖起90°~120°,这时雷达和光电瞄准系统就能自动截获目标,同时系统发出指令,可发射出两枚导弹。座舱为全新设计,采用了平视显示器、下视显示器和头盔显示器。苏-35飞机不仅用于夺取制空优势,而且还可用于对地面、海上目标实施远距离、高精度、有效地打击。
苏-35的外形与苏-27非常相似,但是苏-35的超视距攻击能力是苏-27所不具备的。当前在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中流行一个笑谈,有飞行员问:“苏-27和苏-35之间有什么区别吗?”有人回答说:“如果发生了空战,在你看见它之后它把你击落了,那么它就是苏-27。如果你还没有看见它,它就把你击落了,它一定是苏-35。”这个笑谈形象地说明了“七兄弟”中的老六苏-35的“超视距攻击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苏-35飞机的隐身能力差,也不能作超音速巡航飞行,这对于最新一代的战斗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七兄弟”中的“*”苏-37
1996年9月2日,在英国的范堡罗航展上,俄罗斯空军向世人展示了苏-27家族的最新成员也是苏-27家族中的*,这就是苏-37多用途战斗机。
苏-37是在苏-35的基础上加装矢量喷管改进而成的,它是一种单座多用途全天候超机动战斗机,苏-37的最大特点是它采用了推力矢量技术,这种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前沿技术之一。通俗地说,推力矢量技术是指飞机发动机的尾喷口的方向可以上下或左右变化,这样也就改变了发动机推力的方向。苏-37安装的是三维推力矢量喷口,这种喷口的方向可以上下左右变化,所以苏-37的机动性十分强。据军事专家们说,安装了推力矢量喷口发动机的苏-37,比没有安装这种发动机的战斗机空战能力提高了10倍。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的F-22和苏-37采用了这种技术。
1996年9月,苏-37在英国的航空展上第一次公开露面,俄罗斯著名的试飞员佛罗洛夫驾驶着苏-37进行了360°翻转的高特技飞行动作,轰动了整个航空展,这个飞行动作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战斗机能作出来。这个飞行动作被命名为“佛罗洛夫*”。“*”这个词是印度教中力量与神圣的代名词,*人用这个词来命名特技动作,这还是第一次。
苏-37能执行空对空、空对地、空对舰作战任务。它能挂载12枚空对空导弹,其中包括“发射后不管”的中距空对空导弹。它还能携带反辐射导弹、反舰导弹、制导炸弹、集束炸弹等。它能同时跟踪20个目标,并引导导弹攻击8个目标。
苏-37的头部装有一部相控阵雷达,具有很强的抗干扰和光电监视、瞄准能力,机尾安装了一部后视雷达,并且装有向后发射的导弹。更值一提的是它能有效对付美国的巡航导弹和隐身飞机的威胁。
苏-37的最大飞行速度25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8000米,作战航程4000千米,经一次空中加油可达6500千米。
苏霍伊设计局对苏-37进行了一个性能对比测试,测试的结果:苏-37在执行制空任务时,空战效能是苏-27的10倍,对地攻击能力是苏-27的39倍。总体性能比西方的EF2000、“狂风”战斗机要好。
在2000年前后,苏-37*俄罗斯空军服役。
美、伊争购的米格-29
在世界战斗机的大家庭中,俄罗斯的米格系列战斗机是十分有名的“战斗机家族”,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米格战斗机就在蓝天上翱翔。20世纪50年代以后,前苏联先后研制了米格-19、米格-2l、米格-、米格-25、米格-27、米格-29、米格-31等战斗机,而且这些战斗机都是同时期世界战斗机的佼佼者。米格战斗机常常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目标,它们经常成为新闻里的飞行器。
1997年11月初,世界军火市场爆出一个新闻:美国抢购了21架米格-29战斗机。据透露,目前,这21架米格-29战斗机已经全部秘密运抵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空军基地。真是奇怪,美国怎么会看上俄罗斯的战斗机呢?美国国防部长科思一语道破天机,他说:“美国从摩尔多瓦购买了21架米格-29战斗机,其中14架具备挂载核武器的能力,美国之所以购买这些飞机是为了防止伊朗将它们买走。”
美国国防部长说的是实情,就在美国买走这些飞机之前,摩尔多瓦停放这些米格-29战斗机的空军基地,来了一些伊朗商人,他们仔细地看过这些飞机。美国中央情报局很快掌握了伊朗打算购买这些飞机的情况,美国当即决定买下这些飞机。摩尔多瓦方面要求美国不要公开购买这批飞机的价格。这话从另一个角度向世人证明:美国不惜花高价购买这些飞机。
米格-29到底有什么本领,引得美国和伊朗去抢购它呢?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米格-29的表现并不出色,伊拉克的米格-29战斗机曾经被美军的战斗机击落过。米格-29是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双发动机高机动性制空战斗机,它有一个绰号叫“支点”。米格-29是1985年*前苏联的部队开始服役,开始它主要用来进行空战,对地攻击能力并不强,后来几经改进,它可以挂载各种炸弹、火箭弹、空对地导弹和战术核武器。这样一改进,立即吸引了许多国家的目光,伊拉克、叙利亚、古巴、印度等10多个国家先后购买了米格-29战斗机,摩尔多瓦购买的米格-29就是改进后的新机型。
米格-29是前苏联为了与美国的第三代战斗机对抗而研制的。它诞生之后,尽管具备了第三代战斗机的特点,比如,它具备了下视/下射能力和超视距攻击的能力,但是,美国人并没有感到来自米格-29的挑战,因为米格-29的缺点是很明显的:它留空时间短,耗油率很高。而且初期的米格-29设计的重点是它的高亚音速机动性,武器的挂载相比美军的第三代战斗机来说并不强。
前苏军很快就对米格-29进行了改进,首先是改进米格-29的电子设备,增加了数字式电子计算机,挂载武器的能力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可以携带6枚“发射后不管”的空空导弹,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改进后的新机型编号为:米格-29S。
就在改进的米格-29S*部队服役不久,20世纪90年代初,米格-29又有了新的改进。这一回对米格-29进行了“不脱胎只换骨”的改造:从外形上看,取消了机翼上的百叶窗式的辅助进气道,在机身的上部设计了减速板,机体增加了铝锂合金的比例,机身的整体重量减轻了,在加长的机头部安装了新型雷达,这种雷达能探测100千米之外的飞行目标,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特别是它加强了对地攻击能力,在机冀和机身下设计了9个外挂点,可以挂载战术核武器。经过这样改进的米格-29编号为:米格-29M。改进后的米格-29M完全具备了与美军第三代战斗机抗衡的能力。
尽管没有透露摩尔多瓦购买的是哪一种米格-29战斗机,但是从上面的介绍中,读者不难判断这些飞机是哪一种型号。美国人对改进后的米格-29M是心存疑虑的,他们不希望伊朗这样与美国对抗的国家得到它的心情是不言自明的。
说完了“米格家族”的新闻,下面我们再来说一说“米格家族”的一件旧闻。
米格-25破“热障”
尽管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是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事情发生在1976年9月6日,那天一架前苏联飞行员驾驶的米格-25战斗机突然光临日本,降落在北海道的民用机场的跑道上。对这个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日本人和美国人欢喜如狂。多年来美国人千方百计想弄清这种绰号叫“狐蝠”的战斗机——米格-25的真面目,这一次终于有了机会。
早在1971年的年初,前苏联就把4架经过改装的侦察型米格-25偷偷地运进了埃及,随后,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这4架米格-25由前苏联飞行员驾驶,对以色列的海岸线和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进行了侦察飞行。以色列每次都出动战斗机进行拦截,有一次以色列的战斗机还发射了空空导弹,但是米格-25毛羽未损,以色列的战斗机无功而返。
米格-25实在太厉害了,它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突破“热障”的战斗机。它能在24000米的高空以2.8倍音速持续飞行,它的最大速度可达3倍音速。它的作战半径为*0千米,航程达3000千米。米格-25于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在短短的几年里,它创造和打破了8项飞行速度的纪录、9项飞行高度世界纪录和6项爬高时间的世界纪录。当时的美国空军部长说:米格-25是世界上最好的截击机。米格-25对美军的威胁实在太大了。
美国和日本的专家得到了米格-25,如获珍宝,他们立即将米格-25大卸八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原来,米格-25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好,它的发动机水平并不高,电子设备并不强。机体采用钢结构,钛合金的用量很少。但是米高扬设计局能在这种条件下,研制出了突破“热障”的战斗机是让人惊奇的。
什么叫“热障”呢?
我们知道:当飞机高速飞行时,飞机表面与空气产生摩擦,使空气产生阻滞和压缩,飞机速度大为降低,动能*为热能,使飞机表面温度急剧升高,这就是所谓的“热障”。根据理论估算,在高度超过11000米的高空飞行时,当飞机的马赫数为2时,飞机头部的温度可能达到118摄氏度,当马赫数为2.5时,温度可达215摄氏度,当马赫数为3时,温度则达到335摄氏度。所以高速飞行时,由于气动加热,机内人员、设备以及材料的强度等方面,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和限制。现在,一般将马赫2.5以上看作是出现“热障”的飞行速度。在高速飞行时,“热障”的表现是:制造飞机外壳的合金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都会降低,出现变形、破损甚至局部熔融。飞机油箱的油也将达到沸腾的程度,无法正常供油,而且随时存在着因温度过高而骤然燃烧爆炸的危险。
美国是最早开始探索解决“热障”问题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贝尔公司生产的X-2研究机,进行了克服“热障”的试验。1954年5月,第一架X-2在母机B-50上发生爆炸,但是这并没有炸掉人们克服“热障”的决心。第二架X-2研究机由美国空军飞行员埃费雷斯特完成了首次飞行。随后,X-2又进行了7次飞行,并在1956年9月7日的飞行中达到36637米的高度。1956年9月27日,飞行员阿普特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热障”的飞行,这次飞行的速度达到马赫3.2。遗憾的是这架飞机在这次飞行之后的另一次飞行中失事坠毁。
前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制突破“热障”的战斗机,米格-25就是前苏联研制的第一种突破产热障的战斗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国家研制出来突破“热障”的战斗机。只有美国研制了一种突破“热障”的高空侦察机。前苏联将米格-25战斗机先后出售给伊拉克、叙利亚、印度等国。
“酒醉蓝天”的米格-
“米格家族”的故事很多,有些故事是很有趣的。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一回米格飞机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相信的故事,然而它真的发生了。19*年7月4日,前苏联驻波兰的一支空军部队正在进行紧张的飞行训练。一位前苏联的空军上校驾驶着一架米格-战斗机,从跑道上起飞了。当飞机起飞不久,这位上校突然听到他的战斗机进气道发出了爆炸的声音,同时他感到战斗机的发动机推力在下降,战斗机也开始有下降的感觉。这些信息都是危险的信号,空军上校立即向指挥塔台报告:发动机故障,飞机失去动力。地面指挥塔台听到他的报告,当即命令他:立即跳伞!空军上校听到命令后,马上拉下了跳伞手柄,此时,他的飞机的飞行高度只有100多米。空军上校被弹出座舱,他的降落伞很快就张开了。当降落伞徐徐下降的时候,空军上校看到自己驾驶的那架米格-战斗机,仍旧在空中飞行,它不由自主地朝着波罗的海方向飞去。
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架无人驾驶的米格-战斗机并没有向地面坠落,它像是有人驾驶一样,不断在升高,飘飘悠悠地继续向前飞行。就这样,这架米格-战斗机缓缓地飞越波兰上空,又横跨当时的*德国领空,飞入当时的联邦德国。北约部队发现了这架米格-战斗机,立即拉响了战斗警报,美国空军驻荷兰军事基地的两架F-15战斗机立即起飞准备战斗。
蓝天上的这架无人驾驶的米格-战斗机,全然不管北约部队的警告,继续向前飞行,它又飞进了荷兰的领空。它像一个喝多了酒的醉汉,摇摇晃晃、大摇大摆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着。美国空军的两架F-15飞近米格-时,大吃一惊,他们看到这架米格-没有座舱盖,座舱里也没有飞行员。让美军飞行员感到宽慰的是,飞机上没有挂载导弹等进攻性武器。F-15紧跟在米格-的后面,看它到底要干什么?
