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们是劝我,还有其它可能。但是,推倒的墙,重新建起来,还改了样式,我不想费力了。我只想顺水推舟,毕竟,有许多爱,不可以重来。”
小胡把话说开了,我们也就没有劝的理由了。其实,我们都走上了这条路,虽然犹豫着,但没人想中途放弃。
人选择一条路径,不光是基于有利原则,还基于机会成本。从理智来说,大部分人选择时,都是基于有利原则的,虽然不肯定,从长远看,那条路是否真的有利。
比如追求女生,我想男人都是这样想的,当我不了解对方时,我首先追求漂亮的女生,得到现实的利益:美丽。或者说,感观上的愉悦。当面临几种不同类型的漂亮时,你有了选择自由时,你就会首先选择自己看起来,最舒服的那个。这就是眼前有利便利。
好汉不吃眼前亏,有现存的便宜可占,谁会放过呢?
当然,随着了解的加深,时间的演进,交往的深入,你会发现,还有些女生,性格好,能够给你舒适的感觉;还有些女生能力强,能够给你提供生活上的依靠;有的女生聪明,能够理解你的需求,按你需要的方式爱你;有的女生性感,能够极大地让你享受床第之欢;有的女生忠贞,让你有安全感和百分之百的信任。
总之,这些优秀的品质,如果对方能够提供你最需要的,你就会立即选择她。这就是有利原则,在恋爱上的运用。
许多女生,虽然有很多优秀品质,比如家里有钱,比如人很漂亮,但你不太需要。因为你本身有钱,比如漂亮的人性格不太好,而你需要一个善解人意的人,那么,你就不会有很大的热情。
当对方的条件适合你最大的需求,对方就是最合适的。这有点像供需的买卖理论,只不过,不是论斤两计价,而是以心理感受为标准。
不管男性女性,在选择异性时,都首先关注外貌。这不仅仅靠一个看起来舒服和激动,就可以简单解释的。我们知道,激动,是因为荷尔蒙的冲动产生,本质上是一个生理反应。对漂亮的追求,也有生理上的原因。一般来说,从原始时期,人们对漂亮的定义,都是以健康为基础的。
健康的人,体态匀称,面容对称,这是人类对美的基本定义。健康有利于繁殖下一代,这就是生理需求了。人们的爱情,如果不以生殖为目的,那只能说是现代社会的异化。但人的本性,潜伏在我们身体之中,总是寻找最基础的冲动,寻找看起来健康的人:漂亮。
当然,有一种人欣赏的漂亮与健康不对称,甚至是反着来的。比如林黛玉,是一个病殃子的形象,而她在贾宝玉的眼中,就是天仙。
促成这种欣赏标准变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第一,贾宝玉的原因。他纯粹就是吃饱了撑的,将生活内容艺术化了。或者说,围绕在他身边的美女太多,生理满足的选择太多,他并不迫切需要这种健康之美了。物以稀为贵,引起他保护欲望的病秧子,才更突出。第二,是黛玉的原因,她提供了宝玉最需要的,生活艺术化的能力。黛玉是文化修养和艺术能力最强的人,而宝玉恰恰需要这个。
特殊的需求指向特殊的人,所谓奇怪的爱情,不过如此。
但是,在这种对象的选择中,还会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机会成本。
即使在宝玉这样优越的条件看来,正妻也只能有一个。如果选择了黛玉,那么宝钗的机会,就没有了。得到的机会与推动的机会相比较,哪个权重更大,他就会选择哪个。
宝玉从锦衣玉食中长大,对所谓家庭兴衰、权财发达、家风培养,兴趣不大,而对个人的艺术享受及心理契合,要求很高,所以,他宁愿舍弃宝钗而选择黛玉。
但对于整个家族来说,恰恰相反。宝玉是唯一的继承人,担负着家族传承的重任,担负着权财发达的希望。如果配偶不能在这方面给宝玉帮助,反而从生殖能力上有值得怀疑的缺陷、在鼓励宝玉科举进步上有阻碍,是家族长老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所以,宝玉的个人追求与家族对他的定位,造成了不可协调的矛盾,这就是他的悲剧原因。
