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院,岳家来了不少人,岳思远夫妻全都到了。另外还有岳思远的兄长和嫂子,岳鹏程的两个堂哥,当然也少不了媒人。
岳家的管事带着下人把带来的彩礼挨样的从马车上搬下来,当然少不了一头被五花大绑的大肥猪了。另外有两坛子酒,再就是各色衣裳布料,头面首饰等等,总共用了六只大箱子装着。所有的东西上面都系着红绸子,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来送彩礼的。
志新三兄弟早就在外面等着了,看见岳家来人,赶紧的让进了会客厅里。许家的老爷子和老太太全都满脸笑容的坐在屋里。
“思远啊,来来,赶紧坐。”老爷子招呼道。
思远赶紧的给大家引荐了一下,双方互相认识了,分宾主落座。这边媒婆把岳家送来的彩礼单子念了一遍,然后递给了志新,志新交给陈氏收起来。
陈氏听完了这单子上的东西,就说道,“思远,秀娟,你看你们还给预备了这么些彩礼干啥?定亲的时候就已经过格了,这彩礼送的更多。算了,我也不说啥了,这些东西,我们全都原封不动的给静雅带着,只要小两口好好的过日子就行了。”
岳思远的妻子刘氏笑了,“婶子,我们家就思远这么一根独苗,有多少东西还不是全都留给他了么?静雅这孩子温婉贤淑,是个好孩子,我们都喜欢着呢。多送些东西,也给静雅长脸不是?对了,婶子,我们在县城里给鹏程和静雅买了栋房子,等这两个人成了亲就搬到县城里去住。鹏程还要再县学里念书,就让静雅陪着他一起得了。家里我和思远都还年轻呢,不用非得把儿媳妇拘在跟前儿,要是他们能早点让我抱上个孙子,那可就是再好不过了。”刘氏这话,可是把许家人给惊呆了。
薛氏赶紧说道,“嫂子,这可不行,哪有儿媳妇不在家伺候老人的?鹏程是独子,静雅就更应该替鹏程在父母跟前尽孝。哪有他们小两口自己跑到县城里去过日子的?”虽然当娘的心里都不喜欢女儿出嫁了,还要在婆母跟前立规矩。不过岳家这么做,还真是出乎意料。
志新也说道,“可不是?岳兄,这事还是再好好的考虑考虑吧,他们两个都还小,就这么出去过,遇到事情也弄不明白啊?我看还是跟你们住到一起,反正县学里每个月也是有沐休的。”
岳思远摆摆手,“这事就这么定了,等鹏程他们成亲满一个月,就让他们搬到县里。这过日子嘛,就是个家长里短,油盐酱醋。他们小年轻的,自己出去单过,有啥事两个人互相商量着办,比在我们跟前强多了。”
一旁岳思远的兄长开口说道,“许兄弟,你就不用劝了,这是我们家的规矩。儿子成了亲,就直接分出去单过,等到老人岁数大了,再搬到一起去。当年我和思远也是这么过来的,以前老爷子和老太太还在的时候,也是自己有自己的宅子,愿意去哪家住着就去哪家,住腻了就换一家。这样更好,我们兄弟之间反倒是更亲,比那些一大家子在一起过的,更加的和睦。”
志新一听,也只好点头,“既然是岳家的规矩,那小弟就不说啥了。兄长放心,两个小的成了亲,我会叮嘱静雅,让他们经常回来看你们的。”
大家又说了些关于成亲的细节,然后就是坐在那聊着天。薛氏是静雅的母亲,今天自然得在屋里陪客,所以厨房那边,就有朱氏和韩氏帮着照看着。厨房里有附近的几个媳妇,还有红莲她们几个丫头,都在各自忙活着中午的饭菜。
到了午时初,饭菜全都准备好了,大家在会客厅里摆了酒席,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了酒席。
静涵几个在后院陪着静雅,所以就让丫头单独弄了一桌,姐妹四个在后院吃了饭。
等到未时初,岳家人这才告辞往外走。志新兄弟三个送到了大门口,跟岳思远他们再次道别之后,岳家人上车走了。
兄弟几个回到了会客厅里,陈氏就说道,“岳家送来的东西,连同定亲送来的礼金和首饰,全都给静雅带走。另外咱们不是还给预备了十八抬的嫁妆么?加在一起就能有二十八抬了。这样在咱们镇上也就算是够好的了,明面上的嫁妆也只能这样,剩下的我再给静雅留一百二十两银子压箱底。你们看行吗?”
志新三兄弟都没有意见,薛氏觉得有些过格了,“娘,不用这样吧?当初慧心成亲,咱们给预备了十六抬的嫁妆,就已经够出风头的了。这静雅咋还能比慧心还多呢?这不好吧?”