米格-根本不去理会F-15战斗机,它仍旧我行我素,稳稳地飞过了荷兰领空,飞进了比利时的上空。这时,这架无人驾驶的米格-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它像一个喝得烂醉的醉汉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一样,一头向左下方坠落下去,栽倒在比利时首都西郊80多千米的一座小村庄里。这架无人驾驶的米格-,长途飞行了900余千米,飞越了5个国家的领空,飞行了79分钟,这真是一个奇迹。
米格-战斗机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单发动机可变后掠翼战斗机,1970年开始装备部队。北约集团给它的绰号是“鞭挞者”。它的翼展14米,机长15.88米,机高4.82米,它的主要武器为一门毫米双管机炮,有5个外挂架,可以挂载火箭弹、空空导弹等武器。它的最大速度24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7800米,作战半径1160千米。
四世同堂的“幻影”家族
“幻影”系列战斗机是法军的主力战斗机。“幻影”系列战斗机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让人很费琢磨。最初,“幻影”是以“海市蜃楼”的名字出现在中国人面前的,这不仅仅是个译名问题,它恰恰体现了“幻影”给人的神秘感。
“幻影”系列战斗机是一个大家族,它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就让我们深入这个家族中,看个究竟吧。“幻影”家族的第一代成员是“幻影”Ⅲ。1952年,法国家公司提出了“幻影”I方案,并很快于1955年生产出第一架样机,但因它的机载设备过于简单,空战要靠地面引导,缺点太多而夭折。紧接着,出台了“幻影”Ⅱ方案,这个方案是对“幻影”I的小修小补。由于当时法国新战略思想要求研制一种在核战争中,能进攻能防御的多用途战斗机,所以“幻影”Ⅱ未能诞生,而“幻影”Ⅲ便应运而生了。
“幻影”Ⅲ一诞生便受到法国空军的欢迎,1958年,法军订购了100架。紧接着“幻影”Ⅲ经过几次改型,打入了国际市场,先后有巴西、以色列等10多个国家购买了这种战斗机。“幻影”Ⅲ的样子与众不同,它采用了无尾三角翼布局,它的头部还长了一对“小翅膀”——活动前翼或称鸭翼,这使飞机的爬升性能和低速范围内的飞行都有所改善。
“幻影”Ⅲ屡经战火考验,“阿以战争”、“印巴战争”的战场上,都出现过它的身影。1982年英阿巴岛冲突,“幻影”Ⅲ也披挂上阵。据报道:在阿以战争中。有一次16架“幻影”Ⅲ与20架米格-21战斗机展开了激烈的空战。空战结果让世人大吃一惊:4架米格-21被击落,而“幻影”Ⅲ无一伤损,这使“幻影”Ⅲ大出风头。这里虽然有飞行员技术、战术上的原因,但飞机的优劣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从此,“幻影”Ⅲ名噪一时,成为当时世界上与美国F-104、苏联米格-21并驾齐驱的三大主力战斗机之一。到1979年为止,共向别国出口1400多架。
“幻影”家族的第二代,是“幻影”F.1战斗机。当时法*方的要求是,飞机可配备不同的武器和设备,用以完成制空、截击、低空对地攻击等任务。很快,“幻影”F.1诞生了,这是一种全天候全高度截击机。“幻影”F.1没有采用三角翼布局,而是采用大后掠角机翼,后机身下海边有一块腹鳍。F.1可以在500米~800米的短跑道上起落。F.1与“幻影”Ⅲ相比速度提高了,航程增大了。
1976年初,法国空军决定选用“幻影”2000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主力战斗机,用以替换“幻影”Ⅲ和“幻影”F.1。法*方的要求是:减轻结构重量,改善飞行性能,改善气动特性,增大续航能力。
就在发展“幻影”2000的同时,法国另一家公司自己出钱,研制“幻影”4000单座多用途战斗机。“幻影”4000的座舱是气泡形的,为飞行员提供了360°的视界。机头空间大,可安置直径大于1米的雷达天线。座舱的后面还有空间可以安放第二个座位。“幻影”4000的火力很强,共有11个外挂点。可挂空对空、空对地导弹。至目前为止,“幻影”4000还没有正式定型,但它已经在“幻影”家族中排上了“座次”,是“幻影”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
从“幻影”Ⅲ到“幻影”4000,“幻影”系列战斗机可谓“四世同堂”。目前,最有威力的还要数“幻影”2000战斗机,它是法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同时也成为各国空军购买的重要战斗机。
“幻影”2000—5换眼睛
“幻影”2000为什么会受到许多国家空军的青睐?主要原因是“幻影”2000是一种高技术装备起来的多用途战斗机,它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电传*纵系统,是继美国F-16战斗机之后,世界上第二种采用这种系统的战斗机。“幻影”2000的“眼睛”是一种多功能多普勒雷达(RDM)。为了保持“幻影”2000的领先地位,法国对“幻影”2000的“眼睛”进行了改装,换上了另一种更为先进的RDY雷达系统,这样一改进,“幻影”2000-5型战斗机出世了。
“幻影”2000-5的“眼睛”(RDY雷达)可以“看”到空中目标、地面目标和海上的目标,它能一边扫描一边进行跟踪,同时还可进行火控计算,能在所有波段上工作(高、中、低脉冲重复频率)。雷达采用了模块结构,易于维护。整部雷达由7个可更换的组件组成:
天线、数据处理单元、电源、发射机、激励器、接收机和信号处理单元。更让人惊奇的是RDY雷达能自动选择三种波形,不管敌机处于哪个方位和飞行高度,它都能探测和跟踪。它能同时跟踪8个目标,并显示在显示器上,并同时发射4枚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攻击不同的目标。在近距格斗时,这种雷达还可以自动锁定目标。这样一来,“幻影”2000-5就成为第一种具备了能同时攻击4个目标能力的欧洲战斗机,也是惟一装备了这种先进的雷达而又不受美国控制的出口型的战斗机。
“幻影”2000-5的火力十分强,它有2门30毫米航炮;共有9个外挂点,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选择所有种类的空空、空地、空舰导弹,还可以挂载电子战吊舱、侦察吊舱和伙伴加油吊舱。
“千里眼”
军事雷达广泛地应用于预警、引导、火控、侦察、靶场测量、导航、通信、电子战、气象观测、地形测绘等军事领域中。目前,雷达技术更趋完善,它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技术领域,仍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雷达在军事上应用非常广泛,被人们誉为国防上的“千里眼”,现代武器的“神经中枢”。雷达的军事应用使战争的格局大为改观,扩大了战场范围,改变了作战方式,增加了战争的复杂性,开辟了电磁斗争的新战场。
常见的几种雷达为预警雷达、探索和警戒雷达、炮瞄雷达、截击雷达、制导雷达、战场监视雷达、机载轰炸雷达、机载或星载测视雷达等。90年代又出现了对地面目标威胁最大的合成孔侧视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谐波雷达。
防雷达伪装就是运用各种制式的或应用的防雷达的伪装器材,利用天然地形地物,以隐真和示假的手段,增强、减弱、模拟或歪曲敌方的雷达回波,达到使敌之雷达完全失效或大大降低其效能和保护我方人员和器材的安全的目的。目前主要采用对雷达的无源干扰器材,诸如防雷达伪装箔片、防雷达伪装遮障、角反射器及其它电波反射体以及伪装烟幕和气溶胶,对目标实施防雷达伪装。
由于雷达侦察与传统的光学侦察和近红外线侦察相比,有能在昼夜及复杂的气象条件下工作的全天候,且作用目标距离远,搜索距离大和穿透能力强等优点,使得雷达对大量的军事目标具有更大的威胁性。因此,除应对军事目标实施反可见光、反近红外伪装外,更需对其实施全面、有效地防雷达伪装。
防雷达伪装是在研究和分析了现装备雷达的基本弱点后,所采取的一种对抗手段。采用反雷达伪装措施,使雷达完全失效或降低其工作效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作战双方就曾多次应用过防雷达伪装技术。在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在登陆前曾在强攻方向大量使用装有角反射器的小艇,并悬放干扰气球,使小艇在雷达显示器上看起来像许多大军舰。在小艇周围又投放了大量金属箔条,造成大批护航飞机的假象,这些措施都有效地把德国战斗力牵制在登陆以东的布伦方向,从而成功地在诺曼底发动了登陆战。大战中德军也曾相应地在浮游十字架上配置角反射器,使对方雷达显示器上改变了作为雷达地标的柏林城外湖岸的轮廓,这给联军机载雷达观察员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1968年苏军侵捷时,曾用气溶胶干扰物构成“空中走廊”,掩护了侵捷苏军的大规模的空中及地面军事调动,致使北约雷达警戒网未能发现这次进攻行动。这些都说明了防雷达伪装术技术对保证部队战役战斗胜利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减少己方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损失的技术和保证战争主动性方面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防雷达伪装的基本依据就是利用雷达的弱点,消除、破坏和干扰目标的回波在雷达荧光屏上的光标信号。
雷达侦察的弱点很多,诸如显示目标不逼真,雷达分辨力受到了限制,受地形地物的影响较大,易受干扰等。依据上述各个弱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消除雷达的影响,以达到伪装的目的。
1.减弱目标的回波。将目标配置在掩体和掩蔽所内,减少或消除目标的外露体积;将目标配置在天然遮障中,使目标的反射回波被遮蔽物隔断和削弱;在目标近旁设置人工隔断遮障,使目标和遮障的光标信号都在雷达的荧光屏上显露出来;在目标表面涂刷电波吸引涂料和覆盖电波吸收材料,减弱目标的回波;在目标表面履盖防雷达的伪装网,减弱目标的回波。
2.增强背景的回波。在能*目标配置和活动的背景上,设置金属反射器组成的干扰遮障,增强背景的回波,使目标的光标信号被干扰遮障的光标信号淹没;在水背景和平坦开阔的背景上设置金属角反射器,使其光标信号的高度与目标的光标高度相一致。
3.利用雷达分辨力的限制,将目标配置在地物的近旁,使目标的光标信号与地物的光标信号融合在一起。
模仿目标与背景对雷达波的反射差别,可通过这样设置:设置各种金属角反射器;模拟地形与背景的回波差别,使雷达荧光屏上出现大量的光标信号;用单个角反射器或角反射器组,模仿所显示的真目标与背景的回波差别,使雷达荧光屏上出现真目标所特有的光标符号。
防雷达伪装器材与材料主要有微波吸收材料、防雷达伪装网、角反射器、尤伯透镜反射器、偶极子反射体、防雷达伪装烟幕和气溶胶等。
微波吸收材料是一种将电能转换成其它形式能量或使电磁波因干扰而消失的一类新型材料。微波吸收涂料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容易脱落、运用频带窄等,因此必须发展新的吸收结构材料。吸收结构材料是一种以非金属为基体填充吸波材料形成的既能减弱电磁波的散射又能承受一定载荷的结构复合材料,它比一般金属材料重量轻,刚度和强度高。美国的“先进技术轰炸机”(ATB)、SR-71飞机都涂敷了含有极细微铁粒子的铁球“微波吸收涂料”;前苏联的“米格-29”、“米格-31”战斗机都涂敷了各种铁氧体涂料。
防雷达伪装网是对地面目标实施反雷达伪装的最常用的器材之一。它不仅可以减少被隐蔽目标的雷达截面,而且能歪曲目标的外形,消除其阴影,使被伪装的目标与周围的背景吻合起来。散射型防雷达伪装网是利用金属化网面的屏蔽效应掩盖遮障下目标的雷达特征,在雷达图像中将不出现网内的目标固有的“影像”,只出现网面形成的遮蔽的影像。依靠网面的散射降低入射雷达的后向散射,使网面的后向散射系数与背景的平均后向散射系数相同,或者两者差别在雷达的不可检测值之内。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遮障面“影像”的灰度,使其与周围背景雷达散射趋于一致,达到雷达不易识别的目的。
角反射器是一种无源干扰器材。它的基本单元是由两块或三块相垂直的金属导体反射面构成的。由于电磁波入射到反射面上之后按光学基本定律反射后,角反射器能把雷达波沿着入射方向反射回去,反射到雷达接收机的电磁能的大小与角反射器的型式、精度、材料、尺寸以及所对付的雷达的上作波长有关,也与雷达与角反射器的相对位置有关。虽然角反射器的尺寸很小,但它在雷达接收机显示器上却能造成很强的回波光标。角反射器固然很容易地在雷达显示器上造成假目标,但它不能在其它频谱,例如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光区造成逼真的模拟目标。由于侦察器材正在向综合多谱方向发展,因此只用角反射器对目标实施伪装就难以满足要求,特别是高分辨侧视雷达的应用为角反射器的战术应用提出了不易克服的难题,这主要反映到角反射器的设置原则等方面。
尤伯透镜反射器是一种可以把各种大角度的入射电磁波平行反射回去的广角全向性反射器。这种反射器是一种有战略价值和发展前途的无源电磁波反射器材。它与角反射器相比,可产生较大的雷达截面和具有稍宽的二次辐射方向图覆盖角。尤伯透镜反射器主要用于制作雷达假目标,如将尤伯透镜反射器装在大型飞机的机翼下,在敌机雷达瞄准前,把靶机放出去,由于靶机的透镜能产生很强的雷达回波,敌雷达能自动向靶机瞄准。尤伯透镜反射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造工艺复杂,造价高。
偶极子反射体通常是由金属箔所制成的,所以常称为箔条。箔条通常由金属箔切成的条,镀金属的介质直接由金属丝等组成。箔条干扰能同时对处于不同方向上和具有不同频率的很多雷达进行有效地干扰,但对于连续波雷达、动目标显示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这些具有速度处理能力的雷达,其干扰效果将降低。对于这类雷达,需要同时配合其它干扰手段才能有效地干扰。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用于掩护部队战斗行动的烟幕器材决不会失去它的意义,相反,它还具有全新的内容。已经证明,烟幕还可以用于干扰在一条频率范围内的雷达工作,并可对核爆炸时的光辐射起防护作用。用气溶胶制成的反雷达电子云,是一种普遍发展的电子烟幕形式。制备它的方法有分散法和冷凝法。冷凝法使用的更为普遍。采用三萘葸烟幕剂制成烟幕是使用物理冷凝法制备气溶胶的典型例子。
此外,利用天然条件进行反雷达伪装,它包括利用地形和气象条件隐蔽目标。地形的隐蔽性能是指地貌、地物形成的天然遮障而隐蔽目标,目标被隐蔽的程度与现场地形有着密切关系。地貌起伏越大,地物越多,实施目标的隐蔽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雷达工作频率低时,可以认为不受气象干扰,但频率高时,气象现象干扰却很严重。除气象雷达或机载的气象回避雷达要利用气象回波以外,对于检测诸如飞机、船舶和其它军事目标的雷达来讲,气象回波是一种干扰,特别是与目标相同距离和方向的气象回波对雷达检测性能影响很大。
防光电伪装技术
光电侦察根据探测器的工作波段,可分成光学侦察(包括紫外和近红外侦察)和红外侦察及激光侦察三种。
光学侦察是根据目标与背景反射光波(可见光、近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差别来发现目标的。这种侦察的优点是显像清晰、生动、使用广泛。方式有目视、照相和电视三种。
红外探测侦察就是通过测量分析目标辐射的红外线,来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这里所说的红外侦察是中远红外侦察,也叫热红外侦察。红外成像扫描系统的像质取决于接收元件的灵敏度,目前采用的接收元件为锑化铟、碲镉汞和锗掺汞等。
激光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最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激光是光学的新分支,它的出现深化了人们对光的认识,扩展了光为人类服务的天地。通用的激光侦察器材有两种:激光扫描传感器和激光雷达。
现代战场的侦察系统主要有以卫星、飞机、装甲车为载体的侦察系统和光电侦察器材。卫星侦察是美、苏的主要战略侦察手段,美国侦察、卫星已发展了六代。战略侦察机装有照相侦察、红外侦察电子侦察和雷达侦察等各种设备,可以获取敌方的情报。美国SR-71战略侦察机于1966年开始装备部队,机上装有合成孔径雷达、红外侦察设备、可见光照相机等。
战场遥感侦察器材主要是在越南战争中发展起的,包括红外辐射遥感器,震动遥感器,音响传感器,磁遥感器等。最先进的是美国的RCA公司研制的“伦巴斯”系统。它采用了震动、音响、红外、机械能和金属探测等多种探测方式。
伪装与侦察是斗争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侦察技术的发展,侦察能力的提高,推动伪装枝术的发展、改进和完善。而伪装技术的完善和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侦察以更新的技术揭露伪装。反光电侦察的伪装措施主要有迷彩伪装、人工遮障、烟幕伪装和假目标等。