以上说的是爱情,而人生面临的选择很多了。比如,今天我们三个,在选择的门槛上,要做出果断的决策,就必须用这两个原则来仔细分析了。
第一个原则,有利原则。哪一个选择最适合我的需求,并且并自身利益最大化,我就选择哪个。以我自己为例,钱与权与物质享受甚至女人和爱情,对我来说,都不难得到,所以,我并不迫切需求它们。
一个个地说,钱,我已经实现财富自由,我不知道,如果我有更多的钱,还能够做出什么更有实质性的飞跃。比如爱情,曾经与我有过关系的三个女人,者曾经给我过爱情,但我不能够纯粹地享受它,因为,我自己的要求太多,甚至分不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哪一个人。物质享受更不用说,要知道,四川人把菜研究得最丰富,也没见得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仅用量的增加来丰富人生的意义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质的跳变,才能享受惊喜的极乐。人生如果没有跳变的可能,就不值得抛弃一切去尝试。
我的脑袋,有时进行自我推理时,经常会冒出一些自己都想不到的新词。比如刚才想到的:跳变。与惊喜理论相同,前面说过,突然暴富可以极大的增加快乐,这种暴富,就是人生的跳变。
这种向上的跳变,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发现,所有的畅销作品,都是为了满足人生惊喜的跳变而产生的。
在中国,从宫廷到农村,人们喜欢看薛平贵与守寒窑十八年的王宝钏的故事。这其实是人生跳变的效应。从
最穷的规定,到最有权势的人,这个跳变,激动着历史上无数人的心。
在西方,从贵族到平民,最大的畅销书作家大仲马,也靠这个秘方,让自己的人生得到了跳变。甚至,他所写的作品中,主人公就像是他自己的梦想投射。基度山伯爵中,那个被人追杀的逃犯,最后得到宝藏,最后有钱有势,成功复仇,完成了快意的人生。
跳变的特点是忽然之间。
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真正的主角是王宝钏,因为,人生对于她来说,是真正的突然性跳变。十八年,丈夫生死不明,自己苦守寒窑,落入最底层最悲惨的命运。但忽然之间,丈夫回来了,权势达到人世的顶点,这只是几句话的时间里,命运就发生巨大的转折,这就是最富戏剧性的情节了。
要让观众看薛平贵十八年战争的奋斗史,观众的兴趣估计就不大了。人们最喜欢的,就是王宝钏命运的跳变。
其实,大仲马本人,人生也存在着跳变。他原来就是一个穷人,当一部作品终于成名后,他就成了最有钱的名人,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过去他难以满足的渴望,此时要加倍地还回来。过去他追求不到的女生,如今他同时拥有许多个年轻美貌的情妇。当然,其名的小仲马,也是他的私生子之一。
一个人生快意的人,在中写出一个个快意的人生。观众在跳变的激动中,抹平了平庸日子的苦闷。他所提供的,正是观众需要的,所以,他成功了。
我们三人,基本上属于衣食无忧的类型,但又比较自我甚至是自大,总希望人生有一次真正的跳变,所以,在佛门中试试运气。
但真要你付出机会成本,你还是要犹豫的。
比如对出家这件事,我们都没有做好准备。我本人,甚至都没有皈依。出家,意味着要抛弃世间的一切,我们愿意为此付出吗?
