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赣山附近聚集了俚兵绝对有上万之众,再加上附近有数万百姓,随时可以从中动员作战。
欧阳询相信在赵军大举围剿林士弘之时,冯盎率军驻扎在此并不是偶然。
不久欧阳询被带入当地最大一间栏屋。欧阳询不用看也可以猜出,居中那名手脚粗大,身材高过旁人一筹的俚人首领就是冯盎,而在冯盎左右多是俚,僚二部的渠帅,豪强。
这些俚帅多是肤色黝黑,身材瘦矮于汉人一些。不过欧阳询也知不可以貌取人,从这些人脸上透着精悍之色上看,就知道俚僚二族并非是轻易屈从外部武力的民族。
而冯盎以汉人的身份,有今时今日的地位,一来是冯家子弟骁勇善战,其本人也是当地一流武将,二来就是隋,陈两朝对岭南的统治,需要一个汉人出身的首领,来统治当地俚民,同时也方便与朝廷交流,三来就是冯家与岭南俚族领袖冼家联姻,冯盎的祖母冼夫人就是冼家出身。
所以冯氏家族,就是汉,俚二族交融后为两族认可,代治岭南的家族。
至于冯盎也不一般,当年潮成五洲僚人造反,时隋朝在岭南代言人冼夫人已是病逝,杨素与冯盎讨论平定叛乱之策,而冯盎分析头头是道。连当时第一兵法家杨素也不由对左右陈赞冯盎此人,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之后冯盎率军讨平五洲叛乱,朝廷对他信任有加。
“来者何人?”冯盎问道。
欧阳询言道:“某乃是大赵河南道大行台兵部尚书欧阳询,尔可是汉阳令冯盎?”
冯盎乃是前隋时为汉阳太守,所以欧阳询叫得是他原本官名。而冯盎听说欧阳询是兵部尚书也是微微一愣,他身在大隋仕官多年,当然知道兵部尚书官位不低。
冯盎本以为来着不过赵国一般使者。但听冯盎身份改色道:“原来是八座尚书,失敬失敬,来人给欧阳尚书看座!”
冯盎说到这里。与一旁俚僚首领用俚语说了冯盎身份,众人都是一并点点头。也收起了几分轻慢。
欧阳询得座坐下后道:“冯太守不在南海坐镇,却率军至赣山有什么打算?”
冯盎笑着道:“听说岭北战乱频发,不少盗寇流窜岭南为祸,前有番禺高法澄、冼宝彻起兵,某率军镇之方平,眼下观兵赣山也是有提防之意。”
韦叔谐朗声道:“冯太守所言,与我所听有所不同,据我所知高法澄乃是前隋郎将。虽久在岭南,但身边没有多少人马。我倒是听说是岭南冼氏冼宝彻,借高法澄的名义起兵叛乱才是。”
韦叔谐这么说,也暗指冯盎在岭南的地位也并非那么稳固,否则一直支持冯家的冼氏一族的冼宝彻,冼智臣叔侄也不会起兵反对。
冯盎双眼一眯问道:“阁下是谁,若未来过岭南,怎敢轻言?”
韦叔谐道:“在下姓韦,家祖讳洸。”
冯盎点点头道:“原来是故人之后,当年番禺人王仲宣谋反。各族首领皆响应,尔祖父被大军困于南海,是某率军先败陈佛智。再与尔祖父合兵再破王仲宣。当年我们二人并肩作战,没想到他的孙儿都这么大了。
冯盎这么说,一来自述当年功绩,救出韦洸,于他韦家有恩,二来以长辈身份点出韦叔谐,不要在自己面前胡说八道。
韦叔谐倒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朗声道:“祖父也多次与某说过冯太守的英勇,他说当年率军入岭南,为陈朝岭南守将徐璒所阻。后请陈后主致书给冼夫人,使其归隋朝。为了证明是真的,还把冼夫人曾经献给陈朝的扶南犀杖及陈后主的兵符拿给她看。冼夫人见到信及物件。始确信陈朝已灭亡,便派军迎家祖率军入岭南,各地才闻风归附。”
“故而家祖一直说平定岭南,他实不敢居功,多靠了冼夫人深明大义才是。”
冯盎听了双眼一眯,笑了笑,而是与一旁俚僚首领转述了韦叔谐的话,众人倒是脸上有了笑意。进门时彼此剑拔弩张的气氛少了许多。
欧阳询也是微微点头,看来带韦叔谐出使岭南还真是一个正确决定,当然冯盎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说服的人,到了这个地步了什么拍马匹的话,最多只能缓和一下气氛,但要冯盎真正投靠大赵的,只有靠实力和利益两个方面。
欧阳询当下拿出李重九诏书给冯盎道:“眼下吾主有横扫天下之志,岭南之地虽地处荒蛮,但是也是汉家之地,敢问冯太守眼下怎么打算?”
