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都不用等到元宵节后,因为这天下就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是对京城的各大衙门来说,有什么消息,只短短数日便能为有心人所知。
何况这事还是如此的夺人眼球,大同被蒙人攻击的说法早在年前就已传得人尽皆知,牵动了无数人心,而现在人们还没来得及为此感到高兴呢,对此战真伪的辩论也随之传了开来。
突然的胜利转折,远超想象的杀敌数量,以及莫名多出来的那个文官功臣……这些内情一旦传出来,无论怎么看,都难免叫人心生猜疑,觉着这其中暗藏了某种不可告人的隐秘,甚至有人都开始直言这是边关文武官员所伪造出来的一场胜利了。
这种不信与非议声才起没多久,随着一股势力的加入,就变成了一场对胡遂和陆缜等人的声讨,甚至还有不少言官就此上了弹劾的奏疏,直请朝廷严查此事,严惩作假的相关官员。
能让朝廷的风向发生如此迅速且彻底转变的势力,自然只有如今权力极大,无数官员肯为其所用的王振王公公了。
本来,当得知大同的这一场胜利后,他还是颇为欢欣鼓舞,觉着能为自己所用,为自己期望中的主动北伐铺平道路。可在随后,当外头开始风传此事的种种蹊跷,并提到了陆缜在此事上所扮演的角色后,王振就开始动起了新的心思。
对这个曾经坏了自己好事,却又一直逍遥在外,无法铲除的家伙,王公公那是相当嫌恶的。这次陆缜被调去自己的老家为官,王振虽然早早就命家中人等主动与之示好结交,并多番配合,但其实却并不是真想和陆缜化干戈为玉帛,而是一种出于无奈的退让。
因为他早领教过了陆缜的胆大妄为,那家伙在京城都敢干出各种事情来,更别提身在蔚州了。要是真让他在当地找到了王家的某些不法事,而王家又仗着自己的身份与之正面冲突起来,王公公必然会受到不小的波及。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他才会暂作退让,但其实他心里依然是想着要尽早除掉陆缜的。
而现在,机会便已摆在了面前。当得知这场胜利与陆缜有着密切联系后,王振当即就做出了要借此将之打掉的决定,并动用手底下的言官对此进行了各种否定和批驳。
这么做下来的效果那是相当显著的,现在别说朝廷官员了,京城里的不少百姓对这次大同的胜利都显得有些不以为然,直言这事一定是边关之人所伪造,根本就不足信。
当这一说法甚嚣尘上,终于通过各种渠道传到天子耳中时,年轻的皇帝便坐不住了。刚听到这一说法时,他还以为是某些人因为嫉妒边关将士的功劳才传出如此谣言。可现在,事情显然已远远超出这一范畴了。
虽然正月十五尚未到,朝廷也未真正进入到忙碌状态,朱祁镇却已经按捺不住了,在初十这天就把几名重要官员给叫到了自己的暖阁里问话。
虽已是正月,但北京的的天气依然寒冷。好在这宫里的暖阁里生了数个炭炉,倒让整个空间变得如仲春般暖融融的。而且这炉中所烧还是最上品的金丝兽炭,不但耐烧,还无半点烟火气,比之后世的暖气都要舒服一些。
可在这样的环境里,几名官员却并不是太过自在,因为他们清楚今日天子要问他们的事情着实不好作答,在不知真相到底是什么情况下,无论站在哪边都有相当的风险。
朱祁镇的脸上带着一丝阴郁之色,目光在几名元老,以及如今的朝中重臣脸上一一扫过之后,才缓声开口:“最近几日朕便是在宫内都已听到了不少关于此番大同大捷的不同说法,想必诸位爱卿比朕听到的更多吧。那你们都说说吧,觉着这次大捷到底有几成是真的?”
