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人),西汉著名军事家。做过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不敢犯多年,被称为“飞将军”。
经典之战:马邑大捷
其一生未得封侯,或许时运不济,有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公元前119年,随卫青出征匈奴,因为迷路失期,“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史官)”,引颈自刎。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李广(前183-前119)西汉陇西成纪(甘肃秦安县)人。
祖先是秦朝将军李信李广,曾率军战败燕太子丹。李广接受世传弓法,shè得一手好箭。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抗击匈奴。因善于用箭,杀死和俘虏了众多敌人,升为郎中,以骑士侍卫皇帝。多次跟随文帝shè猎,格杀猛兽,文帝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为陇西都尉,不久升为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因夺取叛军帅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显名。虽有功,但由于李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给他的将军印,回朝后,没得到封赏。
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任上谷太守,匈奴rì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上书:“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史记·李将军列传》)于是被任为上郡太守。后李广又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闻名。
匈奴入侵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鱼河堡),景帝派一个宠信宦官同李广一起统率和训练军队抗击匈奴。一次宦官带几十个骑兵出猎,路遇三名匈奴人骑士,与其交战,结果,匈奴人shè杀了所有随从卫士,还shè伤宦官,宦官慌忙逃回报告给李广。李广认定三人是匈奴的shè雕手,于是亲率百名骑兵追赶三名匈奴shè雕手。
匈奴shè雕手因无马而步行,几十里后被追上,李广命令骑兵张开左右两翼,自己亲自shè杀二名匈奴shè雕手,生擒一名。刚把俘虏缚上马往回走,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的军队,以为是汉军诱敌的疑兵,都大吃一惊,立刻上山摆开阵势。李广的一百名骑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转马头往回奔。李广说:“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shè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命令所有的骑兵说前进,一直走到离匈奴阵地不到二里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来。李广又下令道:“皆下马解鞍!”(《史记·李将军列传》)他手下的骑兵说:“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说:“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骑兵果真不敢冒攻。这时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骑上马,带十几个骑兵,shè杀白马将,然后重回到他的队里,卸下了马鞍。他命士兵都放开马匹,睡卧地上。这时天sè已晚,匈奴兵始终觉得他们可疑,不敢前来攻击。半夜时分,匈奴以为汉军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袭击他们,便引兵而去。第二天一早,李广回到了部队。但“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身为主将冒然追击而不通知大军,此不可取。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众臣认为李广是名勇将,武帝于是调任李广任未央宫的卫尉。这时程不识也任长乐宫卫尉,他俩从前都以边郡太守的身份统帅军队,却有截然不同的带兵方法。程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逻自卫,但如果匈奴进攻,大军没办法抵挡。程不识则以严格治军而闻名,他注重部队的编制,队列和阵式。晚上敲刁斗巡逻,军中事务繁琐,却不怕匈奴进犯。可是士兵却苦于程不识之严,都喜欢跟随李广作战,这是程不识对老战友李广委婉的批评。程不识景帝时因数次直谏而被任为太中大夫,为人清廉,谨于文法。
汉武帝三年(前133年),汉用马邑城(今山西朔县)诱匈奴单于入塞。派大军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节制。单于发觉这种情况,引兵离去。
四年后,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李广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骑兵便把当时受伤得病的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让他躺在用绳子结成的网袋里。走了十多里路,李广装死,斜眼瞧见他旁边有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跃,跳上匈奴少年的战马,把少年推下马,摘下他的弓箭,策马扬鞭向南奔驰,匈奴骑兵数百人紧紧追赶。李广边跑边shè杀追兵,终于逃脱,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法官,法官判李广部队死伤人马众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应当斩首,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这正是匈奴称其为“飞将军”的由来。
李广在家闲居期间,常与颍yīn侯灌婴的孙子灌强到蓝田南山中shè猎。曾有一次在夜间带着一个随从骑马外出,跟别人在乡间饮酒。归来时路过霸陵亭,霸陵亭尉喝醉了酒上前呵斥李广不让通行。李广的随骑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亭尉说:“就是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将军!”于是就扣留了李广等人,留宿霸陵亭下。过了不久,匈奴攻人辽西,击败了韩安国的军队。于是皇帝召李广,封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武帝,准许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军中李广就把亭尉杀了,然后向皇帝上书谢罪。皇帝回报说:“将军,是国家的爪牙。《司马法》讲:登车不抚车前横木以礼敬人,遇到丧事不根据亲疏关系穿规定的丧服,振兵兴师去征伐不顺服的人,出征时,要统率三军之心,协同战士之力,这样才能做到一怒千里惊惧,威振则万物归顺,是以名声显露于夷貉,神威使邻国畏惧。报仇除害这是我期望于将军的,您若叩头请罪,这岂是我所指望的!”看来皇帝并没有因此而责备李广,倒欣赏他的这种做法。但这件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广心胸的狭窄。
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后,匈奴畏惧,避之,数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shè,一shè箭去把整个箭头都shè进了石头里。仔细看去,原来是石头,再shè,就怎么也shè不进石头里去了。李广一听说哪儿出现老虎,他就常常要亲自去shè杀,居守右北平时一次shè虎,恶虎扑伤了李广,李广带伤也终竟shè死了这只虎。
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shè天赋,他的子孙和他人李广学shè箭,但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闭居时亦以shè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shè箭为消遣。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李广shè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shè,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shè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但李广从不畏惧。
不久,郎中令石建死,李广被任命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公元前1年),李广再为后将军,跟从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大多因立功而被封侯,而李广军无功而还。
公元前121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李广部队前进了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带领的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的士兵们都非常害怕,李广就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先入敌阵探察敌情。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冲人敌阵,直贯匈奴的重围,抄出敌人的两翼而回。回来后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李广的军士听了才安定下来。李广布成圆形阵势面向四外抗敌。匈奴猛攻汉军,箭如雨下,汉兵死伤过半,箭也快shè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不要发shè,他手持强弩“大黄”shè杀匈奴裨(副)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渐渐散开。这时天sè已晚,汉官兵都吓得面无人sè,但李广却意气自如,更加致力于整饬军队。军中官兵从此都非常佩服李广的勇气。第二天,他又和敌兵奋战,这时博望侯张骞的救兵才赶到,解了匈奴之围。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得到赏赐。博望侯张骞延误行程,当斩,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
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却始终得不到封侯,当年同他一起为郎中的堂弟李蔡,人品才能不及中等,名声也远在李广之下,却连连得封,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后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李广的许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广却未得爵邑,官职也没有超过九卿。一次李广与望气算命的王朔交谈,说:“自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王朔说:“将军想想难道做过什么可悔恨的事情么?”李广想想说:“我为陇西太守时,羌族人造反,我诱降了他们之后却又杀死了他们。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事。王朔说:“罪过没有比杀已降的人更大了。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漠北打击匈奴。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征,武帝认为他年老未被启用。直到元狩六年才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征。出塞,卫青得知单于的驻扎地,卫青决定自率jīng锐部队与刚失去了侯位的好友公孙敖一同袭击单于,希望能够立功。而命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出击。东路道迂回且远,水草极少,不利于行军。李广亲自请求为先锋,说:“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可是卫青曾暗中受到武帝的嘱咐,认为李广年老又命数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正面对阵。李广坚决拒绝调动。卫青不接受他的请求,命令长史下道文书,让李广赶快到所在部队去,照文书说的办。李广没有向卫青告辞就动身了,内心极其恼怒地回到营中,领兵与右将军会合,从东路出发。部队因无向导,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将军后面,耽误了约定的军期。漠北之战,李广赵食其战时不曾赶到,“见单于兵陈而待”,卫青当机立断,创造xìng地运用车骑协同的新战术,命令部队以武刚车“自环为营”,以防止匈奴骑兵的突然袭击,而令5000骑兵出击匈奴。伊稚斜单于乃以万骑迎战。此战汉军追击200余里,俘斩敌军1.9万余名,但伊稚斜单于“视汉兵多面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遂趁夜幕降临,跨上一匹善于奔跑的jīng骑,率领数百壮骑杀出重围向西北方向逃去。
回师后,卫青派长史拿了干粮酒食送给李广,顺便问起李广等迷路的情况。李广不予回答,卫青又派长史紧催李广的幕府人员前去听候审问。李广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回到军部,对他的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史记·李将军列传》)言毕引拔刀自刎。李广部下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论认识与不认识他的,无论老者青年,皆为之流泪。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
李广有子三人,长子李当户早死,有遗腹子李陵。次子李椒为代郡太守,也先于李广而死。幼子李敢常随军出征,李广死时,李敢正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战。李广死第二年,李蔡因罪自杀。李敢以校尉身份随霍去病击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甚多,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李广为郎中令。不久,怀恨其父李广之死而击伤大将军卫青,卫青却没有声张。后李敢至上雍,到甘泉宫狩猎,被骠骑将军霍去病shè杀。当时霍去病正被武帝所宠,武帝辨说:“鹿触杀之”,(《汉书·李广苏建传》)
[编辑本段]历史点评
李广一生皆在边关戍敌,与匈奴七十余战,以骁勇善shè、智谋超群著称,匈奴闻其名则远而避之,不敢与其相战,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李广治兵宽缓不苛,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唐朝时期,有不少诗句用以歌颂李广,如王昌龄《出塞》,卢纶《塞下曲》,高适《燕歌行并序》等。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yīn山。”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广:“《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汉书·李广苏建传》为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rì,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yīn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引来史家一片惋惜,民间无数惆怅。
