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江宁作为陪都,不知经历过多少大事奇事,老百姓见多识广,一般的新闻,已经无法引起此间百姓的过多关注。捕快公人是什么样子,大家心里也都有数,即便是海瑞做巡抚时期,这些人也就是虚应故事,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或者说在人们的心目中,捕快的形象已经定型,不可能改变。
正是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在上元县发生变化之后,立刻如同磁石牢牢吸引了百姓的目光。乃至缙绅阶层,也开始关注起这座县衙门的变化。
自大明立国以来,还不曾见到任何一座县衙门的衙役捕快每天按时出操,先是排队列,随后就练习跑步。按照范县令的说法是,当捕快的要做到追得上,打得过,拿得住,其中第一步就是要会跑。按照不同年龄段及身体情况分成几组,各组制定不同的距离及时间标准,不符合要求的将面临从罚款到开除不等的处罚。
眼下没有哪个州县会训练捕快,即便有县令异想天开,公人也不会配合。大家都是出来当差吃饭的,凭什么像猴子一样给太爷当马戏耍。可是范进的福利给的足,衙役这个差事能给全家人带来幸福,不少人都把这个差事看得很重,舍不得放弃。毕竟这年月找个一人当差全家管饭的差,可不是那么容易的。相比而言,跑步这种事,也没有那么难以接受。
更重要的是,检校役的设置,让大批公人都在范进手里有短处,如果不配合他工作,很可能被他给解决掉,只能硬着头皮参与。
除了跑步之外,第二个新闻,就是范进推出的口号:有困难,找捕快。这年月的捕快在群众心目中形象就是那么回事,当捕快与做强盗的区别,只在于是否有制服。
老百姓宁可通过自己的力量维护权益,也不愿意找捕快撑腰,就在于这帮人要么就是尽量推事和稀泥,找了跟没找一样。要么就是贪得无厌,找了他们可能损失更大。
现在范进在民间大力宣传,百姓生活问题,可以去找捕快解决,即使不在捕快工作范围内,捕快也应告诉百姓到哪里去找谁解决。比如最极端的例子,我渴了,我饿了这类毫无道理的困难,一般认为肯定不会得到答复,谁问了还可能挨打。
可是现在范进要求捕快不能打人,而是要告诉求助者哪有水井,哪有饭店,哪个码头正在用人,哪个酒楼会施舍给乞丐。同时向广大上元百姓承诺,捕快一不骂人,二不夺物,欢迎监督。如有违反者,一经报到县衙,核实无误后,便会施以杖刑惩戒。
其实大明朝有能力的知县是有的,其中也不乏有识之士明白整治衙役的重要性可是心里怎么想,跟实际能不能做成是两回事。大多数官员还是要受衙役控制,即使想做事,能否拿出一套成体系的方案,也在两可之间。像范进这样规范衙役行动,又训练他们专业技能的,放眼大明全境便只此一家。
这种操练最早吸引到的就是几位士绅,其中有两位是在浙江做过兵备的,私下里甚至放出话来,说这些衙役的操练,有了几分浙兵风采。这话里有几分真实,几分是看在张居正等人面子上的揄扬无从考究,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种管束很有效。
官府的权威与执行力密不可分,衙役掌握不住,县令说的话也就是那么回事,即使想做好也落不到实处。这些衙役现在被范进如此操练,证明其已经把县衙的基层捕役控制在手里,再想做什么事,这些衙役肯定都会服从命令。是以接下来范进贴出的布告,对于整个上元百姓以及缙绅来说,就都不能等闲视之。
所有民间借贷凡利过本者欠债人无须偿还,月息大于三分者欠债人无须偿还超出部分利息,债主索取欠债人房屋、牲畜、田土抵债时,必须有衙门公人在场。否则一律以抢夺论,依律严办。欠债人妻妾子女不得视为牲畜财产充抵债务,讨债中凡以武力伤人者,按律制裁……
这时候县衙门贴出的布告,属于县令这个地方主官自己的管理规定,有时就干脆是地区的下位法。只要不与大明律这种上位法有明显的抵触就是有效规定。出台的这一系列有关讨债规章,完全在范进的权力范围之内,没人能说他有何不当之处。
其实这些条文原本就是律法上的一部分,可是在实际执行中,谁也没把它当成过一回事。毕竟这事是需要衙役去落实,地方衙役什么德行大家心里有数,没人认为他们真能发挥作用,也就不怕官府。可是现在上元县的衙役显然与他处不同,那上元县贴出的布告效力也就大幅度上升,不管是放债还是欠债者,都意识到自己今后的生活恐怕要为这份布告所影响,将发生显著变化。
