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不明就理的官员看来, 三皇子穆安之简直是突然之间就得了穆宣帝的宠爱。一大早的就过去请安,然后就留在御前了, 一留一整天。
穆宣帝打猎, 他就跟着打猎。
穆宣帝理政,他就跟着听政。
穆宣帝问他意见时, 他就说说自己的看法, 不问时, 他便一言不发、冷眼旁观。
通州转运司的案子尚在审理中, 刑部遇事不绝, 程侍郎的折子送到御前, 穆宣帝看过后递给穆安之, “转运司拢共七十二名官员, 如今查下来,涉案的就有六十位,吏治竟败坏至此!你们怎么说?”问的是内阁大员。
吏部杜尚书欠身, “吏部有考核不严之过。”
“现在不是追究吏部考核的时候, 这件案子要如何断,按刑部的意思依律追究,朕看整个转运司除了新派去的何龄, 大都得进刑部大狱。”
礼部尚书宋凭道, “这案子查的也严苛了些,贸然抓这些人,转运司还如何运转?不若酌情处置。”
穆宣帝问,“要如何酌情?”
“譬如倘贪占银钱不大, 以罚代罪吧。不然,贸然抓走泰半官员,转运司的差使要谁来当,何转运使一人也不能身兼数职。”宋凭的意见是折中。
穆宣帝的目光转向内阁其他人,也是因裴相留守帝都未能随驾,故而此事要穆宣帝亲决。陆国公掌兵部,此时亦在随驾之列。这位穆宣帝的二舅兄道,“当初唐主事奉命到通州当差,回帝都途中受到刺客刺杀,未偿没有转运司官员上下勾结、沆瀣一气之故。倘此事轻轻放下,不能一查到底,岂不更令这些涉案官员有恃无恐。”
陆国公目光坚定,“臣以为不论多少官员涉案,有一人抓一人,有百人抓百人。”
宋尚书问,“将人抓空,差使谁当?”
陆国公看向穆宣帝,“依朝廷律法,但有空缺,三品以下由吏部遴选官员将名单报与内阁,内阁批示后,最终由陛下定夺。”
穆安之的目光自陆国公落到穆宣帝的脸庞,他能清楚的感觉到,穆宣帝在听到陆国公之言时神色明显好转。
其实,不只穆宣帝,抛除对陆家的恶感,穆安之素来强势,他亦赞同陆国公的话。有一人抓一人,有百人抓百人,非如此不能肃清吏治。
不过,杜尚书还没有说话。
在此时此刻,陆国公提及吏部,杜尚书但说一句“吏部可遴选出足够官员名单”,便是对陆国公一言最大的支持。
但,杜尚书什么都没说。
直待穆宣帝的神线落在杜尚书身上,杜尚书方道,“骤然逮逋七八成的官员,会令通州转运司官民不安。臣以为,此事还需慎重。不妨先抓十人至二十人,留些余地慢慢抓捕,这们或三月或半年,可令转运司焕然一新,亦可延缓冲突,令转运司平稳过渡。”
以往看杜长史见杜尚书都如鼠见猫一般,穆安之觉着总有些夸张,毕竟杜长史也是俊才中的俊才,穆安之倚重的心腹。今听杜尚书一语,方知此人老辣沉稳,非但远胜这位虚浮软弱的礼部尚书,其见识更在深谙穆宣帝喜怒的陆国公之上。
果然,穆宣帝颌首,“杜卿这话有理,就这么办吧。”
三位朝中大员退下,穆宣帝斜靠着隐囊,继续捡起未读完的书,问穆安之,“可有学到些什么?”
穆安之道,“还是陆尚书的主意最好。”
“就这些?”穆宣帝把捡起来的书复又放下,斜歪着身子端起茶来吃。
穆安之道,“要我说,陛下还是早做准备,这六十人都是转运司的文官。通州码头是有驻兵的,文官中饱私囊,难道武官就个个清白了?文官好治,武官才是最危险的,麻烦事还在后头。”
穆宣帝指指身畔的坐榻,让穆安之坐下说话。
穆宣帝继续问,“你既都想到此处,可有对策?”
