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的科举终于在一片抗议和不满声中结束,抗议原因是唐朝士子没有经历郡试便可直接参加京试,这令很多周朝士子深感不满,当科举名单公布后,来自唐朝各郡的士子竟然占到榜单的三成,也就是六十人左右,这更加令周朝士子抗议声一片。
而接下来太学的录取中,唐朝士子竟然占去一半的名额,终于点燃了十万周朝士子的怒火,最后爆发了十万士子的抗议大游行,但游行的后果却十分严重,士子们没有改变朝廷的决定,甚至也没有得到朝廷的一丝安抚,却使得天子为之震怒。
张铉用十分强硬的态度来回应士子们的诉求,直接剥夺了十三名游行组织者的功名,包括他们在郡试中考上的举人资格,其中四人还在京试中上榜,但他们也同样被剥夺了进士资格,不仅如此,朝廷责令各郡取消进京赶考的举人粮食补助一年,作为对他们参加游行的惩罚。
朝廷毫不留情地打击使周朝士子从狂热中清醒过来,失去了每个月三斗米的补助,令人很多士子懊悔不迭,尤其四名被削去进士资格的士子更是难以承受这个打击,当天晚上便洒泪离开中都回乡了。
声势浩大的游行在面临朝廷坚决而强硬的抵制后,只进行了一天便偃旗息鼓了,尤其当天晚上有消息传出,第二天还要参加游行的士子一律革去举人功名,五年内不准参加郡试和县试,这让所有的士子都害怕了,他们刻苦读书就是为了考上功名做官,如果五年内不准参加科举,他们将无颜面对家人。
第二天大街上冷冷清清,再没有人敢上街游行,士子们纷纷收拾行装返乡,唯恐被其他人的游行连累,一天之内,十万士子便走掉了大半,而数万唐朝士子也跟着返乡潮离开了中都,就在科举结束几天后,大周帝国的第一次武举也拉开了序幕。
参加武举的人数要远远低于科举,只有近万人参加,一大半都是来自军队,也有各郡推荐的郡兵将领,还有数百人是刚刚参加完科举的士子,他们也有资格参加武举。
武举只要通过资格试和兵部试两关便可拿到武举人的功名,武举人前五百名则有资格参加最后的军考,军考录取五十人,通过军考则获得武进士称号,同时升为鹰扬郎将,散官录为正五品定远将军。
资格试很简单,只有举重和射箭两项,举重要求举五十斤铁棍走一里,而射箭是开八斗步弓,五十步外十射七中,举重问题不大,绝大部分士子都能通过,但在射箭上却意外地淘汰了近一半人,这主要是紧张造成士子射箭脱靶,没有能做到十箭七中,大部分人都是十箭五中或者六中,在资格试惨被淘汰。
兵部试在兵部大校场内举行,只有一项,那就是骑射,要求士子在一通鼓结束前奔出一百五十步,并要射出三箭,五十步外的靶子三箭两中。
兵部试稍微宽容,每个参加考试的士子都有两次机会,以让那些因紧张而发挥失常的士子有一次补救机会。
不过如果第一次因紧张而发挥失常,即使通过第二次补救终于获得武举人功名,但他们还是没有机会参加最后的军试了,只有前五百名士子才有机会参加军试,这就要求一气呵成,而且成绩要好,首先是没有失误,心理素质稳定,也就是一次性完成,其次是看奔完一百五十步的耗时长短,最后是看射靶命中率,凭这三个成绩来进行排名,前五百名便可以参加军试。
军试是在城外大军营内举行,由兵部和军机台联合进行考试,考试分为策论和兵器两项,录取前五十名为武进士。
天还没有亮,五百名武举人便在十座大帐内开始了第一项策论考试,这是文试,要求士子们在两天内完成卷子答题。
每座大帐内灯火通明,大帐内十分安静,只听见笔头在纸上沙沙作响,两名监考官在大帐内来回踱步,监视着每一个士子的一举一动。
这时,主考官兵部尚书李景陪同着身穿常服的张铉走进了大营,李景一边走一边介绍道:“这次考生一共九千八百五十人,五千六百人通过了资格考,参加兵部考,最后两千五百七十四人获得了武举人的功名,按照事先规定,可升官一级,最高升为鹰击郎将,授游击将军散官,排名最前面的五百人则参加今天的军考,十人中能考中一人。”
“有没有不识字而弃权的?”张铉问道。
“还有有!”