江宁这地方不比别处,放债的人里泼皮其实不多,大多是达官贵人家的总管或是商贾,整体上说是以体面人为主。一般情况下,官府不敢对他们的行为有所干涉。可是范进已经抓了放债大户杨家的两个催债仆人,证明其远比一般官员胆大敢干,其他放债人也不得不选择了暂时观望态度,观察着这位县令到底只是新官上任的一阵风,还是又一个海瑞海笔架。
时间一天天过去,杨世达老母的六十大寿终于到了日子。当范进参加杨家老夫人寿宴时,立刻就成了整个宴会的焦点,不少士绅主动上来拉关系套交情,乃至江宁县的一些缙绅也主动过来与范进寒暄。
县令虽然是百里侯,但是在江宁,地方官的权威终究有限。这些缙绅身上大多有着六七品的虚衔,也有些是致仕的朝臣,内中不乏三四品大员。致仕不是开革,其身份体统依旧保留,同样不是县令所能比。固然范进不是普通县令可比,但这些人也没必要敷衍他,能主动上来交谈,足见是给范进面子的。
范进应酬功夫无碍,两下里谈笑无碍,气氛很是融洽。杨宝财的情况范进已经了解过,他除了是一个巨商,也是一个文化爱好者。平日里结交文士搜罗字画,算是江宁城里比较有名的雅士。本人又很喜好社交,他老妻的寿宴于众人而言,其实更像是一个聚会由头。大家一起喝酒聊天,谈些诗文,做个文会。这年月的读书人乃至地方官,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么过来的。
县令的工作多,索性就把工作丢给吏员去办。县令自己只负责和缙绅搞好关系,既保证县里的工作不发生大问题,自己也不用活的太累。这是时下不少县令的为官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于县令而言,也没什么不利后果,往往能落个贤令名号。毕竟地方上的事他未必懂,这些缙绅控制着民意,只要他们支持县令,朝廷看到的,就全是这个人好的一面。
但范进显然不打算如此,而在江宁这个地方,也不存在缙绅和县令争权的可能。上面一群大衙门压着,大家都只是在努力应承,勉强维持局面,相比外省而言,这里的县令与缙绅倒是更容易抱团取暖组成个联盟。
杨宝财见了范进便拉着他去看自己新近收藏的几幅古画,根据范进的眼光来看,这几幅画无一例外全是假货。但是眼下这个时候,显然不方便说出来,只好虚应故事。正谈了一阵,杨世达从外面走进来,先是跟父亲那里闲谈几句,随后寻个由头,将范进请到了一边小书房里。
看着杨世达的样子,范进便知他有事要讲,问道:“杨世兄,有话说?”
“回老父母的话,学生确实有个下情回禀。这次您老高抬贵手,放了学生一遭,学生感激不尽……”
“这些客套话就不必说了。”范进摆摆手,“我不是放了你这一遭,只是觉得过去的事已经过去,旧事重提毫无意义。连海笔架在日都没能翻过来的案子,本官也不想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今后你自己好自为之,若是再有讨债致人死伤,或是掳人妻女之事,本官就很难做了。”
“学生省得,省得。”杨世达干笑几声,随后道:“老父母,学生还有个下情回禀。学生家里虽然有些薄产,但是人多使费也大,资金周转也不灵光。多赖城内各位缙绅帮衬,生意才能做得下去。不少大户人家乃至六部大员,都在小号里存了些银两,这样小号既有钱用,他们也有利息可拿。老父母这次这么帮衬着学生,学生不能不报答,因此自作主张在学生家的当铺里,给您立了个折子。”
说话间,杨世达将一个钱折子递到范进手上,范进打开看看,见这个户口里立的是五百两银子。他点点头,“五百两?这笔钱倒是不少,本官得回去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么多现银。”
“老父母说笑了。这是学生报答您老的,哪能真让老父母拿钱来存。本来这点钱拿不出手,只是小号去年到现在流年不利,上次送布遇寇之事,大老爷您是知道的。家里损失了好几个得力的掌柜伙计,经营上便一时有些困难,新来的人不得用,连亏了几笔生意。现在银根上有点紧张,等将来生意顺了,自当有更多的孝敬。请您老赏个字下来,咱们做个印戳也好提款用。”
范进笑了笑:“印戳的事不急,无功不受禄,我平白拿了你五百两银子,这不大好吧?”
“无妨,无妨的。就当是太爷送家母那幅画的润笔,这五百两都算是学生拣了大便宜。另外学生还有事要求老父母成全。”
“我成全?我能成全你什么?”
