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树立榜样
第三十三章树立榜样
十天很快就过去了。//
在皇上的调派下,在远征军抵达之前广宁卫便已囤积了大量物资。花了两天的时间,将相应的物资移装到车营所属的轻车上。此外,一路行来很多轻车都有破损之处,因此这十天里也将那些破损的轻车进行了修理。
收到征召令的有邑贵族们也全部抵达。
当初接到征召令时,兀良哈郡王表示愿意提供五千骑兵,泰宁郡王和惠宁郡王均表示愿意提供四千骑兵,可皇上却只要求他们三家一共只提供三千骑兵。世上很多事情都是拧着来的。如果朱棣要求的数额超出了朵颜三卫所能承受的底线,那么他们多半会找出各种理由推脱——严重的时候,他们甚至会产生反叛的心思。如今他们自愿提供一万多兵马,朱棣却反过来只要求他们提供三千骑兵,结果三位郡王便产生了这样的联想:是不是大明朝有必胜的把握,所以限制他们派出的兵马数量,免得分走太多的军功?
有了这种想法后,朵颜三卫的三位郡王对于派兵一事更加热切了。可朱棣咬定了只让他们派出三千骑兵,多一个也不要。三位郡王沮丧之余,对这次战斗竟是莫名其妙地产生了必胜的信心,因此纷纷派遣自己的子侄率领精锐的部众出战。
其实朱棣对于这次战斗倒不是说有什么必胜的信心——尽管他开了金手指让火枪达到了十八世纪的水准,又发明了手榴弹、迫击炮这样地大杀器。而且还借用了戚继光的车营防守、骑兵追击的战斗理论,但这所有的一切毕竟没有经过事实的检验。
所以说,朱棣确实有信心,但这个信心却并非百分之百。之所以拒绝朵颜三卫派出更多的骑兵,是因为朱棣并没有在草原上与鞑靼人进行一场骑兵会战的打算,因此带更多地骑兵完全没必要。深入漠北需要消耗的粮食可不是小数目,而骑兵消耗地粮食更是步兵的数倍。带多了不必要的骑兵。反而会使粮草的消耗超过预算。
朱棣拒绝了朵颜三卫加派更多骑兵的好意,然而辽东汉籍有邑贵族们却被允许参加了这支队伍——表面上说是允许。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命令,因为朱棣专门为此下了密旨。
周武、赵武等有邑贵族也来到了广宁。他们来此并不是因为接到了征召令,而是因为接到通知说,朝廷对他们上次战斗中的表现很满意,决定给他们授勋,所以周武等人便过来了。
到了广宁之后,周武受到了神机营提督金铭地召见。
周武进了大营后。发现营帐里只有金铭一人,行过礼后正暗自奇怪,却见金铭肃然而起,南面而立。
“有旨意,”金铭严肃地说:“周武跪听宣旨。”
听了金铭这么一句,周武当时好半天没反应过来。一年前他只是一个大地主的庶子,连秀才都考不上,做梦都没有想过会有一天能够遇上这种场面。
好半天之后。周武才勉强回过神来,面朝金铭跪下。
该怎么回话呢?
下官……可我不是官啊?
学生……但我没有功名啊?
小人……有邑云骑尉怎么能自称小人?
许久,周武才颤声答道:“辽东有邑云骑尉周武,恭聆圣谕!”
听着听着,周武终于放下心来。圣旨里的话都是肯定他在那次战斗中的表现,并且还将辽东地区皇帝直属的封臣交给周武代管。这时周武一边听着圣旨。一边回忆着从评书戏文里听过的关于接圣旨的内容。当圣旨里褒扬奖励的话告了一个段落后,金铭顿了顿,然而周武却以为圣旨已经结束了。
“万岁,万岁,万万岁!”周武自然不晓得圣旨地结尾应该是“钦此”两字,只是见金铭似乎说完了,便按着记忆里评书戏文所说的程序闹出了这么一出。他得意洋洋地三跪九叩完毕正准备起身,金铭却急了,他之前也没干过传圣旨的活,没想到周武会闹出这么一出。金铭赶紧道:“慢着。皇上有话问你。”
周武愣了愣。心想怎么和戏文中说得不一样啊?
“皇上问你,上次战斗时你受了重伤。胆受伤否?”
