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军大营里,众将此时的脸色都非常难看,许多人甚至已经流露出惊慌的目光。
吴军的援军来得太快了,即便是李存勖已经尽量将吴军到来的时间估计得早一些,但最后的结果却还是出乎他的意料。
事实上这样的结果本来也算正常,毕竟被晋军包围起来的可不是普通人,而是吴军的最高统帅吴王杨渥,在这种情况下,各部吴军若是不发了疯一般的赶来救援,那才是怪事。
要说晋军唯一存在的问题,或许就是他们未能及时攻破吴军的防线吧,尤其是最后关头的突然崩溃,实在是太折损士气和耽误时间了,否则晋军未必就没有希望取胜。
如今摆在晋军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就是立即决战。
此时吴军一方赶来的援军并不多,整体兵力虽然占有一点优势,但并非绝对,若是决战的话,晋军还有一丝取胜的机会。
然而李存勖却明白,在大军士气低落,而敌军却士气高昂,且敌军随时还有更多援军赶到的情况下,要想取得胜利,唯一的机会就在于杨渥会犯一些低级错误,但问题是这可能吗?至少李存勖认为不大可能。
此时任谁都能看到吴军的优势所在,只要坚守等待援军进一步到达,那么吴军就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在这种时候想要击溃吴军,其难度犹如登天一般。
既然决战不可取,那么就只能选择第二种应对之法了,那就是立即撤军。
现在吴军援军不多,若是趁此时机果断撤兵,或许还能安然回到河北。
在刘家村渡口那里,当初渡河的船只还在,晋军的水军也保留着,若是能抵达渡口处,在水军的全力配合下,应该能将一部分军队撤回河北去。
毕竟渡河南下的时候,那些船只不仅要运送三万五千军队渡河,同时还要运送他们的粮草辎重,军械铠甲,以及骑兵的马匹等,需要的时间自然很长。
而如今经过一番激战后,各部晋军加起来已经折损了一万余人,需要渡河的兵力大为减少,再加上关键时刻可以放弃那些物质和骑兵的战马,这样的话或许能将剩余大精锐将士运送回河北,最大程度的保存实力。
然而这样做的话,不仅意味着承认此战的彻底失败,同时也意味着杨刘南城中李周率领的一万多守军、郓州城内李嗣源率领的五千精锐,最后都会被放弃。
更意味着晋军的南进策略的彻底失败。
在付出了这么惨重的代价后,在损失了这么多的精锐后,最终却什么都没有得到,李存勖想象不出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更想象不出回到河北后又将面临何等命运。
决战?取胜的希望太过渺茫,反而有较大可能全军覆没与此,这样冒险的决定李存勖不敢去做。
撤退?付出的惨烈代价全都白费,父子两代人数十年艰苦奋战的梦想将成为幻影,这样的决定李存勖不愿去做。
面对这两难的抉择,便是向来果决的李存勖此时也变得犹豫起来,坐在那里闭目沉思,半天都没有开口。
一旁,刚刚率部赶到这里的石敬瑭顿时坐不住了。
他小心翼翼的提醒道:“大王,此时敌军援军正在不断的赶来,不管是撤兵还是决战,还请大王早做决断!”
他昨天率领五千骑兵,在另外三千相对老弱的步军的配合下,负责大军的右翼,不仅要牵制柴克宏率领的五千骑兵,同时还要牵制朱思勍率领的五千步军。
吴国的骑兵虽然名声不如晋国骑兵响亮,同时培养骑兵的难度也远远高于晋国,但他们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真打起来的时候却未必就比晋国骑兵差。
而朱思勍的五千步军更是实力远在晋军三千步军之上。
在得知吴王杨渥率领的中军陷入晋军包围,正在苦苦支撑时,不管是柴克宏还是朱思勍都如同发疯了一般的猛攻,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赶去支援。
而石敬瑭自然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他率领部众组成坚固的防线,坚决拦截,整整一天的时间里,吴军都未能前进半步,这期间石敬瑭面对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不过等到天色快亮的时候,他突然得到消息说,有一支五千人吴军已经绕过他的防线,向南方赶去了。
这支军队其实便是王俨俦和周邺率领的援军,他们一路上都在绕道,没有与晋军纠缠,一路南下,反而赶在柴克宏和朱思勍的前头去了。
但石敬瑭却不知道这是从杨刘南城赶来的援军,他还以为是对面的吴军分兵了,所以他也选择分兵去拦截。
结果等到他发现自己搞错了,吴军并没有分兵时,防线已经被突破了。
这下石敬瑭只好且战且退,最后赶来与李存勖汇合。
经过一整天的激战,他麾下将士同样伤亡极大,原本八千步骑军此时只剩下不到五千人,尤其是作为主战力的骑兵折损不少,还有许多骑兵将士失去了战马,只能步战。
面对石敬瑭的提醒,李存勖抬头看了一眼,用沙哑的声音问道:“石将军,你觉得咱们现在若是与敌军决战,有机会取胜吗?”