对于万老师来说,看样子,他是不太愿意付出的。他只是来看看,来学学,终究是服务于他世俗的目标,寻找解答学生或者自己在哲学上的疑问。他的目的是求知,用不着付出人生的代价。
而小胡,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会失去什么,也不清楚自己会得到什么,所以,几年来,始终在门口犹豫。
从机会成本原理来说,他的机会成本最小,因为按他的心理想法,他本来什么都不拥有。即使我们告诉他,他可能有母亲的爱,可能有姐姐的爱,但这些都不是他迫切需要的,况且,这两种爱的性质和后果,无法确认。
所以,他就当自己什么都没有,也就是无成本的入佛门。但是,他不清楚自己能够得到什么,这才是他久不入门的关键。那些比较虚的传说,那些难以达到的悟道的高度,他不确定自己是否一定能够得到,所以,他在犹豫。
如果有突变与跳跃,任何人都想试试。但如果是跳进一个大坑,出不来了,这个代价,谁都不想付出。
“说白了,我们都只是想试试。”我感叹到:“我们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的,在没看到实际效果之前,我们不会真信。”
他们当然知道我在说什么,这么长时间的沉默,我们三人其实都在思考同一件事情。
“我承认,庄老师,我就是试试。”万老师说到:“这里面隐藏着三个问题。第一,有没有终极的道,这个问题,在没看到之前是不能肯定的。第二,即使有,我们能不能悟道,如果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它,那它即使有,也对我没有收益。第三,悟道后,对人生有什么作用。如果不能给人生以革命性的改变,悟道也没有意义。”
哲学老师的思路和逻辑是清晰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含义,层层递进。他所说的革命性的改变,与我思考的人生跳变的惊喜,如出一辙。
“这里面有一个逻辑矛盾”小胡强调到:“有没有道,号称悟了道的人,告诉我们,道是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那么,就没办法确认了。难道,我们要不顾一切地追求一个无法确认的东西?况且,我身边接触的人,没一个人说自己真正悟道了,不知道他们是谦虚,还是怕我们求证,总之,没一人给出肯定的答复,叫我信谁呢?”
对啊,“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要说语言,连思考都不允许,怎么让人相信呢?
“有没有道无法确认,有没有悟道的人,无法确认,我们总不能把古人书拿来深信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不对?”万老师继续补刀:“况且,即使有道,我们自己能不能悟,也有个逻辑悖论。要悟道,就得深信因果,我没有看到因果,却让我绝对相信,这就是迷信。我没有悟道,却让我绝对相信有个道,还必须以这个迷信为基点,才能有后来悟道的可能,这就是个悖论。用迷信的方法求证真理,是不是有点不通顺?”
所谓深信因果,当我们没有判明因果时,让我们迷信,这恰恰还是最基础的功课,我们这些有怀疑和思辨精神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
我也发表了我对第三个层次的看法:“悟道后,对人生是否有跳跃性质的变化,这个也不好确定。古人说过三句话,来形容悟道前、修行中、悟道后的世界。最开始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中间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悟道了,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最先与最后的状态,既有区别,难道这种区别小到这种层度,连语言与判断都没变化吗?如果变化不是革命性的,只是细微感觉的区别,那么,用一生的努力,追求这点区别,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怀疑着前途,那么,就难以迈开脚下的第一步。我们期盼着收益,但看到走在前面的师兄们,并没有明显的人生变化,所以,没有明显的奖
励效应,我们的动力是不足的。
在管理学上,有基于条件过程和目标的分析框架。你有什么样的条件,通过优化过程,能够达到最有可能的结果,这就是管理的决策。
我们的条件是什么?按理来说,我们具备了修行的必备条件。古人说“法侣财地”,法,我们毕竟都是有一定思辨能力的人,也大概知道佛教经典的含义,应该说,走偏的可能性不大。况且,不论从见性师还是法露师的品性及学养来说,都算是高出我们一头的,我们可以说,在这方面风险不大。