李景很遗憾地说道:“有五十四人因不识字而弃权了,补了两次才补足五百人。”
这时,张铉走进了一顶大帐内,两名监考官吓得连忙躬身行礼,张铉摆摆手,示意他们不要惊动考生,他直接在后面的监考席前坐下,展开了试卷,试卷一共有六道题,其中前面五道小题是军队常识题,比如斥候夜间探查注意事项,驻营规则,军粮运输,作战鼓语和旗语,军法处斩条例等等。
最后一道大题是张铉亲自出的题目,《试论当前攻夺太原城之策》,这个题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周军正在太原和唐军对峙,双方的兵力情况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只要稍微关心都会了解到,但需要考生了解并州的局势,比如唐军是否会有援军、唐军的军粮储备等等。
这个题目张铉是借鉴了罗士信当年在燕郡攻打燕城时采用的办法,让士兵们各抒己见,只是张铉的题目更大,甚至要考虑到周唐两国的战争实力,泛泛而谈很容易,但真的要写深写透却不是那么容易了。
张铉沉吟片刻,他也提起了笔,在最后一道大题下面写了起来,他给主考官李景写出了自己的攻城想法,张铉在寿阳县和大将们反复推演,又在军机台和房玄龄详细探讨过,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标准答案,越接近这个答案,获得的分数就越高。
.......
就在中都参加军试的士子们奋笔疾书太原攻城方略之时,太原城外的十一万大周帝国的军队已经部署到位,周军是从东面和北面同时向太原出兵,所以两支大军一支驻扎在东南方向的榆次县,一支驻扎在西北方向的交城县。
东南方向是尉迟恭率领的八万主力,兼顾东面和南面对太原的包围,同时也方便接受从东面源源不断送来的粮食补给。
而西北方向是裴行俨率领的三万骑兵,他们不仅要配合八万主力与太原唐军的对峙,同时还负责截断唐军向西面的退路。
这两支军队任务都是一样,拖住太原的唐军,给其他战场的胜利创造条件。
这天上午,太原东城门缓缓开启,一支十人组成的唐军骑兵队从城内疾奔而出,他们快马加鞭,向榆次县方向疾奔而去,不到半个时辰,他们渐渐抵达了县城,这时,一支鸣镝从他们头顶‘嗖!’地射过,发出尖利的声响,紧接着两支周军巡哨骑兵从两边树林杀出,片刻将这支唐军骑兵团团围住,上百支弩箭对准了他们。
十名唐军士兵连忙举起手,为首士兵道:“我们是奉命去给尉迟将军送信,别无他意!”
周军为首校尉打量他们一下,看他们确实不像斥候,便喝令道:“收走兵器,蒙上头,押他们进城!”
周军士兵将十名唐军骑兵的战刀和匕首都收走,又用绳索将他们双手从前面捆住,用一只黑色布袋罩住头,巡哨骑兵带着他们向县城中而去。
将头罩住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为了防止唐军骑兵进城后看到一些不能泄露的军事秘密,十名唐军士兵被带进一间大屋子内等候,片刻,为首士兵被尉迟恭的亲兵领进了房间。
“你们屈突将军要对我说什么?”尉迟恭坐在桌案背后问道。
士兵从怀中取出一封文书,恭恭敬敬递上,“这时我家将军的战书,希望和将军在城外一战,两军决一死战。”
尉迟恭笑了起来,屈突通终于忍不住了,难道屈突通还看不出自己的策略吗?
