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禅宗,万师兄仿佛找到了知音,他掌握许多禅宗公案,看过五灯会元之类的东西,所以,每当听课完毕,下来后,总是滔滔不绝。
而钱师兄却总不爱说话,一般下来后,不是看书,就是打坐。在这个宿舍里,万师兄仿佛找不到谈话的对手,就冲着我来了。
“庄师兄,你说,今天法露师所讲,安心法门,归根结底,无心可安,是这个意思吧?”
我被迫应付到:“大概是吧,你比我懂得多,我也不好说。”
一听到我接他话茬,他就兴奋了。况且,我承认他比我懂,这高帽子,刺激了他。他就来神了,完全不顾一旁正在看书的钱师兄,拉着我到门外,高声谈论起来,如同上课的神采。
“达摩禅师与二祖那段对话,你记得吧?”
我点点头,那段话,估计我们这个宿舍的,人人都会背。这几乎是个常识了。
“觅心了不可得,这句话,不就是说的,无法嘛!”他双手一摊,颇有点大将风度。但是,坏就坏在,他加了个动作,将头轻轻地摇了摇。这个动作,像极了西方人表达无奈的样子,用这个动作来表达佛法,不伦不类。
我不得不作出一些反击,其实是不喜欢他这个动作。“万师兄,你说得也对。但是,无心,与木石有何区别?”
他两手还没收回来,听到我这一问,估计愣住了。也许,他刚才正陶醉于自己的的潇洒,没想到收到我的置疑。意想不到的置疑,是对一个自鸣得意的人,最大的伤害。
“问得好!”他假装大度地赞扬我,其实是掩饰自己的失态。此时,他已经将两手收回,并且双臂抱在胸前,作稳定而心有成竹状,这其实是在思考,如何应对。
“你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自己。”老师们的习惯,在遇到难题时,总喜欢用过渡性的话来拖延时间,给自己的思考孵出时间。
“木石是没有心的,很显然,它们不是众生。而佛所说,皆是针对众生的,也就是说,众生有心。”
这些结论都对,但推导过程明显有逻辑漏洞,反映出,万老师只是在应付时间,以找出关键性的话语来回答。突然,他眼睛一亮,仿佛知道如何应对我了。
“但众生心皆是妄心,正所谓颠倒妄想。只有将妄心去掉,才能窥见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修法的过程,就是去心的过程。去掉妄心,就成无心。”
这段话引用了佛祖悟道时,两段话:颠倒妄想、如来智慧德相。但这吓不倒我,我知道,乱用圣人片言来吓唬学生,是老师们常用的把戏。因为他的推导中,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最后两句话,肯定没有逻辑。“去掉妄心,就成无心。”这就好比说:去掉衣服,就剩身体。那么我还可以说,去掉衣服,就剩衣架呢。或者,去掉衣服,就剩皮肤呢。
我正要回答,此时屋里有动静了。我看到钱师兄出来了,他人还没出门,就开始说话了。“万师兄,莫乱说,把我的心都搞乱了!”
虽然他是以开玩笑的样子,笑嘻嘻地说出来的,但在万师兄眼里,却是不折不扣的否定。要知道,我们三人中有一个共识,钱师兄在功夫上是修得最好的。当然,万师兄自认为,他在理论上,占领着制高点,当然也不太容易认输。
“那你说,该怎么理解?”
这种以守为攻的方式,在辩论中经常运用。一般来说,辩论中正方一辩先立论发言,当他发言后,马上就会成为反方的靶子,反方纠住正方立论的弱点,一顿反驳,就会立马展开势均力敌的辩论了。
“我没你万师兄那高的理论水平。”钱师兄这句开头,如同太极拳,把万师兄的力道化解了。谦虚的开头,就像睡在地上,不会掉下来。
“但是,以我有限的实践,我知道,佛所说法,心外无法。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法。如果你所说无心是没有心的意思,那么是不是,也没有法的意思?如果没有法,我们在修什么呢?”