所谓侣,就目前我们这三人来说,都具备起码的怀疑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码我们出庙子后,还能够坚持日中一食,说明我们三人的互帮互助,是有条件的。更何况,妍子,刘大哥,文大姐,都算是我的侣,也是有一定条件的。
财就不用说了,我们三人,都算是不太愁钱的人。不必为了生计而奔波。我还有余全做慈善,也算是佛教中的加行。
地,就是环境,我们能够留在这个虚老和尚重新开辟的道场,也算是比较好的选择了。
以上是条件。过程呢?我们有一个谨慎的决策,在怀疑没消除之前,我们不轻易尝试,虽然慢了点,但保证了安全。就像管理工厂,如果为了短期的利润赶工期,忽视了安全,忽略了必要的检查和操作程序,最终是要吃大亏的。
从学习到实践,从怀疑到信任,这个过程,应该是比较稳妥的。
那么,我们在犹豫什么呢?结果。对,成道的结果,太高大了,我们不要说摸着它,就是看到它,都做不到。甚至,连想象它,都很困难。我怕我们摸不到果子,空耗一生。
一般管理学,要求目标与条件相适应。最好的目标是:跳一跳、够得着。这样,大家都会去跳,毕竟那苹果大家不仅能够看见,还有可能得到。
我在部队训练时,班长很会使用这种方法。最开始让你一口气做两百个俯卧撑,新兵是不可能达到的。但他最开始让你先做二十个,做到了,就可以休息,这容易通过努力,让大部分人达到,于是大家训练的热情就高涨了。
后来,增加到五十个、一百个,最后,大家居然都能够做到二百个,完成了训练的全部要求。这就是管理的方法。
但佛教这个成果,太高了,我们看不到,它在云端之上。或者,我们大部分人有理由相信,这个目标,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大部分人,不是真的在追求那个目标,只是在迷信。报着那渺茫的希望,作一番徒劳的自我催眠而已。
“从概率上讲,参禅者众,悟道者寡。所以,得到成果和收益的概率太小,小概率事件,是偶然的,不可预期的,在科学上,甚至可以当它是不存在的。我是说,即使有道可悟的话,能够悟道的机会太小,我们只能抱着试试看的方式,反正,我们生活中没有大问题,机会主义的方式吧,走一步看一步。”
万老师这个说法从逻辑和数学上看,没有问题,但总觉得,太悲观了些。
“其实,用不着那么低落。”小胡把话反过来说了:“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也是从怀疑开始的。万师兄跟我都在云居山打过禅七,也知道虚老和尚的话。怀疑有多大,成就也就有多大。他从小修行,戒身不破,也是从爱好和迷信开始的。但直到他四十多岁,因为打碎一只茶碗的那一刻,看到某种光芒,才开始深信不疑的。那是因为,一直怀疑的他,看到了确定的结果。”
我知道这个故事,记载于虚老的年谱之中。当时的原话是“疑根顿断”。
“这个故事我也熟悉”万老师说到:“并且在参禅中,师父叫我们反复问自己,我是谁。这就是怀疑的方式,当然,这种怀疑,不允许用推理、联想、比喻来进行分析,只是把怀疑当成牵引思维的唯一线索,制心于一的工具。”
也就是说,参禅中的怀疑,是不允许分析的。而我们现在做的事,说的话,其实是在分析自己的怀疑,这与参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
“历史以来,许多伟大的思想者与宗教家,都是有怀疑的品质的,他们比我们聪明,他们可不容易上当,他们得到了成果。至少他们自己说自己得到了成果,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们吗?”小胡问到。
当然,我们从智力上从胸怀上从实践和牺牲精神,无法与这些伟大的人物相比较,所以,我们只能选择相信。
这就好比一个拳击冠军,他的实力完全可以轻松打败我。但他说,另一个人比他厉害,打败过他,我怎么可以怀疑那个人呢?数学模型也很简单:a大于b,b大于c,所以结论有:a大于c。
但是,那个传说中最厉害的高手,他拳击的力量,既没有量化的指标,比如说公斤数。他出拳的速度也没有具体的数据,比如说多少米每秒。甚至连比喻也没有,比麻雀快还是慢?那我该怎样理解这个拳手的实力呢?
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打败我的人,输在他手上,他也能够打败我。能够打败我的人多了,我为什么要搭上一生的时间训练,准备打败那个没有见过的高手呢?
对此,大部分人选择放弃。我是说,理智的人。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无端的迷信。那是走投无路人没办法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他走不通了,于是被迫走向修行的路,算是碰运气的一种搞法。迷信大师,如果大师错了,他也没怨言,毕竟,现实对于他来说,走哪一条路,都是错的。
而我们是有选择机会的人,为什么必须在这一棵树上,把自己拴死?