周武大声答道:“没有!上过战场杀过人后,我的胆子更大了!”
金铭点点头,又道:“皇上告诉你,这次远征漠北,你可率众参加。”
皇上这么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可以参加这次远征,其中到底有什么玄虚?
见周武慢慢爬起来,向金铭打了一躬,然后兀自站着发怔,金铭暗叹道:此人有福!
原来,朱棣组织这次北征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击败鞑靼人地主力军队,而是去草原扫荡一番。既然是扫荡,那么烧杀自不用说,抢掠也不可避免。然而鞑靼人除了牲畜外,根本没什么好抢掠的。但是抢了越多的牲畜,则需要分派越多的人手管理牲畜——哪怕是使用俘虏管理牲畜,但俘虏也需要派人手监视不是?
为了不拖慢大军的行进速度,除了留下少量牲畜食用外,恐怕大多数只能就地杀掉。所以,朱棣便打算让一些非战斗人员跟随北征大军,军队一路抢,那些非战斗人员就一路将抢到的牲畜带回去。为此,朱棣还特意将一万贯大明宝钞作为一年期无息贷款,让金铭转交给周武作为本钱——总不可能让军人拼死拼活地战斗,然后让周武他们免费获得战利品吧?
这种事让普通的商人参与自然也是可以地。反正在足够的利益诱惑下,商人的胆子未必比军人小。但朱棣却决定将第一次扫荡地好处给周武。这样做是为了树立一个榜样。一个成功地榜样!
朱棣深知,一种新事物想要获得广大百姓的热情支持,那便必须让第一个吃螃蟹地人赚个盆满钵溢。这次移民辽东本来是好好地,可偏偏鞑靼入侵,结果导致辽东移民屯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所以,朱棣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只要让周武贩卖战利品地事情做成功了,待他带着大量的廉价的牲畜回去。那自然可以发一大笔横财。而且又因为随军行动的关系,周武还可以分得一些军功。这样。周武便能够更快地将自己的爵位提高,将领地发展壮大。之后,周武便可以衣锦还乡。万一周武本人对衣锦还乡不感兴趣,朱棣自然会再下一道密旨,命令他回到老家转一圈,让这种鼓舞人心的成功事迹被更多人知晓。
金铭自然不知道朱棣的深意,但身为这次军事行动地主要负责人。金铭却也可以大致估算出周武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所能得到的好处。剿灭一个大型部落,所获牲畜就能够以万来计算。即便只是剿灭一个中小型部落,所获牲畜也是数以千计。这些牲畜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财富了,更何况周武还可以将之运到关内去。
……
大军出发当天的誓师大会上,神机营提督金铭为一些辽东汉籍有邑贵族发放了勋章和奖励。
不久前辽东汉籍有邑贵族曾经和鞑靼人发生过一次小规模战斗。在这场小型战役中,辽东汉籍有邑贵族的部队损失率超过了三成,最终获得了惨胜。因此,凡是在这场战役中没被人揭发贪生怕死或逃离战场。均获得了铜质广宁战役勋章。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那支女直人雇佣军居然也人手获得了一枚铁质袍泽勋章。
接下来便是杀敌勋章。只有一个叫赵武的恩骑尉获得了铜质杀敌勋章外,其他人只获得了铁质杀敌勋章。
最后所发的是一枚金质战功勋章,授予这枚金质战功勋章时,场下发出了嗡嗡地议论声。战功勋章是大明帝国的最高级勋章,只授予出色完成使命的军人。有邑贵族参加战斗可被视同于军人。这一点倒没什么。可获得金质战功勋章的获得者是一个叫做周武的有邑云骑尉,若是换成军中级别,顶多只算得一个中低级军官。倒不是说金质战功勋章只能授给高级将领,但中低级军官或者普通士兵获得战功勋章有个前提条件,那便是必须有斩将夺旗或者在战斗中杀死大量敌人的个人英雄行为——难道说,台上那个貌不惊人地家伙竟然那么厉害?
接下来,负责授予勋章的金铭讲述了周武的事迹,于是众人的疑惑渐消。能够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这种表现也确实配得上一枚金质战功勋章。见台下仍然有小声的议论,金铭对周武说道:“周武。你把衣服脱了。”
见周武神情扭捏。金铭轻喝道:“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皇上说过,军人的伤痕就是最实在的勋章!”
