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早前陆缜所料想的那样,发生在荥泽县黄河决堤一事的真相早在当初派出钦差官员加以察访时就已被天子知道了其中的内情,虽然其中细节未必不是太明确,但他却是知道此事一定与周王大有关联了。
于是在一番权衡后,皇帝决定把这事给压下去。毕竟周王也是老朱家的人,他造下的孽真要捅了出来恐怕连皇家的颜面也要丢尽,至于朝廷更会深受影响。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那就只能委屈那些当地百姓,只当这一切确是天灾所致了。
为此,皇帝不但未再跟陆缜询问关于此次水患之事,而且还迅速让有司衙门把相关官员从京城给调走了,以免他们一时口风不紧把事情乱传。
本以为此事也就到此为止了,以陆缜的精明,也一定能看出些端倪来,不再纠缠于此。可没想到,时隔数月,他居然亲自跑去了开封,还把这起灾祸的前因后果给查了个明明白白。而且你查就查了吧,居然还把事情捅到了于谦面前,这下皇帝就算想要掩盖此事都盖不住了。
朱祁钰心里是那个埋怨与纠结哪,还不能有所表示,只能神色严肃地点头道:“朕已知道此事。不过,此事毕竟关系到一地藩王,以及一县百姓的生死大事,可不能因为这一面之辞就随意而定。朕以为,此事该当细查,必须先把真相查个水落石出了,才能分清其中的对错。这样吧,此事就交由都察院的人前去当地问查,至于于阁老,你政务繁忙,年纪也大了,就不要太过费心了。”
“陛下,此事已然罪证确凿,何必再费那工夫呢?您若还有疑问,大可以让卫诚伯他带了人证物证回京便可,到时自然能给所有人一个答案了。”于谦却不解圣意,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看法。
“于阁老所言甚是,陛下,此事真相早已查明,断不能因为周王的身份就不顾朝廷法度哪。”当时就有不少官员上前进言道。
皇帝却有自己的坚持:“正因为事关重大,朕才决定再派人前往查探真相。周王毕竟身份非同一般,岂能因为一次弹劾就定其之罪。朕意已决,你们不必多言。朕乏了,退朝!”
皇帝都这么说了,群臣自然不好再做坚持,只能山呼万岁后退了下去。但他们中的许多人脸上都露出了坚毅之色,显然是打算就此事上疏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而看到这一幕的皇帝脸色也变得越发凝重起来:“陆卿哪陆卿,你怎么就如此胡来,给朕制造了这么大一个难题呢?”
显然,皇帝对于这一事的想法还是过于乐观了,这个难题之大完全超越了他的认知。就在当天,通政司里就收到了数十份关于弹劾周王种种不法事的奏疏。他草菅人命,他毁坏河堤,他私用火药,他用卑劣手段想要谋夺百姓的土地……这一桩桩一件件被人拿出来后,全都成了官员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随后,更有人将这些罪行与心怀不臣这样的大罪联系到了一起,直言天子若不严惩,便会让天下动荡,助涨地方藩王的不臣之心,说不定就会出现汉晋时七国八王之乱的局面了。
这些弹劾可就太严重了,就是皇帝看了也是心惊不已。而且相关的话题更是不断地延伸,甚至都开始讨论起勋贵的种种问题来了。
其实这也是皇帝在得知此事后打算大事化小的原因所在了。随着这几年里文官势力的不断提升,武将和勋贵势力不断被削弱,甚至有人都开始大做文章,想要让朝廷削减一些勋贵的数量和封地了,而对此,朱祁钰显然是不打算动的。因为这也算得上是大明的根基所在,若是一动,后患必然不小。
而现在,事情果然就如他所担心般的爆发了,这叫皇帝越发的感到焦头烂额,也对陆缜的成见又深了几分。觉着这一切都是因他而起,他要是不跑这一趟,或是在查出真相后先报与自己,不就没这等事情了么?
皇帝这边还在纠结呢,事情却越发的严重起来。就在几日后,锦衣卫那边居然就在京城里抓到了正和一些官员疏通关系,想让某些大人为自家王爷开脱说话的高恭!
这一下,算是彻底把周王的罪名给坐实了。本来嘛,你要是不感到心虚,怎么可能派人跑到京城来活动,还又是送钱又是求情的呢?