“我又不管兵部,想这做甚?”穆安之大咧咧的坐下,拿块梅花糕咬一口。他这一大早就过来,还没个地方坐,可比以往在刑部当差累的多。想着太子常年伴驾,原来是过得这种劳苦的日子,穆安之真心觉着伴驾这活没什么好羡慕的了。
给穆安之好几次气的肺疼,穆宣帝也找到了对付穆安之的办法,穆宣帝不轻易动怒,而是道,“那就现在想。站着想!”瞥穆安之吃的挺香,再加一句,“饿着肚子想。”
穆安之一口就把手里的梅花糕噎下去了,穆宣帝笑斥,“看这点出息。”让内侍给穆安之上盅茶,噎死是小,失颜是大。
穆安之站着喝了大半盅温茶,他认真的想了想,“我要说了,你还不得以为我是针对陆家。”
“这里只你我父子二人,只管说便是。你是公心还是私心,我还不至于糊涂到分辨不出来。”
穆安之便说了,“转运司的案子早在周家案发生时已有征兆,朝廷很快换了新任转运使,但转运司的驻军将领却没有人提一字。可以说先前的案子没有涉及他的嫌疑,但转运司七十二名文官中便有六十名涉案,武官不可能不知情。直至今日,仍无人提及。如果朝中有一个连朝中诤臣都惧不敢言的人,而那人不是陛下,那就很可怕了。”
穆宣帝指指坐榻,穆安之说,“一会儿不顺心又让人起来,我不坐了。陛下没事我去皇祖母那里请个安。”
“又去找你媳妇?”穆宣帝道,“以往倒没看出你这么会疼人。”
“那是我媳妇。”穆安之咀嚼着“媳妇”俩字,皇家一般会说皇子妃、公门侯府显赫人家多称夫人,小户人家唤太太,民间才多用媳妇。可不知为什么,这俩字在嘴中一过,顿时升起一股子烟火亲切之意。穆安之点头,“我跟我媳妇原说好了,要教她弓箭的。”
“什么时候不能玩儿,你这也是大人了,把差使当好,如今为人夫,以后为人父,也给晚辈做个榜样。”穆宣帝语重心长道。
穆安之听到“为人夫、为人父”的话,不禁搔搔鼻梁,唇角微翘,穆宣帝好笑,心说这都成亲将将一年了,那三儿媳也并非国色天香,要穆宣帝说还有些叽叽喳喳的不沉静,如今太子妃二皇子妃一个给皇家生了嫡长孙一个眼瞅也要生了,就李玉华还没动静。
穆宣帝不缺孙子,可这对比之下,未免也觉着李玉华是不是福气不够。
可如今眼瞅着,这个儿媳倒把儿子迷的够呛。
穆宣帝都觉往常犟驴样的儿子露出那种幸福甜密的神色有些辣眼,与穆安之道,“陆国公早便上本请罪。只是通州驻兵将领也不是他派去的,更非他麾下旧部,如何能怪到他的头上。且有南安侯府之事,这件案子,表面上事事清楚,证据也算完整,但是,情理上说不通。世代南安侯都是驻南夷大将,朝野对此案颇有议论,南安侯也是战战兢兢。这个时候,不能再疑陆家。朝廷还是要安稳一些的好,但有动荡,遭秧的先是百姓。”
穆安之垂眸片刻,“我所能想到的,陛下自然早已想到,我没什么要说的了。”
“你还有话,不如明言。”
“明言也不过是我私心思虑,南安侯府的事,我与陛下看法一致,南安侯府多半是个被人设计,南安侯为人我不大了解,这些日子,安黎一直在我身边,颇是干练。这世上,能设计南安侯府之人,能半路劫杀阿墨的人,试问整个朝廷,有这种能力的,能有几家?”穆安之神色冷淡,“这件案子越是扑朔迷离,其实越是一目了然。”
穆宣帝颌首,欣慰中又有些复杂,有些话,他不能与穆安之讲。穆宣帝笑了笑,“看来唐学士也没扳正你这性子,莫不真应了那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穆安之挑挑眉毛。
穆宣帝接下来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给心爱的小外甥唐墨定下了陆侯的嫡长女的亲事,第二件是为胡清赐爵,正式立胡清为南安侯世子。
穆宣帝对胡陆两家信重,朝廷已是人尽皆知。
穆宣帝打猎, 他就跟着打猎。
穆宣帝理政,他就跟着听政。
穆宣帝问他意见时, 他就说说自己的看法, 不问时, 他便一言不发、冷眼旁观。
通州转运司的案子尚在审理中, 刑部遇事不绝, 程侍郎的折子送到御前, 穆宣帝看过后递给穆安之, “转运司拢共七十二名官员, 如今查下来,涉案的就有六十位,吏治竟败坏至此!你们怎么说?”问的是内阁大员。
吏部杜尚书欠身, “吏部有考核不严之过。”
“现在不是追究吏部考核的时候, 这件案子要如何断,按刑部的意思依律追究,朕看整个转运司除了新派去的何龄, 大都得进刑部大狱。”
礼部尚书宋凭道, “这案子查的也严苛了些,贸然抓这些人,转运司还如何运转?不若酌情处置。”
穆宣帝问,“要如何酌情?”
