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某间会议室里。
坐在这间会议室里的人很多,有从科技部来的官员,也有肩上贴着肩章的军官,还有工程院的院士、以及航天领域的专家。
一寸厚的会议材料人手一份,放在身前的会议桌上。
放在会议材料最上面的,是一篇标题醒目的论文。
《关于可控聚变小型化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技术可行性论证》
对于小型化可控聚变堆在航天领域的应用,以及与之关联的霍尔推进器,论文中都做了一定专业性的描述,并用严谨的计算论证了其技术实现的可能性。
然而,对于尚未实现的技术可行性进行论证,本身便是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
更不要说是这种超前的概念了……
“简直瞎胡闹!”
啪的放下了手中的论文,吴院士直摇头,毫不客气批评道,“单看比冲,电推确实比化学推进器强的多,但推力却是解决不了的硬伤!”
“别的不谈,就那我们航天四院去年完成试运行的VX-200SS离子发动机来说,功率上能做到200KW,总推力也不过5N作用!我就算他能翻个一百倍,一千倍,能用这点推力把航天器推到近地轨道上去?送个鸡蛋上去都够呛!”
“我看写这篇论文的人,简直是脑子没睡醒!”
“这要是都能把卫星从地表送上天,特么气功都能射卫星了!”
吴老先生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会议室里的气氛都有些尴尬。
虽然知道这老科学家的脾气就是这样。
但气功这东西……
能别提了吗?
科技部领导脸上的表情有些挂不住,不过坐在他旁边的老人倒是没有在意,只是若有所思道:“解决不了吗?”
吴院士摇头道:“基本解决不了!”
至于什么可控聚变小型化,他懂的不多,不想评论。
未来的技术怎样谁也说不好。
最早的核裂变电池得有小房子那么大,刚造出来的时候没人看好它能用在航天器上。
然而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到了差不多70年代的时候,小型化的问题便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而到现在,最小甚至能做到五毛硬币那么大(直径1.95厘米,厚1.55毫米,体积能量密度约为普通化学电池的100万倍)。
不过海洲那边示范堆成功才三个月出头,现在就开始谋划着把反应堆装到航天器上,多半也是吹牛不着边际的那种。
听这位老下属将这篇论文贬的一文不值,任长明表情也是有些尴尬,于是打了个圆场道。
“这篇论文上提出的想法确实有些乐观了点,我承认想做到这论文上说的那种程度确实有困难,但我觉得这困难也不是完全不能解决吧?”
“你离开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太久了,我不和你理论这个,”吴院士摆了下手,食指点了点这篇论文,“这论文是谁写的?你找他过来,我和他当面理论!”
听到这话,任长明也没辙了。
和科技部的领导,还有坐在旁边的老人分别交换了一下视线,得到授意的徐远明轻咳了一声,出声说道。
“……是陆总设计师写的。”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会儿。
寂静的可怕。
吴老先生表情有些微妙的尴尬,伸手重新拿起了论文。
“……我再琢磨琢磨。”
过了一会儿,他做了个恍然的表情,拿先前一直未作评论的可控聚变小型化当了台阶,埋着头念念叨叨地说道。
“咳咳,我刚才好像漏看了几个地方。电推进这东西,推力能不能做大还是得看功率。用传统核电池确实办不到,功率和电量都是个硬伤,但聚变电池实在不好说,不好说啊……”
徐远明:“……”
会议室内众人:“……”
任何项目都是得经过专家组评审的,就算是诺贝尔奖、凌云勋章的获得者也不例外。
然而,对于这种学术界大牛而言,想要找到给他们做项目评审的人并不容易。
国内学术界的阶级性界限是很明显的,公开评论人脉、地位、学术声望比自己高的人,是一件令人忌讳的事情。
就是担心出现这种情况,他们才特意隐去了论文作者的名字。
但谁也没想到,这位平日里争论起来就是连前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任院士都不让半分的吴老先生,在听到论文的作者是那个陆教授之后,这会儿也鉴定不了自己的立场了。
不过从他先前的反应来看,这玩意儿应该确实很难做到。
否则他的反应也不会如此强烈了。
这时候,一位肩上带着肩章、先前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的男人,神色认真地开口说道。
“我能说说我的观点吗?”
