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细君(公元前121年——前101年间在世),汉江都王(扬州)刘建之女,汉武帝为结好乌孙(今伊犁河上游流域),封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是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亲公主”。
刘建是个荒淫无道的暴君,公元前121年企图谋反,后未成自缢。细君母以同谋罪被斩,当年由于细君尚小,因而躲过一劫。公元前117年,刘胥被封为广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间的侄女刘细君。后汉武帝为了联合乌孙(居今伊犁河上流流域),抗击匈奴而于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又作昆莫),以和乌孙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猎骄靡封她为右夫人,随从工匠为她建造了宫室。

细君公主在乌孙语言不通,生活难以习惯,思念故乡,作《悲愁歌》(《细君(乌孙)公主歌》、《黄鹄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据说,乌孙公主的悲歌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汉武帝也不禁为之感动,非常同情她的境况。每隔一年,他便派遣使者带者锦绣帏帐,增给乌孙公主。

两年后,猎骄靡去世,其孙子岑陬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新王要继承旧王的所有妻妾。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归国,汉武帝让她接受当地风俗(从其国俗),以成就联合乌孙共击匈奴的大局。细君只得再嫁岑陬。一年后,细君为岑陬生下一女名少夫后,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作为汉朝与乌孙的第一个友好使者,细君公主积极联络乌孙上层贵族,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巩固的军事联盟,初步实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战略目标。

二、生平详叙

刘细君远嫁乌孙,是同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汉武帝时代,在民族关系上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如何对付匈奴的骚扰。匈奴遭受汉军几度打击,远遁漠北;汉朝廷为了进一步制止匈奴的复起,便有了联络西域诸国的愿望,致使张骞出使西域。武帝即位后,听取了张骞提出的联合乌孙以“断匈奴右臂”的建议,命他为中郎将,率三百人再度出使西域。张骞到了乌孙,要求乌孙王昆莫东回故土(指敦煌祁连之间的地区),臣服于汉,以防匈奴,并答应把汉公主嫁给他,作为结盟的条件。乌孙惧怕匈奴,不干贸然应允。不过从此以后,汉与西域的往来,也就*了极频繁的时期。

张骞死后,乌孙已亲眼看到了汉朝的强盛,同时又惧怕匈奴报复性的侵略,于是自动地结好于汉,遣使献马,表示愿意和亲,结为昆弟之交。武帝当下同群臣计议,同意了这个要求,只是提出说:“一定要先来纳聘,然后才能把公主送出去。”

细君公主远嫁(20张)

元封(公元前110年-前105年)中,乌孙向汉朝廷献上良马千匹,作为聘礼。汉朝廷便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作为公主,嫁给乌孙王昆莫,并且还赠送了丰厚的妆奁,以及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当时匈奴听到了这个消息,唯恐乌孙被汉朝拉过去,也照样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昆莫。昆莫就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

细君到了乌孙以后,即开始进行政治活动,经常“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以博取乌孙贵族们的欢心。

按照乌孙的风俗习惯,兄弟可以和寡嫂结婚;儿子可以和非亲生的寡母结婚;甚至祖父尚在,孙子竟可以和后祖母结婚。当时,乌孙王昆莫年岁已老,准备让他的孙子岑陬娶乌孙公主为夫人。细君当然不答应,因为这在一个儒教妇女看来,岂不是大逆不道的“”么!她连忙写了一封信,向武帝说明这个情况,请示应如何处理。当时西汉正想联结乌孙共同对付匈奴,武帝就命细君顾全大局,“从其国俗”。在春秋战国时期,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庶母,叫做“蒸”,而兄,叔死后,弟弟或者侄儿可以娶寡嫂或者婶母,叫做“报”两者合称收继制,也叫转房制,是符合春秋战国时期道德规范的。但是汉武帝时,儒家兴起,收继制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后来,乌孙王昆莫真的把细君嫁给了他的孙子岑陬。昆莫死后,岑陬继立为王。细君在乌孙期间约有四、五年,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少夫。细君死后,武帝又把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嫁给乌孙王。通过和亲,乌孙终于和汉朝结成了长期的同盟。细君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为汉王朝的安邦睦邻做出了贡献。

