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眼下龙骧卫的战斗力已然大成,大甸子一战已经做出了最好的检验。可以说现下无论是攻城、守城还是野战,装备了远超这个时代火器的龙骧卫都已不再将八旗劲旅放在眼里,因此王锐并不担心打不打得过努尔哈赤或者皇太极的问题。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王锐此番虽说是取得了空前的大捷,风头之劲绝无人能比。但真的是人人都会对他真心称赞,拍手叫好,佩服得五体投地吗?
答案不需细想也很清楚,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别人暂且不论,就拿袁宠焕和他手下的那帮悍将来说吧。数月之前所谓的宁远大捷与王锐此番的前屯大捷相比,无异于米粒之珠比之于日月皓辉一样。袁大人和他手下的悍将们能没有一点想法?就此佩服得五体投地,而没有半点不服与妒忌之心吗?
答案同样是明摆着的,一样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现在袁宠焕身为辽东巡抚,手握着军政大权,本身就对经略有着相当的制衡能力,他能那么乖乖地听从王锐这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的调遣么?
从他以往的数次表现来看,这几乎亦是绝无可能之事。而且可以想象的到,一旦王锐真的接替了辽东经略之职,老魏必定会想方设法地大力扶持袁宠焕与其相抗。
到时候将帅不和,上下不能齐心用命,王锐就算是有再大的本事,龙骧卫就算再有无敌于天下的实力,面对复杂之极的辽东局势也只有徒呼奈何的份,绝无可能像黄立极所说的那样,轻而易举地就能扫平建虏,收复辽东失地。
道理很简单,龙骧卫就算再厉害,王锐也不可能仅凭这一支精锐就横扫辽东。根本不需要其它部队的支持。大甸子之战就是个很好的证明,最后若是没有赵率教的帮助,他也很难取得最终的完胜。
好吧。即便是凭龙骧卫这一支精锐就能横扫辽东。可前面已经说过,龙骧卫地火器虽然犀利,但那是要大笔大笔烧银子的。
若想扫平建虏、全部收复辽东的失地,那有多少大仗要打?以朝廷现在银子捉襟见肘地情况。又怎么可能支持得起?所以说王锐很清楚,不彻底解决钱地问题,现在虽不用再担心建虏大举侵犯,可若想彻底将其歼灭仍非是一件易事。
一旦辽东的战局没有期望中的那般进展,小皇帝在老魏等人的挑唆下会不会对王锐非常失望?最终让其也落得个熊廷弼、孙承宗那样地下场?若果真如此。怕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王锐对其中的利害关系早就看得十分清楚。因此一下就看穿了老魏这个看似诱人,但实际上却是暗藏杀机,想要借建虏和袁崇焕之手来杀人的圈套。
但这还只是王锐所担心的一个问题而已,另外一个所担心地问题是他一旦接替了辽东经略地位子,就会被远远调离开了小皇帝的身边。||
眼下已经是天启6年,距离历史上天启帝驾崩仅有短短1年的时间了。而且历史的车轮已经改变了方向后,小皇帝还会不会死?死的时间是否有了提前或者延后?这些都变成了未知之数。
上一次遇险的事情给王锐的印象仍然很深刻,心知内廷里充满着无穷的变数。万一真的事情有变,他地人不在京师。又如何能及时应对?难道到时候还要率兵杀回来勤王护驾不成?
谁知道老魏这手调虎离山之计是否还有后续手段没有。正因为如此,所以王锐在这个时候绝不想离开小皇帝半步。以免出了什么意外地状况时反应不及。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他一直以来地努力可就要付诸东流了!
可眼下黄立极将理由说得冠冕堂皇,他也的确是符合了各方面的条件,而且好象恰巧是说到了小皇帝的心坎里去,他又该如何开口拒绝?
看着朱由校大为意动的样子,王锐的眉头微皱,脑海里飞速转着应该如何拒绝的念头。
就在朱由校频频点头,看样子就要定下来此事之时,王锐适时地踏前一步出班奏道:“启禀皇上,臣有一句话,不知道是当讲不应当讲?”
朱由校闻言不由露出了好奇的神色,微微笑着点头说道:“王卿有何事情但说无妨,朕也正想听一听你对此事究竟有何想法呢!”
王锐淡淡一笑,不慌不忙地说道:“启禀皇上,能够扫平建虏、收复辽东失地乃是我大明每个人的梦想,臣自然也不例外。他日若能担当起此大任,亦会感到此乃是莫大的荣耀!只是让臣率军击破建虏虽不难,但接替辽东经略一事却是万万不可。还望皇上能慎重考虑,千万莫要因此而耽误了国家大事!”
