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小老师韩轼
“知道了。”
韩轼起身,很不耐烦的走出门,直接掠过牛明明。
和不耐烦相反,潘燕和潘小妹这两只小尾巴跟在后面,又蹦又跳。
瓦龙村小学,位于瓦龙村的山尾,和村委会相邻,嗯……说相邻还不太恰当,准确来说学校就是从村委会小楼房里分出去的一半。
其实吧,照实来说,也算不上什么小学,学生只有十七只,全部都是村里和邻村的熊孩子们。
最小的九岁,最大的十二岁,所以拢共也只有一个综合班。
至于老师,只有一个,就是刚才王蕾在交代任务之时有提到的谭老师。
谭建华,人如其名,在为华夏建设,尽着自己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力量,作为陕师大毕业的高材生,他毕业两年后就下乡来到瓦龙村教书,语数外体美音历政地一手抓。
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本书叫《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对儿童教育而言是神作的书籍,里面提到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老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课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谭建华就能够称得上完美的教师,在瓦龙村一呆就是五年时间,就住在学校,是把这里当做了自己家。
这五年里修修补补,然后背学生去镇上看病这些事情就不说了,光说他的工资,基本上都补贴到韩轼眼前这间学校里面去了。
“虽然现如今社会学校只为钱,老师变成了老板,学生变成了学徒,父母变成了ATM机,但也从来不缺少谭建华这种老师。”
虽然在韩轼眼前的瓦龙村小学无比破旧,矮矮的低洼房,操场就是一个大地坝,就连门口,挂着的木板,上书“瓦龙村小学”,也明显有缺口。
但一点,破烂不等于脏乱差,相反瓦龙村小学被打扫得很干净,所有东西都有条不紊的摆放着,真的只是硬件条件太差了。
“学生们已经在教室里等着了。”王蕾提醒道:“今天你要教的课是历史课。”
韩轼推门进入,潘燕和潘小妹从两侧也钻了进去,他看到了里面穿着虽然老土,但脸上却洋溢着笑容的学生们。
只有一个老师,肯定学生们不管年纪,都是在一个班里的,所以也有了综合班的由来。
黑板是那种最老久的,用黑油漆刷上一层的形式,一个跟潘燕家里差不多的木桌当老师放粉笔和教材这些东西的讲桌,二十张整整齐齐排列的课桌,墙上很有心的贴着一看就是孩子们画的想象力丰富的画,还真有个教室的样子。
“老师好。”
看见韩轼进来了,全部同学同时起身问好。
“嗯,坐下。”韩轼没有回好,只是叫他们坐下,旋即扭头道:“你们找个座位坐下。”
潘燕和潘小妹事实上一进教室就已经找到空位了,韩轼一发话,自然屁颠屁颠的就下去坐下了。
韩轼在翻教材,小学五年级的历史教材,这本书是谭老师的教材书,一翻开里面密密麻麻的都是注释,这种大小合在一起教的综合班,进度肯定是不同的,就像你总不能要求最小的八岁小姑娘掌握方程吧。
将一本书以及注解,韩轼用很快的速度在脑子里面过了一遍,最终在最末页,找到了谭老师的进度备注。
[王秋,自习画画,暂时不用教导历史课程]
[赵根,勉强才能跟上进度,所以要更通俗易懂的讲解一遍]
[冯佳佳,预习明天语文或者是数学、英语的功课,课堂上内容已经学过。]
[鲁鑫,学习能力很强,提前预习过课文,上课能够抽答效验。]
……
“导演这的没问题吧,怎么一直不说话。”编导问。
“没问题的,韩轼就算功课再差,也是高中生,教小学的内容肯定是没问题的,跟何况只是历史,有教材。”导演如此说。
又过了两分钟,韩轼依旧没说话,低头看着教材,他是能能一目十行,但那也是在字能看懂的情况下。
王蕾和牛明明很职业的拍摄着,捕捉镜头。
“导演这……”编导。
“我说了不要担心。”其实仔细看导演脸色也很焦急,毕竟今天这个任务提议是他一手策划的。
之前韩轼在学校各种“恶行”,所以就想借此机会,改变改变韩轼,但现在这个情况……
又过了两分钟,不仅是在窗外拍摄的节目组了,下面的十七个,算上潘燕和潘小妹十九人,等了好几分钟,这个新来小老师一直不说话。
以前谭老师可不是这样的,所以下面学生们,有点小骚动了,当然这时就显示出了,在瓦龙村小学的好处,即使有小骚动,但学生们还是处于对老师的尊重,依旧很好的克制。
“在节目中不是挺来者不拒的吗?为什么到关键时刻露怯了。”导演内心也是凌乱的,差不多就要风中凌乱了。
“你倒是说句话啊,不求有多好,就算是照着教科书念两句也好。”
节目组其他人的表情吧,是各种各样的,当然大多数都是觉得情理之中,让一个不良学生当老师,要是能行才怪了。
韩轼之所以不说话,不是像导演想的露怯,真的是在认真看着东西。
谭老师在背页写的字,只是写给自己看的,从没想过会给旁人看,所以字迹是相当潦草,韩轼连猜带蒙都很困难,更不要说什么一目十行了。
好不容易看完,才抬起了头,韩轼道:“那位是王秋同学。”
“到,小老师是我。”教室中响起一道脆生生的声音,是年纪最小九岁的小女孩,跟潘小妹相同。
“冯佳佳同学又是那一位。”韩轼接着问。
“老师是我。”站起来的是年纪最大十二岁的那一位。
紧接着韩轼又将一班的十七名同学全部叫起来了一遍,和背页上谭老师的备注对应。
韩轼整理完后,开始上课:“好,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明朝……”