“是这样,自从老父母出了那告示之后,外面有些风言风语,于小号很不利。有些老交情受了蛊惑,要提走存在小号内的银两。这点钱财倒是小事,但是于小号的面子颇有伤损。老父母说是肯说一句,您也在小号存了钱,学生便感激不尽。”
范进微微一笑,心中明白:杨家表面上鲜花着锦,实际上已经到了外强中干的地步。其资金链一定处于个紧张的地步,全靠高利息吸收存款维持局面。一旦发生挤兑,很可能一夕崩塌。自己不但是上元县令,更有魏国公府这个朋友,私下里又有着张居正准女婿的江湖传说。只要自己肯在他这里存款,就等若是个活广告,其他人因为相信自己而对杨家有信心,也就不会急着提款,他们家就能继续支撑。
“杨世兄,你觉得范某的名字和面子,只值五百两?”
杨世达连忙道:“没……没这个意思。学生知道,这五百两实在是拿不出手,这样,学生手上还有几件古玩,请老父母鉴赏一二,若是您看着满意,就只管拿去玩赏,不必急着归还。”
“杨世兄,生意不是这么做的。”范进摇摇头,“你要我帮你,这没什么不可以的。我可以帮你做这个证,也不需要你送我什么东西,但前提是你要有充足的诚意。本官并不敌视商人,也愿意与商人做朋友。何况杨家是本县大户,本官接下来还想和杨家联手做生意,自然希望你们生意越来越兴隆。但是,你什么都不跟我说,只拿了个钱折子给我,你让我怎么跟你合作啊?难道本官只看五百两,就把名字给你随便用?”
“老父母,学生不是这个意思……”
“我知道你不是这个意思,否则本官早已经离开了,哪会跟你说这么多。我现在给你个机会,把你杨家的帐簿拿几本来,让本官看一下,证明你们确实有还款能力,过了眼前这关,将来能归还各家存银,本官就可以为你打这个掩护。你也可以选择不拿,大家都当什么都没发生过,这五百两……你自己收好吧。”
范进将钱折子推了回去,杨世达自然不会愚蠢到去接,而是想了一阵,朝范进道:“老父母且宽坐片刻,学生去去就回。”转身离开了书房。
过了约莫一盏茶的工夫,环佩叮当之声响起,房门开处,一个女子爽朗的笑声传进来。“大老爷啊,您可别跟我们家那口子一般见识。这寿宴里里外外他张罗着,都累糊涂了,说话言语不周,礼数欠缺,您可千万别生气。小妇人宋氏,前来给老父母赔礼道歉了。”
正是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在上元县发生变化之后,立刻如同磁石牢牢吸引了百姓的目光。乃至缙绅阶层,也开始关注起这座县衙门的变化。
自大明立国以来,还不曾见到任何一座县衙门的衙役捕快每天按时出操,先是排队列,随后就练习跑步。按照范县令的说法是,当捕快的要做到追得上,打得过,拿得住,其中第一步就是要会跑。按照不同年龄段及身体情况分成几组,各组制定不同的距离及时间标准,不符合要求的将面临从罚款到开除不等的处罚。
眼下没有哪个州县会训练捕快,即便有县令异想天开,公人也不会配合。大家都是出来当差吃饭的,凭什么像猴子一样给太爷当马戏耍。可是范进的福利给的足,衙役这个差事能给全家人带来幸福,不少人都把这个差事看得很重,舍不得放弃。毕竟这年月找个一人当差全家管饭的差,可不是那么容易的。相比而言,跑步这种事,也没有那么难以接受。
更重要的是,检校役的设置,让大批公人都在范进手里有短处,如果不配合他工作,很可能被他给解决掉,只能硬着头皮参与。
除了跑步之外,第二个新闻,就是范进推出的口号:有困难,找捕快。这年月的捕快在群众心目中形象就是那么回事,当捕快与做强盗的区别,只在于是否有制服。
老百姓宁可通过自己的力量维护权益,也不愿意找捕快撑腰,就在于这帮人要么就是尽量推事和稀泥,找了跟没找一样。要么就是贪得无厌,找了他们可能损失更大。
现在范进在民间大力宣传,百姓生活问题,可以去找捕快解决,即使不在捕快工作范围内,捕快也应告诉百姓到哪里去找谁解决。比如最极端的例子,我渴了,我饿了这类毫无道理的困难,一般认为肯定不会得到答复,谁问了还可能挨打。
可是现在范进要求捕快不能打人,而是要告诉求助者哪有水井,哪有饭店,哪个码头正在用人,哪个酒楼会施舍给乞丐。同时向广大上元百姓承诺,捕快一不骂人,二不夺物,欢迎监督。如有违反者,一经报到县衙,核实无误后,便会施以杖刑惩戒。
