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北隋使臣抵达的长安的同样,洛阳也及时得到了这个重要的情报。
皇宫内,段达正在向王世充汇报他刚刚得到的消息。
“微臣从几名大商人那里得到消息,隋军正在大规模迁徙马邑、雁门和娄烦三郡的民众进河北,另外听说紫河那边的长城也重新修复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王世充坐在铺着白虎皮的龙榻上,冷冷地问道。
“陛下,微臣认为,这意味着突厥大军有可能会南侵,隋军在积极进行备战。”
“那么这是不是张铉派裴矩去长安的原因?想和唐军携手抵抗突厥人入侵。”
“应该就是这个原因,不过微臣认为,张铉是怕唐军从背后袭击他们,所以要先安抚住唐军。”
王世充冷哼一声,“应该是李渊怕才对,突厥人杀来,张铉军队撤回河北,太原就首当其冲了,朕搞不懂,为什么不是唐使去中都?”
段达暗暗叹息一声,张铉独立抗击突厥是想捞取天下名声,自己主公却不能理解,这是双方所站高度不同,段达不敢解释,以免引来王世充的暴怒。
但王世充并不关心突厥入侵,突厥入侵离他太远,他更关心隋唐两国将达成的停战协议,王世充有亲身体会,上一次就是因为隋军攻打高句丽,隋唐两国达成了停战协议,唐军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大规模进攻南襄道,险些把自己逼死。
如果这一次再达成停战协议,而隋军全力抵抗突厥,唐军会不会趁机进攻自己?王世充越想越有这个可能。
他负手在大殿上来回疾走,忽然停住脚步问道:“段相国认为隋唐之间会不会牺牲我们来达成妥协?”
段达一怔,“微臣不太明白陛下的意思?”
“就是唐军攻打洛阳,张铉装聋作哑,会不会?”
“这个......微臣觉得......”
段达的心思转得极快,在王世充脸上怒色出现之前,他终于想到了借口,“用萧铣做牺牲倒是有可能,但洛阳....是不是让步太大了一点。”
王世充极为刚愎自用,他一旦认定的事情就很难听别人的意见,他脸色十分难看,望着大殿外咬牙自言自语道:“以为我王世充是砧板上的鱼肉吗?想宰就宰,恐怕先宰杀的是你们自己。”
他当即令道:“令王太立刻来见朕!”
段达脸色大变,王太是王世充的侄子,主管长安和中都情报,王世充召见王太,必然是要出手了,恐怕要出大事。
段达心中着急,却不敢劝王世充,他知道王世充决心已下,谁也劝不了他。
.......
在长安西市内,有一家卖彩缎的店铺,叫做左氏彩衣绸缎店,在长安颇有一点名气,店铺占地约三亩,和其他西市的店铺一样,除了一间不大的门面外,其他都是以仓库为主,用后世的话来说,西市商铺大多做批发生意,大宗货物进大宗货物出,只是为了方便长安民众,才辟出一块门面进行零售,但对他们而言,仓库才是第一重要。
这家绸缎店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王世充在长安的情报点,王世充还没有建立情报署这样的专门机构,但并不代表他不关心情报,他收集长安和中都的情报也同样不遗余力。
情报点的首领就是这家绸缎店的掌柜,叫左怀德,三十余岁,十分精明能干,他自称和这家店的东主是亲戚关系,但他真实身份是王世充帐下的一名亲兵校尉,出任情报站首领已经有一年。
情报站成员连同左怀德在内一共有十四人,公开身份都是店伙计,平时利用各种渠道来收集长安和唐军的情报。
不过从十天前开始,情报点增加了二十名武艺高强的武士,增加这些武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对付北隋使者,那时北隋使者还没有出现,增加这二十名武士的真正原因,是王世充受到独孤怀恩刺杀案的启发,想在长安组织一支能执行特殊任务的队伍,包括刺杀、绑架、威胁等等,在关键时刻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就在隋唐谈判进入第二天的下午,一名伙计匆匆走进绸缎店后院,给掌柜左怀德送去了一份从洛阳刚刚送来的紧急鹰信。
左怀德在桌上打开鹰信,上面只有一句话,‘上谕:刺杀隋使’。
左怀德顿时呆住了,这竟然是天子王世充的命令,几天前他们接到过类似的命令,当时的命令是监视隋使,但现在却变成了刺杀隋使,这便给了左怀德极大的压力。
左怀德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苦苦思虑着刺杀隋使的办法。
......
