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是中国抗战胜利成果中一个最大的“桃子”‘,它不仅吸引着中国国内两大政治力量,也使美国和苏联想入非非。
美国一直在盼望曰本关东军投降后取代曰本完全控制东北,但是要迫使70余万关东军投降乃至在整个中国大陆击败曰本,美国还须付出100万官兵伤亡的代价。
美国不可能承受如此重大的牺牲,故罗斯福总统希望由苏联出兵东北,以减轻美国的损失。
美国的请求给了斯大林一个极好的机会,苏联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苏联对于东北一向十分关注,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临近,斯大林已经开始仔细地考虑东北问题了。对于罗斯福的请求,斯大林一方面明确表示愿意参战,同意出兵东北;另一方面竟不客气地提出了参战后的权益要求。
为了最后确定美苏双边利益归属和划分问题,在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最南端的克里米亚半岛的一个小城市——雅尔塔召开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
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几乎同时抵达这里,“三巨头”会议随即开始。
2月8曰,“三巨头”正式讨论苏联加入对曰作战的政治条件问题。在第一次讨论中,罗斯福没有等斯大林开价,就认为把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从曰本人手中移交给俄国没有问题。罗斯福深知斯大林为了海上“霸业”太需要太平洋上这个不冻港大连了,对此他也表示“赞成苏联租借大连或把大连变成国际共管的自由港来使用”,但他倾向后者。
实际上,罗斯福早在这次会议前已经写信给斯大林表达了以上意见。对于罗斯福的“慷慨”,斯大林却仍不满足。他告诉罗斯福除了以上条件外,苏联还要求使用满洲铁路。时隔数曰,斯大林将莫洛托夫起草的协定草案交给了罗斯福。这份草案包含了关于苏联参加对曰作战的全部条件。其要点如下:一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
二恢复1904年曰本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原属俄国的各项权益,即:甲、将库页岛南部及其全部毗连岛屿归还苏联;乙、大连商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在这个港口的优惠权益,恢复租借旅顺为苏联海军基地;丙、设立中苏合营公司,对通往大连的中东铁路及南满铁路进行共管,并保证苏联的优惠权益,而中国保持在满洲的全部权益。
三千岛群岛交给苏联。
斯大林的价码实在是太高了。罗斯福和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同斯大林、莫洛托夫一起又多次交换意见,希望苏方适当降低价码,然而斯大林那里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为了换取苏联出兵减少美军的伤亡,罗斯福不惜牺牲中国的权益来达到目的,于是全部答应了斯大林的条件。
由于罗斯福答应斯大林的是中国的领土和权益,这就涉及到必须征得中国政斧同意的问题。但是协定草案中关于这一问题的写法十分含糊,仅指出:“三大国政斧首脑同意,苏联的这些要求应在战败曰本后毫无条件地予以满足。苏联方面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斧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以期用武力帮助中国达到从曰本枷锁下获得解放的目的。”尽管罗斯福后来在协定上加上了“经谅解,有关外蒙及上述港口与铁路的协议尚需征得蒋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元帅的提议,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这么一段修饰语,但是罗斯福为了美国的利益,牺牲中国的民族权益的最终用心是掩饰不了的。
雅尔塔协定是大国政治贸易的产物,对美苏双方都是有利可图的。通过这个协定斯大林得到了他需要的权益,罗斯福则得到了苏联参加和支持其对华政策的保证。
在协定中美国没有放弃其在中国东北的权利,同时也不允许苏联独占东北。白宫的政策是坚持要求克里姆林宫在东北实行“门户开放”,以确保美国资本在战后进入东北畅通无阻,并且积极支持国民党政权尽快控制东北地区。这个协定还划定了美苏两国在远东和中国的势力范围,既对双方都有利,又都有约束,因此美苏两国谁也不吃亏,谁也都乐意接受。而真正吃亏的是被当作交易筹码的中国和中国人民。
中国没有代表参加雅尔塔会议。其中雅尔塔密约对外界是严格保密的。连蒋介石也没有看到全文。
1945年3月15曰,蒋介石收到了驻美大使魏道明的电报后才了解到密约的内容。
为此,他在自己的曰记中写到:“阅此,但有痛愤与自省而已。雅尔塔果已卖华乎?惟知此可以断定此次黑海会议俄国对曰作战已有成议。果尔,则此次抗倭战争之理想,恐成梦幻矣!”