我马上佩服起来。因为钱师兄这段话,逻辑是严密的,推导方式正确。并且,用反问的方式,改守为攻,完全是辩论的高手。他虽然以实践见长,真没看出来,他的谈锋如此锐利。
万师兄意识到,自己硬拼是不行的。于是,他绕了一个弯子,说到:“我听到某些大德说过:无佛无众生,是不是也侧面证实了,最终是要达到无心的地步呢?”
这明显是虚晃一枪了,没有正面回答问题。
“那是圣人的事,人家所看到的境界,他们取名为无心,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按我们的妄心来猜测,无心是什么。所谓心,所谓法,是道路的问题。他们所说的无心,其实是目标的问题,这两者不能够混淆。如果我们凭自己有限的智慧,来猜测圣人无心的目的状态,那只能是盲人摸象。所以,不猜测圣人意思,只按他们的道路老实走下去,最终达到目标时,我们自然就看见了,争论是没有用的。”
我听到关键词了,道路与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的,所以,我们只能按正确的道路走。而道路上,是有心的。
万师兄说到:“你的结论我也反驳不了。但是,按你的说法,道路上就是有心的,对吗?”
钱师兄笑道:“这个结论也不那么简单,但是,我们不思考一下,祖秀与慧能那两首诗吗?”
这一下就提醒了我们。按神秀的诗,是有心的。心如明镜台,不管明镜台是什么状态,但至少有心。但是六祖,说明镜亦非台,是否认明镜台这个东西,但也没有直接否定心的存在。当然,我们都知道,神秀所说的是道路,是方法。而六祖所说,是目标,是结果。
看到万
师兄比较尴尬,我必须分担一点。此时我说到:“神秀所说的,是修法中,有心,因为心外无法嘛。但六祖是不是否定了心,我不知道。”
钱师兄看着我,笑着点头。“庄师兄是个老实人。要说,六祖所说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不是过来人,根本不知道。但是,我们从坛经的记载中,可以理出一些感想。当年,六祖出家前,是因为偶然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而产生出家念头。给他震撼最大的,是哪句话呢?”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万师兄抢先说到。这句话其实我也知道,但是,万师兄以为自己是搞理论的,当然得抢先说出来,以保持一名老师在专业上的领先意识。
“对了,我们理解一下,生其心,生的是什么心?我们也不太好想。但毕竟,从字面上看,肯定是有心的。也许你可以叫它真心、明心、慧心,但毕竟有一个心字。虽然它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心脏、思想和意识,但毕竟与我们理解的心有关联,要不然,也不用这个词了。对不对?要知道,古代佛经的翻译,是很严谨的。”
这句话,当然是很好的论点。古代,在翻译佛经时,非常严谨。除了几个著名译师外,还有大量的高僧参与校订与修改。在唐代,玄奘法师时期,集中数百人,都是当时佛法精深之和尚和文字功夫高明的读书人,还有翻译,一起会商讨论,从佛理、语言、文字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的评判,得出初稿后,还要拿给大师逐字审稿,最后才得出原始版本。据说,当年为翻译一句话,五百之精英,能够吵上三天。
鸠摩罗什,据说是维摩大士的化身。但不管怎样,他的佛学修为和语言功底,是超出当时所有人的。他也翻译过金刚经,也就是说,至少以他的译本打底,就为这部经典的水平,作出了高端的支撑。
比如后来的译经,也是延续这个方向。当然为取得印度原始真经,许多如唐僧、法显等人,九死一生,就是为了准确性。不可能在翻译这最后一关,马马虎虎。这就好比,价值边城的珠宝,不可能配不起一个好盒子。甚至,这种翻译之优美通达,让人怀疑。
近代梁启超,就怀疑过愣严经,因为它的文字太优美了,简直是大文豪的作品。他不相信,印度佛经原文,可以优美到如此程度。
但怀疑总归是怀疑。因为这部经典所说的理论,早已被大家认可,是一部佛学实践大全。许多高僧凭借它而成道,就是最好的证明。
怀疑一粒稻种,不要扯这稻种是怎么来的,经历过多少路程,或者有哪些经手人。只要这稻种种下去,最后长出稻子来,这就是真正的稻种。
这就好比和氏壁,不能因为这个工匠地位低贱,就否定他发现的宝玉。
更何况,愣严经的来历,却高贵得很,当时执笔和翻译,都是有名的大人物。开篇就说明了这种严谨性:唐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乌苌国沙门弥迦释译语、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弟子前正仪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这四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也许我对佛教内部的人不太了解,但是,对最后一个人,是太了解了。
房融,清河房家,在唐代,可是真正的大家族。房玄龄是什么人?是史书上可以大写特写的人,是影响唐代历史的人。他这一家,出了多少宰相?这一家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多大?不用我说,唐史自有公论。
就是这个房融,也做过宰相,他的儿子,房琯,也做过宰相。这样的宰相,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种最高等级的贵族,对自己的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对自己的文字,看得对官位还重要,他能不谨慎吗?