“吾眼下已是向李唐称臣了。若是贵主要我叛唐而降赵,岂非让吾大义有亏?”
欧阳询笑着道:“可是某听说,贵主去年绝了对李唐之贡,又没有派人至长安朝贺新年,我看这是称臣的意思吗?”
冯盎没有料到欧阳询居然了解这么清楚,当下随口道:“那是因为地处偏僻,路上贼寇甚多,故而去年没有成行,但今年去朝贡的人马已是在准备了。”
欧阳询也不揭破,冷笑一声道:“就当冯将军真是效忠李唐吧,不过当初陛下派人告之西突厥可汗使者时,有一句话是,不作我们赵国的朋友,就是赵国的敌人,两条路自己选。敢问冯太守这么做的后果考虑过吗?”
冯盎听了脸色一冷道:“我岭南有军五万,都是忠诚之士,我知大赵军力虽强,但是自古以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我冯家治理岭南从没有失德的地方,也没有得罪过大赵,那么大赵攻打我岭南就是师出无名,既是不义之师,贸然讨伐我岭南,我岭南百姓必与你周旋到底。”
欧阳询暗赞冯盎口才确实了得,但又哈哈一笑道:“冯太守,只是我听说岭南冼家一直窥视冯家据有岭南俚人领袖之位,否则冼宝彻。冼智臣叔侄也不会起兵造反了。若是没有我中原王朝支持,那么冯太守在岭南位置可稳固吗?”
欧阳询这话倒是攻中了冯盎的要害。
岭南冯氏就是汉,俚二族在岭南的平衡。隋,陈两代朝廷。就不可能赞成俚人来替自己统领岭南的,但是隋陈二朝又不能真正降伏俚族,而俚人拒绝接受汉人来占据岭南,但是俚人也无法抵御汉人对岭南的侵攻。
所以冯家就这样崛起了,无论是被后世誉为民族英雄的冼夫人,还是冯盎,都是两家平衡以后达到了今时今日的地位。
这其中冯盎的心态也是十分特殊,作为鲜卑。汉,俚三族的男子,他在俚族百姓中威望很高,众人对冯家视若神明,但是汉人呢,却一直不把他当作同族来看,要不然当初杨素也不会丢下‘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这句话。
冯盎最恨的就是北方汉人,拿他等同于北方蛮狄般的渠帅看待。
虽然冯盎很有手段和能力,但仍十分抗拒中原王朝的招揽。可是也知道,乘此天下大乱时机。自己虽当岭南王很爽快,但是无论李唐,或者赵国一统天下后。都会对岭南用兵。
所以之前有人劝冯盎乘现在辖二十州,领地数千里之时,乘势自立为南越王,作一番赵佗的霸业。
可是冯盎却道:“财富美女我有的是,世上的富贵中人,能像我般富贵的人不多了。我已经常常担心会毁了祖先的基业了,还会去称王吗?”
于是冯盎决定以岭南降唐,向李渊称臣纳贡,得到了李渊的赏识。但是现在形势逆倒。赵军连破东突厥,高句丽。李唐自顾不暇,去年冼宝彻。冼智臣叛乱时,李唐竟无暇理会,令冯盎十分心寒。后平定了叛乱,冯盎于是对李唐也冷淡了起来。
冯盎道:“我冯家在世居南越,迄已五代,镇守岭南,凭得一刀一枪的战功打出来的,不是向那一边摇尾乞怜而换得。若是你不知道岭南之人对我冯家的忠诚,你但看我左右俚僚领袖,他们就是最好的证据!”
欧阳询没有料到冯盎是这么强势,不由怀疑起自己是否错估了冯盎的势力。
欧阳询站起身来道:“冯太守,你既然如此坚持,我们也无话可说,不过若你想保住岭南俚僚二族无事的话,就不要插手我大赵对林士弘的战事,否则兵祸一起,我大赵皇帝随时可将整个岭南变成一片尸山血海,这并非是威胁,而是我们真得能办到的事。”
欧阳询这么说,冯盎神色一变。
次日,欧阳询,韦叔谐扫兴离去,虽没有完成对冯盎的招降,但是得到他不插手林士弘战事的保证。
二人正行之间,却听到后方马蹄声,一队俚人骑兵赶上。欧阳询不由诧异,南方俚人甚少骑马的,其中有一队骑兵十分罕见。
随即欧阳询却见冯盎骑在马上,左右尽是他的部下。
欧阳询见了问道:“冯太守此来何意?”
