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三章 懿旨(下)
畅春园,皇太后宫。
各种繁琐的仪式过后,这边渐渐地肃静下来。太后被人扶着,去暖阁换下大礼服,换了家常的衣服,到炕上坐下,笑咪咪地看着眼前诸人。
那模样,没有一国之母的架子,倒像是寻常人家的老封君,看着儿孙们。
德妃与宜妃心照不宣地对视了一眼,心里都有些疑惑。贺寿的诰命都已经退出太后宫,只留下了李氏婆媳、平郡王福晋曹佳氏,还有国公塞什图的夫人曹氏。内命妇也都叫跪安,只留下贵妃佟佳氏与德妃、宜妃三人。
不禁几位宫妃疑惑,李氏等人也有几分忐忑。留下这几人,不是曹家媳妇,就是曹家女儿,不晓得太后有何用意。
不过,瞧着她老人家温煦,并不像是要斥责之意,李氏方心安些。
初瑜与曹佳氏、曹颐,多多少少都听过李氏身世的传闻,心里虽不尽信,但也都有各自思量。这两年,瞧着太后的另眼相待,倒不像是空穴来风。
只是一个是媳妇,两个是女儿,不管传闻如何,都丝毫不影响她们对李氏的敬爱之心。加上毕竟是长辈之事,不是晚辈好嚼舌头的,所以她们几个反而主动提及此事。
太后是自在惯了的人,留些贵妃几人,自是另有用意。她丝毫没有收敛自己对李氏的亲近之意,让她在炕边坐了,拉着她的手说道:“哀家活了这些年,前半生靠着太皇太后的宠爱,后半生靠着皇帝的孝敬,过得还算舒心自在。就算长生天随时召唤哀家去了,哀家也没什么可怨的。孩子,你过得如何?可有受到委屈的地方?”
几位宫妃,都是偕蒙语的;曹佳氏这边,入王府多年,也学了些,曹颐则是连听带猜的,知道一半。
不管是听懂的,还是没听懂的,都能看出太后待李氏非同一般。就算是科尔沁大妃来朝,也不见太后这般亲厚。
这一番话,说得太长,李氏听得一知半解,不知该如何作答。初瑜见了,学着早先的习惯,近前在李氏身后,低声用汉话,又说了一遍。
当着几位宫妃的面,还有女儿媳妇在场,李氏倒是有些不好意思,笑着用略显生硬的蒙语回道:“不委屈,谢过太后垂问。”
太后摩挲着李氏的手,带着几分心疼道:“打小寄人篱下,可怜见地。若是你早些上京,哀家定不让受这些委屈。”
初瑜在李氏身后,低声学了一遍。
李氏闻言,心里一热,不禁红了眼圈。说起来,她未落地就丧父,随同母亲高氏,住在伯父家。虽说是至亲,但是到底不是自己个儿家。加上高氏性子严厉,实不是慈母的做派,李氏幼时也颇为孤苦。
幸好李鼎之妻韩氏为人温柔可亲,对这个比女儿大不了几岁的小姑子也甚好,才稍解李氏孤苦。这也是为何李氏待堂侄李鼐格外亲近的缘故,也是有感激嫂子当年抚养之恩的意思
太后见李氏这般神情,轻轻地拍了拍她的手,脸上越发慈爱。
就连平素吃斋念佛、不理外务的佟佳氏,瞧了此情此景,也感觉诧异。瞧着太后待李氏的模样,哪里是待外命妇,说是带自己骨肉,也是有人信得。
初瑜与曹佳氏、曹颐知道的版本差不多,心里已经寻思李氏是不是真如外界传言的那般,有皇家血脉。但是心里也疑惑,就算母亲真是太后失散在外的孙女,这也过了些。
除了亲自抚养的五阿哥,还没有听说太后对哪位孙辈这般宠溺。
只有德妃与宜妃两个晓得其中隐情,自是晓得为什么太后会对李氏这般亲厚。李氏身上,留着的爱新觉罗与科尔沁的血脉,是太皇太后嫡亲的外孙女。
虽说这其中涉及到悖论,无法摆在明面上,但是作为皇帝与大长公主之女,李氏的真实身份确实尊贵无比。
德妃尚好,心里没有什么可担忧的;长子与养子同曹颙交好,小儿子同平郡王那边也往来频繁。宜妃这边,则是添了担忧。
八阿哥薨了的消息,至今还瞒着太后宫这边。就算怕她老人家大病初愈,听闻凶信伤心,所以才瞒着,打算过了圣寿节,太后身子好些再告之。
今儿太后关注着李氏,所以没有留意孙媳妇里少了一个八福晋。
八福晋带着重孝,自是不好进宫贺寿。
瞧着太后对李氏这般关爱,待曹佳氏、曹颐姊妹也像孙女似的,要是晓得曹颙被九阿哥给凑了,说不定要发作的就是九阿哥。
想到这些,宜妃一阵心烦意乱,暗道:“说到底,不过是个私生女,同她额娘一样,都是见不得光的。难道太后老糊涂了不成,这般大张旗鼓的,莫不是想要宣告天下,这曹家还搁着一个和硕公主?”
