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殿俊、邓孝可等人在川汉铁路股东大会门口开始散发铅印的《川人自保商榷书》,后以传单形式多方散布,内称:“今因政府夺路劫款,转送外人,激起我七千万同胞幡然觉悟。两月以来,其团结力、坚韧力、秩序力,中外罕见。”并呼吁全省“各厅州县城议事会集议,选定殷实精壮子弟多至百人,少至六十名,作为临时团丁,分批轮训,驻官署官局,以便保护。”民主党立宪派人士打算利用当前民愤,继续向地方官员和朝廷施压,以迫使其让步。
3月2日在致内阁的电文中赵尔撰仍旧力主协商解决:“此事非和平集激烈,如朝廷准归商办,大局或不致十分破坏;如不准所请,则变生顷刻,势不得不用兵力剿办,成败利钝,实不能臆计。至全国受其牵动,尤为尔撰所不敢任咎。”在这里,赵尔撰已经意识到四川事件有波及全国的危险性。
但是在实际应对中,总督没有再坚持和平解决的办法。3月7日,保路同志会代表率同数万人赴总督府陈请阻止端方入蜀,“赵督未允代表,众即言词激烈众即言词激烈,赵督当场喝令狙击”,并拘捕谘议局议长蒲殿俊、副议长罗纶、川路公司股东会长颜楷、张澜,保路同志会会员邓孝可等9人,愤怒的商民潮水般涌向总督府,要求释放蒲、罗诸人,赵尔撰下令对商民开枪,屠杀“若干人,并以骑兵冲突人丛,死伤颇多”,制造出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事发当日,国民党成会员龙鸣剑立即潜出城外,与其他同盟会员裁出木片数百,书上“赵尔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军速起自救自保”,并将之投入锦江水中,顺流而出,一日不到,川西南民众闻讯,同盟会及其影响下的哥老会立即发动了同志军起义——3月8日,武装起义的枪声首先在成都打响,同志军大起义由此引发。
巴蜀大地风雷激荡。
民主党等立宪派人士试图利用自己的影响恢复局势,蒲殿俊、罗伦等人在总督府与赵尔撰进行了紧急磋商,最终总督以“对于匪事绝无干涉”为由将他们释放。他们立即发出《哀告全川伯叔兄弟》书,称武装暴动是社会的“祸毒”,规劝同志军放下武器,息事归农。但是局势已不在立宪派的掌控之中,他们的声音完全被淹没。
对于载方的延宕不前,政启极端愤怒,遂舍近求远,于3月日让远在武汉的岑春煊带兵入川应对,谕称:“湖广总督岑春煊,威望素著,前任四川总督,熟悉该省情形。着即前往四川,会同赵尔撰办理剿抚事宜。岑春煊向来勇于任事,不解劳瘁,即着由武汉,即刻启程,毋稍迟延。”
这个决议,是处理四川保路风潮过程中清庭最为明智的一次选择。朝廷之所以起用岑春煊入川,是因岑任四川总督期间,政绩卓著,于商民中颇有威望。川籍京官纷纷致电岑春煊,表达了对他入川的支持,希望岑春煊能力挽狂澜,“上纾朝廷之忧,下拯川民之厄。”因四川局势发展的方向超出立宪派的原来的计划范围,对于岑春煊的入川,重庆商民、团体更是屡次向其发出请求电文:“岑帅奉命入川,群情欢跃,······恳设法急解川危”,更有“川中父老子弟望公如慈母,仰公如云霓,无论如何必当力疾一行,以慰川民”的恳切之言。
但是赵尔丰在这个时候却极力反对岑春煊入川,以“岑并非地方官,身未到川而已先期发寄告示,指授机宜,并不与督臣会办”为由不予合作。赵尔撰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态度,一来是出于私利,不愿落得王人文同样的下场,终被朝廷弃用;二来他也许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还有可能处理危机。
而在赴川途中的载方本就与岑春煊有政见和利益之分,加之此次岑领旨入川,而旨中又撇开载方不提,载方更是悻悻不安。
事态紧急之时,不但朝庭各机构没能协调一致商讨出稳妥的处理办法,即使得出权宜之计,派素有威望的岑春煊入川处理,也未能得到地方官员的支持。如此一来,平息四川武装起义,清庭丧失了最后一次机会。
各地纷纷起而响应成都起义,革命烈火迅速燃遍整个巴蜀大地。3月28日,由国民党成员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政权——荣县军政府成立,为保路运动向何处去指明了发展方向。随后,四川各州县相继独立,建立军政府。赵尔撰在早期进行“改土归流”等少数民族改革政策时,虽政绩颇丰,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作出了贡献,但其强硬政策也引发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不解和反抗,加之上层阶级从中挑拨,此时又受同志军武装起义影响,遂之引发四川境内羌藏人民激烈的反清斗争。