冯盎见了拉住欧阳询的缰绳道:“昨日一晤,相谈太浅,昨夜吾思念了一夜,觉得与大赵实有更多可以共通之处,所以想请欧阳尚书返回,共商大计!”
冯盎与昨日桀骜的岭南之主相较。今日的他显然将姿态放低了许多。
欧阳询微微笑着将缰绳夺回自己手里道:“冯太守,你这一番前倨后恭着实令在下搞不懂,莫非发生大事,故而有求于我们。”
冯盎道:“实不相瞒,昨日接到消息建安峒蛮杀南安县县令,破城作乱,已聚众两万,所以来求尚书解决此事。”
冯盎这么说时,十分自然,丝毫也没有求人的尴尬之色,果然是久经风浪之人。
欧阳询听了恍然大悟道:“冯太守据岭南雄兵五万之众,何惧一地峒蛮作乱,剿平就是。”
冯盎摇了摇头道:“若是别处也就罢了,建安乃是险恶之地,东吴时贺齐入闽与山越人作战;东晋末年的卢循过闽;陈朝时期的陈宝应之乱,其余小乱每年皆有不计其数。说实在我冯家虽据岭南二十州,但是拿建安山中的峒蛮也是没有办法。这一次他们倒是成了气候,所以向欧阳尚书讨令,让吾调动岭南人马入闽讨伐。”
欧阳询听了恍然大悟,冯盎现在求和,既是拿闽地峒蛮没有办法,也可能是想了一夜,决定用这个方式下台,为自己向赵国请求臣属。
欧阳询道:“可以,冯太守现在打算,正是归赵了吗?”
冯盎道:“正是。”
“可以,那你拿林士弘的人头来!我们赵国皇帝就相信你的诚意,保你冯家在岭南世代富贵!”
冯盎听了哈哈大笑道:“这个容易!”(未完待续)
欧阳询相信在赵军大举围剿林士弘之时,冯盎率军驻扎在此并不是偶然。
不久欧阳询被带入当地最大一间栏屋。欧阳询不用看也可以猜出,居中那名手脚粗大,身材高过旁人一筹的俚人首领就是冯盎,而在冯盎左右多是俚,僚二部的渠帅,豪强。
这些俚帅多是肤色黝黑,身材瘦矮于汉人一些。不过欧阳询也知不可以貌取人,从这些人脸上透着精悍之色上看,就知道俚僚二族并非是轻易屈从外部武力的民族。
而冯盎以汉人的身份,有今时今日的地位,一来是冯家子弟骁勇善战,其本人也是当地一流武将,二来就是隋,陈两朝对岭南的统治,需要一个汉人出身的首领,来统治当地俚民,同时也方便与朝廷交流,三来就是冯家与岭南俚族领袖冼家联姻,冯盎的祖母冼夫人就是冼家出身。
所以冯氏家族,就是汉,俚二族交融后为两族认可,代治岭南的家族。
至于冯盎也不一般,当年潮成五洲僚人造反,时隋朝在岭南代言人冼夫人已是病逝,杨素与冯盎讨论平定叛乱之策,而冯盎分析头头是道。连当时第一兵法家杨素也不由对左右陈赞冯盎此人,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之后冯盎率军讨平五洲叛乱,朝廷对他信任有加。
“来者何人?”冯盎问道。
欧阳询言道:“某乃是大赵河南道大行台兵部尚书欧阳询,尔可是汉阳令冯盎?”
冯盎乃是前隋时为汉阳太守,所以欧阳询叫得是他原本官名。而冯盎听说欧阳询是兵部尚书也是微微一愣,他身在大隋仕官多年,当然知道兵部尚书官位不低。
冯盎本以为来着不过赵国一般使者。但听冯盎身份改色道:“原来是八座尚书,失敬失敬,来人给欧阳尚书看座!”
冯盎说到这里。与一旁俚僚首领用俚语说了冯盎身份,众人都是一并点点头。也收起了几分轻慢。
欧阳询得座坐下后道:“冯太守不在南海坐镇,却率军至赣山有什么打算?”
