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不要扯远了,说回日记。”李泽文轻轻松松把话题扯了回来。
蒋园从善如流地竖起一根手指:“我们可以试着推测一下。虽然我刚刚说男人有小金库的情况很多,但潘昱民的这种情况也很少见。他的做法有几个特点,第一,潘昱民在转移财产这件事上的做法非常高明,工作的正常收入给老婆,不为人知的外快则存到母亲的账户上;第二,他转移财产的时间很长,他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建筑设计是一个十分专业的行业,外人只能看到他在画图,根本不知道他在给谁给画,也不知道他在画什么,所以他转移财产的时间竟然长达十几年;第三,至少大部分男人不会在被老婆发现小金库后还拒不承认,哪怕家庭破裂,也不肯交代钱的去向。”
郗羽问:“那你还是见过类似的情况吗?”
“见过几例,”蒋园露出十分微妙的笑容,“两例是养情人,两例是养私生子的,还有一例最奇特,老公转移财产是因为要做好事,他一直在资助几个贫困儿童读书,但老婆太抠门,觉得有这个钱还不如改善自己的生活,逼得老公偷偷开了个账户。”
“我想以潘昱民的情况,肯定不是最后这一类。”郗羽说。
“当然,如果真是他是做慈善,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告诉别人——就算会引发一些家庭矛盾,最后多半也能得到宽容。”
那么,剩下的可能性就不多了。郗羽盯着那沓日记,道:“所以潘越的妈妈怀疑丈夫在外有个‘小三’……”
蒋园道:“全职太太对老公的疑心一般来说是比较靠谱的——因为她们全部心神都扑在老公身上,所以我倾向认为潘昱民的确有出轨。”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潘昱民出轨的对象,”郗羽试探着问,“蒋园姐,你能查出潘昱民那个账户的去向吗?”
“很难,几乎不可能,”蒋园斩钉截铁道,“潘越的舅舅当年都没查出来钱的去向,要知道,潘越的舅舅还是实权部门的公务员。十四年后的现在再去查他的某个账户?几乎是比彗星撞地球还要难以发生的小概率事件。”
郗羽也知道可能性不大。她经历过亲人的生老病死,母亲去世后,她和姐姐两个人处理了母亲的身后事,知道一个人去世后后,身份资料、银行的账户会被销户。潘越的奶奶去世十四年整,要找到这个账户的资金转移信息?这难度绝对是噩梦级的。
“看来想查出来是不可能的了。”
“未必有你们想的那么难,”李泽文道,“你们忽略了这份日记里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
“我忽略了什么?”蒋园不服气地问,“这日记里可完全没写‘爸爸的小三是谁’的内容啊。”
郗羽没有像蒋园那样开口质疑,她习惯了李泽文的无所不能。
果然下一瞬,李泽文长身而起,从书桌上取了那本厚厚的校志回来,翻到其中某两页,再将校志推给了蒋园。
“仔细看看这两页,有熟悉的名字吗?”
这还是蒋园第一次看到这一大本校志,当然她已经习惯了李泽文的搜集信息能力,当即把目光投向纸上的文字。李泽文圈出来的片段是三十多年前南都二中某一届初中学生名册。以她的眼力,很快就看到了“潘昱民”三个字。
然而除此外,她很快发现其他一个比较眼熟的名字。
“的确,我有一个我熟悉的名字!”蒋园发出了惊讶的轻呼声。她指着书页上的某个名字,“柳心艺,初八一级二班,和潘昱民同班。程茵的母亲也叫这个名字,一字不差。”
郗羽“啊”的一声叫出来:“是吗?!”
直到此时,过了十四年后,她才知道这个貌美如花到曾经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同学母亲”的真名实姓。这种情况也是难免,对那时候的郗羽来说,好友和好友的母亲是两种生物——只需要知道长着这样一张脸的人是好友的母亲即可,其他的信息不用在意。
和两位女士的激动不然,李泽文却很淡定,拿起茶几上的记号笔在“柳心艺”这三个字上圈了起来。
郗羽盯着这么大一本校志的书页,再一次感慨李泽文当时要了一本校志这个举动的英明,冷静下来后不得不考虑另外一种可能:“会不会是重名?”
“柳心艺这个名字可不太常见王伟张鹏这样烂大街的名字,何况几十年前人们取名是没太大想象力的,”蒋园发现新大陆似的,眼中精光迸射,“而且年龄也对得上,百分百这个‘柳心艺’就是程茵的母亲。潘昱民和柳心艺同龄,两人念同一所中学,是同班同学,潘越和程茵同龄,念同一所中学。有意思,真有意思。”
确实太巧了,不让人疑心都不可能。
内心的震撼过去之后,郗羽不懂就问:“教授,你怎么想到程茵的母亲曾经也在二中读过书?”