“小儿子要周岁了么?他周岁,哀家就不预备礼了,哀家从皇帝那里,讨了个封赏。一等轻车都尉。守着个爵位,大了些,也省得你们操心。”太后温煦地说着,丝毫没有当成回事。
初瑜突然想到,丈夫小时候被赏赐的爵位也是一等轻车都尉。
按照律法规定,和硕公主嫡子落地就有爵位,就是一等到三等轻车都尉。
早年曹颙虽得了这个爵位,那是占了父祖两辈子的体面,加上是曹家长房独子,又是在圣驾南巡,曹家接驾时恩封的,所以并不显眼。如今,长生还是襁褓之中,就得了这个封赏,实是赏赐太重。
虽没有明着叫李氏认罪归宗,但是这个赏赐一下,无意中也验证了之前的传言。
只有李氏,只感觉到太后的一片慈爱,没有想那么多。听说赏赐了三品爵位,也以为同长子早先的一样,都是皇家对曹家的恩赐,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拜谢了太后恩赏。
太后叫初瑜将李氏扶起,笑着说道:“那不算什么。哀家还有好东西留给你。”说着,回头对个老嬷嬷低声吩咐了一句。
少一时,就见老嬷嬷双手捧着个黄绫包袱过来。
太后接过来,亲自打开,里面是一只尺长的紫檀木盒子。她又将木盒打开,众人的视线都齐齐地望去,就见里面摆着三只巴掌长短的白玉如意。
太后从盒子里拿出一柄如意,笑着对李氏道:“前些年,你不在哀家眼前,就不说了。往后,却不会让你受了委屈。这里有三柄如意,你收好。往后若是有人敢欺负你,或者是让你受了委屈,你就奏明缘由,同这如意一起叫人送到御前,自然有皇帝为你做主。”
一句话说完,除了浑然不解的李氏外,其他人都变了脸色。
虽说不是铁卷丹书,但是这是太后懿旨,就是皇帝也无法违背。这跟铁卷丹书的效力也差不多了,妇道人家,谁不是以夫为天,靠着儿子活着。
有了这三柄如意,就算曹寅父子犯了死罪,也能求生了。
太后虽有些偏执,但在宫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并不是看着那么糊涂。这如有能拿到这里,能赏赐到李氏手中,指定是经过皇帝点头的。
曹家的体面,这次是大了。
清溪书屋,几位大学时禀奏完差事,已经是退了下去。
康熙胳膊支在炕桌上,也不知道想些什么,缄默许久。直到魏珠进来回禀,道是十六阿哥奉旨见驾,他才点点头,道:“传。”
他使人传召十六阿哥,是为得九阿哥“患病”之事与八阿哥府的丧事。
人心很奇怪,就算晓得儿子难保会生怨,但是康熙也有自己的底线,受不了儿子们过节。因此,他昨儿才会命十六阿哥往八阿哥府与九阿哥府去探看。
对于皇父的心思,十六阿哥也晓得一二,只是这其中没有他说话的余地,只能领命招办。
换做其他人,说不得为了私心,落井下石,添油加醋两句,就能使得九阿哥无法翻身。