而在此事一经被曝出来后,本来还在观望的一众朝臣也彻底坐不住了,弹劾周王的奏疏就如雪片般直接飞进了皇宫。纵然皇帝有意保他,对此一直用的是留中之策,可在面对这汹汹之势时,还是有些招架不住了。
如今这情况,只要陆缜再趁势把相关人等带进京城,则一切都将被定下来,甚至连天子都要落得个护短的不好名声了。事到如今,纵然再是不情愿,皇帝也不可能再维护于他了。
而这时,远在开封的周王也终于把为自己开脱的奏疏给送了过来——本来他还指望高恭在京城里活动着将事情给压下去呢,结果事情越闹越大,连高恭都被下了大牢。得知此事后,他是再坐不住了,赶紧就把之前定好的策略付诸行动,将一切罪名都推到了朱辙等管事身上,直言自己也是受了他们的蒙蔽才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他们干出了此等祸国殃民的举动来。
皇帝当然是希望大家能接受这一说法,只是严惩那些周王府的家奴,却不要把过错推到周王身上。奈何群臣却不肯就此罢休,一道道驳斥其说法的奏疏又接连不断地送了上来,还有人就在朝会上向天子进言,大有一定要将周王定罪,甚至将其明正典刑的架势。
事情到了这一步,皇帝知道已经无法再保护周王了。所以在一番考虑后,便宣布了最终的决定——
朱辙等此番案子里的罪魁祸首,全部以谋反论处,通通斩立决,其家人子女则被流放边远,作为奴仆不得再回中原。至于周王,虽然他说此事自己是被人所蒙蔽,但其罪名依然无法消除,而且还有失察的重罪,几样罪名并罚,就让他此生永远禁足在王府之中不得外出,只等其长子成年后,便将王位相传。
另外,王府随后必须拿出足够的钱财和粮食来帮荥泽县的百姓度过难关,只要再有一名百姓饿死在这场粮荒,其罪名就更重上一层。
对于这样的判决,朝臣们虽然依然还有些不满意,却也只能接受了。因为大家知道,这已是天子能做的最大让步了。毕竟周王是他的叔父,更是朱家之人,他们的颜面还是要有所保存的。现在将他一世禁足在府中,其实也和被投进大牢没有太大差别了,他们总不能要求真个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地把堂堂的一地藩王给论罪关押甚至是处死吧?
而周王的这一结局,也势必会大大地打击到朝中其他的勋贵,让他们今后行事越发的小心,不敢再仗着自己的身份干出违背法理的事情来。
不过文官们也没能高兴太久,随后皇帝针对他们的措施也来了。因为周王一案中存在了不少官员有包庇其罪行的做法,尤其是之前被差往开封当地的官员居然对真相隐瞒不报,所以他们的罪责也自不轻。所以论下来,他们也就成了周王一案的同谋了。
不光是这几个官员,还有把他们从京城里调走的吏部和户部官员也受到了牵连,因此被罢官的竟足有十来人之多。
当这一结果出现时,朝中又是一片哗然。其实大家早已知道这些官员只是代人受过,是奉了天子之命才这么安排的,但这种事情却是不好直说的。至于这些受到牵连的官员,也只能自认倒霉,无奈受罚,就此离开了朝堂。
这么一看,似乎整件事情下来,谁都没有得到好处,无论是天子还是文官,又或是勋贵都因为这次的事情吃了不小的亏。不过很快地,大家就发现了,其实还是有人从中获利的,那就是把这次案件给揭出来的锦衣卫和陆缜了。
因为这么一来,他在朝野中的名声是越发的大了起来,本来因为这两年的沉寂都快被人遗忘的卫诚伯,这一回是又被无数人所提起,尤其是京城内外的百姓,提到他时都要竖起拇指来,夸一句青天的老爷。
“这陆缜还真是个可怕的家伙,要么不动,一旦动起来,就能拉这么多人下水。而他自己却又能从中大获好处,他这个刺猬属性还真是厉害哪。”朝中老人又不觉想起了他过往的种种,想起了但凡与他为敌的那些人的下场来。
可事实当真如此么?
