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不过是楚国一小吏,深知在由世家大族把持的楚国没有他的用武之地,这才不得不背井离乡,前来秦国。他虽然很得秦异人欣赏,被秦国重用,可是,他毕竟还很年轻,是后生,比他了得的大有人在。
他万万没有想到,传国玉玺上题字一事竟然落到他头上,此时的李斯一脸的震惊,只觉脑中嗡嗡直响,如同万锣齐鸣似的。
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太过震惊了。
传国玉玺是何等之重要,他不会想不到,不比九鼎份量差。他若在上面题字,他就能名垂传古,史册留芳了,人生若此,夫复何憾?
“呵呵。”秦昭王把李斯那吃惊样儿看在眼里,既是欣赏,又是享受。
欣赏的是,有李斯这样的后起之秀,秦国后继有人。享受的是,作为国君,就不就是掌控他人的生死荣辱吗?能让李斯如此感到荣幸,这正是帝王的成功。
“呵呵!”荀子是李斯的老师,李斯被选中题写传国玉玺,荀子与有荣焉,大是欣慰。
公孙龙子把荀子的欣慰模样儿看在眼里,大是艳慕,自己怎生没有收李斯这样了得的学生呢?
“和氏璧,来!”秦昭王笑眯眯的传旨。
传国器是他称帝的最为重要信物,也是他称帝的最后一关,如今,万事俱备了,只欠雕刻了。只要雕刻成功,他就可以称帝了,成就无上“帝业”。
立时有内侍捧着一个描金匣子,呈给秦昭王。
秦昭王接在手里。先是在描金匣子上摸索。然后打开。只见一片柔和的玉光出现,让人生中舒适之感。
和氏璧大名天下传,名动千古,秦异人是如雷贯耳,就是没有亲眼见过,此时即将见识和氏璧,忙瞪圆眼睛,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如秦异人这般心态的人很多。就是范睢、白起、乐毅、荀子、公孙龙子、黄石公、韩非、李斯和蔡泽他们只是闻和氏璧之名,却未见过和氏璧,无不是瞪圆眼睛,死盯着。
秦昭王小心翼翼的从匣子里捧出一块美玉。美玉一出,秦异人只觉眼前一亮,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袭来,让他浑身舒畅。
“和氏璧不愧是和氏璧!”秦异人大是感慨。
光是看看就让人浑身舒畅,这是何等了得的美玉了。来到战国时代,秦异人见过的美玉何其多也,就未有一块能有如此功效。能给人如此享受的感觉。
“好玉!”
“卞和真神人也!”
范睢、白起、乐毅他们看在眼里,浑身舒畅。大声赞扬。
和氏璧是由楚国著名的玉工卞和发现,他认为石中有惊世美玉,却是无人信他。不仅不信他,他还遭了无妄之灾,身受酷刑。后来,历经波折,终于剖石得玉,才有和氏璧。
“当年,寡人为了此璧,是费尽心机,却是给蔺卿坏了好事,没有得手。如今,和氏璧终于是大秦的了!”秦昭王一双干枯的手在和氏璧上抚摸着,如同在抚摸情人光滑的肌肤似的,一脸的陶醉。
他说的是“完璧归赵”之事,要不是蔺相如的话,这和氏璧早就成了秦国之物。如今,捧着和氏璧,当年与蔺相如斗智斗勇的情景浮现在脑海,秦昭王大是感慨。
看了一眼站在身旁的蔺相如,秦昭王又是欣慰。
正是因为两人当年斗智斗勇,他吃了蔺相如的亏,这才对蔺相如又恨又佩。如今,蔺相如这个让他痛恨之人已经成了秦国的重臣,他是说不出的欣慰。
“和氏璧害苦的不仅仅是卞和,还有张仪。”秦昭王抚摸着和氏璧,更是感慨万端。
和氏璧第一个害苦的人就是著名的玉工卞和,其次就是张仪了。张仪因为和氏璧,差点被活活打死。
