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文大姐已经开始对助学计划关注得比较多了,打电话联系学校、家长与学生,对学校需要的东西,对困难家庭的鉴别,对学生本人的情况与出路,都在作统计。
根据我与妍子通话的内容,我们决定,设立总额为每年五十万的奖学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的书学费及生活费。但是,主要的条件是,这名学生必须考上大学。

对于其中的细节,我想问文大姐,她也暂时不告诉我。“我没统计完,等我统计完了,自然会给你一个清单。这几天,你就跟老刘谈玄论道吧。”

没办法,如此热心的大姐,仿佛积攒了巨大的热情,为这些孩子们的出路,仿佛就是为了自己的小孩。

“刘大哥,我已经看过那一章了,关于闭关修行,这算是有所了解。其中的心理变化及观念变化,甚至包括智慧的升起,都是闭关的效果。但是,这些都有主观的成分。有没有什么客观的效果呢?”

“你所谓的主观,只是你看书时所想到的。如果这个闭关成功的圣者站在你面前,你就会认为,所以效果,都在你面前,客观地显现出来了。”

“那倒是,一个成就者,我这辈子有没有机会呢?”

“肯定有的,毕竟见性师说过,你有佛缘。况且,你这样诚心,又有功德的人,菩萨不会忘记你的。”

他不像是单纯安慰我,毕竟语气听得出来。我们喝茶谈天,都是空对空,我还是觉得心有点虚。

好像看出我的顾虑,他继续说到:“其实,对于任何密法的修行者,有没有效果,有一个最好的观察标准。那就是,临终的状态。”

我手抖了一下,茶水溅在我手上,好在不烫,稳住了。

“我看过一本书叫西藏度亡经,也说过关于死亡的艺术。但里面,并没有记载死亡后,外人如何辨别,这人的成就。只叫人怎么做,不说出怎么样。当然,我也听说过,密教中有虹化的传说,如同内地高僧舍利子的故事,但这毕竟稀有,不能作为普通修行人的标准。”

“你说得对,那些稀有的圣者,不是普通人见得到的,不可以作为普遍性的证据。就是见到过,比如六祖与憨山大师的肉身千年不腐,因为过于神奇,所以,一般人也会怀疑,不会太相信,这与佛法有什么关系。”

我想起前段时间与万师兄及小胡,所辩论的一个话题。虽然舍利子从逻辑上说,有一定的证据作用,但也是不完整的。比如,我们发现,舍利子虽然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只产生于少数佛教徒中,可以证明,佛教确实有一些神奇的地方。

但是,这种出产太稀有了,让人怀疑,这个别出现舍利子的高僧,是否因为其它不为人所知的特殊方法,才得到这种现象呢?因为不具有普遍性,所以,真相信它的俗家人,也不多。

况且,那些没有出现舍利子或者肉身舍利的出家人们,一生努力学佛,什么现象都没出现,难道他们的修行是白干了吗?如果这样的话,学佛就跟中头彩一样,是太难得有成就的事,那么,许多人因为这种难度,就不愿意学佛了。

我问到:“如果出现的机率太小,不具备普遍意义,那它对佛法的推广,影响力还是有限的。毕竟小概率事件,说服力不够。”

“对,你说得对。这就是密教的神奇之处,有一种临终时的检验标准,出现的概率是很大的,这种标准与学佛有极大的对应关系,所以,这种现象,让藏区人民,更坚定了信佛的信心。”

我忽然想到,过去听过的一些传说,问到:“是不是死亡后,尸体会变软?”

人死后的一般情况下,尸体在死后30分钟—2小时内就会硬化,9小时—12小时完全僵硬,30小时后软化,70小时后恢复原样。在法医那里,这个是判断死亡时间的一个标志。

法医上的肌肉松弛,也叫肌肉弛缓,是指人死后,由于神经活功停止,肌张力丧失而出现的全身肌肉松驰、变软的现象。其最主要的和首先的表现,就是面部表情丧失,皮肤失去弹性,全身肌肉普遍松弛,各个关节容易屈曲,四肢能作被动运动,以及小便等可能外溢等。

肌肉松弛现象一般可以持续1~2小时,肌肉松弛是人死亡后的一种普遍的尸体现象。肌肉因发生生物化学变化而出现僵直,并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增强,达到最大强度时又会逐渐缓解直至消失。

“不,没那么简单。你在中阴闻教得度中所看到的,一个人要死了,仅靠一个喇嘛或者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在他耳边助念,就可以得到好的结果,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刘大哥在否定了我的猜测后,放慢了语速。