“这个……”石敬瑭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李存勖道:“有什么话你只管说,孤难道是听不得真话的人吗?”
对于石敬瑭这个原本李嗣源麾下的将领,李存勖此前并不怎么看重,最多只是觉得此人善于骑射,所以将他调到自己身边充当侍卫,但李嗣源却对此人极为器重,请求将石敬瑭调到军中。
那时李存勖已经从李嗣源身边将李绍荣(元行钦)要过来了,所以面对李嗣源的请求也不好拒绝。
不过这一次渡河大战,却让李存勖看到了此人的能力,所以对他也很器重起来。
只听石敬瑭斟酌了一下,这才小心答道:“大王,请恕末将直言,此时若是决战,我军取胜的希望并不大。”
若是在其他时候石敬瑭这么说,其他将领比如赵在礼、李绍荣等人肯定要站出来激烈反对;但此时这些人都没有说什么,反而目光中流露出赞同之色,很明显他们也认为此时决战对他们不利。
见到如此情形,李存勖自然是大失所望:“看来众将都认为此时打不得,那么孤即便强行决战,又有何用?”
想到这,虽然心中有着太多的不甘,但李存勖最后还是在理智的作用下艰难做出决定:“传令,撤兵!”
众将听了顿时松了口气,纷纷呼道:“大王英明!”
……
既然做出了撤兵的决定,李存勖顿时又变得果决起来,重新恢复了往日的镇定与从容。
撤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敌军阵前撤兵,那就更加危险了。
历史上因为撤兵时发生意外,结果导致全军溃败,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李存勖身经百战,自然知道此时要做好周祥的准备才行。
他从容下达撤退命令,安排好各部将士撤兵的先后顺序,并且决定亲自率领骑兵断后,保证大军的安全。
当然,除了部署撤兵外,李存勖也没有忘记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派出信使去给郓州城中的李嗣源和杨刘南城的李周传信,让他们不要等待援军了,立即率部突围,或许还有杀出重围的机会。
虽然李存勖也知道在吴军的重重围困之下,这些信使很难***将消息传递进去,但他也只能如此了。
很快,在李存勖的亲自率领下,晋军的骑兵全部集结起来,组成进攻的阵势,仿佛决战即将开始一般。
但与此同时,第一支撤退的军队却已经得到命令,做好撤退的准备。
……
山坡下面,吴军将领同样已经汇合起来,在中军简陋的营帐里商议军情。
一夜的激战让各部将领都满是疲惫之色,即便是李简、周邺、王俨俦等并没有经历大战的将领,也因为连夜的赶路而感到疲倦。
不过大战即将来临的场面却让他们的精神显得较为亢奋。
此时周本派出的后续援军尚未抵达,而李简带来的援军也只有一万人,与晋军相比兵力上的优势并不大,唯一的优势就在士气上。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许多将领都主张继续采取防守态势,以拖延时间为主,只要等到更多援军到来,今日一战就能取得最后胜利。
即便是杨渥也觉得,现在不应该继续冒险,而应该首先保证胜利。
就在这时,外面侍卫匆匆进来禀报:“大王,诸位将军,敌军骑兵正在集结!”
众将听了纷纷神色一震,当即出了营帐,向晋军阵营望去。
只见对面阵营中,密密麻麻的敌军骑兵已经完全集结起来,仿佛铺天盖地一般,气势极为骇人,让人根本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骑兵。
望着这般场面,便是久经战场的李简等老将也都感到震撼。
“这,这得有多少骑兵啊?晋国不愧是是晋国,光是这等骑兵规模就足以震慑四方啊!”众将纷纷感慨。
是的,吴军的骑兵若是全部加在一起同样有上万人,但问题是吴国的骑兵一般都是分散使用,每一次大战最多也就投入四五千骑兵,像晋军这样集中上万骑兵的场面,他们的确没有见识过。
李简当即恳求道:“大王,看来李存勖不甘心失败,他还想继续进攻。请大王立即返回山坡上坐镇,末将等誓死奋战,定要击退敌军!”
朱思勍等将领也都道:“请大王坐镇后方观战,末将等定当誓死奋战!”