隋唐间的谈判已进入第二天,第二天的谈判是在副使之间进行,但依然没有任何进展,几乎就是第一天下午的重复,双方都不肯让步,冷坐了一天,最后不欢而散。
这种冷场是谈判中常见的状态,实际上就是双方意志力的一种考验,就看谁先支撑不住,表现出让步的迹象。
不过谈判虽然不顺,但唐朝的礼数却表现得很好,又增派了五百军队参与贵宾馆保护,而内院则是由隋使自己的护卫负责保护,唐军士兵不准进内院一步。
使者的进出都有重兵护卫,而且裴矩下了严令,除了谈判以外,使团成员谁也不准出贵宾馆一步,当然温彦博例外,一些必要的外交活动都是由他去做。
这天晚上,一名隋军护卫提着一只食盒来到温彦博的院门前禀报道:“温使君,这是厨房送来的细粥,说是使君着急要的。”
正在看书的温彦博一怔,自己什么时候要过细粥,但他一转念便明白过来,笑道:“是我要的,拿给我。”
侍卫迟疑一下,“还没有验过,请容我们验过后再给侍郎送来。”
“这次就不必了,给我吧!我们自己会检验。”
侍卫还有一点迟疑,这也是裴矩下的严令,所有的饭食饮水都要严格检验,否则出意外,但温彦博已经吩咐手下把食盒接了过来,侍卫无奈,只得把检验的银针交给手下,告辞而去了。
温彦博打开食盒检查了一番,细粥内不可能有异常,很容易会被侍卫查到,他仔细检查食盒,最后在食盒底部找到了一张纸条。
高瑾告诉过他,情报署的人已经进入了厨房,所以温彦博便猜到,一定是情报署有消息告诉自己了。
他打开纸条在灯下看了一遍,随即将纸条烧掉了,纸条中告诉了他一个极为重要的消息。
..........
次日一早,温彦博穿戴整齐,坐上了马车前往皇城进行第三天的谈判,昨晚裴矩指示他,今天可以在长江水运上稍作让步,也就是允许江夏出产的铜铁走长江水道前往巴蜀,隋军水师不再拦截。
这是隋方做出的善意,那么作为回应,唐军也必须要释放相应的善意,这样,谈判才能继续推动下去,最终双方达成一致。
两辆马车缓缓在朱雀大街上北行,前面一辆马车是温彦博乘坐,马车宽大,便于他在马车内办公,而后面一辆马车是三名随从乘坐,前后左右有五十名隋军骑兵执盾护卫,戒备十分森严。
朱雀大街很宽,可以容五十辆马车并排而行,两旁树林繁茂,树木背后是高大的坊墙。
大街上行人不少,人来人往,格外热闹,五名唐军骑兵在最前面并排而行,为后面的马车开道,人们见马车到来,纷纷向两边闪开,站在两旁注视着车队,大家都知道马车内是隋朝使者,人们都带有几分敬意。
在车队经过一片临时集市时,由于买菜卖菜的人太多,马车放慢了速度,忽然,旁边有人大哭,“冤枉啊!老爷给我们做主!”
三名喊冤者向为首的马车冲来,来得非常突然,护卫在马车前的骑兵大惊,本能地拔刀向喊冤者冲去,“不准靠近!”