朱由校哈哈一笑说道:“王卿不必谦虚,以卿之才若不能担当此职,更有何人能当得?又怎能耽误了国家大事?”
王锐微微躬身,恭声答道:“回皇上的话,龙骧卫此番能取得如此大胜,主要还是归功于火器的犀利!但天武神枪和雷霆神武炮尽管是厉害,却也有一处弊端,那就是所需耗费的银两过巨!仅以此战为例,所有耗费的弹药就值万余两白银左右。所以说若是想仅凭火器的犀利扫平建虏,将鞑子尽数驱逐出辽东的话,只武器弹药一项的耗费恐怕就要千万两白银之巨,但不知以朝廷现下的财力可能支持得起吗?”除了他自己之外,其余绝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火枪火炮的厉害并沉醉于其中,根本未曾考虑过银子的问题。此刻听他这么一说,忍不住都齐齐倒吸了一口冷气。(
一千万两白银?并且还只是武器弹药一项!如果连粮饷等其它一切费用都算上的话,这个数字恐怕还会至少翻上一翻。这么一大笔的钱,以朝廷眼下财力捉襟见肘的情况,就算砸锅卖铁也不可能拿得出来呀!
朱由校也是微微一愣,不禁眉头微皱问道:“哦?这个朕倒是没有想到!那么以卿之见应当如何呢?”
王锐抬起头来,直视他不慌不忙地说道:“回皇上的话,臣相信经此一战,天武神枪和雷霆神武炮已震慑敌胆!若贼酋不笨的话。短时间内绝不敢兴兵再犯我境,反而要加强防守,以防我军趁胜而攻才是。以微臣愚见。我大明正应趁此良机整肃内寇。休养生息。待到内乱平息,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之后,我大明再转过头来专心对付外虏。到时候只需有充足的银两支持,臣敢担保必以雷霆万钧之势扫平建虏。将其彻底从我辽东地土地上永远驱逐出去!”
其实他这已经是第二次当着朱由校面阐述自己“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方针了,只不过上次说的时候他还是人言轻微,未敢像现在这样说得透彻。
但眼下已非昔日可比,凭借着刚刚奇迹一样地大胜,他已经成功树立起了名将、军神地形象。说话的分量已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就凭朝堂之上的这些大佬们的军事水准,还真地没什么人敢当面提出质疑来。
他的话音刚落,立时又引起了一片议论纷纷之声。有些人点头赞同,但也有不少人颇不以为然,认为趁胜对付建虏才是当务之急。
王锐是因为前世时看过了不少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分析,所以才定下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方针。
虽然满清对明朝的威胁极大,但说到底大明覆没地最根本原因还是自己地“根”先烂掉了。
当年的蒙古铁骑论实力绝不会在八旗精兵之下,不是一样被明军赶回了漠北,并从此一蹶不振么?
如果不是内里的腐朽不堪。八旗兵就算是再厉害。也绝不可能如此轻松地就入主了中原,轻松得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
正因为如此。所以王锐始终是认为只有先解决了内部的问题,才能转过头来专心对付建虏。
否则的话就会像历史上那样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内乱不但会越来越严重,应付建虏的侵犯也是越来越捉襟见肘,以至于导致了最后的全面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有龙骧卫这么一支劲锐之师恐怕也难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只可惜朝廷地这些大佬们却没这般见识,在他们地眼里,内部爆发的那些流民起义根本不值一提。那只是些草寇而已,又能成多大地气候?
在他们看来,建虏才是最大的威胁,而且仍在时刻窥伺着中原的领地,一日不能将其彻底驱逐出辽东,大明就一日得不到真正的安全。
历史上他们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始终没有想办法先全力解决一边的矛盾,然后再调过头来专心应付另一边的问题,而是选择了两头同时应付,结果最终被生生拖垮,这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恰恰是没被大佬们放在眼里的那些草寇与反贼。
而王锐的思路则非常清楚,那就是趁着大甸子一战而震慑了建虏的有利机会,稳定住辽东的战局,暂时与敌形成均衡的对峙之势。
这样一来,朝廷就能够腾出手来专心对付流寇和整饬吏治,待到内患已不足为害后,再调过头来解决辽东的问题。到那时候,他自然有绝对的把握再次大破八旗精兵,将那帮留辫子的家伙重新赶回到长白山的老林子里去!