武帝时代,本是开疆拓土、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并且李蔡人品、才能、名声远不及李广,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本人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来,人们提出种种看法。有人说是他命不好,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有人说他虽然作战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头脑和治军才能。更有人说是汉武帝重用外戚,宠信卫青、霍去病,而并不真正器重李广,甚至故意排挤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但卫青七战七胜,霍去病六战六捷,又真的只是“天幸”?李广无功,只怨“数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只是古代的读书人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编辑本段]【答苏武书】
【作者小传】李陵(?—前74),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人。名将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shè,爱士卒,颇得美名。武帝时曾率八百骑入匈奴境二千余里,观察居延(故城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地形而还。后任骑都尉,在酒泉、张掖练兵防备匈奴。天汉二年(前99),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以少击众,力尽而降。武帝族灭其家。李陵遂留匈奴,单于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题解】天汉二年,李广利率军伐匈奴右贤王,武帝召李陵负责辎重。李陵请求自率一军,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为其后援,而路按兵不动,致使李陵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苦战之后,又逢管敢叛逃,暴露了李陵兵少无援的军情,单于遂集中兵力围攻,李陵兵尽粮绝,北面受虏。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数次相见。始元六年(前81),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
这封信的主旨是为自己的投降行为解脱。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极有声sè,显然是要说明,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己方将帅的不顾大局,武帝处置(诛陵全家)失当,所以,自己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进而使读者产生同情;此外,屡用强烈对比,如身处异域而怀念故土,以寡兵深入众敌而浴血奋战,苏武持节荣归而自己居人篱下,确实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学者多认为系后人伪作。但《文选》中收入,当系选自《李陵集》中,故其写作时间最迟不应晚于汉代。
【子卿足下】
[1]勤宣令德[2],策名清时[3],荣问休畅[4],幸甚幸甚[5]。远托异国[6],昔人所悲,望风怀想[7],能不依依[8]?昔者不遗。远辱还答[9],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10],能不慨然[11]?
自从初降,以至今rì,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rì无睹,但见异类[12]。韦韝毳幕[13],以御风雨;羶肉酪浆[14],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15],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侧耳远听,胡笳互动[16],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17],陵独何心[18],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19];妻子无辜,并为鲸鲵[20];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21],更成戎狄之族[22],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24]。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25],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26],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27],辙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28]。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29],出征绝域[30]。五将失道[31],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32],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33]。然犹斩将搴旗[34],追奔逐北[35],灭迹扫尘[36],斩其枭帅[37],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38],意谓此时,功难堪矣[39]。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jīng兵[40],强逾十万。单于临阵[41],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42];步马之势,又甚悬绝[43]。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44],决命争首[45]。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46],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47],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48]。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yù引还[49],而贼臣教之[50],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51]。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rì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52],岂易为力哉[53]?而执事者云云[54],苟怨陵以不死[55]。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56]?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yù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57],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58]。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59],曹沬不死三败之辱[60],卒复勾践之仇[61],报鲁国之羞[62],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63]。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
[*],韩彭葅醢[65],晁错受戮[66],周魏见辜[67]。其余佐命立功之士[68],贾谊亚夫之徒[69],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70],并受祸败之辱[71],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72],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73],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74],徒失贵臣之意[75],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76]。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77]。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78];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79]。丁年奉使[80],皓首而归[81];老母终堂[82],生妻去帷[83]。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84],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85],受千乘之赏[86]。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87],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88]。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89];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90]。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91],薄赏子以守节,yù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92],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93],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94],还向北阙[95],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96]?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97]?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98],勉事圣君[99]。足下胤子无恙[100],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101]。
——选自《文选》卷四十一
[编辑本段]【相关诗歌、评论】
1、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yīn山
2、卢纶《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高适《燕歌行并序》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sè。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rì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yù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从汉匈战争中认识真实的李广
作者:杨宁宁
(广西民族学院中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
在汉匈战争中,与同期的卫青、霍去病相比较,李广有勇无谋,屡为败军之将,与军功无缘,这是导致“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司马迁在李广传记的写作上对李广颇为褒扬,实为文笔多于史笔,这是缘于他对李广祖孙三代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他自身挥之不去的悲悯情结。
〔关键词〕司马迁;李广;汉匈战争
〔中图分类号〕K4#82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575(2005)05-0065-08
〔收稿rì期〕2005-01-15
〔作者简介〕杨宁宁(1960-),女(纳西族),云南丽江人,广西民族学院中文学院副教授。
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记》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1]的实录jīng神得到后人的赞誉。但是司马迁作为一个情感丰富,充满激情的史学家,在他秉笔直书的同时会下意识地将他的情感,将他的爱憎融入到他笔下的人物中,使他笔下的一些人物,一些事件明显地体现出文笔多于史笔,浸含着他强烈的爱憎倾向,李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记录历史要依据事实,事实又通过文字的表述会成为一种固定的形态———历史。“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留给后人很多的史实,写人物传记,不可能全选进去,取舍裁剪,对于史笔非常重要,选什么关乎被写者的身后评价”。[2]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的选材上就明显地表现出为褒扬李广来取舍材料的现象,许多生活细节被他用jīng彩的文笔描述得生动逼真,而李广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犯的一些错误则被他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致使后人读《李将军列传》得到的一个强烈印象是“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是李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广不为人后,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的巨大反差。如明代唐宋派代表茅坤曾曰:“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3]李广的不幸遭遇,无不激起后人无限的同情与不平。他的悲剧又与他不得封侯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也是后人谈论最多、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李广不得封侯的真正原因。在传记中司马迁把它归结为“不遇时”和所谓的“数奇”,后人则把原因归咎于汉武帝和卫青的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究竟应该如何认识李广,评价李广呢?真实的李广又是怎样的呢?