但就在执盾侍卫离开马车的瞬间,从左边人群中同时射出了密集的弩箭,二十支弩箭闪烁着蓝汪汪的光泽,强劲地洞穿车壁,射进了为首的马车之中。(未完待续。)
皇宫内,段达正在向王世充汇报他刚刚得到的消息。
“微臣从几名大商人那里得到消息,隋军正在大规模迁徙马邑、雁门和娄烦三郡的民众进河北,另外听说紫河那边的长城也重新修复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王世充坐在铺着白虎皮的龙榻上,冷冷地问道。
“陛下,微臣认为,这意味着突厥大军有可能会南侵,隋军在积极进行备战。”
“那么这是不是张铉派裴矩去长安的原因?想和唐军携手抵抗突厥人入侵。”
“应该就是这个原因,不过微臣认为,张铉是怕唐军从背后袭击他们,所以要先安抚住唐军。”
王世充冷哼一声,“应该是李渊怕才对,突厥人杀来,张铉军队撤回河北,太原就首当其冲了,朕搞不懂,为什么不是唐使去中都?”
段达暗暗叹息一声,张铉独立抗击突厥是想捞取天下名声,自己主公却不能理解,这是双方所站高度不同,段达不敢解释,以免引来王世充的暴怒。
但王世充并不关心突厥入侵,突厥入侵离他太远,他更关心隋唐两国将达成的停战协议,王世充有亲身体会,上一次就是因为隋军攻打高句丽,隋唐两国达成了停战协议,唐军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大规模进攻南襄道,险些把自己逼死。
如果这一次再达成停战协议,而隋军全力抵抗突厥,唐军会不会趁机进攻自己?王世充越想越有这个可能。
他负手在大殿上来回疾走,忽然停住脚步问道:“段相国认为隋唐之间会不会牺牲我们来达成妥协?”
段达一怔,“微臣不太明白陛下的意思?”
“就是唐军攻打洛阳,张铉装聋作哑,会不会?”
“这个......微臣觉得......”
段达的心思转得极快,在王世充脸上怒色出现之前,他终于想到了借口,“用萧铣做牺牲倒是有可能,但洛阳....是不是让步太大了一点。”
王世充极为刚愎自用,他一旦认定的事情就很难听别人的意见,他脸色十分难看,望着大殿外咬牙自言自语道:“以为我王世充是砧板上的鱼肉吗?想宰就宰,恐怕先宰杀的是你们自己。”
他当即令道:“令王太立刻来见朕!”
段达脸色大变,王太是王世充的侄子,主管长安和中都情报,王世充召见王太,必然是要出手了,恐怕要出大事。
段达心中着急,却不敢劝王世充,他知道王世充决心已下,谁也劝不了他。
.......
在长安西市内,有一家卖彩缎的店铺,叫做左氏彩衣绸缎店,在长安颇有一点名气,店铺占地约三亩,和其他西市的店铺一样,除了一间不大的门面外,其他都是以仓库为主,用后世的话来说,西市商铺大多做批发生意,大宗货物进大宗货物出,只是为了方便长安民众,才辟出一块门面进行零售,但对他们而言,仓库才是第一重要。
这家绸缎店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王世充在长安的情报点,王世充还没有建立情报署这样的专门机构,但并不代表他不关心情报,他收集长安和中都的情报也同样不遗余力。
情报点的首领就是这家绸缎店的掌柜,叫左怀德,三十余岁,十分精明能干,他自称和这家店的东主是亲戚关系,但他真实身份是王世充帐下的一名亲兵校尉,出任情报站首领已经有一年。
情报站成员连同左怀德在内一共有十四人,公开身份都是店伙计,平时利用各种渠道来收集长安和唐军的情报。
不过从十天前开始,情报点增加了二十名武艺高强的武士,增加这些武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对付北隋使者,那时北隋使者还没有出现,增加这二十名武士的真正原因,是王世充受到独孤怀恩刺杀案的启发,想在长安组织一支能执行特殊任务的队伍,包括刺杀、绑架、威胁等等,在关键时刻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就在隋唐谈判进入第二天的下午,一名伙计匆匆走进绸缎店后院,给掌柜左怀德送去了一份从洛阳刚刚送来的紧急鹰信。
左怀德在桌上打开鹰信,上面只有一句话,‘上谕:刺杀隋使’。
左怀德顿时呆住了,这竟然是天子王世充的命令,几天前他们接到过类似的命令,当时的命令是监视隋使,但现在却变成了刺杀隋使,这便给了左怀德极大的压力。
左怀德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苦苦思虑着刺杀隋使的办法。
......
