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的起源——蹴鞠 在各大洲,我们都可以看到足球的影子。它为世人所喜爱,是一项名副其实的国际xìng运动。2004年初,国际足联宣布:“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而蹴鞠最早发现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前不久,蹴鞠已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渊源】
据古代史书《轩辕黄帝传》记载,黄帝曾以蹴鞠让士兵练武;《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文献史料的研究表明,中国的蹴鞠这一运动形式既能嬉戏取乐又能强体健身;它为广大民众喜爱,还成为军中训练的基本科目。
进入唐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蹴鞠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蹴鞠运动在民间更为流行。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一诗就描绘了寒食节蹴鞠的习俗:“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rì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宋元时代,蹴鞠的专业书籍已更为多样化,先后出现了《事林广记·戊集》、《蹴鞠图谱》、《蹴鞠谱》。
【表演】
在汉代,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设有专门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域”也称“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为两队,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
经过汉代的初步流行,加之唐代制球技术的发展,蹴鞠活动在唐宋时期达到高cháo。唐代蹴鞠运动设有四种游戏方式,有不用球门的“打鞠”———比赛时不限人数,各自独踢,身体各部位均可代替两足触球,以球不落地、连续触球次数多者为胜;有考验球技的“白打”———比赛时中间挂网,可二人对踢或多人对踢,类似网式足球;有娱乐xìng很强的“跃鞠”———不用球网、球门,相互追逐奔走,以踢球次数多且高者为胜,等等。
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蹴球活动,女子蹴球的踢法不用球门,以踢得高、踢出花样为能事。南宋《武林旧事》第一次详细记载了蹴鞠比赛的出场名单,宋代帝王也参与这项运动,元《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便是宋太祖与其弟赵光义、宰相赵普等六人用白打方式蹴鞠嬉戏的场景。
【发展】
元明清时期由于社会上的娱乐形式不断增加,古老的蹴鞠运动慢慢被取代。同时,一些蹴鞠高手和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有的退出历史舞台,有的相继谢世,使蹴鞠技艺难以传承。
近年来,蹴鞠的起源地———山东临淄把这一濒危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列入了重要议程,不但成立了临淄区足球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动蹴鞠文化、运动的弘扬和开展,而且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套“蹴鞠彩银币”,以使更多的人认识蹴鞠,使这一古老却又影响深远的运动和文化形式得到继承和发扬。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唐代诗人王维的这句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优美而富有动感的画面。
“蹴”意为踢,“鞠”是一种皮制的球,在古代,蹴鞠和秋千一样,都是受到皇家和民间百姓喜爱的娱乐活动。蹴鞠起源于chūn秋战国时期,在汉代获得极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从元明时期开始走向衰弱,清代主要在民间流行,近现代只在少数地区开展,我省淄博临淄区现在还保留着这项活动。这个流传了00余年的项目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蹴鞠起源于临淄
6月rì,记者随同山东省艺术馆副馆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王丕琢先生一起,到淄博寻访“蹴鞠”的踪迹。
我们坐车前往临淄区的淄博足球博物馆。一位淄博同行不无骄傲地说:“足球起源于蹴鞠,蹴鞠起源于临淄。这是国内外体育史和足球权威机构一致论证和确定的。”
我第一次知道临淄是世界足球发源地,是几年前看一位记者同仁写的关于足球的稿子。此后,不断有关于足球的消息从淄博传来:005年,临淄足球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临淄分馆揭牌;作为德国世界杯重大活动之一的“魅力足球展”今年4月在德国汉堡举行,起源于临淄的蹴鞠,作为现代足球的鼻祖亮相。
就在回想之中,我们来到了淄博足球博物馆。据介绍,该馆总面积500平方米,由古代蹴鞠和现代足球两大部分共10个展览单元,陈列了古今中外150多件珍贵文物和00多幅历史图片,复原场景0多个,系统展示了400多年以来足球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过程。
导游引领我们来到东侧大厅,指着玻璃展柜里画着粗线的文字给我们看,“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这是《战国策·齐策》上的一段话,可见蹴鞠在当时的临淄已风行。
