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
当年在历史教科书上看到了“东林”二字时,陈鸣真的对之心生神往。在年少的陈鸣心中,东林风骨简直要与坚贞不屈的地下党并驾齐驱了。可是,历史的真像就是那么的扯淡,当越来越多的事情被他逐渐的知道后,“东林”这两个字在陈鸣眼中就变得臭不可闻了。不管东林一方投入到党争之中的主观目的是不是要挽救明王朝的覆亡危机,他们在陈鸣眼中都成了卑劣无耻和变节小人的代名词。“东林”二字让陈鸣呕吐。
前绍兴师爷,现侍从室秘书熊炳章,站在无锡东林书院这座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古老书院前,内心感慨良多。作为一个有着秀才功名的绍兴师爷,作为一个距离无锡并不遥远的绍兴人,熊炳章当然晓得东林书院了。只是他人生的前四十年里从没有真正的来到过这里一游,而现在好不容易到了无锡,有资格和时间逛一逛东林书院了,他却接到了现下这个命令,还是陈鸣亲自给他的手令——捣毁东林书院。
熊炳章第一次来到东林书院,就要让东林书院化为历史的废墟!
盖因为这个破名字早早就扎的陈鸣眼疼,但之前复汉军根据浅薄,陈鸣也怕自己毁了东林书院以后会引得江南士林更大的敌意和抵抗力,也就视而不见,放在一旁了。直到这一回大军再来无锡,陈鸣就不需要再克制自己了。复汉军已经有本钱供他来挥霍了。
“谁敢阻拦,捆起来扔到大街上去。敢口出恶言者,敲掉他满口大牙……”
熊炳章身前挡着一排士兵,士兵对面是几个头发花白的老夫子和十多个年轻学生,更远的书院大门台阶上站着一群奴仆,一个个都脸红脖子粗的喝斥怒吼,对于熊炳章更是怒目而视。
这直接就让熊炳章想到了刁民无赖,他做师爷幕僚十余年,跟过五个东主,有三任县令两任知府,很通熟地方杂务,也不止一次面对过地痞无赖汉,从最早时候的手足无措,但后来的驾轻就熟,熊炳章就秉着一个信念:动手不动口。
他是‘官’,他们是‘民’,官对民,能动手时千万别动口。不然,吃不到羊肉还惹得一身骚。
眼前的老夫子和读书人们就跟那些无赖汉一样,刁钻善辩,论口舌和之乎者也,熊炳章可没信心辩论的过眼前的这些人。否则他也不会年已四十还仅是一个秀才。
“把铺盖都给他们扔出来。一应笔墨纸砚书籍文稿全部抄走。一个时辰内结束,然后,铲平东林书院!”陈鸣说的是捣毁,那么熊炳章就要铲平,整个东林书院一草一木都不能留下,外头那个高高的牌坊也要炸掉。谁让陈鸣那么恶‘东林’二字呢。
“此辈都是一群没政治远见,缺治国才能的腐儒,空谈误国,长于内争,短于治国、治军,好同恶异,党同伐异者,东林党不输其地诸党员,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崇祯所谓“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亡国之臣”,不是推卸责任的。大明的最终灭亡,东林党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
位置已经到了陈鸣这个地位,虽然还没有太绝对的权威性,但已经能够对某些事某些人(群体)发出自己的看法和定论了,陈鸣就是要把东林党彻底挫骨扬灰,死去的人也都挖出来鞭尸。
复汉军捣毁东林书院一事,必然会在江南士林引起轩然大波,可有了以上言论,那就显得光明正大了三分。而且也侧重突出了陈鸣对某些‘事情’的深恶痛绝:空谈误国,内斗党争。
这两点必然会被有心人牢牢铭记。
因为现下的复汉军不是以前的复汉军了。赢得了苏北之战以后,复汉军现下又要扫荡江南,兵锋鼎盛,争雄天下的峥嵘迹象已显露无疑。纵使北京城里那位登基龙座,执宰天下三十多年的乾隆皇帝在天下臣民心中还有很深很深的威仪威望,他要轻描淡写的想要把这次大败遮掩过去,也是不可能的。那是在掩耳盗铃,怎么能真正糊住天下人的眼睛呢。
清廷这么一败,丢掉了士气,丢掉了气势,还丢掉了全天下不知多少人的信心。不管复汉军最后的结果会如何,现在谁都清楚,短期内满清是剿不灭复汉军了。甚至这一败之后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也会大幅度减弱,各地造反者会再掀起一番高氵朝,至于大清朝会不会就此一蹶不振了呢?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所以谁也不会在这个档口对复汉军破口大骂,势不两立。反而很多人会牢牢记住陈鸣深恶痛绝的那两点,他们会晓得复汉军里空谈要不得,内斗也要不得。毁掉东林书院可以说是陈鸣的主观愿望,虽然对于复汉军而言他的主观愿望远没有后面的附加价值有价值。
陈鸣已经到了苏州城外,柳挽云她们留在无锡玩耍游览的愉快轻松,这日临近下午四点了,从鼋头渚回来的柳挽云惊奇的看到五个大大的箱子摆在了自己住处。
“夫人,这是大都督吩咐送来的。都是些书籍字画,人文地理游记史书都有,给您消遣解闷用的。”柳挽云远远比陈鸣更喜欢看书,而且不是看那些话本。
“大都督回来了?”柳挽云惊道。
“奴婢不敢多问。今天中午过来送东西的侍卫只说奉了大都督令。”留在住处的小丫头赶紧回话。
一双丹凤眼眯了起来,柳挽云坐到镜台前,随身侍女捧出梳妆匣来,热水、毛巾全都到位,小心的为柳挽云卸着妆束。“那这些书都是哪里来的?”