ps:昨天更新晚了,今天早更新。
韩轼起身,很不耐烦的走出门,直接掠过牛明明。
和不耐烦相反,潘燕和潘小妹这两只小尾巴跟在后面,又蹦又跳。
瓦龙村小学,位于瓦龙村的山尾,和村委会相邻,嗯……说相邻还不太恰当,准确来说学校就是从村委会小楼房里分出去的一半。
其实吧,照实来说,也算不上什么小学,学生只有十七只,全部都是村里和邻村的熊孩子们。
最小的九岁,最大的十二岁,所以拢共也只有一个综合班。
至于老师,只有一个,就是刚才王蕾在交代任务之时有提到的谭老师。
谭建华,人如其名,在为华夏建设,尽着自己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力量,作为陕师大毕业的高材生,他毕业两年后就下乡来到瓦龙村教书,语数外体美音历政地一手抓。
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本书叫《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对儿童教育而言是神作的书籍,里面提到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老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课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谭建华就能够称得上完美的教师,在瓦龙村一呆就是五年时间,就住在学校,是把这里当做了自己家。
这五年里修修补补,然后背学生去镇上看病这些事情就不说了,光说他的工资,基本上都补贴到韩轼眼前这间学校里面去了。
“虽然现如今社会学校只为钱,老师变成了老板,学生变成了学徒,父母变成了ATM机,但也从来不缺少谭建华这种老师。”
虽然在韩轼眼前的瓦龙村小学无比破旧,矮矮的低洼房,操场就是一个大地坝,就连门口,挂着的木板,上书“瓦龙村小学”,也明显有缺口。
但一点,破烂不等于脏乱差,相反瓦龙村小学被打扫得很干净,所有东西都有条不紊的摆放着,真的只是硬件条件太差了。
“学生们已经在教室里等着了。”王蕾提醒道:“今天你要教的课是历史课。”
韩轼推门进入,潘燕和潘小妹从两侧也钻了进去,他看到了里面穿着虽然老土,但脸上却洋溢着笑容的学生们。
只有一个老师,肯定学生们不管年纪,都是在一个班里的,所以也有了综合班的由来。
黑板是那种最老久的,用黑油漆刷上一层的形式,一个跟潘燕家里差不多的木桌当老师放粉笔和教材这些东西的讲桌,二十张整整齐齐排列的课桌,墙上很有心的贴着一看就是孩子们画的想象力丰富的画,还真有个教室的样子。
“老师好。”
看见韩轼进来了,全部同学同时起身问好。
“嗯,坐下。”韩轼没有回好,只是叫他们坐下,旋即扭头道:“你们找个座位坐下。”
潘燕和潘小妹事实上一进教室就已经找到空位了,韩轼一发话,自然屁颠屁颠的就下去坐下了。
韩轼在翻教材,小学五年级的历史教材,这本书是谭老师的教材书,一翻开里面密密麻麻的都是注释,这种大小合在一起教的综合班,进度肯定是不同的,就像你总不能要求最小的八岁小姑娘掌握方程吧。
将一本书以及注解,韩轼用很快的速度在脑子里面过了一遍,最终在最末页,找到了谭老师的进度备注。
[王秋,自习画画,暂时不用教导历史课程]
[赵根,勉强才能跟上进度,所以要更通俗易懂的讲解一遍]
[冯佳佳,预习明天语文或者是数学、英语的功课,课堂上内容已经学过。]
[鲁鑫,学习能力很强,提前预习过课文,上课能够抽答效验。]
……
“导演这的没问题吧,怎么一直不说话。”编导问。
“没问题的,韩轼就算功课再差,也是高中生,教小学的内容肯定是没问题的,跟何况只是历史,有教材。”导演如此说。
又过了两分钟,韩轼依旧没说话,低头看着教材,他是能能一目十行,但那也是在字能看懂的情况下。
王蕾和牛明明很职业的拍摄着,捕捉镜头。
“导演这……”编导。
“我说了不要担心。”其实仔细看导演脸色也很焦急,毕竟今天这个任务提议是他一手策划的。
之前韩轼在学校各种“恶行”,所以就想借此机会,改变改变韩轼,但现在这个情况……
又过了两分钟,不仅是在窗外拍摄的节目组了,下面的十七个,算上潘燕和潘小妹十九人,等了好几分钟,这个新来小老师一直不说话。
以前谭老师可不是这样的,所以下面学生们,有点小骚动了,当然这时就显示出了,在瓦龙村小学的好处,即使有小骚动,但学生们还是处于对老师的尊重,依旧很好的克制。
“在节目中不是挺来者不拒的吗?为什么到关键时刻露怯了。”导演内心也是凌乱的,差不多就要风中凌乱了。
“你倒是说句话啊,不求有多好,就算是照着教科书念两句也好。”
节目组其他人的表情吧,是各种各样的,当然大多数都是觉得情理之中,让一个不良学生当老师,要是能行才怪了。
韩轼之所以不说话,不是像导演想的露怯,真的是在认真看着东西。
谭老师在背页写的字,只是写给自己看的,从没想过会给旁人看,所以字迹是相当潦草,韩轼连猜带蒙都很困难,更不要说什么一目十行了。
好不容易看完,才抬起了头,韩轼道:“那位是王秋同学。”
“到,小老师是我。”教室中响起一道脆生生的声音,是年纪最小九岁的小女孩,跟潘小妹相同。
“冯佳佳同学又是那一位。”韩轼接着问。
“老师是我。”站起来的是年纪最大十二岁的那一位。
紧接着韩轼又将一班的十七名同学全部叫起来了一遍,和背页上谭老师的备注对应。
韩轼整理完后,开始上课:“好,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明朝……”
ps:昨天更新晚了,今天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