蹴鞠为什么会发源于临淄呢?随着导游的解说,记者渐渐看出点门道。首先,蹴鞠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它必须在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产生。而从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封齐建都到秦统一中国,临淄做了800年强国的首都,有很多史籍记载过临淄的繁荣盛况。另外,蹴鞠产生于临淄,有其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和jīng神内涵。在古代文献中,生活在齐地的先民被称为“东夷人“,“夷”是一个会意字,像一个人背着弓箭。chūn秋战国之际,齐人以勇武著称,酷爱练武竞技和研究兵法,赛马、比剑、角力等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民风,为蹴鞠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再者,临淄当时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手工业著作《考工记》,说明齐国的手工业水平相当高。当时的人能够把握高难度的技术尺寸,把皮革缝制得天衣无缝,实属不易。
古代就有蹴鞠迷
在蹴鞠的演进过程中,它跟秋千、吹竽、弹琴、斗鸡、走犬、六博一样,是一项受到皇家和民间百姓喜爱的娱乐活动,当然也产生了很多“蹴鞠迷”。在展厅里一幅《项处迷恋蹴鞠图》前,导游讲了一个故事:汉代一个叫项处的临淄人,钟爱蹴鞠。他得了一种病叫“牡疝”,医生嘱咐他不能剧烈活动,否则会吐血而死。他不听劝告仍外出“蹴鞠”,结果全身冒冷汗,第二天傍晚吐血而死。用现在的话说,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球迷啊。其实,对健康的人来说,蹴鞠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它还有重要的健身功能。唐朝人叫它“发汗散”,宋朝人叫它“化食丹”。据说霍去病同匈奴作战时用蹴鞠来训练士兵就是为了健身、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在淄博足球博物馆,随着导游的讲解,记者发现历史上的每个盛世都会有一轮“蹴鞠热”。汉代,蹴鞠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并且有比较健全的比赛规则。至唐宋,蹴鞠的形制有了很大改变,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宫廷的数百人一起参加的大型活动,也有家庭式的几个人的小比赛。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蹴鞠技艺维持生活的艺人。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蹴鞠的名手,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等;市井里的蹴鞠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jīng神,宋代的蹴鞠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除了设有球门的比赛形式以外,宋代还盛行表现个人技巧的踢法,称为“白打”,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不仅皇帝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民间也有。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踢得有多么高。
【渊源】
据古代史书《轩辕黄帝传》记载,黄帝曾以蹴鞠让士兵练武;《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文献史料的研究表明,中国的蹴鞠这一运动形式既能嬉戏取乐又能强体健身;它为广大民众喜爱,还成为军中训练的基本科目。
进入唐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蹴鞠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蹴鞠运动在民间更为流行。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一诗就描绘了寒食节蹴鞠的习俗:“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rì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宋元时代,蹴鞠的专业书籍已更为多样化,先后出现了《事林广记·戊集》、《蹴鞠图谱》、《蹴鞠谱》。
【表演】
在汉代,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设有专门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域”也称“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为两队,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
经过汉代的初步流行,加之唐代制球技术的发展,蹴鞠活动在唐宋时期达到高cháo。唐代蹴鞠运动设有四种游戏方式,有不用球门的“打鞠”———比赛时不限人数,各自独踢,身体各部位均可代替两足触球,以球不落地、连续触球次数多者为胜;有考验球技的“白打”———比赛时中间挂网,可二人对踢或多人对踢,类似网式足球;有娱乐xìng很强的“跃鞠”———不用球网、球门,相互追逐奔走,以踢球次数多且高者为胜,等等。
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蹴球活动,女子蹴球的踢法不用球门,以踢得高、踢出花样为能事。南宋《武林旧事》第一次详细记载了蹴鞠比赛的出场名单,宋代帝王也参与这项运动,元《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便是宋太祖与其弟赵光义、宰相赵普等六人用白打方式蹴鞠嬉戏的场景。
【发展】
元明清时期由于社会上的娱乐形式不断增加,古老的蹴鞠运动慢慢被取代。同时,一些蹴鞠高手和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有的退出历史舞台,有的相继谢世,使蹴鞠技艺难以传承。
