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九(4)将军解甲池边坐挂却‘绝演’论诗文
王三横沥重二人在小水池边谈诗。不觉间,太阳已升了三杆高。青天之上,薄有浮云,却更显得晴空万里,金乌灿烂。
沥重听王三横腹内锦绣,出口不凡,不由暗暗佩服他们华山一派。
世间早知老隐士周侗乃当世武学泰斗。不想他竟然有如此文才,把个王三横调教得好生了得。
沥重再次印证了自己的看法。武学至尊也好,术业专精也罢也罢,都离不了文。
人世间的能耐是千年积累传承的。此一积累,尽在书中。文底好,才能读懂书。
想着,她不禁要求三横也作首诗练练。王三横听言,道:
“你是将军,作诗豪气干云。让我一个铁匠随一随,看看能否沾上三分豪气。那,我想想,。。。,有了,
‘谁人只身挽天河?
上将扶病言竦戈。
偶尔一吟‘二三里’,
且把九死写龙蛇!’
行吗?”
三横作诗是他们华山弟子中比较差劲的,不知为何今天作得还算不慢。
“好像比我强点,似乎更有种大无畏的气氛,算是意境吧。那,‘挽天河’什么意思?”沥重评而又问道。
“我作诗向无急智,不像你张口就来,说‘强’可不敢当。噢,‘挽天河’是一个典,取自杜甫的‘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我读过这个,老杜不喜欢战争。想像有壮士引下天河之水,将好战之兵,冲个干净,就不会有战争了。”沥重应道。
她接着又问:
“那么你的意思是,真正的将军是知兵而不好战。止戈为武。为了消灭战争,勇将在病中仍然念及枕戈待旦的疆场。她作诗一句,看似随便,却写了九死一生,波澜壮阔的人生,说的是我,是吗?”。
“正是,不过诗没有写出你的十分之一。惭愧。”三横说。
“已经过奖了。嗯,写诗用典,好像又比我强点。”沥重道。
“咱俩这是信口开河,格律也不太讲,跟上了层次的诗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诗言志,我们可以从中理解何为诗魂,何为意境。”
“似乎更有点懂了。那,再讲讲稍微上些层次的诗。行吗?也好把你的‘慎用疏平’与‘对出粘’说明白。”沥重求学,孜孜不倦。
“你知道李白的‘夜静思’吧?”
“这,我知道一点儿。‘床前明月光,疑是’,疑是,。。。,背不下来了。”沥重尴尬道。
“好,我两种版本,你闭上眼睛听着。喜欢哪个?”三横道,见沥重闭上双眼,就背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一个版本?”沥重问道。
“对,再听第二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然是第二个。”沥重肯定道。
“为什么?”王三横奇道。
沥重说:
“这诗是夜中静思,求一份安谧。第一首呢,两个头举上低下,晃来晃去,少了安谧,多了燥动,是不是‘头’字用重之过?第二首,是举首低头,正是静思之状。”
“好了,你有此一评,已经大大超过世人。世人刻录李白诗多选第一个版本。”
“为什么?”沥重不解。
“因为我们说了,要慎用疏声。诗中各句包括平韵对句除了韵脚外,都需
要至少两个平音字,否则叫疏平。”
三横又解释说:
“你看李白的第三句,如果是‘举首望明月’,那么只有‘明’这一字为平声,其它全是仄,成疏平了。”
“后人为避嫌,‘举头’这一版本就盛传于世。”三横接着释道。
“为什么忌疏平?”沥重又问。
“唉,当年我也这么问师父。他说格律诗兴于唐,中原大唐盛世,诗歌则高亢,故不喜仄声太多。平韵对句要只有两个平声字,还叫疏平呢。”
王三横似话中有话,但他还是简断洁说了:
“眼下宋室,词旺于诗,但民富国衰。同外域争斗,屡屡战败,割地赔款,令人压抑。所以词人多用仄音,以吐胸中愤懑。”三横如此忆道。
“。。。”沥重问言无语,只是点点头。
三横怔了一下,还是觉得自己有些失言,便重新堆起笑脸,接着说:
“忌疏平,用‘举头’。但不如‘举首’,说明严按格律,不一定对。”
“说得好。”沥重听三横白话,却听得有滋有味。
“另有一样,”三横见沥重学得认真,自己也不来了免三分得意,接着说:
“如果是‘举头望明月,低首思故乡’,虽然这第三句两字平声,也比第一版少了燥动,但仍不如第二版本。”
“这‘举头望明月,低首思故乡’读着就不如‘举首’顺。”沥重若有所思,“但不知为什么。”
“因为失粘。读起来节奏感就差。”三横说。
“我正要问,何为‘粘’?”