迷彩伪装就是用颜料和涂料改变目标、遮障或背景的颜色,从而降低目标显著性的一种伪装措施迷。彩伪装效果不但与伪装面上各个单色与背景中相应颜色的光谱反射特性的接近程度有关,而且还与整个伪装面与背景的光谱反射特性的接近程度有关。因此,在伪装技术上主要是解决背景光谱反射特性的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及其确定复制背景光谱反射特性曲线的迷彩颜料或涂料的配方等。美军的四色迷彩,根据地区和季节的变化,用醇酸树脂涂料配制了几种标准伪装色,用黄褐色、褐色、暗绿色、黑色组成四色迷彩图案。可对付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侦察,对目标实施迷彩后,目标可见光可减少30%。1977年美陆军全部技术装备采用了四色迷彩。另外,随着激光侦察器材在战场上使用,各军种已开始使用反激光涂料。据说这种涂料具有高吸收特性或高反射性,可改变目标的反射特性,从而达到它们免受攻击的目的。
人工遮障就是用来遮蔽目标妨碍敌人侦察的装备。例如在开阔地形上隐蔽军队集结的大面积水平遮障,丘陵地形上隐蔽战术目标的拱形掩盖遮障,隐蔽道路上运动的垂直遮障和改变目标外形的变形遮障等。人工遮障主要用伪装面和支撑骨架组成。对侦察起作用的主要是伪装面。伪装面的伪装效果则取决于伪装面的颜色、形状、材料、性质、表面形态及空间位置等与背景的电磁波反射特性的接近程度。当很接近时称不显著遮障,此时不仅被隐蔽的目标不易被敌人发现,而且遮障本身在所处的背景也不易被敌人发现。有时由于制作不显著遮障比较困难,或根据情况只要求遮障目标时,可以把遮障作成显著的,从而不被查明目标的实况。据外刊称,美国反热红外衰减遮障如果与轻型反雷达遮障配合使用,可以构成第一代宽频谱反光学反红外反雷达侦察的多性能伪装遮障。
烟幕伪装就是用人工烟幕遮蔽目标和迷惑敌人的伪装方法。因为烟幕可通过散射吸收等方式衰减光波能量,所以烟幕可以遮蔽目标,防止敌人的目视、电视和激光等光学器材的观察,降低红外侦察器材的探测距离,从而给敌人的观察、瞄准射击和组织指挥造成困难。一般说来,烟幕能迅速提供隐蔽以对付敌人显然即将发起的攻击,干扰破坏敌人地面和空中的目视或激光制导武器,甚至干扰敌人的各种成像系统和搜索系统,并能为目标赢得*隐蔽地点和采取其它伪装措施的时间。由于作战的需要,前苏联的每一辆现代坦克和步兵战车上都安装了热凝聚烟幕发生器,前苏联的每一个营部都配备了BDSH-5型和BDSH-15型烟雾罐,若风速为5米/秒,一个烟雾罐可以产生长500米、宽100米的烟云,停留时间12分钟。美军驻欧洲陆军的所有坦克几乎全部装备了M9烟幕施放装备。美军还研制了防可见光侦察的M19A1发烟枪榴弹、防中远红外侦察的XM259烟幕弹。
假目标主要指形体假目标,即仿造的各种兵器、车辆、人员和各种地物、工事、障碍物、道路、桥梁、建筑物等。实践证明,只有隐真和示假紧密配合使用,才能保证良好的伪装效果。瑞典巴拉尼达公司已生产了假飞机、假桥、假炮、假坦克。美军现装备的塑料型假目标有两类:一类是薄膜充气假目标,这些假目标在500米以外目视观察,不致被识破;另一类是可膨胀泡沫假目标,如M114装甲输送车假目标。前苏联过去和现在都大量的使用过假目标,曾设置过400辆坦克、500辆汽车和1000门大炮的假阵地。苏联在靠近中苏边境的一些机场上,设有假飞机。
伴随光电技术的飞速发展,伪装在作战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展望未来战场,伪装技术的发展将对现代战争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光电侦察技术也在迅速的发展。可以断言,在侦察与反侦察的矛盾运动中,在光电侦察技术高度发展的刺激下,反光电侦察的伪装技术也会发展到一个高新的水平,诸如隐形技术这样的综合性伪装技术将会广泛地应用于战场,使将来战场的形态更加难以捉摸。
隐形、遮蔽、融合和示假
隐形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的一种应用和延伸,是现代内装式伪装的典型代表,它的出现使伪装技术由防御性走向进攻性,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不仅使自己由于“隐真”而获得主动权,而且还以“示假”而迷惑对方,从而增强威胁力。
隐形技术的范围很广,不但飞机导弹可以用,而且可以用于战车。采用隐形技术的武器不易被对方发现,或等到被发现时,对方的防御体系已经来不及反应,这就使得完成预定任务相对来说较容易,风险小。所以,美国前总统说,隐形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军事航空方面最具革命性的发展”。
1980年,美国国防部长宣布,美国研制的隐形武器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它将使苏联的雷达和其它传感设备无法较早地发现美国飞行器,从而失去在军事上的价值”,美国还把隐形技术和高性能激光武器和巡航导弹列为军事科学技术上最新的三大技术革新项目。布朗的话,被后来的事实证明确实透露了美国在隐形技术方面有了重大发展,这标志着隐形技术已从研制转向实用阶段,并且作为一种新型武器跻身于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之中。
美国于1981年首次试飞,1988年正式装备的F-117A型战斗机就是这样的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美国出动57架F-117A中的48架参战,并无一损伤,证明它的价值。过渡性的B-IB轰炸机也是隐形的。之后,美国于1988年11月22日正式公开了“先进技术轰炸机”(ATB)B-2隐形轰炸机,19*年首次试飞并取得成功,1992年装备部队,它将成为21世纪核打击力量之一。美国的S-75隐形直升机也即将装备部队。
据悉,美国正在研制隐形巡航导弹,号称“海影”的隐形军舰已经公开。瑞典的“斯米格”隐形飞垫船已取得巨大进展。在高科技战争中,潜艇、坦克、机场、卫星等将采用隐形技术。
隐形技术的发展为将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兵器之中提供了技术可能性。21世纪战场上“捉迷藏”式的“隐形战争”必然成为高技术战争的模式之一。根据当今技术情况,预测隐形的研究应用将有如下趋势:
一是进一步扩展隐形波段。目前探测雷达是厘米波雷达,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防空预警雷达正向毫米波、亚毫米波、红外、激光和米波段扩展,同此,隐形材料和涂料也适应反宽频带探测需要。二是强化综合应用各种隐形技术。隐形技术本身就是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因此,必须强化综合技术运用才能获得理想效果。三是降低隐形技术成本。目前隐形技术成本太高,使得武器研制和采购费用能力受到挑战,不利于隐形技术的发展,今后必须降低成本才能很快发展。
随着遮蔽和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隐形飞机种类逐渐更新和增加,智能无人驾驶飞机也将广泛使用,致使空军的作战效能大大增强。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空中作战,不仅是支援陆、海作战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达到一定战略战役目的相对独立的作战方式。激烈的电磁较量是高技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和陆、海、空、天的各个作战领域内,并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独特的影响。
高技术战争实际上也是牵涉军事太空系的战争,要动用军事卫星占领太空阵地,进行较量的装备要涉及到反卫星机载导弹、粒子束武器、大功率微波武器和航天飞机等。
遮蔽与融合技术在隐身技术中运用之后,已成为军事高科技的前沿阵地,也是当今的热门技术。许多国家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广泛的开发,而且取得长足的进展。
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国防部在1990至1992财年的“国防关键技术计划”中列入了“目标特征控制”的项目,在1993年财年的“国防关键基础技术”中的“材料与工艺”项目中,主要也是研究减少目标*特征的有关材料与工艺。在1992到1994财年美国在此项技术上的投资累计达12亿美元,使它在这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休斯顿实验室正在研究等离子遮蔽技术的关键问题,拟用等离子体包围兵器外壳,使其雷达有效散射面积降低20分贝左右,试验证明这种技术具有较好的隐蔽效果。除用于隐蔽飞机——隐身飞机外,还正在扩展隐蔽导弹——隐身导弹,以及隐蔽坦克——隐身坦克,隐蔽舰艇——隐身舰艇,隐身战车,隐身机场,隐身通信等的研究领域。
由于侦察和监视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之精确制导,精确定位,几乎是:指到哪儿就能准确打到哪儿,致使遮蔽和融合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海湾战争在遮蔽与融合技术方面是一次较具规模的展示。42天的时间里美国调用50多架F一117A隐身战斗机,共出动了约*0架次,投掷了约2000吨炸弹,对保持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中的空中优势起了重要作用。
所谓示假术,亦称诱惑、欺骗术,是指在战争中散布假情报、实施佯动、设置假目标等,使敌误假为真,作出对其不利的反应所采取的措施,进而达到转移敌方视线,麻痹敌人,消耗敌人,有效地保存自己的实力,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从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发展趋势看,在未来战场上,具有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之称的C3I系统生存力强,可靠性高,具有自治能力,并且向外层空间发展,形成立体的配置,全球*的网络,集战略战术系统为一身,将成为影响战争全局的重要因素,对战争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C3I系统,就称不上高技术战争;具有高度机动、高度杀伤破坏能力的空军武器装备将更趋完善,作战飞机将具有全高度、全天候、全方位空战能力,隐形、短距起降,融合保形等技术将得到发展应用,并装备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具有全面攻击能力的新一代机械武器,机载火控系统趋向综合化、一体化、自动化,其空中打击能力将更加猛烈,杀伤破坏能力更加强大,发现目标就能将其摧毁;侦察器材将向高时效,远距离,多功能,多手段的方向发展。这些未来战场高技术对伪装欺骗和示假技术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高技术战争的实践再一次证明:战争不但是尖端武器装备和经济实力的对抗,也是军事家主观能力的竞争,是人的谋略和能力的较量,是战争双方综合能力的竞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示假措施将不断地加以补充和完善,示假的方法和手段将不断变化和提高,示假术会更加自然逼真,灵活巧妙无论高技术武器装备多么先进,只要充分发挥谋略水平,积极进行战略战役欺骗,巧妙运用各种示假手段,特别是对处于劣势装备和战略防御的军队来说,抵抗住敌人强大的火力突击,大量消耗敌人的人力和物力,减少对己方的杀伤破坏,有效地保存战争潜力,*敌我力量的对比,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就能把握战场的主动权,谱写出高技术战争中以弱胜强的新篇章。
无人机明星
(一)以色列“苍鹭”无人机
“苍鹭”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372千克,任务设备重量63千克,巡航速度102千米/小时,实用升限4876米,最大航程120千米(无中继)、250千米(有中继),翼展16.6米,机长8.5米,批高2.3米。
以色列装备的无人机主要有“侦察兵”、“猎犬”、“搜索者”、“苍鹭”等,其中“苍鹭”是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马拉特子公司研制的大型高空战略长航时无人机。该机主要用于实时监视、电子侦察和干扰、通信中继和海上巡逻等任务。它可携带光电/红外雷达等侦察设备进行搜索、探测和识别,进行电子战和海上作战。其设计特点是,采用复合材料结构、整体油箱机翼、先进的气动力设计(L/D>20)、可收放式起落架、大型机舱、电源系统功率大、传感器视野好等。动力装置采用四冲程活塞发动机。“苍鹭”在7620米高度,以1孔不入50千米/小时的速度巡逻时,其续航时间为36小时,在4570米高度巡逻,续航时间为52小时。数据实时传输距离在有中继时可达1000千米。该机装有大型监视雷达,可同时跟踪32个目标。采用轮式起飞和着陆方式。这种无人机具有典型的预警机的特点,代表了无人侦察机的一种发展方向。以色列正在研制攻击无人机,如“哈比”反辐射无人机,主要对付敌方的地面警戒,引导雷达及地空导弹和高炮的火控雷达。
(二)俄罗斯“熊蜂”无人机
“熊蜂”无人机实际上是一种小型遥控无人驾驶飞行器,其使命是利用机载可变焦电视摄像机和可昼夜观测的红外照相机对作战部队的战术纵深实施侦察。采用带准进式螺旋桨的常规气动布局,可变后掠翼,机上装有可保障软着陆的机械减震装置,由一体化发射控制站负责发射前自动检测、发射、无人机的遥控和信号接收,并通过电视监视器实时显示,*作员从电视屏幕上可看到无人机侦察到的地面图像、无人机所在航线及其所处位置坐标。“熊蜂”无人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生存能力强。防空兵器很难打到它,只有在准确掌握其航线的情况下,用密集炮火才能将其摧毁。车臣战争期间,俄空降兵在巴姆特和维杰诺村及其他地区的作战中曾成功地使用了“熊蜂-1”型无人机,减少了人员伤亡。飞行速度110-180千米/小时,飞行高度1000~3000米。这种无人机体积小,战场生存能力较强,但它的续航时间只有二小时,它的无线电通信距离较近,决定了其活动半径只有60千米,显得有些欠缺。“熊蜂”无人机的成功研制,说明俄罗斯的小型无人机技术已相对较成熟。
(三)英国“不死鸟”(Phoenix)中程无人机
马可尼公司研制的“不死鸟”(Phoenix)中程无人机目前已编入英国陆军皇家炮兵第32团和第39团服役。这两个团都装备有AS90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不死鸟”无人机将为炮团提供侦察照片和数据。“不死鸟”无人机最大使用高度2440米,侦察半径60公里,在1000米高度下视场为800平方千米。根据一项5亿美元的合同,英国陆军将接收大约8个地面控制站和50架“不死鸟”无人机。目前,马可尼公司提供的是红外探测设备,可以昼夜照相。这种无人机的探测系统较单一,影响了其侦察能力,所以英国防部正在研究开发的战场生存能力和有效载荷,增加合成孔径雷达、激光照射系统、声频探测系统和化学探测系统。
(四)美国“掠夺者”无人机
美国装备了“坎姆者普特”、“龙”、“蚊”、“食肉动物”、“掠夺者”等无人机。其中“掠夺者”是美国战略无人机计划的第一个重要成果,该机主要用于前线部队,为陆军旅和陆战队特遣部队提供电子光学和红外情报。曾被派往波黑战场进行空中侦察,飞行记录为2620任务小时,证明了其作战的价值和能力。“掠夺者”是一种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它的最大速度为240千米/小时,载重204千克,最大飞行高度7620米,作战半径926千米,续航时间40小时。它可装备电视及红外摄像机或合成孔径雷达。它的光电仪器在4.5千米的空中拍摄图像的分辨率达40厘米,可以从图像中分辨出进出轿车或房屋的是否为同一个人。它的合成孔径雷达不仅可进行大面积搜索,还特别适合在恶劣的天气下使用,其分辨率达到30厘米(U-2侦察机为2.7米)。尤其是它可将拍摄到的图像以接近实时的(延迟时间1秒)方式发送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它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这种能力的现役无人机。由于它在波黑的战功卓著,被美军称为“波黑上空的低空卫星”。继这种无人机之后,美国又研制了“暗星”等无人作战机,并使用了隐身技术。
(五)“暗星”无人机