我的怀疑也许不太有道理,毕竟那么多高人都在走,他们该不会简单地是误入歧途吧?
小胡把话说开了,我们也就没有劝的理由了。其实,我们都走上了这条路,虽然犹豫着,但没人想中途放弃。
人选择一条路径,不光是基于有利原则,还基于机会成本。从理智来说,大部分人选择时,都是基于有利原则的,虽然不肯定,从长远看,那条路是否真的有利。
比如追求女生,我想男人都是这样想的,当我不了解对方时,我首先追求漂亮的女生,得到现实的利益:美丽。或者说,感观上的愉悦。当面临几种不同类型的漂亮时,你有了选择自由时,你就会首先选择自己看起来,最舒服的那个。这就是眼前有利便利。
好汉不吃眼前亏,有现存的便宜可占,谁会放过呢?
当然,随着了解的加深,时间的演进,交往的深入,你会发现,还有些女生,性格好,能够给你舒适的感觉;还有些女生能力强,能够给你提供生活上的依靠;有的女生聪明,能够理解你的需求,按你需要的方式爱你;有的女生性感,能够极大地让你享受床第之欢;有的女生忠贞,让你有安全感和百分之百的信任。
总之,这些优秀的品质,如果对方能够提供你最需要的,你就会立即选择她。这就是有利原则,在恋爱上的运用。
许多女生,虽然有很多优秀品质,比如家里有钱,比如人很漂亮,但你不太需要。因为你本身有钱,比如漂亮的人性格不太好,而你需要一个善解人意的人,那么,你就不会有很大的热情。
当对方的条件适合你最大的需求,对方就是最合适的。这有点像供需的买卖理论,只不过,不是论斤两计价,而是以心理感受为标准。
不管男性女性,在选择异性时,都首先关注外貌。这不仅仅靠一个看起来舒服和激动,就可以简单解释的。我们知道,激动,是因为荷尔蒙的冲动产生,本质上是一个生理反应。对漂亮的追求,也有生理上的原因。一般来说,从原始时期,人们对漂亮的定义,都是以健康为基础的。
健康的人,体态匀称,面容对称,这是人类对美的基本定义。健康有利于繁殖下一代,这就是生理需求了。人们的爱情,如果不以生殖为目的,那只能说是现代社会的异化。但人的本性,潜伏在我们身体之中,总是寻找最基础的冲动,寻找看起来健康的人:漂亮。
当然,有一种人欣赏的漂亮与健康不对称,甚至是反着来的。比如林黛玉,是一个病殃子的形象,而她在贾宝玉的眼中,就是天仙。
促成这种欣赏标准变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第一,贾宝玉的原因。他纯粹就是吃饱了撑的,将生活内容艺术化了。或者说,围绕在他身边的美女太多,生理满足的选择太多,他并不迫切需要这种健康之美了。物以稀为贵,引起他保护欲望的病秧子,才更突出。第二,是黛玉的原因,她提供了宝玉最需要的,生活艺术化的能力。黛玉是文化修养和艺术能力最强的人,而宝玉恰恰需要这个。
特殊的需求指向特殊的人,所谓奇怪的爱情,不过如此。
但是,在这种对象的选择中,还会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机会成本。
即使在宝玉这样优越的条件看来,正妻也只能有一个。如果选择了黛玉,那么宝钗的机会,就没有了。得到的机会与推动的机会相比较,哪个权重更大,他就会选择哪个。
宝玉从锦衣玉食中长大,对所谓家庭兴衰、权财发达、家风培养,兴趣不大,而对个人的艺术享受及心理契合,要求很高,所以,他宁愿舍弃宝钗而选择黛玉。
但对于整个家族来说,恰恰相反。宝玉是唯一的继承人,担负着家族传承的重任,担负着权财发达的希望。如果配偶不能在这方面给宝玉帮助,反而从生殖能力上有值得怀疑的缺陷、在鼓励宝玉科举进步上有阻碍,是家族长老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所以,宝玉的个人追求与家族对他的定位,造成了不可协调的矛盾,这就是他的悲剧原因。