朱由校这一回是认真听了王锐的话,沉思了片刻后不禁深觉得有道理。
他没有理会群臣的议论,而是径直朝王锐问道:“好吧,就算王卿说得有一定道理,但这又与卿当不当这辽东经略有何关系?”
黄立极也在一旁紧跟着笑道:“皇上所言极是,如果真像侯爷所说的那样,那么辽东更需要一名将来坐镇,用以震慑贼虏,使其不敢再犯我境!而眼下的情形来看,又有何人能比侯爷更合适?若是有侯爷领辽东经略坐镇一方,想来贼虏必不敢再以正眼视我边境矣!”
朱由校闻言不禁连连点头,大多数人也认为黄立极说得有道理。这些人的想法差不多都是一致的,他们不担心内部的流寇、反贼,却早被建虏打得怕了。
无论王锐适才说的策略是对是错。只要他能坐镇辽东,想必就再也不用担心鞑子会打进来了。一想到这个,众人都巴不得王锐立刻就能接任辽东经略。
王锐却不慌不忙地淡淡一笑道:“黄阁老谬赞了。在下实是愧不敢当!回皇上的话。凭心而论,臣也只是小有将才,绝难当帅才大用也!如若依照微臣适才所说的方略,辽东经略一职需用一经验、威望、统驭俱是上上之选之人方可。而臣年少识浅。经验、威望都不足以统驭大局。若窃居此位,反倒怕误了皇上的大事!倒不如用臣之所长,继续为皇上练出更多地精锐之师。只要有臣与龙骧卫在,贼虏一旦再敢犯我边境,臣随时恭候圣命出击。管叫他有来无回便是!不知皇上以为如何?”
朱由校闻言不禁沉思起来。他已经被王锐的话所打动,心想王卿所说的方略倒也十分有理,若真地能暂且稳住辽东地局面,然后解决了流寇、反贼的祸患,并再多练出几支像龙骧卫这样的精锐之师,建虏还有何可惧?
若是这样的话,让王卿再去坐镇辽东就地确有些可惜了,当然是令其再为朕多练出几支像龙骧卫这样的精锐之师的好!
想到这里,他点了点头笑道:“王卿所言有理。但不知若是依照你适才所说的方略。辽东经略用谁为好?”
王锐闻言心中暗喜,心知小皇帝已经被自己的话所说动。当下躬身一揖道:“回皇上地话,臣保举一人,定能胜任无疑,却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由校微微一笑说道:“王卿但说无妨,朕绝不会怪罪便是!”
王锐抬起头来,不慌不忙地说道:“臣保举孙承宗孙公,料来除了孙公以外,再无人能比其更适合接替辽东经略一职!”
他地话音刚落,大殿之上忍不住又是一片哗然之声。
这里的人大多数都知道当初孙承宗因柳河之败被罢官,背后的操纵者就是魏九千岁。眼下王锐竟当着他老人家的面妄图替孙承宗翻案,不知魏公会做何反应呢?不少人一边想着,一边已将目光悄悄望向了老魏。
老魏的眉头果然是稍微皱了一皱,但是他不可能亲自去开口反对,只好悄悄用目光朝顾秉谦等人示意。
顾秉谦当然明白主子的心意,于是立刻出班奏道:“启禀皇上,孙承宗当初是因为败于贼虏之手,这才遭弹劾罢官。而今威武侯却是大破贼虏,立下了不世之功。当此情形,辽东经略之职若是不用威武侯,反而却要重新启用孙承宗,又如何能令人心服?亦恐失百姓所望!臣以为不妥,还望皇上三思!”
黄立极也在一旁紧跟着帮腔道:“顾公所言极是!臣以为这辽东经略之职仍由威武侯担当为好,关宁军原本就是我大明之军的精锐,若威武侯能将其练成与龙骧卫一样的无敌之师,岂不是一举两得之美事?不知皇上以为然否?”
他这番话也是直接针对着王锐的理由而来,你不是说要练军吗?好,那担任了辽东经略一职一样能练,而且练地是大明军中最精锐地关宁军,这下看你还有何理由可推脱!
说来也好笑,堂堂的辽东经略乃是大明最重要地显官要位之一,历来多由名臣所担当。可眼下这个官却好象一文不值一样,被人推来让去。若是看不出其中窍要之人,非被搞迷糊了不可。
朱由校听罢顾秉谦与黄立极的话后又有些犹豫起来,心说王卿若真能将关宁军练成与龙骧卫一样,那倒真是美事一桩。孙承宗虽说也足堪担当辽东经略一职,但其毕竟已是过气之人,又怎能比得上王卿?
