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张伟业在长安城里好好地玩了玩,过去他常去的地方都去转了一圈,美中不足的是他的许多死党都不在长安城,留在长安的也进了军校或禁卫军、御林军,他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到处惹事生非了。而且李萧也不在,据说要过一段日子才能回来,看来大家现在都有自己的事情做,这年头想找个闲人可真不容易。
三天之后,张伟业换上崭新的少校军服,再一次进宫来到了宣室殿,这一次石显不在,张伟业也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进殿陪着刘奭,只得在殿门外侯着。现在,正是刘奭审阅奏章的时间,张伟业看到不断有人将内阁已经讨论过的奏折送来,然后又将审阅过的奏章送回去,十几个小吏就像走马灯似的在宣室殿与广阳殿之间来回奔波。
张伟业正瞧着,里面突然传出话来,说皇上要张伟业进去。张伟业不敢怠慢,理了理军服,走了进去,还没来得及行礼,就让刘奭叫到了身边。
“伟业啊,来,站到朕的身边,陪朕说说话。”
原来今天石显不在,刘奭一个人觉得无趣,所以找他来说说话。张伟业应了一声,走了过去,开始的时候他还担心会影响刘奭审阅奏章,可他一会儿就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刘奭只是把各地的奏章打开来看了看,然后在内阁的批示后面再写上一个“照准”就算是完事了,一连十几本都是如此。张伟业现在才明白,原来刘奭干的都是这种机械活,怪不得可以一心两用了。
刘奭看完一份奏章,然后随手递给了张伟业,说道:“来,瞧瞧这份。”
“我?!”张伟业愣了一下,见刘奭已经把奏章递了过来,这才小心地接过并打开,原来这份是张雄的军报,此次出击匈奴之战已经结束,汉军一直打到乌拉尔河边上,匈奴人由始至终都没有组织起像样的抵抗,此役共杀死匈奴人近三万,俘虏超过五万,牛羊马匹无数。现在张雄已经开始撤兵回阿兰州了,他要求以后要经常组织这样的出击,使得匈奴人不敢越过乌拉尔河。张伟业还特意看了一下内阁的批示,已经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让他将有功将士报上来,以便封赏。
张伟业看完之后恭敬地将奏章递回给刘奭,刘奭接过来一边写下“照准”二字,一边问他:“怎么样?这个是不是你最关心的。”
“是,这真是一个好消息。”
“呵呵,你这伯父还真厉害,到底是定国公的后人,朝廷还没来得及把粮草辎重运上去,他仗都打完了。”
张伟业也说了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此法的确可行,匈奴人不过三十多万,一仗就被我们消灭了近十万,照这样下去,再有两次这样的进攻,匈奴人可就没了。”
刘奭笑了:“你还真会算,要是都这么简单就好了。”说着,他又拿起一份奏折,当他看完这份奏折之后,脸上的笑容没有了。
“陛下,怎么了?”张伟业没想到他的脸色说变就变。
“你看看吧。”刘奭再一次把奏折递给了张伟业,张伟业接过一看,原来是刘钦的奏折,他现在是御林军的中校团长,在这份奏章里,他要求领兵去边疆,可内阁却不同意,内阁要求晋升他为上校旅长,同时将他调到禁卫军去。张伟业有点迷茫,不知道为什么内阁不让他领兵出征,给了他一定的兵权却又不让他离开长安城。
张伟业没敢多问,但刘奭却主动解释道:“二弟急于表现自己,所以想去边疆,可内阁认为他现在能力不够,想让他多历练历练。朕也觉得太尉此举是对的,但二弟却不这么想,他觉得所有的人都在防着他。”
“防着他?”张伟业不明白其中的缘由。
刘奭没再解释,他想了想,然后对张伟业说道:“伟业啊,有件事要你去办。”
“陛下请说。”
“朕想让你去劝劝他,朕知道你和他关系不错,你就和他说,朕会让他上战场的,不过不是现在,让他耐住性子等一等。”
“是!”张伟业应了一声就准备出去,还没到门口又被刘奭叫了回来。
“陛下,还有什么要吩咐的?”
刘奭站起身来在大殿里来回走了几圈,然后对张伟业说道:“你在这里等一下,朕去取件东西。”说完,他转身离开宣室殿去了后面。
张伟业不知道他去拿什么东西,只得在原地等着。过了一会儿,刘奭回来了,这一次,他手里捧着一个盒子,一个檀木的盒子!一见这个盒子,张伟业的眼睛一亮,他已经是第三次见到这种盒子,前两次一次是在自己家里,另一次是在军校的三贤祠里,他相信,刘奭手里的这个盒子一定也装着一本天书,这是他知道的第五本天书!
刘奭走到他的面前,然后说道:“伟业啊,你去把这个交给刘钦,告诉他,在他离京之前,这本书就由他保管,等他离京之时再还给朕。你让他多抽点时间看看这本书,可能对他会有好处的。”
“是!”张伟业恭敬地接过木盒,退出了宣室殿。刘奭不放心,又派了四个侍卫跟随护送。
张伟业带着人出了长乐宫,然后来到了刘钦的公爵府。听说张伟业来了,刘钦急忙让人把他请进来。
刘钦没有客套,直接问他:“听说你现在天天忙着陪王伴驾,怎么有空来我这里?”