只有作为当事人的陆缜自己知道其实在此事上自己付出的代价也自不小,因为这么一来,天子对自己可就多了几分怨怼。为此,甚至特意下了一道旨意,让他不必急着回京,这就赶去江南,把一件关系到大明朝廷的要事给解决了……
于是在一番权衡后,皇帝决定把这事给压下去。毕竟周王也是老朱家的人,他造下的孽真要捅了出来恐怕连皇家的颜面也要丢尽,至于朝廷更会深受影响。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那就只能委屈那些当地百姓,只当这一切确是天灾所致了。
为此,皇帝不但未再跟陆缜询问关于此次水患之事,而且还迅速让有司衙门把相关官员从京城给调走了,以免他们一时口风不紧把事情乱传。
本以为此事也就到此为止了,以陆缜的精明,也一定能看出些端倪来,不再纠缠于此。可没想到,时隔数月,他居然亲自跑去了开封,还把这起灾祸的前因后果给查了个明明白白。而且你查就查了吧,居然还把事情捅到了于谦面前,这下皇帝就算想要掩盖此事都盖不住了。
朱祁钰心里是那个埋怨与纠结哪,还不能有所表示,只能神色严肃地点头道:“朕已知道此事。不过,此事毕竟关系到一地藩王,以及一县百姓的生死大事,可不能因为这一面之辞就随意而定。朕以为,此事该当细查,必须先把真相查个水落石出了,才能分清其中的对错。这样吧,此事就交由都察院的人前去当地问查,至于于阁老,你政务繁忙,年纪也大了,就不要太过费心了。”
“陛下,此事已然罪证确凿,何必再费那工夫呢?您若还有疑问,大可以让卫诚伯他带了人证物证回京便可,到时自然能给所有人一个答案了。”于谦却不解圣意,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看法。
“于阁老所言甚是,陛下,此事真相早已查明,断不能因为周王的身份就不顾朝廷法度哪。”当时就有不少官员上前进言道。
皇帝却有自己的坚持:“正因为事关重大,朕才决定再派人前往查探真相。周王毕竟身份非同一般,岂能因为一次弹劾就定其之罪。朕意已决,你们不必多言。朕乏了,退朝!”
皇帝都这么说了,群臣自然不好再做坚持,只能山呼万岁后退了下去。但他们中的许多人脸上都露出了坚毅之色,显然是打算就此事上疏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而看到这一幕的皇帝脸色也变得越发凝重起来:“陆卿哪陆卿,你怎么就如此胡来,给朕制造了这么大一个难题呢?”
显然,皇帝对于这一事的想法还是过于乐观了,这个难题之大完全超越了他的认知。就在当天,通政司里就收到了数十份关于弹劾周王种种不法事的奏疏。他草菅人命,他毁坏河堤,他私用火药,他用卑劣手段想要谋夺百姓的土地……这一桩桩一件件被人拿出来后,全都成了官员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随后,更有人将这些罪行与心怀不臣这样的大罪联系到了一起,直言天子若不严惩,便会让天下动荡,助涨地方藩王的不臣之心,说不定就会出现汉晋时七国八王之乱的局面了。
这些弹劾可就太严重了,就是皇帝看了也是心惊不已。而且相关的话题更是不断地延伸,甚至都开始讨论起勋贵的种种问题来了。
其实这也是皇帝在得知此事后打算大事化小的原因所在了。随着这几年里文官势力的不断提升,武将和勋贵势力不断被削弱,甚至有人都开始大做文章,想要让朝廷削减一些勋贵的数量和封地了,而对此,朱祁钰显然是不打算动的。因为这也算得上是大明的根基所在,若是一动,后患必然不小。
而现在,事情果然就如他所担心般的爆发了,这叫皇帝越发的感到焦头烂额,也对陆缜的成见又深了几分。觉着这一切都是因他而起,他要是不跑这一趟,或是在查出真相后先报与自己,不就没这等事情了么?
皇帝这边还在纠结呢,事情却越发的严重起来。就在几日后,锦衣卫那边居然就在京城里抓到了正和一些官员疏通关系,想让某些大人为自家王爷开脱说话的高恭!
这一下,算是彻底把周王的罪名给坐实了。本来嘛,你要是不感到心虚,怎么可能派人跑到京城来活动,还又是送钱又是求情的呢?