李广自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以良家子从军击匈奴,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与匈奴漠北大战因失道延误战机自杀,前后长达47年,其间因被俘获罪居家两年为庶人(元狩四年至元朔二年,即前129—127年),李广与匈奴战斗长达45年,将近半个世纪,他的一生始终与匈奴战争相伴,他的荣辱也与匈奴战争息息相关,所以应该把他放到汉匈战争的历史中去认识。
一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体魄强健,骁勇善战,人人擅长骑马shè猎。由于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遇到风雪灾年须南下掠夺中原地区的食物方能维持生活。“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4]
汉王朝建立之初,由于国力贫弱,无法匈奴抗衡,只能以和亲的方式与匈奴结好,直到汉武帝时才具备了与匈奴抗衡的实力。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的马邑埋伏之战,标志着汉武帝向匈奴宣战的开始。李广亲自参加了马邑设伏诱捕单于的行动,后因单于发觉没有成功。
李广早在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就已从军抗击匈奴,到景帝、武帝他都一直转战于边塞各地与匈奴战斗。他与匈奴战斗时间之长,参战的次数之多在当时是少有人能比的,然却“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所以李广的封侯问题成为人们关心最多,争论最大的焦点。司马迁把李广描绘成一个军事天才,称赞“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事实上李广在汉匈战争中的表现强差人意。
他不得封侯的主要原因是他在历次战斗中没有什么战功,达不到封侯标准,自然封侯也就无从说起。论功行赏是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他提出“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5]目的是为了鼓励老百姓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多立战功。自此秦国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备的杀敌立功的奖励制度,根据立功多少赐给不同的爵位、田宅和封邑。汉承秦制,到汉代军功奖励的制度更加完备,斩首虏多少,俘虏多少,给予什么样的奖励或赏赐,都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和明确的规定。军人的提拔和封侯是与军功联系在一起的。
像汉武帝时期,军人封侯的指标数是要获首虏上千,即使像卫青、霍去病这样深得汉武帝宠爱的外戚也不例外,正所谓的有功才有禄。尽管司马迁对卫青和霍去病带有偏见,但是他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仍然如实地记录了他们两人每次与匈奴战斗的战果,详细记录了他们每次斩首虏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牛羊牲畜多少的具体数字,以及朝廷根据他们的战果给予相应的记功和赏赐。所以黄震在《黄氏rì抄》中就说: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3]
黄震为司马迁对卫青和霍去病的不公深感不平。相反我们在《李将军列传》里却搜寻不到李广每次参战斩首虏多少,俘虏多少的详细记录,仅有的几次记录也很模糊。第一次记录的是文帝时“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shè,杀首虏多,为汉中郎。”[6]
第二次是景帝时,李广“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6]第三次是元狩二年李广率骑四千从右北平出击匈奴,被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包围,虽然李广军拚死勇战,结果是“广军几没,罢归……广军功自如,无赏”。[6]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司马迁没有将李广的战斗成果详细记录下来?要知道这些数据是李广抗击匈奴成果的最有力的说明,究竟是司马迁的疏忽还是他有意想隐瞒什么?事实上是李广没有什么像样的战果能够让司马迁载入史册的,所以他不得不在这些地方作了技术处理。为了让读者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李广,笔者根据《史记》反映汉匈战争的三篇传记《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将李广、卫青、霍去病在汉匈战争中几次战斗的情况用表格表现出来,因为有些战役是三位将领同时参加的,
作为史学家,评价某一个人物或事件时,有的时候因为思想感情的不同,对同一个事件会以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司马迁由于置身于西汉朝庭的政治是非纠纷当中,使他有时候看问题评价人物难免从个人的感情出发,如果是文学家之笔,并无不妥,但如果是史家之笔,则难免失之为败笔。
从上面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元光六年李广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三朝老将,率万骑从雁门出击匈奴,结果被匈奴俘获,虽然半道逃脱,但是“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6]而是年卫青第一次出征匈奴,就获得了斩首虏数百人的辉煌战绩。尽管他姐姐是汉武帝宠幸的卫皇后,但是因斩首虏不够千人,没有达到封侯的标准,他仅被武帝赐爵关内侯。这次出征的还有公孙贺、公孙敖两将军,他们也各率万骑出征,结果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敖丧师七千。
四将军以同样的兵力出击,却有这么样不同的战果,所以刘咸在《太史公书知意》中引黄淳耀的话:“卫将军数万骑未尝挫衄,其将略优于广远矣。且出雁门时,广所将万骑,乃为敌所得。”[3]两相对比还不足以证明卫青的优秀和李广的无能吗?遗憾的是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对卫青的卓越表现仅聊聊几笔就带过了。
元朔五年卫青率六将军出征,结果卫青因战功显赫,被拜为大将军,他三个年幼的儿子分别被封侯,并“益封青六千户”。随同卫青出征的护军都尉公孙敖、都尉韩说、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及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都分别被封侯,而李广是这次参战惟一没有军功不得封侯的将军。“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直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3]
再看霍去病第二次出征匈奴,率轻骑八百骑出击,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被朝廷以一千六百户封为冠军侯。元狩二年chūn,霍去病第三次从陇西出征,“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7]汉武帝又加封霍去病二千户食邑。
古代学者为此评论说:“出雁门时,广所将万骑,乃为敌所得,而去病以八百斩捕过当,必谓广数奇,而去病天幸,恐非论之平者也。”[3]他们一针见血地批评了司马迁在写史时对李广的偏爱和对霍去病的不公。汉武帝元狩二年夏,“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皆击匈奴”。[7]结果由于博望侯张骞的延误,使李广与匈奴的战斗异常艰苦,战斗两rì,自己军队损失过半,杀敌与损失相当,所以功过抵消,这是李广参战以来表现最好的一次,遗憾的是立功封侯的愿望又一次与他擦肩而过。
同样合骑侯公孙敖迷失道路也没能跟霍去病会合,但是霍去病仍然“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三”。[7]获得这样重大的战果,他仅损失了十分之三的兵力。由于霍去病的战功卓越,汉武帝又加封五千户的食邑,他手下的一批校尉军官也分别得到赏赐和封侯。据统计,卫青七次出征匈奴,共斩首虏五万余级,霍去病四次出征匈奴,斩获首虏十一万余级。李广与之相比相形见绌,谁优谁劣,似不需要再作太多评说。
元狩四年(前119年)chūn,汉军与匈奴在漠北进行了大规模的决战,这场决战汉军取得了决定xìng的胜利,由此基本结束了武帝时期汉匈第一阶段的战争。这场战斗“卫青至漠北,围单于,至阗颜山还,获首虏万九千级。霍去病与左贤王战,封狼居胥山还,获首虏七万余级”。[8]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9]同样参战的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道出,结果迷失道路,没能按预期计划与卫青他们会合,导致了单于的逃跑,打乱了武帝的整个战略布置。卫青为了将情况上报朝廷,派长史带食物去问候李广,并借机了解失道的原因。
面对这样的结果,李广的心情是复杂的。最初他把最后立功封侯的希望寄托在这次出征上,没想到他一开始就从前锋被调作后援,这样与单于直接交战立功的机率已大大降低,当时他就心生怨气,“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6]后来因失道而打乱了整个战斗计划,不仅不能立功,还将接受审讯,等待他的可能是斩首或削职下狱。另一方面让他心理不平衡的是卫青在这次战斗中战果辉煌,他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使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于是他选择了自杀。临死前“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6]司马迁写下这段话,为李广的结局增添了很浓的悲剧sè彩,卫青也因此背上千年洗刷不掉的罪名。
漠北大战李广由先头部队被调作后援是事实,后又因失道而自杀也是事实。前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后人常常把遣责的矛头直指卫青和汉武帝,认为李广的死和他的悲剧是武帝和卫青一手造的。
究竟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如何看待李广的自杀和卫青当初改变计划的调遣呢?笔者认为应该把这个事件放在整个汉匈战争的历史背景上去分析。
由于李广在战场上多次不佳的表现,使得武帝和卫青对他的军事才能表现出了怀疑,所以元狩四年的漠北大战,汉武帝派遣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本来没有让李广参战,但是立功心切的李广看到许多原来身份地位比他低的下级军官一个个都封了侯,想到自己年已六十,率军出征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
汉武帝不让李广出征是有所考虑的,一是因为其年老,二是历次战斗表现不佳,难以胜任先头部队的重任。试想作为一国之统帅,在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重大战役上,能让一个历次战斗表现不佳,从未立功的将军作前锋吗?汉武帝考虑的是确保这场战役的胜利,而不是让谁立功的问题。所以武帝让卫青将李广调作后援是出于对整个战役的考虑,这样的考虑是合乎情理的,只是由于李广是三朝老将,不好当面拂他的面子,所以事后作了这样的调整。汉武帝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卫青替他背了黑锅,也成为李广自杀的一个直接原因。
卫青为人处事一贯谨慎、低调,虽然公孙敖对卫青有救命之恩,但是以卫青的xìng格和为人他不敢这样假公济私,在汉匈决战的关键时刻为徇朋友私情擅自改变武帝的部署。元朔五年卫青出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武帝因此封他三个年幼的儿子为侯,“青固谢曰:‘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7]卫青认为能取得这样的战绩是诸校尉的功劳,皇上应该嘉奖他们,而自己已经得到皇上的赏赐,他年幼的孩子“未有勤劳”,不应受赏,所以他谢绝的态度是诚恳而坚决的。由此可见他不居功自傲,为人着想,处事谨慎的xìng格为人,所以他不致于有意排挤李广,让他失掉立功封侯的机会。再有元朔六年chūn,卫青出定襄,其右将军苏建随从,后苏建单独与单于相遇,经过力战,最后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大将军”。[7]军中执法官有的主张斩苏建,“以明大将军之威”,但是卫青坚决不同意,他说:“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7]卫青把处置苏建的生死大权交由天子,就是为了表示他“不敢专权”。据此推理,像漠北大战这么重要的战役,如果没有武帝的吩咐,卫青是不敢擅自主张将李广调作后援的。汉武帝对李广的态度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由最初的器重到后来的失望。当“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6]武帝一即位就任命李广为未央宫的jǐng卫长官,足以看出对他的器重和信任。后来李广因被俘获罪当斩,赎为庶人后,武帝也没有忘记他,