这事要从张仪学成下山说起。张仪和苏秦同为著名隐士鬼谷子的学生,二人交好,同习纵横之道,学成下山后,二人共说大志,苏秦首选之国是秦国,他要入秦出仕。张仪当时无意于秦,他要在山东出仕。
张仪回到老家大梁后,找了些关系,想要见魏惠王,想效力于父母之邦。张仪时运不济,见魏惠王这天正好遇到孟子,孟子是一学霸,把张仪的纵横之道说得一无是处,还出言不逊,痛斥张仪。
张仪怒了,当即骂孟子是“东门里娼”,气得孟子当场吐血。魏惠王是一玩乐君主,没有从这事中品出另外的意思,他怕得罪了孟子,就把张仪轰走了。
自此以后,张仪就不能在魏国出仕了,只能远走他邦。此时的张仪还没有入秦的想法,他想既然魏国不用他,他就在山东列国去看看。先是去了齐国,齐威王隆重迎接他,理由是能气得凭一张利口走天下的孟子吐血,此人必是了得,席间,两人相谈甚欢,齐威王有意要重用张仪,张仪也同意在齐国出仕。
只是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些事,张仪离开了齐国,去了楚国,准备在楚国出仕。就在楚国期间,张仪遭受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危机,差点死在楚国。
来到楚国之后,张仪为了生存,就投在楚国令尹昭阳门下当一食客。一次饮酒时,昭阳拿出和氏璧来欣赏,说到底,就是想以此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酒酣耳热之际,和氏璧竟然不见了,找来找去找不着,就赖在张仪身上,原因却是张仪最穷了,他不盗璧谁盗璧?
这理由真是够操蛋的了,然而,昭阳这猪头竟然信了,命人把张仪抓起来毒打。张仪宁死不屈,差点被打死。
遭受如此毒打,张仪都没有认,昭阳估摸着可能是搞错了。就放了张仪。张仪回到住处。他的妻子就埋怨他。有事无事的惹事,这下好了,差点把命都丢了。
张仪却是不在乎,指着自己的嘴,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视吾舌尚在乎”。其妻看了看,说“在”。张仪傲然说“足矣”。
后来,张仪入秦,被秦惠文王拜为丞相。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纵横天下,激荡风云数十载,那是何等的了得。
当然,楚国也因为昭阳诬蔑张仪一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楚怀王被张仪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最后还客死于秦国。
张仪之复仇快意若斯,与范睢复仇相比并不差。
张仪受辱之事,是非常有名的一件事,对于秦国来说,更是人人皆知。因为要不是张仪的话,苏秦的合纵还真能困死秦国。是以。秦人对张仪特别敬重。
一见到和氏璧,秦昭王就想起了这段故事,不由得大为感慨。
“张仪之报楚,与范睢之复仇,皆为天下士之痛也!”范睢有过与张仪相似的经历,听了秦昭王的话,大是感慨。
“然也!”乐毅、白起、蔺相如他们齐声赞同这话。
张仪和范睢都是盘盘大才,竟有如此屈辱的经历,这是天下士之痛,谁能不感慨?
“这也意味着山东之地失人才,大秦方能得人才,这是大秦强盛的原因所在!”秦异人也是感慨,只是他的感慨之言更加有深意。
“没错,王太孙此言极是!”范睢大声附和,道:“张仪与范睢皆魏国大梁人,本有心效力于父母之邦,奈何父母之邦不纳。不仅不纳,还有性命之忧,不得不远走他邦,此诚山东士子之痛也!”