“譬如倘贪占银钱不大, 以罚代罪吧。不然,贸然抓走泰半官员,转运司的差使要谁来当,何转运使一人也不能身兼数职。”宋凭的意见是折中。
穆宣帝的目光转向内阁其他人,也是因裴相留守帝都未能随驾,故而此事要穆宣帝亲决。陆国公掌兵部,此时亦在随驾之列。这位穆宣帝的二舅兄道,“当初唐主事奉命到通州当差,回帝都途中受到刺客刺杀,未偿没有转运司官员上下勾结、沆瀣一气之故。倘此事轻轻放下,不能一查到底,岂不更令这些涉案官员有恃无恐。”
陆国公目光坚定,“臣以为不论多少官员涉案,有一人抓一人,有百人抓百人。”
宋尚书问,“将人抓空,差使谁当?”
陆国公看向穆宣帝,“依朝廷律法,但有空缺,三品以下由吏部遴选官员将名单报与内阁,内阁批示后,最终由陛下定夺。”
穆安之的目光自陆国公落到穆宣帝的脸庞,他能清楚的感觉到,穆宣帝在听到陆国公之言时神色明显好转。
其实,不只穆宣帝,抛除对陆家的恶感,穆安之素来强势,他亦赞同陆国公的话。有一人抓一人,有百人抓百人,非如此不能肃清吏治。
不过,杜尚书还没有说话。
在此时此刻,陆国公提及吏部,杜尚书但说一句“吏部可遴选出足够官员名单”,便是对陆国公一言最大的支持。
但,杜尚书什么都没说。
直待穆宣帝的神线落在杜尚书身上,杜尚书方道,“骤然逮逋七八成的官员,会令通州转运司官民不安。臣以为,此事还需慎重。不妨先抓十人至二十人,留些余地慢慢抓捕,这们或三月或半年,可令转运司焕然一新,亦可延缓冲突,令转运司平稳过渡。”
以往看杜长史见杜尚书都如鼠见猫一般,穆安之觉着总有些夸张,毕竟杜长史也是俊才中的俊才,穆安之倚重的心腹。今听杜尚书一语,方知此人老辣沉稳,非但远胜这位虚浮软弱的礼部尚书,其见识更在深谙穆宣帝喜怒的陆国公之上。
果然,穆宣帝颌首,“杜卿这话有理,就这么办吧。”
三位朝中大员退下,穆宣帝斜靠着隐囊,继续捡起未读完的书,问穆安之,“可有学到些什么?”
穆安之道,“还是陆尚书的主意最好。”
“就这些?”穆宣帝把捡起来的书复又放下,斜歪着身子端起茶来吃。
穆安之道,“要我说,陛下还是早做准备,这六十人都是转运司的文官。通州码头是有驻兵的,文官中饱私囊,难道武官就个个清白了?文官好治,武官才是最危险的,麻烦事还在后头。”
穆宣帝指指身畔的坐榻,让穆安之坐下说话。
穆宣帝继续问,“你既都想到此处,可有对策?”