十六阿哥性子还算宽厚,不愿节外生枝,侧重于太医的诊治,显出几分忧心来。九阿哥心火过旺,患了目疾,如今两眼红肿不堪,几乎不能视物。
康熙这边原是笃定九阿哥“装病”的,听了十六阿哥的话,不觉动容,皱眉道:“吩咐太医院那边,尽心诊治,不要耽搁了病情。”
提起耽搁病情,他想到病故的八阿哥,心里添了不自在,对十六阿哥道:“八阿哥中秋后患病,到薨逝,期间一个来月功夫,太医院那边是干什么吃的?是哪个太医给那边诊治,交由内务府核查。若是有轻忽怠慢之处,斩立决!”说到最后,已经是满脸寒霜。
十六阿哥暗叹一声,看来又要有倒霉的太医,要承担皇父的怒火。
事情的大概,他也晓得些,如何能追究?往前查,不是要纠出德妃,就是要揪出雅尔江阿,要不然就是追到曹颙与董殿邦身上。
不管追到谁身上,都会有一番动荡,所以就只能完结在太医院里,将过错都推给太医院那边……
从太后宫出来,李氏带着媳妇、女儿乘坐回城。进城后,曹佳氏与曹颐没有马上回婆家,而是跟着李氏回了曹府。
兰院上房,几个小的,望着那装白玉如意的盒子,都带着几分不安。
李氏这边,瞅着盒子半晌,带着几分担忧,问道:“是不是把你们也吓到了。我也吓到了。这好像太贵重了,当年老太君在世时,也没得过这样的封赏。”
曹佳氏吓到母亲,摇摇头,笑着说道:“这是大喜事,有什么好吓的。看来太后是真喜欢母亲,要不然也不会巴巴地赐下这个来。按照我说啊,这也只能做个摆设。弟弟与弟媳妇都是孝顺之人,父亲同母亲又恩爱,哪里会有受到委屈的时候?”
李氏听了,才好过些,点点头,道:“是啊,如今日子过得舒心,哪里会受气的时候?不过说来也怪,方才一路捧着这如意回来,就好像多了个主心骨似的,就跟多了个娘家似的。”
说到这里,李氏望了望屋子里,道:“这东西太金贵了,供到哪里好呢……
宫里耳目众多,哪里会有秘密。不到半日功夫,就有不少人得到消息,太后赐李氏如意。
安定门外,雍亲王府,书房。
四阿哥看着手中的消息,半晌说不出话来,脸上阴晴莫辩,看不出是喜是怒。戴锦躬身站在书桌前,却是紧闭嘴唇,一个字儿也没有多说。
他是聪明人,太后待李氏,这其中牵扯皇室秘辛,就不是他一个幕僚能插嘴的。
“如意啊,真能万事随心,如意一生?”四阿哥手中不停地数着佛珠,心中已经难掩贪念。
他不由地鄙视自己,自己胡思乱想些什么。
就算是太后赐下,也要看皇父愿意不愿意去首肯。李氏是皇族遗珠,不能公开认祖归宗,这般厚道,也算是弥补。
这个如意,只有在李氏手中,才是“如意”;换做其他人拿着,不过是块精美的石头。
想到这里,他不由警醒。随着八阿哥的薨逝,他好像也有些懈怠。难道,那个位置,还能凭空落到自己个儿头上不成?