“回夫人,侍从室的熊大人奉大都督命,把城外的东林书院给抄了。结果在东林书院的库房里发现了很多箱子,据说都是无锡的官宦大户逃走时带不走的财货,其中有不少都是他们历年收藏的古本藏书,就都送到书院交为代管了。”东林书院在无锡是声望是很高的。
柳挽云本来放松放软的腰板猛地挺起来,“东林书院给抄了?什么时候的事儿?”
“就在前日夫人们去鼋头渚不久,熊大人就领兵抄拿了东林书院。本来只是抄书院,谁知道还抄出了那么多的财货,那书院留守的夫子、学生还有仆人,小百人,全给拿了。最后还一把火烧了东林书院,连外头的大牌坊都用火药给炸了……”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柳挽云已经听不到小丫头说的是什么话了,心理面一直念叨着阿弥陀佛,真的是幸甚幸甚,幸亏她没有提议去逛一逛东林书院。因为她觉得那张氏、林氏、郑氏和石氏跟她就不是一国的,不管从言谈还是举止上瞧,就没有两分大家闺秀的婉约。如果她提议去什么东林书院,给她们讲什么什么是东林风骨,那绝对是对牛弹琴,索性她就没提。
陈鸣去苏州前是许诺了她们可以自由自在的逛一逛,玩一玩,也没有要求她们必须在一起,但柳挽云也好,张氏、石氏等人也好,都不约而同的达成了一个共识——要去全都去。你身子不舒服可以不去,在府上好好歇着,却决不能另外到别的地方逛游。
柳挽云心下有些看不起张氏等人,她待姚氏最好,甚至两人还都有些同病相怜,因为她们俩都是裹了小脚,也都是在被陈鸣收用了之后才放开的。陈鸣后院六个女人,分成了很明显的两个集团,柳姚集团很平静,而另外的四人集团又分成了张林和郑石,不得不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斗’这句话的精辟。
……
陈鸣为什么突然从苏州前线回到无锡?这是因为山东混元教派来特使,到了无锡了。
来人是杨集的大儿子杨明昭,一见到陈鸣就跪了下来,因为什么呢?因为他老爹身子骨大不好了。陈鸣之前让山东的暗营绑俩名医送上山去,那俩个名医也确确实实被送上鲁西的山上了,可药医不死人,杨集是油尽灯枯,元气干涸,除非是神仙,谁也救不了他。
杨集本来就比刘松和樊明德要大十几岁,身子骨比不刘樊,这些日子的奔波和巨大的压力,也在加耗着他的元气。可之前重压之下他不敢松懈,就一直憋着一口气,直撑到秋去冬来,寒冬刺骨,清军不得不退回了城镇去,混元教人马的压力陡然一轻,杨集心头的重压一去,人就再也支撑不住了。
本来都还以为他这是疲劳过度,歇一歇也就好了。谁知道人在床上躺着身子骨是越来越差,等到两个被送上来的名医诊断了后,直接给出了死亡通知单,当场就气的杨明昭都要提刀劈了那俩大夫。
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杨家人眼瞅着杨集是越来越不行了,那后事就真的要做好准备了。混元教现在一分为三,他们倒也不用担心队伍被刘松和樊明德给吞吃了,但杨家人今后就窝在这山沟沟里当山大王吗?
