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李岩的决定】
鳌拜后背出了冷汗,说还是不说呢?
这是他最大的秘密。他知道汉人肯定不能接受女真人当皇帝,就算他是为这群人好也没用,人的思想就这么封建。
不说也没用,李岩虽然不知道他的过去,却更能确认他是女真人。让李岩自己去胡思乱想更糟糕。他不管朝鲜,边关撤兵的行为是很值得怀疑,搞不好会被当成卧底。如果是个不会功夫的人知道这秘密也好,鳌拜一动手就能了解了对方,眼前这位偏偏他还干不过。
说了的话,这家伙会不会立即翻脸呢?他能教出一个见风使舵的反骨仔徒弟,应该不会是那种思想保守,民族意识特别强的人,赌一把吧。
历史上的李岩,是个深明大义的人。李自成进了京城,部队迅堕落,只有他保持着清醒,吴三桂后来领清兵入关,说不定就和他有关系,冲冠一怒为师傅。
鳌拜深吸了一口气,看着李岩,微笑道:“我给你讲两个故事,你选一个相信吧。”
“你说吧。”李岩往石凳上一坐,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
难怪李自成想干掉他,他总是一副有恃无恐,天塌下来一肩抗住的模样,当老大的人看了会觉得很不舒服。鳌拜笑了笑,在他旁边坐下,轻道:“第一个故事,要从建文帝逃离京城,郑和下西洋讲起……”
他先讲了自己编造的皇族身世,李岩听的时候一直面带微笑,看起来一点都不信。
这故事虽然很像真的,但还是有错漏。李岩眼光独到,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要找出疑点来吐槽非常容易。
等鳌拜讲完了,李岩笑道:“真是很精彩的故事,第二个呢?”
“第二个故事,你是除了我三位夫人外第一个听到的人,连梦儿都不知道。希望你不要告诉她,我不想她对我失望。”鳌拜先把苏梦儿抬了出来,希望李岩能看她的面子替自己隐瞒秘密。然后他沉声道:“我的名字叫鳌拜,来自女真族瓜尔佳氏,努尔哈赤手下的大将费英东是我的伯父,来大明前,我之前一直生活在金国……”鳌拜把自己在金国的故事告诉了李岩,主要包括他和多尔衮的关系,和姚芊羽的相识,以及对金国和大明的看法。金国制度的落后,女真人的野蛮,汉人奴隶的遭遇他都没有隐瞒。李岩的表情随着故事的展,变的越来越严肃。
故事讲完后,他沉思了好一会儿,没有说话。
鳌拜问道:“这两个故事,你信哪一个?我没对你隐瞒,你也别跟我客气了。”
李岩叹了口气道:“我还以为自己的故事就很传奇了,不会有人比我故事更多,没想到你的经历更怪异,《快刀洪吉童》那本小说,是你写的吧?”
“是我口述后,梦儿找人代笔的。”鳌拜淡淡道:“你的分析能力是我见过的人中最强的。”
李岩淡淡道:“不难猜,书里的洪吉童很像你。我决定了。”
“你决定了什么?”
李岩笑道:“我决定相信你讲的第一个故事,虽然第二个才是真的。百姓和国家都需要你,只要抛开了民族,你就是大明最了不起的人。你那套抢劫和礼数相结合的治国方案,我非常赞同,你确实能让国家变的强大。我只提一点建议,你最好心在狠一点,自己做皇帝。否则万一哪一天,皇帝不信你了,不按你的想法做事怎么办?”