或许是他想激怒自己出战攻城,破掉周军的对峙太原的战略。
尉迟恭连文书都没有拆开,便直接提笔在后面写了两个字,‘不战!’扔给了士兵。
“把他们送回去!”(未完待续。)
而接下来太学的录取中,唐朝士子竟然占去一半的名额,终于点燃了十万周朝士子的怒火,最后爆发了十万士子的抗议大游行,但游行的后果却十分严重,士子们没有改变朝廷的决定,甚至也没有得到朝廷的一丝安抚,却使得天子为之震怒。
张铉用十分强硬的态度来回应士子们的诉求,直接剥夺了十三名游行组织者的功名,包括他们在郡试中考上的举人资格,其中四人还在京试中上榜,但他们也同样被剥夺了进士资格,不仅如此,朝廷责令各郡取消进京赶考的举人粮食补助一年,作为对他们参加游行的惩罚。
朝廷毫不留情地打击使周朝士子从狂热中清醒过来,失去了每个月三斗米的补助,令人很多士子懊悔不迭,尤其四名被削去进士资格的士子更是难以承受这个打击,当天晚上便洒泪离开中都回乡了。
声势浩大的游行在面临朝廷坚决而强硬的抵制后,只进行了一天便偃旗息鼓了,尤其当天晚上有消息传出,第二天还要参加游行的士子一律革去举人功名,五年内不准参加郡试和县试,这让所有的士子都害怕了,他们刻苦读书就是为了考上功名做官,如果五年内不准参加科举,他们将无颜面对家人。
第二天大街上冷冷清清,再没有人敢上街游行,士子们纷纷收拾行装返乡,唯恐被其他人的游行连累,一天之内,十万士子便走掉了大半,而数万唐朝士子也跟着返乡潮离开了中都,就在科举结束几天后,大周帝国的第一次武举也拉开了序幕。
参加武举的人数要远远低于科举,只有近万人参加,一大半都是来自军队,也有各郡推荐的郡兵将领,还有数百人是刚刚参加完科举的士子,他们也有资格参加武举。
武举只要通过资格试和兵部试两关便可拿到武举人的功名,武举人前五百名则有资格参加最后的军考,军考录取五十人,通过军考则获得武进士称号,同时升为鹰扬郎将,散官录为正五品定远将军。
资格试很简单,只有举重和射箭两项,举重要求举五十斤铁棍走一里,而射箭是开八斗步弓,五十步外十射七中,举重问题不大,绝大部分士子都能通过,但在射箭上却意外地淘汰了近一半人,这主要是紧张造成士子射箭脱靶,没有能做到十箭七中,大部分人都是十箭五中或者六中,在资格试惨被淘汰。
兵部试在兵部大校场内举行,只有一项,那就是骑射,要求士子在一通鼓结束前奔出一百五十步,并要射出三箭,五十步外的靶子三箭两中。
兵部试稍微宽容,每个参加考试的士子都有两次机会,以让那些因紧张而发挥失常的士子有一次补救机会。
不过如果第一次因紧张而发挥失常,即使通过第二次补救终于获得武举人功名,但他们还是没有机会参加最后的军试了,只有前五百名士子才有机会参加军试,这就要求一气呵成,而且成绩要好,首先是没有失误,心理素质稳定,也就是一次性完成,其次是看奔完一百五十步的耗时长短,最后是看射靶命中率,凭这三个成绩来进行排名,前五百名便可以参加军试。
军试是在城外大军营内举行,由兵部和军机台联合进行考试,考试分为策论和兵器两项,录取前五十名为武进士。
天还没有亮,五百名武举人便在十座大帐内开始了第一项策论考试,这是文试,要求士子们在两天内完成卷子答题。
每座大帐内灯火通明,大帐内十分安静,只听见笔头在纸上沙沙作响,两名监考官在大帐内来回踱步,监视着每一个士子的一举一动。
这时,主考官兵部尚书李景陪同着身穿常服的张铉走进了大营,李景一边走一边介绍道:“这次考生一共九千八百五十人,五千六百人通过了资格考,参加兵部考,最后两千五百七十四人获得了武举人的功名,按照事先规定,可升官一级,最高升为鹰击郎将,授游击将军散官,排名最前面的五百人则参加今天的军考,十人中能考中一人。”
“有没有不识字而弃权的?”张铉问道。
“还有有!”