老人:“请讲。”
那个男人顿了顿,继续说道:“航天上的事情我懂得不多,这里不做评价。不过我认为即便抛开霍尔推进器、电推进火箭这些东西不谈,这个可控聚变小型化的研究也是相当有必要的。”
“按照这篇论文中的描述,如果可控聚变小型化技术真的能够实现,它的应用领域或许不止是能装在航天器上,说不准也能装在我们的潜艇,甚至是航母上。”
听到了这句话,在座不少人的表情,不约而同的严肃了起来。
沉吟了一会儿,老人点了点头。
“你说的对,不管技术上能不能实现,哪怕抛开航天工程的本身,这个项目都值得我们试一试。”
顿了顿,他伸手拿起了钢笔,不紧不慢地在会议文件上做了批注。
“批准立项。”
想了一会儿,似乎是觉得力度不够,他接着又在上面补充了一行。
“有关部门全力配合。”
看着这两行字,老人满意的点了点头。
不过就在这时,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于是便开口说道。
“对了,征询下陆教授,如果他本人没什么意见的话,这论文还是找个地方放出去吧。”
说着,他笑了笑,继续说道,“现在烟雾弹已经放了不少了,好歹也得让人家看到,咱们有些动作才行。”
……
金陵大学。
一号阶梯教室。
下课铃声响起之后,陆舟合上了手中的书本,转身离开了教室。
自从他的数论课开课以来,几乎是堂堂课爆满。不只是很多根本没报过这门课的本科生来听课,一些硕士、博士,甚至是数院的其他教授,偶尔也会过来听课。
就陆舟个人而言,他还是非常喜欢和学生们交流问题的。
偶尔思考下一些简单的问题,对于他而言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放松方式。
往常下了课后,如果不忙的话,他会留下二十分钟到半小时的时间,来解答学生们提出的课外问题。
不过很不幸的是,一会儿还有一场关于可控聚变小型化项目的会议要开,今天恐怕是没这个时间了。
走在通往数院实验楼的路上,陆舟打算回高等研究院之前,先把课本和教案放到办公室那边去,顺便指点一下他的几个学生。
然而就在这时候,他兜里的手机却是忽然响了起来。
陆舟掏出手机看了眼,发现是杨旭打来的,便按下了接通的按钮,将手机贴到耳边开口道。
“喂?”
杨旭:“有位自称是华科院工程物理研究院于建南院士的老人前来拜访您……您认识吗?”
这么快就到了?
听到于院士已经到了,陆舟的表情有些诧异,会议五点钟才开始,原本他以为他请来的几名专家怎么也得下午四点半过了才能到的,结果没想到这位于老先生这么早就来了。
看来,这数院的实验楼那边是去不了了。
“是我请他来的,把他带去物理研究所的C1会议室吧。”
杨旭:“好的。”
挂了电话,陆舟打开通讯录,把电话拨给了王鹏。
“你现在在哪?”
王鹏:“校门口。需要用车吗?”
陆舟:“嗯,来阶梯教室这边接我。”
坐在这间会议室里的人很多,有从科技部来的官员,也有肩上贴着肩章的军官,还有工程院的院士、以及航天领域的专家。
一寸厚的会议材料人手一份,放在身前的会议桌上。
放在会议材料最上面的,是一篇标题醒目的论文。
《关于可控聚变小型化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技术可行性论证》
对于小型化可控聚变堆在航天领域的应用,以及与之关联的霍尔推进器,论文中都做了一定专业性的描述,并用严谨的计算论证了其技术实现的可能性。
然而,对于尚未实现的技术可行性进行论证,本身便是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
更不要说是这种超前的概念了……
“简直瞎胡闹!”
啪的放下了手中的论文,吴院士直摇头,毫不客气批评道,“单看比冲,电推确实比化学推进器强的多,但推力却是解决不了的硬伤!”
“别的不谈,就那我们航天四院去年完成试运行的VX-200SS离子发动机来说,功率上能做到200KW,总推力也不过5N作用!我就算他能翻个一百倍,一千倍,能用这点推力把航天器推到近地轨道上去?送个鸡蛋上去都够呛!”
“我看写这篇论文的人,简直是脑子没睡醒!”
“这要是都能把卫星从地表送上天,特么气功都能射卫星了!”
吴老先生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会议室里的气氛都有些尴尬。
虽然知道这老科学家的脾气就是这样。
但气功这东西……
能别提了吗?
科技部领导脸上的表情有些挂不住,不过坐在他旁边的老人倒是没有在意,只是若有所思道:“解决不了吗?”
吴院士摇头道:“基本解决不了!”
至于什么可控聚变小型化,他懂的不多,不想评论。
未来的技术怎样谁也说不好。
最早的核裂变电池得有小房子那么大,刚造出来的时候没人看好它能用在航天器上。
然而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到了差不多70年代的时候,小型化的问题便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而到现在,最小甚至能做到五毛硬币那么大(直径1.95厘米,厚1.55毫米,体积能量密度约为普通化学电池的100万倍)。
不过海洲那边示范堆成功才三个月出头,现在就开始谋划着把反应堆装到航天器上,多半也是吹牛不着边际的那种。
听这位老下属将这篇论文贬的一文不值,任长明表情也是有些尴尬,于是打了个圆场道。
“这篇论文上提出的想法确实有些乐观了点,我承认想做到这论文上说的那种程度确实有困难,但我觉得这困难也不是完全不能解决吧?”