以上说的是爱情,而人生面临的选择很多了。比如,今天我们三个,在选择的门槛上,要做出果断的决策,就必须用这两个原则来仔细分析了。
第一个原则,有利原则。哪一个选择最适合我的需求,并且并自身利益最大化,我就选择哪个。以我自己为例,钱与权与物质享受甚至女人和爱情,对我来说,都不难得到,所以,我并不迫切需求它们。
一个个地说,钱,我已经实现财富自由,我不知道,如果我有更多的钱,还能够做出什么更有实质性的飞跃。比如爱情,曾经与我有过关系的三个女人,者曾经给我过爱情,但我不能够纯粹地享受它,因为,我自己的要求太多,甚至分不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哪一个人。物质享受更不用说,要知道,四川人把菜研究得最丰富,也没见得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仅用量的增加来丰富人生的意义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质的跳变,才能享受惊喜的极乐。人生如果没有跳变的可能,就不值得抛弃一切去尝试。
我的脑袋,有时进行自我推理时,经常会冒出一些自己都想不到的新词。比如刚才想到的:跳变。与惊喜理论相同,前面说过,突然暴富可以极大的增加快乐,这种暴富,就是人生的跳变。
这种向上的跳变,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发现,所有的畅销作品,都是为了满足人生惊喜的跳变而产生的。
在中国,从宫廷到农村,人们喜欢看薛平贵与守寒窑十八年的王宝钏的故事。这其实是人生跳变的效应。从
最穷的规定,到最有权势的人,这个跳变,激动着历史上无数人的心。
在西方,从贵族到平民,最大的畅销书作家大仲马,也靠这个秘方,让自己的人生得到了跳变。甚至,他所写的作品中,主人公就像是他自己的梦想投射。基度山伯爵中,那个被人追杀的逃犯,最后得到宝藏,最后有钱有势,成功复仇,完成了快意的人生。
跳变的特点是忽然之间。
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真正的主角是王宝钏,因为,人生对于她来说,是真正的突然性跳变。十八年,丈夫生死不明,自己苦守寒窑,落入最底层最悲惨的命运。但忽然之间,丈夫回来了,权势达到人世的顶点,这只是几句话的时间里,命运就发生巨大的转折,这就是最富戏剧性的情节了。
要让观众看薛平贵十八年战争的奋斗史,观众的兴趣估计就不大了。人们最喜欢的,就是王宝钏命运的跳变。
其实,大仲马本人,人生也存在着跳变。他原来就是一个穷人,当一部作品终于成名后,他就成了最有钱的名人,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过去他难以满足的渴望,此时要加倍地还回来。过去他追求不到的女生,如今他同时拥有许多个年轻美貌的情妇。当然,其名的小仲马,也是他的私生子之一。
一个人生快意的人,在中写出一个个快意的人生。观众在跳变的激动中,抹平了平庸日子的苦闷。他所提供的,正是观众需要的,所以,他成功了。
我们三人,基本上属于衣食无忧的类型,但又比较自我甚至是自大,总希望人生有一次真正的跳变,所以,在佛门中试试运气。
但真要你付出机会成本,你还是要犹豫的。
比如对出家这件事,我们都没有做好准备。我本人,甚至都没有皈依。出家,意味着要抛弃世间的一切,我们愿意为此付出吗?