圣心难测,也要去揣测。
曹家的“如意”也好,自己的“念想”也好,都系在皇帝的喜怒上。
九阿哥这里,则是收到宜妃亲笔手书,上面将太后赐如意所说的话,也如实写上。
九阿哥红着眼睛,翻来覆去看了几遍,皱眉道:“什么意思?曹颙那小子有了保命符,不怕死了……”
同那些消息灵通的宗室相比,曹颙这边,反而是最后得到的消息。
傍晚归家后,到兰院给母亲请安时,曹颙才晓得有这些一回事儿。同曹佳氏、初瑜的反应一样,曹颙也惊呆了。
虽说晓得太后那边有异动,今儿或许有赏赐下来,但是也没有想过是这样的“重赏”。
真是受宠若惊了,惊得曹颙说不出话,看着这三柄如意,思绪已经不知飞到何处。
畅春园,皇太后宫。
各种繁琐的仪式过后,这边渐渐地肃静下来。太后被人扶着,去暖阁换下大礼服,换了家常的衣服,到炕上坐下,笑咪咪地看着眼前诸人。
那模样,没有一国之母的架子,倒像是寻常人家的老封君,看着儿孙们。
德妃与宜妃心照不宣地对视了一眼,心里都有些疑惑。贺寿的诰命都已经退出太后宫,只留下了李氏婆媳、平郡王福晋曹佳氏,还有国公塞什图的夫人曹氏。内命妇也都叫跪安,只留下贵妃佟佳氏与德妃、宜妃三人。
不禁几位宫妃疑惑,李氏等人也有几分忐忑。留下这几人,不是曹家媳妇,就是曹家女儿,不晓得太后有何用意。
不过,瞧着她老人家温煦,并不像是要斥责之意,李氏方心安些。
初瑜与曹佳氏、曹颐,多多少少都听过李氏身世的传闻,心里虽不尽信,但也都有各自思量。这两年,瞧着太后的另眼相待,倒不像是空穴来风。
只是一个是媳妇,两个是女儿,不管传闻如何,都丝毫不影响她们对李氏的敬爱之心。加上毕竟是长辈之事,不是晚辈好嚼舌头的,所以她们几个反而主动提及此事。
太后是自在惯了的人,留些贵妃几人,自是另有用意。她丝毫没有收敛自己对李氏的亲近之意,让她在炕边坐了,拉着她的手说道:“哀家活了这些年,前半生靠着太皇太后的宠爱,后半生靠着皇帝的孝敬,过得还算舒心自在。就算长生天随时召唤哀家去了,哀家也没什么可怨的。孩子,你过得如何?可有受到委屈的地方?”
几位宫妃,都是偕蒙语的;曹佳氏这边,入王府多年,也学了些,曹颐则是连听带猜的,知道一半。
不管是听懂的,还是没听懂的,都能看出太后待李氏非同一般。就算是科尔沁大妃来朝,也不见太后这般亲厚。
这一番话,说得太长,李氏听得一知半解,不知该如何作答。初瑜见了,学着早先的习惯,近前在李氏身后,低声用汉话,又说了一遍。
当着几位宫妃的面,还有女儿媳妇在场,李氏倒是有些不好意思,笑着用略显生硬的蒙语回道:“不委屈,谢过太后垂问。”
太后摩挲着李氏的手,带着几分心疼道:“打小寄人篱下,可怜见地。若是你早些上京,哀家定不让受这些委屈。”
初瑜在李氏身后,低声学了一遍。
李氏闻言,心里一热,不禁红了眼圈。说起来,她未落地就丧父,随同母亲高氏,住在伯父家。虽说是至亲,但是到底不是自己个儿家。加上高氏性子严厉,实不是慈母的做派,李氏幼时也颇为孤苦。
幸好李鼎之妻韩氏为人温柔可亲,对这个比女儿大不了几岁的小姑子也甚好,才稍解李氏孤苦。这也是为何李氏待堂侄李鼐格外亲近的缘故,也是有感激嫂子当年抚养之恩的意思
太后见李氏这般神情,轻轻地拍了拍她的手,脸上越发慈爱。
就连平素吃斋念佛、不理外务的佟佳氏,瞧了此情此景,也感觉诧异。瞧着太后待李氏的模样,哪里是待外命妇,说是带自己骨肉,也是有人信得。
初瑜与曹佳氏、曹颐知道的版本差不多,心里已经寻思李氏是不是真如外界传言的那般,有皇家血脉。但是心里也疑惑,就算母亲真是太后失散在外的孙女,这也过了些。
除了亲自抚养的五阿哥,还没有听说太后对哪位孙辈这般宠溺。
只有德妃与宜妃两个晓得其中隐情,自是晓得为什么太后会对李氏这般亲厚。李氏身上,留着的爱新觉罗与科尔沁的血脉,是太皇太后嫡亲的外孙女。
虽说这其中涉及到悖论,无法摆在明面上,但是作为皇帝与大长公主之女,李氏的真实身份确实尊贵无比。
德妃尚好,心里没有什么可担忧的;长子与养子同曹颙交好,小儿子同平郡王那边也往来频繁。宜妃这边,则是添了担忧。
八阿哥薨了的消息,至今还瞒着太后宫这边。就算怕她老人家大病初愈,听闻凶信伤心,所以才瞒着,打算过了圣寿节,太后身子好些再告之。
今儿太后关注着李氏,所以没有留意孙媳妇里少了一个八福晋。
八福晋带着重孝,自是不好进宫贺寿。
瞧着太后对李氏这般关爱,待曹佳氏、曹颐姊妹也像孙女似的,要是晓得曹颙被九阿哥给凑了,说不定要发作的就是九阿哥。
想到这些,宜妃一阵心烦意乱,暗道:“说到底,不过是个私生女,同她额娘一样,都是见不得光的。难道太后老糊涂了不成,这般大张旗鼓的,莫不是想要宣告天下,这曹家还搁着一个和硕公主?”