“钦哥,是皇上让我来到的。”
“有什么事吗?”
“皇上让我来劝劝你。”
“劝我?劝我什么?我想去边疆又不碍他们的事,干嘛老跟我过不去。”听完张伟业的话,刘钦的脸色变得不大好看。
张伟业没有说话,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劝,他发觉刘钦已经变了,与自己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推心置腹的交流了。刘钦又问他:“皇兄怎么想起来让你来劝我?”
“哦,今天石大人不在,皇上看到你的奏折的时候我正好在旁边,内阁是想调你去禁卫军任旅长。”
“怎么?石显那个马屁精会不在?”看得出张钦对石显没有好印象,“伟业啊,这事你就别管了,我不在乎是团长还是旅长,内阁要是真为我好,就应该让我上战场。他们不让我去是因为他们都防着我,这里面的来龙去脉你不明白。”
张伟业见他的态度很坚决,也不想再说什么,他只得告诉刘钦:“皇上让我带个话,他说迟早会让你上战场的,不过不是现在。”
“那是什么时候?”
“这个……皇上没说,不过皇上让我给你带了个东西,他说在你离开长安之前,这件东西就由你来保管?”
“什么东西?”
“进来!”张伟业对外面喊了一声,一名侍卫捧着装天书的木盒走了进来,把木盒放在了桌子上,然后又退了出去。
“天书?!”刘钦马上也认出了这个盒子,他不敢相信刘奭会把这个交给自己保管。
“就是它,皇上说了,这件东西就放你这里,他让你没事的时候好好地看一看。”
刘钦急忙打开木盒,里面果真有一本书,封面上写“治国方略”四个字。刘钦小心地拿出这本书,轻轻地翻开书页,他快速地把书翻了一遍,当翻到最后两页时他“咦”了一声:“这是什么?”
“什么?”张伟业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也把头伸了过去,结果他看到这本书的最后两页全是数字,一组一组的数字。
张伟业看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他只得摇了摇头:“我不知道,要不你去问问皇上?”
“算了,以后再说吧。”刘钦的态度明显好了许多,刘奭能把这本书交给他,说明刘奭对自己还是信任的。
张伟业看着刘钦把书收起来,然后才说道:“钦哥,你也别想这么多了,有空我去问问二叔公,问问他是怎么想的。”
刘钦点了点头,又对他说道:“伟业啊,你在皇上身边做事一定要小心点,千万不能像孩子一样,遇事要多动脑筋。还有,对石显你要防着点,他可不是什么好东西。”
“嗯,知道了。”张伟业随口答应着,他可没把刘钦的话放在心上。
三天之后,张伟业换上崭新的少校军服,再一次进宫来到了宣室殿,这一次石显不在,张伟业也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进殿陪着刘奭,只得在殿门外侯着。现在,正是刘奭审阅奏章的时间,张伟业看到不断有人将内阁已经讨论过的奏折送来,然后又将审阅过的奏章送回去,十几个小吏就像走马灯似的在宣室殿与广阳殿之间来回奔波。
张伟业正瞧着,里面突然传出话来,说皇上要张伟业进去。张伟业不敢怠慢,理了理军服,走了进去,还没来得及行礼,就让刘奭叫到了身边。
“伟业啊,来,站到朕的身边,陪朕说说话。”
原来今天石显不在,刘奭一个人觉得无趣,所以找他来说说话。张伟业应了一声,走了过去,开始的时候他还担心会影响刘奭审阅奏章,可他一会儿就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刘奭只是把各地的奏章打开来看了看,然后在内阁的批示后面再写上一个“照准”就算是完事了,一连十几本都是如此。张伟业现在才明白,原来刘奭干的都是这种机械活,怪不得可以一心两用了。
刘奭看完一份奏章,然后随手递给了张伟业,说道:“来,瞧瞧这份。”
“我?!”张伟业愣了一下,见刘奭已经把奏章递了过来,这才小心地接过并打开,原来这份是张雄的军报,此次出击匈奴之战已经结束,汉军一直打到乌拉尔河边上,匈奴人由始至终都没有组织起像样的抵抗,此役共杀死匈奴人近三万,俘虏超过五万,牛羊马匹无数。现在张雄已经开始撤兵回阿兰州了,他要求以后要经常组织这样的出击,使得匈奴人不敢越过乌拉尔河。张伟业还特意看了一下内阁的批示,已经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让他将有功将士报上来,以便封赏。
张伟业看完之后恭敬地将奏章递回给刘奭,刘奭接过来一边写下“照准”二字,一边问他:“怎么样?这个是不是你最关心的。”
“是,这真是一个好消息。”
“呵呵,你这伯父还真厉害,到底是定国公的后人,朝廷还没来得及把粮草辎重运上去,他仗都打完了。”
张伟业也说了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此法的确可行,匈奴人不过三十多万,一仗就被我们消灭了近十万,照这样下去,再有两次这样的进攻,匈奴人可就没了。”
刘奭笑了:“你还真会算,要是都这么简单就好了。”说着,他又拿起一份奏折,当他看完这份奏折之后,脸上的笑容没有了。
“陛下,怎么了?”张伟业没想到他的脸色说变就变。
“你看看吧。”刘奭再一次把奏折递给了张伟业,张伟业接过一看,原来是刘钦的奏折,他现在是御林军的中校团长,在这份奏章里,他要求领兵去边疆,可内阁却不同意,内阁要求晋升他为上校旅长,同时将他调到禁卫军去。张伟业有点迷茫,不知道为什么内阁不让他领兵出征,给了他一定的兵权却又不让他离开长安城。
张伟业没敢多问,但刘奭却主动解释道:“二弟急于表现自己,所以想去边疆,可内阁认为他现在能力不够,想让他多历练历练。朕也觉得太尉此举是对的,但二弟却不这么想,他觉得所有的人都在防着他。”
“防着他?”张伟业不明白其中的缘由。
刘奭没再解释,他想了想,然后对张伟业说道:“伟业啊,有件事要你去办。”
“陛下请说。”
“朕想让你去劝劝他,朕知道你和他关系不错,你就和他说,朕会让他上战场的,不过不是现在,让他耐住性子等一等。”
“是!”张伟业应了一声就准备出去,还没到门口又被刘奭叫了回来。
“陛下,还有什么要吩咐的?”