他这么一边想着,一边用探询的目光望向王锐,显然是想看看他究竟怎么说。
...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王锐此番虽说是取得了空前的大捷,风头之劲绝无人能比。但真的是人人都会对他真心称赞,拍手叫好,佩服得五体投地吗?
答案不需细想也很清楚,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别人暂且不论,就拿袁宠焕和他手下的那帮悍将来说吧。数月之前所谓的宁远大捷与王锐此番的前屯大捷相比,无异于米粒之珠比之于日月皓辉一样。袁大人和他手下的悍将们能没有一点想法?就此佩服得五体投地,而没有半点不服与妒忌之心吗?
答案同样是明摆着的,一样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现在袁宠焕身为辽东巡抚,手握着军政大权,本身就对经略有着相当的制衡能力,他能那么乖乖地听从王锐这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的调遣么?
从他以往的数次表现来看,这几乎亦是绝无可能之事。而且可以想象的到,一旦王锐真的接替了辽东经略之职,老魏必定会想方设法地大力扶持袁宠焕与其相抗。
到时候将帅不和,上下不能齐心用命,王锐就算是有再大的本事,龙骧卫就算再有无敌于天下的实力,面对复杂之极的辽东局势也只有徒呼奈何的份,绝无可能像黄立极所说的那样,轻而易举地就能扫平建虏,收复辽东失地。
道理很简单,龙骧卫就算再厉害,王锐也不可能仅凭这一支精锐就横扫辽东。根本不需要其它部队的支持。大甸子之战就是个很好的证明,最后若是没有赵率教的帮助,他也很难取得最终的完胜。
好吧。即便是凭龙骧卫这一支精锐就能横扫辽东。可前面已经说过,龙骧卫地火器虽然犀利,但那是要大笔大笔烧银子的。
若想扫平建虏、全部收复辽东的失地,那有多少大仗要打?以朝廷现在银子捉襟见肘地情况。又怎么可能支持得起?所以说王锐很清楚,不彻底解决钱地问题,现在虽不用再担心建虏大举侵犯,可若想彻底将其歼灭仍非是一件易事。
一旦辽东的战局没有期望中的那般进展,小皇帝在老魏等人的挑唆下会不会对王锐非常失望?最终让其也落得个熊廷弼、孙承宗那样地下场?若果真如此。怕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王锐对其中的利害关系早就看得十分清楚。因此一下就看穿了老魏这个看似诱人,但实际上却是暗藏杀机,想要借建虏和袁崇焕之手来杀人的圈套。
但这还只是王锐所担心的一个问题而已,另外一个所担心地问题是他一旦接替了辽东经略地位子,就会被远远调离开了小皇帝的身边。||
眼下已经是天启6年,距离历史上天启帝驾崩仅有短短1年的时间了。而且历史的车轮已经改变了方向后,小皇帝还会不会死?死的时间是否有了提前或者延后?这些都变成了未知之数。
上一次遇险的事情给王锐的印象仍然很深刻,心知内廷里充满着无穷的变数。万一真的事情有变,他地人不在京师。又如何能及时应对?难道到时候还要率兵杀回来勤王护驾不成?
谁知道老魏这手调虎离山之计是否还有后续手段没有。正因为如此,所以王锐在这个时候绝不想离开小皇帝半步。以免出了什么意外地状况时反应不及。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他一直以来地努力可就要付诸东流了!
可眼下黄立极将理由说得冠冕堂皇,他也的确是符合了各方面的条件,而且好象恰巧是说到了小皇帝的心坎里去,他又该如何开口拒绝?
看着朱由校大为意动的样子,王锐的眉头微皱,脑海里飞速转着应该如何拒绝的念头。
就在朱由校频频点头,看样子就要定下来此事之时,王锐适时地踏前一步出班奏道:“启禀皇上,臣有一句话,不知道是当讲不应当讲?”
朱由校闻言不由露出了好奇的神色,微微笑着点头说道:“王卿有何事情但说无妨,朕也正想听一听你对此事究竟有何想法呢!”
王锐淡淡一笑,不慌不忙地说道:“启禀皇上,能够扫平建虏、收复辽东失地乃是我大明每个人的梦想,臣自然也不例外。他日若能担当起此大任,亦会感到此乃是莫大的荣耀!只是让臣率军击破建虏虽不难,但接替辽东经略一事却是万万不可。还望皇上能慎重考虑,千万莫要因此而耽误了国家大事!”