“即生成办解脱,可不像现在汉地很多助念的人说的一样:临终一助念完,哦,已经往生了!真没有这么简单。若要是那么简单,还用得着生前精进修行吗?我可不是说助念没有功德,但往生也真得没有那么简单。说助念后的当时看似好像身体已经变软,可能已经往生。”

我也知道,没那么简单,但看刘大哥的样子,仿佛要进行长篇大论,我就知道,这是门复杂的学问。他把茶壶中的茶水全部倒掉,又加了新水新茶,重新启动电磁炉,烧了起来。这是要上大课的架势,今天上午,我们就坐而论道吧,像文大姐说的那样。

“身体变软,可不是经过多长时间变软的,而是刚一开始临终起就会变软,临终时身体变软和死亡后的肌肉松弛不能混淆,因为它们完全是两种性质。”

果然,他所说的临终遗体状态,与我所了解的知道是差不多的。

“我在原来的寺庙学佛时,有一天,有个助念团的几个老居士在我的身边,此时也有一个信佛的刑警。他平常是搞刑警的,当然会和死人打交道。当时这些老年人说,他们平常在助念的过程当中,依“这个人多少天以后身体逐渐变软”为准则,判断这个人是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他们发现,这些亡者最终的结果基本上都会变软。”

从第30个小时到第70个小时,基本都会重新软化。一般按丧葬规矩,三天后,就得准备火化或者埋葬了,所以,那时正在这个时间段,是变软的时期。

“但我说“好像不是这样的”,佛经当中所讲解的变软,是刚一开始步入死亡的时候变软。经典中,把死亡分为外隐没次第的和内隐没次第。外隐没次第,四大分解,五根断除,亡者在这一瞬间意念到阿弥陀佛,因此他的身心不会太紧张,身体就会变得很松,很柔软,而不是过了很长时间,比如一两天以后,甚至多少个小时以后,他才变软的。”

这就比较符合普遍现象了,毕竟,刚开始的变软与后来的变软,本质上有所不同。

“因为搞刑侦的人,可以根据一个人身体的柔软程度,判断他死去多长时间。比如从第一次死亡直到多长时间,身体是发僵的,是硬的,之后逐渐开始发软。根据尸体的软硬程度等等,可以计算亡者的死亡时间。当时有个刑警在旁边,我说:是这样的吗?他说:就是这样的。在多少个小时以后,所有的尸体都会变软,只不过是临终多少小时以内都是僵硬之外,多少小时以后都会变软。”

这算是否定了我的结论,所谓变软,得区分具体情况,不是每个变软,都是成就。

“所以往生也没有那么简单,所以还是要靠修行,因为有时候无上窍诀大圆满真没有那么简单,真没有那么简单。一个人有没有修行正确,临终就检验出来了”。

我马上问到:“是根据综合反应还是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呢?”我知道肯定是有标准的,我想知道具体如何判断这些标准。如同事物特征属性,只要把握到全部的特征,就可以判断事情的性质。

“一个修行人一直认真修行,但有没有修对,临终的时候就会看得出来。临终的时候,完全没有遗憾,而且特别满足、特别欢喜。今生有做到这样,同样,来世去哪里,心里一点都没有恐惧。临终的时候有这种心态出现,就等于你今生修对了。我母亲确实是这么走的,心里面没有一点点遗憾,很满足,对来世非常有信心,一点点没有恐惧,心里面充满信心和欢喜。”

原来,刘大哥学佛,是受她母亲的影响。在云南这地方,显密交织,许多普通人,也修密教,这是通常现象。刘大哥受过生活上的挫折,人也相当聪慧,但这都不是他修佛法的必要冲动。他身边母亲的过程,才是他走向佛教的最好明灯。

“平常,家里有人死亡的时候就有一种不好的气氛,大家都不舒服,心里痛、难过,我们家一点点也没有,大家一直在家里面开玩笑的状态,因为走的人本身就是这么一个状态,根本没有悲伤的气场。我们自己和来的朋友客人都惊讶得不得了,这是她带来的,她在没有恐惧而且欢喜、充满了喜悦的心态当中走的。有没有修行,关键就是在那个时候会出现。”

这一点,我在书上看过。说临终时,最害怕亲友痛哭,让亡灵不舍人间,充满牵挂,影响超脱。

“如果我们修得不错、认真,但是内心里面完全没有放下今生的名、家庭,有今生的执着,心里有很多挂碍,心里面有很多“没有达到目标”:我的眼前没有出现这个,我现在却要再见了;我的眼前那个没出现,我现在却要再见了——这些都是对常法的执着带来的。”