隋唐间的谈判已进入第二天,第二天的谈判是在副使之间进行,但依然没有任何进展,几乎就是第一天下午的重复,双方都不肯让步,冷坐了一天,最后不欢而散。
这种冷场是谈判中常见的状态,实际上就是双方意志力的一种考验,就看谁先支撑不住,表现出让步的迹象。
不过谈判虽然不顺,但唐朝的礼数却表现得很好,又增派了五百军队参与贵宾馆保护,而内院则是由隋使自己的护卫负责保护,唐军士兵不准进内院一步。
使者的进出都有重兵护卫,而且裴矩下了严令,除了谈判以外,使团成员谁也不准出贵宾馆一步,当然温彦博例外,一些必要的外交活动都是由他去做。
这天晚上,一名隋军护卫提着一只食盒来到温彦博的院门前禀报道:“温使君,这是厨房送来的细粥,说是使君着急要的。”
正在看书的温彦博一怔,自己什么时候要过细粥,但他一转念便明白过来,笑道:“是我要的,拿给我。”
侍卫迟疑一下,“还没有验过,请容我们验过后再给侍郎送来。”
“这次就不必了,给我吧!我们自己会检验。”
侍卫还有一点迟疑,这也是裴矩下的严令,所有的饭食饮水都要严格检验,否则出意外,但温彦博已经吩咐手下把食盒接了过来,侍卫无奈,只得把检验的银针交给手下,告辞而去了。
温彦博打开食盒检查了一番,细粥内不可能有异常,很容易会被侍卫查到,他仔细检查食盒,最后在食盒底部找到了一张纸条。
高瑾告诉过他,情报署的人已经进入了厨房,所以温彦博便猜到,一定是情报署有消息告诉自己了。
他打开纸条在灯下看了一遍,随即将纸条烧掉了,纸条中告诉了他一个极为重要的消息。
..........
次日一早,温彦博穿戴整齐,坐上了马车前往皇城进行第三天的谈判,昨晚裴矩指示他,今天可以在长江水运上稍作让步,也就是允许江夏出产的铜铁走长江水道前往巴蜀,隋军水师不再拦截。
这是隋方做出的善意,那么作为回应,唐军也必须要释放相应的善意,这样,谈判才能继续推动下去,最终双方达成一致。
两辆马车缓缓在朱雀大街上北行,前面一辆马车是温彦博乘坐,马车宽大,便于他在马车内办公,而后面一辆马车是三名随从乘坐,前后左右有五十名隋军骑兵执盾护卫,戒备十分森严。
朱雀大街很宽,可以容五十辆马车并排而行,两旁树林繁茂,树木背后是高大的坊墙。
大街上行人不少,人来人往,格外热闹,五名唐军骑兵在最前面并排而行,为后面的马车开道,人们见马车到来,纷纷向两边闪开,站在两旁注视着车队,大家都知道马车内是隋朝使者,人们都带有几分敬意。
在车队经过一片临时集市时,由于买菜卖菜的人太多,马车放慢了速度,忽然,旁边有人大哭,“冤枉啊!老爷给我们做主!”
三名喊冤者向为首的马车冲来,来得非常突然,护卫在马车前的骑兵大惊,本能地拔刀向喊冤者冲去,“不准靠近!”
但就在执盾侍卫离开马车的瞬间,从左边人群中同时射出了密集的弩箭,二十支弩箭闪烁着蓝汪汪的光泽,强劲地洞穿车壁,射进了为首的马车之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