而在此事一经被曝出来后,本来还在观望的一众朝臣也彻底坐不住了,弹劾周王的奏疏就如雪片般直接飞进了皇宫。纵然皇帝有意保他,对此一直用的是留中之策,可在面对这汹汹之势时,还是有些招架不住了。
如今这情况,只要陆缜再趁势把相关人等带进京城,则一切都将被定下来,甚至连天子都要落得个护短的不好名声了。事到如今,纵然再是不情愿,皇帝也不可能再维护于他了。
而这时,远在开封的周王也终于把为自己开脱的奏疏给送了过来——本来他还指望高恭在京城里活动着将事情给压下去呢,结果事情越闹越大,连高恭都被下了大牢。得知此事后,他是再坐不住了,赶紧就把之前定好的策略付诸行动,将一切罪名都推到了朱辙等管事身上,直言自己也是受了他们的蒙蔽才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他们干出了此等祸国殃民的举动来。
皇帝当然是希望大家能接受这一说法,只是严惩那些周王府的家奴,却不要把过错推到周王身上。奈何群臣却不肯就此罢休,一道道驳斥其说法的奏疏又接连不断地送了上来,还有人就在朝会上向天子进言,大有一定要将周王定罪,甚至将其明正典刑的架势。
事情到了这一步,皇帝知道已经无法再保护周王了。所以在一番考虑后,便宣布了最终的决定——
朱辙等此番案子里的罪魁祸首,全部以谋反论处,通通斩立决,其家人子女则被流放边远,作为奴仆不得再回中原。至于周王,虽然他说此事自己是被人所蒙蔽,但其罪名依然无法消除,而且还有失察的重罪,几样罪名并罚,就让他此生永远禁足在王府之中不得外出,只等其长子成年后,便将王位相传。
另外,王府随后必须拿出足够的钱财和粮食来帮荥泽县的百姓度过难关,只要再有一名百姓饿死在这场粮荒,其罪名就更重上一层。
对于这样的判决,朝臣们虽然依然还有些不满意,却也只能接受了。因为大家知道,这已是天子能做的最大让步了。毕竟周王是他的叔父,更是朱家之人,他们的颜面还是要有所保存的。现在将他一世禁足在府中,其实也和被投进大牢没有太大差别了,他们总不能要求真个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地把堂堂的一地藩王给论罪关押甚至是处死吧?
而周王的这一结局,也势必会大大地打击到朝中其他的勋贵,让他们今后行事越发的小心,不敢再仗着自己的身份干出违背法理的事情来。
不过文官们也没能高兴太久,随后皇帝针对他们的措施也来了。因为周王一案中存在了不少官员有包庇其罪行的做法,尤其是之前被差往开封当地的官员居然对真相隐瞒不报,所以他们的罪责也自不轻。所以论下来,他们也就成了周王一案的同谋了。
不光是这几个官员,还有把他们从京城里调走的吏部和户部官员也受到了牵连,因此被罢官的竟足有十来人之多。
当这一结果出现时,朝中又是一片哗然。其实大家早已知道这些官员只是代人受过,是奉了天子之命才这么安排的,但这种事情却是不好直说的。至于这些受到牵连的官员,也只能自认倒霉,无奈受罚,就此离开了朝堂。
这么一看,似乎整件事情下来,谁都没有得到好处,无论是天子还是文官,又或是勋贵都因为这次的事情吃了不小的亏。不过很快地,大家就发现了,其实还是有人从中获利的,那就是把这次案件给揭出来的锦衣卫和陆缜了。
因为这么一来,他在朝野中的名声是越发的大了起来,本来因为这两年的沉寂都快被人遗忘的卫诚伯,这一回是又被无数人所提起,尤其是京城内外的百姓,提到他时都要竖起拇指来,夸一句青天的老爷。
“这陆缜还真是个可怕的家伙,要么不动,一旦动起来,就能拉这么多人下水。而他自己却又能从中大获好处,他这个刺猬属性还真是厉害哪。”朝中老人又不觉想起了他过往的种种,想起了但凡与他为敌的那些人的下场来。
可事实当真如此么?
只有作为当事人的陆缜自己知道其实在此事上自己付出的代价也自不小,因为这么一来,天子对自己可就多了几分怨怼。为此,甚至特意下了一道旨意,让他不必急着回京,这就赶去江南,把一件关系到大明朝廷的要事给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