陈氏笑笑,“美林啊,慧心出嫁那是哪年的事了?那时候咱家和现在能比么?陶家和岳家也比不了啊?行了,就这样,不光静雅,以后静涵、静琬她们成亲,嫁妆最少十六抬,压箱底的银子最少一百二十两。咱们拼了一辈子是为啥,还不是为了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咱家这些个孩子都懂事,给他们花钱,我不心疼。”
老爷子在一旁也说道,“行了,就这么定了。咱家一年还有这么些进项呢,咋地也不能亏了孩子。老大啊,你们两口子就把静雅的嫁妆归拢好了,这离着成亲也没几天,别耽误了。”
既然老两口都这么说了,薛氏也就不好再说啥,反正女儿的嫁妆多更好,那是给女儿长脸呢。“爹,我们知道了,这就去准备。”
陈氏把刚才的单子交给了薛氏,让她拿给静雅,薛氏拿着单子就去了后院。来到后院静雅的屋子,正好姐妹四个在那唠嗑呢,薛氏就把彩礼单子递给了静雅,“那,这是岳家今天送来的彩礼,你奶奶说了,除了吃食留下,剩下的全都给你带走。”薛氏心里当然是高兴的,女儿有这么些的嫁妆,以后在婆家日子就能过的好些。
薛氏又把今天岳家说的关于成亲后分出去过的事情,也都告诉了静雅。
静涵在一旁听着,到时对岳家这个家规很佩服。这个年代的人,还是将就一大家子在一起,人多了热闹。当老人的都希望儿孙在跟前,这样才显得家里人丁兴旺,团结和睦。像许家已经算是特例了,三叔和四叔成亲之后就在外面过,也是因为三叔在县里的药铺,而四叔是在镇上开了学堂。而二叔不就是没分家,一直跟大家伙在一起么?没想到这岳家更是特别,竟然老人都不跟儿子在一起,还真是挺有意思的。不过,想想这样也好。儿子成了亲,就是大人了。若是还在父母的跟前,事事依赖着父母,还真就是成不了大器。
“大姐,你这可倒是不错,进了门就分出去过,不用伺候公婆,小两口过自己的日子。恩,这个挺好的。”静涵真心替静雅高兴。
薛氏扯着静雅的手,嘱咐道,“话虽然这么说,可是鹏程毕竟是独子,你们一定要经常回来看看。反正县学里也不是那么严,有空就回来住几天,这当父母的,哪里能不想孩子啊?”
静雅点点头,“娘,我知道了。娘放心吧,静雅会好好的对待公婆的。”
薛氏又和静雅唠叨了几句,这才从静雅的屋子出来,家里还有不少的事情要忙呢,薛氏哪里能闲的下来?
送过了彩礼,离着成亲可就不远了。家里整天忙忙碌碌的,要预备送亲的酒席,还要商讨送嫁的人选。
十月初四这天,许家的院子里就盘好了几个灶台,请来的厨子开始预备明天酒席上用的东西了。有很多东西都是要提前准备的,该烀的烀上,该过油的过油。厨子领着五六个徒弟在那忙活着,也有附近的媳妇们在这帮着摘菜、洗菜。
静雅的嫁妆已经全部都弄好了,放在了前面的会客厅里。二十八抬的嫁妆,全都系着红绸子,显得很喜气。
薛氏这回就不能再动手干活了,只是在那管着库房,人家要什么东西,薛氏就去给找来。静涵和静琬两个也帮着薛氏掌管着一应的物品,拿出去什么东西,她们两个就在本子上记下来。
所有要用的家什都是从专门的地方租回来,文翰和文成兄弟几个赶着牛车去拉了好几趟。子轩从村子里回来,也帮着忙里忙外的。兴家的酒坊里忙不开,就让妻子也过来帮忙了。
许家这几年在镇上和邻居都相处的不错,所以一听说许家要嫁女儿了,很多人都喊着要来喝喜酒。志新和老爷子商量了一下,决定预备四十桌的酒席。这么些的酒席,一拨当然是放不来的。好在当地的习俗是流水席,开席之后,只要来人凑够了一桌就上菜。吃完了这一桌,撤下去碗盘剩菜,再继续安排下一波。所以在许家的各个院子里都摆上酒席,应该是能够摆的开的。
这酒席上不能光是米饭,也得预备些馒头,北方人其实还是爱吃面食的。于是朱氏就带着人在附近的邻居家里,发面蒸了十来锅的馒头。“三嫂,这些馒头也不够用的啊?”韩氏看着那盖帘上一个个雪白的馒头说着。
“那就明天再焖些米饭吧,也不能光是馒头,有人爱吃米饭。”朱氏说着。