当然,这部经典,因为房融的参加,让文字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让它成为一部光辉的圣典,甚至好得让人有点怀疑了。这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我们陷入深思时,那个飘动的身影又出现了。他依然行进在过去的路线,没有看我们,枯槁的身材支撑起宽大的僧袍,有点临风飘袂的感觉,如同一片树叶,没有声音地,从我们眼前划过。他,就是那个修不倒单的人,他的眼神没有碰我们的注视,但我们都认识他。这个人太怪了,走路没声音,两眼红得跟有病似的。仿佛,这行走的不是一具肉体,而是一叶灵魂。
我们三人看了看,万师兄最先开口到:“你们猜,他刚才是有心还是无心?”
这话当然没答案,但我们明白,与人家相比,我们根本就没有资格谈论这个话题。因为,如何定义心,我们都不知道。
“请教一下钱师兄,你的功夫是最好的,我们不谈理论,你讲讲你具体修法的情况,总可以吧?”那位不倒单走了后,万师兄马上意识到,我们自己的实践,才是最重要的。他这样问,等于是在理论上认输了,对实践的高低,当然得由钱师兄来说。
其实,我也学过不少理论,但根本在实践上用不上,所以,也想听听钱师兄的体会。
钱师兄却没有直接给我们说现象,只是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打坐时,腿坐热了吗?”
我摇摇头,表示,没这种感觉。
“那说明,你气血还没有畅通。”这个结论吓我一跳,毕竟我的身体是健康的,也经常锻炼,也有当兵习武的经历,要说我气血不通,这还真不好接受。
他当然知道我的疑惑,解释到:“人的衰老是从脚开始的。尤其是男人。古语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男人的衰老,在脚上体现得很明显。你年轻,没有感受到衰老的过程。但是,衰老是不可逆转地发生着。”
从道理上讲,他这样说是对的。我已经三十岁了,虽然生长没有完全停止
,但衰老的基因也在缓慢发生,这是肯定的。
“你看小孩子,一天到晚跑跑跳跳,不觉得累。人的衰老,最早从不愿意走路开始的。你看,过了四十岁的人,喜欢架个二郎腿,为什么?是因为架起来,会把下半身的血液控制到上半身,用下半身给上半身能量。人的精气神是从下往上的,这个通道如果功能不行,衰老就开始了。如果你想改变这种情况,就先练习好盘腿。我注意到,你是单盘,但建议你,还是要坚持双盘。我自己,也是经过三年长的时间双盘,才感觉到脚上有股热量,顺着小腿往上升。此时,腿进入暖的阶段,此时,你的气质就开始改变了。眼睛开始有神,心灵开始有定,并且,如同刚才过去那个和尚一样,走路就不再有沉重的声音。”
此时万师兄问到:“原来,他那是一种功夫啊。”
“走路本身不是功夫,那是盘腿出来的功夫的附产品。古人说坐如钟、卧如弓、站如松、行如风。这就是行如风,没有沉重的感觉。当然,其他几条,庄师兄大概是会做了。”
我自认为,坐的功夫不太好,连双盘都不会,感到比较惭愧。站稍微像点样,那也是部队训练出来的,与学佛关系不大。至于卧功,也就是吉祥卧,刚开始可以这样睡,但睡着后,自由翻身,醒来时,早就四仰八叉了。
“钱师兄,我听说,当一个人气脉通了后,才能入定,是这样吗?”
