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成功占据荆州之后,大汉难得进入了一段安定的时期。
现在的大汉局势已经开始明朗,天下已被曹操、齐舜、刘备、孙策和刘焉瓜分,除了孙策和刘焉各据一州实力稍微弱些,另外三人已开始形成了规模。但就算是孙策和刘焉,也因为有险要可以据守,所以并不是一块容易啃的骨头。
曹操连吃了两个闷亏,虽然没有伤筋动骨,但行事谨慎了许多。尤其在刘备做大了之后,曹操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展内政上。他身处中原之地,地盘又比其他诸侯大了不少,因此起点要比别的诸侯更高。
而齐舜从西域回来之后,立刻着手与西方通商事宜,卫兹和段翔也出了大力,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而且长安附近百废待兴,凉州羌人也还没有真正降伏,因此齐舜也没时间考虑扩展问题。
刘备就更不用说,荆州新得,豫州也还没有稳固,他才不会搞出什么大动作。
因此,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大家都井水不犯河水,没有往来,也没有冲突,所有人都在积蓄力量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这种平衡也就持续了这么长时间,直到羌人领邻戴的归顺。
应该说,羌人选择投靠齐舜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贾诩推测的没错,羌人的确是罗马帝国安插在大汉的一颗棋子,但自从西域被齐舜搞定以后,羌人和罗马帝国的联系立刻被切断,失去了后台的他们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前途和未来。
他们也曾尝试过通过零星反抗来考验齐舜的底线,但付出的成本相当的高。赵云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可用兵又准又狠。最近又多了个彪形大汉到凉州,据说是曾经的河北四庭柱之一的文丑,一人一枪毫不留情,简直把他们往死里逼。再这样下去,羌人那本就捉衿见肘的战力早晚会给齐舜消磨干净。
因此,邻戴只能选择投降。投降了,至少还能保证他们正常生活,鲜卑和乌丸的例子就在眼前。他们在凉州生活已久,那种根深蒂固的关系让他们不愿也无法迁徙。因此,这已是邻戴唯一的选择。
齐舜充分体现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前提,对邻戴弃暗投明的举动大加赞赏,并同意对羌人和鲜卑等同样对待。而且征调羌骑作为兵力补充,享受和龙骑兽王骑等一样的待遇。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羌人本就过的也是刀口上舔血的日子,现在有钱赚岂不更好?而且齐舜战绩良好,几乎没打过什么败仗,背靠他这棵大树还是可以乘凉的。
齐舜还有自己的用意,那就是给文丑这个精力旺盛的人配备兵力。文丑重建高阳军团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但苦于齐舜的骑兵配备已经饱和,只能跟着别人后面混。现在有了羌骑作为根基,高阳军团的重建也已进入议事日程。文丑听了开心得“嗷嗷”乱叫,迫不及待地去编排他的训练计划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征调羌骑还能削弱羌人在凉州的威胁。他们虽然宣誓效忠,但忠诚度还有待考验,谁也说不准等到齐舜遭受挫折之时他们还会不会这么听话。可如果羌人和汉人成了战友,那泽袍之情自然能让两者更容易融合。
文丑这次来凉州还因为文璐。赵云出征后文璐在家一直放心不下,像她这样的女将又怎会安心在家什么都不做?因此在文璐的死缠烂打下,沮授等人终于同意她从雍州过来与赵云会合,为了安全起见,文丑这才有机会到凉州舒展舒展筋骨,没想到竟白白得了自己的部曲。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齐舜把目光又放到了下一步的扩张中。他带着贾诩、田丰回到长安,和沮授、陈宫等人会面,商量进军汉中事宜。
