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派覆灭,着实让人高兴。然而,就在众人兴奋之际,李隆基的话锋一转,很是出人意外:“过失官员当其冲的是沈榷!”
沈榷一脸的惭愧,并没有说话。陈晚荣有些想不明白,愣怔了一下,问道:“请问太子,这话从何说起?”

这话也正是睿宗要问的,听了陈晚荣的问话,点点头,打量着李隆基。

李隆基一脸严肃,解释道:“沈榷身为长安令,新月派在长安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你一无所知,你不是失职,还能是什么?”

陈晚荣委婉的提醒李隆基:“太子,新月派诡秘莫测,朝廷费了多少力气都没有找到一点蛛丝马迹,沈大人不知也是情理中事。”

李隆基脸色没有任何变化:“陈晚荣,你别为他辩白了。光是这一件事,我还不至于如此惩处他。问题在于,你知道有多少长安百姓卷入其中么?新月派的人对百姓说,昨天晚上有好事生,要他们去街上围观,会捡到钱财。新月派这是为了塞住街道,防止朝廷救援你,才如此做。他们不时在大街上撒些银钱,让百姓哄抢,致百姓踩踏死者就有数十人之多。沈榷,你自己说,你该不该领罚?”

凭新月派的人手,要想阻止朝廷救援,几乎不可能。不过,梅玄成却另有计较,他派人鼓动老百姓到街上,一是不时扔些钱财,让老百姓哄抢。二是派人赶着车呀、货物,装作争道,吵得不可开交。老百姓既有钱财可拿,又有好戏可看,兴致非常高昂,人数是越来越多,最后把常乐坊附近几条街道给堵死了,

要不是李隆基机警。猜出这是新月派的阴谋,采取果断措施,要想赶到救援陈晚荣,真的不太可能。

沈榷身为长安令,这种过失是不可饶恕的,暗中叹息一声:“太子。臣有罪,愿领罚。请太子治罪!”

李隆基的理由充足,睿宗本想不罚沈榷,可是无从反驳,只好不说话了。

陈晚荣知道李隆基执法如山,不管是谁有功必赏,有过也必罚。哪怕是他的仇人,立下功,他也会按律赏赐。就是他的亲人。犯了过失,也要处罚。对他这种品性,陈晚荣还是很赞赏。只是用到沈榷身上,让人很是惋惜。

太平公主当初把长安令给了沈榷。是一石二鸟之计。一是让沈榷来震慑一下百官。整顿吏治。二是用这些具体事务把沈榷拴住。让他这个中书令有名无实。免得威胁到她。现在。若是李隆基趁机把沈榷地长安令给免了。沈榷专心做中书令地话。太平公主就会有很大地威胁。一定要阻止这事生。

主意一定。太平公主笑道:“隆基执法如山。赏功不避仇。罚过不避亲。实是让姑姑钦佩。沈榷罪责难逃。依我看。长安他是不能再呆了。”

她地用意很明显。陈晚荣都看得明明白白。睿宗眉头一挑。望向李隆基。

然而。让所有人意料地是。李隆基居然很是赞同她地说法:“姑姑说地是!沈榷。你就到幽州做刺史吧。幽州于大唐很是重要。你要好自为之!”

睿宗想阻止。想了想。最终还是没有说话。默认了李隆基地处置。

以太平公主想来。为了沈榷地中书令一事。李隆基肯定会和她有一番唇枪舌剑。没想到李隆基居然赞成她地想法。她一下子不明白李隆基地用意。不停打量李隆基。希望得到一点有用地线索。李隆基却是平静逾恒。一点变化也没有。

“臣领旨!”沈榷倒是平静。

这事,陈晚荣说不上话,心里叹息一声“可怜沈榷,这仕宦路真是艰辛,这才当上中书令多少时间,就给拿掉了?”

李隆基对沈榷的反应倒有一些赞话,点点头,接着道:“另一个要处置的就是崔了。段辉已经查明,试炮地点就是给宫里一个内侍告知崔,崔再告成知梅玄成,才酿成如此事端。父皇,崔当给夷族,请父皇准许!”

睿宗没有马上说话,而是看着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已经抛弃了崔,崔的死活对于她来说无足轻重:“皇兄,隆基所请极是,还请皇兄准许。”

“那就这么办吧!”睿宗叹息一声:“崔于朝廷也有大功,没想到居然做出如此事体,可叹,可叹!”

李隆基再请道:“父皇,葛福顺身为龙武军将领,新月教众混入军中,他居然没有一点察觉,其罪责难逃。父皇,儿臣以为本当把葛福顺调离龙武军,只是前方大战即起,朝中应该求稳,可允其戴罪立功。”

葛福顺是李隆基的一大心腹,去年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出了不少力,李隆基惩治起来也不手软,如李隆基这般行法者,实在是个异数!