“你把概念搞错了,气脉通了的人,可以得道,那只是得道的基础之一。而入定,随时都可以。外道,也可以。”
这个结论不仅让我吃惊,也让万师兄都无法理解了。他问到:“这么说,有什么依据吗?”
“其实,入定,就是进入心一境性的状态。就这么简单。你在劳动时,比如你在炒菜时,只记得专心炒菜,这就是一种定。比如你在解数学题时,全神贯注的状态,也算是一种入定。按此推论,外道行不行呢?”
当然,我们俩都点头。但是,我们不敢相信,就这么简单。这可是我们始终求而不得的目标啊。
“你们没学过般舟三昧,不知道该怎么在日常生活中,达到一心不乱。但是,你们念过佛吧,起码知道身口意的配合,口里念佛号,心里想佛的形象,耳朵听这声音,如果把全部的精力用到这上面,这就是心一境性,这就是一种定。当然定有各种层次,这属于最初层次的。但其性质,就是定。”
我们学过基础理论,知道四禅八定,至少有八种定的层次。但最初的层次,就是这种专心的状态,我第一次听得这么明白。
“怎么学呢?我总是有杂念。”
“不需要学,你动一个念头的瞬间,就包含了无数次的定境。你只要提纯保持就行了。”
搞得好像化学似的,但提纯这个词,并不滑稽。
当然,他需要作出具体的解释,我们需要可操作性。
“其实,就是我们打坐,也经常可以体会出入定。比如,一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整套入定、住定、出定的过程。当然,基础的条件是高度放松。庄师兄,如果你只是单盘,能够让你高度放松,单盘也不要紧。”
这与刘大哥给我说的是一样的。但是,最关键的是,我不容易做到高度放松。如果太松散,就容易睡觉。
“高度放松时,不得有个寄托,也就是牵牛的绳子。你就记住话头或者佛号,有的师父也叫你看香,都是绳子。”
我现在更容易体会到,古大师的那句话了:“紧把绳头做一场。”
“当你高度放松之后,你会发觉自己对身体的感觉就小了,甚至没有感觉到身体,但是,此时,你对声音的感觉最为敏感。有鉴于些,观音法门,是从观察声音入手的。仿佛法门,也是依据声音这个特性。”
我知道,声音,或者说听力,是人类最早出现的能力。小孩子刚出生时,甚至在母体内时,在没有什么嗅觉触觉时,就已经有听觉了,有的人,借此,还在孕期给婴儿听音乐,所谓胎教。
听觉是最早产生的感觉,也是最后消失的感觉。当人濒临死亡时,最后消失的能力,是听力。所以,过去人们面对心脏停跳的人时,总是在他耳朵边,说着鼓励的话。昏迷濒危的病人,人们也只能借用他残存的听力,告诉他坚持下去,不要睡觉。
从人类来源来说,按佛经说法,我们都来自于光音天。光是形象,音是声音。所以,能听,是人类最基础的本性。也许盲人听不到声音,其实也是有感觉的。他们通过感受震动,来辨别音乐,甚至用这种震动的方法,还可以合着音乐的节拍,跳出优美的舞蹈。
当然,声音传播的物理特点,也只不过是空气的震动。
钱师兄接着说到:“此时,你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只有念头。想走动不行了,想摇动身体也不行了,甚至想动动手指头都不行了。因为身体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在意识中不存在了。”
这有点像某种虚脱的状态,但区别在于,此时的头脑是清醒的。虚脱时,头脑是缺乏判断力的。当然,从哲学上说,身体在意识中不存在,那么,意识也无法控制身体。因为,你不可能控制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我没达到过这种状态,但听起来,却是相当神秘且诱人的。这种状态在钱师兄的解释下,显得那么真实。而钱师兄,不仅没有骗人的经历,也没有骗我的必要。他是一个低调的人,他是一个好人,他当然也是一个老实人。
“接着,念头也没有了。此时,原来与我同修,达到过这种境界的人,所产生的现象就因人而异了。”
没有身体没有念头的状态,还有什么境界呢?我产生了更大的疑惑。
而钱师兄却总不爱说话,一般下来后,不是看书,就是打坐。在这个宿舍里,万师兄仿佛找不到谈话的对手,就冲着我来了。
“庄师兄,你说,今天法露师所讲,安心法门,归根结底,无心可安,是这个意思吧?”
