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用于灌溉农田的人工水渠,积年累月为农业提供便利,到了战争时期,还能够为本方部队提供行动掩护甚至作为战斗掩体。要论行赏的话,当初设计这条水渠的工程师理应获得一枚勋奖章。
和以往一样,夜袭部队并未携带笨重的反坦克装备,**和烈性炸倒是管够——德国缺乏稀有金属,缺乏汽油燃料,相较而言,最不缺乏的应该就是炸等化学品了。考虑到伏击战的需要,林恩自告奋勇地率领一小队士兵携带炸在路旁埋伏。
当然了,埋伏不是简简单单的埋炸、伏地等待。隔得太近,月光下容易被敌人提前发现;隔得太远,难以及时有效的控制炸。为了这个距离,林恩可花费了一番心思,他将自己的小队一分为二,自己带上亲点的布吕克和弗林斯在西端“打头。”进攻的号角也将从这里发出;另外三名经验较为丰富的士兵隔着上千米的距离在东端“截尾。”以便最大限度地给敌人制造破坏。
这一次,苏联人并没有让踌躇满志的林恩等待太久。就在前面那支战斗部队过去后不到半个小时,路面上再次传来了车辆的轰鸣声。拿着普通望远镜,林恩在月光下看到了第二条“黑色长蛇。”它的前后距离远远超过了之前设想的一公里。临时更换位置不仅容易暴露目标,短时间更难以寻觅到具有隐蔽性和保护性的位置,林恩当机立断,变“打头”为“击腹。”并以言语和两位同伴进行了沟通。
看得出来,弗林斯和布吕克都很紧张,林恩自己的心情亦十分忐忑。趁着敌人相隔尚远,他打趣地说:“伙计们,我们打这样一场伏击战,战果可要比普通部队一个团打一天还要大哩!就等着铁十字勋章吧!”
从参军服役的时候算起,三个人加入德队至少也有大半年时间,胸前却还都是空空如也,就连一枚战伤勋章都没有拿到(这个最好不拿)。生存固然重要,但对荣誉的渴望那是潜藏在血液和骨子里的。虽然林恩的话一点都不好笑,但三人还是各自面露笑容,稍稍调整心态准备迎战。
伴随着轰鸣声的增大,苏军纵队终于抵近这一段路。因为是大片的农田和零星的屋舍,这一带很是开阔,别说坦克,就连一门火炮都难以藏身。因此,苏军虽然以数辆吉普车和摩托车突前担当警戒,却没有很认真地沿途查看路边田野,更致命的是,他们自以为聪明地关闭了车灯,却忘记了明朗月光早已将他们的行迹照得一清二楚。
“趴着别动!”林恩小声提醒同伴,并将脑袋和身体紧贴地面。这时候,灰色调“豌豆迷彩装”的隐蔽效果就出来了,苏军的先遣车队以大约四十码的速度从近处驶过,却没有人注意到这三块危险的“石头”。
前面这一阵轰鸣声渐渐远去,后面更加磅礴的隆响声正在靠近。林恩抬头一看,嚯,排头居然有坦克,而且还不是两三辆!
在战争爆发时,苏联的工业规模与质量完全不及德国,但丰富的战略资源以及西方盟军的慷慨援助使得他们在战争后期组织起了远甚于德国的军工生产,仅1944年一年,苏联就制造出了近3万辆坦克,而且综合性能出色的t-34中型坦克占到了一半以上。以至于到了战争后期,他们在战场上似乎从不缺乏坦克。
如林恩最初所猜想的那样,这支长长的苏军纵队中确实有大量用于拖曳火炮的卡车,但即将上钩的鱼要比自己最初设想的更为凶悍——且不说这支车队达到了师级规模,也不管每一辆拖曳大炮的卡车上有多少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士兵,光排头那十多辆t-34看着就相当头疼了,这仗怎么打?