当右北平太守韩安国病故,武帝马上起用李广,拜他为右北平太守。但是李广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公报私仇,杀了曾经为难过他的霸陵尉。刚上任还未有半点功劳就擅自杀人,但是汉武帝居然没有追究他,这说明武帝对他还是非常宽容和迁就的。如果武帝真像司马迁所说的那样排挤打击李广的话,那么就不会重新启用他,他犯了罪也会惩罚他。
从上述的几次汉匈战役中以及跟卫青、霍去6病的对比,我们已清楚地看到了李广的表现。他指挥的几次战役,要么被俘,要么迷失道路,要么损兵折将乃至全军覆没,最好的也是功过抵消,军功对他来说真有点可望不可即,而说李广“不遇时”似乎也不能成为理由。因为李广与匈奴战斗了45年,他自己也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历任中郎、陇西都尉、骑郎将、骁骑都尉、上谷太守、上郡太守、陇西太守、北地太守、雁门太守、代郡太守、云中太守、未央卫尉、骁骑将军、右北平太守、郎中令、后将军、前将军等。从他参战的时间之长,担任的职务之多、转战的范围之广来看,他杀敌立功的机会应该是很多的,但他都没能立功,由此说明李广在军事上其实是个庸才,这是不争的事实。司马迁对他的评价确实太高了,所谓的“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李广》原文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裏,徙成纪。广家世世受shè。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shè,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rì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shè,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shè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shè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shè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yù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shè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shè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於旁yù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鬬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鬬,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於文法。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闲,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shè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yīn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shè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蚡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shè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shè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shè之。及居右北平shè虎,虎腾伤广,广亦竟shè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臂,其善shè亦天xìng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shè阔狭以饮。专以shè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shè,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shè猛兽亦为所伤云。
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shè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rì暮,吏士皆无人sè,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rì,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车,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rì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jīng兵走之,而令广并於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yīn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yù。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yù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於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yù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当户有遗腹子名陵。广死军时,敢从骠骑将军。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shè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宠於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shè,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shè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於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shè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yù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鬬八rì,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rì,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人),西汉著名军事家。做过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不敢犯多年,被称为“飞将军”。
经典之战:马邑大捷
其一生未得封侯,或许时运不济,有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公元前119年,随卫青出征匈奴,因为迷路失期,“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史官)”,引颈自刎。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李广(前183-前119)西汉陇西成纪(甘肃秦安县)人。
祖先是秦朝将军李信李广,曾率军战败燕太子丹。李广接受世传弓法,shè得一手好箭。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抗击匈奴。因善于用箭,杀死和俘虏了众多敌人,升为郎中,以骑士侍卫皇帝。多次跟随文帝shè猎,格杀猛兽,文帝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为陇西都尉,不久升为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因夺取叛军帅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显名。虽有功,但由于李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给他的将军印,回朝后,没得到封赏。
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任上谷太守,匈奴rì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上书:“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史记·李将军列传》)于是被任为上郡太守。后李广又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闻名。
匈奴入侵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鱼河堡),景帝派一个宠信宦官同李广一起统率和训练军队抗击匈奴。一次宦官带几十个骑兵出猎,路遇三名匈奴人骑士,与其交战,结果,匈奴人shè杀了所有随从卫士,还shè伤宦官,宦官慌忙逃回报告给李广。李广认定三人是匈奴的shè雕手,于是亲率百名骑兵追赶三名匈奴shè雕手。
匈奴shè雕手因无马而步行,几十里后被追上,李广命令骑兵张开左右两翼,自己亲自shè杀二名匈奴shè雕手,生擒一名。刚把俘虏缚上马往回走,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的军队,以为是汉军诱敌的疑兵,都大吃一惊,立刻上山摆开阵势。李广的一百名骑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转马头往回奔。李广说:“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shè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命令所有的骑兵说前进,一直走到离匈奴阵地不到二里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来。李广又下令道:“皆下马解鞍!”(《史记·李将军列传》)他手下的骑兵说:“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说:“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骑兵果真不敢冒攻。这时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骑上马,带十几个骑兵,shè杀白马将,然后重回到他的队里,卸下了马鞍。他命士兵都放开马匹,睡卧地上。这时天sè已晚,匈奴兵始终觉得他们可疑,不敢前来攻击。半夜时分,匈奴以为汉军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袭击他们,便引兵而去。第二天一早,李广回到了部队。但“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身为主将冒然追击而不通知大军,此不可取。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众臣认为李广是名勇将,武帝于是调任李广任未央宫的卫尉。这时程不识也任长乐宫卫尉,他俩从前都以边郡太守的身份统帅军队,却有截然不同的带兵方法。程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逻自卫,但如果匈奴进攻,大军没办法抵挡。程不识则以严格治军而闻名,他注重部队的编制,队列和阵式。晚上敲刁斗巡逻,军中事务繁琐,却不怕匈奴进犯。可是士兵却苦于程不识之严,都喜欢跟随李广作战,这是程不识对老战友李广委婉的批评。程不识景帝时因数次直谏而被任为太中大夫,为人清廉,谨于文法。
汉武帝三年(前133年),汉用马邑城(今山西朔县)诱匈奴单于入塞。派大军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节制。单于发觉这种情况,引兵离去。
