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社会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九大方面: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环境因素、人的因素、社会因素、科技因素、全球化、社会规划。人的因素就包括人的行为、素质心理和变化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家庭也在不断发展。在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在发展变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市场配置劳动力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劳动年龄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贫困地区迁移到富裕地区,传统的大家庭解体,家庭结构趋向核心化,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传统的家庭赡养功能弱化。老年空巢家庭增多,家庭养老资源减少,由于子女、孙子女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时老龄化日趋严重,家庭中出现几代人同老的状况,使后代难以承负照顾老人的重任,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状况下,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问题日益突出。去2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迁,对中国的家庭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目前家庭结构和形式正在发生迅速变化:传统的大家庭向多元化、个性化家庭的迅速转变,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家庭、家族对社会人口方面的种种影响,包括就业、婚姻、生育及死亡率等等。

以把婚姻家庭变动与社会变革联系起来,是因为人属于一种社会的人,社会的人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组织方式;同时人是一种经济的人,她要借助于一定的经济组织来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或通过某种经济组织获取生活资料。社会、经济组织方式的变化,将对人的生存方式带来直接的影响。首先受到影响的是人的婚姻家庭行为。21世纪中国婚姻呈现多元化趋势,家庭形式更为丰富。目前,在农村贫困家庭仍然为数不少;在城市,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就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贫困家庭出现增多趋势,家庭结构也出现变化:单亲家庭、无子女家庭、非婚家庭等形式渐趋增多。

去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迁,对中国的家庭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家庭结构和形式出现很多变化,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迅速转变,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步入了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不仅改变着社会,同时也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由于现代化是一种整体的社会变迁,它所引发的变革也是多方面的。中国的现代化尽管起步较晚,但感受到的却是全球范围内现代化浪潮的冲击。

传统的尊卑等级制度已不复存在,*不可能继续维持传统的以长幼尊卑为基础的尊严地位。不仅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中,实际上两代人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可能要老老实实地向我们的子女和学生学习。

社会学家唐灿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使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给中国的婚姻和家庭结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家庭结构呈现出以核心化家庭为主,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的趋势。中国的家庭模式呈现多样化,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婚姻功能正逐渐在被削弱。这说明除核心家庭外,其他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式样,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中国城乡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在大城市,由政策导致的强制性节育在很大程度上已转变为由观念导致的自愿节育,甚至不育。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婚姻在人们心中的的地位弱化,未婚同居现象迅速发展,并被社会默许,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满足,婚姻不是感情的唯一出路,让婚姻不再神圣。生育观的改变挑战了婚姻所特有的双系抚育功能,离婚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婚姻已非感情唯一出路。因此,中国的婚姻质量下降,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对待下一代的态度和养育方式,这种育儿文化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道路,而且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尊老与爱幼是两大源远而流长的民族传统。中国人重视儿童的程度大概是世界上罕见的,一旦有了儿女,父母就会处处先想到孩子,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尽可能过上好日子,其惜子之情就是到今天仍不减弱。但是,中国人绝不是为了爱孩子而爱孩子,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爱愈深,教愈严。这是因为孩子最终不是属于他们自己所有,做父母的从生一直到养,之所以尽心尽责,固然看重的首先是子嗣后继,支撑门庭,但归根结底都是在为社会尽义务。为了使孩子长大以后也能像他们一样合格地尽到做人的责任,就必须从小对他们严加管束。所以,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箴言,就有了“孟母三迁”的美谈。

出于重教,因而就尊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之所存,道之所存”,所以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就不同一般。“天地君亲师”,教师被放在一个极高的地位,赋予他“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功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绝对是不对称的。“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这样一种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社会完全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管束儿童,而少有两代人之间的平等对待、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放纵和抑制在这里获得了某种统一,对儿童的宠爱必须服从于训练和教育的要求。尽管社会在发生变化,但这种独特的育儿文化却在一代代中国人中延续,经过长期的因袭过程*为历史的积淀物而沉入到人们的深层意识当中去,并通过潜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习俗式的潜意识不是个人的,而是民族的,因而也是根深蒂固的,表现出来就是民族特征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对于今天的许多中国人来说,望子成龙甚至比自身成龙更重要,他们并不深究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只是凭借着一种历史的惯性去行事,或者,他们只是把上一辈对待自己的方式不加思索地转移给下一代。他们可以含辛茹苦,让孩子有一个优越的处境,获得细致周到的照顾。但同时他们又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把孩子抛到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甚至泯灭美好的天性,违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逼着他们去上各种特长班,去?奥校去超负荷地学习,去死记硬背大量无用的知识。或者过分宠爱,或者过分苛求,似乎很矛盾,但在很多父母看来这样做却是顺理成章的,他们说:“这都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他们已经用慈严并重把矛盾的两个方面尽善尽美地统一起来了。

这样一种育儿文化或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或阻碍中国教育的进步;或奔腾起伏,或缓缓流淌。但它从来未曾销声匿迹,而是活跃在人们思想的深处,支配着中国教育发展的走向,它更渗透了教育的各个层次,逐步地制度化,形成了今天的以能力为本位、以选拔为基本特征、以应试为主要内容的精英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发展,泯灭人的美好天性,抑制人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态度前后也要一致。此一时、彼一时,不能高兴时就无原则,一味宽容,不高兴时就无原则,一味宽容,不高兴时就一概禁止,斥责。不能说话不算数,前后矛盾,家长说错了。应当认错,甚至道歉,为孩子树立知错改的好榜样。家长的威信会更高,教育效果也就强了。

这样一种育儿文化影响到学校中来,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成了社会对个人进行鉴别和选拔的一个筛选器,每个人都被迫通过这样一个机制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以能力为本位的社会,在进行社会分工的时候,必须把才能与机会、努力与报偿统一起来,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筛选机制是一种体现现代社会公平的必然选择。但是,被过分强化了的学校筛选功能使得学习在促进个人发展方面的功能难以发挥,在残酷竞争的环境下,学生的人格遭到扭曲,极大地损害了一代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又是现代学校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严格的等级制度、机械的记诵之学、压抑人性的教学方法导致了种种极其荒谬的结果。一次考试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一个偶然的失误就能断送一个人的前途,这又是极不公平、极不人道的。

综观以上所述,我们看到建设和谐家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深刻阐述了家庭建设对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问题联结着个人和社会。家庭成员的素质修养、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因素控制和主导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情感和行为,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往往会影响到社会。如果千千万万个家庭给社会传递了健康的情绪,就有助社会的和谐稳定;相反,则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建设和谐家庭,从小道理上说是为了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从大道理上讲,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唐灿《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李银河的《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