朱由校哈哈一笑说道:“王卿不必谦虚,以卿之才若不能担当此职,更有何人能当得?又怎能耽误了国家大事?”
王锐微微躬身,恭声答道:“回皇上的话,龙骧卫此番能取得如此大胜,主要还是归功于火器的犀利!但天武神枪和雷霆神武炮尽管是厉害,却也有一处弊端,那就是所需耗费的银两过巨!仅以此战为例,所有耗费的弹药就值万余两白银左右。所以说若是想仅凭火器的犀利扫平建虏,将鞑子尽数驱逐出辽东的话,只武器弹药一项的耗费恐怕就要千万两白银之巨,但不知以朝廷现下的财力可能支持得起吗?”除了他自己之外,其余绝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火枪火炮的厉害并沉醉于其中,根本未曾考虑过银子的问题。此刻听他这么一说,忍不住都齐齐倒吸了一口冷气。(
一千万两白银?并且还只是武器弹药一项!如果连粮饷等其它一切费用都算上的话,这个数字恐怕还会至少翻上一翻。这么一大笔的钱,以朝廷眼下财力捉襟见肘的情况,就算砸锅卖铁也不可能拿得出来呀!
朱由校也是微微一愣,不禁眉头微皱问道:“哦?这个朕倒是没有想到!那么以卿之见应当如何呢?”
王锐抬起头来,直视他不慌不忙地说道:“回皇上的话,臣相信经此一战,天武神枪和雷霆神武炮已震慑敌胆!若贼酋不笨的话。短时间内绝不敢兴兵再犯我境,反而要加强防守,以防我军趁胜而攻才是。以微臣愚见。我大明正应趁此良机整肃内寇。休养生息。待到内乱平息,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之后,我大明再转过头来专心对付外虏。到时候只需有充足的银两支持,臣敢担保必以雷霆万钧之势扫平建虏。将其彻底从我辽东地土地上永远驱逐出去!”
其实他这已经是第二次当着朱由校面阐述自己“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方针了,只不过上次说的时候他还是人言轻微,未敢像现在这样说得透彻。
但眼下已非昔日可比,凭借着刚刚奇迹一样地大胜,他已经成功树立起了名将、军神地形象。说话的分量已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就凭朝堂之上的这些大佬们的军事水准,还真地没什么人敢当面提出质疑来。
他的话音刚落,立时又引起了一片议论纷纷之声。有些人点头赞同,但也有不少人颇不以为然,认为趁胜对付建虏才是当务之急。
王锐是因为前世时看过了不少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分析,所以才定下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方针。
虽然满清对明朝的威胁极大,但说到底大明覆没地最根本原因还是自己地“根”先烂掉了。
当年的蒙古铁骑论实力绝不会在八旗精兵之下,不是一样被明军赶回了漠北,并从此一蹶不振么?
如果不是内里的腐朽不堪。八旗兵就算是再厉害。也绝不可能如此轻松地就入主了中原,轻松得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
正因为如此。所以王锐始终是认为只有先解决了内部的问题,才能转过头来专心对付建虏。
否则的话就会像历史上那样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内乱不但会越来越严重,应付建虏的侵犯也是越来越捉襟见肘,以至于导致了最后的全面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有龙骧卫这么一支劲锐之师恐怕也难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只可惜朝廷地这些大佬们却没这般见识,在他们地眼里,内部爆发的那些流民起义根本不值一提。那只是些草寇而已,又能成多大地气候?
在他们看来,建虏才是最大的威胁,而且仍在时刻窥伺着中原的领地,一日不能将其彻底驱逐出辽东,大明就一日得不到真正的安全。
历史上他们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始终没有想办法先全力解决一边的矛盾,然后再调过头来专心应付另一边的问题,而是选择了两头同时应付,结果最终被生生拖垮,这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恰恰是没被大佬们放在眼里的那些草寇与反贼。
而王锐的思路则非常清楚,那就是趁着大甸子一战而震慑了建虏的有利机会,稳定住辽东的战局,暂时与敌形成均衡的对峙之势。
这样一来,朝廷就能够腾出手来专心对付流寇和整饬吏治,待到内患已不足为害后,再调过头来解决辽东的问题。到那时候,他自然有绝对的把握再次大破八旗精兵,将那帮留辫子的家伙重新赶回到长白山的老林子里去!
朱由校这一回是认真听了王锐的话,沉思了片刻后不禁深觉得有道理。
他没有理会群臣的议论,而是径直朝王锐问道:“好吧,就算王卿说得有一定道理,但这又与卿当不当这辽东经略有何关系?”