四年后,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李广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骑兵便把当时受伤得病的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让他躺在用绳子结成的网袋里。走了十多里路,李广装死,斜眼瞧见他旁边有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跃,跳上匈奴少年的战马,把少年推下马,摘下他的弓箭,策马扬鞭向南奔驰,匈奴骑兵数百人紧紧追赶。李广边跑边shè杀追兵,终于逃脱,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法官,法官判李广部队死伤人马众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应当斩首,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这正是匈奴称其为“飞将军”的由来。
李广在家闲居期间,常与颍yīn侯灌婴的孙子灌强到蓝田南山中shè猎。曾有一次在夜间带着一个随从骑马外出,跟别人在乡间饮酒。归来时路过霸陵亭,霸陵亭尉喝醉了酒上前呵斥李广不让通行。李广的随骑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亭尉说:“就是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将军!”于是就扣留了李广等人,留宿霸陵亭下。过了不久,匈奴攻人辽西,击败了韩安国的军队。于是皇帝召李广,封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武帝,准许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军中李广就把亭尉杀了,然后向皇帝上书谢罪。皇帝回报说:“将军,是国家的爪牙。《司马法》讲:登车不抚车前横木以礼敬人,遇到丧事不根据亲疏关系穿规定的丧服,振兵兴师去征伐不顺服的人,出征时,要统率三军之心,协同战士之力,这样才能做到一怒千里惊惧,威振则万物归顺,是以名声显露于夷貉,神威使邻国畏惧。报仇除害这是我期望于将军的,您若叩头请罪,这岂是我所指望的!”看来皇帝并没有因此而责备李广,倒欣赏他的这种做法。但这件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广心胸的狭窄。
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后,匈奴畏惧,避之,数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shè,一shè箭去把整个箭头都shè进了石头里。仔细看去,原来是石头,再shè,就怎么也shè不进石头里去了。李广一听说哪儿出现老虎,他就常常要亲自去shè杀,居守右北平时一次shè虎,恶虎扑伤了李广,李广带伤也终竟shè死了这只虎。
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shè天赋,他的子孙和他人李广学shè箭,但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闭居时亦以shè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shè箭为消遣。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李广shè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shè,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shè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但李广从不畏惧。
不久,郎中令石建死,李广被任命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公元前1年),李广再为后将军,跟从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大多因立功而被封侯,而李广军无功而还。
公元前121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李广部队前进了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带领的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的士兵们都非常害怕,李广就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先入敌阵探察敌情。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冲人敌阵,直贯匈奴的重围,抄出敌人的两翼而回。回来后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李广的军士听了才安定下来。李广布成圆形阵势面向四外抗敌。匈奴猛攻汉军,箭如雨下,汉兵死伤过半,箭也快shè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不要发shè,他手持强弩“大黄”shè杀匈奴裨(副)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渐渐散开。这时天sè已晚,汉官兵都吓得面无人sè,但李广却意气自如,更加致力于整饬军队。军中官兵从此都非常佩服李广的勇气。第二天,他又和敌兵奋战,这时博望侯张骞的救兵才赶到,解了匈奴之围。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得到赏赐。博望侯张骞延误行程,当斩,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
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却始终得不到封侯,当年同他一起为郎中的堂弟李蔡,人品才能不及中等,名声也远在李广之下,却连连得封,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后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李广的许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广却未得爵邑,官职也没有超过九卿。一次李广与望气算命的王朔交谈,说:“自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王朔说:“将军想想难道做过什么可悔恨的事情么?”李广想想说:“我为陇西太守时,羌族人造反,我诱降了他们之后却又杀死了他们。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事。王朔说:“罪过没有比杀已降的人更大了。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漠北打击匈奴。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征,武帝认为他年老未被启用。直到元狩六年才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征。出塞,卫青得知单于的驻扎地,卫青决定自率jīng锐部队与刚失去了侯位的好友公孙敖一同袭击单于,希望能够立功。而命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出击。东路道迂回且远,水草极少,不利于行军。李广亲自请求为先锋,说:“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可是卫青曾暗中受到武帝的嘱咐,认为李广年老又命数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正面对阵。李广坚决拒绝调动。卫青不接受他的请求,命令长史下道文书,让李广赶快到所在部队去,照文书说的办。李广没有向卫青告辞就动身了,内心极其恼怒地回到营中,领兵与右将军会合,从东路出发。部队因无向导,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将军后面,耽误了约定的军期。漠北之战,李广赵食其战时不曾赶到,“见单于兵陈而待”,卫青当机立断,创造xìng地运用车骑协同的新战术,命令部队以武刚车“自环为营”,以防止匈奴骑兵的突然袭击,而令5000骑兵出击匈奴。伊稚斜单于乃以万骑迎战。此战汉军追击200余里,俘斩敌军1.9万余名,但伊稚斜单于“视汉兵多面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遂趁夜幕降临,跨上一匹善于奔跑的jīng骑,率领数百壮骑杀出重围向西北方向逃去。
回师后,卫青派长史拿了干粮酒食送给李广,顺便问起李广等迷路的情况。李广不予回答,卫青又派长史紧催李广的幕府人员前去听候审问。李广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回到军部,对他的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史记·李将军列传》)言毕引拔刀自刎。李广部下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论认识与不认识他的,无论老者青年,皆为之流泪。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
李广有子三人,长子李当户早死,有遗腹子李陵。次子李椒为代郡太守,也先于李广而死。幼子李敢常随军出征,李广死时,李敢正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战。李广死第二年,李蔡因罪自杀。李敢以校尉身份随霍去病击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甚多,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李广为郎中令。不久,怀恨其父李广之死而击伤大将军卫青,卫青却没有声张。后李敢至上雍,到甘泉宫狩猎,被骠骑将军霍去病shè杀。当时霍去病正被武帝所宠,武帝辨说:“鹿触杀之”,(《汉书·李广苏建传》)
[编辑本段]历史点评
李广一生皆在边关戍敌,与匈奴七十余战,以骁勇善shè、智谋超群著称,匈奴闻其名则远而避之,不敢与其相战,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李广治兵宽缓不苛,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唐朝时期,有不少诗句用以歌颂李广,如王昌龄《出塞》,卢纶《塞下曲》,高适《燕歌行并序》等。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yīn山。”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广:“《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汉书·李广苏建传》为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rì,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yīn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引来史家一片惋惜,民间无数惆怅。
武帝时代,本是开疆拓土、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并且李蔡人品、才能、名声远不及李广,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本人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来,人们提出种种看法。有人说是他命不好,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有人说他虽然作战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头脑和治军才能。更有人说是汉武帝重用外戚,宠信卫青、霍去病,而并不真正器重李广,甚至故意排挤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但卫青七战七胜,霍去病六战六捷,又真的只是“天幸”?李广无功,只怨“数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只是古代的读书人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编辑本段]【答苏武书】
【作者小传】李陵(?—前74),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人。名将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shè,爱士卒,颇得美名。武帝时曾率八百骑入匈奴境二千余里,观察居延(故城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地形而还。后任骑都尉,在酒泉、张掖练兵防备匈奴。天汉二年(前99),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以少击众,力尽而降。武帝族灭其家。李陵遂留匈奴,单于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题解】天汉二年,李广利率军伐匈奴右贤王,武帝召李陵负责辎重。李陵请求自率一军,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为其后援,而路按兵不动,致使李陵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苦战之后,又逢管敢叛逃,暴露了李陵兵少无援的军情,单于遂集中兵力围攻,李陵兵尽粮绝,北面受虏。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数次相见。始元六年(前81),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