“小儿子要周岁了么?他周岁,哀家就不预备礼了,哀家从皇帝那里,讨了个封赏。一等轻车都尉。守着个爵位,大了些,也省得你们操心。”太后温煦地说着,丝毫没有当成回事。
初瑜突然想到,丈夫小时候被赏赐的爵位也是一等轻车都尉。
按照律法规定,和硕公主嫡子落地就有爵位,就是一等到三等轻车都尉。
早年曹颙虽得了这个爵位,那是占了父祖两辈子的体面,加上是曹家长房独子,又是在圣驾南巡,曹家接驾时恩封的,所以并不显眼。如今,长生还是襁褓之中,就得了这个封赏,实是赏赐太重。
虽没有明着叫李氏认罪归宗,但是这个赏赐一下,无意中也验证了之前的传言。
只有李氏,只感觉到太后的一片慈爱,没有想那么多。听说赏赐了三品爵位,也以为同长子早先的一样,都是皇家对曹家的恩赐,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拜谢了太后恩赏。
太后叫初瑜将李氏扶起,笑着说道:“那不算什么。哀家还有好东西留给你。”说着,回头对个老嬷嬷低声吩咐了一句。
少一时,就见老嬷嬷双手捧着个黄绫包袱过来。
太后接过来,亲自打开,里面是一只尺长的紫檀木盒子。她又将木盒打开,众人的视线都齐齐地望去,就见里面摆着三只巴掌长短的白玉如意。
太后从盒子里拿出一柄如意,笑着对李氏道:“前些年,你不在哀家眼前,就不说了。往后,却不会让你受了委屈。这里有三柄如意,你收好。往后若是有人敢欺负你,或者是让你受了委屈,你就奏明缘由,同这如意一起叫人送到御前,自然有皇帝为你做主。”
一句话说完,除了浑然不解的李氏外,其他人都变了脸色。
虽说不是铁卷丹书,但是这是太后懿旨,就是皇帝也无法违背。这跟铁卷丹书的效力也差不多了,妇道人家,谁不是以夫为天,靠着儿子活着。
有了这三柄如意,就算曹寅父子犯了死罪,也能求生了。
太后虽有些偏执,但在宫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并不是看着那么糊涂。这如有能拿到这里,能赏赐到李氏手中,指定是经过皇帝点头的。
曹家的体面,这次是大了。
清溪书屋,几位大学时禀奏完差事,已经是退了下去。
康熙胳膊支在炕桌上,也不知道想些什么,缄默许久。直到魏珠进来回禀,道是十六阿哥奉旨见驾,他才点点头,道:“传。”
他使人传召十六阿哥,是为得九阿哥“患病”之事与八阿哥府的丧事。
人心很奇怪,就算晓得儿子难保会生怨,但是康熙也有自己的底线,受不了儿子们过节。因此,他昨儿才会命十六阿哥往八阿哥府与九阿哥府去探看。
对于皇父的心思,十六阿哥也晓得一二,只是这其中没有他说话的余地,只能领命招办。
换做其他人,说不得为了私心,落井下石,添油加醋两句,就能使得九阿哥无法翻身。
十六阿哥性子还算宽厚,不愿节外生枝,侧重于太医的诊治,显出几分忧心来。九阿哥心火过旺,患了目疾,如今两眼红肿不堪,几乎不能视物。
康熙这边原是笃定九阿哥“装病”的,听了十六阿哥的话,不觉动容,皱眉道:“吩咐太医院那边,尽心诊治,不要耽搁了病情。”