这种感受最为深刻的非范睢莫属了,因为他本人就有过如此沉痛的经历,他最有发言权。
战国时代,魏国的人才最多,然而,就没有几人能为魏国所用,大多远走他邦了。诸如商鞅、孙膑、张仪、范睢,还有尉缭,魏国能用者只有李悝、庞涓和吴起这三人了。在这三人中,能有始有终者,只有李悝和庞涓了。至于吴起,用而不终,最终被逼得离开了魏国。
因此,时人送了魏国一句讽刺之言“魏才人用”。
一块和氏璧,却引起了众人的共鸣,不得不大发感慨。
“如今,和氏璧归秦,这也就意味着天下将一。容天下一统之后,大秦一定不让天下士子再有此痛!”秦昭王豪气万千的道。
这不是吹牛,秦昭王还真有这种底气。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就没有埋没过人才,秦国所用的人才都是山东之地不能用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山东之地没仅没有用武之地不说,有不少人有着屈辱的经历,更有人差点送命。
而他们到了秦国,却是被重用,被委以重任。
“来,李斯,你来写。”秦昭王把手中的和氏璧递给李斯。
秦昭王亲手递来,这又令李斯大为激动。
然而,还有让李斯更加激动的,那就是秦昭王亲自为他研墨。
秦昭王贵为一国之君,亲手为李斯研墨,就是说秦昭王为他打下手,这是何等的荣耀?要是说出去的话,一定会艳慕死很多人。
“寡人的字不如你,不能在传国玉玺上题字,就沾你的光,为你研墨了。后人提起这事,一定会提到寡人吧?”秦异人半调侃半说笑。
“呵呵。”秦异人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秦昭王还有如此调皮的一面,无不是大笑。
这也难怪,传国玉玺一成,秦昭王就能称帝了,成就“帝业”,他的心情非常之好,亲手研墨又何足怪?
李斯深吸一口气,饱醮浓墨,挥毫而就,一气呵成。
“呼!”放下手中笔,李斯重重的吐出一口浊气,浑身一松,仿佛千斤重担卸下似的。
“这……比起适才的字更好了!”秦昭王一阵打量,惊喜的叫嚷起来。
秦异人他们伸长脖子一瞧,秦昭王没说假话,这次李斯写的字比起适才要好上三分。
“臣心中一激动,倍感精神,有一股不得不泄的精气神,这字自然要好上数分。”题词写字,也需要神来之作的,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而王羲之一辈子也只有在兰亭喝醉了酒这一次达到这种境界。
李斯眼下的情形与此相类,要这字不好上数分都不成。(未完待续。。)
...
他万万没有想到,传国玉玺上题字一事竟然落到他头上,此时的李斯一脸的震惊,只觉脑中嗡嗡直响,如同万锣齐鸣似的。
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太过震惊了。
传国玉玺是何等之重要,他不会想不到,不比九鼎份量差。他若在上面题字,他就能名垂传古,史册留芳了,人生若此,夫复何憾?
“呵呵。”秦昭王把李斯那吃惊样儿看在眼里,既是欣赏,又是享受。
欣赏的是,有李斯这样的后起之秀,秦国后继有人。享受的是,作为国君,就不就是掌控他人的生死荣辱吗?能让李斯如此感到荣幸,这正是帝王的成功。
“呵呵!”荀子是李斯的老师,李斯被选中题写传国玉玺,荀子与有荣焉,大是欣慰。
公孙龙子把荀子的欣慰模样儿看在眼里,大是艳慕,自己怎生没有收李斯这样了得的学生呢?
“和氏璧,来!”秦昭王笑眯眯的传旨。
传国器是他称帝的最为重要信物,也是他称帝的最后一关,如今,万事俱备了,只欠雕刻了。只要雕刻成功,他就可以称帝了,成就无上“帝业”。
立时有内侍捧着一个描金匣子,呈给秦昭王。
秦昭王接在手里。先是在描金匣子上摸索。然后打开。只见一片柔和的玉光出现,让人生中舒适之感。
和氏璧大名天下传,名动千古,秦异人是如雷贯耳,就是没有亲眼见过,此时即将见识和氏璧,忙瞪圆眼睛,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如秦异人这般心态的人很多。就是范睢、白起、乐毅、荀子、公孙龙子、黄石公、韩非、李斯和蔡泽他们只是闻和氏璧之名,却未见过和氏璧,无不是瞪圆眼睛,死盯着。
秦昭王小心翼翼的从匣子里捧出一块美玉。美玉一出,秦异人只觉眼前一亮,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袭来,让他浑身舒畅。
“和氏璧不愧是和氏璧!”秦异人大是感慨。
光是看看就让人浑身舒畅,这是何等了得的美玉了。来到战国时代,秦异人见过的美玉何其多也,就未有一块能有如此功效。能给人如此享受的感觉。
“好玉!”