我被迫应付到:“大概是吧,你比我懂得多,我也不好说。”
一听到我接他话茬,他就兴奋了。况且,我承认他比我懂,这高帽子,刺激了他。他就来神了,完全不顾一旁正在看书的钱师兄,拉着我到门外,高声谈论起来,如同上课的神采。
“达摩禅师与二祖那段对话,你记得吧?”
我点点头,那段话,估计我们这个宿舍的,人人都会背。这几乎是个常识了。
“觅心了不可得,这句话,不就是说的,无法嘛!”他双手一摊,颇有点大将风度。但是,坏就坏在,他加了个动作,将头轻轻地摇了摇。这个动作,像极了西方人表达无奈的样子,用这个动作来表达佛法,不伦不类。
我不得不作出一些反击,其实是不喜欢他这个动作。“万师兄,你说得也对。但是,无心,与木石有何区别?”
他两手还没收回来,听到我这一问,估计愣住了。也许,他刚才正陶醉于自己的的潇洒,没想到收到我的置疑。意想不到的置疑,是对一个自鸣得意的人,最大的伤害。
“问得好!”他假装大度地赞扬我,其实是掩饰自己的失态。此时,他已经将两手收回,并且双臂抱在胸前,作稳定而心有成竹状,这其实是在思考,如何应对。
“你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自己。”老师们的习惯,在遇到难题时,总喜欢用过渡性的话来拖延时间,给自己的思考孵出时间。
“木石是没有心的,很显然,它们不是众生。而佛所说,皆是针对众生的,也就是说,众生有心。”
这些结论都对,但推导过程明显有逻辑漏洞,反映出,万老师只是在应付时间,以找出关键性的话语来回答。突然,他眼睛一亮,仿佛知道如何应对我了。
“但众生心皆是妄心,正所谓颠倒妄想。只有将妄心去掉,才能窥见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修法的过程,就是去心的过程。去掉妄心,就成无心。”
这段话引用了佛祖悟道时,两段话:颠倒妄想、如来智慧德相。但这吓不倒我,我知道,乱用圣人片言来吓唬学生,是老师们常用的把戏。因为他的推导中,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最后两句话,肯定没有逻辑。“去掉妄心,就成无心。”这就好比说:去掉衣服,就剩身体。那么我还可以说,去掉衣服,就剩衣架呢。或者,去掉衣服,就剩皮肤呢。
我正要回答,此时屋里有动静了。我看到钱师兄出来了,他人还没出门,就开始说话了。“万师兄,莫乱说,把我的心都搞乱了!”
虽然他是以开玩笑的样子,笑嘻嘻地说出来的,但在万师兄眼里,却是不折不扣的否定。要知道,我们三人中有一个共识,钱师兄在功夫上是修得最好的。当然,万师兄自认为,他在理论上,占领着制高点,当然也不太容易认输。
“那你说,该怎么理解?”
这种以守为攻的方式,在辩论中经常运用。一般来说,辩论中正方一辩先立论发言,当他发言后,马上就会成为反方的靶子,反方纠住正方立论的弱点,一顿反驳,就会立马展开势均力敌的辩论了。
“我没你万师兄那高的理论水平。”钱师兄这句开头,如同太极拳,把万师兄的力道化解了。谦虚的开头,就像睡在地上,不会掉下来。
“但是,以我有限的实践,我知道,佛所说法,心外无法。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法。如果你所说无心是没有心的意思,那么是不是,也没有法的意思?如果没有法,我们在修什么呢?”