又名“蒂尔”IⅡ,是一种适用于大威胁环境下侦察用的高空续航隐形无人机,机体短粗呈饼状,主要用于对高价值目标的连续监视和侦察。翼展21米,机长4.57米,起飞重量3900千克,有效载荷454千克,巡航速度556千米/小时,飞行高度15240米。目前计划少量生产,仅用于在重点防御地区上空飞行。隐形“暗星”无人机不具备“环球鹰”无人机的性能和负载,但具有突破最好防空系统的能力和最佳生存能力。“暗星”无人机的机体较薄,机翼又长又窄,作战半径为926公里,续航时间8小时,使用FJ44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暗星”无人机每秒钟的通信能力限制在1.5兆位,飞行中主要传送固定框架图像。“暗星”无人机的特点是:隐形、生存能力强,活动范围和续航时间都比。“环球鹰”更大更长。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环球鹰”主要任务是担负低威胁度或中等威胁度地区上空的执行高威胁度区域上空的侦察任务,而“暗星”主要用来执行高威胁区域上空的侦察任务。
(六)“环球鹰”无人机
又名“蒂尔”Ⅱ将成为21世纪初美军远程无人机的中坚,是一种适用于在低等至中等威胁环境下执行侦察任务的远程长航时无人机。无人机重3.5吨,机长14米,翼展35米,留空时间42小时,最大不加油航程为2.25万公里,能在2万米飞行高度昼夜侦察。“环球鹰”无人机将装备综合孔径雷达、红外和电子光学传感器。搜索方式时的分辨能力为0.9米,定点分辨侦察能力为0.3米。环球鹰无人机每秒能发回50兆位数据,它可以近实时向地面站发送视频图像,也能将综合孔径雷达数据直接发往前线地面部队。“环球鹰”无人机用于执行远程和长时间的任务。包括连续在大面积地区侦察机动导弹发射架。无人机能通过卫星与地面站进行联络,使唤远离前线的怀念部也能指挥作战,无人机侦察期间能进行规避机动并能利用雷达干扰机实施干扰和进行电子欺骗。
(七)袖珍无人机
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研制一种机长和翼展都不足15厘米的微型无人机。它续航时间为1小时,航程16公里。它既可飞入建筑物内进行侦察,又可作为视听监视哨附着在建筑物或装备上。美国防部准备将这种飞机用于执行特殊情况下的监视任务。
(八)无人战斗机
航速将是音速的12倍,它既可以从大型有人驾驶飞机上发射,也可由飞行员在地面进行摇控去执行各种作战任务。1996年3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制出两架试验机:X-36试验型无尾无人战斗机。该机长5.7米,重88公斤,其大小相当于普通战斗机的28%。该机使用的分列式副翼和转向推力系统比常规战斗机更具有灵活性。水平垂直的机尾既减轻了重量和拉力,也缩小了雷达反射截面。无人驾驶战斗机将执行的理想任务是压制敌防空、遮断、战斗损失评估、战区导弹防御以及超高空攻击,特别适合在政治敏感区执行任务。高级机动无人驾驶战斗机能用激光摧毁目标。
(九)无人隐形攻击机
这种飞机的速度为5倍音速。可使用微型高精确制导炸弹,能在几分钟之内摧毁各种移动目标。美空军计划在未来10~30年内,用无人战斗机和无人隐形攻击机取代现有飞机来执行危险性较大的作战任务。
1992年底,南非军备局宣布,南非自行研制的一种中型武装直升机CSH-2“茶隼”试飞成功,即将投入生产。并随之公布了“茶隼”武装直升机的若干资料照片,立时在各*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南非发展武装直升机的计划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6年在与纳米比亚武装冲突中,南非几架经改装的法制“云雀”直升机被对方地面炮火击落,使南非军方深切感受到修修补补的“武装直升机”已不能担当战时近距支援的重任。必须制造一种专用的武装直升机,以应付周边国家武器日渐先进的客观现实。据此,南非空军为研制武装直升机设定了四项任务:
1.配合、支援地面部队,担任高机动性防御或攻击任务;
2.配合固定翼飞机或直升机担任纵深渗透任务;
3.担任有限制空任务,即具有对抗敌直升机的空战攻击能力。
4.进行反坦克、反装甲作战。
在提出自行研制武装直升机设想的同时,南非空军还要求对现有装备进行改进。1986年,南非军备局公布以法制云雀Ⅲ型为蓝本所发展的XH-1轻型武装直升机;1987年(1986年试飞成功)又展示了法制美洲山狮Ⅱ型改装的XTP-1型武装直升机。这两种直升机都没有大量生产,但它们的研制为“茶隼”的成功准备了条件。
乍一看“茶隼”直升机与美国的AH-*和意大利的A-129武装直升机很相像,其实“茶隼”在设计思想和发展方向上颇受上述两机的影响。
“茶隼”是一种最大起飞重量超过8吨的双涡轮发动机武装直升机,在设计上虽借鉴了AH-*和A-129的成功经验,但更强调*纵与维修和灵活性及部件的通用性,据此做了某些改进,如在座舱设计上采用了独立分离式设计,并加大两座舱的高度差,座舱内的多种复合材料及纤维制隔板、座垫,大幅度提高了飞行员的安全系数。不仅改良了驾驶员前向、下视及水平视野,改善了直升机超低空飞行性能,而且提高了其作战效能,增强了生存率。当一名飞行员伤亡时,另一名飞行员可完全接替全部飞行、作战职能。同时,加大机身结构和动力系统的防护强度,也是提高“茶隼”直升机生存率的关键所在。据称,“茶隼”在基本防护和适航性两方面已达到美军军用直升机标准。
“茶隼”的目标搜寻及锁定系统主要装置于机鼻旋转塔内,与AH-*几乎别无二致。鉴于美军在发展此类系统时所花的时间与金钱,而前苏联业已公开承认在发展类似系统上遭受重大挫折,同时法德合作之“虎”式直升机也难攻克此一技术障碍等事实,不禁令人惊讶,以南非这样一个财源有限且技术转让困难的国家居然能够自制如此尖端的产品,真让人有点疑惑不解。“茶隼”机鼻旋转塔可由驾驶员及炮手的头盔瞄准器控制,并可显示于抬头显示屏上;雷达搜索及武器管制系统具备自动追踪性能;塔内装有一套激光测距仪和一套配有前视红外观测仪的电视系统用作目标搜寻及追踪锁定;反坦克导弹的制导系统可能也装置于旋转塔内。
“茶隼”在设计上也追随了当今武装直升机的隐身潮流,但在这项技术上并无多大突破,只是以外型上尽可能减少雷达反射波为折衷设计。它的正视面积仅为1.28米(宽)×4米(高)并以平面式座舱罩来减少表面反射,发动机排气口装有红外线过滤器,并配备有箔片光热诱弹发射器及电子干扰系统。
“茶隼”对付地面装甲目标的武器主要是改进型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在1987年曾用于同安哥拉的武装冲突,对3000米~5000米的T54、55坦克均可贯穿击毁,命中率在80%以上。由于南非的灌木地形对于使用线控导弹多有不便,因此“茶隼”使用的改进型导弹,可能采用了无线电或雷达波制导。
对敌方步兵或工事类(软式或半软式)地面目标,“茶隼”的20毫米机炮和火箭弹就可应付自如,同时,对付空中目标,也极具杀伤力。机炮系统为法制GAl-0毫米的改进型(也可选用单管或双管25毫米或30毫米机炮),是一种设计精巧的低后坐力机炮。炮弹可从左、右两侧装填,由后坐力驱动炮栓进弹击发,所有20毫米炮弹均可使用。虽然炮口初速仅为720米/秒,但仍具有很强的装甲穿透力。
“茶隼”装备了两具18枚68毫米火箭吊舱,火箭弹最高速度为450米/秒,在160米~3000米都有极高的准确性。同时南非军备局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火箭弹,据传可能为127毫米大口径火箭弹。
“茶隼”主要空对空攻击武器为二枚类似美国“响尾蛇”的红外线导弹,即“弯刀”和“海鲫”导弹,导弹的控制程序为:目标为飞行员的头盔瞄准器截获,由飞行员将目标输入机上武器控制计算机,然后适时发射。导弹射程为300米~4000米,以500米/秒速度飞行,不仅可尾追攻击,还可正面迎头寻热攻击,具有目标自动搜寻及锁定功能,并装有自动近爆引信,具有较远的射程和较佳的灵活性。
举世瞩目的苏-27“侧卫”
19*年6月,第38届航空展在巴黎举行。
航空展开幕的第一天,天空碧蓝如洗,表演场上人们仰望天空,只见一个小黑点从远处飞来,这是前苏联的新型战斗机苏-27。很快,人们看清了苏-27的身影:在蓝天的映衬下,苏-27就像一只展翅翱翔的天鹅,箭一般地飞来。这时,机场上的高音喇叭传出了一个声音:“驾驶这架飞机的是苏联飞行员普加乔夫,他将要作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此时,苏-27已飞到了跑道的上空,只见它迅速拉起了机头,15°,30°,50°……机身与地面的夹角越来越大,就像一条眼镜蛇在迅速地直立身体。机头还在不断地上拉,80°,90°,110°,120°,人们看见苏-27的机头在前,而尾部在后,形成了大仰角飞行状态,然后又压下机头,向远处飞去。
人们惊呆了!自从飞机在地球上诞生以来,他们还没有见过这样的飞行表演。高音喇叭又在广播:“刚才飞机以每小时420千米的速度飞来,机头拉起时,速度减小到每小时120千米左右。”有人计算了一下时间,苏-27从机头拉起到恢复常态,仅仅六七秒。苏-27的这种动作,被称为“眼镜蛇”机动。
苏-27战斗机在设计之初编号为T-10。在苏霍伊设计局对于飞机的设计编号有一个规定:T代表三角翼。那么T-10的含义就很清楚了:它代表苏霍伊设计局的第10种三角翼飞机。T-10的原型机一共制造了9架。T-10的试飞并不成功,很多设计指标没有达到。苏霍伊设计局没有放弃T-10的计划,他们在T-10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2架样机,并命名为T-10S-1和T-10S-2,S代表系列的意思。这两架飞机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飞后,双双坠毁。尽管如此,苏霍伊设计局仍就始终不渝地坚持T-10计划。
经过了种种磨难之后,苏-27终于起飞了。苏-27于1984年开始装备前苏联空军和防空军,苏联解体以前,在空军和防空军部队服役的苏-27战斗机有500余架。目前俄罗斯空军和防空军共装备350架。西方给苏-27的绰号叫“侧卫”(Flanker)。
苏-27的外形很漂亮,它有一个微微向下的流线型机头,飞行员的座舱呈水滴形,给飞行员提供了良好的视野。中机身两侧是一对悬臂式的中单翼,平面形状为梯形,略有下反,前缘后掠角超过40°,后机身内并列装着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进气道位于翼根下部。两台发动机的尾喷口之间有一个大尾锥,这是减速伞舱。苏-27采用了双立尾,它的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坚固异常,可在粗糙跑道上着陆。
苏-27的武器系统很强,它装有1门30毫米机关炮和10个外挂架,这些外挂架可以挂多种型号的空对空导弹、火箭、炸弹等,机关炮的备弹量为150发,所有这些武器都可在大仰角状态下发射。
苏-27的火控系统十分先进,该系统由脉冲多普勒雷达、红外搜索跟踪仪、平视显示仪、激光测距仪和头盔瞄准具组成。这些装置彼此独立,但又可以相互支援。与美国目前最先进的战斗机F-15相比,苏-27在近距格斗上占有明显优势,这主要得益于它的更好的气动布局,更大的推重比,还配备了测距仪和电传*纵系统。苏-27的另一优势是内部油量大,不必携带外挂油箱,这样就减小了雷达反射特征。
苏-27从开始设计时就考虑在战时它能在被破坏的跑道上起飞(主要是逃离),所以,它的起降性能很突出。
普加乔夫和苏-27在一夜之间同时成为世界航空展的“明星”。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有人称赞,有人提出了疑问:“眼镜蛇”机动有什么实际意义吗?有的专家说:“在近距离格斗实战中处于被动情况下的战斗机,用‘眼镜蛇’机动突然减速,将会给追击的敌方造成困难,从而可能摆脱被攻击的处境。如果苏-27遭到导弹的攻击和追踪,‘眼镜蛇’机动同样可以使它摆脱。”也有的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空战中除非遇到极特殊的情况,飞行员一般不会轻易地把飞机的速度突然减小,因为速度太小很容易挨打,所以,“眼镜蛇”机动是无用的。另外,“眼镜蛇”机动要消耗大量能量,这种能量的消耗是常规动作的十几倍,一般情况下不能长时间维持,也不能连续做。因此,花费很大的代价使飞机获得这种能力是否值得,需要认真考虑。但不管怎么说,是“眼镜蛇”机动使苏-27名扬天下。
自苏-27飞机问世以来至今已有20多年了。在这期间,为了苏-27飞机的生存、发展,苏霍伊设计局在收集大量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了一机多用,一机多型的方针,对苏-27进行了改进,使苏-27战斗机有了“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派生出了苏-30多用途战斗机、苏-32FN、苏-33舰载机、苏-34战斗轰炸机、苏-35制空战斗机、苏-37战斗机。使苏-27飞机家族变幻莫测,不断壮大,更富有生命力,成为2000年的主力战斗机。从苏-27衍生出来的这些战斗机,人们习惯上仍叫它们“侧卫”。
神秘的“蓝色02”
在1996年的珠海航空展上,两架机身涂着红、白、蓝三色的战斗机出现在机场上,人们看见机身上分别写着:596、597的机号。597号在进行飞行表演的时候,指挥员呼叫它的代号:蓝色02。通过解说员的介绍,人们才知道,那架写着597机号,代号为“蓝色02”的战斗机是俄罗斯的苏-30战斗机。它的外形和苏-27非常接近。如果说苏-27战斗机是“七兄弟”中的大哥大,那么苏-30战斗机是苏-27“七兄弟”的*,也是“七兄弟”中很有特点的飞机。
苏-27诞生以后,俄罗斯军方就希望苏-27能够担负起保卫遥远的边疆,并能为俄罗斯海军提供空中保护,这样的任务苏-27很难承担起来。因为要进行一次长途飞行,至少要飞行10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一个飞行员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苏霍伊设计局决定在双座苏-27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苏-30的座舱是串列双座,一般的双座战斗机,一个座舱是飞行员,另一个座舱是武器*纵员,而苏-30战斗机的两个座舱是一样的,都能控制*纵战斗机也都能*纵雷达和武器系统,也就是说,两个座舱是一模一样的。也许有人要问:战斗机本来就小,再设置两个同样的座舱有这个必要吗?当然有必要,如果进行长途飞行,两个人就可以轮流驾驶飞机。如果把它作为空中指挥机来使用,那么,一个人来驾驶,另一个人就可以在空中指挥飞机。
苏-30到底能飞多远呢?1992年6月6日苏-30进行了验证试飞,经3次空中加油,从莫斯科到北极往返飞行12小时。苏-30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主要用于飞行远距、空中巡逻警戒任务。经空中加油后可连续飞行10多个小时,可作为小型预警机使用,对其它作战飞机实施指挥。一架苏-30飞机可与4架苏-27飞机协同作战,为苏-27飞机指示目标。苏-30战斗机曾经参加1993年的巴黎航空展,但是它的后舱却不让人参观,多少给它增加了神秘感。
苏-30飞机的电传*纵系统和先进的驾驶导航综合系统,可在任一地面背景条件下实施飞行。苏-30机头左侧加装了一个空中受油探头,受油量为2000千克/分钟-2500千克/分钟,最大受油量为7500千克。实施4次空中加油,航程可达14000千米。发动机为2台推重比大于1的AJI-31ф涡轮喷气发动机。武器系统为大功率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和头盔瞄准系统,外挂可携带8吨载荷,12个挂点,其中10个用于挂制导武器。空空作战时使用带雷达和红外自导头的P-27、P-73或P-77全向导弹。空地作战时使用X-31II反雷达导弹、X-25JIT、X-2I和X-29T电视制导导弹、X-59M电视制导的巡航导弹,以及常规航空炸弹和TllI-301航炮。
苏-30之后又派生出苏-30M和出口型苏-30MK,这两种飞机增加了对地攻击能力,航程和续航时间比苏-27高出一倍,作战效能比苏-27高1.5倍。印度从俄罗斯购买的苏-30编号为苏-30MKI,印度一共购买了40架。
在航空母舰上安家
前苏联海军的航空母舰不多,但是他们曾经有一个雄心**的建造4艘航空母舰的计划,这就需要生产能够在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战斗机。苏-27飞机诞生后,设计者们就在考虑让它能在航空母舰上起降。经过几年的努力,苏-27摇身一变,舰载型苏-27K出世了,这就是后来正式命名的苏-33舰载战斗攻击机。苏-33的外形更接近苏-27,不过它的前机身比苏-27多出了一对鸭翼,通俗地说,它长出了一对“小翅膀”。这使它的*纵更加灵活,便于在航空母舰上起降。苏-33可以说是“七兄弟”中的老三。
苏-33舰载机首次试飞是在1985年5月,4年后,它在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号上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着舰试飞。苏-33加强了机身和起落架的强度,前起落架由单轮改为双轮,机翼的外段和尾翼可以向上折叠,以利于在航空母舰上停放。原来苏-27战斗机座舱的正前方有一个红外线搜索装置,苏-33将它改在了座舱的右前方。苏-33装有空中加油装置,可以在空中加油。它的机尾的尾锥比苏-27短了许多,机尾下有一个着舰用的粗大的钩子。俄罗斯海军已经装备了48架苏-33舰载机。
苏-33飞机作为一种多用途战斗攻击机,具有带弹量大,突出对舰攻击的特点。武器装备有:12个外挂,可携带AA-10“杨树”、AA-ll“射手”等型号的空空导弹、Kh-41“蚊”式空舰导弹,这种导弹的杀伤力比“飞鱼”的两倍还要大,也可以挂常规炸弹,最大外挂为6.5吨。
设计“奢侈”的战斗轰炸机
苏-27出世以后,苏霍伊设计局就在考虑:能不能将苏-27改装成能执行对地攻击的任务的战斗轰炸机?