汉中,大汉的祥地,当初高祖起兵之处。当年高祖筑坛拜韩信为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最终建立这不可一世的大帝国。而张鲁加入“五斗米教”之后,除掉当时的教主也是汉中的掌权者张修,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并归附刘焉,成为益州北方的门户。因此,齐舜想要图谋益州这个富庶之地,就必须要征服汉中,得陇望蜀。
汉中北临秦岭,南界巴山,又是汉水最上游的区域。既有崇山峻岭作为天然屏障,又有丰富水文资源灌溉播种,因此有“西北小江东”之称。虽然大汉这些年战乱不休,但汉中和整个益州都依然能过上比较好的日子,这和其地理位置以及自然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雍凉之地想要进攻汉中,地势极其险峻,总共也就只有两三条路能通。一是从长安出,经子午谷过骆谷,进攻城固,到达汉中;二是从天水出,经武都过箕谷,再到汉中;第三条路就有些绕了,要从陇西绕过祁山,经阴平,再过阳平关才能到。从地理名称上就能看出,这三条路没有一条是康庄大道,无不在群山之中穿行,危险可想而知。
齐舜等人都清楚知道,他们最擅长的骑兵在进攻汉中时几乎挥不了作用,能够依靠的就只有先登军、陷阵营和龙牙军这三支步兵。而且龙牙军也不能像进攻天水那样可以通过水系来进行偷袭。汉水属于长江支流,他们不可能把龙牙舰开到长江之中,除非他们回到东海,再绕过几乎整个大汉及刘备和孙策的防线才能成事,但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且对汉中的攻略也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果让刘焉得到风声准备完毕,唇齿相依之下,他必定会派遣军马协助张鲁防守汉中。他们虽然没有齐舜麾下这么多能征善战的将军,但胜在对地理位置非常熟悉,又习惯了打山地战,排兵布阵自然灵活了许多。像骆谷关、定军山、箕谷关等地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和当年郝昭防守壶关有诸多相似之处。齐舜他们并不是没有可能攻下这些关口,但付出的代价也许同样会很大。这是齐舜等人都无法接受的。
因此,如何或用这三支精锐步兵,就成了齐舜等人讨论的焦点。
——————————————————
请大家关注一下本文的投票啊,让烟火对该本文的名字能有更多的信息,多谢啦!
现在的大汉局势已经开始明朗,天下已被曹操、齐舜、刘备、孙策和刘焉瓜分,除了孙策和刘焉各据一州实力稍微弱些,另外三人已开始形成了规模。但就算是孙策和刘焉,也因为有险要可以据守,所以并不是一块容易啃的骨头。
曹操连吃了两个闷亏,虽然没有伤筋动骨,但行事谨慎了许多。尤其在刘备做大了之后,曹操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展内政上。他身处中原之地,地盘又比其他诸侯大了不少,因此起点要比别的诸侯更高。
而齐舜从西域回来之后,立刻着手与西方通商事宜,卫兹和段翔也出了大力,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而且长安附近百废待兴,凉州羌人也还没有真正降伏,因此齐舜也没时间考虑扩展问题。
刘备就更不用说,荆州新得,豫州也还没有稳固,他才不会搞出什么大动作。
因此,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大家都井水不犯河水,没有往来,也没有冲突,所有人都在积蓄力量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这种平衡也就持续了这么长时间,直到羌人领邻戴的归顺。
应该说,羌人选择投靠齐舜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贾诩推测的没错,羌人的确是罗马帝国安插在大汉的一颗棋子,但自从西域被齐舜搞定以后,羌人和罗马帝国的联系立刻被切断,失去了后台的他们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前途和未来。
他们也曾尝试过通过零星反抗来考验齐舜的底线,但付出的成本相当的高。赵云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可用兵又准又狠。最近又多了个彪形大汉到凉州,据说是曾经的河北四庭柱之一的文丑,一人一枪毫不留情,简直把他们往死里逼。再这样下去,羌人那本就捉衿见肘的战力早晚会给齐舜消磨干净。