一提到葛福顺,太平公主的眼睛立时亮了起来,要是把葛福顺拿掉,换上她的心腹,那可是一大美事:“皇兄,葛福顺罪责难逃,应当闭门自省。”

这是在夺葛福顺地兵权,按律法,葛福顺是不应该再担任龙武军将军了。不过,李隆基说得对,前方马上就要开打,朝中应当求稳。葛福顺这个龙武将军身处要害之地,关系到长安的稳定,现在拿掉他,必然是朝野震动,还是留下他为宜。

长安不稳,前方也就没法开打,这可是关系到睿宗的历史功业,绝对不会让步,睿宗又一次乾纲独断:“小妹,隆基说得有理,朝中是该求稳,就让葛福顺戴罪立功!小妹,你别说了,这事就这么定了!还有,龙武军这事暂时不要说出去,对葛福顺地处置,秘密进行,朕下一道秘旨就行了。”

龙武军出了问题一事要是说出去,后果会非常严重,责难声肯定铺天盖地的飞来。到那时。龙武军想稳定也不可能。龙武军不稳,长安就不稳,长安不稳就是朝廷不稳,朝廷不稳,睿宗一心想得到的功史功业也就不可能到手了。

太平公主十二分不情愿就此了结此事,可是睿宗乾纲独断这种事很少有。每当处此之情,那就是不可更改。太平公主也是无可如何,只得附和一句“皇兄圣明”。

睿宗只是点点头,没有说话。

李隆基看着陈晚荣:“新月派能如此快就覆灭,陈晚荣的功劳甚大,哥舒翰、王少华他们都有功劳,应当赏赐。”

睿宗眼睛一下子亮起来了:“晚荣是立下了很大功劳。朕看这样吧,晚荣马上就要出征了,等你打仗回来。再一并封赏你。”

赏与不赏,陈晚荣并不放在心上,只要新月派不再威胁自己就成了。陈晚荣笑道:“谢皇上!”“好了,你们先退下!”李隆基摆摆手,陈晚荣和沈榷领命,退了出去。

一出了门,陈晚荣左右一打量,见没有人,把沈榷拉到一边,叹息一声道:“沈大人,没想到新月派这事连累你再次罢官。你这中书令才做几天呀。可惜,可惜!”

沈榷不仅没有惋惜之色,反而很是高兴,压低声音道:“晚荣兄,你不必为**心。给你实说了吧,我一直想去幽州,现在心想事成了,你说我能不高兴么?”

明明是为他抱不平,他却反过来劝说陈晚荣了。陈晚荣不由得一愣,问道:“沈大人,这话从何说起?”

“那是幽州,大唐的北大门!”沈榷的声音中充满着兴奋:“可以这样说,要是没有幽州,就没有辽东,就没有北方。对辽东作战,对突厥作战,都需要幽州。太子能把这么重要的担子交付于我。那是对我的莫大信任。”

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是唐朝北方最重要地战略基地。北京对现代中国有多重要。不需要说都知道。在商周时代,这里曾是不毛之地,很是苦寒,不为人重视。原因在于,一是这里很冷,二是经济开程度不高,三是这里和胡人接壤,经常打仗。

齐桓公伐孤竹,就曾到过燕地。当时,孤竹这些胡人国家欺负燕国,燕国不得不向齐桓公求援,齐桓公想成就霸业,提兵北上,扫荡了燕地。

战国之际,燕赵两国一直是中国的北方屏障,抵挡着胡人的进攻。正是经常和胡人打仗,使得燕赵之际的民风强悍,有“自古燕赵多壮士”的说法。

赵国比燕国更幸运,出了一个雄材大略的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变得很强大,是唯一一个和秦国对抗了上百年时间地山东强国。武灵王先是击破楼烦这些胡人,后是大破匈奴三十万之众,使得北方威胁大减。

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蒙恬统率三十万秦军,大破匈奴,收复河套之地,使得北方再次安定下来,给北方的经济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北方进行大规模开的是西汉。西汉建立之初,匈奴强盛而西汉弱,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争取恢复时机。西汉从高祖开始,一边和匈奴称兄道弟,行“和亲”之策,一边暗中准备反击匈奴,其中采取了两个最有力地措施,一个是“马政”,另一是移民实边。

马政在西汉在取得良好的效果,官马数十万计,为汉武帝大量组建骑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策略到唐朝展到顶峰,正是因为拥有了大量的马匹,唐朝才能把身着重铠,手持陌刀的重装步兵投入战场。

移民实边就是把内地的人口分批移到北方地边塞,主要目的是增加边塞的经济支撑能力。另一个后果就是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北方经济地开程度,为北方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方,一直是中国抵抗胡人地最前沿,却人口稀少,经济不达,不为人重视。从西汉之后,这一现象逐步变化。

“实边策”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政策,唐朝也在用。北方的崛起,使得幽州的地位大幅提高,到了唐朝,幽州更是支撑辽东和北方的战略枢纽。

唐朝拥有非常达的6路、水路交通。从长安上船,经过京杭大运河,可以直达幽州。在幽州稍事修整之后,可以从水路直去辽东。唐太宗东征高丽,唐军地调动和粮抹的调运,都是经过幽州转往辽东。

可以说。没有幽州,唐朝就无法对抗来自大草原地威胁。军队在这里驻扎修整,军械、精草、被服都是在这里贮藏转运,是唐朝在北方的最大战略基地。去这里做刺史,非重臣不行,非信任之臣不成!