大清帝国的统治在四川被撕开了一个大大的口子。
革命党在四川的起义牵制了清廷大量兵力,为刘飞扬率新军起义乃至胜利都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有力支援。
为了镇压日趋激烈的四川起义,清政府慌乱中从粤、鄂、湘、黔、滇、陕等六省调集大批新军部队入川助剿,削弱了这些省的军事力量。在奉调入川的六省军队中,尤以湖北兵力最多、枪械最精,有载方先率军的湖北第三十师第二旅,后由岑春煊率兵的第三十师第一旅第一、二团,计5000余人,毛瑟枪4000余枝,另有军需辎重若干。这就为湖北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大大减轻了军事上的压力,武汉起义也正是在此条件下爆发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907年4月11日,即武汉起义的第二日,湖北革命政府成立。
清庭的铁路国有政策最终失败了,清王朝也引火烧身,随之崩溃。
“新政”期间所推行的铁路国有政策,一方面使刘飞扬和革命派找到了合作的共同契机,在事实上的组成了反对朝庭的联合阵线。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革命派鼓动的保路运动,瞬息之间席卷了长江中游各省,彻底使政启的统治乱了阵脚。朝庭对全国政局的控制力度之弱昭然若揭,“气数将竭”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
“大革命”无疑是晚清多种社会矛盾与清庭昏聩统治酝酿多年的必然结果,也是由于政启的“控驭无方”,才使它来得既显得突兀,又带有某种“戏剧性”的色彩。最重要的是刘飞扬在暗中支持革命派的行为,同时挑起民众与朝庭之间的矛盾,使清王朝在短短两三年之间,“新政”改革的局面被彻底毁坏、清庭的统治构架便全体溃崩。
第二百三十七章风起四川(二)
第二百三十七章风起四川(二,到网址
3月2日在致内阁的电文中赵尔撰仍旧力主协商解决:“此事非和平集激烈,如朝廷准归商办,大局或不致十分破坏;如不准所请,则变生顷刻,势不得不用兵力剿办,成败利钝,实不能臆计。至全国受其牵动,尤为尔撰所不敢任咎。”在这里,赵尔撰已经意识到四川事件有波及全国的危险性。
但是在实际应对中,总督没有再坚持和平解决的办法。3月7日,保路同志会代表率同数万人赴总督府陈请阻止端方入蜀,“赵督未允代表,众即言词激烈众即言词激烈,赵督当场喝令狙击”,并拘捕谘议局议长蒲殿俊、副议长罗纶、川路公司股东会长颜楷、张澜,保路同志会会员邓孝可等9人,愤怒的商民潮水般涌向总督府,要求释放蒲、罗诸人,赵尔撰下令对商民开枪,屠杀“若干人,并以骑兵冲突人丛,死伤颇多”,制造出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事发当日,国民党成会员龙鸣剑立即潜出城外,与其他同盟会员裁出木片数百,书上“赵尔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军速起自救自保”,并将之投入锦江水中,顺流而出,一日不到,川西南民众闻讯,同盟会及其影响下的哥老会立即发动了同志军起义——3月8日,武装起义的枪声首先在成都打响,同志军大起义由此引发。
巴蜀大地风雷激荡。
民主党等立宪派人士试图利用自己的影响恢复局势,蒲殿俊、罗伦等人在总督府与赵尔撰进行了紧急磋商,最终总督以“对于匪事绝无干涉”为由将他们释放。他们立即发出《哀告全川伯叔兄弟》书,称武装暴动是社会的“祸毒”,规劝同志军放下武器,息事归农。但是局势已不在立宪派的掌控之中,他们的声音完全被淹没。
对于载方的延宕不前,政启极端愤怒,遂舍近求远,于3月日让远在武汉的岑春煊带兵入川应对,谕称:“湖广总督岑春煊,威望素著,前任四川总督,熟悉该省情形。着即前往四川,会同赵尔撰办理剿抚事宜。岑春煊向来勇于任事,不解劳瘁,即着由武汉,即刻启程,毋稍迟延。”