敌军上万骑兵集结在一起,场面固然很可怕,但吴军一方也不会畏惧。
一来吴军原本就有大量骑兵,可以作为机动兵力牵制一部分敌军;二来吴军的步军早就组成阵势,足以抵挡骑兵的冲锋。
在面对阵型严整的步军大阵时,骑兵的优势其实并不大,甚至若是贸然冲锋的话还有可能被打得大败。
比如当年刘裕以三千步军凭借却月阵大败北魏的三万铁骑,依靠的就是强弓劲弩的威力。
如今吴军同样组成步兵大阵,背靠山坡,以强攻劲弩坚守阵线,自然不会畏惧敌军。
当然,这般大战一旦展开,场面肯定会有危险存在,所以众将都劝杨渥回到山坡上安全的地方去。
杨渥却笑道:“不然,敌军看似要进攻了,但实则却是要撤退了。若是孤所料不错的话,要不了多久,敌军就要撤了。”
“敌军要撤兵?”众将纷纷表示不信。
现在晋军的实力还很强,与吴军决战未必就会输;但若是撤兵的话,那就是直接认输了,而且杨刘南城和郓州也直接放弃;以李存勖那喜好冒险的性格,他会这么做吗?
杨渥却笑道:“李存勖或许会有不甘心,他虽然是喜好冒险之人,但他却不是傻子。此时决战他取胜的机会并不大,他不会那样做的。”
看了众将一眼,他接着道:“此外,即便李存勖想要冒险,但他麾下的众将却未必愿意冒险。所以孤料他必然是要撤退了。”
其实说到底还是之前最后关头的那次突然崩溃,给晋军士气带来的打击实在太大了。
当他们取得那么巨大的优势时,都未能获取最后胜利,反而如同梦幻一般被敌军的反冲锋给击溃,这样的打击令晋军众将至今如在梦中。
包括李存勖本人在内,此时都对自身的实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所以他才会做出撤兵的决定。
吴军这边,众将对杨渥的判断将信将疑,不过没过多久,随着第一支晋军开始撤退,接下来更多的晋军都在撤退,这一下众将再无怀疑。
李简当即站出来道:“大王,晋军虽然在撤退,不过他们实力尚存,且有精锐骑兵断后,若是贸然追击只怕容易被伏击。末将认为,应该等待后续援军抵达再做打算。”
杨渥点了点头,道:“追击是一定的,不过此事的确不能太急迫。咱们暂时只要先咬住敌军就行,等到黄河边上,那时才是敌军覆灭之时!”
,
吴军的援军来得太快了,即便是李存勖已经尽量将吴军到来的时间估计得早一些,但最后的结果却还是出乎他的意料。
事实上这样的结果本来也算正常,毕竟被晋军包围起来的可不是普通人,而是吴军的最高统帅吴王杨渥,在这种情况下,各部吴军若是不发了疯一般的赶来救援,那才是怪事。
要说晋军唯一存在的问题,或许就是他们未能及时攻破吴军的防线吧,尤其是最后关头的突然崩溃,实在是太折损士气和耽误时间了,否则晋军未必就没有希望取胜。
如今摆在晋军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就是立即决战。
此时吴军一方赶来的援军并不多,整体兵力虽然占有一点优势,但并非绝对,若是决战的话,晋军还有一丝取胜的机会。
然而李存勖却明白,在大军士气低落,而敌军却士气高昂,且敌军随时还有更多援军赶到的情况下,要想取得胜利,唯一的机会就在于杨渥会犯一些低级错误,但问题是这可能吗?至少李存勖认为不大可能。
此时任谁都能看到吴军的优势所在,只要坚守等待援军进一步到达,那么吴军就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在这种时候想要击溃吴军,其难度犹如登天一般。
既然决战不可取,那么就只能选择第二种应对之法了,那就是立即撤军。
现在吴军援军不多,若是趁此时机果断撤兵,或许还能安然回到河北。
在刘家村渡口那里,当初渡河的船只还在,晋军的水军也保留着,若是能抵达渡口处,在水军的全力配合下,应该能将一部分军队撤回河北去。
毕竟渡河南下的时候,那些船只不仅要运送三万五千军队渡河,同时还要运送他们的粮草辎重,军械铠甲,以及骑兵的马匹等,需要的时间自然很长。
而如今经过一番激战后,各部晋军加起来已经折损了一万余人,需要渡河的兵力大为减少,再加上关键时刻可以放弃那些物质和骑兵的战马,这样的话或许能将剩余大精锐将士运送回河北,最大程度的保存实力。
然而这样做的话,不仅意味着承认此战的彻底失败,同时也意味着杨刘南城中李周率领的一万多守军、郓州城内李嗣源率领的五千精锐,最后都会被放弃。
更意味着晋军的南进策略的彻底失败。
在付出了这么惨重的代价后,在损失了这么多的精锐后,最终却什么都没有得到,李存勖想象不出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更想象不出回到河北后又将面临何等命运。
决战?取胜的希望太过渺茫,反而有较大可能全军覆没与此,这样冒险的决定李存勖不敢去做。
撤退?付出的惨烈代价全都白费,父子两代人数十年艰苦奋战的梦想将成为幻影,这样的决定李存勖不愿去做。
面对这两难的抉择,便是向来果决的李存勖此时也变得犹豫起来,坐在那里闭目沉思,半天都没有开口。
一旁,刚刚率部赶到这里的石敬瑭顿时坐不住了。
他小心翼翼的提醒道:“大王,此时敌军援军正在不断的赶来,不管是撤兵还是决战,还请大王早做决断!”