近年来,蹴鞠的起源地———山东临淄把这一濒危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列入了重要议程,不但成立了临淄区足球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动蹴鞠文化、运动的弘扬和开展,而且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套“蹴鞠彩银币”,以使更多的人认识蹴鞠,使这一古老却又影响深远的运动和文化形式得到继承和发扬。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唐代诗人王维的这句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优美而富有动感的画面。
“蹴”意为踢,“鞠”是一种皮制的球,在古代,蹴鞠和秋千一样,都是受到皇家和民间百姓喜爱的娱乐活动。蹴鞠起源于chūn秋战国时期,在汉代获得极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从元明时期开始走向衰弱,清代主要在民间流行,近现代只在少数地区开展,我省淄博临淄区现在还保留着这项活动。这个流传了00余年的项目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蹴鞠起源于临淄
6月rì,记者随同山东省艺术馆副馆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王丕琢先生一起,到淄博寻访“蹴鞠”的踪迹。
我们坐车前往临淄区的淄博足球博物馆。一位淄博同行不无骄傲地说:“足球起源于蹴鞠,蹴鞠起源于临淄。这是国内外体育史和足球权威机构一致论证和确定的。”
我第一次知道临淄是世界足球发源地,是几年前看一位记者同仁写的关于足球的稿子。此后,不断有关于足球的消息从淄博传来:005年,临淄足球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临淄分馆揭牌;作为德国世界杯重大活动之一的“魅力足球展”今年4月在德国汉堡举行,起源于临淄的蹴鞠,作为现代足球的鼻祖亮相。
就在回想之中,我们来到了淄博足球博物馆。据介绍,该馆总面积500平方米,由古代蹴鞠和现代足球两大部分共10个展览单元,陈列了古今中外150多件珍贵文物和00多幅历史图片,复原场景0多个,系统展示了400多年以来足球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过程。
导游引领我们来到东侧大厅,指着玻璃展柜里画着粗线的文字给我们看,“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这是《战国策·齐策》上的一段话,可见蹴鞠在当时的临淄已风行。
蹴鞠为什么会发源于临淄呢?随着导游的解说,记者渐渐看出点门道。首先,蹴鞠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它必须在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产生。而从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封齐建都到秦统一中国,临淄做了800年强国的首都,有很多史籍记载过临淄的繁荣盛况。另外,蹴鞠产生于临淄,有其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和jīng神内涵。在古代文献中,生活在齐地的先民被称为“东夷人“,“夷”是一个会意字,像一个人背着弓箭。chūn秋战国之际,齐人以勇武著称,酷爱练武竞技和研究兵法,赛马、比剑、角力等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民风,为蹴鞠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再者,临淄当时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手工业著作《考工记》,说明齐国的手工业水平相当高。当时的人能够把握高难度的技术尺寸,把皮革缝制得天衣无缝,实属不易。
古代就有蹴鞠迷
在蹴鞠的演进过程中,它跟秋千、吹竽、弹琴、斗鸡、走犬、六博一样,是一项受到皇家和民间百姓喜爱的娱乐活动,当然也产生了很多“蹴鞠迷”。在展厅里一幅《项处迷恋蹴鞠图》前,导游讲了一个故事:汉代一个叫项处的临淄人,钟爱蹴鞠。他得了一种病叫“牡疝”,医生嘱咐他不能剧烈活动,否则会吐血而死。他不听劝告仍外出“蹴鞠”,结果全身冒冷汗,第二天傍晚吐血而死。用现在的话说,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球迷啊。其实,对健康的人来说,蹴鞠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它还有重要的健身功能。唐朝人叫它“发汗散”,宋朝人叫它“化食丹”。据说霍去病同匈奴作战时用蹴鞠来训练士兵就是为了健身、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在淄博足球博物馆,随着导游的讲解,记者发现历史上的每个盛世都会有一轮“蹴鞠热”。汉代,蹴鞠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并且有比较健全的比赛规则。至唐宋,蹴鞠的形制有了很大改变,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宫廷的数百人一起参加的大型活动,也有家庭式的几个人的小比赛。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蹴鞠技艺维持生活的艺人。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蹴鞠的名手,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等;市井里的蹴鞠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jīng神,宋代的蹴鞠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除了设有球门的比赛形式以外,宋代还盛行表现个人技巧的踢法,称为“白打”,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不仅皇帝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民间也有。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踢得有多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