鳌拜顿了一下,决定不隐瞒他,轻道:“真的崇祯已经死很久了,火葬的,尸骨都没留下。现在的皇上是梁彬找到的模样相似的人。这个秘密,只有少数几人知道。”
李岩一拍手,笑道:“高,真高……这一手玩的漂亮。看来我也可以安心留在京城了。”
“当然,你想做个什么官?皇上以外的随你挑。”鳌拜拍了拍李岩肩膀道。
李岩笑道:“我不想当官,那样活着压力太累。你别高兴太早,我不是帮你,而是监督你,万一你以后想法变了,对汉人不利,我会干掉你的。”
鳌拜轻道:“除了你以外,其他人我也不放在眼里。你只要别添乱,就是对我最大的帮助了。”
两人对视一眼,哈哈大笑。
李岩没有争雄的野心,他更像一个独行侠。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是改变不了世界的。鳌拜依靠的也是众人的力量,他会武功,但是更喜欢用头脑来解决问题。他们是没有利益冲突的。
李岩成了自己人,威胁解除,就等女真人派兵入关。
双方都在等,其实时间可以预测。金国特别喜欢在过年的时候出兵。
皇太极想把朝鲜的几位将领召回,留下豪哥做主。但是阿济格、多尔衮两兄弟受了箭伤,没法再参加中原的战斗了。皇太极只好留下了岳托、硕托、多尔衮、阿济格、豪格五人。留下了镶白旗、正红旗以及蒙古士兵们稳固朝鲜境内的防守,准备将朝鲜变成了金国的一个省。
阿济格和多尔衮都是故意受伤的,这是多尔衮的安排,看到箭射来故意没躲。多尔衮告诉阿济格,只要顺利,很快就可以为额娘阿巴亥报仇了,还能夺回应该属于他的汉位。
阿济格是个爆脾气,他因为宁锦之战后顶撞皇太极,连旗主的位置都丢了,现在多尔衮是镶白旗的旗主,他相信自己的弟弟。
两兄弟聚在帐中,阿济格轻声问道:“你到底有什么办法可以夺回汗位?我们现在就这么一旗的兵力,多铎年轻,在正白旗也没有实际权利,我们三兄弟根本没法成事。”
多铎在额娘去世后一直没有缓过劲来,过的特别堕落,每天吃喝玩乐,成了一个纨绔子弟。他要领兵征战,恐怕还要等很久。正白旗的士兵,实际是由副都统控制的。
多尔衮道:“我们只要等着就行了。皇太极这次去中原有些太急了,我们八旗军不熟悉中原的地形。在关外打野战有优势,出去了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皇太极很可能会败,如果他死在了中原,我们在朝鲜干掉豪格,就能控制局势的。大哥(代善)知道很多内情,他会支持我的。”
阿济格皱眉道:“你觉得去中原会败,为什么不早说?去中原的可是我们八旗军的主力,如果他们败了,大明会不会趁虚而入?”
“不知道,但是皇太极不认为会败,他觉得打破僵持阶段的好机会,只要进了中原,就算攻不下北京,抢掠一番也能缓解经济压力。我如果劝他,只会遭白眼,不如让他去打好了,只要他出事,打下朝鲜的我肯定威望最高,这就是机会。以后的事情,现在考虑也没用。”
多尔衮对阿济格也没有说实情,鳌拜的事,他不打算对任何人说。如果说了,帮不了金国太多。只会坏了鳌拜的好事。
有意思的是,鳌拜也在等,他不打算参与到和八旗军的战争中,把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了几位将领。
孙承宗下达了撤军命令后,亲自到了蓟州镇,这里的守军也已经减了一半,蓟辽总督刘策对朝廷这种安排非常不满,几次上疏要求加固防御,朝廷没有理会。
虽然没缺军饷,边关守军的士气却很低落。因为八旗军有可能从这里打过来,如果真的来了,他们一万左右的守军挡对方几万,下场肯定非常凄惨。
如果不是孙承宗亲自到这里坐镇,只要对方露个头,不用打,士兵们也许就撤退了
刘策见到孙承宗后,坦率的说明自己的看法。“孙大人,以前你强烈要求加强了喜峰口的防御,说是鞑子有可能从那里绕路,继而攻击蓟州,直逼北京城。现在却又把士兵们撤走了,这是为什么?难道大人真的相信鞑子打完朝鲜后会和我们议和,让出辽阳和沈阳?那是不可能的。大人深得皇上信任,现在派兵固守的话还来得及。”
孙承宗叹了口气,轻道:“你说的有道理,但这都是朝廷的安排,皇命难违,我们只能服从命令。”
刘策现孙承宗来到蓟州镇后,就总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人好像老了许多,士兵们是按照他的要求撤离了边关,没去救朝鲜。事情按他想的方向展着,他却没有一点高兴的样子。主帅尚且如此,士兵们哪还有士气可言?
在总督府,一个白面长须的男人进了孙承宗的房间,劝慰道:“孙大人,你这副表情,会影响士兵们气势的。黄太傅想出这个方法,很有可能让我们一举取得胜利,你不是也同意了吗?为什么现在又犹豫起来了?”
这人的名字叫孙元化。明万历四十年举人,曾从徐光启那里学习火器和数学,后经侯震旸保荐从军辽东,他是大明的火器专家,也是孙和斗,孙和京的父亲。
孙承宗道:“我没有犹豫,为了我的家人,我早想开了。”。
...
