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车祸使萨拉失去了一条腿。她今年刚11岁。从医院回来后,她用拐棍帮助行走。萨拉在医院理疗科学习了很长时间怎样照顾自己,怎样借助于拐棍行走。医生还特意嘱咐让妈妈鼓励萨拉自己照顾自己,不要为她做过多的事。而妈妈却为女儿而伤心,她总想替女儿干点事来安慰自己,从感情上弥补对女儿的不足。她把能干的事,全替女儿干了。帮她换衣服、洗澡、洗衣服,帮她把饭送到房间里,有时还帮她梳头。妈妈干得越多,萨拉就干得越少。萨拉干的越少,就越对自己没有信心。她慢慢地只呆在自己房间里,什么都无心干。就这样萨拉从一个总是笑嘻嘻,勇气十足,自己帮助自己的孩子变成了常常发脾气,唉声叹气,无能为力的孩子。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身有残疾的孩子,而真正能使他们活得充实、自信的家庭并不多,成功地救助自己的残疾孩子是每个真诚父母的美好愿望,而实现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身体有残疾的孩子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怜悯。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我们仅仅是怜悯他们,会给他们增加更大的心理压力。而医院里护理这些残疾儿童的医生和护士却发现这些孩子们很有勇气和毅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护理人员强调,怜悯是有害的。由于感受到父母朋友的同情、怜悯,这些孩子们的进步速度反而减慢,信心不足了。医护人员的观点并未得到父母的足够理解,这些孩子的父母认为他们对孩子们太严厉,残酷和没有同情心,认为医院应给孩子们更多的照顾和帮助。他们不是不爱这些孩子,而是对他们的困境并不怜悯。在医院里,医生更多地是从精神上鼓舞他们,激励他们鼓足勇气,以自己的奋斗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父母的爱因大多数表现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结果却令他们躺在轮椅上更像一个无法治愈的病人。

孩子们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途要走,做父母的都希望他们能幸福健康的生活,身体上的缺陷无法弥补,但如果他们有一个强健有力的精神支柱,健康的心理,战胜困难的毅力与决心,不自怜自惜,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后,会比在父母怜悯,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有能力和幸福得多,父母对他们的爱的意义表现得要深远得多。

有病的孩子比正常孩子更需要我们在道义上支持他们,培养他们的勇气,以战胜困难。疾病对孩子是严峻的考验,使孩子们更感到他们无能力为力的渺小。怜悯就更增加这种坏的影响,挫伤孩子们战胜疾病的勇气和毅力。怜悯总是暗示着恩惠、恩典,并不增进勇气。父母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对孩子和蔼可亲,同时拒绝替孩子们干他们能干的事情。恢复过程常常对孩子和父母是最困难的过程。如果用鼓励来代替怜悯和不必要的服务,会使孩子很快地适应正常的生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