在没有配备对讲机和其他通讯装备的情况下,林恩这时候无和埃里克进行沟通,实际上打或者不打,决定权完全掌握在他自己手中。冷静地审视战场,林恩忽然有些懊恼和遗憾:要是突击小队能够配备一台无线电,直接引导本方炮火中途伏击这些苏军炮兵该有多好?
可是细细一想,此时德军终究不比美军,又失去了制空权,根本难以组织起足够强大的野战炮兵。若是重回几年前的辉煌时期,两三个批次的斯图卡就能够将敌人如此规模的车队炸得一塌糊涂吧!
在令人无比紧张和压抑的轰鸣声中,排头的t-34隆隆地从跟前驶过,林恩可以清楚看到炮塔上的坦克兵以及搭“顺风车”的步兵。他们就像是古代战争中被派来保护攻城器械的重骑兵,因为兵种的关系,他们带着与生俱来的高傲,对这种低强度的护送任务心有不屑,却又因为军令和责任而不得不认真对待,以至于看上去谨慎而又从容,潇洒却不松散。
“迟早有一天“”林恩本想在腹中恶狠狠地咒骂对方,却发现无论自己的怨念有多么深重,不久之后这些苏军官兵就将迎来胜利的狂欢,他们的红旗也将在柏林的国会大厦上高高飘扬,并在废墟中享受胜利者应得的奖赏。
震耳的轰鸣声中,每一辆t-34从跟前驶过时,林恩清楚感觉到身下地面的颤抖——难道就连大地也对这些凶悍的钢铁战车心怀恐惧了么?
最后一辆t-34终于过去了,接下来便是一辆接着一辆的卡车,道奇、通用还有苏联自产的嘎斯,五花八门的载重车辆拖曳着大大小小的榴弹炮,现代化的装备取代了当年的马拉大炮,效率成倍提升的同时,对战争对立面的德队所造成的压力不也成倍增加了吗?
干!
心中一声呐喊,林恩怒目而视前方,等数到第十辆卡车,他低吼了一声“拉”。
伏于身旁的两人,连忙拉拽手中的绳索。
为了确保炸龘药及时引爆,他们在绳索另一端做了“双保险”处理,即发火**和手榴弹。只要其中一种能够顺利引燃,安置在公路旁边并且堆砌了石块的烈性炸龘药就能够让苏联人好好提前体验一下“路边炸龘弹”的惊人威力!
轰!轰!
单纯的爆炸声以震天动地之势席卷而来,地面变成了弹床,趴在距离公路足有二十多米的凹地,林恩仍感觉自己被小幅度地弹离了地面,不仅耳朵瞬间失聪,就连五脏六腑也如同破碎了一般产生剧烈的绞痛。接连三次爆炸,他像是在鬼门关口徘徊三趟,觉得自己随时都会死去,却又在瞬息之后恢复了清醒意识。
剧烈的爆炸声刚刚消去,耳边即爆发出了激烈的枪声。须臾,三声同样巨大的爆炸从苏军车队后部传来——然而这一切都林恩来说都已经是难以辨听的声响。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抬起钢盔上积了一层泥屑的脑袋,炸龘药包的巨大威力使得近处的四五辆卡车都被炸翻,同伴们从水渠射出的密集子弹正以伏击之利肆虐周围的苏军卡车。由于车厢挡板根本不足以抵挡步龘枪子弹,许多苏军士兵在仓惶下车的过程中被击倒。
虽然自己的处境就已经够危险了,林恩却依然用他那敏锐的目光扫视战场。队伍前方的苏军坦克已经停住,一旦它们加入战斗,仅装备轻武器的德军夜战部队恐怕连招架之力都没有了。
趁着当面的苏军士兵还自顾不暇,林恩连忙伸手拽曳布吕克和弗林斯:“撤啊!撤啊!”
两名士兵显然是被这强劲的爆炸给弄懵了,他们晕乎乎地爬起来往后面跑,连滚带爬的姿势那里像是勇敢伏击强敌的英雄?
论胆量,林恩其实并没有过人之处,但一半是为了给远期目标作行为铺垫,一半是受到了内心深处的鼓动,他卯足劲顶在后面,一边撤退还一边端枪瞄准——这会儿开火简直是自寻死路,所以说白了,这也就是一次危险的“作秀”。
...