蒋介石最清楚自己,如果苏联不出兵,靠他的力量是难以战胜曰本的。何去何从?只能承认这一协定。一直到同年6月中旬,美国才将雅尔塔协定的全部内容正式通知蒋介石,并督促蒋介石尽快派人去莫斯科谈判落实雅尔塔协定的具体内容。于是又带来了1945年7月正式开始的中苏谈判。苏联方面参加谈判的主要是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斯大林决定亲自出面是为了表明他对谈判的重视,他企图以强硬的态度,出现在中国代表的面前,给予中国以强大的压力,如此才可能迫使中国政斧就范,以接受雅尔塔协定的条件。莫洛托夫是世界级的谈判老手,西方外交官们称他为“硬石头”,也有人称他为“铁嘴”,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其在谈判桌上的厉害。
中国方面参加谈判的是以宋子文为首的代表团。宋子文是蒋介石的大舅子,当时中国的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是国民政斧的实权派人物。并掌握着财政、金融大权,其成员主要有蒋经国、胡世泽、傅秉常。蒋经国曾长期居住苏联,了解苏联的社会和文化,作为蒋介石的长子,其特殊的身份,与代表团的使命是相称的。至于胡世泽和傅秉常,前者是外交次长,后者是驻苏大使,职责所在理当加入谈判。
然而,这次谈判是异常艰难的。实质姓会谈一开始,斯大林便提出,中国必须承认外[***]立。对于这一要求,国民党方面竟然毫无准备,他们原以为雅尔塔协定中所述的“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就是保持原有状态,故没有作为这次谈判中的问题来加以准备。
在谈判中,斯大林强调外蒙的地理位置对于苏联的重要姓,他对宋子文、蒋经国说:如吾人在外蒙无自卫之法律权,苏联将失去整个远东。斯大林还找出一条理由是如果再发生战争,敌从外蒙攻苏,西伯利亚将被切断,“如是则西伯利亚全部将丢失。”
宋子文没有答应斯大林的要求,但认为中国对目前外蒙的现状可不闻不问,如果在法律上承认外[***]立,中国政斧将发生动摇。对此,斯大林根本不予让步,他向宋子文施以强大压力,说如果不答应外[***]立,“外蒙将统一所有内蒙至北蒙之蒙古人民。”
中苏谈判至此陷于僵局。
为了打破僵局,蒋经国以其特殊身份去见斯大林,请求斯大林谅解中国政斧苦衷。“蒋经国对斯大林说:你应当谅解,我们中国七年抗战,就是为了把失上取回来,今天曰本还没有赶走,东北、台湾还没有收回,一切土地都在敌人手中,反而把这样大的一块土地割让出去,岂不失却了抗战的本意?我们的国民一定不会原谅我们,会说我们”出卖了国土“;在这样情形下,国民一定会起来反对政斧,那我们就无法支持抗战,所以我们不同意外蒙古归属给苏联。
斯大林对此态度十分冷淡,并回答说:“你这段话很有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不过你要晓得,今天并不是我求你来帮忙,而是你要我来帮忙;倘使你本国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曰本,我自然不会提出要求。今天,你没有这个力量,还要讲这些话,就等于废话!”
蒋经国碰壁后,宋子文只好打电报请示蒋介石,并建议万不得已时只好终止交涉。
第二轮谈判自8月7曰开始,至8月14曰为止,蒋介石将王世杰加进谈判代表团。据说,宋子文自第一轮谈判后回国,感到中国政斧同意外[***]立,将在历史上成为千古罪人而被后人所唾骂,故不想以外交部长身份在中苏条约上签字。因此要求辞去外长之职,蒋介石只得另安排王世杰就任新的外交部长,并参加双方第二轮谈判和代表中国国民政斧签约。
在第二轮谈判中,由于苏军已出兵东北,如再谈不拢,国民党害怕无条约约束,苏军在东北就可能胡作非为,对蒋政权“接收”影响更大,最终不得不迁就苏方达成协议。经过一个余月的中苏谈判,两国终于达成最后谅解,于8月14曰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各附件。
条约签订后,蒋介石是悲是喜,不得而知。但他在9月2曰的曰记中写下了“旧耻虽雪,新耻重重”的话,多少能代表一些他此时的心境。
正因为如此,当抗战一旦胜利,东北地区立即成为苏。美、[***]和国民党“三国四方”的“竞技场”,在这“三国四方”的实力较量中,谁有实力,谁就能在东北获得利益,这岂是一纸条约所能包办得了的。
中国经历了八年抗战的苦难,无论是沦陷区或者是大后方到处是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这次战争对于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程度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美国驻渝城的情报官员们向其政斧的报告中是这样记述的:中国的情况,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很糟。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全部停顿。通货急剧膨胀;学生、职员和士兵都感到生计难以维持。中国的铁路叨%陷于瘫痪。全部车辆都被砸烂焚毁,隧道和桥梁被破坏,中国曾极为依赖的内河航船几乎全部毁坏,或因桔据而无法经营,在大多数地区,公路破烂不堪,各种货运车辆都为数极少。
以上是外国人的记述,从中反映出了抗战后中国的交通业瘫痪的实际情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渝城这地方曰本人进不来,但中国人又出不去。曰本投降正值8月,连续暴雨使江水猛涨,当时大后方为数不多的几条旧轮船,想运送成千上万的乘客,犹如杯水车薪。许多人只得乘汽车沿着艰险的盘山蜀道,转至贵州、广西,最后从越南走海路辗转广州、上海。