王三横沥重二人在小水池边谈诗。不觉间,太阳已升了三杆高。青天之上,薄有浮云,却更显得晴空万里,金乌灿烂。
沥重听王三横腹内锦绣,出口不凡,不由暗暗佩服他们华山一派。
世间早知老隐士周侗乃当世武学泰斗。不想他竟然有如此文才,把个王三横调教得好生了得。
沥重再次印证了自己的看法。武学至尊也好,术业专精也罢也罢,都离不了文。
人世间的能耐是千年积累传承的。此一积累,尽在书中。文底好,才能读懂书。
想着,她不禁要求三横也作首诗练练。王三横听言,道:
“你是将军,作诗豪气干云。让我一个铁匠随一随,看看能否沾上三分豪气。那,我想想,。。。,有了,
‘谁人只身挽天河?
上将扶病言竦戈。
偶尔一吟‘二三里’,
且把九死写龙蛇!’
行吗?”
三横作诗是他们华山弟子中比较差劲的,不知为何今天作得还算不慢。
“好像比我强点,似乎更有种大无畏的气氛,算是意境吧。那,‘挽天河’什么意思?”沥重评而又问道。
“我作诗向无急智,不像你张口就来,说‘强’可不敢当。噢,‘挽天河’是一个典,取自杜甫的‘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我读过这个,老杜不喜欢战争。想像有壮士引下天河之水,将好战之兵,冲个干净,就不会有战争了。”沥重应道。
她接着又问:
“那么你的意思是,真正的将军是知兵而不好战。止戈为武。为了消灭战争,勇将在病中仍然念及枕戈待旦的疆场。她作诗一句,看似随便,却写了九死一生,波澜壮阔的人生,说的是我,是吗?”。
“正是,不过诗没有写出你的十分之一。惭愧。”三横说。
“已经过奖了。嗯,写诗用典,好像又比我强点。”沥重道。
“咱俩这是信口开河,格律也不太讲,跟上了层次的诗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诗言志,我们可以从中理解何为诗魂,何为意境。”
“似乎更有点懂了。那,再讲讲稍微上些层次的诗。行吗?也好把你的‘慎用疏平’与‘对出粘’说明白。”沥重求学,孜孜不倦。
“你知道李白的‘夜静思’吧?”
“这,我知道一点儿。‘床前明月光,疑是’,疑是,。。。,背不下来了。”沥重尴尬道。
“好,我两种版本,你闭上眼睛听着。喜欢哪个?”三横道,见沥重闭上双眼,就背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一个版本?”沥重问道。
“对,再听第二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然是第二个。”沥重肯定道。
“为什么?”王三横奇道。
沥重说:
“这诗是夜中静思,求一份安谧。第一首呢,两个头举上低下,晃来晃去,少了安谧,多了燥动,是不是‘头’字用重之过?第二首,是举首低头,正是静思之状。”
“好了,你有此一评,已经大大超过世人。世人刻录李白诗多选第一个版本。”
“为什么?”沥重不解。
“因为我们说了,要慎用疏声。诗中各句包括平韵对句除了韵脚外,都需
要至少两个平音字,否则叫疏平。”
三横又解释说:
“你看李白的第三句,如果是‘举首望明月’,那么只有‘明’这一字为平声,其它全是仄,成疏平了。”
“后人为避嫌,‘举头’这一版本就盛传于世。”三横接着释道。
“为什么忌疏平?”沥重又问。
“唉,当年我也这么问师父。他说格律诗兴于唐,中原大唐盛世,诗歌则高亢,故不喜仄声太多。平韵对句要只有两个平声字,还叫疏平呢。”
王三横似话中有话,但他还是简断洁说了:
“眼下宋室,词旺于诗,但民富国衰。同外域争斗,屡屡战败,割地赔款,令人压抑。所以词人多用仄音,以吐胸中愤懑。”三横如此忆道。
“。。。”沥重问言无语,只是点点头。
三横怔了一下,还是觉得自己有些失言,便重新堆起笑脸,接着说:
“忌疏平,用‘举头’。但不如‘举首’,说明严按格律,不一定对。”
“说得好。”沥重听三横白话,却听得有滋有味。
“另有一样,”三横见沥重学得认真,自己也不来了免三分得意,接着说:
“如果是‘举头望明月,低首思故乡’,虽然这第三句两字平声,也比第一版少了燥动,但仍不如第二版本。”
“这‘举头望明月,低首思故乡’读着就不如‘举首’顺。”沥重若有所思,“但不知为什么。”
“因为失粘。读起来节奏感就差。”三横说。
“我正要问,何为‘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