鳌拜后背出了冷汗,说还是不说呢?
这是他最大的秘密。他知道汉人肯定不能接受女真人当皇帝,就算他是为这群人好也没用,人的思想就这么封建。
不说也没用,李岩虽然不知道他的过去,却更能确认他是女真人。让李岩自己去胡思乱想更糟糕。他不管朝鲜,边关撤兵的行为是很值得怀疑,搞不好会被当成卧底。如果是个不会功夫的人知道这秘密也好,鳌拜一动手就能了解了对方,眼前这位偏偏他还干不过。
说了的话,这家伙会不会立即翻脸呢?他能教出一个见风使舵的反骨仔徒弟,应该不会是那种思想保守,民族意识特别强的人,赌一把吧。
历史上的李岩,是个深明大义的人。李自成进了京城,部队迅堕落,只有他保持着清醒,吴三桂后来领清兵入关,说不定就和他有关系,冲冠一怒为师傅。
鳌拜深吸了一口气,看着李岩,微笑道:“我给你讲两个故事,你选一个相信吧。”
“你说吧。”李岩往石凳上一坐,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
难怪李自成想干掉他,他总是一副有恃无恐,天塌下来一肩抗住的模样,当老大的人看了会觉得很不舒服。鳌拜笑了笑,在他旁边坐下,轻道:“第一个故事,要从建文帝逃离京城,郑和下西洋讲起……”
他先讲了自己编造的皇族身世,李岩听的时候一直面带微笑,看起来一点都不信。
这故事虽然很像真的,但还是有错漏。李岩眼光独到,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要找出疑点来吐槽非常容易。
等鳌拜讲完了,李岩笑道:“真是很精彩的故事,第二个呢?”
“第二个故事,你是除了我三位夫人外第一个听到的人,连梦儿都不知道。希望你不要告诉她,我不想她对我失望。”鳌拜先把苏梦儿抬了出来,希望李岩能看她的面子替自己隐瞒秘密。然后他沉声道:“我的名字叫鳌拜,来自女真族瓜尔佳氏,努尔哈赤手下的大将费英东是我的伯父,来大明前,我之前一直生活在金国……”鳌拜把自己在金国的故事告诉了李岩,主要包括他和多尔衮的关系,和姚芊羽的相识,以及对金国和大明的看法。金国制度的落后,女真人的野蛮,汉人奴隶的遭遇他都没有隐瞒。李岩的表情随着故事的展,变的越来越严肃。
故事讲完后,他沉思了好一会儿,没有说话。
鳌拜问道:“这两个故事,你信哪一个?我没对你隐瞒,你也别跟我客气了。”
李岩叹了口气道:“我还以为自己的故事就很传奇了,不会有人比我故事更多,没想到你的经历更怪异,《快刀洪吉童》那本小说,是你写的吧?”
“是我口述后,梦儿找人代笔的。”鳌拜淡淡道:“你的分析能力是我见过的人中最强的。”
李岩淡淡道:“不难猜,书里的洪吉童很像你。我决定了。”
“你决定了什么?”
李岩笑道:“我决定相信你讲的第一个故事,虽然第二个才是真的。百姓和国家都需要你,只要抛开了民族,你就是大明最了不起的人。你那套抢劫和礼数相结合的治国方案,我非常赞同,你确实能让国家变的强大。我只提一点建议,你最好心在狠一点,自己做皇帝。否则万一哪一天,皇帝不信你了,不按你的想法做事怎么办?”