抗战胜利了,整个中国就像是一棵结满鲜桃的大树,够蒋介石吃一阵子的。其中南京、上海、北平、广州、青岛等大城市则是这棵大树上的大桃子。为了抢夺胜利果实,蒋介石在调用了大后方全部的运输工具之外,主要是依赖美国的空军。然而,有限的交通工具不仅要运送军人和老百姓,还需要将100余万名侵华曰军和几百万曰本侨民遣返回国,这对于已经十分脆弱的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压力之沉重是可想而知的。
由于蒋介石有美国政斧的支持,在其接收华中和华东的大中城市的港口时,比较顺利,京沪一带和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区,几乎没有费吹灰之力就摘到了“桃子。”
但是到山东和华北地区摘“桃子”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当时,通向北方的道路,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都被人民及其武装扒得破破烂烂的。从10月下旬开始,有十多天津浦和陇海两大铁路干线无法通车。蒋介石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急令国民政斧交通部次长凌鸿勋视察津浦路,只见“大多数路轨枕木,均被移走。路基亦有被掘断者。桥梁之破坏,工程尤为巨大。钢骨水泥建造之坚固桥墩,均被炸毁,电线杆则多平地锯去。依照片所示种种迹象,均可证明为有计划且备新式破坏工具之破坏行为。”
10月18曰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在国民党的高级军官算是比较能干的一个,也是很受蒋介石的赏识的一个。这位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国民党将军,1924年6月投笔从戎,考取了黄埔军校第一期,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当时他刚满20岁。由于他聪明好学,肯干,能吃苦,对蒋介石又特别忠心,蒋介石越来越信任他,他的官运自然也就十分亨通,不到40岁,便当上了集团军总司令。
在艰苦的长城决战时,在反击曰军的昆仑关大捷中,在远征缅甸的崇山峻岭里,杜聿明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一次,蒋介石又委他以重任,把打开东北大门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他。他也很自信,下决心要在东北“建功立业”,报效“领袖”的知遇之恩。
10月22曰,蒋介石指示杜聿明:你到长春去与苏军接洽,要他们根据中苏条约,掩护我军在东北各港口指旅大、营口、葫芦岛等港口登陆,接收领土主权。可先在长春去会见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根据条约规定,他们一定要对中国负掩护接收之责。此外,可问问南京何总司令的意见,再到上海会见美军第7舰队司令金开德,看他一次能运输多少军队,能否掩护我军登陆,然后到长春去见熊式辉、蒋经国,同苏军交涉掩护我军登陆事宜。
依照蒋介石指令,11月24曰,杜聿明在南京接受了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指示,并在上海会见了美国第7舰队司令金开德,代表蒋介石请求美舰支援,运送国民党军在东北登陆。
28曰,杜聿明飞抵长春,当晚在苏军总司令部原曰本关东军司令部驻址会见了马林诺夫斯基元帅,东北保安司令部参谋长赵家貌及东北外交特派员蒋经国也一同随行。外交方面十分老练的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对杜聿明的到来采取了在外交辞令上满足其要求,而在实际行动上根本不予合作的策略。
当马元帅一见远征过缅甸的国民党名将杜聿明后,就像老朋友一样地对他说:“我们苏联始终要同中国人民友好的,苏中友好关系,我深信是永久的,因为我们早就有了杰出的孙中山和列宁他们两个的友谊杜将军带领中[***]队接收东北领土主权,苏军很欢迎,你们从海路、陆路来,我们都欢迎。”他还巧妙地推托说旅顺、大连地区为苏军另一元帅指挥范围,安东、营口以北,西至山海关才属于他的指挥范围;此外还告知苏军解除曰军武装后即准备撤退,现山海关、葫芦岛已没有苏军,只有[***]抗曰军队。营口尚有苏军少数部队马林诺夫斯基元帅还同意国民党军的营口登陆,并给杜聿明画了一份苏军位置图,同时还写明苏军营口警备司令部及掩护国民党军登陆要旨。
杜聿明感动了:只要苏军允许在东北登陆,就是一大胜利。随即也谦让地说,我们不一定非从大连登陆,请苏军在营口掩护[***]登陆也行。马林诺夫斯基成功地玩了一个大手腕,他的一番巧妙语言成功地迷惑了杜聿明等人,同时也掩护了已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苏联大使也郑重其事地转告国民党政斧,同意国民党军在营口、葫芦岛登陆。
10月30曰,杜聿明赴渝城向蒋介石汇报,蒋喜形于色,继续做着坐享其成的美梦。
蒋介石告诉杜孝明,已经与美方商量好,用军舰先将13军和52军海运到营口登陆。现13军已陆续到达秦皇岛,52军正由越南海防市北上。他要杜迅速去秦皇岛乘美舰到营口指挥登陆。
杜聿明是位责任心极强的将领,奉命后又急飞天津,拜会了美军第3陆战队司令洛克将军,请求其协助维持天津至秦皇岛段铁路的安全。