李景很遗憾地说道:“有五十四人因不识字而弃权了,补了两次才补足五百人。”
这时,张铉走进了一顶大帐内,两名监考官吓得连忙躬身行礼,张铉摆摆手,示意他们不要惊动考生,他直接在后面的监考席前坐下,展开了试卷,试卷一共有六道题,其中前面五道小题是军队常识题,比如斥候夜间探查注意事项,驻营规则,军粮运输,作战鼓语和旗语,军法处斩条例等等。
最后一道大题是张铉亲自出的题目,《试论当前攻夺太原城之策》,这个题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周军正在太原和唐军对峙,双方的兵力情况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只要稍微关心都会了解到,但需要考生了解并州的局势,比如唐军是否会有援军、唐军的军粮储备等等。
这个题目张铉是借鉴了罗士信当年在燕郡攻打燕城时采用的办法,让士兵们各抒己见,只是张铉的题目更大,甚至要考虑到周唐两国的战争实力,泛泛而谈很容易,但真的要写深写透却不是那么容易了。
张铉沉吟片刻,他也提起了笔,在最后一道大题下面写了起来,他给主考官李景写出了自己的攻城想法,张铉在寿阳县和大将们反复推演,又在军机台和房玄龄详细探讨过,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标准答案,越接近这个答案,获得的分数就越高。
.......
就在中都参加军试的士子们奋笔疾书太原攻城方略之时,太原城外的十一万大周帝国的军队已经部署到位,周军是从东面和北面同时向太原出兵,所以两支大军一支驻扎在东南方向的榆次县,一支驻扎在西北方向的交城县。
东南方向是尉迟恭率领的八万主力,兼顾东面和南面对太原的包围,同时也方便接受从东面源源不断送来的粮食补给。
而西北方向是裴行俨率领的三万骑兵,他们不仅要配合八万主力与太原唐军的对峙,同时还负责截断唐军向西面的退路。
这两支军队任务都是一样,拖住太原的唐军,给其他战场的胜利创造条件。
这天上午,太原东城门缓缓开启,一支十人组成的唐军骑兵队从城内疾奔而出,他们快马加鞭,向榆次县方向疾奔而去,不到半个时辰,他们渐渐抵达了县城,这时,一支鸣镝从他们头顶‘嗖!’地射过,发出尖利的声响,紧接着两支周军巡哨骑兵从两边树林杀出,片刻将这支唐军骑兵团团围住,上百支弩箭对准了他们。
十名唐军士兵连忙举起手,为首士兵道:“我们是奉命去给尉迟将军送信,别无他意!”
周军为首校尉打量他们一下,看他们确实不像斥候,便喝令道:“收走兵器,蒙上头,押他们进城!”
周军士兵将十名唐军骑兵的战刀和匕首都收走,又用绳索将他们双手从前面捆住,用一只黑色布袋罩住头,巡哨骑兵带着他们向县城中而去。
将头罩住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为了防止唐军骑兵进城后看到一些不能泄露的军事秘密,十名唐军士兵被带进一间大屋子内等候,片刻,为首士兵被尉迟恭的亲兵领进了房间。
“你们屈突将军要对我说什么?”尉迟恭坐在桌案背后问道。
士兵从怀中取出一封文书,恭恭敬敬递上,“这时我家将军的战书,希望和将军在城外一战,两军决一死战。”
尉迟恭笑了起来,屈突通终于忍不住了,难道屈突通还看不出自己的策略吗?
或许是他想激怒自己出战攻城,破掉周军的对峙太原的战略。
尉迟恭连文书都没有拆开,便直接提笔在后面写了两个字,‘不战!’扔给了士兵。
“把他们送回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