和以往一样,夜袭部队并未携带笨重的反坦克装备,**和烈性炸倒是管够——德国缺乏稀有金属,缺乏汽油燃料,相较而言,最不缺乏的应该就是炸等化学品了。考虑到伏击战的需要,林恩自告奋勇地率领一小队士兵携带炸在路旁埋伏。
当然了,埋伏不是简简单单的埋炸、伏地等待。隔得太近,月光下容易被敌人提前发现;隔得太远,难以及时有效的控制炸。为了这个距离,林恩可花费了一番心思,他将自己的小队一分为二,自己带上亲点的布吕克和弗林斯在西端“打头。”进攻的号角也将从这里发出;另外三名经验较为丰富的士兵隔着上千米的距离在东端“截尾。”以便最大限度地给敌人制造破坏。
这一次,苏联人并没有让踌躇满志的林恩等待太久。就在前面那支战斗部队过去后不到半个小时,路面上再次传来了车辆的轰鸣声。拿着普通望远镜,林恩在月光下看到了第二条“黑色长蛇。”它的前后距离远远超过了之前设想的一公里。临时更换位置不仅容易暴露目标,短时间更难以寻觅到具有隐蔽性和保护性的位置,林恩当机立断,变“打头”为“击腹。”并以言语和两位同伴进行了沟通。
看得出来,弗林斯和布吕克都很紧张,林恩自己的心情亦十分忐忑。趁着敌人相隔尚远,他打趣地说:“伙计们,我们打这样一场伏击战,战果可要比普通部队一个团打一天还要大哩!就等着铁十字勋章吧!”
从参军服役的时候算起,三个人加入德队至少也有大半年时间,胸前却还都是空空如也,就连一枚战伤勋章都没有拿到(这个最好不拿)。生存固然重要,但对荣誉的渴望那是潜藏在血液和骨子里的。虽然林恩的话一点都不好笑,但三人还是各自面露笑容,稍稍调整心态准备迎战。
伴随着轰鸣声的增大,苏军纵队终于抵近这一段路。因为是大片的农田和零星的屋舍,这一带很是开阔,别说坦克,就连一门火炮都难以藏身。因此,苏军虽然以数辆吉普车和摩托车突前担当警戒,却没有很认真地沿途查看路边田野,更致命的是,他们自以为聪明地关闭了车灯,却忘记了明朗月光早已将他们的行迹照得一清二楚。
“趴着别动!”林恩小声提醒同伴,并将脑袋和身体紧贴地面。这时候,灰色调“豌豆迷彩装”的隐蔽效果就出来了,苏军的先遣车队以大约四十码的速度从近处驶过,却没有人注意到这三块危险的“石头”。
前面这一阵轰鸣声渐渐远去,后面更加磅礴的隆响声正在靠近。林恩抬头一看,嚯,排头居然有坦克,而且还不是两三辆!
在战争爆发时,苏联的工业规模与质量完全不及德国,但丰富的战略资源以及西方盟军的慷慨援助使得他们在战争后期组织起了远甚于德国的军工生产,仅1944年一年,苏联就制造出了近3万辆坦克,而且综合性能出色的t-34中型坦克占到了一半以上。以至于到了战争后期,他们在战场上似乎从不缺乏坦克。
如林恩最初所猜想的那样,这支长长的苏军纵队中确实有大量用于拖曳火炮的卡车,但即将上钩的鱼要比自己最初设想的更为凶悍——且不说这支车队达到了师级规模,也不管每一辆拖曳大炮的卡车上有多少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士兵,光排头那十多辆t-34看着就相当头疼了,这仗怎么打?
在没有配备对讲机和其他通讯装备的情况下,林恩这时候无和埃里克进行沟通,实际上打或者不打,决定权完全掌握在他自己手中。冷静地审视战场,林恩忽然有些懊恼和遗憾:要是突击小队能够配备一台无线电,直接引导本方炮火中途伏击这些苏军炮兵该有多好?