只从他这几句话里,就可看出其实朱祁镇对此也已产生了怀疑。善于察言观色的几名官员心里不觉有了些底,他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顺着天子的意思往下说而已。
不过,朱祁镇此时想要征询的却不是这等人,只见他的目光很快就落定到了那名白须红面,精神矍铄的老人身上:“英国公,你乃朝中宿将,也曾与蒙人打过多次交道,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张辅的眉毛一挑,心里却是暗叹一声,自己终究是逃不脱哪。不过他毕竟是数朝元老,又是武将出身,那也是有自己的底线的:“回陛下,臣以为外头所传的那些,不过是空穴来风罢了,实在当不得准。”
“这么说来,英国公是相信这场胜利非虚了?”皇帝见最懂兵事的张辅这么说,心里不觉又对此事有了些信心,毕竟这也是他希望看到的结果哪。
“此战必然不虚,但具体结果究竟是不是如捷报中所写,臣就不敢断言了。”张辅只能靠着自己的经验作出相应的判断。
听着这不是太明确的回答,朱祁镇的眉头不觉一皱。不过对这位数朝元老,他还是很了解的,不是张辅他油滑,只因他一向行事谨慎,不会在这等两可间的事情上作出断言。如此一来,就只能问别人了,想到这儿,皇帝就把目光看向了如今的内阁首辅曹鼐等候着他的回答。
早在两年前的正统十一年,已历经四朝而不倒,朝野人望卓著的杨溥便因病去世,而顶替他首辅之位的,就是眼前这个年富力强的中年人。
在看到天子的目光后,曹首辅的心里就是一声苦笑。他当然知道今日之事到底是什么人在背后推波助澜,甚至还知道王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可是要他出言去保一个六品小官,而且是在没有任何成算的情况下去保,他又实在没有把握做到,所以在一番沉思之后,他便和稀泥似地道:“禀陛下,臣以为英国公所言在理,要想明辨是非,还得继续查明一切为好。”
有了首辅大人作出表率,接下来其他官员的回答也就变得容易许多了,不少人都是顺着这个思路来,既不否认,也不肯定,反正就是个拖字。倒是有几个已成王振党宇的官员,在此时却是旗帜鲜明地一口咬定此事一定有猫腻,是大同文武官员勾结着虚报战功。
而随着他们这一番话,皇帝的脸色是越发的难看了起来:“照你等所言,朝廷接下来就不好再向天下宣明此事了?那朕问你们,如此一来,朝廷的威信何在?”
这才是天子如今最纠结的问题了。因为当日大家太过激动,而且那送捷报的军士又没有刻意低调入京,所以如今不单是京城,就连周边的诸多州县官民都已知道了大同大捷的事情,现在无数人都在议论,也在等待着朝廷在十五后的态度呢。
要是朝廷到了时候没有任何的表示,恐怕一些不好的说法就要出现了。
其实,要是这事儿真是假的,倒也罢了,甚至朝廷还能以此为契机好生地生整顿一下大同的文官武将,可现在身在朝中的君臣对此却依然无法得出个确切的答案,这就更让他们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因为要是这场大胜是真的,而朝廷却没有表示的话,不但天下人会笑话,而且还会冷了边关将士之心,这可不是朱祁镇希望看到的结果。
这时,一个略带阴柔的声音突然就在天子身侧响了起来:“陛下,老奴以为,如今最要紧的还是查明真相。既然诸位大人一时都看不透,那索性就让厂卫出马,他们一定能尽快把真相给查出来的。”
“唔……”天子闻言一愣,看了身边说话的王振一眼,随即便陷入了沉思之中。
如今王振在朝中的势力比之当年可要大了许多,这从他能在如此重要的会议中当着君臣之面开口说话,就能看出些端倪来。要是以往,以他一个宫中太监的身份,是完全没有权利发言的。当然,这或许也和杨溥已不在朝中有关,没了这位元老大臣镇着场面,王振已无所顾忌。
此言一出,不少官员的脸色都是一变,暗道不妙。若是真让王振遂了心愿,厂卫的实力必然大增,他们的手也就顺势伸进边军之中,王振的实力也必然水涨船高,离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也就不远了。