我马上佩服起来。因为钱师兄这段话,逻辑是严密的,推导方式正确。并且,用反问的方式,改守为攻,完全是辩论的高手。他虽然以实践见长,真没看出来,他的谈锋如此锐利。
万师兄意识到,自己硬拼是不行的。于是,他绕了一个弯子,说到:“我听到某些大德说过:无佛无众生,是不是也侧面证实了,最终是要达到无心的地步呢?”
这明显是虚晃一枪了,没有正面回答问题。
“那是圣人的事,人家所看到的境界,他们取名为无心,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按我们的妄心来猜测,无心是什么。所谓心,所谓法,是道路的问题。他们所说的无心,其实是目标的问题,这两者不能够混淆。如果我们凭自己有限的智慧,来猜测圣人无心的目的状态,那只能是盲人摸象。所以,不猜测圣人意思,只按他们的道路老实走下去,最终达到目标时,我们自然就看见了,争论是没有用的。”
我听到关键词了,道路与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的,所以,我们只能按正确的道路走。而道路上,是有心的。
万师兄说到:“你的结论我也反驳不了。但是,按你的说法,道路上就是有心的,对吗?”
钱师兄笑道:“这个结论也不那么简单,但是,我们不思考一下,祖秀与慧能那两首诗吗?”
这一下就提醒了我们。按神秀的诗,是有心的。心如明镜台,不管明镜台是什么状态,但至少有心。但是六祖,说明镜亦非台,是否认明镜台这个东西,但也没有直接否定心的存在。当然,我们都知道,神秀所说的是道路,是方法。而六祖所说,是目标,是结果。
看到万
师兄比较尴尬,我必须分担一点。此时我说到:“神秀所说的,是修法中,有心,因为心外无法嘛。但六祖是不是否定了心,我不知道。”
钱师兄看着我,笑着点头。“庄师兄是个老实人。要说,六祖所说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不是过来人,根本不知道。但是,我们从坛经的记载中,可以理出一些感想。当年,六祖出家前,是因为偶然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而产生出家念头。给他震撼最大的,是哪句话呢?”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万师兄抢先说到。这句话其实我也知道,但是,万师兄以为自己是搞理论的,当然得抢先说出来,以保持一名老师在专业上的领先意识。
“对了,我们理解一下,生其心,生的是什么心?我们也不太好想。但毕竟,从字面上看,肯定是有心的。也许你可以叫它真心、明心、慧心,但毕竟有一个心字。虽然它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心脏、思想和意识,但毕竟与我们理解的心有关联,要不然,也不用这个词了。对不对?要知道,古代佛经的翻译,是很严谨的。”
这句话,当然是很好的论点。古代,在翻译佛经时,非常严谨。除了几个著名译师外,还有大量的高僧参与校订与修改。在唐代,玄奘法师时期,集中数百人,都是当时佛法精深之和尚和文字功夫高明的读书人,还有翻译,一起会商讨论,从佛理、语言、文字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的评判,得出初稿后,还要拿给大师逐字审稿,最后才得出原始版本。据说,当年为翻译一句话,五百之精英,能够吵上三天。
鸠摩罗什,据说是维摩大士的化身。但不管怎样,他的佛学修为和语言功底,是超出当时所有人的。他也翻译过金刚经,也就是说,至少以他的译本打底,就为这部经典的水平,作出了高端的支撑。
比如后来的译经,也是延续这个方向。当然为取得印度原始真经,许多如唐僧、法显等人,九死一生,就是为了准确性。不可能在翻译这最后一关,马马虎虎。这就好比,价值边城的珠宝,不可能配不起一个好盒子。甚至,这种翻译之优美通达,让人怀疑。
近代梁启超,就怀疑过愣严经,因为它的文字太优美了,简直是大文豪的作品。他不相信,印度佛经原文,可以优美到如此程度。
但怀疑总归是怀疑。因为这部经典所说的理论,早已被大家认可,是一部佛学实践大全。许多高僧凭借它而成道,就是最好的证明。
怀疑一粒稻种,不要扯这稻种是怎么来的,经历过多少路程,或者有哪些经手人。只要这稻种种下去,最后长出稻子来,这就是真正的稻种。
这就好比和氏壁,不能因为这个工匠地位低贱,就否定他发现的宝玉。
更何况,愣严经的来历,却高贵得很,当时执笔和翻译,都是有名的大人物。开篇就说明了这种严谨性:唐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乌苌国沙门弥迦释译语、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弟子前正仪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这四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也许我对佛教内部的人不太了解,但是,对最后一个人,是太了解了。
房融,清河房家,在唐代,可是真正的大家族。房玄龄是什么人?是史书上可以大写特写的人,是影响唐代历史的人。他这一家,出了多少宰相?这一家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多大?不用我说,唐史自有公论。
就是这个房融,也做过宰相,他的儿子,房琯,也做过宰相。这样的宰相,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种最高等级的贵族,对自己的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对自己的文字,看得对官位还重要,他能不谨慎吗?