他昨天率领五千骑兵,在另外三千相对老弱的步军的配合下,负责大军的右翼,不仅要牵制柴克宏率领的五千骑兵,同时还要牵制朱思勍率领的五千步军。
吴国的骑兵虽然名声不如晋国骑兵响亮,同时培养骑兵的难度也远远高于晋国,但他们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真打起来的时候却未必就比晋国骑兵差。
而朱思勍的五千步军更是实力远在晋军三千步军之上。
在得知吴王杨渥率领的中军陷入晋军包围,正在苦苦支撑时,不管是柴克宏还是朱思勍都如同发疯了一般的猛攻,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赶去支援。
而石敬瑭自然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他率领部众组成坚固的防线,坚决拦截,整整一天的时间里,吴军都未能前进半步,这期间石敬瑭面对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不过等到天色快亮的时候,他突然得到消息说,有一支五千人吴军已经绕过他的防线,向南方赶去了。
这支军队其实便是王俨俦和周邺率领的援军,他们一路上都在绕道,没有与晋军纠缠,一路南下,反而赶在柴克宏和朱思勍的前头去了。
但石敬瑭却不知道这是从杨刘南城赶来的援军,他还以为是对面的吴军分兵了,所以他也选择分兵去拦截。
结果等到他发现自己搞错了,吴军并没有分兵时,防线已经被突破了。
这下石敬瑭只好且战且退,最后赶来与李存勖汇合。
经过一整天的激战,他麾下将士同样伤亡极大,原本八千步骑军此时只剩下不到五千人,尤其是作为主战力的骑兵折损不少,还有许多骑兵将士失去了战马,只能步战。
面对石敬瑭的提醒,李存勖抬头看了一眼,用沙哑的声音问道:“石将军,你觉得咱们现在若是与敌军决战,有机会取胜吗?”
“这个……”石敬瑭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李存勖道:“有什么话你只管说,孤难道是听不得真话的人吗?”
对于石敬瑭这个原本李嗣源麾下的将领,李存勖此前并不怎么看重,最多只是觉得此人善于骑射,所以将他调到自己身边充当侍卫,但李嗣源却对此人极为器重,请求将石敬瑭调到军中。
那时李存勖已经从李嗣源身边将李绍荣(元行钦)要过来了,所以面对李嗣源的请求也不好拒绝。
不过这一次渡河大战,却让李存勖看到了此人的能力,所以对他也很器重起来。
只听石敬瑭斟酌了一下,这才小心答道:“大王,请恕末将直言,此时若是决战,我军取胜的希望并不大。”
若是在其他时候石敬瑭这么说,其他将领比如赵在礼、李绍荣等人肯定要站出来激烈反对;但此时这些人都没有说什么,反而目光中流露出赞同之色,很明显他们也认为此时决战对他们不利。
见到如此情形,李存勖自然是大失所望:“看来众将都认为此时打不得,那么孤即便强行决战,又有何用?”
想到这,虽然心中有着太多的不甘,但李存勖最后还是在理智的作用下艰难做出决定:“传令,撤兵!”
众将听了顿时松了口气,纷纷呼道:“大王英明!”