于是周武脱下衣服。亮出了那满身的伤痕。
那么多触目惊心的伤痕,其中至少有五道狰狞地伤痕可以算得上是致命伤。见此情景,疑惑地也不再疑惑了,忌妒的也不再忌妒了,台下静得连根针落在地上也听得见。
接下来,金铭又向周武发放了奖励:一柄寒光闪闪可以吹毛断发地宝剑;一匹神骏无比的御马。在宝剑的剑身上,誊刻着“忠君卫国,忠心不贰”这八个字。一开始朱棣曾经想过还加上“御赐”两字,但后来一想又觉得不妥:封建社会规矩太大,皇帝御赐的物品必须以黄绸包裹并保存好,那样就违背了将宝剑奖给受勋者的初衷。
台下的士兵们望着那些挂着受勋者腰间的勋章,心中艳羡不已。
获得铁质勋章者,其身份便等同于秀才。也就是说,凡秀才所能享受的政治待遇,获得铁质勋章者均可享受。而获得铜质勋章者身份等同于举人,可以与知县同席而坐。获得金质勋章者更是不得了,能够见官不拜。而且,凡是获得铜质勋章以上者,无论是否为官身,其父母妻子均可以获得不等的封号。
誓师大会结束后大军出发,官兵们的士气被授勋仪式撩拨得极为高涨。
金铭鞭子轻轻向后一扫,那马一纵便跃出去。官兵们忙都紧随上来,整队人马像一团黑云,又像一股急速涌动的暗流,在昏溟苍茫的大草甸上绝尘而去。
……
以人头换茶叶政策实施以来,兀良哈蒙古人固然对袭击鞑靼蒙古人充满了积极性,但鞑靼人也不是泥捏的。被袭击过几次后,还没等鞑靼首领鬼力赤下达命令,各个隶属于鞑靼的游牧部落就已经自发地展开了血腥的报复。你来我往,杀来杀去,结果兀良哈与鞑靼之间便形成了一条没有人烟的缓冲地带。
过了缓冲地带后,神机营继续向西前进。
对于中原的大军而言,主动进攻游牧民族最困难的地方便是在于如何找到敌人——若是被敌人主动攻击却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种事发生时总是敌强我弱。
但是对于这次的扫荡部队来说,这却完全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同行的队伍中不仅有大量的兀良哈蒙古人,甚至还有投诚的鞑靼蒙古人。那些鞑靼人对目标区域极为熟悉,作为向导那是再好不过了。
游牧民族虽然居无定所,但也并非无迹可寻。因为游牧民族放牧的地点附近必须有水源。只要知道哪里有河流、湖泊,向着那些地方派出探子侦察也就够了。
而且这支军队的探子也异常充足。三千多蒙古骑兵,几乎每个人都能够胜任侦察工作。因此,这支远征部队以车队为中心,方圆百里之内的风吹草动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只要探子回报某处发现部落,如果对方规模并不是很大,便可以派遣骑兵杀过去。
步兵追不上游牧部落,但如果追杀者是由纯粹的骑兵组成,那么游牧部落的命运却注定会灭亡——若是抛弃牛羊等牲畜亡命逃跑,那么这个部落来年就会饿死;若是不抛弃牛羊等牲畜,却又如何能够摆脱骑兵的追杀?
如果探子回报发现了规模极大的部落,甚至是发现了鞑靼人的王帐,如果人数不超过一万,那便整支部队缓缓压过去——步兵的行军速度固然比不上骑兵,但急行军时至少比迁移中的部落要快上一些,迟早能够追上对方。而且,这支远征军也不必担心对方耍什么花招。有着极为熟悉对方的兀良哈蒙古人以及投降的鞑子,对方即便是分兵逃跑也无法迷惑远征军。因为蒙古人可以通过牲畜粪便判断出哪个方向才是大部队。
如果目标人数超过一万,朱棣定出的指导方针是不去主动招惹。毕竟这种车骑配合的战术攻击力并不是很强,主动攻击也没什么好处。当然,朱棣也并不担心神机营会被鞑靼人轻松吃掉。汉朝李陵能够以五千步兵抵挡十万匈奴人的进攻,那么以车阵作为屏障、以火枪和手榴弹作为攻击手段的神机营,怎么说也不应该比李陵表现得差吧?