鳌拜顿了一下,决定不隐瞒他,轻道:“真的崇祯已经死很久了,火葬的,尸骨都没留下。现在的皇上是梁彬找到的模样相似的人。这个秘密,只有少数几人知道。”
李岩一拍手,笑道:“高,真高……这一手玩的漂亮。看来我也可以安心留在京城了。”
“当然,你想做个什么官?皇上以外的随你挑。”鳌拜拍了拍李岩肩膀道。
李岩笑道:“我不想当官,那样活着压力太累。你别高兴太早,我不是帮你,而是监督你,万一你以后想法变了,对汉人不利,我会干掉你的。”
鳌拜轻道:“除了你以外,其他人我也不放在眼里。你只要别添乱,就是对我最大的帮助了。”
两人对视一眼,哈哈大笑。
李岩没有争雄的野心,他更像一个独行侠。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是改变不了世界的。鳌拜依靠的也是众人的力量,他会武功,但是更喜欢用头脑来解决问题。他们是没有利益冲突的。
李岩成了自己人,威胁解除,就等女真人派兵入关。
双方都在等,其实时间可以预测。金国特别喜欢在过年的时候出兵。
皇太极想把朝鲜的几位将领召回,留下豪哥做主。但是阿济格、多尔衮两兄弟受了箭伤,没法再参加中原的战斗了。皇太极只好留下了岳托、硕托、多尔衮、阿济格、豪格五人。留下了镶白旗、正红旗以及蒙古士兵们稳固朝鲜境内的防守,准备将朝鲜变成了金国的一个省。
阿济格和多尔衮都是故意受伤的,这是多尔衮的安排,看到箭射来故意没躲。多尔衮告诉阿济格,只要顺利,很快就可以为额娘阿巴亥报仇了,还能夺回应该属于他的汉位。
阿济格是个爆脾气,他因为宁锦之战后顶撞皇太极,连旗主的位置都丢了,现在多尔衮是镶白旗的旗主,他相信自己的弟弟。
两兄弟聚在帐中,阿济格轻声问道:“你到底有什么办法可以夺回汗位?我们现在就这么一旗的兵力,多铎年轻,在正白旗也没有实际权利,我们三兄弟根本没法成事。”
多铎在额娘去世后一直没有缓过劲来,过的特别堕落,每天吃喝玩乐,成了一个纨绔子弟。他要领兵征战,恐怕还要等很久。正白旗的士兵,实际是由副都统控制的。
多尔衮道:“我们只要等着就行了。皇太极这次去中原有些太急了,我们八旗军不熟悉中原的地形。在关外打野战有优势,出去了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皇太极很可能会败,如果他死在了中原,我们在朝鲜干掉豪格,就能控制局势的。大哥(代善)知道很多内情,他会支持我的。”
阿济格皱眉道:“你觉得去中原会败,为什么不早说?去中原的可是我们八旗军的主力,如果他们败了,大明会不会趁虚而入?”
“不知道,但是皇太极不认为会败,他觉得打破僵持阶段的好机会,只要进了中原,就算攻不下北京,抢掠一番也能缓解经济压力。我如果劝他,只会遭白眼,不如让他去打好了,只要他出事,打下朝鲜的我肯定威望最高,这就是机会。以后的事情,现在考虑也没用。”
多尔衮对阿济格也没有说实情,鳌拜的事,他不打算对任何人说。如果说了,帮不了金国太多。只会坏了鳌拜的好事。
有意思的是,鳌拜也在等,他不打算参与到和八旗军的战争中,把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了几位将领。
孙承宗下达了撤军命令后,亲自到了蓟州镇,这里的守军也已经减了一半,蓟辽总督刘策对朝廷这种安排非常不满,几次上疏要求加固防御,朝廷没有理会。
虽然没缺军饷,边关守军的士气却很低落。因为八旗军有可能从这里打过来,如果真的来了,他们一万左右的守军挡对方几万,下场肯定非常凄惨。
如果不是孙承宗亲自到这里坐镇,只要对方露个头,不用打,士兵们也许就撤退了
刘策见到孙承宗后,坦率的说明自己的看法。“孙大人,以前你强烈要求加强了喜峰口的防御,说是鞑子有可能从那里绕路,继而攻击蓟州,直逼北京城。现在却又把士兵们撤走了,这是为什么?难道大人真的相信鞑子打完朝鲜后会和我们议和,让出辽阳和沈阳?那是不可能的。大人深得皇上信任,现在派兵固守的话还来得及。”
孙承宗叹了口气,轻道:“你说的有道理,但这都是朝廷的安排,皇命难违,我们只能服从命令。”
刘策现孙承宗来到蓟州镇后,就总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人好像老了许多,士兵们是按照他的要求撤离了边关,没去救朝鲜。事情按他想的方向展着,他却没有一点高兴的样子。主帅尚且如此,士兵们哪还有士气可言?
在总督府,一个白面长须的男人进了孙承宗的房间,劝慰道:“孙大人,你这副表情,会影响士兵们气势的。黄太傅想出这个方法,很有可能让我们一举取得胜利,你不是也同意了吗?为什么现在又犹豫起来了?”
这人的名字叫孙元化。明万历四十年举人,曾从徐光启那里学习火器和数学,后经侯震旸保荐从军辽东,他是大明的火器专家,也是孙和斗,孙和京的父亲。
孙承宗道:“我没有犹豫,为了我的家人,我早想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