曹鼐身为首辅自然不能看着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赶紧出言:“由厂卫出马恐怕多有不妥,陛下,臣以为还是让都察院的官员去大同查问一番吧。”
“这……”天子不觉有些犹豫起来。若说信任,自然是厂卫的人更让他放心,可内阁首辅的提议又不好随便驳回,这倒有些为难了。
而身在群臣后端的于谦在听了这番话后,却是一阵叹息。这些人怎么就只想着朝廷的颜面,却不顾边关将士对此是个什么反应呢?要是他们所言非虚,而朝廷却派人前往调查,那对军心士气的打击可就太大了。
想到这儿,于谦已顾不上自己官职略小,当即一步迈了上去:“陛下,臣有一言……”
何况这事还是如此的夺人眼球,大同被蒙人攻击的说法早在年前就已传得人尽皆知,牵动了无数人心,而现在人们还没来得及为此感到高兴呢,对此战真伪的辩论也随之传了开来。
突然的胜利转折,远超想象的杀敌数量,以及莫名多出来的那个文官功臣……这些内情一旦传出来,无论怎么看,都难免叫人心生猜疑,觉着这其中暗藏了某种不可告人的隐秘,甚至有人都开始直言这是边关文武官员所伪造出来的一场胜利了。
这种不信与非议声才起没多久,随着一股势力的加入,就变成了一场对胡遂和陆缜等人的声讨,甚至还有不少言官就此上了弹劾的奏疏,直请朝廷严查此事,严惩作假的相关官员。
能让朝廷的风向发生如此迅速且彻底转变的势力,自然只有如今权力极大,无数官员肯为其所用的王振王公公了。
本来,当得知大同的这一场胜利后,他还是颇为欢欣鼓舞,觉着能为自己所用,为自己期望中的主动北伐铺平道路。可在随后,当外头开始风传此事的种种蹊跷,并提到了陆缜在此事上所扮演的角色后,王振就开始动起了新的心思。
对这个曾经坏了自己好事,却又一直逍遥在外,无法铲除的家伙,王公公那是相当嫌恶的。这次陆缜被调去自己的老家为官,王振虽然早早就命家中人等主动与之示好结交,并多番配合,但其实却并不是真想和陆缜化干戈为玉帛,而是一种出于无奈的退让。
因为他早领教过了陆缜的胆大妄为,那家伙在京城都敢干出各种事情来,更别提身在蔚州了。要是真让他在当地找到了王家的某些不法事,而王家又仗着自己的身份与之正面冲突起来,王公公必然会受到不小的波及。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他才会暂作退让,但其实他心里依然是想着要尽早除掉陆缜的。
而现在,机会便已摆在了面前。当得知这场胜利与陆缜有着密切联系后,王振当即就做出了要借此将之打掉的决定,并动用手底下的言官对此进行了各种否定和批驳。
这么做下来的效果那是相当显著的,现在别说朝廷官员了,京城里的不少百姓对这次大同的胜利都显得有些不以为然,直言这事一定是边关之人所伪造,根本就不足信。
当这一说法甚嚣尘上,终于通过各种渠道传到天子耳中时,年轻的皇帝便坐不住了。刚听到这一说法时,他还以为是某些人因为嫉妒边关将士的功劳才传出如此谣言。可现在,事情显然已远远超出这一范畴了。
虽然正月十五尚未到,朝廷也未真正进入到忙碌状态,朱祁镇却已经按捺不住了,在初十这天就把几名重要官员给叫到了自己的暖阁里问话。
虽已是正月,但北京的的天气依然寒冷。好在这宫里的暖阁里生了数个炭炉,倒让整个空间变得如仲春般暖融融的。而且这炉中所烧还是最上品的金丝兽炭,不但耐烧,还无半点烟火气,比之后世的暖气都要舒服一些。
可在这样的环境里,几名官员却并不是太过自在,因为他们清楚今日天子要问他们的事情着实不好作答,在不知真相到底是什么情况下,无论站在哪边都有相当的风险。
朱祁镇的脸上带着一丝阴郁之色,目光在几名元老,以及如今的朝中重臣脸上一一扫过之后,才缓声开口:“最近几日朕便是在宫内都已听到了不少关于此番大同大捷的不同说法,想必诸位爱卿比朕听到的更多吧。那你们都说说吧,觉着这次大捷到底有几成是真的?”