三、历史价值

刘细君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她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历史*创下了三个第一:古代和亲女性中取得成功的第一人;古代诗坛上突破“诗言志”樊篱的第一人;乐器琵琶的首创之人。三者之中,尤以出塞和亲功绩最为显著。

史书载:从公元前192年至公元前152年,西汉先后七次送宗室女嫁给外邦。其中“公主”三名。可惜,均未留下和亲女子的具体姓名,所以她们的苦乐和功绩后人也都无从知晓了。直到汉武帝为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加封了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于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远嫁乌孙王昆莫为右夫人,成为第一位有名有姓的汉家公主,被史学家们将芳名载入史册。

《悲愁歌》为后世传诵,其叶被称作是历史上的第一首边塞诗。刘细君也被称为“和亲公主中的第一才女”。这首诗被班固收入《汉书》,后来又收入汉诗,称为“绝调”。至汉代,传世的名篇都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色彩。唯独刘细君的《悲愁歌》,通过对周边事物的描写和述说,着重抒发了自己真切真挚、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它首先突破了“诗言志”的樊篱,给沉闷的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空气。从《悲愁歌》开始,抒情诗广泛流传。刘细君出生扬州,扬州旧属楚地,故此诗以楚声骚体为制。80年后,班婕妤的《怨歌行》完成了抒情诗由骚体向五言的转变。东汉末年,蔡琰的《悲愤诗》又沿着《悲愁歌》的轨迹继续前行,把抒情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刘细君精通音律,是乐器琵琶的首创人。晋人傅玄《琵琶赋·序》对之考证甚详。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明确指出:“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由此可以看出,刘细君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父死时,细君尚幼,赦无罪。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他反对和亲匈奴的政策,决心用武力北征,结果未能征服。当时,汉、匈两族的边陲有30多个大小不等的王国,大多为匈奴所控制,只有乌孙国(新疆伊犁河南南源特克斯河畔一带,时有人口60万,拥兵近20万,是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王国)敢与匈奴抗衡,而愿与汉朝来往。可由于交通不便,彼此之间缺少了解。知悉西域情况的张骞便向汉武帝建议,用厚礼联络乌孙,同时与乌孙和亲,结为兄弟,共同对付匈奴。武帝听了极为赞赏,当即派遣张骞为中郎将出使乌孙。

张骞奉命到达乌孙国后,受到隆重礼遇,他向乌孙国王昆莫说明汉天子愿与乌孙结盟和亲之意,昆莫听后特地召集大臣议论此事。结果是,先派使者携带几十匹良马作为礼品,随同张骞至长安向汉皇答谢,并了解中原的实况。乌孙使者到了长安,看到的是雄伟壮观、富丽繁华的景象,使他们羡慕不已。回国后,使者向国王昆莫禀告了在长安看到的一切,如山川如何壮丽,建筑如何雄伟,物产如何丰富,商业如何繁荣,文化如何发达,人物如何俊美等等。昆莫听后决定接受张骞提出的结盟和亲的建议,当即派遣使者带马千匹作为礼聘来到长安,向汉武帝提出联姻的要求,表示永结友好。武帝听了来使的陈述,同意联姻,并决定由堪此重任的江都公主刘细君出塞。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送嫁那一天,朝廷派了随从官员、乐队、杂工以及侍女等数百人,带着大量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陪嫁妆奁,簇拥着细君向西进发。一路上浩浩荡荡,旌旗蔽日,鼓乐喧天,十分壮观。

为了迎接汉朝公主的到来,乌孙国王忙得不可开交,他在国都大路两旁,布置无数官民演奏胡乐,载歌载舞,以隆重礼仪表示欢迎。公主到后,国王便按乌孙国的风俗,举行隆重的婚礼。婚后,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立她为右夫人,即正位夫人。