对的,从心理层面,是可以这样理解。心里面一直有修无常的话,今生的名利不怎么注意的。同样,走的时候也没有期待“我一定达到什么”,就放下,ok,现在放下我也可以,今天放下我也可以走。像这种心态来修行的人,临终的时候,一点点都没有遗憾。

以“今生的名利、今生一切顺利”为目的来修的人,严格来说是不是造善业都很难说。是不是佛法,是看你有没有放下今生的执着,你有没有“为来世”的眼光和想法,有这样摄持的话,才是佛法,没有这个就不叫佛法。

虽然表面上好像认真,天天做功课、天天学习等等,目的是今生我的福报不要那么差,我要顺利,同样,我的头脑也要开智慧,面对今生可能遇到什么灾难的时候,我内心里面要有一个功夫等等,这些都是为今生,根本没有考虑为来世。

“如果这样修,你心里面一切用功的目的是为今生,快要走的时候,一想来世,什么都没准备好,所以心很空、心很虚,没办法欢喜。”

所谓向死而生,大概就是这种状态吧。

“今生修学的时候,心里面一直往那个方向想的话,快要走的时候,心里面想我准备了一生,心里没有空虚的感觉。这里讲到,快要走的时候,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原来在世的时候、还没有临终之前,人很厉害的样子,可以规划这个那个,但自己真的快要走的时候,心就空虚,完全没有力量、没有计划。所以这里讲才学的高低、门第的贵贱、算计的精粗,到这时都才醒悟,死到临头还喜欢这些吗?”

我是这样理解的:比如说这个人是人才,很聪明、很有规划。在世的时候,今生很有规划、很有头脑的样子,但规划的完全是今生的,没有为来世规划,到临终的时候呢,什么都在空虚当中,心里面没有方向。

所以,一个人是不是“才学的高低、门第的贵贱、算计的精粗”,到死的时候才清楚。真正修行的能力、修行厉不厉害,修行的时候有没有准备未来、准备有没有善巧——这些在死的时候就会看得到。

“死的时候如果心里面很有想法、很有计划、很有能力、很有算计,这样子的话,你的修行就已经很好了,对未来有自由、自己可以把握。这是真正修行成功的表现。相反的,没有这种欢喜,有恐惧,而且堕地狱的那些狱王也会展现出来,心里面非常恐惧。我妈不是,她幻觉就有花啦、水果啦,动不动就抓一下。我们问:妈,你抓什么?她就说这里好像有花啦、不是水果吗?她还看到那些圆寂的仁波切来。没有那种恐惧的幻觉,都是好的征兆。”

没有恐惧的幻觉,这种情形,在真正的死亡来临时是很少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恐惧与痛苦中走向尽头。即使没有往生的世界,这种死法,也算是最好的了,哪怕是幻想,人们也想有个好的幻想。

“那如果是临终没有自主能力的话,我们一切的修行就变成颠倒了,过去、今生一切的修行变成颠倒,走上了颠倒的路。所以我们要小心,我们虽然今生学习认真修的样子,但是不可以把它用在颠倒路上,我们不要走在颠倒路上。”

我问到:“如果要达到这一步,或者说临终时有把握的话,需要做到哪些呢?平时该怎么修呢?”

刘大哥笑到:“我没死过,当然无法全部回答你的问题。但我的上师也给我讲过。这不是什么秘密,在密教中,这是共法,也就是可以说出来的。我把当年,我的上师给我所说的,都告诉你吧。这一段太重要,所以,至今,我不敢忘记。况且,你文大姐也知道这一段,因为我们的死亡时,估计是互相陪伴的。”

什么是爱情?这就是爱情啊。他跟文大姐,为了保证在死亡时在对方身边,居然把这些法则都记了下来。最长情的情话,就是:你安然死去吧,就像睡着一样,亲爱的,我在你身边看着呢。

“上师告诉我们:临终时临终时对上师的信心是解脱的关键。为什么临终忆念上师能解脱呢?因为上师虽然呈现与人相同的形象,但是你已经把他当成是上师,而不是朋友。若是把上师当成朋友,临终的时候忆念到朋友,这是一个过患;但若临终时想到这是我的上师,上师与佛无二,获得解脱是特定的事,可以放一千一万个心。”

他讲到这里时,对我问到:“是不是上师故意抬高自己的作用?你觉得呢?”

我摇了摇头,我觉得,上师不可能骗一个将死之人吧。

刘大哥继续着他的讲述:“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是关于禅院老和尚病重忆念上师的事情。当时我在禅院,里面有一位老和尚,身体一直不太好。有一天晚上,他的病情非常严重,基本已经说不出话啦。我们请的一位经验丰富的藏医说:以现在这个病情看,病人挺危险的。我一听,急忙跑去找上师。上师当时已经要休息了,看见我说:你进来,有什么事吗?我说:禅院那个老和尚病情已经开始恶化,医生说可能支撑不到明天早上,该怎么办呢?”