岳家的管事带着下人把带来的彩礼挨样的从马车上搬下来,当然少不了一头被五花大绑的大肥猪了。另外有两坛子酒,再就是各色衣裳布料,头面首饰等等,总共用了六只大箱子装着。所有的东西上面都系着红绸子,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来送彩礼的。
志新三兄弟早就在外面等着了,看见岳家来人,赶紧的让进了会客厅里。许家的老爷子和老太太全都满脸笑容的坐在屋里。
“思远啊,来来,赶紧坐。”老爷子招呼道。
思远赶紧的给大家引荐了一下,双方互相认识了,分宾主落座。这边媒婆把岳家送来的彩礼单子念了一遍,然后递给了志新,志新交给陈氏收起来。
陈氏听完了这单子上的东西,就说道,“思远,秀娟,你看你们还给预备了这么些彩礼干啥?定亲的时候就已经过格了,这彩礼送的更多。算了,我也不说啥了,这些东西,我们全都原封不动的给静雅带着,只要小两口好好的过日子就行了。”
岳思远的妻子刘氏笑了,“婶子,我们家就思远这么一根独苗,有多少东西还不是全都留给他了么?静雅这孩子温婉贤淑,是个好孩子,我们都喜欢着呢。多送些东西,也给静雅长脸不是?对了,婶子,我们在县城里给鹏程和静雅买了栋房子,等这两个人成了亲就搬到县城里去住。鹏程还要再县学里念书,就让静雅陪着他一起得了。家里我和思远都还年轻呢,不用非得把儿媳妇拘在跟前儿,要是他们能早点让我抱上个孙子,那可就是再好不过了。”刘氏这话,可是把许家人给惊呆了。
薛氏赶紧说道,“嫂子,这可不行,哪有儿媳妇不在家伺候老人的?鹏程是独子,静雅就更应该替鹏程在父母跟前尽孝。哪有他们小两口自己跑到县城里去过日子的?”虽然当娘的心里都不喜欢女儿出嫁了,还要在婆母跟前立规矩。不过岳家这么做,还真是出乎意料。
志新也说道,“可不是?岳兄,这事还是再好好的考虑考虑吧,他们两个都还小,就这么出去过,遇到事情也弄不明白啊?我看还是跟你们住到一起,反正县学里每个月也是有沐休的。”
岳思远摆摆手,“这事就这么定了,等鹏程他们成亲满一个月,就让他们搬到县里。这过日子嘛,就是个家长里短,油盐酱醋。他们小年轻的,自己出去单过,有啥事两个人互相商量着办,比在我们跟前强多了。”
一旁岳思远的兄长开口说道,“许兄弟,你就不用劝了,这是我们家的规矩。儿子成了亲,就直接分出去单过,等到老人岁数大了,再搬到一起去。当年我和思远也是这么过来的,以前老爷子和老太太还在的时候,也是自己有自己的宅子,愿意去哪家住着就去哪家,住腻了就换一家。这样更好,我们兄弟之间反倒是更亲,比那些一大家子在一起过的,更加的和睦。”
志新一听,也只好点头,“既然是岳家的规矩,那小弟就不说啥了。兄长放心,两个小的成了亲,我会叮嘱静雅,让他们经常回来看你们的。”
大家又说了些关于成亲的细节,然后就是坐在那聊着天。薛氏是静雅的母亲,今天自然得在屋里陪客,所以厨房那边,就有朱氏和韩氏帮着照看着。厨房里有附近的几个媳妇,还有红莲她们几个丫头,都在各自忙活着中午的饭菜。
到了午时初,饭菜全都准备好了,大家在会客厅里摆了酒席,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了酒席。
静涵几个在后院陪着静雅,所以就让丫头单独弄了一桌,姐妹四个在后院吃了饭。
等到未时初,岳家人这才告辞往外走。志新兄弟三个送到了大门口,跟岳思远他们再次道别之后,岳家人上车走了。
兄弟几个回到了会客厅里,陈氏就说道,“岳家送来的东西,连同定亲送来的礼金和首饰,全都给静雅带走。另外咱们不是还给预备了十八抬的嫁妆么?加在一起就能有二十八抬了。这样在咱们镇上也就算是够好的了,明面上的嫁妆也只能这样,剩下的我再给静雅留一百二十两银子压箱底。你们看行吗?”
志新三兄弟都没有意见,薛氏觉得有些过格了,“娘,不用这样吧?当初慧心成亲,咱们给预备了十六抬的嫁妆,就已经够出风头的了。这静雅咋还能比慧心还多呢?这不好吧?”