冯盎笑着道:“听说岭北战乱频发,不少盗寇流窜岭南为祸,前有番禺高法澄、冼宝彻起兵,某率军镇之方平,眼下观兵赣山也是有提防之意。”
韦叔谐朗声道:“冯太守所言,与我所听有所不同,据我所知高法澄乃是前隋郎将。虽久在岭南,但身边没有多少人马。我倒是听说是岭南冼氏冼宝彻,借高法澄的名义起兵叛乱才是。”
韦叔谐这么说,也暗指冯盎在岭南的地位也并非那么稳固,否则一直支持冯家的冼氏一族的冼宝彻,冼智臣叔侄也不会起兵反对。
冯盎双眼一眯问道:“阁下是谁,若未来过岭南,怎敢轻言?”
韦叔谐道:“在下姓韦,家祖讳洸。”
冯盎点点头道:“原来是故人之后,当年番禺人王仲宣谋反。各族首领皆响应,尔祖父被大军困于南海,是某率军先败陈佛智。再与尔祖父合兵再破王仲宣。当年我们二人并肩作战,没想到他的孙儿都这么大了。
冯盎这么说,一来自述当年功绩,救出韦洸,于他韦家有恩,二来以长辈身份点出韦叔谐,不要在自己面前胡说八道。
韦叔谐倒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朗声道:“祖父也多次与某说过冯太守的英勇,他说当年率军入岭南,为陈朝岭南守将徐璒所阻。后请陈后主致书给冼夫人,使其归隋朝。为了证明是真的,还把冼夫人曾经献给陈朝的扶南犀杖及陈后主的兵符拿给她看。冼夫人见到信及物件。始确信陈朝已灭亡,便派军迎家祖率军入岭南,各地才闻风归附。”
“故而家祖一直说平定岭南,他实不敢居功,多靠了冼夫人深明大义才是。”
冯盎听了双眼一眯,笑了笑,而是与一旁俚僚首领转述了韦叔谐的话,众人倒是脸上有了笑意。进门时彼此剑拔弩张的气氛少了许多。
欧阳询也是微微点头,看来带韦叔谐出使岭南还真是一个正确决定,当然冯盎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说服的人,到了这个地步了什么拍马匹的话,最多只能缓和一下气氛,但要冯盎真正投靠大赵的,只有靠实力和利益两个方面。
欧阳询当下拿出李重九诏书给冯盎道:“眼下吾主有横扫天下之志,岭南之地虽地处荒蛮,但是也是汉家之地,敢问冯太守眼下怎么打算?”
“吾眼下已是向李唐称臣了。若是贵主要我叛唐而降赵,岂非让吾大义有亏?”
欧阳询笑着道:“可是某听说,贵主去年绝了对李唐之贡,又没有派人至长安朝贺新年,我看这是称臣的意思吗?”
冯盎没有料到欧阳询居然了解这么清楚,当下随口道:“那是因为地处偏僻,路上贼寇甚多,故而去年没有成行,但今年去朝贡的人马已是在准备了。”
欧阳询也不揭破,冷笑一声道:“就当冯将军真是效忠李唐吧,不过当初陛下派人告之西突厥可汗使者时,有一句话是,不作我们赵国的朋友,就是赵国的敌人,两条路自己选。敢问冯太守这么做的后果考虑过吗?”
冯盎听了脸色一冷道:“我岭南有军五万,都是忠诚之士,我知大赵军力虽强,但是自古以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我冯家治理岭南从没有失德的地方,也没有得罪过大赵,那么大赵攻打我岭南就是师出无名,既是不义之师,贸然讨伐我岭南,我岭南百姓必与你周旋到底。”
欧阳询暗赞冯盎口才确实了得,但又哈哈一笑道:“冯太守,只是我听说岭南冼家一直窥视冯家据有岭南俚人领袖之位,否则冼宝彻。冼智臣叔侄也不会起兵造反了。若是没有我中原王朝支持,那么冯太守在岭南位置可稳固吗?”