只从他这几句话里,就可看出其实朱祁镇对此也已产生了怀疑。善于察言观色的几名官员心里不觉有了些底,他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顺着天子的意思往下说而已。
不过,朱祁镇此时想要征询的却不是这等人,只见他的目光很快就落定到了那名白须红面,精神矍铄的老人身上:“英国公,你乃朝中宿将,也曾与蒙人打过多次交道,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张辅的眉毛一挑,心里却是暗叹一声,自己终究是逃不脱哪。不过他毕竟是数朝元老,又是武将出身,那也是有自己的底线的:“回陛下,臣以为外头所传的那些,不过是空穴来风罢了,实在当不得准。”
“这么说来,英国公是相信这场胜利非虚了?”皇帝见最懂兵事的张辅这么说,心里不觉又对此事有了些信心,毕竟这也是他希望看到的结果哪。
“此战必然不虚,但具体结果究竟是不是如捷报中所写,臣就不敢断言了。”张辅只能靠着自己的经验作出相应的判断。
听着这不是太明确的回答,朱祁镇的眉头不觉一皱。不过对这位数朝元老,他还是很了解的,不是张辅他油滑,只因他一向行事谨慎,不会在这等两可间的事情上作出断言。如此一来,就只能问别人了,想到这儿,皇帝就把目光看向了如今的内阁首辅曹鼐等候着他的回答。
早在两年前的正统十一年,已历经四朝而不倒,朝野人望卓著的杨溥便因病去世,而顶替他首辅之位的,就是眼前这个年富力强的中年人。
在看到天子的目光后,曹首辅的心里就是一声苦笑。他当然知道今日之事到底是什么人在背后推波助澜,甚至还知道王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可是要他出言去保一个六品小官,而且是在没有任何成算的情况下去保,他又实在没有把握做到,所以在一番沉思之后,他便和稀泥似地道:“禀陛下,臣以为英国公所言在理,要想明辨是非,还得继续查明一切为好。”
有了首辅大人作出表率,接下来其他官员的回答也就变得容易许多了,不少人都是顺着这个思路来,既不否认,也不肯定,反正就是个拖字。倒是有几个已成王振党宇的官员,在此时却是旗帜鲜明地一口咬定此事一定有猫腻,是大同文武官员勾结着虚报战功。
而随着他们这一番话,皇帝的脸色是越发的难看了起来:“照你等所言,朝廷接下来就不好再向天下宣明此事了?那朕问你们,如此一来,朝廷的威信何在?”
这才是天子如今最纠结的问题了。因为当日大家太过激动,而且那送捷报的军士又没有刻意低调入京,所以如今不单是京城,就连周边的诸多州县官民都已知道了大同大捷的事情,现在无数人都在议论,也在等待着朝廷在十五后的态度呢。
要是朝廷到了时候没有任何的表示,恐怕一些不好的说法就要出现了。
其实,要是这事儿真是假的,倒也罢了,甚至朝廷还能以此为契机好生地生整顿一下大同的文官武将,可现在身在朝中的君臣对此却依然无法得出个确切的答案,这就更让他们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因为要是这场大胜是真的,而朝廷却没有表示的话,不但天下人会笑话,而且还会冷了边关将士之心,这可不是朱祁镇希望看到的结果。
这时,一个略带阴柔的声音突然就在天子身侧响了起来:“陛下,老奴以为,如今最要紧的还是查明真相。既然诸位大人一时都看不透,那索性就让厂卫出马,他们一定能尽快把真相给查出来的。”
“唔……”天子闻言一愣,看了身边说话的王振一眼,随即便陷入了沉思之中。
如今王振在朝中的势力比之当年可要大了许多,这从他能在如此重要的会议中当着君臣之面开口说话,就能看出些端倪来。要是以往,以他一个宫中太监的身份,是完全没有权利发言的。当然,这或许也和杨溥已不在朝中有关,没了这位元老大臣镇着场面,王振已无所顾忌。
此言一出,不少官员的脸色都是一变,暗道不妙。若是真让王振遂了心愿,厂卫的实力必然大增,他们的手也就顺势伸进边军之中,王振的实力也必然水涨船高,离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也就不远了。
曹鼐身为首辅自然不能看着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赶紧出言:“由厂卫出马恐怕多有不妥,陛下,臣以为还是让都察院的官员去大同查问一番吧。”
“这……”天子不觉有些犹豫起来。若说信任,自然是厂卫的人更让他放心,可内阁首辅的提议又不好随便驳回,这倒有些为难了。
而身在群臣后端的于谦在听了这番话后,却是一阵叹息。这些人怎么就只想着朝廷的颜面,却不顾边关将士对此是个什么反应呢?要是他们所言非虚,而朝廷却派人前往调查,那对军心士气的打击可就太大了。
想到这儿,于谦已顾不上自己官职略小,当即一步迈了上去:“陛下,臣有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