最新全本:、、、、、、、、、、
十天很快就过去了。//
在皇上的调派下,在远征军抵达之前广宁卫便已囤积了大量物资。花了两天的时间,将相应的物资移装到车营所属的轻车上。此外,一路行来很多轻车都有破损之处,因此这十天里也将那些破损的轻车进行了修理。
收到征召令的有邑贵族们也全部抵达。
当初接到征召令时,兀良哈郡王表示愿意提供五千骑兵,泰宁郡王和惠宁郡王均表示愿意提供四千骑兵,可皇上却只要求他们三家一共只提供三千骑兵。世上很多事情都是拧着来的。如果朱棣要求的数额超出了朵颜三卫所能承受的底线,那么他们多半会找出各种理由推脱——严重的时候,他们甚至会产生反叛的心思。如今他们自愿提供一万多兵马,朱棣却反过来只要求他们提供三千骑兵,结果三位郡王便产生了这样的联想:是不是大明朝有必胜的把握,所以限制他们派出的兵马数量,免得分走太多的军功?
有了这种想法后,朵颜三卫的三位郡王对于派兵一事更加热切了。可朱棣咬定了只让他们派出三千骑兵,多一个也不要。三位郡王沮丧之余,对这次战斗竟是莫名其妙地产生了必胜的信心,因此纷纷派遣自己的子侄率领精锐的部众出战。
其实朱棣对于这次战斗倒不是说有什么必胜的信心——尽管他开了金手指让火枪达到了十八世纪的水准,又发明了手榴弹、迫击炮这样地大杀器。而且还借用了戚继光的车营防守、骑兵追击的战斗理论,但这所有的一切毕竟没有经过事实的检验。
所以说,朱棣确实有信心,但这个信心却并非百分之百。之所以拒绝朵颜三卫派出更多的骑兵,是因为朱棣并没有在草原上与鞑靼人进行一场骑兵会战的打算,因此带更多地骑兵完全没必要。深入漠北需要消耗的粮食可不是小数目,而骑兵消耗地粮食更是步兵的数倍。带多了不必要的骑兵。反而会使粮草的消耗超过预算。
朱棣拒绝了朵颜三卫加派更多骑兵的好意,然而辽东汉籍有邑贵族们却被允许参加了这支队伍——表面上说是允许。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命令,因为朱棣专门为此下了密旨。
周武、赵武等有邑贵族也来到了广宁。他们来此并不是因为接到了征召令,而是因为接到通知说,朝廷对他们上次战斗中的表现很满意,决定给他们授勋,所以周武等人便过来了。
到了广宁之后,周武受到了神机营提督金铭地召见。
周武进了大营后。发现营帐里只有金铭一人,行过礼后正暗自奇怪,却见金铭肃然而起,南面而立。
“有旨意,”金铭严肃地说:“周武跪听宣旨。”
听了金铭这么一句,周武当时好半天没反应过来。一年前他只是一个大地主的庶子,连秀才都考不上,做梦都没有想过会有一天能够遇上这种场面。
好半天之后。周武才勉强回过神来,面朝金铭跪下。
该怎么回话呢?
下官……可我不是官啊?
学生……但我没有功名啊?
小人……有邑云骑尉怎么能自称小人?
许久,周武才颤声答道:“辽东有邑云骑尉周武,恭聆圣谕!”
听着听着,周武终于放下心来。圣旨里的话都是肯定他在那次战斗中的表现,并且还将辽东地区皇帝直属的封臣交给周武代管。这时周武一边听着圣旨。一边回忆着从评书戏文里听过的关于接圣旨的内容。当圣旨里褒扬奖励的话告了一个段落后,金铭顿了顿,然而周武却以为圣旨已经结束了。
“万岁,万岁,万万岁!”周武自然不晓得圣旨地结尾应该是“钦此”两字,只是见金铭似乎说完了,便按着记忆里评书戏文所说的程序闹出了这么一出。他得意洋洋地三跪九叩完毕正准备起身,金铭却急了,他之前也没干过传圣旨的活,没想到周武会闹出这么一出。金铭赶紧道:“慢着。皇上有话问你。”
周武愣了愣。心想怎么和戏文中说得不一样啊?
“皇上问你,上次战斗时你受了重伤。胆受伤否?”