其实大明朝有能力的知县是有的,其中也不乏有识之士明白整治衙役的重要性可是心里怎么想,跟实际能不能做成是两回事。大多数官员还是要受衙役控制,即使想做事,能否拿出一套成体系的方案,也在两可之间。像范进这样规范衙役行动,又训练他们专业技能的,放眼大明全境便只此一家。
这种操练最早吸引到的就是几位士绅,其中有两位是在浙江做过兵备的,私下里甚至放出话来,说这些衙役的操练,有了几分浙兵风采。这话里有几分真实,几分是看在张居正等人面子上的揄扬无从考究,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种管束很有效。
官府的权威与执行力密不可分,衙役掌握不住,县令说的话也就是那么回事,即使想做好也落不到实处。这些衙役现在被范进如此操练,证明其已经把县衙的基层捕役控制在手里,再想做什么事,这些衙役肯定都会服从命令。是以接下来范进贴出的布告,对于整个上元百姓以及缙绅来说,就都不能等闲视之。
所有民间借贷凡利过本者欠债人无须偿还,月息大于三分者欠债人无须偿还超出部分利息,债主索取欠债人房屋、牲畜、田土抵债时,必须有衙门公人在场。否则一律以抢夺论,依律严办。欠债人妻妾子女不得视为牲畜财产充抵债务,讨债中凡以武力伤人者,按律制裁……
这时候县衙门贴出的布告,属于县令这个地方主官自己的管理规定,有时就干脆是地区的下位法。只要不与大明律这种上位法有明显的抵触就是有效规定。出台的这一系列有关讨债规章,完全在范进的权力范围之内,没人能说他有何不当之处。
其实这些条文原本就是律法上的一部分,可是在实际执行中,谁也没把它当成过一回事。毕竟这事是需要衙役去落实,地方衙役什么德行大家心里有数,没人认为他们真能发挥作用,也就不怕官府。可是现在上元县的衙役显然与他处不同,那上元县贴出的布告效力也就大幅度上升,不管是放债还是欠债者,都意识到自己今后的生活恐怕要为这份布告所影响,将发生显著变化。
江宁这地方不比别处,放债的人里泼皮其实不多,大多是达官贵人家的总管或是商贾,整体上说是以体面人为主。一般情况下,官府不敢对他们的行为有所干涉。可是范进已经抓了放债大户杨家的两个催债仆人,证明其远比一般官员胆大敢干,其他放债人也不得不选择了暂时观望态度,观察着这位县令到底只是新官上任的一阵风,还是又一个海瑞海笔架。
时间一天天过去,杨世达老母的六十大寿终于到了日子。当范进参加杨家老夫人寿宴时,立刻就成了整个宴会的焦点,不少士绅主动上来拉关系套交情,乃至江宁县的一些缙绅也主动过来与范进寒暄。
县令虽然是百里侯,但是在江宁,地方官的权威终究有限。这些缙绅身上大多有着六七品的虚衔,也有些是致仕的朝臣,内中不乏三四品大员。致仕不是开革,其身份体统依旧保留,同样不是县令所能比。固然范进不是普通县令可比,但这些人也没必要敷衍他,能主动上来交谈,足见是给范进面子的。
范进应酬功夫无碍,两下里谈笑无碍,气氛很是融洽。杨宝财的情况范进已经了解过,他除了是一个巨商,也是一个文化爱好者。平日里结交文士搜罗字画,算是江宁城里比较有名的雅士。本人又很喜好社交,他老妻的寿宴于众人而言,其实更像是一个聚会由头。大家一起喝酒聊天,谈些诗文,做个文会。这年月的读书人乃至地方官,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么过来的。
县令的工作多,索性就把工作丢给吏员去办。县令自己只负责和缙绅搞好关系,既保证县里的工作不发生大问题,自己也不用活的太累。这是时下不少县令的为官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于县令而言,也没什么不利后果,往往能落个贤令名号。毕竟地方上的事他未必懂,这些缙绅控制着民意,只要他们支持县令,朝廷看到的,就全是这个人好的一面。
但范进显然不打算如此,而在江宁这个地方,也不存在缙绅和县令争权的可能。上面一群大衙门压着,大家都只是在努力应承,勉强维持局面,相比外省而言,这里的县令与缙绅倒是更容易抱团取暖组成个联盟。
杨宝财见了范进便拉着他去看自己新近收藏的几幅古画,根据范进的眼光来看,这几幅画无一例外全是假货。但是眼下这个时候,显然不方便说出来,只好虚应故事。正谈了一阵,杨世达从外面走进来,先是跟父亲那里闲谈几句,随后寻个由头,将范进请到了一边小书房里。
看着杨世达的样子,范进便知他有事要讲,问道:“杨世兄,有话说?”