欧阳询这话倒是攻中了冯盎的要害。
岭南冯氏就是汉,俚二族在岭南的平衡。隋,陈两代朝廷。就不可能赞成俚人来替自己统领岭南的,但是隋陈二朝又不能真正降伏俚族,而俚人拒绝接受汉人来占据岭南,但是俚人也无法抵御汉人对岭南的侵攻。
所以冯家就这样崛起了,无论是被后世誉为民族英雄的冼夫人,还是冯盎,都是两家平衡以后达到了今时今日的地位。
这其中冯盎的心态也是十分特殊,作为鲜卑。汉,俚三族的男子,他在俚族百姓中威望很高,众人对冯家视若神明,但是汉人呢,却一直不把他当作同族来看,要不然当初杨素也不会丢下‘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这句话。
冯盎最恨的就是北方汉人,拿他等同于北方蛮狄般的渠帅看待。
虽然冯盎很有手段和能力,但仍十分抗拒中原王朝的招揽。可是也知道,乘此天下大乱时机。自己虽当岭南王很爽快,但是无论李唐,或者赵国一统天下后。都会对岭南用兵。
所以之前有人劝冯盎乘现在辖二十州,领地数千里之时,乘势自立为南越王,作一番赵佗的霸业。
可是冯盎却道:“财富美女我有的是,世上的富贵中人,能像我般富贵的人不多了。我已经常常担心会毁了祖先的基业了,还会去称王吗?”
于是冯盎决定以岭南降唐,向李渊称臣纳贡,得到了李渊的赏识。但是现在形势逆倒。赵军连破东突厥,高句丽。李唐自顾不暇,去年冼宝彻。冼智臣叛乱时,李唐竟无暇理会,令冯盎十分心寒。后平定了叛乱,冯盎于是对李唐也冷淡了起来。
冯盎道:“我冯家在世居南越,迄已五代,镇守岭南,凭得一刀一枪的战功打出来的,不是向那一边摇尾乞怜而换得。若是你不知道岭南之人对我冯家的忠诚,你但看我左右俚僚领袖,他们就是最好的证据!”
欧阳询没有料到冯盎是这么强势,不由怀疑起自己是否错估了冯盎的势力。
欧阳询站起身来道:“冯太守,你既然如此坚持,我们也无话可说,不过若你想保住岭南俚僚二族无事的话,就不要插手我大赵对林士弘的战事,否则兵祸一起,我大赵皇帝随时可将整个岭南变成一片尸山血海,这并非是威胁,而是我们真得能办到的事。”
欧阳询这么说,冯盎神色一变。
次日,欧阳询,韦叔谐扫兴离去,虽没有完成对冯盎的招降,但是得到他不插手林士弘战事的保证。
二人正行之间,却听到后方马蹄声,一队俚人骑兵赶上。欧阳询不由诧异,南方俚人甚少骑马的,其中有一队骑兵十分罕见。
随即欧阳询却见冯盎骑在马上,左右尽是他的部下。
欧阳询见了问道:“冯太守此来何意?”
冯盎见了拉住欧阳询的缰绳道:“昨日一晤,相谈太浅,昨夜吾思念了一夜,觉得与大赵实有更多可以共通之处,所以想请欧阳尚书返回,共商大计!”
冯盎与昨日桀骜的岭南之主相较。今日的他显然将姿态放低了许多。
欧阳询微微笑着将缰绳夺回自己手里道:“冯太守,你这一番前倨后恭着实令在下搞不懂,莫非发生大事,故而有求于我们。”
冯盎道:“实不相瞒,昨日接到消息建安峒蛮杀南安县县令,破城作乱,已聚众两万,所以来求尚书解决此事。”
冯盎这么说时,十分自然,丝毫也没有求人的尴尬之色,果然是久经风浪之人。
欧阳询听了恍然大悟道:“冯太守据岭南雄兵五万之众,何惧一地峒蛮作乱,剿平就是。”
冯盎摇了摇头道:“若是别处也就罢了,建安乃是险恶之地,东吴时贺齐入闽与山越人作战;东晋末年的卢循过闽;陈朝时期的陈宝应之乱,其余小乱每年皆有不计其数。说实在我冯家虽据岭南二十州,但是拿建安山中的峒蛮也是没有办法。这一次他们倒是成了气候,所以向欧阳尚书讨令,让吾调动岭南人马入闽讨伐。”
欧阳询听了恍然大悟,冯盎现在求和,既是拿闽地峒蛮没有办法,也可能是想了一夜,决定用这个方式下台,为自己向赵国请求臣属。
欧阳询道:“可以,冯太守现在打算,正是归赵了吗?”
冯盎道:“正是。”
“可以,那你拿林士弘的人头来!我们赵国皇帝就相信你的诚意,保你冯家在岭南世代富贵!”
冯盎听了哈哈大笑道:“这个容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