因此,邻戴只能选择投降。投降了,至少还能保证他们正常生活,鲜卑和乌丸的例子就在眼前。他们在凉州生活已久,那种根深蒂固的关系让他们不愿也无法迁徙。因此,这已是邻戴唯一的选择。
齐舜充分体现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前提,对邻戴弃暗投明的举动大加赞赏,并同意对羌人和鲜卑等同样对待。而且征调羌骑作为兵力补充,享受和龙骑兽王骑等一样的待遇。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羌人本就过的也是刀口上舔血的日子,现在有钱赚岂不更好?而且齐舜战绩良好,几乎没打过什么败仗,背靠他这棵大树还是可以乘凉的。
齐舜还有自己的用意,那就是给文丑这个精力旺盛的人配备兵力。文丑重建高阳军团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但苦于齐舜的骑兵配备已经饱和,只能跟着别人后面混。现在有了羌骑作为根基,高阳军团的重建也已进入议事日程。文丑听了开心得“嗷嗷”乱叫,迫不及待地去编排他的训练计划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征调羌骑还能削弱羌人在凉州的威胁。他们虽然宣誓效忠,但忠诚度还有待考验,谁也说不准等到齐舜遭受挫折之时他们还会不会这么听话。可如果羌人和汉人成了战友,那泽袍之情自然能让两者更容易融合。
文丑这次来凉州还因为文璐。赵云出征后文璐在家一直放心不下,像她这样的女将又怎会安心在家什么都不做?因此在文璐的死缠烂打下,沮授等人终于同意她从雍州过来与赵云会合,为了安全起见,文丑这才有机会到凉州舒展舒展筋骨,没想到竟白白得了自己的部曲。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齐舜把目光又放到了下一步的扩张中。他带着贾诩、田丰回到长安,和沮授、陈宫等人会面,商量进军汉中事宜。
汉中,大汉的祥地,当初高祖起兵之处。当年高祖筑坛拜韩信为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最终建立这不可一世的大帝国。而张鲁加入“五斗米教”之后,除掉当时的教主也是汉中的掌权者张修,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并归附刘焉,成为益州北方的门户。因此,齐舜想要图谋益州这个富庶之地,就必须要征服汉中,得陇望蜀。
汉中北临秦岭,南界巴山,又是汉水最上游的区域。既有崇山峻岭作为天然屏障,又有丰富水文资源灌溉播种,因此有“西北小江东”之称。虽然大汉这些年战乱不休,但汉中和整个益州都依然能过上比较好的日子,这和其地理位置以及自然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雍凉之地想要进攻汉中,地势极其险峻,总共也就只有两三条路能通。一是从长安出,经子午谷过骆谷,进攻城固,到达汉中;二是从天水出,经武都过箕谷,再到汉中;第三条路就有些绕了,要从陇西绕过祁山,经阴平,再过阳平关才能到。从地理名称上就能看出,这三条路没有一条是康庄大道,无不在群山之中穿行,危险可想而知。
齐舜等人都清楚知道,他们最擅长的骑兵在进攻汉中时几乎挥不了作用,能够依靠的就只有先登军、陷阵营和龙牙军这三支步兵。而且龙牙军也不能像进攻天水那样可以通过水系来进行偷袭。汉水属于长江支流,他们不可能把龙牙舰开到长江之中,除非他们回到东海,再绕过几乎整个大汉及刘备和孙策的防线才能成事,但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且对汉中的攻略也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果让刘焉得到风声准备完毕,唇齿相依之下,他必定会派遣军马协助张鲁防守汉中。他们虽然没有齐舜麾下这么多能征善战的将军,但胜在对地理位置非常熟悉,又习惯了打山地战,排兵布阵自然灵活了许多。像骆谷关、定军山、箕谷关等地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和当年郝昭防守壶关有诸多相似之处。齐舜他们并不是没有可能攻下这些关口,但付出的代价也许同样会很大。这是齐舜等人都无法接受的。
因此,如何或用这三支精锐步兵,就成了齐舜等人讨论的焦点。
——————————————————
请大家关注一下本文的投票啊,让烟火对该本文的名字能有更多的信息,多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