“卞和真神人也!”
范睢、白起、乐毅他们看在眼里,浑身舒畅。大声赞扬。
和氏璧是由楚国著名的玉工卞和发现,他认为石中有惊世美玉,却是无人信他。不仅不信他,他还遭了无妄之灾,身受酷刑。后来,历经波折,终于剖石得玉,才有和氏璧。
“当年,寡人为了此璧,是费尽心机,却是给蔺卿坏了好事,没有得手。如今,和氏璧终于是大秦的了!”秦昭王一双干枯的手在和氏璧上抚摸着,如同在抚摸情人光滑的肌肤似的,一脸的陶醉。
他说的是“完璧归赵”之事,要不是蔺相如的话,这和氏璧早就成了秦国之物。如今,捧着和氏璧,当年与蔺相如斗智斗勇的情景浮现在脑海,秦昭王大是感慨。
看了一眼站在身旁的蔺相如,秦昭王又是欣慰。
正是因为两人当年斗智斗勇,他吃了蔺相如的亏,这才对蔺相如又恨又佩。如今,蔺相如这个让他痛恨之人已经成了秦国的重臣,他是说不出的欣慰。
“和氏璧害苦的不仅仅是卞和,还有张仪。”秦昭王抚摸着和氏璧,更是感慨万端。
和氏璧第一个害苦的人就是著名的玉工卞和,其次就是张仪了。张仪因为和氏璧,差点被活活打死。
这事要从张仪学成下山说起。张仪和苏秦同为著名隐士鬼谷子的学生,二人交好,同习纵横之道,学成下山后,二人共说大志,苏秦首选之国是秦国,他要入秦出仕。张仪当时无意于秦,他要在山东出仕。
张仪回到老家大梁后,找了些关系,想要见魏惠王,想效力于父母之邦。张仪时运不济,见魏惠王这天正好遇到孟子,孟子是一学霸,把张仪的纵横之道说得一无是处,还出言不逊,痛斥张仪。
张仪怒了,当即骂孟子是“东门里娼”,气得孟子当场吐血。魏惠王是一玩乐君主,没有从这事中品出另外的意思,他怕得罪了孟子,就把张仪轰走了。
自此以后,张仪就不能在魏国出仕了,只能远走他邦。此时的张仪还没有入秦的想法,他想既然魏国不用他,他就在山东列国去看看。先是去了齐国,齐威王隆重迎接他,理由是能气得凭一张利口走天下的孟子吐血,此人必是了得,席间,两人相谈甚欢,齐威王有意要重用张仪,张仪也同意在齐国出仕。
只是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些事,张仪离开了齐国,去了楚国,准备在楚国出仕。就在楚国期间,张仪遭受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危机,差点死在楚国。
来到楚国之后,张仪为了生存,就投在楚国令尹昭阳门下当一食客。一次饮酒时,昭阳拿出和氏璧来欣赏,说到底,就是想以此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酒酣耳热之际,和氏璧竟然不见了,找来找去找不着,就赖在张仪身上,原因却是张仪最穷了,他不盗璧谁盗璧?