病榻上的杨集给他们做出了决断——找复汉军。投效复汉军。就像福建张家打出的复汉军东南水师提督一样,杨家有这一两万人在手,也能卖出一个好本钱,为子孙后代谋个好前程,好富贵。杨明昭是个大孝子,身为长子,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原因亲自冒险来江南,陈鸣中午时候跟他是好好地喝了一场。也当场就封了杨集为复汉军山东总兵官,杨明昭为参将。(未完待续。)
——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
当年在历史教科书上看到了“东林”二字时,陈鸣真的对之心生神往。在年少的陈鸣心中,东林风骨简直要与坚贞不屈的地下党并驾齐驱了。可是,历史的真像就是那么的扯淡,当越来越多的事情被他逐渐的知道后,“东林”这两个字在陈鸣眼中就变得臭不可闻了。不管东林一方投入到党争之中的主观目的是不是要挽救明王朝的覆亡危机,他们在陈鸣眼中都成了卑劣无耻和变节小人的代名词。“东林”二字让陈鸣呕吐。
前绍兴师爷,现侍从室秘书熊炳章,站在无锡东林书院这座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古老书院前,内心感慨良多。作为一个有着秀才功名的绍兴师爷,作为一个距离无锡并不遥远的绍兴人,熊炳章当然晓得东林书院了。只是他人生的前四十年里从没有真正的来到过这里一游,而现在好不容易到了无锡,有资格和时间逛一逛东林书院了,他却接到了现下这个命令,还是陈鸣亲自给他的手令——捣毁东林书院。
熊炳章第一次来到东林书院,就要让东林书院化为历史的废墟!
盖因为这个破名字早早就扎的陈鸣眼疼,但之前复汉军根据浅薄,陈鸣也怕自己毁了东林书院以后会引得江南士林更大的敌意和抵抗力,也就视而不见,放在一旁了。直到这一回大军再来无锡,陈鸣就不需要再克制自己了。复汉军已经有本钱供他来挥霍了。
“谁敢阻拦,捆起来扔到大街上去。敢口出恶言者,敲掉他满口大牙……”
熊炳章身前挡着一排士兵,士兵对面是几个头发花白的老夫子和十多个年轻学生,更远的书院大门台阶上站着一群奴仆,一个个都脸红脖子粗的喝斥怒吼,对于熊炳章更是怒目而视。
这直接就让熊炳章想到了刁民无赖,他做师爷幕僚十余年,跟过五个东主,有三任县令两任知府,很通熟地方杂务,也不止一次面对过地痞无赖汉,从最早时候的手足无措,但后来的驾轻就熟,熊炳章就秉着一个信念:动手不动口。
他是‘官’,他们是‘民’,官对民,能动手时千万别动口。不然,吃不到羊肉还惹得一身骚。
眼前的老夫子和读书人们就跟那些无赖汉一样,刁钻善辩,论口舌和之乎者也,熊炳章可没信心辩论的过眼前的这些人。否则他也不会年已四十还仅是一个秀才。
“把铺盖都给他们扔出来。一应笔墨纸砚书籍文稿全部抄走。一个时辰内结束,然后,铲平东林书院!”陈鸣说的是捣毁,那么熊炳章就要铲平,整个东林书院一草一木都不能留下,外头那个高高的牌坊也要炸掉。谁让陈鸣那么恶‘东林’二字呢。
“此辈都是一群没政治远见,缺治国才能的腐儒,空谈误国,长于内争,短于治国、治军,好同恶异,党同伐异者,东林党不输其地诸党员,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崇祯所谓“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亡国之臣”,不是推卸责任的。大明的最终灭亡,东林党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
位置已经到了陈鸣这个地位,虽然还没有太绝对的权威性,但已经能够对某些事某些人(群体)发出自己的看法和定论了,陈鸣就是要把东林党彻底挫骨扬灰,死去的人也都挖出来鞭尸。
复汉军捣毁东林书院一事,必然会在江南士林引起轩然大波,可有了以上言论,那就显得光明正大了三分。而且也侧重突出了陈鸣对某些‘事情’的深恶痛绝:空谈误国,内斗党争。
这两点必然会被有心人牢牢铭记。
因为现下的复汉军不是以前的复汉军了。赢得了苏北之战以后,复汉军现下又要扫荡江南,兵锋鼎盛,争雄天下的峥嵘迹象已显露无疑。纵使北京城里那位登基龙座,执宰天下三十多年的乾隆皇帝在天下臣民心中还有很深很深的威仪威望,他要轻描淡写的想要把这次大败遮掩过去,也是不可能的。那是在掩耳盗铃,怎么能真正糊住天下人的眼睛呢。
清廷这么一败,丢掉了士气,丢掉了气势,还丢掉了全天下不知多少人的信心。不管复汉军最后的结果会如何,现在谁都清楚,短期内满清是剿不灭复汉军了。甚至这一败之后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也会大幅度减弱,各地造反者会再掀起一番高氵朝,至于大清朝会不会就此一蹶不振了呢?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所以谁也不会在这个档口对复汉军破口大骂,势不两立。反而很多人会牢牢记住陈鸣深恶痛绝的那两点,他们会晓得复汉军里空谈要不得,内斗也要不得。毁掉东林书院可以说是陈鸣的主观愿望,虽然对于复汉军而言他的主观愿望远没有后面的附加价值有价值。
陈鸣已经到了苏州城外,柳挽云她们留在无锡玩耍游览的愉快轻松,这日临近下午四点了,从鼋头渚回来的柳挽云惊奇的看到五个大大的箱子摆在了自己住处。
“夫人,这是大都督吩咐送来的。都是些书籍字画,人文地理游记史书都有,给您消遣解闷用的。”柳挽云远远比陈鸣更喜欢看书,而且不是看那些话本。
“大都督回来了?”柳挽云惊道。
“奴婢不敢多问。今天中午过来送东西的侍卫只说奉了大都督令。”留在住处的小丫头赶紧回话。
一双丹凤眼眯了起来,柳挽云坐到镜台前,随身侍女捧出梳妆匣来,热水、毛巾全都到位,小心的为柳挽云卸着妆束。“那这些书都是哪里来的?”