当然,这部经典,因为房融的参加,让文字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让它成为一部光辉的圣典,甚至好得让人有点怀疑了。这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我们陷入深思时,那个飘动的身影又出现了。他依然行进在过去的路线,没有看我们,枯槁的身材支撑起宽大的僧袍,有点临风飘袂的感觉,如同一片树叶,没有声音地,从我们眼前划过。他,就是那个修不倒单的人,他的眼神没有碰我们的注视,但我们都认识他。这个人太怪了,走路没声音,两眼红得跟有病似的。仿佛,这行走的不是一具肉体,而是一叶灵魂。
我们三人看了看,万师兄最先开口到:“你们猜,他刚才是有心还是无心?”
这话当然没答案,但我们明白,与人家相比,我们根本就没有资格谈论这个话题。因为,如何定义心,我们都不知道。
“请教一下钱师兄,你的功夫是最好的,我们不谈理论,你讲讲你具体修法的情况,总可以吧?”那位不倒单走了后,万师兄马上意识到,我们自己的实践,才是最重要的。他这样问,等于是在理论上认输了,对实践的高低,当然得由钱师兄来说。
其实,我也学过不少理论,但根本在实践上用不上,所以,也想听听钱师兄的体会。
钱师兄却没有直接给我们说现象,只是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打坐时,腿坐热了吗?”
我摇摇头,表示,没这种感觉。
“那说明,你气血还没有畅通。”这个结论吓我一跳,毕竟我的身体是健康的,也经常锻炼,也有当兵习武的经历,要说我气血不通,这还真不好接受。
他当然知道我的疑惑,解释到:“人的衰老是从脚开始的。尤其是男人。古语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男人的衰老,在脚上体现得很明显。你年轻,没有感受到衰老的过程。但是,衰老是不可逆转地发生着。”
从道理上讲,他这样说是对的。我已经三十岁了,虽然生长没有完全停止
,但衰老的基因也在缓慢发生,这是肯定的。
“你看小孩子,一天到晚跑跑跳跳,不觉得累。人的衰老,最早从不愿意走路开始的。你看,过了四十岁的人,喜欢架个二郎腿,为什么?是因为架起来,会把下半身的血液控制到上半身,用下半身给上半身能量。人的精气神是从下往上的,这个通道如果功能不行,衰老就开始了。如果你想改变这种情况,就先练习好盘腿。我注意到,你是单盘,但建议你,还是要坚持双盘。我自己,也是经过三年长的时间双盘,才感觉到脚上有股热量,顺着小腿往上升。此时,腿进入暖的阶段,此时,你的气质就开始改变了。眼睛开始有神,心灵开始有定,并且,如同刚才过去那个和尚一样,走路就不再有沉重的声音。”
此时万师兄问到:“原来,他那是一种功夫啊。”
“走路本身不是功夫,那是盘腿出来的功夫的附产品。古人说坐如钟、卧如弓、站如松、行如风。这就是行如风,没有沉重的感觉。当然,其他几条,庄师兄大概是会做了。”
我自认为,坐的功夫不太好,连双盘都不会,感到比较惭愧。站稍微像点样,那也是部队训练出来的,与学佛关系不大。至于卧功,也就是吉祥卧,刚开始可以这样睡,但睡着后,自由翻身,醒来时,早就四仰八叉了。
“钱师兄,我听说,当一个人气脉通了后,才能入定,是这样吗?”