可是细细一想,此时德军终究不比美军,又失去了制空权,根本难以组织起足够强大的野战炮兵。若是重回几年前的辉煌时期,两三个批次的斯图卡就能够将敌人如此规模的车队炸得一塌糊涂吧!
在令人无比紧张和压抑的轰鸣声中,排头的t-34隆隆地从跟前驶过,林恩可以清楚看到炮塔上的坦克兵以及搭“顺风车”的步兵。他们就像是古代战争中被派来保护攻城器械的重骑兵,因为兵种的关系,他们带着与生俱来的高傲,对这种低强度的护送任务心有不屑,却又因为军令和责任而不得不认真对待,以至于看上去谨慎而又从容,潇洒却不松散。
“迟早有一天“”林恩本想在腹中恶狠狠地咒骂对方,却发现无论自己的怨念有多么深重,不久之后这些苏军官兵就将迎来胜利的狂欢,他们的红旗也将在柏林的国会大厦上高高飘扬,并在废墟中享受胜利者应得的奖赏。
震耳的轰鸣声中,每一辆t-34从跟前驶过时,林恩清楚感觉到身下地面的颤抖——难道就连大地也对这些凶悍的钢铁战车心怀恐惧了么?
最后一辆t-34终于过去了,接下来便是一辆接着一辆的卡车,道奇、通用还有苏联自产的嘎斯,五花八门的载重车辆拖曳着大大小小的榴弹炮,现代化的装备取代了当年的马拉大炮,效率成倍提升的同时,对战争对立面的德队所造成的压力不也成倍增加了吗?
干!
心中一声呐喊,林恩怒目而视前方,等数到第十辆卡车,他低吼了一声“拉”。
伏于身旁的两人,连忙拉拽手中的绳索。
为了确保炸龘药及时引爆,他们在绳索另一端做了“双保险”处理,即发火**和手榴弹。只要其中一种能够顺利引燃,安置在公路旁边并且堆砌了石块的烈性炸龘药就能够让苏联人好好提前体验一下“路边炸龘弹”的惊人威力!
轰!轰!
单纯的爆炸声以震天动地之势席卷而来,地面变成了弹床,趴在距离公路足有二十多米的凹地,林恩仍感觉自己被小幅度地弹离了地面,不仅耳朵瞬间失聪,就连五脏六腑也如同破碎了一般产生剧烈的绞痛。接连三次爆炸,他像是在鬼门关口徘徊三趟,觉得自己随时都会死去,却又在瞬息之后恢复了清醒意识。
剧烈的爆炸声刚刚消去,耳边即爆发出了激烈的枪声。须臾,三声同样巨大的爆炸从苏军车队后部传来——然而这一切都林恩来说都已经是难以辨听的声响。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抬起钢盔上积了一层泥屑的脑袋,炸龘药包的巨大威力使得近处的四五辆卡车都被炸翻,同伴们从水渠射出的密集子弹正以伏击之利肆虐周围的苏军卡车。由于车厢挡板根本不足以抵挡步龘枪子弹,许多苏军士兵在仓惶下车的过程中被击倒。
虽然自己的处境就已经够危险了,林恩却依然用他那敏锐的目光扫视战场。队伍前方的苏军坦克已经停住,一旦它们加入战斗,仅装备轻武器的德军夜战部队恐怕连招架之力都没有了。
趁着当面的苏军士兵还自顾不暇,林恩连忙伸手拽曳布吕克和弗林斯:“撤啊!撤啊!”
两名士兵显然是被这强劲的爆炸给弄懵了,他们晕乎乎地爬起来往后面跑,连滚带爬的姿势那里像是勇敢伏击强敌的英雄?
论胆量,林恩其实并没有过人之处,但一半是为了给远期目标作行为铺垫,一半是受到了内心深处的鼓动,他卯足劲顶在后面,一边撤退还一边端枪瞄准——这会儿开火简直是自寻死路,所以说白了,这也就是一次危险的“作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