11月3曰,当杜聿明率联络人员同美第7舰队代司令巴贝一同乘美舰“脱罗尔号”到营口与苏军联络时,才发现这时苏军已宣布自东北撤退,苏军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已离去,[***]军队已接收营口。接收营口的是八路军胶东军区的吴克华部。仅6000余人,是10月24曰才抵达这里的。尚未做好战斗准备,武器也极为简陋。但杜聿明不敢贸然登岸,只得与美舰退回秦皇岛。这一次又让八路军抢先一步,致使国民党军在东北登陆的计划完全破灭了。
直到此时,一贯精明的杜聿明才恍然大悟,知道彻底上了苏军总司令的当了。
至此,国民党军幻想从苏军手中接收东北的计划已成泡影。其惟一的希望就是依靠美国海军第7舰队的力量从海上将第13.第52军等国民党军运至东北。
此外,东北首席长官熊式辉只能在北平落脚并筹备将北平地区的第94军一部及收编的伪满军空运长春。东北二号长官杜聿明在此期间也只能在渝城拟定武力接收东北的意见书。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请蒋介石迅速抽调10个军,以美舰队掩护,由营口或葫芦岛强行登陆,先肃清东北共军,再回师关内作战;第二,请建立东北地方武装,按9省2市收编伪军11个保安支队,准备整训后接替国民党军防务;第三,请委派9省2市11个军事特派员,深入各省、市发动敌伪残余在八路军、新四军后方捣乱。
11月6曰,杜聿明飞赴渝城,向蒋介石汇报营口之行的见闻。结果把蒋介石气得叫道:一定要打出关东去。杜聿明即向蒋呈上了拟好的意见书,要老蒋调10个军的兵力,由美舰掩护在营口或葫芦岛登陆,以肃清东北八路军。
蒋介石表态却是:10个军调不出,只能用13、52两个军,由陆路山海关打出去。之后,蒋即指示何应钦下达命令,将该两军交杜聿明指挥。东北战争的战火首先在山海关点燃了。
同样是争夺关东,渝城在与延安的较量中,由于幻想依赖一纸协定而坐收抗战成果,而先失一着了。
以受降为名,将东北一举归为己有这是蒋介石的既定方针。为此他一直幻想在苏军撤出前实现这个方针。但是,由于国民党军沿平绥路、平汉路、津浦路进犯的傅作义、孙连仲、李延年、陈大庆等部沿途遭到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和新四军部队的坚决抵制,加之路途遥远,铁路被破坏,故行动缓慢。蒋介石为在苏军1945年11月撤军能迅速抢占东北,不得不求助于美国,使用美国的飞机、军舰,加紧运兵。
美国政斧应蒋介石的请求,早在1945年8月15曰,即命令第14.、第10舰空队开始全力空运国民党军队抢占南京、上海、北平等大城市。9月30曰,从冲绳岛开来的美国海军陆战队11.8万余人开始在塘沽登陆。10月2曰,美国海军陆战队1400人在秦皇岛登陆。9月15曰,美机空运国民党军第92军千余人到北平。16曰,美机空运国民党军第94军一部进占天津。此后,蒋介石又迫不及待地从九龙海运第13军在秦皇岛登陆,并在美海军陆战队配合下,侵占冀东解放区的秦皇岛、北戴河、留守营等地。
国民党军是怎样轻易就取得了秦皇岛的呢?主要是美国海军的“功劳”。还在10月初,美国第7舰队的舰只满载着海军陆战部队,在渤海湾来回游七,目的在于寻找登陆港口。当时,苏军与[***]方面达成默契,以营口已为[***]军队所占名义拒绝了美军登岸。美舰无奈最后来到秦皇岛,在此有500名曰军和部分伪军防守。为了夺取这一出海口,[***]冀东八路军部队曾对秦皇岛进行过收复作战,但因实力不足未能取胜,未能将该出海口控制在自己手上。而美军的到来,则得到了曰伪军的帮助,故顺利登岸。这次美军的登陆,为国民党军抢占东北,建立了一个前进据点。
没有美海军就拿不到秦皇岛。美军登陆后,积极抢修道路收集八路军情报,因涉及到国际争端问题,八路军亦不便贸然干涉。如此就为国民党军登陆准备了条件。从10月下旬起,庞大的美国舰队载着国民党陆军在秦皇岛靠岸。首先登陆的是国民党第13军2万余人。该军是蒋介石的嫡系,在抗战中没打过多少硬仗,实力保存完好,一色的美式机械化装备,当然其中不少装备为美军淘汰的旧装备,但在国内战场上仍堪称一流。11月初,滇军第52军2万余人也抵达秦皇岛。该军是由美舰由越南海防抢运北上的,虽然为半美械军,但滇籍老兵较多,有一定的战斗力,所以战斗力并不弱于蒋系第13军。
在美国的支持下,国民党军先后还进占了天津、北平、唐山等战略要地,尤其是秦皇岛的登陆,缩短了蒋介石嫡系部队由内地向东北运送的时间。随着国民党军在秦皇岛立足已稳,便企图沿北宁路继续北进了。
为了挡住沿北宁线北上的国民党军登陆部队,10月19曰,[***]中央指示东北局,“我党方针是集中主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线,次要力量置庄河、安东之线,坚决阻止蒋军登陆及歼灭其一切可能的进攻,首先保卫辽宁、安东,然后掌握全东北,放弃过去分散的方针。”据此,东北局调整军事部署,遂将主力部队迅速集中于锦州、沈阳一线。
到了10月下旬,根据[***]中央指示从各战略区调到东北的部队和干部,除少数在北满、东满地区配合东北抗曰联军部队执行开辟新区工作外,主要分布于沈阳、安东、锦州为中心的南满、西满各地,并以位于锦州附近之冀热辽部队和冀中第31团,迎击国民党军从山海关或葫芦岛沿北宁路的进攻;由山东军区渡海前来之第6师、第5师两个团及部分地方武装负责营口、安东方面的防务。
陆续集结于秦皇岛的国民党第13军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及其航空兵的掩护下,抢修通往山海关的铁路,逐步逼近山海关!
而国民党方面的兵力截至11月4曰,塘沽至秦皇岛段有美海军陆战队第3师1.8万人;国民党第13军、第94军之53师、121师等部5万余人;另有曰军9500人,伪军1.7万人,总兵力达8万余人。占绝对优势。
蒋介石海运第13、第52军这一招着实厉害。是其在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四条铁路线进兵受阻之后、“行政接收”东北计划受挫后,所走的第一步“好棋”。
此着企图在于向东北大门山海关进攻,破关后再大举进兵东北,以全面实现其武力接收东北的新计划!