“你把概念搞错了,气脉通了的人,可以得道,那只是得道的基础之一。而入定,随时都可以。外道,也可以。”
这个结论不仅让我吃惊,也让万师兄都无法理解了。他问到:“这么说,有什么依据吗?”
“其实,入定,就是进入心一境性的状态。就这么简单。你在劳动时,比如你在炒菜时,只记得专心炒菜,这就是一种定。比如你在解数学题时,全神贯注的状态,也算是一种入定。按此推论,外道行不行呢?”
当然,我们俩都点头。但是,我们不敢相信,就这么简单。这可是我们始终求而不得的目标啊。
“你们没学过般舟三昧,不知道该怎么在日常生活中,达到一心不乱。但是,你们念过佛吧,起码知道身口意的配合,口里念佛号,心里想佛的形象,耳朵听这声音,如果把全部的精力用到这上面,这就是心一境性,这就是一种定。当然定有各种层次,这属于最初层次的。但其性质,就是定。”
我们学过基础理论,知道四禅八定,至少有八种定的层次。但最初的层次,就是这种专心的状态,我第一次听得这么明白。
“怎么学呢?我总是有杂念。”
“不需要学,你动一个念头的瞬间,就包含了无数次的定境。你只要提纯保持就行了。”
搞得好像化学似的,但提纯这个词,并不滑稽。
当然,他需要作出具体的解释,我们需要可操作性。
“其实,就是我们打坐,也经常可以体会出入定。比如,一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整套入定、住定、出定的过程。当然,基础的条件是高度放松。庄师兄,如果你只是单盘,能够让你高度放松,单盘也不要紧。”
这与刘大哥给我说的是一样的。但是,最关键的是,我不容易做到高度放松。如果太松散,就容易睡觉。
“高度放松时,不得有个寄托,也就是牵牛的绳子。你就记住话头或者佛号,有的师父也叫你看香,都是绳子。”
我现在更容易体会到,古大师的那句话了:“紧把绳头做一场。”
“当你高度放松之后,你会发觉自己对身体的感觉就小了,甚至没有感觉到身体,但是,此时,你对声音的感觉最为敏感。有鉴于些,观音法门,是从观察声音入手的。仿佛法门,也是依据声音这个特性。”
我知道,声音,或者说听力,是人类最早出现的能力。小孩子刚出生时,甚至在母体内时,在没有什么嗅觉触觉时,就已经有听觉了,有的人,借此,还在孕期给婴儿听音乐,所谓胎教。
听觉是最早产生的感觉,也是最后消失的感觉。当人濒临死亡时,最后消失的能力,是听力。所以,过去人们面对心脏停跳的人时,总是在他耳朵边,说着鼓励的话。昏迷濒危的病人,人们也只能借用他残存的听力,告诉他坚持下去,不要睡觉。
从人类来源来说,按佛经说法,我们都来自于光音天。光是形象,音是声音。所以,能听,是人类最基础的本性。也许盲人听不到声音,其实也是有感觉的。他们通过感受震动,来辨别音乐,甚至用这种震动的方法,还可以合着音乐的节拍,跳出优美的舞蹈。
当然,声音传播的物理特点,也只不过是空气的震动。
钱师兄接着说到:“此时,你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只有念头。想走动不行了,想摇动身体也不行了,甚至想动动手指头都不行了。因为身体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在意识中不存在了。”
这有点像某种虚脱的状态,但区别在于,此时的头脑是清醒的。虚脱时,头脑是缺乏判断力的。当然,从哲学上说,身体在意识中不存在,那么,意识也无法控制身体。因为,你不可能控制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我没达到过这种状态,但听起来,却是相当神秘且诱人的。这种状态在钱师兄的解释下,显得那么真实。而钱师兄,不仅没有骗人的经历,也没有骗我的必要。他是一个低调的人,他是一个好人,他当然也是一个老实人。
“接着,念头也没有了。此时,原来与我同修,达到过这种境界的人,所产生的现象就因人而异了。”
没有身体没有念头的状态,还有什么境界呢?我产生了更大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