因为是刘大哥亲身经历的故事,他讲得生动,我听得入神。

“上师打了个卦,说:我这边有一个藏药,拿去让他吃,说不定还能救回他的命。并且让我告诉他身边的人,需要念什么经。上师一再强调:你去告诉他,我们进入佛门到亚青修行,一切都是为了成办解脱。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是祈祷上师,所以无论生死,时时不能忘记上师!哪怕他已经说不出什么话,你也必须在他耳边多次提醒这句话。”

由此可以推断,当年刘大哥修行的地方在亚青。

“我拿着药下去时,他已经没有力气张嘴,他弟弟用自己的嘴含着药,再慢慢喂进他的嘴里,终于咽下去了。他已非常虚弱,我伏到他耳边说:我刚刚到上师身边说了你的情况,上师让我告诉你,我们进入佛门,到亚青依止上师修行,目的就是为了成办解脱。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是祈祷上师,无论生与死,时时不能忘记上师”。

这跟经典中要求给临终者说话一样,也有点像内地,为临终之人念佛号。因为人的感觉功能,最后失去的是听力,要借用这个力量,抓紧最宝贵的时间。

“他的眼光看着我,好像要说话,我把耳朵对到他唇边,听他说:我病情开始严重时,上师已经亲自降临到我的境界中,这时的上师比平常更清楚。所以我没有一丝一毫恐惧,反而更快乐。一听到这句话,我非常非常感动!看似一个普通的老和尚,在面临死亡时能做到这一点,真是活着的时候是佛菩萨,面临死亡时也是佛菩萨,此外还能寻找到什么样的佛菩萨呢?”

这就是信心问题,一个人面对有信心有把握的事,当然心态安详了。

“第二个要点,就是要临终时忆念亲朋的过患。临终的时候,尽可能别去想你的亲朋好友,你可能只是一种忆念,但是对你的亲朋好友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我不太理解,这是人之常性嘛,怎么不行呢?

“为什么呢?人在去世的时候,会有索命鬼索走你的命。你在临终这一瞬间忆念到谁,虽然你不会直接危害到他,但是这个索命鬼会到他家,开始给他制造各式各样的违缘,直到他死。换句话说,这个索命鬼第二个要索命的,就是你临终想到的人。所以,临终时还是多想想佛,多想想上师,而不是世间的亲友。虽然你认为这个人太好了,太想念他了,但是你一想,完啦!本来人家活得好好的,因为你的想念,给他制造了很大的麻烦。所以,这时还是少想一点的好。”

这好像有点迷信的色彩,但他说到这里,我也没什么证据反驳。

接着,他讲了一个更有迷信色彩的故事。

“有段时间,有很多弟子跟上师一起去上师家乡,当时,家乡有一位老人去世了,他去世不到一个星期,村里的另一位老人也被雷击死。在高原,人去世后,先要去打卦,看看这个亡者临终的时候忆念到谁,他的灵魂飘到谁家,就知道索命鬼要去找谁。这时候,后面的这家就要做佛事,遣除违缘。据说打卦会非常准,会说出房子的朝向,房子边上有什么标志,家里有几口人,家里有什么特点等等,说得非常清楚。”

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打卦是什么意思,估计是一咱高原的占卜方式,不会是八卦周易吧。

“当时那位老人去世以后也打了卦,打卦的是个老和尚,算出来的结果是,在某一家有三兄弟,三兄弟都住在家里,其中一个常年生病,甚至说他家门口拴着一条狗,狗的颜色有点发白直到后来被雷击的那位老人去世,大家才发现,这几个特征和他家都极其吻合。但是,这两家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前面这个老人为什么会想到那一家?”

原来打卦,是为了预测这位临终者,最想到的一家,但这肯定不是好事情。

“原来,这两家的女儿都在亚青寺出家修行,老人临终的前几天,他的儿子去亚青给女儿送东西,回来时,第二家的女儿托他带了几包素肉,给自己父亲。回来后,这个儿子忘了告诉家人,素肉是别人家的,这家人以为是自家女儿带下来的,就把它吃啦。吃了以后才知道,所以,这位老人心里一直挂念着:天哪!人家女儿从那么远的地方送东西回来,我家把它吃了,这可怎么交代呢?他心里有亏欠,可能临终时一直都放不下,就飘到这一家去啦!”

