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维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1827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克伦威尔)序》,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直到1840年,他以丰富的戏剧,诗歌及小说创作显示出浪漫主义文学的实绩。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帝制,大肆进行*,雨果和他的政派发表宣言试图反抗,但遭到失败,政变后的12月11日,他被迫*国外。拿破仑三世垮台后,雨果结束了长期的*生活,凯旋式地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1885年,雨果逝世于巴黎,法兰西举国致哀,巴黎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葬礼。
成书时间:1831年
类别:长篇小说
内容导读
1831年前后,整个欧洲处于政治大动荡中,封建势力同资产阶级正在进行复辟与反复辟的复杂斗争。
在法国,17*年资产阶级革命中被*的波旁王朝,在国外封建势力的支持下,于1815年复辟。但资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历史潮流不可抗拒。1830年七月,法国爆发了革命,结束了波旁复辟王朝的封建统治。
《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就是作家借用了中世纪题材对封建*和天主教会罪行的总清算,也是对1815-1830年的波旁王朝反动暴政的深刻批判。
故事梗概如下:
又聋又丑而且严重驼背的加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克罗德神父收养,担任鸣钟人。一天克罗德神父偶见街头卖艺女爱斯梅拉达,立即就被其美丽的外表和独特的气质所吸引无法清修,痛苦不堪的克罗德指使加西莫多强掳爱斯梅拉达,却被菲比思所救。加西莫多不忍心爱斯梅被菲比思凌辱,错手杀死菲比思,结果神父却嫁祸给爱斯梅,爱斯梅被判死刑。不料行刑时,爱斯梅被加西莫多所救,藏于圣母院,克罗德神父仍无法从爱欲中解脱出来,但是又得不到想要的爱,于是再起杀机。最终爱斯梅拉达被埋伏的军队所杀……
《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
一、离奇的情节。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二、非凡的人物。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三、强烈的对比。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对比原则的运用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还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显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显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捣毁圣日尔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说写到这里,还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将起来捣毁巴士底狱,暗示了一七*年大革命的爆发。
相关链接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成书时间:1831年
类别:长篇小说
内容导读
1831年前后,整个欧洲处于政治大动荡中,封建势力同资产阶级正在进行复辟与反复辟的复杂斗争。
在法国,17*年资产阶级革命中被*的波旁王朝,在国外封建势力的支持下,于1815年复辟。但资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历史潮流不可抗拒。1830年七月,法国爆发了革命,结束了波旁复辟王朝的封建统治。
《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就是作家借用了中世纪题材对封建*和天主教会罪行的总清算,也是对1815-1830年的波旁王朝反动暴政的深刻批判。
故事梗概如下:
又聋又丑而且严重驼背的加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克罗德神父收养,担任鸣钟人。一天克罗德神父偶见街头卖艺女爱斯梅拉达,立即就被其美丽的外表和独特的气质所吸引无法清修,痛苦不堪的克罗德指使加西莫多强掳爱斯梅拉达,却被菲比思所救。加西莫多不忍心爱斯梅被菲比思凌辱,错手杀死菲比思,结果神父却嫁祸给爱斯梅,爱斯梅被判死刑。不料行刑时,爱斯梅被加西莫多所救,藏于圣母院,克罗德神父仍无法从爱欲中解脱出来,但是又得不到想要的爱,于是再起杀机。最终爱斯梅拉达被埋伏的军队所杀……
《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
一、离奇的情节。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二、非凡的人物。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三、强烈的对比。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对比原则的运用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还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显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显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捣毁圣日尔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说写到这里,还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将起来捣毁巴士底狱,暗示了一七*年大革命的爆发。
相关链接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