周武大声答道:“没有!上过战场杀过人后,我的胆子更大了!”
金铭点点头,又道:“皇上告诉你,这次远征漠北,你可率众参加。”
皇上这么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可以参加这次远征,其中到底有什么玄虚?
见周武慢慢爬起来,向金铭打了一躬,然后兀自站着发怔,金铭暗叹道:此人有福!
原来,朱棣组织这次北征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击败鞑靼人地主力军队,而是去草原扫荡一番。既然是扫荡,那么烧杀自不用说,抢掠也不可避免。然而鞑靼人除了牲畜外,根本没什么好抢掠的。但是抢了越多的牲畜,则需要分派越多的人手管理牲畜——哪怕是使用俘虏管理牲畜,但俘虏也需要派人手监视不是?
为了不拖慢大军的行进速度,除了留下少量牲畜食用外,恐怕大多数只能就地杀掉。所以,朱棣便打算让一些非战斗人员跟随北征大军,军队一路抢,那些非战斗人员就一路将抢到的牲畜带回去。为此,朱棣还特意将一万贯大明宝钞作为一年期无息贷款,让金铭转交给周武作为本钱——总不可能让军人拼死拼活地战斗,然后让周武他们免费获得战利品吧?
这种事让普通的商人参与自然也是可以地。反正在足够的利益诱惑下,商人的胆子未必比军人小。但朱棣却决定将第一次扫荡地好处给周武。这样做是为了树立一个榜样。一个成功地榜样!
朱棣深知,一种新事物想要获得广大百姓的热情支持,那便必须让第一个吃螃蟹地人赚个盆满钵溢。这次移民辽东本来是好好地,可偏偏鞑靼入侵,结果导致辽东移民屯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所以,朱棣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只要让周武贩卖战利品地事情做成功了,待他带着大量的廉价的牲畜回去。那自然可以发一大笔横财。而且又因为随军行动的关系,周武还可以分得一些军功。这样。周武便能够更快地将自己的爵位提高,将领地发展壮大。之后,周武便可以衣锦还乡。万一周武本人对衣锦还乡不感兴趣,朱棣自然会再下一道密旨,命令他回到老家转一圈,让这种鼓舞人心的成功事迹被更多人知晓。
金铭自然不知道朱棣的深意,但身为这次军事行动地主要负责人。金铭却也可以大致估算出周武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所能得到的好处。剿灭一个大型部落,所获牲畜就能够以万来计算。即便只是剿灭一个中小型部落,所获牲畜也是数以千计。这些牲畜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财富了,更何况周武还可以将之运到关内去。
……
大军出发当天的誓师大会上,神机营提督金铭为一些辽东汉籍有邑贵族发放了勋章和奖励。
不久前辽东汉籍有邑贵族曾经和鞑靼人发生过一次小规模战斗。在这场小型战役中,辽东汉籍有邑贵族的部队损失率超过了三成,最终获得了惨胜。因此,凡是在这场战役中没被人揭发贪生怕死或逃离战场。均获得了铜质广宁战役勋章。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那支女直人雇佣军居然也人手获得了一枚铁质袍泽勋章。
接下来便是杀敌勋章。只有一个叫赵武的恩骑尉获得了铜质杀敌勋章外,其他人只获得了铁质杀敌勋章。
最后所发的是一枚金质战功勋章,授予这枚金质战功勋章时,场下发出了嗡嗡地议论声。战功勋章是大明帝国的最高级勋章,只授予出色完成使命的军人。有邑贵族参加战斗可被视同于军人。这一点倒没什么。可获得金质战功勋章的获得者是一个叫做周武的有邑云骑尉,若是换成军中级别,顶多只算得一个中低级军官。倒不是说金质战功勋章只能授给高级将领,但中低级军官或者普通士兵获得战功勋章有个前提条件,那便是必须有斩将夺旗或者在战斗中杀死大量敌人的个人英雄行为——难道说,台上那个貌不惊人地家伙竟然那么厉害?
接下来,负责授予勋章的金铭讲述了周武的事迹,于是众人的疑惑渐消。能够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这种表现也确实配得上一枚金质战功勋章。见台下仍然有小声的议论,金铭对周武说道:“周武。你把衣服脱了。”
见周武神情扭捏。金铭轻喝道:“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皇上说过,军人的伤痕就是最实在的勋章!”
