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恐龙之乡”四川省自贡市,埋藏在中侏罗纪下沙庙粗浅灰绿色砂岩之中的恐龙化石,其数量之多,门类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和埋藏之集中,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恐龙公墓是怎样形成的?

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看法不一,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第一种是原地埋藏论。

这种意见认为,在1亿6千万年前的中侏罗纪,大山铺地区河流纵横,湖泊广,气候温和,是恐龙生存繁衍的好场所。由于大批恐龙食了含砷量很高的植物而中毒突然暴死,被迅速埋藏于较平静的低能沙质浅滩环境中,属未搬运的原地埋藏。

但是,这种说法又使人感到证据不足。因为当时大山铺植物的砷含量的平均背景值是多少?致使恐龙暴死的砷含量又是多少?取样是否具有代表性?如能将这些质疑阐述清楚,这一理论必定是很理想而独特的。

第二种是异地埋藏论。

这种意见认为,恐龙是在异地死亡之后被搬运到本区埋藏下来的。主要证据是,本区恐龙化石已发掘采集100多个个体,其中完整或较完整的仅有30多个,约占总数的1/5;如果是原地埋藏,无疑应大都是完整或较完整的个体,而事实恰好相反。

第三种是综合论。

目前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这种意见,他们认为,大山铺恐龙公墓中大部分系被搬运后埋藏下来的,也有少部分为原地埋藏的,是综合形成的恐龙公墓。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