“我又不管兵部,想这做甚?”穆安之大咧咧的坐下,拿块梅花糕咬一口。他这一大早就过来,还没个地方坐,可比以往在刑部当差累的多。想着太子常年伴驾,原来是过得这种劳苦的日子,穆安之真心觉着伴驾这活没什么好羡慕的了。
给穆安之好几次气的肺疼,穆宣帝也找到了对付穆安之的办法,穆宣帝不轻易动怒,而是道,“那就现在想。站着想!”瞥穆安之吃的挺香,再加一句,“饿着肚子想。”
穆安之一口就把手里的梅花糕噎下去了,穆宣帝笑斥,“看这点出息。”让内侍给穆安之上盅茶,噎死是小,失颜是大。
穆安之站着喝了大半盅温茶,他认真的想了想,“我要说了,你还不得以为我是针对陆家。”
“这里只你我父子二人,只管说便是。你是公心还是私心,我还不至于糊涂到分辨不出来。”
穆安之便说了,“转运司的案子早在周家案发生时已有征兆,朝廷很快换了新任转运使,但转运司的驻军将领却没有人提一字。可以说先前的案子没有涉及他的嫌疑,但转运司七十二名文官中便有六十名涉案,武官不可能不知情。直至今日,仍无人提及。如果朝中有一个连朝中诤臣都惧不敢言的人,而那人不是陛下,那就很可怕了。”
穆宣帝指指坐榻,穆安之说,“一会儿不顺心又让人起来,我不坐了。陛下没事我去皇祖母那里请个安。”
“又去找你媳妇?”穆宣帝道,“以往倒没看出你这么会疼人。”
“那是我媳妇。”穆安之咀嚼着“媳妇”俩字,皇家一般会说皇子妃、公门侯府显赫人家多称夫人,小户人家唤太太,民间才多用媳妇。可不知为什么,这俩字在嘴中一过,顿时升起一股子烟火亲切之意。穆安之点头,“我跟我媳妇原说好了,要教她弓箭的。”
“什么时候不能玩儿,你这也是大人了,把差使当好,如今为人夫,以后为人父,也给晚辈做个榜样。”穆宣帝语重心长道。
穆安之听到“为人夫、为人父”的话,不禁搔搔鼻梁,唇角微翘,穆宣帝好笑,心说这都成亲将将一年了,那三儿媳也并非国色天香,要穆宣帝说还有些叽叽喳喳的不沉静,如今太子妃二皇子妃一个给皇家生了嫡长孙一个眼瞅也要生了,就李玉华还没动静。
穆宣帝不缺孙子,可这对比之下,未免也觉着李玉华是不是福气不够。
可如今眼瞅着,这个儿媳倒把儿子迷的够呛。
穆宣帝都觉往常犟驴样的儿子露出那种幸福甜密的神色有些辣眼,与穆安之道,“陆国公早便上本请罪。只是通州驻兵将领也不是他派去的,更非他麾下旧部,如何能怪到他的头上。且有南安侯府之事,这件案子,表面上事事清楚,证据也算完整,但是,情理上说不通。世代南安侯都是驻南夷大将,朝野对此案颇有议论,南安侯也是战战兢兢。这个时候,不能再疑陆家。朝廷还是要安稳一些的好,但有动荡,遭秧的先是百姓。”
穆安之垂眸片刻,“我所能想到的,陛下自然早已想到,我没什么要说的了。”
“你还有话,不如明言。”
“明言也不过是我私心思虑,南安侯府的事,我与陛下看法一致,南安侯府多半是个被人设计,南安侯为人我不大了解,这些日子,安黎一直在我身边,颇是干练。这世上,能设计南安侯府之人,能半路劫杀阿墨的人,试问整个朝廷,有这种能力的,能有几家?”穆安之神色冷淡,“这件案子越是扑朔迷离,其实越是一目了然。”
穆宣帝颌首,欣慰中又有些复杂,有些话,他不能与穆安之讲。穆宣帝笑了笑,“看来唐学士也没扳正你这性子,莫不真应了那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穆安之挑挑眉毛。
穆宣帝接下来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给心爱的小外甥唐墨定下了陆侯的嫡长女的亲事,第二件是为胡清赐爵,正式立胡清为南安侯世子。
穆宣帝对胡陆两家信重,朝廷已是人尽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