“回夫人,侍从室的熊大人奉大都督命,把城外的东林书院给抄了。结果在东林书院的库房里发现了很多箱子,据说都是无锡的官宦大户逃走时带不走的财货,其中有不少都是他们历年收藏的古本藏书,就都送到书院交为代管了。”东林书院在无锡是声望是很高的。
柳挽云本来放松放软的腰板猛地挺起来,“东林书院给抄了?什么时候的事儿?”
“就在前日夫人们去鼋头渚不久,熊大人就领兵抄拿了东林书院。本来只是抄书院,谁知道还抄出了那么多的财货,那书院留守的夫子、学生还有仆人,小百人,全给拿了。最后还一把火烧了东林书院,连外头的大牌坊都用火药给炸了……”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柳挽云已经听不到小丫头说的是什么话了,心理面一直念叨着阿弥陀佛,真的是幸甚幸甚,幸亏她没有提议去逛一逛东林书院。因为她觉得那张氏、林氏、郑氏和石氏跟她就不是一国的,不管从言谈还是举止上瞧,就没有两分大家闺秀的婉约。如果她提议去什么东林书院,给她们讲什么什么是东林风骨,那绝对是对牛弹琴,索性她就没提。
陈鸣去苏州前是许诺了她们可以自由自在的逛一逛,玩一玩,也没有要求她们必须在一起,但柳挽云也好,张氏、石氏等人也好,都不约而同的达成了一个共识——要去全都去。你身子不舒服可以不去,在府上好好歇着,却决不能另外到别的地方逛游。
柳挽云心下有些看不起张氏等人,她待姚氏最好,甚至两人还都有些同病相怜,因为她们俩都是裹了小脚,也都是在被陈鸣收用了之后才放开的。陈鸣后院六个女人,分成了很明显的两个集团,柳姚集团很平静,而另外的四人集团又分成了张林和郑石,不得不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斗’这句话的精辟。
……
陈鸣为什么突然从苏州前线回到无锡?这是因为山东混元教派来特使,到了无锡了。
来人是杨集的大儿子杨明昭,一见到陈鸣就跪了下来,因为什么呢?因为他老爹身子骨大不好了。陈鸣之前让山东的暗营绑俩名医送上山去,那俩个名医也确确实实被送上鲁西的山上了,可药医不死人,杨集是油尽灯枯,元气干涸,除非是神仙,谁也救不了他。
杨集本来就比刘松和樊明德要大十几岁,身子骨比不刘樊,这些日子的奔波和巨大的压力,也在加耗着他的元气。可之前重压之下他不敢松懈,就一直憋着一口气,直撑到秋去冬来,寒冬刺骨,清军不得不退回了城镇去,混元教人马的压力陡然一轻,杨集心头的重压一去,人就再也支撑不住了。
本来都还以为他这是疲劳过度,歇一歇也就好了。谁知道人在床上躺着身子骨是越来越差,等到两个被送上来的名医诊断了后,直接给出了死亡通知单,当场就气的杨明昭都要提刀劈了那俩大夫。
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杨家人眼瞅着杨集是越来越不行了,那后事就真的要做好准备了。混元教现在一分为三,他们倒也不用担心队伍被刘松和樊明德给吞吃了,但杨家人今后就窝在这山沟沟里当山大王吗?
病榻上的杨集给他们做出了决断——找复汉军。投效复汉军。就像福建张家打出的复汉军东南水师提督一样,杨家有这一两万人在手,也能卖出一个好本钱,为子孙后代谋个好前程,好富贵。杨明昭是个大孝子,身为长子,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原因亲自冒险来江南,陈鸣中午时候跟他是好好地喝了一场。也当场就封了杨集为复汉军山东总兵官,杨明昭为参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