提起耽搁病情,他想到病故的八阿哥,心里添了不自在,对十六阿哥道:“八阿哥中秋后患病,到薨逝,期间一个来月功夫,太医院那边是干什么吃的?是哪个太医给那边诊治,交由内务府核查。若是有轻忽怠慢之处,斩立决!”说到最后,已经是满脸寒霜。
十六阿哥暗叹一声,看来又要有倒霉的太医,要承担皇父的怒火。
事情的大概,他也晓得些,如何能追究?往前查,不是要纠出德妃,就是要揪出雅尔江阿,要不然就是追到曹颙与董殿邦身上。
不管追到谁身上,都会有一番动荡,所以就只能完结在太医院里,将过错都推给太医院那边……
从太后宫出来,李氏带着媳妇、女儿乘坐回城。进城后,曹佳氏与曹颐没有马上回婆家,而是跟着李氏回了曹府。
兰院上房,几个小的,望着那装白玉如意的盒子,都带着几分不安。
李氏这边,瞅着盒子半晌,带着几分担忧,问道:“是不是把你们也吓到了。我也吓到了。这好像太贵重了,当年老太君在世时,也没得过这样的封赏。”
曹佳氏吓到母亲,摇摇头,笑着说道:“这是大喜事,有什么好吓的。看来太后是真喜欢母亲,要不然也不会巴巴地赐下这个来。按照我说啊,这也只能做个摆设。弟弟与弟媳妇都是孝顺之人,父亲同母亲又恩爱,哪里会有受到委屈的时候?”
李氏听了,才好过些,点点头,道:“是啊,如今日子过得舒心,哪里会受气的时候?不过说来也怪,方才一路捧着这如意回来,就好像多了个主心骨似的,就跟多了个娘家似的。”
说到这里,李氏望了望屋子里,道:“这东西太金贵了,供到哪里好呢……
宫里耳目众多,哪里会有秘密。不到半日功夫,就有不少人得到消息,太后赐李氏如意。
安定门外,雍亲王府,书房。
四阿哥看着手中的消息,半晌说不出话来,脸上阴晴莫辩,看不出是喜是怒。戴锦躬身站在书桌前,却是紧闭嘴唇,一个字儿也没有多说。
他是聪明人,太后待李氏,这其中牵扯皇室秘辛,就不是他一个幕僚能插嘴的。
“如意啊,真能万事随心,如意一生?”四阿哥手中不停地数着佛珠,心中已经难掩贪念。
他不由地鄙视自己,自己胡思乱想些什么。
就算是太后赐下,也要看皇父愿意不愿意去首肯。李氏是皇族遗珠,不能公开认祖归宗,这般厚道,也算是弥补。
这个如意,只有在李氏手中,才是“如意”;换做其他人拿着,不过是块精美的石头。
想到这里,他不由警醒。随着八阿哥的薨逝,他好像也有些懈怠。难道,那个位置,还能凭空落到自己个儿头上不成?
圣心难测,也要去揣测。
曹家的“如意”也好,自己的“念想”也好,都系在皇帝的喜怒上。
九阿哥这里,则是收到宜妃亲笔手书,上面将太后赐如意所说的话,也如实写上。
九阿哥红着眼睛,翻来覆去看了几遍,皱眉道:“什么意思?曹颙那小子有了保命符,不怕死了……”
同那些消息灵通的宗室相比,曹颙这边,反而是最后得到的消息。
傍晚归家后,到兰院给母亲请安时,曹颙才晓得有这些一回事儿。同曹佳氏、初瑜的反应一样,曹颙也惊呆了。
虽说晓得太后那边有异动,今儿或许有赏赐下来,但是也没有想过是这样的“重赏”。
真是受宠若惊了,惊得曹颙说不出话,看着这三柄如意,思绪已经不知飞到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