“你离开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太久了,我不和你理论这个,”吴院士摆了下手,食指点了点这篇论文,“这论文是谁写的?你找他过来,我和他当面理论!”
听到这话,任长明也没辙了。
和科技部的领导,还有坐在旁边的老人分别交换了一下视线,得到授意的徐远明轻咳了一声,出声说道。
“……是陆总设计师写的。”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会儿。
寂静的可怕。
吴老先生表情有些微妙的尴尬,伸手重新拿起了论文。
“……我再琢磨琢磨。”
过了一会儿,他做了个恍然的表情,拿先前一直未作评论的可控聚变小型化当了台阶,埋着头念念叨叨地说道。
“咳咳,我刚才好像漏看了几个地方。电推进这东西,推力能不能做大还是得看功率。用传统核电池确实办不到,功率和电量都是个硬伤,但聚变电池实在不好说,不好说啊……”
徐远明:“……”
会议室内众人:“……”
任何项目都是得经过专家组评审的,就算是诺贝尔奖、凌云勋章的获得者也不例外。
然而,对于这种学术界大牛而言,想要找到给他们做项目评审的人并不容易。
国内学术界的阶级性界限是很明显的,公开评论人脉、地位、学术声望比自己高的人,是一件令人忌讳的事情。
就是担心出现这种情况,他们才特意隐去了论文作者的名字。
但谁也没想到,这位平日里争论起来就是连前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任院士都不让半分的吴老先生,在听到论文的作者是那个陆教授之后,这会儿也鉴定不了自己的立场了。
不过从他先前的反应来看,这玩意儿应该确实很难做到。
否则他的反应也不会如此强烈了。
这时候,一位肩上带着肩章、先前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的男人,神色认真地开口说道。
“我能说说我的观点吗?”
老人:“请讲。”
那个男人顿了顿,继续说道:“航天上的事情我懂得不多,这里不做评价。不过我认为即便抛开霍尔推进器、电推进火箭这些东西不谈,这个可控聚变小型化的研究也是相当有必要的。”
“按照这篇论文中的描述,如果可控聚变小型化技术真的能够实现,它的应用领域或许不止是能装在航天器上,说不准也能装在我们的潜艇,甚至是航母上。”
听到了这句话,在座不少人的表情,不约而同的严肃了起来。
沉吟了一会儿,老人点了点头。
“你说的对,不管技术上能不能实现,哪怕抛开航天工程的本身,这个项目都值得我们试一试。”
顿了顿,他伸手拿起了钢笔,不紧不慢地在会议文件上做了批注。
“批准立项。”
想了一会儿,似乎是觉得力度不够,他接着又在上面补充了一行。
“有关部门全力配合。”
看着这两行字,老人满意的点了点头。
不过就在这时,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于是便开口说道。
“对了,征询下陆教授,如果他本人没什么意见的话,这论文还是找个地方放出去吧。”
说着,他笑了笑,继续说道,“现在烟雾弹已经放了不少了,好歹也得让人家看到,咱们有些动作才行。”
……
金陵大学。
一号阶梯教室。
下课铃声响起之后,陆舟合上了手中的书本,转身离开了教室。
自从他的数论课开课以来,几乎是堂堂课爆满。不只是很多根本没报过这门课的本科生来听课,一些硕士、博士,甚至是数院的其他教授,偶尔也会过来听课。
就陆舟个人而言,他还是非常喜欢和学生们交流问题的。
偶尔思考下一些简单的问题,对于他而言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放松方式。
往常下了课后,如果不忙的话,他会留下二十分钟到半小时的时间,来解答学生们提出的课外问题。
不过很不幸的是,一会儿还有一场关于可控聚变小型化项目的会议要开,今天恐怕是没这个时间了。
走在通往数院实验楼的路上,陆舟打算回高等研究院之前,先把课本和教案放到办公室那边去,顺便指点一下他的几个学生。
然而就在这时候,他兜里的手机却是忽然响了起来。
陆舟掏出手机看了眼,发现是杨旭打来的,便按下了接通的按钮,将手机贴到耳边开口道。
“喂?”
杨旭:“有位自称是华科院工程物理研究院于建南院士的老人前来拜访您……您认识吗?”
这么快就到了?
听到于院士已经到了,陆舟的表情有些诧异,会议五点钟才开始,原本他以为他请来的几名专家怎么也得下午四点半过了才能到的,结果没想到这位于老先生这么早就来了。
看来,这数院的实验楼那边是去不了了。
“是我请他来的,把他带去物理研究所的C1会议室吧。”
杨旭:“好的。”
挂了电话,陆舟打开通讯录,把电话拨给了王鹏。
“你现在在哪?”
王鹏:“校门口。需要用车吗?”
陆舟:“嗯,来阶梯教室这边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