苏霍伊飞机设计局最初设计苏-33时,曾准备用苏-27改进一种用于训练舰载机飞行员的教练机,这种教练机的座舱设计布局为双座并排排列,这样能使教员和受训飞行员在飞行中很好配合,着舰时向前和向下的视线好。后来由于经费缩减,该计划受阻。这个时候正好空军需要一种双座,能替代苏-24M前线轰炸机的飞机,苏霍伊设计局的双座教练机计划被选中,作为战斗轰炸机的研制计划。
苏-34战斗轰炸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设计,代号为T-10B,由苏-27战斗教练机改进而来,早期称为苏-27HB(战斗轰炸机)和苏-27Ky,1990年4月13日进行了首飞。为保密起见,首次试飞是在“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上进行的,然后又到“第比利斯”号航空母舰上试飞,给外界造成舰载教练机试飞的假象。当时的新闻媒体也以舰载教练机报道。苏-34作为战斗轰炸机公开报道,是在1992年明斯克独联体首脑会议期间,并在1992年和1993年连续参加国际航展,展示其性能。西方称为苏-27IB。1994年初,在西伯利亚制造厂又研制出2架优于原型试验机的试验样机,正式命名为苏-34。苏-34飞机设计用于取代苏-17和苏-24战斗轰炸机,所以突出了对地攻击能力。该机装有空中加油设备,不实施空中加油的作战半径为1000千米。苏-34飞机第一架预生产型飞机于1993年12月18日上天,1995年交付部队使用,到2002年全部取代苏-24战斗轰炸机。
苏-34战斗轰炸机与苏-27飞机的主要区别:一是座舱设计为并列双座,右座飞行员主要负责领航和武器*纵使用,但也有一套称为第二*纵系统的*纵系统。座舱仪表板装有平显和下显,飞行员还可戴头盔瞄准具;二是在前起落架减震支柱上安装了登机梯,方便了飞行员*座舱,也便于飞机的维护,飞机运行时收入前起落架舱内。到目前为止,这种设计在世界上是独此一家;三是机头呈宽扁平状,增大了机翼的前缘翼根边条,为此,俄罗斯人也称苏-34为“鸭嘴兽”;四是座舱改为两名驾驶员座舱并排设置,机头加宽,座舱后部隆起,增大了宽度,飞行员座椅后的一小块空地,设计师们充分利用,为飞行员设了一个厕所和食品加热柜,飞行员长时间执行飞行任务时可加餐,或方便一下。座舱后面还设有一个休息舱,飞行员在长途飞行中可离开座椅到后面的休息舱站立休息调节一下。另外,在左右座座椅之间还留有一块空地,飞行员可轮流躺下休息。据说,飞行员可以在10000米高空“只穿衬衣”的条件下飞行。这种设计真是有点“奢侈”了;五是在机身下部的关键部位装有17毫米的钛合金装甲,用于对地攻击时防御地面炮火攻击,生存能力较强。加大了尾锥,平尾面积加大,取消了腹鳍。
苏-34飞行作为一种对地攻击任务的战斗轰炸机,共有11个武器挂点,可挂电视制导导弹、反雷达导弹、激光制导导弹,近距、中距空空导弹,以及电视/红外/激光制导炸弹,有人说苏-34可以挂载俄罗斯所有的空对地武器。
苏-34上装有惯性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可实现误差不超过1米的精确导航。机载雷达可保证自动进行地形跟踪飞行。尾部装有一部后视雷达,该雷达即可给出受攻击的告警,又可控制向后发射的导弹截击敌机或导弹。
“超眼镜蛇”
苏-35新型制空战斗机是苏-27战斗型的直接后继机,是一种在苏-27飞机基础上改动较大的多用途战斗机。*人宣称:苏-35和美国的F-22、欧洲的EF2000属于同一个等级。苏-35战斗机于1988年6月28日首次试飞,俄称为苏-27M,西方称为苏-27“超侧卫”。1992年9月,苏-35飞机的5号原型机参加了英国范堡罗航展,苏霍伊设计局总设计师西蒙诺夫称:苏-35飞机具有与欧洲下一代先进战斗机和美国F-22A战斗机相匹敌的能力。空口无凭,我们先来看一看它的表现吧!
1993年11月初,国际航空博览会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举行。这一天,迪拜上空天气格外晴朗,天幕上没有一丝云彩,碧蓝如洗。参观展览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个身材魁梧的俄罗斯飞行员,他就是普加乔夫。只见他迈进了一架苏-35战斗机的座舱,他要驾驶这架战斗机与一架苏-30战斗机进行模拟空战表演。只见两架战斗机相继从跑道上腾空而起,冲上蓝天。人们手搭凉棚,紧盯着蓝天。只见两架战斗机相互追逐,都想占据有利的射击位置,打得难舍难分。突然,苏-35作了一个水平方向的“眼镜蛇”机动,将机头对准苏-30进行“急射”,苏-30被击中。这是普加乔夫向世人展示他的另一个飞行绝技“超眼镜蛇”机动。“超眼镜蛇”机动和“眼镜蛇”机动基本是同一性质的机动,只是飞行的姿态不同,难度更大。“超眼镜蛇”的诞生说明,现代空战已经不是过去的从尾后攻击的传*法,而是多方向攻击。
苏-35飞机采用翼身融合气动布局和放宽静安定度技术,有一对小的全动鸭翼,是一种现代化三翼布局(正常布局加上前翼)飞行。水平前翼包括在飞机电传*纵系统中,偏转范围为-15°到+10°。前翼除能改善飞机在大迎角条件下的安定性和*纵性外,还能降低机身和机翼根部所承受的空气动力载荷,有助于使稳定过载达10g。动力装置为两台带控制推力矢量系统的AJI35涡轮风扇发动机,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和起降性能。新型机载电子设备,如多功能多普勒雷达,具有空空、空地双重功能抗干扰能力,在各方向上的探测范围达+90°战斗机这类目标的发现距离为165千米~245千米;对轰炸机、预警机或大型运输机的发现距离可达400千米,200千米距离上发现地面目标。同时可跟踪15个空中目标,用导弹可同时攻击6个目标。
苏-35飞机还首次采用了后视火控雷达技术,装在尾锥内,可引导俄专门研制的P-73后射型近距空空导弹,苏-35战斗机的机翼下装有能水平转动180°的转动发射装置,它可自动转动,也可按飞行员的指令转动。也就是说,苏-35发射的导弹可以向后半球发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越肩发射”,这是苏-35最为独特的设计。苏-35除装一门30毫米航炮外,还有12个外挂点,可携带12枚远距、中距导弹和近距格斗空空导弹(装有主动、半主动和被动雷达自导头和红外自导头)。如P-77中距导弹,能摧毁70千米处的敌机。另一种增大射程的导弹,能摧毁110千米处的空中目标。空地武器有包括射程150千米的战术巡航导弹、激光或电视制导的近距导弹、反雷达导弹、反舰导弹,以及激光或电视制导炸弹。苏-35飞机武器系统的一个特点是能在完成“吊钩”、“眼镜蛇”、“超眼镜蛇”等特技飞行中发射导弹。苏-35飞机飞行员,只要进行短时间的“眼镜蛇”和“超眼镜蛇”机动,使飞机竖起90°~120°,这时雷达和光电瞄准系统就能自动截获目标,同时系统发出指令,可发射出两枚导弹。座舱为全新设计,采用了平视显示器、下视显示器和头盔显示器。苏-35飞机不仅用于夺取制空优势,而且还可用于对地面、海上目标实施远距离、高精度、有效地打击。
苏-35的外形与苏-27非常相似,但是苏-35的超视距攻击能力是苏-27所不具备的。当前在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中流行一个笑谈,有飞行员问:“苏-27和苏-35之间有什么区别吗?”有人回答说:“如果发生了空战,在你看见它之后它把你击落了,那么它就是苏-27。如果你还没有看见它,它就把你击落了,它一定是苏-35。”这个笑谈形象地说明了“七兄弟”中的老六苏-35的“超视距攻击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苏-35飞机的隐身能力差,也不能作超音速巡航飞行,这对于最新一代的战斗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七兄弟”中的“*”苏-37
1996年9月2日,在英国的范堡罗航展上,俄罗斯空军向世人展示了苏-27家族的最新成员也是苏-27家族中的*,这就是苏-37多用途战斗机。
苏-37是在苏-35的基础上加装矢量喷管改进而成的,它是一种单座多用途全天候超机动战斗机,苏-37的最大特点是它采用了推力矢量技术,这种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前沿技术之一。通俗地说,推力矢量技术是指飞机发动机的尾喷口的方向可以上下或左右变化,这样也就改变了发动机推力的方向。苏-37安装的是三维推力矢量喷口,这种喷口的方向可以上下左右变化,所以苏-37的机动性十分强。据军事专家们说,安装了推力矢量喷口发动机的苏-37,比没有安装这种发动机的战斗机空战能力提高了10倍。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的F-22和苏-37采用了这种技术。
1996年9月,苏-37在英国的航空展上第一次公开露面,俄罗斯著名的试飞员佛罗洛夫驾驶着苏-37进行了360°翻转的高特技飞行动作,轰动了整个航空展,这个飞行动作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战斗机能作出来。这个飞行动作被命名为“佛罗洛夫*”。“*”这个词是印度教中力量与神圣的代名词,*人用这个词来命名特技动作,这还是第一次。
苏-37能执行空对空、空对地、空对舰作战任务。它能挂载12枚空对空导弹,其中包括“发射后不管”的中距空对空导弹。它还能携带反辐射导弹、反舰导弹、制导炸弹、集束炸弹等。它能同时跟踪20个目标,并引导导弹攻击8个目标。
苏-37的头部装有一部相控阵雷达,具有很强的抗干扰和光电监视、瞄准能力,机尾安装了一部后视雷达,并且装有向后发射的导弹。更值一提的是它能有效对付美国的巡航导弹和隐身飞机的威胁。
苏-37的最大飞行速度25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8000米,作战航程4000千米,经一次空中加油可达6500千米。
苏霍伊设计局对苏-37进行了一个性能对比测试,测试的结果:苏-37在执行制空任务时,空战效能是苏-27的10倍,对地攻击能力是苏-27的39倍。总体性能比西方的EF2000、“狂风”战斗机要好。
在2000年前后,苏-37*俄罗斯空军服役。
美、伊争购的米格-29
在世界战斗机的大家庭中,俄罗斯的米格系列战斗机是十分有名的“战斗机家族”,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米格战斗机就在蓝天上翱翔。20世纪50年代以后,前苏联先后研制了米格-19、米格-2l、米格-、米格-25、米格-27、米格-29、米格-31等战斗机,而且这些战斗机都是同时期世界战斗机的佼佼者。米格战斗机常常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目标,它们经常成为新闻里的飞行器。
1997年11月初,世界军火市场爆出一个新闻:美国抢购了21架米格-29战斗机。据透露,目前,这21架米格-29战斗机已经全部秘密运抵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空军基地。真是奇怪,美国怎么会看上俄罗斯的战斗机呢?美国国防部长科思一语道破天机,他说:“美国从摩尔多瓦购买了21架米格-29战斗机,其中14架具备挂载核武器的能力,美国之所以购买这些飞机是为了防止伊朗将它们买走。”
美国国防部长说的是实情,就在美国买走这些飞机之前,摩尔多瓦停放这些米格-29战斗机的空军基地,来了一些伊朗商人,他们仔细地看过这些飞机。美国中央情报局很快掌握了伊朗打算购买这些飞机的情况,美国当即决定买下这些飞机。摩尔多瓦方面要求美国不要公开购买这批飞机的价格。这话从另一个角度向世人证明:美国不惜花高价购买这些飞机。
米格-29到底有什么本领,引得美国和伊朗去抢购它呢?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米格-29的表现并不出色,伊拉克的米格-29战斗机曾经被美军的战斗机击落过。米格-29是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双发动机高机动性制空战斗机,它有一个绰号叫“支点”。米格-29是1985年*前苏联的部队开始服役,开始它主要用来进行空战,对地攻击能力并不强,后来几经改进,它可以挂载各种炸弹、火箭弹、空对地导弹和战术核武器。这样一改进,立即吸引了许多国家的目光,伊拉克、叙利亚、古巴、印度等10多个国家先后购买了米格-29战斗机,摩尔多瓦购买的米格-29就是改进后的新机型。
米格-29是前苏联为了与美国的第三代战斗机对抗而研制的。它诞生之后,尽管具备了第三代战斗机的特点,比如,它具备了下视/下射能力和超视距攻击的能力,但是,美国人并没有感到来自米格-29的挑战,因为米格-29的缺点是很明显的:它留空时间短,耗油率很高。而且初期的米格-29设计的重点是它的高亚音速机动性,武器的挂载相比美军的第三代战斗机来说并不强。
前苏军很快就对米格-29进行了改进,首先是改进米格-29的电子设备,增加了数字式电子计算机,挂载武器的能力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可以携带6枚“发射后不管”的空空导弹,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改进后的新机型编号为:米格-29S。
就在改进的米格-29S*部队服役不久,20世纪90年代初,米格-29又有了新的改进。这一回对米格-29进行了“不脱胎只换骨”的改造:从外形上看,取消了机翼上的百叶窗式的辅助进气道,在机身的上部设计了减速板,机体增加了铝锂合金的比例,机身的整体重量减轻了,在加长的机头部安装了新型雷达,这种雷达能探测100千米之外的飞行目标,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特别是它加强了对地攻击能力,在机冀和机身下设计了9个外挂点,可以挂载战术核武器。经过这样改进的米格-29编号为:米格-29M。改进后的米格-29M完全具备了与美军第三代战斗机抗衡的能力。
尽管没有透露摩尔多瓦购买的是哪一种米格-29战斗机,但是从上面的介绍中,读者不难判断这些飞机是哪一种型号。美国人对改进后的米格-29M是心存疑虑的,他们不希望伊朗这样与美国对抗的国家得到它的心情是不言自明的。
说完了“米格家族”的新闻,下面我们再来说一说“米格家族”的一件旧闻。
米格-25破“热障”
尽管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是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事情发生在1976年9月6日,那天一架前苏联飞行员驾驶的米格-25战斗机突然光临日本,降落在北海道的民用机场的跑道上。对这个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日本人和美国人欢喜如狂。多年来美国人千方百计想弄清这种绰号叫“狐蝠”的战斗机——米格-25的真面目,这一次终于有了机会。