这种好事落在沈榷肩上,沈榷能不兴奋么?

经他一提醒,陈晚荣恍然大悟,猜测着问道:“沈大人。你说太子是不是在为大破突厥人做准备了?”“那是自然!”沈榷轻轻点头:“晚荣兄,你想啊,你这一次率领炮兵出征。石堡城是十拿九稳会给拿下。先不说能不能灭了吐蕃,能不能削弱吐蕃,只要石堡城拿下来,吐蕃再也无法滋扰大唐,朝廷就会腾出手来对付突厥人了。太子如此英明,能不预作绸缪?”

怪不得太平公主说沈榷不能呆在长安,李隆基马上就说要沈榷去幽州,他谋得真是太远了,陈晚荣击掌赞赏:“好太子。好太子!英明若此!”

“现在明白也未晚呢!”沈榷笑得很开心。

陈晚荣有些好奇,问道:“沈大人,你说这中书令谁来做?总不可能空着吧?”

沈榷左右一张望,见没有人,这才把声音压得低低的:“晚荣兄,也是你问起,要是别人问起,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说。这话出我的嘴,入你的耳。不得对第三人说起。”

陈晚荣见他一脸的郑重,点点头道:“一定,一定!”

沈榷这才说出想法:“要是我没料错,中书令必是姚崇!”

姚崇给太平公主贬出长安了,他怎么做中书令?陈晚荣不由得一愕。只听沈榷解释道:“说实在地,姚崇地才干,我沈某是服气得很。我沈榷是明珠的话,那么姚崇就是天上的红日,我比他实在是差得太远了。我做中书令也不过是占个位子而已。姚崇回来,我是甘愿让贤。不过。晚荣兄,姚崇能不能还都,还和你有莫大的干系。”

“和我有干系?”陈晚荣又一次愣住了。

沈榷点点头:“晚荣兄,若你们前方打得好,太子倡对吐蕃用兵,声望会直上。到时,若太子坚持启用姚崇,你说谁敢不同意?再说了,即使公主对姚崇也是推崇备至,姚崇做中书令是众望所归。你们打得好,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没想到,这一仗的关系如此之大,陈晚荣告别沈榷,一边朝军器监行去,一边很是兴奋的转着念头。

李隆基为什么对姚崇青眼有加?那是因为李隆基打算干出一番大事来,这才会启用姚崇这些能臣。解决了吐蕃之后,李隆基肯定会对后突厥用兵。后突厥一破,李隆基肯定会调集重兵对付大食帝国。

大食帝国,也就是阿拉伯帝国刚刚崛起,还没有把中东地区伊斯兰化,要是唐朝全力西进,那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呢?

历史上,高仙芝在怛罗斯战败,很大原因在于唐朝在西域的兵力不足,不能一举击溃大食帝国,给了大食帝国搞阴谋诡计地时间。唐朝之所以不能在西域派以重兵,就是有吐蕃和后突厥地牵制。要是没有吐蕃和后突厥地掣肘,唐朝派在西域地军队不再是两三万人,而是五万,十万,甚至调集重兵和大食帝国在西域大打出手,大食帝国还是对手吗?

答案是非常清楚了:大食帝国绝对不是唐朝地对手!

唐军的装备、战斗力都不是大食帝国所能比的。怛罗斯之战,高仙芝动用了两万多“汉军”,再加上属从国的军队,不过十来万人。这些属从国的军队,其战斗力不高,根本就不能与唐军相比,再者,还不稳定。

若是高仙芝手中有十万“汉军”,那就不是压着大食帝国打五天,而是很可能一举击溃,中东的局势会大不相同,说不定中东是中国的领土了。

这前景,想想就让人头晕!

真要如此的话,这就是历史盛宴,能参与其中,那是无比幸运。陈晚荣兴奋无已,右手一握拳,暗中告诫自己“无论如何,与大食帝国这场大战,我一定要参与!就算是战死沙场,我也无怨无悔!”

唐朝折戟中东,是中国历史上地一大憾事!

导致唐朝折戟的根本原因不是怛罗斯战败,而是“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由盛转衰,不能再与阿拉伯帝国争锋。

“一定要把安史之乱消除!嗯,这要什么办法呢?杀安禄山?杀一个安禄山不能解决问题,他不乱来,别人也会乱来,得想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唐朝一直强盛下去!”陈晚荣再次告诫自己。

“陈将军,什么事让你如此兴奋?”一个饱含喜悦的声音把陈晚荣从沉思中惊醒过来。

原来是寇义兵正笑呵呵的迎了上来,一路想得入迷,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军器监。

陈晚荣这段时间主要是忙着军队的事情,很少来军器监了,见到寇义兵很是高兴:“见过寇师傅!寇师傅,叶大师他们呢?怎么不见人?”

寇义兵脸上绽放出一朵花儿,眨巴着眼睛,颇有点调皮的道:“陈将军,没给你说,我们军器监正有一件喜事,一件大喜事呢!你绝对想不到!”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