“回老父母的话,学生确实有个下情回禀。这次您老高抬贵手,放了学生一遭,学生感激不尽……”
“这些客套话就不必说了。”范进摆摆手,“我不是放了你这一遭,只是觉得过去的事已经过去,旧事重提毫无意义。连海笔架在日都没能翻过来的案子,本官也不想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今后你自己好自为之,若是再有讨债致人死伤,或是掳人妻女之事,本官就很难做了。”
“学生省得,省得。”杨世达干笑几声,随后道:“老父母,学生还有个下情回禀。学生家里虽然有些薄产,但是人多使费也大,资金周转也不灵光。多赖城内各位缙绅帮衬,生意才能做得下去。不少大户人家乃至六部大员,都在小号里存了些银两,这样小号既有钱用,他们也有利息可拿。老父母这次这么帮衬着学生,学生不能不报答,因此自作主张在学生家的当铺里,给您立了个折子。”
说话间,杨世达将一个钱折子递到范进手上,范进打开看看,见这个户口里立的是五百两银子。他点点头,“五百两?这笔钱倒是不少,本官得回去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么多现银。”
“老父母说笑了。这是学生报答您老的,哪能真让老父母拿钱来存。本来这点钱拿不出手,只是小号去年到现在流年不利,上次送布遇寇之事,大老爷您是知道的。家里损失了好几个得力的掌柜伙计,经营上便一时有些困难,新来的人不得用,连亏了几笔生意。现在银根上有点紧张,等将来生意顺了,自当有更多的孝敬。请您老赏个字下来,咱们做个印戳也好提款用。”
范进笑了笑:“印戳的事不急,无功不受禄,我平白拿了你五百两银子,这不大好吧?”
“无妨,无妨的。就当是太爷送家母那幅画的润笔,这五百两都算是学生拣了大便宜。另外学生还有事要求老父母成全。”
“我成全?我能成全你什么?”
“是这样,自从老父母出了那告示之后,外面有些风言风语,于小号很不利。有些老交情受了蛊惑,要提走存在小号内的银两。这点钱财倒是小事,但是于小号的面子颇有伤损。老父母说是肯说一句,您也在小号存了钱,学生便感激不尽。”
范进微微一笑,心中明白:杨家表面上鲜花着锦,实际上已经到了外强中干的地步。其资金链一定处于个紧张的地步,全靠高利息吸收存款维持局面。一旦发生挤兑,很可能一夕崩塌。自己不但是上元县令,更有魏国公府这个朋友,私下里又有着张居正准女婿的江湖传说。只要自己肯在他这里存款,就等若是个活广告,其他人因为相信自己而对杨家有信心,也就不会急着提款,他们家就能继续支撑。
“杨世兄,你觉得范某的名字和面子,只值五百两?”
杨世达连忙道:“没……没这个意思。学生知道,这五百两实在是拿不出手,这样,学生手上还有几件古玩,请老父母鉴赏一二,若是您看着满意,就只管拿去玩赏,不必急着归还。”
“杨世兄,生意不是这么做的。”范进摇摇头,“你要我帮你,这没什么不可以的。我可以帮你做这个证,也不需要你送我什么东西,但前提是你要有充足的诚意。本官并不敌视商人,也愿意与商人做朋友。何况杨家是本县大户,本官接下来还想和杨家联手做生意,自然希望你们生意越来越兴隆。但是,你什么都不跟我说,只拿了个钱折子给我,你让我怎么跟你合作啊?难道本官只看五百两,就把名字给你随便用?”
“老父母,学生不是这个意思……”
“我知道你不是这个意思,否则本官早已经离开了,哪会跟你说这么多。我现在给你个机会,把你杨家的帐簿拿几本来,让本官看一下,证明你们确实有还款能力,过了眼前这关,将来能归还各家存银,本官就可以为你打这个掩护。你也可以选择不拿,大家都当什么都没发生过,这五百两……你自己收好吧。”
范进将钱折子推了回去,杨世达自然不会愚蠢到去接,而是想了一阵,朝范进道:“老父母且宽坐片刻,学生去去就回。”转身离开了书房。
过了约莫一盏茶的工夫,环佩叮当之声响起,房门开处,一个女子爽朗的笑声传进来。“大老爷啊,您可别跟我们家那口子一般见识。这寿宴里里外外他张罗着,都累糊涂了,说话言语不周,礼数欠缺,您可千万别生气。小妇人宋氏,前来给老父母赔礼道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