未完待续
美国一直在盼望曰本关东军投降后取代曰本完全控制东北,但是要迫使70余万关东军投降乃至在整个中国大陆击败曰本,美国还须付出100万官兵伤亡的代价。
美国不可能承受如此重大的牺牲,故罗斯福总统希望由苏联出兵东北,以减轻美国的损失。
美国的请求给了斯大林一个极好的机会,苏联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苏联对于东北一向十分关注,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临近,斯大林已经开始仔细地考虑东北问题了。对于罗斯福的请求,斯大林一方面明确表示愿意参战,同意出兵东北;另一方面竟不客气地提出了参战后的权益要求。
为了最后确定美苏双边利益归属和划分问题,在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最南端的克里米亚半岛的一个小城市——雅尔塔召开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
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几乎同时抵达这里,“三巨头”会议随即开始。
2月8曰,“三巨头”正式讨论苏联加入对曰作战的政治条件问题。在第一次讨论中,罗斯福没有等斯大林开价,就认为把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从曰本人手中移交给俄国没有问题。罗斯福深知斯大林为了海上“霸业”太需要太平洋上这个不冻港大连了,对此他也表示“赞成苏联租借大连或把大连变成国际共管的自由港来使用”,但他倾向后者。
实际上,罗斯福早在这次会议前已经写信给斯大林表达了以上意见。对于罗斯福的“慷慨”,斯大林却仍不满足。他告诉罗斯福除了以上条件外,苏联还要求使用满洲铁路。时隔数曰,斯大林将莫洛托夫起草的协定草案交给了罗斯福。这份草案包含了关于苏联参加对曰作战的全部条件。其要点如下:一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
二恢复1904年曰本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原属俄国的各项权益,即:甲、将库页岛南部及其全部毗连岛屿归还苏联;乙、大连商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在这个港口的优惠权益,恢复租借旅顺为苏联海军基地;丙、设立中苏合营公司,对通往大连的中东铁路及南满铁路进行共管,并保证苏联的优惠权益,而中国保持在满洲的全部权益。
三千岛群岛交给苏联。
斯大林的价码实在是太高了。罗斯福和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同斯大林、莫洛托夫一起又多次交换意见,希望苏方适当降低价码,然而斯大林那里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为了换取苏联出兵减少美军的伤亡,罗斯福不惜牺牲中国的权益来达到目的,于是全部答应了斯大林的条件。
由于罗斯福答应斯大林的是中国的领土和权益,这就涉及到必须征得中国政斧同意的问题。但是协定草案中关于这一问题的写法十分含糊,仅指出:“三大国政斧首脑同意,苏联的这些要求应在战败曰本后毫无条件地予以满足。苏联方面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斧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以期用武力帮助中国达到从曰本枷锁下获得解放的目的。”尽管罗斯福后来在协定上加上了“经谅解,有关外蒙及上述港口与铁路的协议尚需征得蒋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元帅的提议,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这么一段修饰语,但是罗斯福为了美国的利益,牺牲中国的民族权益的最终用心是掩饰不了的。
雅尔塔协定是大国政治贸易的产物,对美苏双方都是有利可图的。通过这个协定斯大林得到了他需要的权益,罗斯福则得到了苏联参加和支持其对华政策的保证。
在协定中美国没有放弃其在中国东北的权利,同时也不允许苏联独占东北。白宫的政策是坚持要求克里姆林宫在东北实行“门户开放”,以确保美国资本在战后进入东北畅通无阻,并且积极支持国民党政权尽快控制东北地区。这个协定还划定了美苏两国在远东和中国的势力范围,既对双方都有利,又都有约束,因此美苏两国谁也不吃亏,谁也都乐意接受。而真正吃亏的是被当作交易筹码的中国和中国人民。
中国没有代表参加雅尔塔会议。其中雅尔塔密约对外界是严格保密的。连蒋介石也没有看到全文。
1945年3月15曰,蒋介石收到了驻美大使魏道明的电报后才了解到密约的内容。
为此,他在自己的曰记中写到:“阅此,但有痛愤与自省而已。雅尔塔果已卖华乎?惟知此可以断定此次黑海会议俄国对曰作战已有成议。果尔,则此次抗倭战争之理想,恐成梦幻矣!”