对于万老师来说,看样子,他是不太愿意付出的。他只是来看看,来学学,终究是服务于他世俗的目标,寻找解答学生或者自己在哲学上的疑问。他的目的是求知,用不着付出人生的代价。
而小胡,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会失去什么,也不清楚自己会得到什么,所以,几年来,始终在门口犹豫。
从机会成本原理来说,他的机会成本最小,因为按他的心理想法,他本来什么都不拥有。即使我们告诉他,他可能有母亲的爱,可能有姐姐的爱,但这些都不是他迫切需要的,况且,这两种爱的性质和后果,无法确认。
所以,他就当自己什么都没有,也就是无成本的入佛门。但是,他不清楚自己能够得到什么,这才是他久不入门的关键。那些比较虚的传说,那些难以达到的悟道的高度,他不确定自己是否一定能够得到,所以,他在犹豫。
如果有突变与跳跃,任何人都想试试。但如果是跳进一个大坑,出不来了,这个代价,谁都不想付出。
“说白了,我们都只是想试试。”我感叹到:“我们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的,在没看到实际效果之前,我们不会真信。”
他们当然知道我在说什么,这么长时间的沉默,我们三人其实都在思考同一件事情。
“我承认,庄老师,我就是试试。”万老师说到:“这里面隐藏着三个问题。第一,有没有终极的道,这个问题,在没看到之前是不能肯定的。第二,即使有,我们能不能悟道,如果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它,那它即使有,也对我没有收益。第三,悟道后,对人生有什么作用。如果不能给人生以革命性的改变,悟道也没有意义。”
哲学老师的思路和逻辑是清晰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含义,层层递进。他所说的革命性的改变,与我思考的人生跳变的惊喜,如出一辙。
“这里面有一个逻辑矛盾”小胡强调到:“有没有道,号称悟了道的人,告诉我们,道是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那么,就没办法确认了。难道,我们要不顾一切地追求一个无法确认的东西?况且,我身边接触的人,没一个人说自己真正悟道了,不知道他们是谦虚,还是怕我们求证,总之,没一人给出肯定的答复,叫我信谁呢?”
对啊,“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要说语言,连思考都不允许,怎么让人相信呢?
“有没有道无法确认,有没有悟道的人,无法确认,我们总不能把古人书拿来深信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不对?”万老师继续补刀:“况且,即使有道,我们自己能不能悟,也有个逻辑悖论。要悟道,就得深信因果,我没有看到因果,却让我绝对相信,这就是迷信。我没有悟道,却让我绝对相信有个道,还必须以这个迷信为基点,才能有后来悟道的可能,这就是个悖论。用迷信的方法求证真理,是不是有点不通顺?”
所谓深信因果,当我们没有判明因果时,让我们迷信,这恰恰还是最基础的功课,我们这些有怀疑和思辨精神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
我也发表了我对第三个层次的看法:“悟道后,对人生是否有跳跃性质的变化,这个也不好确定。古人说过三句话,来形容悟道前、修行中、悟道后的世界。最开始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中间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悟道了,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最先与最后的状态,既有区别,难道这种区别小到这种层度,连语言与判断都没变化吗?如果变化不是革命性的,只是细微感觉的区别,那么,用一生的努力,追求这点区别,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怀疑着前途,那么,就难以迈开脚下的第一步。我们期盼着收益,但看到走在前面的师兄们,并没有明显的人生变化,所以,没有明显的奖
励效应,我们的动力是不足的。
在管理学上,有基于条件过程和目标的分析框架。你有什么样的条件,通过优化过程,能够达到最有可能的结果,这就是管理的决策。
我们的条件是什么?按理来说,我们具备了修行的必备条件。古人说“法侣财地”,法,我们毕竟都是有一定思辨能力的人,也大概知道佛教经典的含义,应该说,走偏的可能性不大。况且,不论从见性师还是法露师的品性及学养来说,都算是高出我们一头的,我们可以说,在这方面风险不大。