早在1971年的年初,前苏联就把4架经过改装的侦察型米格-25偷偷地运进了埃及,随后,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这4架米格-25由前苏联飞行员驾驶,对以色列的海岸线和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进行了侦察飞行。以色列每次都出动战斗机进行拦截,有一次以色列的战斗机还发射了空空导弹,但是米格-25毛羽未损,以色列的战斗机无功而返。
米格-25实在太厉害了,它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突破“热障”的战斗机。它能在24000米的高空以2.8倍音速持续飞行,它的最大速度可达3倍音速。它的作战半径为*0千米,航程达3000千米。米格-25于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在短短的几年里,它创造和打破了8项飞行速度的纪录、9项飞行高度世界纪录和6项爬高时间的世界纪录。当时的美国空军部长说:米格-25是世界上最好的截击机。米格-25对美军的威胁实在太大了。
美国和日本的专家得到了米格-25,如获珍宝,他们立即将米格-25大卸八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原来,米格-25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好,它的发动机水平并不高,电子设备并不强。机体采用钢结构,钛合金的用量很少。但是米高扬设计局能在这种条件下,研制出了突破“热障”的战斗机是让人惊奇的。
什么叫“热障”呢?
我们知道:当飞机高速飞行时,飞机表面与空气产生摩擦,使空气产生阻滞和压缩,飞机速度大为降低,动能*为热能,使飞机表面温度急剧升高,这就是所谓的“热障”。根据理论估算,在高度超过11000米的高空飞行时,当飞机的马赫数为2时,飞机头部的温度可能达到118摄氏度,当马赫数为2.5时,温度可达215摄氏度,当马赫数为3时,温度则达到335摄氏度。所以高速飞行时,由于气动加热,机内人员、设备以及材料的强度等方面,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和限制。现在,一般将马赫2.5以上看作是出现“热障”的飞行速度。在高速飞行时,“热障”的表现是:制造飞机外壳的合金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都会降低,出现变形、破损甚至局部熔融。飞机油箱的油也将达到沸腾的程度,无法正常供油,而且随时存在着因温度过高而骤然燃烧爆炸的危险。
美国是最早开始探索解决“热障”问题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贝尔公司生产的X-2研究机,进行了克服“热障”的试验。1954年5月,第一架X-2在母机B-50上发生爆炸,但是这并没有炸掉人们克服“热障”的决心。第二架X-2研究机由美国空军飞行员埃费雷斯特完成了首次飞行。随后,X-2又进行了7次飞行,并在1956年9月7日的飞行中达到36637米的高度。1956年9月27日,飞行员阿普特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热障”的飞行,这次飞行的速度达到马赫3.2。遗憾的是这架飞机在这次飞行之后的另一次飞行中失事坠毁。
前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制突破“热障”的战斗机,米格-25就是前苏联研制的第一种突破产热障的战斗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国家研制出来突破“热障”的战斗机。只有美国研制了一种突破“热障”的高空侦察机。前苏联将米格-25战斗机先后出售给伊拉克、叙利亚、印度等国。
“酒醉蓝天”的米格-
“米格家族”的故事很多,有些故事是很有趣的。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一回米格飞机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相信的故事,然而它真的发生了。19*年7月4日,前苏联驻波兰的一支空军部队正在进行紧张的飞行训练。一位前苏联的空军上校驾驶着一架米格-战斗机,从跑道上起飞了。当飞机起飞不久,这位上校突然听到他的战斗机进气道发出了爆炸的声音,同时他感到战斗机的发动机推力在下降,战斗机也开始有下降的感觉。这些信息都是危险的信号,空军上校立即向指挥塔台报告:发动机故障,飞机失去动力。地面指挥塔台听到他的报告,当即命令他:立即跳伞!空军上校听到命令后,马上拉下了跳伞手柄,此时,他的飞机的飞行高度只有100多米。空军上校被弹出座舱,他的降落伞很快就张开了。当降落伞徐徐下降的时候,空军上校看到自己驾驶的那架米格-战斗机,仍旧在空中飞行,它不由自主地朝着波罗的海方向飞去。
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架无人驾驶的米格-战斗机并没有向地面坠落,它像是有人驾驶一样,不断在升高,飘飘悠悠地继续向前飞行。就这样,这架米格-战斗机缓缓地飞越波兰上空,又横跨当时的*德国领空,飞入当时的联邦德国。北约部队发现了这架米格-战斗机,立即拉响了战斗警报,美国空军驻荷兰军事基地的两架F-15战斗机立即起飞准备战斗。
蓝天上的这架无人驾驶的米格-战斗机,全然不管北约部队的警告,继续向前飞行,它又飞进了荷兰的领空。它像一个喝多了酒的醉汉,摇摇晃晃、大摇大摆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着。美国空军的两架F-15飞近米格-时,大吃一惊,他们看到这架米格-没有座舱盖,座舱里也没有飞行员。让美军飞行员感到宽慰的是,飞机上没有挂载导弹等进攻性武器。F-15紧跟在米格-的后面,看它到底要干什么?
米格-根本不去理会F-15战斗机,它仍旧我行我素,稳稳地飞过了荷兰领空,飞进了比利时的上空。这时,这架无人驾驶的米格-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它像一个喝得烂醉的醉汉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一样,一头向左下方坠落下去,栽倒在比利时首都西郊80多千米的一座小村庄里。这架无人驾驶的米格-,长途飞行了900余千米,飞越了5个国家的领空,飞行了79分钟,这真是一个奇迹。
米格-战斗机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单发动机可变后掠翼战斗机,1970年开始装备部队。北约集团给它的绰号是“鞭挞者”。它的翼展14米,机长15.88米,机高4.82米,它的主要武器为一门毫米双管机炮,有5个外挂架,可以挂载火箭弹、空空导弹等武器。它的最大速度24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7800米,作战半径1160千米。
四世同堂的“幻影”家族
“幻影”系列战斗机是法军的主力战斗机。“幻影”系列战斗机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让人很费琢磨。最初,“幻影”是以“海市蜃楼”的名字出现在中国人面前的,这不仅仅是个译名问题,它恰恰体现了“幻影”给人的神秘感。
“幻影”系列战斗机是一个大家族,它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就让我们深入这个家族中,看个究竟吧。“幻影”家族的第一代成员是“幻影”Ⅲ。1952年,法国家公司提出了“幻影”I方案,并很快于1955年生产出第一架样机,但因它的机载设备过于简单,空战要靠地面引导,缺点太多而夭折。紧接着,出台了“幻影”Ⅱ方案,这个方案是对“幻影”I的小修小补。由于当时法国新战略思想要求研制一种在核战争中,能进攻能防御的多用途战斗机,所以“幻影”Ⅱ未能诞生,而“幻影”Ⅲ便应运而生了。
“幻影”Ⅲ一诞生便受到法国空军的欢迎,1958年,法军订购了100架。紧接着“幻影”Ⅲ经过几次改型,打入了国际市场,先后有巴西、以色列等10多个国家购买了这种战斗机。“幻影”Ⅲ的样子与众不同,它采用了无尾三角翼布局,它的头部还长了一对“小翅膀”——活动前翼或称鸭翼,这使飞机的爬升性能和低速范围内的飞行都有所改善。
“幻影”Ⅲ屡经战火考验,“阿以战争”、“印巴战争”的战场上,都出现过它的身影。1982年英阿巴岛冲突,“幻影”Ⅲ也披挂上阵。据报道:在阿以战争中。有一次16架“幻影”Ⅲ与20架米格-21战斗机展开了激烈的空战。空战结果让世人大吃一惊:4架米格-21被击落,而“幻影”Ⅲ无一伤损,这使“幻影”Ⅲ大出风头。这里虽然有飞行员技术、战术上的原因,但飞机的优劣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从此,“幻影”Ⅲ名噪一时,成为当时世界上与美国F-104、苏联米格-21并驾齐驱的三大主力战斗机之一。到1979年为止,共向别国出口1400多架。
“幻影”家族的第二代,是“幻影”F.1战斗机。当时法*方的要求是,飞机可配备不同的武器和设备,用以完成制空、截击、低空对地攻击等任务。很快,“幻影”F.1诞生了,这是一种全天候全高度截击机。“幻影”F.1没有采用三角翼布局,而是采用大后掠角机翼,后机身下海边有一块腹鳍。F.1可以在500米~800米的短跑道上起落。F.1与“幻影”Ⅲ相比速度提高了,航程增大了。
1976年初,法国空军决定选用“幻影”2000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主力战斗机,用以替换“幻影”Ⅲ和“幻影”F.1。法*方的要求是:减轻结构重量,改善飞行性能,改善气动特性,增大续航能力。
就在发展“幻影”2000的同时,法国另一家公司自己出钱,研制“幻影”4000单座多用途战斗机。“幻影”4000的座舱是气泡形的,为飞行员提供了360°的视界。机头空间大,可安置直径大于1米的雷达天线。座舱的后面还有空间可以安放第二个座位。“幻影”4000的火力很强,共有11个外挂点。可挂空对空、空对地导弹。至目前为止,“幻影”4000还没有正式定型,但它已经在“幻影”家族中排上了“座次”,是“幻影”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
从“幻影”Ⅲ到“幻影”4000,“幻影”系列战斗机可谓“四世同堂”。目前,最有威力的还要数“幻影”2000战斗机,它是法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同时也成为各国空军购买的重要战斗机。
“幻影”2000—5换眼睛
“幻影”2000为什么会受到许多国家空军的青睐?主要原因是“幻影”2000是一种高技术装备起来的多用途战斗机,它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电传*纵系统,是继美国F-16战斗机之后,世界上第二种采用这种系统的战斗机。“幻影”2000的“眼睛”是一种多功能多普勒雷达(RDM)。为了保持“幻影”2000的领先地位,法国对“幻影”2000的“眼睛”进行了改装,换上了另一种更为先进的RDY雷达系统,这样一改进,“幻影”2000-5型战斗机出世了。
“幻影”2000-5的“眼睛”(RDY雷达)可以“看”到空中目标、地面目标和海上的目标,它能一边扫描一边进行跟踪,同时还可进行火控计算,能在所有波段上工作(高、中、低脉冲重复频率)。雷达采用了模块结构,易于维护。整部雷达由7个可更换的组件组成:
天线、数据处理单元、电源、发射机、激励器、接收机和信号处理单元。更让人惊奇的是RDY雷达能自动选择三种波形,不管敌机处于哪个方位和飞行高度,它都能探测和跟踪。它能同时跟踪8个目标,并显示在显示器上,并同时发射4枚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攻击不同的目标。在近距格斗时,这种雷达还可以自动锁定目标。这样一来,“幻影”2000-5就成为第一种具备了能同时攻击4个目标能力的欧洲战斗机,也是惟一装备了这种先进的雷达而又不受美国控制的出口型的战斗机。
“幻影”2000-5的火力十分强,它有2门30毫米航炮;共有9个外挂点,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选择所有种类的空空、空地、空舰导弹,还可以挂载电子战吊舱、侦察吊舱和伙伴加油吊舱。
“千里眼”
军事雷达广泛地应用于预警、引导、火控、侦察、靶场测量、导航、通信、电子战、气象观测、地形测绘等军事领域中。目前,雷达技术更趋完善,它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技术领域,仍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雷达在军事上应用非常广泛,被人们誉为国防上的“千里眼”,现代武器的“神经中枢”。雷达的军事应用使战争的格局大为改观,扩大了战场范围,改变了作战方式,增加了战争的复杂性,开辟了电磁斗争的新战场。
常见的几种雷达为预警雷达、探索和警戒雷达、炮瞄雷达、截击雷达、制导雷达、战场监视雷达、机载轰炸雷达、机载或星载测视雷达等。90年代又出现了对地面目标威胁最大的合成孔侧视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谐波雷达。
防雷达伪装就是运用各种制式的或应用的防雷达的伪装器材,利用天然地形地物,以隐真和示假的手段,增强、减弱、模拟或歪曲敌方的雷达回波,达到使敌之雷达完全失效或大大降低其效能和保护我方人员和器材的安全的目的。目前主要采用对雷达的无源干扰器材,诸如防雷达伪装箔片、防雷达伪装遮障、角反射器及其它电波反射体以及伪装烟幕和气溶胶,对目标实施防雷达伪装。
由于雷达侦察与传统的光学侦察和近红外线侦察相比,有能在昼夜及复杂的气象条件下工作的全天候,且作用目标距离远,搜索距离大和穿透能力强等优点,使得雷达对大量的军事目标具有更大的威胁性。因此,除应对军事目标实施反可见光、反近红外伪装外,更需对其实施全面、有效地防雷达伪装。