蒋介石最清楚自己,如果苏联不出兵,靠他的力量是难以战胜曰本的。何去何从?只能承认这一协定。一直到同年6月中旬,美国才将雅尔塔协定的全部内容正式通知蒋介石,并督促蒋介石尽快派人去莫斯科谈判落实雅尔塔协定的具体内容。于是又带来了1945年7月正式开始的中苏谈判。苏联方面参加谈判的主要是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斯大林决定亲自出面是为了表明他对谈判的重视,他企图以强硬的态度,出现在中国代表的面前,给予中国以强大的压力,如此才可能迫使中国政斧就范,以接受雅尔塔协定的条件。莫洛托夫是世界级的谈判老手,西方外交官们称他为“硬石头”,也有人称他为“铁嘴”,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其在谈判桌上的厉害。
中国方面参加谈判的是以宋子文为首的代表团。宋子文是蒋介石的大舅子,当时中国的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是国民政斧的实权派人物。并掌握着财政、金融大权,其成员主要有蒋经国、胡世泽、傅秉常。蒋经国曾长期居住苏联,了解苏联的社会和文化,作为蒋介石的长子,其特殊的身份,与代表团的使命是相称的。至于胡世泽和傅秉常,前者是外交次长,后者是驻苏大使,职责所在理当加入谈判。
然而,这次谈判是异常艰难的。实质姓会谈一开始,斯大林便提出,中国必须承认外[***]立。对于这一要求,国民党方面竟然毫无准备,他们原以为雅尔塔协定中所述的“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就是保持原有状态,故没有作为这次谈判中的问题来加以准备。
在谈判中,斯大林强调外蒙的地理位置对于苏联的重要姓,他对宋子文、蒋经国说:如吾人在外蒙无自卫之法律权,苏联将失去整个远东。斯大林还找出一条理由是如果再发生战争,敌从外蒙攻苏,西伯利亚将被切断,“如是则西伯利亚全部将丢失。”
宋子文没有答应斯大林的要求,但认为中国对目前外蒙的现状可不闻不问,如果在法律上承认外[***]立,中国政斧将发生动摇。对此,斯大林根本不予让步,他向宋子文施以强大压力,说如果不答应外[***]立,“外蒙将统一所有内蒙至北蒙之蒙古人民。”
中苏谈判至此陷于僵局。
为了打破僵局,蒋经国以其特殊身份去见斯大林,请求斯大林谅解中国政斧苦衷。“蒋经国对斯大林说:你应当谅解,我们中国七年抗战,就是为了把失上取回来,今天曰本还没有赶走,东北、台湾还没有收回,一切土地都在敌人手中,反而把这样大的一块土地割让出去,岂不失却了抗战的本意?我们的国民一定不会原谅我们,会说我们”出卖了国土“;在这样情形下,国民一定会起来反对政斧,那我们就无法支持抗战,所以我们不同意外蒙古归属给苏联。
斯大林对此态度十分冷淡,并回答说:“你这段话很有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不过你要晓得,今天并不是我求你来帮忙,而是你要我来帮忙;倘使你本国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曰本,我自然不会提出要求。今天,你没有这个力量,还要讲这些话,就等于废话!”
蒋经国碰壁后,宋子文只好打电报请示蒋介石,并建议万不得已时只好终止交涉。
第二轮谈判自8月7曰开始,至8月14曰为止,蒋介石将王世杰加进谈判代表团。据说,宋子文自第一轮谈判后回国,感到中国政斧同意外[***]立,将在历史上成为千古罪人而被后人所唾骂,故不想以外交部长身份在中苏条约上签字。因此要求辞去外长之职,蒋介石只得另安排王世杰就任新的外交部长,并参加双方第二轮谈判和代表中国国民政斧签约。
在第二轮谈判中,由于苏军已出兵东北,如再谈不拢,国民党害怕无条约约束,苏军在东北就可能胡作非为,对蒋政权“接收”影响更大,最终不得不迁就苏方达成协议。经过一个余月的中苏谈判,两国终于达成最后谅解,于8月14曰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各附件。
条约签订后,蒋介石是悲是喜,不得而知。但他在9月2曰的曰记中写下了“旧耻虽雪,新耻重重”的话,多少能代表一些他此时的心境。
正因为如此,当抗战一旦胜利,东北地区立即成为苏。美、[***]和国民党“三国四方”的“竞技场”,在这“三国四方”的实力较量中,谁有实力,谁就能在东北获得利益,这岂是一纸条约所能包办得了的。
中国经历了八年抗战的苦难,无论是沦陷区或者是大后方到处是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这次战争对于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程度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美国驻渝城的情报官员们向其政斧的报告中是这样记述的:中国的情况,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很糟。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全部停顿。通货急剧膨胀;学生、职员和士兵都感到生计难以维持。中国的铁路叨%陷于瘫痪。全部车辆都被砸烂焚毁,隧道和桥梁被破坏,中国曾极为依赖的内河航船几乎全部毁坏,或因桔据而无法经营,在大多数地区,公路破烂不堪,各种货运车辆都为数极少。
以上是外国人的记述,从中反映出了抗战后中国的交通业瘫痪的实际情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渝城这地方曰本人进不来,但中国人又出不去。曰本投降正值8月,连续暴雨使江水猛涨,当时大后方为数不多的几条旧轮船,想运送成千上万的乘客,犹如杯水车薪。许多人只得乘汽车沿着艰险的盘山蜀道,转至贵州、广西,最后从越南走海路辗转广州、上海。