所谓侣,就目前我们这三人来说,都具备起码的怀疑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码我们出庙子后,还能够坚持日中一食,说明我们三人的互帮互助,是有条件的。更何况,妍子,刘大哥,文大姐,都算是我的侣,也是有一定条件的。
财就不用说了,我们三人,都算是不太愁钱的人。不必为了生计而奔波。我还有余全做慈善,也算是佛教中的加行。
地,就是环境,我们能够留在这个虚老和尚重新开辟的道场,也算是比较好的选择了。
以上是条件。过程呢?我们有一个谨慎的决策,在怀疑没消除之前,我们不轻易尝试,虽然慢了点,但保证了安全。就像管理工厂,如果为了短期的利润赶工期,忽视了安全,忽略了必要的检查和操作程序,最终是要吃大亏的。
从学习到实践,从怀疑到信任,这个过程,应该是比较稳妥的。
那么,我们在犹豫什么呢?结果。对,成道的结果,太高大了,我们不要说摸着它,就是看到它,都做不到。甚至,连想象它,都很困难。我怕我们摸不到果子,空耗一生。
一般管理学,要求目标与条件相适应。最好的目标是:跳一跳、够得着。这样,大家都会去跳,毕竟那苹果大家不仅能够看见,还有可能得到。
我在部队训练时,班长很会使用这种方法。最开始让你一口气做两百个俯卧撑,新兵是不可能达到的。但他最开始让你先做二十个,做到了,就可以休息,这容易通过努力,让大部分人达到,于是大家训练的热情就高涨了。
后来,增加到五十个、一百个,最后,大家居然都能够做到二百个,完成了训练的全部要求。这就是管理的方法。
但佛教这个成果,太高了,我们看不到,它在云端之上。或者,我们大部分人有理由相信,这个目标,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大部分人,不是真的在追求那个目标,只是在迷信。报着那渺茫的希望,作一番徒劳的自我催眠而已。
“从概率上讲,参禅者众,悟道者寡。所以,得到成果和收益的概率太小,小概率事件,是偶然的,不可预期的,在科学上,甚至可以当它是不存在的。我是说,即使有道可悟的话,能够悟道的机会太小,我们只能抱着试试看的方式,反正,我们生活中没有大问题,机会主义的方式吧,走一步看一步。”
万老师这个说法从逻辑和数学上看,没有问题,但总觉得,太悲观了些。
“其实,用不着那么低落。”小胡把话反过来说了:“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也是从怀疑开始的。万师兄跟我都在云居山打过禅七,也知道虚老和尚的话。怀疑有多大,成就也就有多大。他从小修行,戒身不破,也是从爱好和迷信开始的。但直到他四十多岁,因为打碎一只茶碗的那一刻,看到某种光芒,才开始深信不疑的。那是因为,一直怀疑的他,看到了确定的结果。”
我知道这个故事,记载于虚老的年谱之中。当时的原话是“疑根顿断”。
“这个故事我也熟悉”万老师说到:“并且在参禅中,师父叫我们反复问自己,我是谁。这就是怀疑的方式,当然,这种怀疑,不允许用推理、联想、比喻来进行分析,只是把怀疑当成牵引思维的唯一线索,制心于一的工具。”
也就是说,参禅中的怀疑,是不允许分析的。而我们现在做的事,说的话,其实是在分析自己的怀疑,这与参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
“历史以来,许多伟大的思想者与宗教家,都是有怀疑的品质的,他们比我们聪明,他们可不容易上当,他们得到了成果。至少他们自己说自己得到了成果,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们吗?”小胡问到。
当然,我们从智力上从胸怀上从实践和牺牲精神,无法与这些伟大的人物相比较,所以,我们只能选择相信。
这就好比一个拳击冠军,他的实力完全可以轻松打败我。但他说,另一个人比他厉害,打败过他,我怎么可以怀疑那个人呢?数学模型也很简单:a大于b,b大于c,所以结论有:a大于c。
但是,那个传说中最厉害的高手,他拳击的力量,既没有量化的指标,比如说公斤数。他出拳的速度也没有具体的数据,比如说多少米每秒。甚至连比喻也没有,比麻雀快还是慢?那我该怎样理解这个拳手的实力呢?
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打败我的人,输在他手上,他也能够打败我。能够打败我的人多了,我为什么要搭上一生的时间训练,准备打败那个没有见过的高手呢?
对此,大部分人选择放弃。我是说,理智的人。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无端的迷信。那是走投无路人没办法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他走不通了,于是被迫走向修行的路,算是碰运气的一种搞法。迷信大师,如果大师错了,他也没怨言,毕竟,现实对于他来说,走哪一条路,都是错的。
而我们是有选择机会的人,为什么必须在这一棵树上,把自己拴死?
我的怀疑也许不太有道理,毕竟那么多高人都在走,他们该不会简单地是误入歧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