防雷达伪装是在研究和分析了现装备雷达的基本弱点后,所采取的一种对抗手段。采用反雷达伪装措施,使雷达完全失效或降低其工作效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作战双方就曾多次应用过防雷达伪装技术。在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在登陆前曾在强攻方向大量使用装有角反射器的小艇,并悬放干扰气球,使小艇在雷达显示器上看起来像许多大军舰。在小艇周围又投放了大量金属箔条,造成大批护航飞机的假象,这些措施都有效地把德国战斗力牵制在登陆以东的布伦方向,从而成功地在诺曼底发动了登陆战。大战中德军也曾相应地在浮游十字架上配置角反射器,使对方雷达显示器上改变了作为雷达地标的柏林城外湖岸的轮廓,这给联军机载雷达观察员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1968年苏军侵捷时,曾用气溶胶干扰物构成“空中走廊”,掩护了侵捷苏军的大规模的空中及地面军事调动,致使北约雷达警戒网未能发现这次进攻行动。这些都说明了防雷达伪装术技术对保证部队战役战斗胜利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减少己方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损失的技术和保证战争主动性方面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防雷达伪装的基本依据就是利用雷达的弱点,消除、破坏和干扰目标的回波在雷达荧光屏上的光标信号。
雷达侦察的弱点很多,诸如显示目标不逼真,雷达分辨力受到了限制,受地形地物的影响较大,易受干扰等。依据上述各个弱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消除雷达的影响,以达到伪装的目的。
1.减弱目标的回波。将目标配置在掩体和掩蔽所内,减少或消除目标的外露体积;将目标配置在天然遮障中,使目标的反射回波被遮蔽物隔断和削弱;在目标近旁设置人工隔断遮障,使目标和遮障的光标信号都在雷达的荧光屏上显露出来;在目标表面涂刷电波吸引涂料和覆盖电波吸收材料,减弱目标的回波;在目标表面履盖防雷达的伪装网,减弱目标的回波。
2.增强背景的回波。在能*目标配置和活动的背景上,设置金属反射器组成的干扰遮障,增强背景的回波,使目标的光标信号被干扰遮障的光标信号淹没;在水背景和平坦开阔的背景上设置金属角反射器,使其光标信号的高度与目标的光标高度相一致。
3.利用雷达分辨力的限制,将目标配置在地物的近旁,使目标的光标信号与地物的光标信号融合在一起。
模仿目标与背景对雷达波的反射差别,可通过这样设置:设置各种金属角反射器;模拟地形与背景的回波差别,使雷达荧光屏上出现大量的光标信号;用单个角反射器或角反射器组,模仿所显示的真目标与背景的回波差别,使雷达荧光屏上出现真目标所特有的光标符号。
防雷达伪装器材与材料主要有微波吸收材料、防雷达伪装网、角反射器、尤伯透镜反射器、偶极子反射体、防雷达伪装烟幕和气溶胶等。
微波吸收材料是一种将电能转换成其它形式能量或使电磁波因干扰而消失的一类新型材料。微波吸收涂料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容易脱落、运用频带窄等,因此必须发展新的吸收结构材料。吸收结构材料是一种以非金属为基体填充吸波材料形成的既能减弱电磁波的散射又能承受一定载荷的结构复合材料,它比一般金属材料重量轻,刚度和强度高。美国的“先进技术轰炸机”(ATB)、SR-71飞机都涂敷了含有极细微铁粒子的铁球“微波吸收涂料”;前苏联的“米格-29”、“米格-31”战斗机都涂敷了各种铁氧体涂料。
防雷达伪装网是对地面目标实施反雷达伪装的最常用的器材之一。它不仅可以减少被隐蔽目标的雷达截面,而且能歪曲目标的外形,消除其阴影,使被伪装的目标与周围的背景吻合起来。散射型防雷达伪装网是利用金属化网面的屏蔽效应掩盖遮障下目标的雷达特征,在雷达图像中将不出现网内的目标固有的“影像”,只出现网面形成的遮蔽的影像。依靠网面的散射降低入射雷达的后向散射,使网面的后向散射系数与背景的平均后向散射系数相同,或者两者差别在雷达的不可检测值之内。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遮障面“影像”的灰度,使其与周围背景雷达散射趋于一致,达到雷达不易识别的目的。
角反射器是一种无源干扰器材。它的基本单元是由两块或三块相垂直的金属导体反射面构成的。由于电磁波入射到反射面上之后按光学基本定律反射后,角反射器能把雷达波沿着入射方向反射回去,反射到雷达接收机的电磁能的大小与角反射器的型式、精度、材料、尺寸以及所对付的雷达的上作波长有关,也与雷达与角反射器的相对位置有关。虽然角反射器的尺寸很小,但它在雷达接收机显示器上却能造成很强的回波光标。角反射器固然很容易地在雷达显示器上造成假目标,但它不能在其它频谱,例如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光区造成逼真的模拟目标。由于侦察器材正在向综合多谱方向发展,因此只用角反射器对目标实施伪装就难以满足要求,特别是高分辨侧视雷达的应用为角反射器的战术应用提出了不易克服的难题,这主要反映到角反射器的设置原则等方面。
尤伯透镜反射器是一种可以把各种大角度的入射电磁波平行反射回去的广角全向性反射器。这种反射器是一种有战略价值和发展前途的无源电磁波反射器材。它与角反射器相比,可产生较大的雷达截面和具有稍宽的二次辐射方向图覆盖角。尤伯透镜反射器主要用于制作雷达假目标,如将尤伯透镜反射器装在大型飞机的机翼下,在敌机雷达瞄准前,把靶机放出去,由于靶机的透镜能产生很强的雷达回波,敌雷达能自动向靶机瞄准。尤伯透镜反射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造工艺复杂,造价高。
偶极子反射体通常是由金属箔所制成的,所以常称为箔条。箔条通常由金属箔切成的条,镀金属的介质直接由金属丝等组成。箔条干扰能同时对处于不同方向上和具有不同频率的很多雷达进行有效地干扰,但对于连续波雷达、动目标显示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这些具有速度处理能力的雷达,其干扰效果将降低。对于这类雷达,需要同时配合其它干扰手段才能有效地干扰。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用于掩护部队战斗行动的烟幕器材决不会失去它的意义,相反,它还具有全新的内容。已经证明,烟幕还可以用于干扰在一条频率范围内的雷达工作,并可对核爆炸时的光辐射起防护作用。用气溶胶制成的反雷达电子云,是一种普遍发展的电子烟幕形式。制备它的方法有分散法和冷凝法。冷凝法使用的更为普遍。采用三萘葸烟幕剂制成烟幕是使用物理冷凝法制备气溶胶的典型例子。
此外,利用天然条件进行反雷达伪装,它包括利用地形和气象条件隐蔽目标。地形的隐蔽性能是指地貌、地物形成的天然遮障而隐蔽目标,目标被隐蔽的程度与现场地形有着密切关系。地貌起伏越大,地物越多,实施目标的隐蔽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雷达工作频率低时,可以认为不受气象干扰,但频率高时,气象现象干扰却很严重。除气象雷达或机载的气象回避雷达要利用气象回波以外,对于检测诸如飞机、船舶和其它军事目标的雷达来讲,气象回波是一种干扰,特别是与目标相同距离和方向的气象回波对雷达检测性能影响很大。
防光电伪装技术
光电侦察根据探测器的工作波段,可分成光学侦察(包括紫外和近红外侦察)和红外侦察及激光侦察三种。
光学侦察是根据目标与背景反射光波(可见光、近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差别来发现目标的。这种侦察的优点是显像清晰、生动、使用广泛。方式有目视、照相和电视三种。
红外探测侦察就是通过测量分析目标辐射的红外线,来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这里所说的红外侦察是中远红外侦察,也叫热红外侦察。红外成像扫描系统的像质取决于接收元件的灵敏度,目前采用的接收元件为锑化铟、碲镉汞和锗掺汞等。
激光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最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激光是光学的新分支,它的出现深化了人们对光的认识,扩展了光为人类服务的天地。通用的激光侦察器材有两种:激光扫描传感器和激光雷达。
现代战场的侦察系统主要有以卫星、飞机、装甲车为载体的侦察系统和光电侦察器材。卫星侦察是美、苏的主要战略侦察手段,美国侦察、卫星已发展了六代。战略侦察机装有照相侦察、红外侦察电子侦察和雷达侦察等各种设备,可以获取敌方的情报。美国SR-71战略侦察机于1966年开始装备部队,机上装有合成孔径雷达、红外侦察设备、可见光照相机等。
战场遥感侦察器材主要是在越南战争中发展起的,包括红外辐射遥感器,震动遥感器,音响传感器,磁遥感器等。最先进的是美国的RCA公司研制的“伦巴斯”系统。它采用了震动、音响、红外、机械能和金属探测等多种探测方式。
伪装与侦察是斗争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侦察技术的发展,侦察能力的提高,推动伪装枝术的发展、改进和完善。而伪装技术的完善和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侦察以更新的技术揭露伪装。反光电侦察的伪装措施主要有迷彩伪装、人工遮障、烟幕伪装和假目标等。
迷彩伪装就是用颜料和涂料改变目标、遮障或背景的颜色,从而降低目标显著性的一种伪装措施迷。彩伪装效果不但与伪装面上各个单色与背景中相应颜色的光谱反射特性的接近程度有关,而且还与整个伪装面与背景的光谱反射特性的接近程度有关。因此,在伪装技术上主要是解决背景光谱反射特性的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及其确定复制背景光谱反射特性曲线的迷彩颜料或涂料的配方等。美军的四色迷彩,根据地区和季节的变化,用醇酸树脂涂料配制了几种标准伪装色,用黄褐色、褐色、暗绿色、黑色组成四色迷彩图案。可对付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侦察,对目标实施迷彩后,目标可见光可减少30%。1977年美陆军全部技术装备采用了四色迷彩。另外,随着激光侦察器材在战场上使用,各军种已开始使用反激光涂料。据说这种涂料具有高吸收特性或高反射性,可改变目标的反射特性,从而达到它们免受攻击的目的。
人工遮障就是用来遮蔽目标妨碍敌人侦察的装备。例如在开阔地形上隐蔽军队集结的大面积水平遮障,丘陵地形上隐蔽战术目标的拱形掩盖遮障,隐蔽道路上运动的垂直遮障和改变目标外形的变形遮障等。人工遮障主要用伪装面和支撑骨架组成。对侦察起作用的主要是伪装面。伪装面的伪装效果则取决于伪装面的颜色、形状、材料、性质、表面形态及空间位置等与背景的电磁波反射特性的接近程度。当很接近时称不显著遮障,此时不仅被隐蔽的目标不易被敌人发现,而且遮障本身在所处的背景也不易被敌人发现。有时由于制作不显著遮障比较困难,或根据情况只要求遮障目标时,可以把遮障作成显著的,从而不被查明目标的实况。据外刊称,美国反热红外衰减遮障如果与轻型反雷达遮障配合使用,可以构成第一代宽频谱反光学反红外反雷达侦察的多性能伪装遮障。
烟幕伪装就是用人工烟幕遮蔽目标和迷惑敌人的伪装方法。因为烟幕可通过散射吸收等方式衰减光波能量,所以烟幕可以遮蔽目标,防止敌人的目视、电视和激光等光学器材的观察,降低红外侦察器材的探测距离,从而给敌人的观察、瞄准射击和组织指挥造成困难。一般说来,烟幕能迅速提供隐蔽以对付敌人显然即将发起的攻击,干扰破坏敌人地面和空中的目视或激光制导武器,甚至干扰敌人的各种成像系统和搜索系统,并能为目标赢得*隐蔽地点和采取其它伪装措施的时间。由于作战的需要,前苏联的每一辆现代坦克和步兵战车上都安装了热凝聚烟幕发生器,前苏联的每一个营部都配备了BDSH-5型和BDSH-15型烟雾罐,若风速为5米/秒,一个烟雾罐可以产生长500米、宽100米的烟云,停留时间12分钟。美军驻欧洲陆军的所有坦克几乎全部装备了M9烟幕施放装备。美军还研制了防可见光侦察的M19A1发烟枪榴弹、防中远红外侦察的XM259烟幕弹。
假目标主要指形体假目标,即仿造的各种兵器、车辆、人员和各种地物、工事、障碍物、道路、桥梁、建筑物等。实践证明,只有隐真和示假紧密配合使用,才能保证良好的伪装效果。瑞典巴拉尼达公司已生产了假飞机、假桥、假炮、假坦克。美军现装备的塑料型假目标有两类:一类是薄膜充气假目标,这些假目标在500米以外目视观察,不致被识破;另一类是可膨胀泡沫假目标,如M114装甲输送车假目标。前苏联过去和现在都大量的使用过假目标,曾设置过400辆坦克、500辆汽车和1000门大炮的假阵地。苏联在靠近中苏边境的一些机场上,设有假飞机。
伴随光电技术的飞速发展,伪装在作战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展望未来战场,伪装技术的发展将对现代战争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光电侦察技术也在迅速的发展。可以断言,在侦察与反侦察的矛盾运动中,在光电侦察技术高度发展的刺激下,反光电侦察的伪装技术也会发展到一个高新的水平,诸如隐形技术这样的综合性伪装技术将会广泛地应用于战场,使将来战场的形态更加难以捉摸。
隐形、遮蔽、融合和示假
隐形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的一种应用和延伸,是现代内装式伪装的典型代表,它的出现使伪装技术由防御性走向进攻性,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不仅使自己由于“隐真”而获得主动权,而且还以“示假”而迷惑对方,从而增强威胁力。
隐形技术的范围很广,不但飞机导弹可以用,而且可以用于战车。采用隐形技术的武器不易被对方发现,或等到被发现时,对方的防御体系已经来不及反应,这就使得完成预定任务相对来说较容易,风险小。所以,美国前总统说,隐形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军事航空方面最具革命性的发展”。
1980年,美国国防部长宣布,美国研制的隐形武器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它将使苏联的雷达和其它传感设备无法较早地发现美国飞行器,从而失去在军事上的价值”,美国还把隐形技术和高性能激光武器和巡航导弹列为军事科学技术上最新的三大技术革新项目。布朗的话,被后来的事实证明确实透露了美国在隐形技术方面有了重大发展,这标志着隐形技术已从研制转向实用阶段,并且作为一种新型武器跻身于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之中。
美国于1981年首次试飞,1988年正式装备的F-117A型战斗机就是这样的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美国出动57架F-117A中的48架参战,并无一损伤,证明它的价值。过渡性的B-IB轰炸机也是隐形的。之后,美国于1988年11月22日正式公开了“先进技术轰炸机”(ATB)B-2隐形轰炸机,19*年首次试飞并取得成功,1992年装备部队,它将成为21世纪核打击力量之一。美国的S-75隐形直升机也即将装备部队。