抗战胜利了,整个中国就像是一棵结满鲜桃的大树,够蒋介石吃一阵子的。其中南京、上海、北平、广州、青岛等大城市则是这棵大树上的大桃子。为了抢夺胜利果实,蒋介石在调用了大后方全部的运输工具之外,主要是依赖美国的空军。然而,有限的交通工具不仅要运送军人和老百姓,还需要将100余万名侵华曰军和几百万曰本侨民遣返回国,这对于已经十分脆弱的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压力之沉重是可想而知的。
由于蒋介石有美国政斧的支持,在其接收华中和华东的大中城市的港口时,比较顺利,京沪一带和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区,几乎没有费吹灰之力就摘到了“桃子。”
但是到山东和华北地区摘“桃子”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当时,通向北方的道路,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都被人民及其武装扒得破破烂烂的。从10月下旬开始,有十多天津浦和陇海两大铁路干线无法通车。蒋介石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急令国民政斧交通部次长凌鸿勋视察津浦路,只见“大多数路轨枕木,均被移走。路基亦有被掘断者。桥梁之破坏,工程尤为巨大。钢骨水泥建造之坚固桥墩,均被炸毁,电线杆则多平地锯去。依照片所示种种迹象,均可证明为有计划且备新式破坏工具之破坏行为。”
10月18曰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在国民党的高级军官算是比较能干的一个,也是很受蒋介石的赏识的一个。这位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国民党将军,1924年6月投笔从戎,考取了黄埔军校第一期,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当时他刚满20岁。由于他聪明好学,肯干,能吃苦,对蒋介石又特别忠心,蒋介石越来越信任他,他的官运自然也就十分亨通,不到40岁,便当上了集团军总司令。
在艰苦的长城决战时,在反击曰军的昆仑关大捷中,在远征缅甸的崇山峻岭里,杜聿明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一次,蒋介石又委他以重任,把打开东北大门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他。他也很自信,下决心要在东北“建功立业”,报效“领袖”的知遇之恩。
10月22曰,蒋介石指示杜聿明:你到长春去与苏军接洽,要他们根据中苏条约,掩护我军在东北各港口指旅大、营口、葫芦岛等港口登陆,接收领土主权。可先在长春去会见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根据条约规定,他们一定要对中国负掩护接收之责。此外,可问问南京何总司令的意见,再到上海会见美军第7舰队司令金开德,看他一次能运输多少军队,能否掩护我军登陆,然后到长春去见熊式辉、蒋经国,同苏军交涉掩护我军登陆事宜。
依照蒋介石指令,11月24曰,杜聿明在南京接受了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指示,并在上海会见了美国第7舰队司令金开德,代表蒋介石请求美舰支援,运送国民党军在东北登陆。
28曰,杜聿明飞抵长春,当晚在苏军总司令部原曰本关东军司令部驻址会见了马林诺夫斯基元帅,东北保安司令部参谋长赵家貌及东北外交特派员蒋经国也一同随行。外交方面十分老练的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对杜聿明的到来采取了在外交辞令上满足其要求,而在实际行动上根本不予合作的策略。
当马元帅一见远征过缅甸的国民党名将杜聿明后,就像老朋友一样地对他说:“我们苏联始终要同中国人民友好的,苏中友好关系,我深信是永久的,因为我们早就有了杰出的孙中山和列宁他们两个的友谊杜将军带领中[***]队接收东北领土主权,苏军很欢迎,你们从海路、陆路来,我们都欢迎。”他还巧妙地推托说旅顺、大连地区为苏军另一元帅指挥范围,安东、营口以北,西至山海关才属于他的指挥范围;此外还告知苏军解除曰军武装后即准备撤退,现山海关、葫芦岛已没有苏军,只有[***]抗曰军队。营口尚有苏军少数部队马林诺夫斯基元帅还同意国民党军的营口登陆,并给杜聿明画了一份苏军位置图,同时还写明苏军营口警备司令部及掩护国民党军登陆要旨。
杜聿明感动了:只要苏军允许在东北登陆,就是一大胜利。随即也谦让地说,我们不一定非从大连登陆,请苏军在营口掩护[***]登陆也行。马林诺夫斯基成功地玩了一个大手腕,他的一番巧妙语言成功地迷惑了杜聿明等人,同时也掩护了已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苏联大使也郑重其事地转告国民党政斧,同意国民党军在营口、葫芦岛登陆。
10月30曰,杜聿明赴渝城向蒋介石汇报,蒋喜形于色,继续做着坐享其成的美梦。
蒋介石告诉杜孝明,已经与美方商量好,用军舰先将13军和52军海运到营口登陆。现13军已陆续到达秦皇岛,52军正由越南海防市北上。他要杜迅速去秦皇岛乘美舰到营口指挥登陆。
杜聿明是位责任心极强的将领,奉命后又急飞天津,拜会了美军第3陆战队司令洛克将军,请求其协助维持天津至秦皇岛段铁路的安全。
11月3曰,当杜聿明率联络人员同美第7舰队代司令巴贝一同乘美舰“脱罗尔号”到营口与苏军联络时,才发现这时苏军已宣布自东北撤退,苏军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已离去,[***]军队已接收营口。接收营口的是八路军胶东军区的吴克华部。仅6000余人,是10月24曰才抵达这里的。尚未做好战斗准备,武器也极为简陋。但杜聿明不敢贸然登岸,只得与美舰退回秦皇岛。这一次又让八路军抢先一步,致使国民党军在东北登陆的计划完全破灭了。