这封信的主旨是为自己的投降行为解脱。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极有声sè,显然是要说明,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己方将帅的不顾大局,武帝处置(诛陵全家)失当,所以,自己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进而使读者产生同情;此外,屡用强烈对比,如身处异域而怀念故土,以寡兵深入众敌而浴血奋战,苏武持节荣归而自己居人篱下,确实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学者多认为系后人伪作。但《文选》中收入,当系选自《李陵集》中,故其写作时间最迟不应晚于汉代。
【子卿足下】
[1]勤宣令德[2],策名清时[3],荣问休畅[4],幸甚幸甚[5]。远托异国[6],昔人所悲,望风怀想[7],能不依依[8]?昔者不遗。远辱还答[9],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10],能不慨然[11]?
自从初降,以至今rì,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rì无睹,但见异类[12]。韦韝毳幕[13],以御风雨;羶肉酪浆[14],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15],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侧耳远听,胡笳互动[16],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17],陵独何心[18],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19];妻子无辜,并为鲸鲵[20];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21],更成戎狄之族[22],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24]。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25],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26],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27],辙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28]。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29],出征绝域[30]。五将失道[31],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32],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33]。然犹斩将搴旗[34],追奔逐北[35],灭迹扫尘[36],斩其枭帅[37],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38],意谓此时,功难堪矣[39]。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jīng兵[40],强逾十万。单于临阵[41],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42];步马之势,又甚悬绝[43]。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44],决命争首[45]。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46],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47],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48]。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yù引还[49],而贼臣教之[50],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51]。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rì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52],岂易为力哉[53]?而执事者云云[54],苟怨陵以不死[55]。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56]?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yù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57],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58]。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59],曹沬不死三败之辱[60],卒复勾践之仇[61],报鲁国之羞[62],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63]。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
[*],韩彭葅醢[65],晁错受戮[66],周魏见辜[67]。其余佐命立功之士[68],贾谊亚夫之徒[69],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70],并受祸败之辱[71],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72],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73],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74],徒失贵臣之意[75],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76]。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77]。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78];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79]。丁年奉使[80],皓首而归[81];老母终堂[82],生妻去帷[83]。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84],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85],受千乘之赏[86]。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87],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88]。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89];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90]。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91],薄赏子以守节,yù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92],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93],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94],还向北阙[95],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96]?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97]?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98],勉事圣君[99]。足下胤子无恙[100],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101]。
——选自《文选》卷四十一
[编辑本段]【相关诗歌、评论】
1、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yīn山
2、卢纶《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高适《燕歌行并序》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sè。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rì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yù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从汉匈战争中认识真实的李广
作者:杨宁宁
(广西民族学院中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
在汉匈战争中,与同期的卫青、霍去病相比较,李广有勇无谋,屡为败军之将,与军功无缘,这是导致“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司马迁在李广传记的写作上对李广颇为褒扬,实为文笔多于史笔,这是缘于他对李广祖孙三代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他自身挥之不去的悲悯情结。
〔关键词〕司马迁;李广;汉匈战争
〔中图分类号〕K4#82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575(2005)05-0065-08
〔收稿rì期〕2005-01-15
〔作者简介〕杨宁宁(1960-),女(纳西族),云南丽江人,广西民族学院中文学院副教授。
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记》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1]的实录jīng神得到后人的赞誉。但是司马迁作为一个情感丰富,充满激情的史学家,在他秉笔直书的同时会下意识地将他的情感,将他的爱憎融入到他笔下的人物中,使他笔下的一些人物,一些事件明显地体现出文笔多于史笔,浸含着他强烈的爱憎倾向,李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记录历史要依据事实,事实又通过文字的表述会成为一种固定的形态———历史。“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留给后人很多的史实,写人物传记,不可能全选进去,取舍裁剪,对于史笔非常重要,选什么关乎被写者的身后评价”。[2]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的选材上就明显地表现出为褒扬李广来取舍材料的现象,许多生活细节被他用jīng彩的文笔描述得生动逼真,而李广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犯的一些错误则被他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致使后人读《李将军列传》得到的一个强烈印象是“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是李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广不为人后,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的巨大反差。如明代唐宋派代表茅坤曾曰:“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3]李广的不幸遭遇,无不激起后人无限的同情与不平。他的悲剧又与他不得封侯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也是后人谈论最多、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李广不得封侯的真正原因。在传记中司马迁把它归结为“不遇时”和所谓的“数奇”,后人则把原因归咎于汉武帝和卫青的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究竟应该如何认识李广,评价李广呢?真实的李广又是怎样的呢?