据悉,美国正在研制隐形巡航导弹,号称“海影”的隐形军舰已经公开。瑞典的“斯米格”隐形飞垫船已取得巨大进展。在高科技战争中,潜艇、坦克、机场、卫星等将采用隐形技术。
隐形技术的发展为将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兵器之中提供了技术可能性。21世纪战场上“捉迷藏”式的“隐形战争”必然成为高技术战争的模式之一。根据当今技术情况,预测隐形的研究应用将有如下趋势:
一是进一步扩展隐形波段。目前探测雷达是厘米波雷达,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防空预警雷达正向毫米波、亚毫米波、红外、激光和米波段扩展,同此,隐形材料和涂料也适应反宽频带探测需要。二是强化综合应用各种隐形技术。隐形技术本身就是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因此,必须强化综合技术运用才能获得理想效果。三是降低隐形技术成本。目前隐形技术成本太高,使得武器研制和采购费用能力受到挑战,不利于隐形技术的发展,今后必须降低成本才能很快发展。
随着遮蔽和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隐形飞机种类逐渐更新和增加,智能无人驾驶飞机也将广泛使用,致使空军的作战效能大大增强。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空中作战,不仅是支援陆、海作战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达到一定战略战役目的相对独立的作战方式。激烈的电磁较量是高技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和陆、海、空、天的各个作战领域内,并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独特的影响。
高技术战争实际上也是牵涉军事太空系的战争,要动用军事卫星占领太空阵地,进行较量的装备要涉及到反卫星机载导弹、粒子束武器、大功率微波武器和航天飞机等。
遮蔽与融合技术在隐身技术中运用之后,已成为军事高科技的前沿阵地,也是当今的热门技术。许多国家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广泛的开发,而且取得长足的进展。
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国防部在1990至1992财年的“国防关键技术计划”中列入了“目标特征控制”的项目,在1993年财年的“国防关键基础技术”中的“材料与工艺”项目中,主要也是研究减少目标*特征的有关材料与工艺。在1992到1994财年美国在此项技术上的投资累计达12亿美元,使它在这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休斯顿实验室正在研究等离子遮蔽技术的关键问题,拟用等离子体包围兵器外壳,使其雷达有效散射面积降低20分贝左右,试验证明这种技术具有较好的隐蔽效果。除用于隐蔽飞机——隐身飞机外,还正在扩展隐蔽导弹——隐身导弹,以及隐蔽坦克——隐身坦克,隐蔽舰艇——隐身舰艇,隐身战车,隐身机场,隐身通信等的研究领域。
由于侦察和监视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之精确制导,精确定位,几乎是:指到哪儿就能准确打到哪儿,致使遮蔽和融合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海湾战争在遮蔽与融合技术方面是一次较具规模的展示。42天的时间里美国调用50多架F一117A隐身战斗机,共出动了约*0架次,投掷了约2000吨炸弹,对保持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中的空中优势起了重要作用。
所谓示假术,亦称诱惑、欺骗术,是指在战争中散布假情报、实施佯动、设置假目标等,使敌误假为真,作出对其不利的反应所采取的措施,进而达到转移敌方视线,麻痹敌人,消耗敌人,有效地保存自己的实力,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从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发展趋势看,在未来战场上,具有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之称的C3I系统生存力强,可靠性高,具有自治能力,并且向外层空间发展,形成立体的配置,全球*的网络,集战略战术系统为一身,将成为影响战争全局的重要因素,对战争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C3I系统,就称不上高技术战争;具有高度机动、高度杀伤破坏能力的空军武器装备将更趋完善,作战飞机将具有全高度、全天候、全方位空战能力,隐形、短距起降,融合保形等技术将得到发展应用,并装备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具有全面攻击能力的新一代机械武器,机载火控系统趋向综合化、一体化、自动化,其空中打击能力将更加猛烈,杀伤破坏能力更加强大,发现目标就能将其摧毁;侦察器材将向高时效,远距离,多功能,多手段的方向发展。这些未来战场高技术对伪装欺骗和示假技术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高技术战争的实践再一次证明:战争不但是尖端武器装备和经济实力的对抗,也是军事家主观能力的竞争,是人的谋略和能力的较量,是战争双方综合能力的竞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示假措施将不断地加以补充和完善,示假的方法和手段将不断变化和提高,示假术会更加自然逼真,灵活巧妙无论高技术武器装备多么先进,只要充分发挥谋略水平,积极进行战略战役欺骗,巧妙运用各种示假手段,特别是对处于劣势装备和战略防御的军队来说,抵抗住敌人强大的火力突击,大量消耗敌人的人力和物力,减少对己方的杀伤破坏,有效地保存战争潜力,*敌我力量的对比,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就能把握战场的主动权,谱写出高技术战争中以弱胜强的新篇章。
无人机明星
(一)以色列“苍鹭”无人机
“苍鹭”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372千克,任务设备重量63千克,巡航速度102千米/小时,实用升限4876米,最大航程120千米(无中继)、250千米(有中继),翼展16.6米,机长8.5米,批高2.3米。
以色列装备的无人机主要有“侦察兵”、“猎犬”、“搜索者”、“苍鹭”等,其中“苍鹭”是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马拉特子公司研制的大型高空战略长航时无人机。该机主要用于实时监视、电子侦察和干扰、通信中继和海上巡逻等任务。它可携带光电/红外雷达等侦察设备进行搜索、探测和识别,进行电子战和海上作战。其设计特点是,采用复合材料结构、整体油箱机翼、先进的气动力设计(L/D>20)、可收放式起落架、大型机舱、电源系统功率大、传感器视野好等。动力装置采用四冲程活塞发动机。“苍鹭”在7620米高度,以1孔不入50千米/小时的速度巡逻时,其续航时间为36小时,在4570米高度巡逻,续航时间为52小时。数据实时传输距离在有中继时可达1000千米。该机装有大型监视雷达,可同时跟踪32个目标。采用轮式起飞和着陆方式。这种无人机具有典型的预警机的特点,代表了无人侦察机的一种发展方向。以色列正在研制攻击无人机,如“哈比”反辐射无人机,主要对付敌方的地面警戒,引导雷达及地空导弹和高炮的火控雷达。
(二)俄罗斯“熊蜂”无人机
“熊蜂”无人机实际上是一种小型遥控无人驾驶飞行器,其使命是利用机载可变焦电视摄像机和可昼夜观测的红外照相机对作战部队的战术纵深实施侦察。采用带准进式螺旋桨的常规气动布局,可变后掠翼,机上装有可保障软着陆的机械减震装置,由一体化发射控制站负责发射前自动检测、发射、无人机的遥控和信号接收,并通过电视监视器实时显示,*作员从电视屏幕上可看到无人机侦察到的地面图像、无人机所在航线及其所处位置坐标。“熊蜂”无人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生存能力强。防空兵器很难打到它,只有在准确掌握其航线的情况下,用密集炮火才能将其摧毁。车臣战争期间,俄空降兵在巴姆特和维杰诺村及其他地区的作战中曾成功地使用了“熊蜂-1”型无人机,减少了人员伤亡。飞行速度110-180千米/小时,飞行高度1000~3000米。这种无人机体积小,战场生存能力较强,但它的续航时间只有二小时,它的无线电通信距离较近,决定了其活动半径只有60千米,显得有些欠缺。“熊蜂”无人机的成功研制,说明俄罗斯的小型无人机技术已相对较成熟。
(三)英国“不死鸟”(Phoenix)中程无人机
马可尼公司研制的“不死鸟”(Phoenix)中程无人机目前已编入英国陆军皇家炮兵第32团和第39团服役。这两个团都装备有AS90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不死鸟”无人机将为炮团提供侦察照片和数据。“不死鸟”无人机最大使用高度2440米,侦察半径60公里,在1000米高度下视场为800平方千米。根据一项5亿美元的合同,英国陆军将接收大约8个地面控制站和50架“不死鸟”无人机。目前,马可尼公司提供的是红外探测设备,可以昼夜照相。这种无人机的探测系统较单一,影响了其侦察能力,所以英国防部正在研究开发的战场生存能力和有效载荷,增加合成孔径雷达、激光照射系统、声频探测系统和化学探测系统。
(四)美国“掠夺者”无人机
美国装备了“坎姆者普特”、“龙”、“蚊”、“食肉动物”、“掠夺者”等无人机。其中“掠夺者”是美国战略无人机计划的第一个重要成果,该机主要用于前线部队,为陆军旅和陆战队特遣部队提供电子光学和红外情报。曾被派往波黑战场进行空中侦察,飞行记录为2620任务小时,证明了其作战的价值和能力。“掠夺者”是一种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它的最大速度为240千米/小时,载重204千克,最大飞行高度7620米,作战半径926千米,续航时间40小时。它可装备电视及红外摄像机或合成孔径雷达。它的光电仪器在4.5千米的空中拍摄图像的分辨率达40厘米,可以从图像中分辨出进出轿车或房屋的是否为同一个人。它的合成孔径雷达不仅可进行大面积搜索,还特别适合在恶劣的天气下使用,其分辨率达到30厘米(U-2侦察机为2.7米)。尤其是它可将拍摄到的图像以接近实时的(延迟时间1秒)方式发送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它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这种能力的现役无人机。由于它在波黑的战功卓著,被美军称为“波黑上空的低空卫星”。继这种无人机之后,美国又研制了“暗星”等无人作战机,并使用了隐身技术。
(五)“暗星”无人机
又名“蒂尔”IⅡ,是一种适用于大威胁环境下侦察用的高空续航隐形无人机,机体短粗呈饼状,主要用于对高价值目标的连续监视和侦察。翼展21米,机长4.57米,起飞重量3900千克,有效载荷454千克,巡航速度556千米/小时,飞行高度15240米。目前计划少量生产,仅用于在重点防御地区上空飞行。隐形“暗星”无人机不具备“环球鹰”无人机的性能和负载,但具有突破最好防空系统的能力和最佳生存能力。“暗星”无人机的机体较薄,机翼又长又窄,作战半径为926公里,续航时间8小时,使用FJ44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暗星”无人机每秒钟的通信能力限制在1.5兆位,飞行中主要传送固定框架图像。“暗星”无人机的特点是:隐形、生存能力强,活动范围和续航时间都比。“环球鹰”更大更长。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环球鹰”主要任务是担负低威胁度或中等威胁度地区上空的执行高威胁度区域上空的侦察任务,而“暗星”主要用来执行高威胁区域上空的侦察任务。
(六)“环球鹰”无人机
又名“蒂尔”Ⅱ将成为21世纪初美军远程无人机的中坚,是一种适用于在低等至中等威胁环境下执行侦察任务的远程长航时无人机。无人机重3.5吨,机长14米,翼展35米,留空时间42小时,最大不加油航程为2.25万公里,能在2万米飞行高度昼夜侦察。“环球鹰”无人机将装备综合孔径雷达、红外和电子光学传感器。搜索方式时的分辨能力为0.9米,定点分辨侦察能力为0.3米。环球鹰无人机每秒能发回50兆位数据,它可以近实时向地面站发送视频图像,也能将综合孔径雷达数据直接发往前线地面部队。“环球鹰”无人机用于执行远程和长时间的任务。包括连续在大面积地区侦察机动导弹发射架。无人机能通过卫星与地面站进行联络,使唤远离前线的怀念部也能指挥作战,无人机侦察期间能进行规避机动并能利用雷达干扰机实施干扰和进行电子欺骗。
(七)袖珍无人机
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研制一种机长和翼展都不足15厘米的微型无人机。它续航时间为1小时,航程16公里。它既可飞入建筑物内进行侦察,又可作为视听监视哨附着在建筑物或装备上。美国防部准备将这种飞机用于执行特殊情况下的监视任务。
(八)无人战斗机
航速将是音速的12倍,它既可以从大型有人驾驶飞机上发射,也可由飞行员在地面进行摇控去执行各种作战任务。1996年3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制出两架试验机:X-36试验型无尾无人战斗机。该机长5.7米,重88公斤,其大小相当于普通战斗机的28%。该机使用的分列式副翼和转向推力系统比常规战斗机更具有灵活性。水平垂直的机尾既减轻了重量和拉力,也缩小了雷达反射截面。无人驾驶战斗机将执行的理想任务是压制敌防空、遮断、战斗损失评估、战区导弹防御以及超高空攻击,特别适合在政治敏感区执行任务。高级机动无人驾驶战斗机能用激光摧毁目标。
(九)无人隐形攻击机
这种飞机的速度为5倍音速。可使用微型高精确制导炸弹,能在几分钟之内摧毁各种移动目标。美空军计划在未来10~30年内,用无人战斗机和无人隐形攻击机取代现有飞机来执行危险性较大的作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