刘奭站起身来在大殿里来回走了几圈,然后对张伟业说道:“你在这里等一下,朕去取件东西。”说完,他转身离开宣室殿去了后面。
张伟业不知道他去拿什么东西,只得在原地等着。过了一会儿,刘奭回来了,这一次,他手里捧着一个盒子,一个檀木的盒子!一见这个盒子,张伟业的眼睛一亮,他已经是第三次见到这种盒子,前两次一次是在自己家里,另一次是在军校的三贤祠里,他相信,刘奭手里的这个盒子一定也装着一本天书,这是他知道的第五本天书!
刘奭走到他的面前,然后说道:“伟业啊,你去把这个交给刘钦,告诉他,在他离京之前,这本书就由他保管,等他离京之时再还给朕。你让他多抽点时间看看这本书,可能对他会有好处的。”
“是!”张伟业恭敬地接过木盒,退出了宣室殿。刘奭不放心,又派了四个侍卫跟随护送。
张伟业带着人出了长乐宫,然后来到了刘钦的公爵府。听说张伟业来了,刘钦急忙让人把他请进来。
刘钦没有客套,直接问他:“听说你现在天天忙着陪王伴驾,怎么有空来我这里?”
“钦哥,是皇上让我来到的。”
“有什么事吗?”
“皇上让我来劝劝你。”
“劝我?劝我什么?我想去边疆又不碍他们的事,干嘛老跟我过不去。”听完张伟业的话,刘钦的脸色变得不大好看。
张伟业没有说话,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劝,他发觉刘钦已经变了,与自己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推心置腹的交流了。刘钦又问他:“皇兄怎么想起来让你来劝我?”
“哦,今天石大人不在,皇上看到你的奏折的时候我正好在旁边,内阁是想调你去禁卫军任旅长。”
“怎么?石显那个马屁精会不在?”看得出张钦对石显没有好印象,“伟业啊,这事你就别管了,我不在乎是团长还是旅长,内阁要是真为我好,就应该让我上战场。他们不让我去是因为他们都防着我,这里面的来龙去脉你不明白。”
张伟业见他的态度很坚决,也不想再说什么,他只得告诉刘钦:“皇上让我带个话,他说迟早会让你上战场的,不过不是现在。”
“那是什么时候?”
“这个……皇上没说,不过皇上让我给你带了个东西,他说在你离开长安之前,这件东西就由你来保管?”
“什么东西?”
“进来!”张伟业对外面喊了一声,一名侍卫捧着装天书的木盒走了进来,把木盒放在了桌子上,然后又退了出去。
“天书?!”刘钦马上也认出了这个盒子,他不敢相信刘奭会把这个交给自己保管。
“就是它,皇上说了,这件东西就放你这里,他让你没事的时候好好地看一看。”
刘钦急忙打开木盒,里面果真有一本书,封面上写“治国方略”四个字。刘钦小心地拿出这本书,轻轻地翻开书页,他快速地把书翻了一遍,当翻到最后两页时他“咦”了一声:“这是什么?”
“什么?”张伟业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也把头伸了过去,结果他看到这本书的最后两页全是数字,一组一组的数字。
张伟业看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他只得摇了摇头:“我不知道,要不你去问问皇上?”
“算了,以后再说吧。”刘钦的态度明显好了许多,刘奭能把这本书交给他,说明刘奭对自己还是信任的。
张伟业看着刘钦把书收起来,然后才说道:“钦哥,你也别想这么多了,有空我去问问二叔公,问问他是怎么想的。”
刘钦点了点头,又对他说道:“伟业啊,你在皇上身边做事一定要小心点,千万不能像孩子一样,遇事要多动脑筋。还有,对石显你要防着点,他可不是什么好东西。”
“嗯,知道了。”张伟业随口答应着,他可没把刘钦的话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