李广自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以良家子从军击匈奴,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与匈奴漠北大战因失道延误战机自杀,前后长达47年,其间因被俘获罪居家两年为庶人(元狩四年至元朔二年,即前129—127年),李广与匈奴战斗长达45年,将近半个世纪,他的一生始终与匈奴战争相伴,他的荣辱也与匈奴战争息息相关,所以应该把他放到汉匈战争的历史中去认识。
一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体魄强健,骁勇善战,人人擅长骑马shè猎。由于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遇到风雪灾年须南下掠夺中原地区的食物方能维持生活。“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4]
汉王朝建立之初,由于国力贫弱,无法匈奴抗衡,只能以和亲的方式与匈奴结好,直到汉武帝时才具备了与匈奴抗衡的实力。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的马邑埋伏之战,标志着汉武帝向匈奴宣战的开始。李广亲自参加了马邑设伏诱捕单于的行动,后因单于发觉没有成功。
李广早在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就已从军抗击匈奴,到景帝、武帝他都一直转战于边塞各地与匈奴战斗。他与匈奴战斗时间之长,参战的次数之多在当时是少有人能比的,然却“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所以李广的封侯问题成为人们关心最多,争论最大的焦点。司马迁把李广描绘成一个军事天才,称赞“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事实上李广在汉匈战争中的表现强差人意。
他不得封侯的主要原因是他在历次战斗中没有什么战功,达不到封侯标准,自然封侯也就无从说起。论功行赏是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他提出“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5]目的是为了鼓励老百姓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多立战功。自此秦国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备的杀敌立功的奖励制度,根据立功多少赐给不同的爵位、田宅和封邑。汉承秦制,到汉代军功奖励的制度更加完备,斩首虏多少,俘虏多少,给予什么样的奖励或赏赐,都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和明确的规定。军人的提拔和封侯是与军功联系在一起的。
像汉武帝时期,军人封侯的指标数是要获首虏上千,即使像卫青、霍去病这样深得汉武帝宠爱的外戚也不例外,正所谓的有功才有禄。尽管司马迁对卫青和霍去病带有偏见,但是他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仍然如实地记录了他们两人每次与匈奴战斗的战果,详细记录了他们每次斩首虏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牛羊牲畜多少的具体数字,以及朝廷根据他们的战果给予相应的记功和赏赐。所以黄震在《黄氏rì抄》中就说: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3]
黄震为司马迁对卫青和霍去病的不公深感不平。相反我们在《李将军列传》里却搜寻不到李广每次参战斩首虏多少,俘虏多少的详细记录,仅有的几次记录也很模糊。第一次记录的是文帝时“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shè,杀首虏多,为汉中郎。”[6]
第二次是景帝时,李广“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6]第三次是元狩二年李广率骑四千从右北平出击匈奴,被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包围,虽然李广军拚死勇战,结果是“广军几没,罢归……广军功自如,无赏”。[6]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司马迁没有将李广的战斗成果详细记录下来?要知道这些数据是李广抗击匈奴成果的最有力的说明,究竟是司马迁的疏忽还是他有意想隐瞒什么?事实上是李广没有什么像样的战果能够让司马迁载入史册的,所以他不得不在这些地方作了技术处理。为了让读者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李广,笔者根据《史记》反映汉匈战争的三篇传记《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将李广、卫青、霍去病在汉匈战争中几次战斗的情况用表格表现出来,因为有些战役是三位将领同时参加的,
作为史学家,评价某一个人物或事件时,有的时候因为思想感情的不同,对同一个事件会以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司马迁由于置身于西汉朝庭的政治是非纠纷当中,使他有时候看问题评价人物难免从个人的感情出发,如果是文学家之笔,并无不妥,但如果是史家之笔,则难免失之为败笔。
从上面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元光六年李广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三朝老将,率万骑从雁门出击匈奴,结果被匈奴俘获,虽然半道逃脱,但是“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6]而是年卫青第一次出征匈奴,就获得了斩首虏数百人的辉煌战绩。尽管他姐姐是汉武帝宠幸的卫皇后,但是因斩首虏不够千人,没有达到封侯的标准,他仅被武帝赐爵关内侯。这次出征的还有公孙贺、公孙敖两将军,他们也各率万骑出征,结果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敖丧师七千。
四将军以同样的兵力出击,却有这么样不同的战果,所以刘咸在《太史公书知意》中引黄淳耀的话:“卫将军数万骑未尝挫衄,其将略优于广远矣。且出雁门时,广所将万骑,乃为敌所得。”[3]两相对比还不足以证明卫青的优秀和李广的无能吗?遗憾的是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对卫青的卓越表现仅聊聊几笔就带过了。
元朔五年卫青率六将军出征,结果卫青因战功显赫,被拜为大将军,他三个年幼的儿子分别被封侯,并“益封青六千户”。随同卫青出征的护军都尉公孙敖、都尉韩说、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及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都分别被封侯,而李广是这次参战惟一没有军功不得封侯的将军。“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直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3]
再看霍去病第二次出征匈奴,率轻骑八百骑出击,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被朝廷以一千六百户封为冠军侯。元狩二年chūn,霍去病第三次从陇西出征,“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7]汉武帝又加封霍去病二千户食邑。
古代学者为此评论说:“出雁门时,广所将万骑,乃为敌所得,而去病以八百斩捕过当,必谓广数奇,而去病天幸,恐非论之平者也。”[3]他们一针见血地批评了司马迁在写史时对李广的偏爱和对霍去病的不公。汉武帝元狩二年夏,“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皆击匈奴”。[7]结果由于博望侯张骞的延误,使李广与匈奴的战斗异常艰苦,战斗两rì,自己军队损失过半,杀敌与损失相当,所以功过抵消,这是李广参战以来表现最好的一次,遗憾的是立功封侯的愿望又一次与他擦肩而过。
同样合骑侯公孙敖迷失道路也没能跟霍去病会合,但是霍去病仍然“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三”。[7]获得这样重大的战果,他仅损失了十分之三的兵力。由于霍去病的战功卓越,汉武帝又加封五千户的食邑,他手下的一批校尉军官也分别得到赏赐和封侯。据统计,卫青七次出征匈奴,共斩首虏五万余级,霍去病四次出征匈奴,斩获首虏十一万余级。李广与之相比相形见绌,谁优谁劣,似不需要再作太多评说。
元狩四年(前119年)chūn,汉军与匈奴在漠北进行了大规模的决战,这场决战汉军取得了决定xìng的胜利,由此基本结束了武帝时期汉匈第一阶段的战争。这场战斗“卫青至漠北,围单于,至阗颜山还,获首虏万九千级。霍去病与左贤王战,封狼居胥山还,获首虏七万余级”。[8]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9]同样参战的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道出,结果迷失道路,没能按预期计划与卫青他们会合,导致了单于的逃跑,打乱了武帝的整个战略布置。卫青为了将情况上报朝廷,派长史带食物去问候李广,并借机了解失道的原因。
面对这样的结果,李广的心情是复杂的。最初他把最后立功封侯的希望寄托在这次出征上,没想到他一开始就从前锋被调作后援,这样与单于直接交战立功的机率已大大降低,当时他就心生怨气,“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6]后来因失道而打乱了整个战斗计划,不仅不能立功,还将接受审讯,等待他的可能是斩首或削职下狱。另一方面让他心理不平衡的是卫青在这次战斗中战果辉煌,他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使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于是他选择了自杀。临死前“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6]司马迁写下这段话,为李广的结局增添了很浓的悲剧sè彩,卫青也因此背上千年洗刷不掉的罪名。
漠北大战李广由先头部队被调作后援是事实,后又因失道而自杀也是事实。前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后人常常把遣责的矛头直指卫青和汉武帝,认为李广的死和他的悲剧是武帝和卫青一手造的。