这个决议,是处理四川保路风潮过程中清庭最为明智的一次选择。朝廷之所以起用岑春煊入川,是因岑任四川总督期间,政绩卓著,于商民中颇有威望。川籍京官纷纷致电岑春煊,表达了对他入川的支持,希望岑春煊能力挽狂澜,“上纾朝廷之忧,下拯川民之厄。”因四川局势发展的方向超出立宪派的原来的计划范围,对于岑春煊的入川,重庆商民、团体更是屡次向其发出请求电文:“岑帅奉命入川,群情欢跃,······恳设法急解川危”,更有“川中父老子弟望公如慈母,仰公如云霓,无论如何必当力疾一行,以慰川民”的恳切之言。
但是赵尔丰在这个时候却极力反对岑春煊入川,以“岑并非地方官,身未到川而已先期发寄告示,指授机宜,并不与督臣会办”为由不予合作。赵尔撰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态度,一来是出于私利,不愿落得王人文同样的下场,终被朝廷弃用;二来他也许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还有可能处理危机。
而在赴川途中的载方本就与岑春煊有政见和利益之分,加之此次岑领旨入川,而旨中又撇开载方不提,载方更是悻悻不安。
事态紧急之时,不但朝庭各机构没能协调一致商讨出稳妥的处理办法,即使得出权宜之计,派素有威望的岑春煊入川处理,也未能得到地方官员的支持。如此一来,平息四川武装起义,清庭丧失了最后一次机会。
各地纷纷起而响应成都起义,革命烈火迅速燃遍整个巴蜀大地。3月28日,由国民党成员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政权——荣县军政府成立,为保路运动向何处去指明了发展方向。随后,四川各州县相继独立,建立军政府。赵尔撰在早期进行“改土归流”等少数民族改革政策时,虽政绩颇丰,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作出了贡献,但其强硬政策也引发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不解和反抗,加之上层阶级从中挑拨,此时又受同志军武装起义影响,遂之引发四川境内羌藏人民激烈的反清斗争。
大清帝国的统治在四川被撕开了一个大大的口子。
革命党在四川的起义牵制了清廷大量兵力,为刘飞扬率新军起义乃至胜利都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有力支援。
为了镇压日趋激烈的四川起义,清政府慌乱中从粤、鄂、湘、黔、滇、陕等六省调集大批新军部队入川助剿,削弱了这些省的军事力量。在奉调入川的六省军队中,尤以湖北兵力最多、枪械最精,有载方先率军的湖北第三十师第二旅,后由岑春煊率兵的第三十师第一旅第一、二团,计5000余人,毛瑟枪4000余枝,另有军需辎重若干。这就为湖北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大大减轻了军事上的压力,武汉起义也正是在此条件下爆发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907年4月11日,即武汉起义的第二日,湖北革命政府成立。
清庭的铁路国有政策最终失败了,清王朝也引火烧身,随之崩溃。
“新政”期间所推行的铁路国有政策,一方面使刘飞扬和革命派找到了合作的共同契机,在事实上的组成了反对朝庭的联合阵线。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革命派鼓动的保路运动,瞬息之间席卷了长江中游各省,彻底使政启的统治乱了阵脚。朝庭对全国政局的控制力度之弱昭然若揭,“气数将竭”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
“大革命”无疑是晚清多种社会矛盾与清庭昏聩统治酝酿多年的必然结果,也是由于政启的“控驭无方”,才使它来得既显得突兀,又带有某种“戏剧性”的色彩。最重要的是刘飞扬在暗中支持革命派的行为,同时挑起民众与朝庭之间的矛盾,使清王朝在短短两三年之间,“新政”改革的局面被彻底毁坏、清庭的统治构架便全体溃崩。
第二百三十七章风起四川(二)
第二百三十七章风起四川(二,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