嫁到乌孙国,由于语言不通,加之吃的、住的、穿的、用的都与汉族不一样,细君很不适应。可她想到嫁给乌孙国是为了和亲,事关大汉疆陲的安宁,不能辜负朝廷的厚望,心境也就渐渐平静下来。不久,匈奴得知汉朝和乌孙国联姻的消息,大为震惊,为了笼络乌孙,抗衡汉朝,也向乌孙昆莫送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作为左夫人。细君深知匈奴的用意,她凭借右夫人的身份和聪明才智,言行得体,不卑不亢,与之和睦相处,不仅赢得了昆莫的宠爱,也赢得了左夫人的敬重。

细君嫁给乌孙国后,随境入俗,加之她知识渊博,通情达理,深受宫廷内外的崇敬和爱戴。然而,一个年轻貌美的大公主,内心深处也不是没有人之常情的。特别是远离故土,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而写出了千古不朽的思乡之曲。她写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据说,这首思乡之歌传到长安,连性格刚强的汉武帝也为之感动,他一方面常派使节携带锦绣帷帐、美味佳肴等物品前往乌孙慰问,一方面勉励她安心边塞,与昆莫和乌孙人民和睦相处,不负王命。然而按古代乌孙的风俗,国王死后,年轻的王后必须嫁给王室子孙为妻。因此,昆莫决定,在他生前将细君嫁给继承他王位、年纪与细君相仿的孙子岑陬军须靡。这个不合汉家传统礼仪的决定,无疑使细君忐忑难决,她未立即表态,只是说:“容妾思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上书武帝,陈述昆莫的决定和自己的心情。武帝接书后,内心也很同情,为了国家西陲的安宁,他回信说:“望以国是为重,随从乌孙国俗,”收到武帝的回信,细君便向昆莫表态:“愿听安排。”结果在昆莫的主持下,细君与其孙岑陬军须靡举行了婚礼。不久,昆莫病故,军须靡继承王位,汉、乌两国友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细君和军须靡生有一女,名少夫。公元前87年,细君病逝乌孙。

细君是汉家的一位公主,为了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宁,她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后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纪念她,都是不为过分的。

*初年,仪征籍著名国学大师刘师培曾满怀激情地写了一首七律,题为《乌孙公主歌》,表达了家乡人民对细君的深切缅怀,歌云:

胡筝拨怨黄金徽,

尘毂凝香纰帏。

镜里青鸾知惜别,

歌中黄鹄宁羁飞?

狼望春花雪絮积,

龙堆秋草阳晖稀。

到此应输青冢骨,

芳魂犹共环归。

细君家世和出嫁乌孙国的史实,详见《汉书》和《资治通鉴》。

细君病逝不久,楚王戊的女儿解忧公主,慨然赴乌孙,与岑陬结合。两位公主的联姻,使汉与乌孙的关系日趋亲密。公元前72年冬,匈奴进攻乌孙,乌孙王和解忧公主一起上书汉朝,请求出兵增援。汉朝接乌孙王和解忧公主的信后,立即派出15万骑兵北渡大漠,与乌孙5万骑兵联合,夹击匈奴。匈奴遭到出其不意的突袭惨败北逃,小王以下男女四万余口被擒,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实力,减轻了其对丝路的骚扰。

据民间传说,从江都国出发至长安的途中,刘细君行至安徽灵璧时,曾停车驻马,手抚巨石回首故乡,久久不忍离去,以致在石壁上留下了深深的手印。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被称为“灵璧手印”。元代诗人钱惟善曾著《灵璧手印篇》纪其事,诗前序云:“汉以江都王女细君嫁乌孙王,女过灵璧,尝扶于石,后人镌石为模,腕节分明,故述其事而为之辞。”诗中更有“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璧”、“灵璧亭亭立空雷,石痕不烂胭脂节”等句,真实地反映了刘细君的思乡之情。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