陈氏笑笑,“美林啊,慧心出嫁那是哪年的事了?那时候咱家和现在能比么?陶家和岳家也比不了啊?行了,就这样,不光静雅,以后静涵、静琬她们成亲,嫁妆最少十六抬,压箱底的银子最少一百二十两。咱们拼了一辈子是为啥,还不是为了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咱家这些个孩子都懂事,给他们花钱,我不心疼。”
老爷子在一旁也说道,“行了,就这么定了。咱家一年还有这么些进项呢,咋地也不能亏了孩子。老大啊,你们两口子就把静雅的嫁妆归拢好了,这离着成亲也没几天,别耽误了。”
既然老两口都这么说了,薛氏也就不好再说啥,反正女儿的嫁妆多更好,那是给女儿长脸呢。“爹,我们知道了,这就去准备。”
陈氏把刚才的单子交给了薛氏,让她拿给静雅,薛氏拿着单子就去了后院。来到后院静雅的屋子,正好姐妹四个在那唠嗑呢,薛氏就把彩礼单子递给了静雅,“那,这是岳家今天送来的彩礼,你奶奶说了,除了吃食留下,剩下的全都给你带走。”薛氏心里当然是高兴的,女儿有这么些的嫁妆,以后在婆家日子就能过的好些。
薛氏又把今天岳家说的关于成亲后分出去过的事情,也都告诉了静雅。
静涵在一旁听着,到时对岳家这个家规很佩服。这个年代的人,还是将就一大家子在一起,人多了热闹。当老人的都希望儿孙在跟前,这样才显得家里人丁兴旺,团结和睦。像许家已经算是特例了,三叔和四叔成亲之后就在外面过,也是因为三叔在县里的药铺,而四叔是在镇上开了学堂。而二叔不就是没分家,一直跟大家伙在一起么?没想到这岳家更是特别,竟然老人都不跟儿子在一起,还真是挺有意思的。不过,想想这样也好。儿子成了亲,就是大人了。若是还在父母的跟前,事事依赖着父母,还真就是成不了大器。
“大姐,你这可倒是不错,进了门就分出去过,不用伺候公婆,小两口过自己的日子。恩,这个挺好的。”静涵真心替静雅高兴。
薛氏扯着静雅的手,嘱咐道,“话虽然这么说,可是鹏程毕竟是独子,你们一定要经常回来看看。反正县学里也不是那么严,有空就回来住几天,这当父母的,哪里能不想孩子啊?”
静雅点点头,“娘,我知道了。娘放心吧,静雅会好好的对待公婆的。”
薛氏又和静雅唠叨了几句,这才从静雅的屋子出来,家里还有不少的事情要忙呢,薛氏哪里能闲的下来?
送过了彩礼,离着成亲可就不远了。家里整天忙忙碌碌的,要预备送亲的酒席,还要商讨送嫁的人选。
十月初四这天,许家的院子里就盘好了几个灶台,请来的厨子开始预备明天酒席上用的东西了。有很多东西都是要提前准备的,该烀的烀上,该过油的过油。厨子领着五六个徒弟在那忙活着,也有附近的媳妇们在这帮着摘菜、洗菜。
静雅的嫁妆已经全部都弄好了,放在了前面的会客厅里。二十八抬的嫁妆,全都系着红绸子,显得很喜气。
薛氏这回就不能再动手干活了,只是在那管着库房,人家要什么东西,薛氏就去给找来。静涵和静琬两个也帮着薛氏掌管着一应的物品,拿出去什么东西,她们两个就在本子上记下来。
所有要用的家什都是从专门的地方租回来,文翰和文成兄弟几个赶着牛车去拉了好几趟。子轩从村子里回来,也帮着忙里忙外的。兴家的酒坊里忙不开,就让妻子也过来帮忙了。
许家这几年在镇上和邻居都相处的不错,所以一听说许家要嫁女儿了,很多人都喊着要来喝喜酒。志新和老爷子商量了一下,决定预备四十桌的酒席。这么些的酒席,一拨当然是放不来的。好在当地的习俗是流水席,开席之后,只要来人凑够了一桌就上菜。吃完了这一桌,撤下去碗盘剩菜,再继续安排下一波。所以在许家的各个院子里都摆上酒席,应该是能够摆的开的。
这酒席上不能光是米饭,也得预备些馒头,北方人其实还是爱吃面食的。于是朱氏就带着人在附近的邻居家里,发面蒸了十来锅的馒头。“三嫂,这些馒头也不够用的啊?”韩氏看着那盖帘上一个个雪白的馒头说着。
“那就明天再焖些米饭吧,也不能光是馒头,有人爱吃米饭。”朱氏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