心中有愧,临死忆念,这本来是有良心的标志,但在临终时,这也是不好的。

“但这是藏地的风俗,你也不要有思想负担,不要从此以后一听说谁死了,就想会不会到我家来?要不要看一看,算一算?这也没必要,好好修行就可以啦。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故事来听,但最终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呢?临终的时候,除了上师、佛菩萨之外,还是少想你身边的这些人。”

刘大哥好像为了安慰我,才说这些话的。当然,对于临终者来说,既然往生,就应该在感情上思想上,彻底断绝与此世界的关系。

“当然,忆念上师,怎样才做得到,为什么呢?其实中间有两个大道理,它的名字分别叫:引业与满业。临终时祈祷上师,呈现上师的形象,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吗?这就要看看你平常祈祷上师时,祈祷到什么地步。在讲解业之因果的时候,从现在修行直到临终,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叫引业,一个叫满业。引业是从我们进入佛门直至临终之前的一切行为。在临终的那一刹那,短短的那一瞬间,就叫满业。”

这又是一个道理了,但愿刘大哥能够让我明白。

“举个例子,引业是善,满业是恶,那么他会顺着谁走呢?会顺着满业走,而堕入三恶趣。哪怕曾经行过善,但是临终一瞬间起一个恶念,就会顺着这个恶念堕入三恶趣之中。引业是恶平常一直做很多很多恶事,但是在临终时,满业是善,他可以投生到三善道。引业是善,满业也是善,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引业是恶,满业也是恶,会堕入地狱。从中就知道,满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他说到这里,我想到本能与习气。一般人临终或者遇到危险时,都发出本能的恐惧,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忆念上师或者佛菩萨呢?

“你如果生前没有很深的习气,想在满业的一瞬间想起上师或者佛菩萨,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所以我们需要长时间修炼,时时不忘祈祷上师,而且在祈祷上师时,要做到在清净中祈祷,不要掺杂很多不清净的成分在里面。因为在面对死亡时,人的神识会增加七倍,到那时,你现前掺杂的不好成分会更浓。所以,还是尽可能去创造最清净的信心。希望我们每一位弟子都要铭记这一点,临终的时候最重要!为了临终这一刻,引业时时都要去修炼,让这个习气变得很深刻,时时都能忆念上师、佛菩萨。”

这就是把忆念上师与佛菩萨的习惯,刻进心灵深处感情深处,如同本能那样,就可以了。我问到:“临终念阿弥陀佛,有没有效果呢?”

刘大哥说到:“念佛功德无量。但能不能即生往生,就要看看你在晚上做梦,梦见一些惊吓的梦境时,能不能即时想到阿弥陀佛?或者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惊吓或烦恼,能不能即时想到阿弥陀佛?若能做到这一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特定的,一点都不需要疑惑。若平常仅仅是在修,一遇到这样的时刻,自己的内心就是一片空白,压根想不起佛菩萨,那成就的机会真的很渺茫。”

他继续说到:“我们现前所讲解的见解也同样一个道理。能不能即生成就,能不能在第一本净解脱成就,在第二本净解脱成就,一切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见解。今天的见解若是没有达到这个地步,在临终时,哪怕有成就的机会,也会如流星一般消失。要知道,从临终直至中阴,有一系列成就机会,这些机会哪怕是一个业障沉重的凡夫也具有,和佛菩萨没有丝毫之差异。但是佛菩萨可以执受这个见解,而凡夫却执著这种显现,一瞬间就会错过解脱的机会。因此,我们能不能在这样的时候获得解脱,完全取决于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

我理解,满业能不能把握住解脱的机会,主要取决于生前所修的法。从这个角度而言,引业也非常非常重要。作为追求即生解脱的修行者,一定要多多创造好的习气,不要顺着个人的烦恼飘动,否则会对我们的修行造成极大的障碍。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多去观照自己的内心。在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信心难免会有瑕疵或污点,这时候一定要关注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修行的目的在于何处,及时调整。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条件”刘大哥说到:“任何事情的达成,都有条件的约束。为了修行,我们在时间、精力、钱财等方面,付出的代价真的一点都不少。若是最终没有得到好的结局,那我们信仰这个干什么?还不如像世间人一样,该干嘛就干嘛!无论怎么说,进入佛门之后,还是多了很多约束,这个不能,那个不行,往昔没进佛门,可以肆无忌惮,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当他用到约束这个词,我就知道,他所说的条件,是戒律。在汉传佛教中,有百丈清规,在藏传佛教中,有三昧耶戒。

佛在最后说法时,强调“以戒为师”,有他巨大的深意。而平时戒律的完善,在临终时,就会以直接客观的现象,被检验出来。

这真是一门实践的宗教。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