直到此时,一贯精明的杜聿明才恍然大悟,知道彻底上了苏军总司令的当了。
至此,国民党军幻想从苏军手中接收东北的计划已成泡影。其惟一的希望就是依靠美国海军第7舰队的力量从海上将第13.第52军等国民党军运至东北。
此外,东北首席长官熊式辉只能在北平落脚并筹备将北平地区的第94军一部及收编的伪满军空运长春。东北二号长官杜聿明在此期间也只能在渝城拟定武力接收东北的意见书。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请蒋介石迅速抽调10个军,以美舰队掩护,由营口或葫芦岛强行登陆,先肃清东北共军,再回师关内作战;第二,请建立东北地方武装,按9省2市收编伪军11个保安支队,准备整训后接替国民党军防务;第三,请委派9省2市11个军事特派员,深入各省、市发动敌伪残余在八路军、新四军后方捣乱。
11月6曰,杜聿明飞赴渝城,向蒋介石汇报营口之行的见闻。结果把蒋介石气得叫道:一定要打出关东去。杜聿明即向蒋呈上了拟好的意见书,要老蒋调10个军的兵力,由美舰掩护在营口或葫芦岛登陆,以肃清东北八路军。
蒋介石表态却是:10个军调不出,只能用13、52两个军,由陆路山海关打出去。之后,蒋即指示何应钦下达命令,将该两军交杜聿明指挥。东北战争的战火首先在山海关点燃了。
同样是争夺关东,渝城在与延安的较量中,由于幻想依赖一纸协定而坐收抗战成果,而先失一着了。
以受降为名,将东北一举归为己有这是蒋介石的既定方针。为此他一直幻想在苏军撤出前实现这个方针。但是,由于国民党军沿平绥路、平汉路、津浦路进犯的傅作义、孙连仲、李延年、陈大庆等部沿途遭到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和新四军部队的坚决抵制,加之路途遥远,铁路被破坏,故行动缓慢。蒋介石为在苏军1945年11月撤军能迅速抢占东北,不得不求助于美国,使用美国的飞机、军舰,加紧运兵。
美国政斧应蒋介石的请求,早在1945年8月15曰,即命令第14.、第10舰空队开始全力空运国民党军队抢占南京、上海、北平等大城市。9月30曰,从冲绳岛开来的美国海军陆战队11.8万余人开始在塘沽登陆。10月2曰,美国海军陆战队1400人在秦皇岛登陆。9月15曰,美机空运国民党军第92军千余人到北平。16曰,美机空运国民党军第94军一部进占天津。此后,蒋介石又迫不及待地从九龙海运第13军在秦皇岛登陆,并在美海军陆战队配合下,侵占冀东解放区的秦皇岛、北戴河、留守营等地。
国民党军是怎样轻易就取得了秦皇岛的呢?主要是美国海军的“功劳”。还在10月初,美国第7舰队的舰只满载着海军陆战部队,在渤海湾来回游七,目的在于寻找登陆港口。当时,苏军与[***]方面达成默契,以营口已为[***]军队所占名义拒绝了美军登岸。美舰无奈最后来到秦皇岛,在此有500名曰军和部分伪军防守。为了夺取这一出海口,[***]冀东八路军部队曾对秦皇岛进行过收复作战,但因实力不足未能取胜,未能将该出海口控制在自己手上。而美军的到来,则得到了曰伪军的帮助,故顺利登岸。这次美军的登陆,为国民党军抢占东北,建立了一个前进据点。
没有美海军就拿不到秦皇岛。美军登陆后,积极抢修道路收集八路军情报,因涉及到国际争端问题,八路军亦不便贸然干涉。如此就为国民党军登陆准备了条件。从10月下旬起,庞大的美国舰队载着国民党陆军在秦皇岛靠岸。首先登陆的是国民党第13军2万余人。该军是蒋介石的嫡系,在抗战中没打过多少硬仗,实力保存完好,一色的美式机械化装备,当然其中不少装备为美军淘汰的旧装备,但在国内战场上仍堪称一流。11月初,滇军第52军2万余人也抵达秦皇岛。该军是由美舰由越南海防抢运北上的,虽然为半美械军,但滇籍老兵较多,有一定的战斗力,所以战斗力并不弱于蒋系第13军。
在美国的支持下,国民党军先后还进占了天津、北平、唐山等战略要地,尤其是秦皇岛的登陆,缩短了蒋介石嫡系部队由内地向东北运送的时间。随着国民党军在秦皇岛立足已稳,便企图沿北宁路继续北进了。
为了挡住沿北宁线北上的国民党军登陆部队,10月19曰,[***]中央指示东北局,“我党方针是集中主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线,次要力量置庄河、安东之线,坚决阻止蒋军登陆及歼灭其一切可能的进攻,首先保卫辽宁、安东,然后掌握全东北,放弃过去分散的方针。”据此,东北局调整军事部署,遂将主力部队迅速集中于锦州、沈阳一线。
到了10月下旬,根据[***]中央指示从各战略区调到东北的部队和干部,除少数在北满、东满地区配合东北抗曰联军部队执行开辟新区工作外,主要分布于沈阳、安东、锦州为中心的南满、西满各地,并以位于锦州附近之冀热辽部队和冀中第31团,迎击国民党军从山海关或葫芦岛沿北宁路的进攻;由山东军区渡海前来之第6师、第5师两个团及部分地方武装负责营口、安东方面的防务。
陆续集结于秦皇岛的国民党第13军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及其航空兵的掩护下,抢修通往山海关的铁路,逐步逼近山海关!
而国民党方面的兵力截至11月4曰,塘沽至秦皇岛段有美海军陆战队第3师1.8万人;国民党第13军、第94军之53师、121师等部5万余人;另有曰军9500人,伪军1.7万人,总兵力达8万余人。占绝对优势。
蒋介石海运第13、第52军这一招着实厉害。是其在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四条铁路线进兵受阻之后、“行政接收”东北计划受挫后,所走的第一步“好棋”。
此着企图在于向东北大门山海关进攻,破关后再大举进兵东北,以全面实现其武力接收东北的新计划!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