于是周武脱下衣服。亮出了那满身的伤痕。
那么多触目惊心的伤痕,其中至少有五道狰狞地伤痕可以算得上是致命伤。见此情景,疑惑地也不再疑惑了,忌妒的也不再忌妒了,台下静得连根针落在地上也听得见。
接下来,金铭又向周武发放了奖励:一柄寒光闪闪可以吹毛断发地宝剑;一匹神骏无比的御马。在宝剑的剑身上,誊刻着“忠君卫国,忠心不贰”这八个字。一开始朱棣曾经想过还加上“御赐”两字,但后来一想又觉得不妥:封建社会规矩太大,皇帝御赐的物品必须以黄绸包裹并保存好,那样就违背了将宝剑奖给受勋者的初衷。
台下的士兵们望着那些挂着受勋者腰间的勋章,心中艳羡不已。
获得铁质勋章者,其身份便等同于秀才。也就是说,凡秀才所能享受的政治待遇,获得铁质勋章者均可享受。而获得铜质勋章者身份等同于举人,可以与知县同席而坐。获得金质勋章者更是不得了,能够见官不拜。而且,凡是获得铜质勋章以上者,无论是否为官身,其父母妻子均可以获得不等的封号。
誓师大会结束后大军出发,官兵们的士气被授勋仪式撩拨得极为高涨。
金铭鞭子轻轻向后一扫,那马一纵便跃出去。官兵们忙都紧随上来,整队人马像一团黑云,又像一股急速涌动的暗流,在昏溟苍茫的大草甸上绝尘而去。
……
以人头换茶叶政策实施以来,兀良哈蒙古人固然对袭击鞑靼蒙古人充满了积极性,但鞑靼人也不是泥捏的。被袭击过几次后,还没等鞑靼首领鬼力赤下达命令,各个隶属于鞑靼的游牧部落就已经自发地展开了血腥的报复。你来我往,杀来杀去,结果兀良哈与鞑靼之间便形成了一条没有人烟的缓冲地带。
过了缓冲地带后,神机营继续向西前进。
对于中原的大军而言,主动进攻游牧民族最困难的地方便是在于如何找到敌人——若是被敌人主动攻击却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种事发生时总是敌强我弱。
但是对于这次的扫荡部队来说,这却完全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同行的队伍中不仅有大量的兀良哈蒙古人,甚至还有投诚的鞑靼蒙古人。那些鞑靼人对目标区域极为熟悉,作为向导那是再好不过了。
游牧民族虽然居无定所,但也并非无迹可寻。因为游牧民族放牧的地点附近必须有水源。只要知道哪里有河流、湖泊,向着那些地方派出探子侦察也就够了。
而且这支军队的探子也异常充足。三千多蒙古骑兵,几乎每个人都能够胜任侦察工作。因此,这支远征部队以车队为中心,方圆百里之内的风吹草动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只要探子回报某处发现部落,如果对方规模并不是很大,便可以派遣骑兵杀过去。
步兵追不上游牧部落,但如果追杀者是由纯粹的骑兵组成,那么游牧部落的命运却注定会灭亡——若是抛弃牛羊等牲畜亡命逃跑,那么这个部落来年就会饿死;若是不抛弃牛羊等牲畜,却又如何能够摆脱骑兵的追杀?
如果探子回报发现了规模极大的部落,甚至是发现了鞑靼人的王帐,如果人数不超过一万,那便整支部队缓缓压过去——步兵的行军速度固然比不上骑兵,但急行军时至少比迁移中的部落要快上一些,迟早能够追上对方。而且,这支远征军也不必担心对方耍什么花招。有着极为熟悉对方的兀良哈蒙古人以及投降的鞑子,对方即便是分兵逃跑也无法迷惑远征军。因为蒙古人可以通过牲畜粪便判断出哪个方向才是大部队。
如果目标人数超过一万,朱棣定出的指导方针是不去主动招惹。毕竟这种车骑配合的战术攻击力并不是很强,主动攻击也没什么好处。当然,朱棣也并不担心神机营会被鞑靼人轻松吃掉。汉朝李陵能够以五千步兵抵挡十万匈奴人的进攻,那么以车阵作为屏障、以火枪和手榴弹作为攻击手段的神机营,怎么说也不应该比李陵表现得差吧?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