黄立极也在一旁紧跟着笑道:“皇上所言极是,如果真像侯爷所说的那样,那么辽东更需要一名将来坐镇,用以震慑贼虏,使其不敢再犯我境!而眼下的情形来看,又有何人能比侯爷更合适?若是有侯爷领辽东经略坐镇一方,想来贼虏必不敢再以正眼视我边境矣!”
朱由校闻言不禁连连点头,大多数人也认为黄立极说得有道理。这些人的想法差不多都是一致的,他们不担心内部的流寇、反贼,却早被建虏打得怕了。
无论王锐适才说的策略是对是错。只要他能坐镇辽东,想必就再也不用担心鞑子会打进来了。一想到这个,众人都巴不得王锐立刻就能接任辽东经略。
王锐却不慌不忙地淡淡一笑道:“黄阁老谬赞了。在下实是愧不敢当!回皇上的话。凭心而论,臣也只是小有将才,绝难当帅才大用也!如若依照微臣适才所说的方略,辽东经略一职需用一经验、威望、统驭俱是上上之选之人方可。而臣年少识浅。经验、威望都不足以统驭大局。若窃居此位,反倒怕误了皇上的大事!倒不如用臣之所长,继续为皇上练出更多地精锐之师。只要有臣与龙骧卫在,贼虏一旦再敢犯我边境,臣随时恭候圣命出击。管叫他有来无回便是!不知皇上以为如何?”
朱由校闻言不禁沉思起来。他已经被王锐的话所打动,心想王卿所说的方略倒也十分有理,若真地能暂且稳住辽东地局面,然后解决了流寇、反贼的祸患,并再多练出几支像龙骧卫这样的精锐之师,建虏还有何可惧?
若是这样的话,让王卿再去坐镇辽东就地确有些可惜了,当然是令其再为朕多练出几支像龙骧卫这样的精锐之师的好!
想到这里,他点了点头笑道:“王卿所言有理。但不知若是依照你适才所说的方略。辽东经略用谁为好?”
王锐闻言心中暗喜,心知小皇帝已经被自己的话所说动。当下躬身一揖道:“回皇上地话,臣保举一人,定能胜任无疑,却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由校微微一笑说道:“王卿但说无妨,朕绝不会怪罪便是!”
王锐抬起头来,不慌不忙地说道:“臣保举孙承宗孙公,料来除了孙公以外,再无人能比其更适合接替辽东经略一职!”
他地话音刚落,大殿之上忍不住又是一片哗然之声。
这里的人大多数都知道当初孙承宗因柳河之败被罢官,背后的操纵者就是魏九千岁。眼下王锐竟当着他老人家的面妄图替孙承宗翻案,不知魏公会做何反应呢?不少人一边想着,一边已将目光悄悄望向了老魏。
老魏的眉头果然是稍微皱了一皱,但是他不可能亲自去开口反对,只好悄悄用目光朝顾秉谦等人示意。
顾秉谦当然明白主子的心意,于是立刻出班奏道:“启禀皇上,孙承宗当初是因为败于贼虏之手,这才遭弹劾罢官。而今威武侯却是大破贼虏,立下了不世之功。当此情形,辽东经略之职若是不用威武侯,反而却要重新启用孙承宗,又如何能令人心服?亦恐失百姓所望!臣以为不妥,还望皇上三思!”
黄立极也在一旁紧跟着帮腔道:“顾公所言极是!臣以为这辽东经略之职仍由威武侯担当为好,关宁军原本就是我大明之军的精锐,若威武侯能将其练成与龙骧卫一样的无敌之师,岂不是一举两得之美事?不知皇上以为然否?”
他这番话也是直接针对着王锐的理由而来,你不是说要练军吗?好,那担任了辽东经略一职一样能练,而且练地是大明军中最精锐地关宁军,这下看你还有何理由可推脱!
说来也好笑,堂堂的辽东经略乃是大明最重要地显官要位之一,历来多由名臣所担当。可眼下这个官却好象一文不值一样,被人推来让去。若是看不出其中窍要之人,非被搞迷糊了不可。
朱由校听罢顾秉谦与黄立极的话后又有些犹豫起来,心说王卿若真能将关宁军练成与龙骧卫一样,那倒真是美事一桩。孙承宗虽说也足堪担当辽东经略一职,但其毕竟已是过气之人,又怎能比得上王卿?
他这么一边想着,一边用探询的目光望向王锐,显然是想看看他究竟怎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