究竟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如何看待李广的自杀和卫青当初改变计划的调遣呢?笔者认为应该把这个事件放在整个汉匈战争的历史背景上去分析。
由于李广在战场上多次不佳的表现,使得武帝和卫青对他的军事才能表现出了怀疑,所以元狩四年的漠北大战,汉武帝派遣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本来没有让李广参战,但是立功心切的李广看到许多原来身份地位比他低的下级军官一个个都封了侯,想到自己年已六十,率军出征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
汉武帝不让李广出征是有所考虑的,一是因为其年老,二是历次战斗表现不佳,难以胜任先头部队的重任。试想作为一国之统帅,在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重大战役上,能让一个历次战斗表现不佳,从未立功的将军作前锋吗?汉武帝考虑的是确保这场战役的胜利,而不是让谁立功的问题。所以武帝让卫青将李广调作后援是出于对整个战役的考虑,这样的考虑是合乎情理的,只是由于李广是三朝老将,不好当面拂他的面子,所以事后作了这样的调整。汉武帝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卫青替他背了黑锅,也成为李广自杀的一个直接原因。
卫青为人处事一贯谨慎、低调,虽然公孙敖对卫青有救命之恩,但是以卫青的xìng格和为人他不敢这样假公济私,在汉匈决战的关键时刻为徇朋友私情擅自改变武帝的部署。元朔五年卫青出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武帝因此封他三个年幼的儿子为侯,“青固谢曰:‘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7]卫青认为能取得这样的战绩是诸校尉的功劳,皇上应该嘉奖他们,而自己已经得到皇上的赏赐,他年幼的孩子“未有勤劳”,不应受赏,所以他谢绝的态度是诚恳而坚决的。由此可见他不居功自傲,为人着想,处事谨慎的xìng格为人,所以他不致于有意排挤李广,让他失掉立功封侯的机会。再有元朔六年chūn,卫青出定襄,其右将军苏建随从,后苏建单独与单于相遇,经过力战,最后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大将军”。[7]军中执法官有的主张斩苏建,“以明大将军之威”,但是卫青坚决不同意,他说:“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7]卫青把处置苏建的生死大权交由天子,就是为了表示他“不敢专权”。据此推理,像漠北大战这么重要的战役,如果没有武帝的吩咐,卫青是不敢擅自主张将李广调作后援的。汉武帝对李广的态度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由最初的器重到后来的失望。当“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6]武帝一即位就任命李广为未央宫的jǐng卫长官,足以看出对他的器重和信任。后来李广因被俘获罪当斩,赎为庶人后,武帝也没有忘记他,
当右北平太守韩安国病故,武帝马上起用李广,拜他为右北平太守。但是李广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公报私仇,杀了曾经为难过他的霸陵尉。刚上任还未有半点功劳就擅自杀人,但是汉武帝居然没有追究他,这说明武帝对他还是非常宽容和迁就的。如果武帝真像司马迁所说的那样排挤打击李广的话,那么就不会重新启用他,他犯了罪也会惩罚他。
从上述的几次汉匈战役中以及跟卫青、霍去6病的对比,我们已清楚地看到了李广的表现。他指挥的几次战役,要么被俘,要么迷失道路,要么损兵折将乃至全军覆没,最好的也是功过抵消,军功对他来说真有点可望不可即,而说李广“不遇时”似乎也不能成为理由。因为李广与匈奴战斗了45年,他自己也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历任中郎、陇西都尉、骑郎将、骁骑都尉、上谷太守、上郡太守、陇西太守、北地太守、雁门太守、代郡太守、云中太守、未央卫尉、骁骑将军、右北平太守、郎中令、后将军、前将军等。从他参战的时间之长,担任的职务之多、转战的范围之广来看,他杀敌立功的机会应该是很多的,但他都没能立功,由此说明李广在军事上其实是个庸才,这是不争的事实。司马迁对他的评价确实太高了,所谓的“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李广》原文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裏,徙成纪。广家世世受shè。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shè,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rì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shè,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shè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shè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shè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yù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shè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shè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於旁yù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鬬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鬬,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於文法。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闲,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shè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yīn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shè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蚡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shè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shè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shè之。及居右北平shè虎,虎腾伤广,广亦竟shè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臂,其善shè亦天xìng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shè阔狭以饮。专以shè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shè,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shè猛兽亦为所伤云。
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shè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rì暮,吏士皆无人sè,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rì,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车,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rì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jīng兵走之,而令广并於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yīn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yù。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yù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於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yù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当户有遗腹子名陵。广死军时,敢从骠骑将军。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shè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宠於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shè,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shè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於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shè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yù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鬬八rì,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rì,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