……
既然做出了撤兵的决定,李存勖顿时又变得果决起来,重新恢复了往日的镇定与从容。
撤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敌军阵前撤兵,那就更加危险了。
历史上因为撤兵时发生意外,结果导致全军溃败,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李存勖身经百战,自然知道此时要做好周祥的准备才行。
他从容下达撤退命令,安排好各部将士撤兵的先后顺序,并且决定亲自率领骑兵断后,保证大军的安全。
当然,除了部署撤兵外,李存勖也没有忘记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派出信使去给郓州城中的李嗣源和杨刘南城的李周传信,让他们不要等待援军了,立即率部突围,或许还有杀出重围的机会。
虽然李存勖也知道在吴军的重重围困之下,这些信使很难***将消息传递进去,但他也只能如此了。
很快,在李存勖的亲自率领下,晋军的骑兵全部集结起来,组成进攻的阵势,仿佛决战即将开始一般。
但与此同时,第一支撤退的军队却已经得到命令,做好撤退的准备。
……
山坡下面,吴军将领同样已经汇合起来,在中军简陋的营帐里商议军情。
一夜的激战让各部将领都满是疲惫之色,即便是李简、周邺、王俨俦等并没有经历大战的将领,也因为连夜的赶路而感到疲倦。
不过大战即将来临的场面却让他们的精神显得较为亢奋。
此时周本派出的后续援军尚未抵达,而李简带来的援军也只有一万人,与晋军相比兵力上的优势并不大,唯一的优势就在士气上。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许多将领都主张继续采取防守态势,以拖延时间为主,只要等到更多援军到来,今日一战就能取得最后胜利。
即便是杨渥也觉得,现在不应该继续冒险,而应该首先保证胜利。
就在这时,外面侍卫匆匆进来禀报:“大王,诸位将军,敌军骑兵正在集结!”
众将听了纷纷神色一震,当即出了营帐,向晋军阵营望去。
只见对面阵营中,密密麻麻的敌军骑兵已经完全集结起来,仿佛铺天盖地一般,气势极为骇人,让人根本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骑兵。
望着这般场面,便是久经战场的李简等老将也都感到震撼。
“这,这得有多少骑兵啊?晋国不愧是是晋国,光是这等骑兵规模就足以震慑四方啊!”众将纷纷感慨。
是的,吴军的骑兵若是全部加在一起同样有上万人,但问题是吴国的骑兵一般都是分散使用,每一次大战最多也就投入四五千骑兵,像晋军这样集中上万骑兵的场面,他们的确没有见识过。
李简当即恳求道:“大王,看来李存勖不甘心失败,他还想继续进攻。请大王立即返回山坡上坐镇,末将等誓死奋战,定要击退敌军!”
朱思勍等将领也都道:“请大王坐镇后方观战,末将等定当誓死奋战!”
敌军上万骑兵集结在一起,场面固然很可怕,但吴军一方也不会畏惧。
一来吴军原本就有大量骑兵,可以作为机动兵力牵制一部分敌军;二来吴军的步军早就组成阵势,足以抵挡骑兵的冲锋。
在面对阵型严整的步军大阵时,骑兵的优势其实并不大,甚至若是贸然冲锋的话还有可能被打得大败。
比如当年刘裕以三千步军凭借却月阵大败北魏的三万铁骑,依靠的就是强弓劲弩的威力。
如今吴军同样组成步兵大阵,背靠山坡,以强攻劲弩坚守阵线,自然不会畏惧敌军。
当然,这般大战一旦展开,场面肯定会有危险存在,所以众将都劝杨渥回到山坡上安全的地方去。
杨渥却笑道:“不然,敌军看似要进攻了,但实则却是要撤退了。若是孤所料不错的话,要不了多久,敌军就要撤了。”
“敌军要撤兵?”众将纷纷表示不信。
现在晋军的实力还很强,与吴军决战未必就会输;但若是撤兵的话,那就是直接认输了,而且杨刘南城和郓州也直接放弃;以李存勖那喜好冒险的性格,他会这么做吗?
杨渥却笑道:“李存勖或许会有不甘心,他虽然是喜好冒险之人,但他却不是傻子。此时决战他取胜的机会并不大,他不会那样做的。”
看了众将一眼,他接着道:“此外,即便李存勖想要冒险,但他麾下的众将却未必愿意冒险。所以孤料他必然是要撤退了。”
其实说到底还是之前最后关头的那次突然崩溃,给晋军士气带来的打击实在太大了。
当他们取得那么巨大的优势时,都未能获取最后胜利,反而如同梦幻一般被敌军的反冲锋给击溃,这样的打击令晋军众将至今如在梦中。
包括李存勖本人在内,此时都对自身的实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所以他才会做出撤兵的决定。
吴军这边,众将对杨渥的判断将信将疑,不过没过多久,随着第一支晋军开始撤退,接下来更多的晋军都在撤退,这一下众将再无怀疑。
李简当即站出来道:“大王,晋军虽然在撤退,不过他们实力尚存,且有精锐骑兵断后,若是贸然追击只怕容易被伏击。末将认为,应该等待后续援军抵达再做打算。”
杨渥点了点头,道:“追击是一定的,不过此事的确不能太急迫。咱们暂时只要先咬住敌军就行,等到黄河边上,那时才是敌军覆灭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