这理由真是够操蛋的了,然而,昭阳这猪头竟然信了,命人把张仪抓起来毒打。张仪宁死不屈,差点被打死。
遭受如此毒打,张仪都没有认,昭阳估摸着可能是搞错了。就放了张仪。张仪回到住处。他的妻子就埋怨他。有事无事的惹事,这下好了,差点把命都丢了。
张仪却是不在乎,指着自己的嘴,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视吾舌尚在乎”。其妻看了看,说“在”。张仪傲然说“足矣”。
后来,张仪入秦,被秦惠文王拜为丞相。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纵横天下,激荡风云数十载,那是何等的了得。
当然,楚国也因为昭阳诬蔑张仪一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楚怀王被张仪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最后还客死于秦国。
张仪之复仇快意若斯,与范睢复仇相比并不差。
张仪受辱之事,是非常有名的一件事,对于秦国来说,更是人人皆知。因为要不是张仪的话,苏秦的合纵还真能困死秦国。是以。秦人对张仪特别敬重。
一见到和氏璧,秦昭王就想起了这段故事,不由得大为感慨。
“张仪之报楚,与范睢之复仇,皆为天下士之痛也!”范睢有过与张仪相似的经历,听了秦昭王的话,大是感慨。
“然也!”乐毅、白起、蔺相如他们齐声赞同这话。
张仪和范睢都是盘盘大才,竟有如此屈辱的经历,这是天下士之痛,谁能不感慨?
“这也意味着山东之地失人才,大秦方能得人才,这是大秦强盛的原因所在!”秦异人也是感慨,只是他的感慨之言更加有深意。
“没错,王太孙此言极是!”范睢大声附和,道:“张仪与范睢皆魏国大梁人,本有心效力于父母之邦,奈何父母之邦不纳。不仅不纳,还有性命之忧,不得不远走他邦,此诚山东士子之痛也!”
这种感受最为深刻的非范睢莫属了,因为他本人就有过如此沉痛的经历,他最有发言权。
战国时代,魏国的人才最多,然而,就没有几人能为魏国所用,大多远走他邦了。诸如商鞅、孙膑、张仪、范睢,还有尉缭,魏国能用者只有李悝、庞涓和吴起这三人了。在这三人中,能有始有终者,只有李悝和庞涓了。至于吴起,用而不终,最终被逼得离开了魏国。
因此,时人送了魏国一句讽刺之言“魏才人用”。
一块和氏璧,却引起了众人的共鸣,不得不大发感慨。
“如今,和氏璧归秦,这也就意味着天下将一。容天下一统之后,大秦一定不让天下士子再有此痛!”秦昭王豪气万千的道。
这不是吹牛,秦昭王还真有这种底气。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就没有埋没过人才,秦国所用的人才都是山东之地不能用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山东之地没仅没有用武之地不说,有不少人有着屈辱的经历,更有人差点送命。
而他们到了秦国,却是被重用,被委以重任。
“来,李斯,你来写。”秦昭王把手中的和氏璧递给李斯。
秦昭王亲手递来,这又令李斯大为激动。
然而,还有让李斯更加激动的,那就是秦昭王亲自为他研墨。
秦昭王贵为一国之君,亲手为李斯研墨,就是说秦昭王为他打下手,这是何等的荣耀?要是说出去的话,一定会艳慕死很多人。
“寡人的字不如你,不能在传国玉玺上题字,就沾你的光,为你研墨了。后人提起这事,一定会提到寡人吧?”秦异人半调侃半说笑。
“呵呵。”秦异人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秦昭王还有如此调皮的一面,无不是大笑。
这也难怪,传国玉玺一成,秦昭王就能称帝了,成就“帝业”,他的心情非常之好,亲手研墨又何足怪?
李斯深吸一口气,饱醮浓墨,挥毫而就,一气呵成。
“呼!”放下手中笔,李斯重重的吐出一口浊气,浑身一松,仿佛千斤重担卸下似的。
“这……比起适才的字更好了!”秦昭王一阵打量,惊喜的叫嚷起来。
秦异人他们伸长脖子一瞧,秦昭王没说假话,这次李斯写的字比起适才要好上三分。
“臣心中一激动,倍感精神,有一股不得不泄的精气神,这字自然要好上数分。”题词写字,也需要神来之作的,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而王羲之一辈子也只有在兰亭喝醉了酒这一次达到这种境界。
李斯眼下的情形与此相类,要这字不好上数分都不成。(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