“根据你的说法,程茵并不适合在南都二中这样的学校读书,这所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经济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李泽文说着,把目光从校志上抬起来落到郗羽身上,“然而程茵的母亲就是要把女儿送到南都二中上中学,我想这其中一定有原因。除开‘追寻更好的教育’这样的理由,我相信她对南都二中一定有一些执念。”
“全中国80%的父母都期待着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愿望,柳心艺看来就是其中之一,”蒋园经验丰富地说,“要说南都的好中学也不止二中这一所,一中八中外语校这几所也是全省名校,且对程茵这样有文艺天赋的学生更友好一些。”
对蒋园的话,郗羽简直不能再赞同了,她飞快地点头:“是的,就算我姐姐最后也没选择在二中读书。”
“潘越在日记里说,他父亲也毕业于南都二中,在这所学校读过了美好的中学时间,因此希望儿子也到自己的母校念书;同理,柳心艺对自己的女儿很可能也有类似的期待,”李泽文坦然道,“不过这种可能性不算特别,我没有抱百分之百的期望。”
“不是百分之百的可能性,但依然引导我们找到了方向——你的直觉还是这么好用。凭着一点微妙的不和谐就能找到案件的线索,这么多年也没错过几次,”蒋园感慨着小声嘀咕,“虽然我每次都觉得我要超过你了,但和你比起来还是差了点什么……”
郗羽默默拍了拍蒋园的肩膀,心有戚戚。
这个信息的获取是如此的出其不意,也十分重要。如果说之前的重重谜题对郗羽来说犹如开场前的舞台剧一样,此时她有那么一种感觉,舞台的幕布已经被掀起了一个角落。
“好在我们现在有了方向。虽然除了这本校志,我们目前没证据能证明潘昱民和柳心艺有比‘老同学’更深入的关系。”
“未必,”李泽文又翻开了日记中的某一页:“潘越日记里提到,4月30号开完家长会后,你妈妈和潘越的父亲聊了两句,这个细节你还记得吗?”
郗羽绞尽脑汁想了想,觉得有些汗颜:“教授,我没什么印象了。我记得家长会结束后,走廊里全都是家长,还有学生老师,我妈妈和许多人打了招呼,我不知道这些打招呼的人里有潘越的父亲。”
她对当年的事情真没什么印象了,人类对自己不关心的事情是很难保有长期的记忆力的。初中生的家长论起守秩序来,比他们的孩子可能好点但也有限,开完家长会后,走廊里繁忙的很,大多数家长都想和老师“聊一聊”,孩子的学习和习惯都是很好的话题——南都二中的学生家长至少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是看重的——在老师分身乏术的情况下,家长们还会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互相攀谈,聊着自己有兴趣的话题,而郗羽的母亲宁女士因为有一个优秀的女儿,她因为在家长会上的发言成为了其他家长关注的对象,家长会结束后,许多家长都试图和她聊上几句,看看人家是怎么教育女儿的。
李泽文从日记里抽出家长会的那部分内容,示意郗羽看日记上的文字:“注意这里。潘昱民和你母亲打了招呼,潘越兴奋地把这件事记在日记里,但这份日记里没有提到潘昱民和程茵的母亲打招呼。从常理判断,潘昱民能有机会和你妈妈打招呼,也应该有机会和程茵的母亲打招呼——根据你的说法,程茵的母亲非常显眼?”
“是的,非常非常显眼,她真的相当漂亮,闪闪发光的那种,走在人群中一定是最显眼的哪一个。”郗羽再一次肯定此事。
“潘昱民和你妈妈打了招呼,那没理由看不到自己的初中同学,然而他却没有跟程茵的母亲寒暄,至少从潘越日记的行文来看,他们没有交流。”李泽文道。
“如果两个人真的是纯粹的初中同学,事无不可对人言,那没有理由不和对方打招呼,”蒋园果断道,“虽然我能想到若干种‘曾经的初中同学现在装不认识的’解释,然而最通俗的一种解释是,避嫌。这两人私下估计有往来,为了不让人发现,因此没选择在人多的地方相认。”
郗羽盯着面前厚厚一叠日记,半晌后抬起投着看面前的李大教授和蒋园这两位分析专家,缓缓问:“所以,教授,园姐,你们觉得潘昱民转账的对象,是程茵的妈妈?”
蒋园断言道:“八九不离十。说句不好听的,没准程茵就是潘昱民的女儿。”
“……这个……太夸张了吧,我很怀疑。”郗羽连连摇头,她觉得蒋园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也许潘昱民也和程茵的母亲打了招呼,但潘越没注意到这点。潘越的日记毕竟是有选择性的。”
李泽文问她:“《哈利·波特和混血王子》又怎么解释?”
郗羽“啊”了一声,连忙在潘越的日记里翻找,终于找到了那段日记。
“潘越日记里说,你正在看英文版的哈利·波特,还是混血王子那一本,他还说‘这本书在我的书包里呢,看来一班也有人买了英文版’,你觉得是巧合?”
郗羽弱弱的解释:“两个班同时出现了一本英文版的哈利·波特的概率也是有的。”
蒋园同情地拍了拍她的肩膀:“潘昱民出差回来了两套哈利·波特,送了一套给婚生子潘越,另一套给私生女程茵。这个可能性是不是会更大一些?”
“……”
郗羽不知道用什么表情面对这件事。根据孟冬的说法,程茵喜欢潘越,就算不喜欢对他也很有好感。这算什么啊?!天下有情人终成兄妹吗?
她的表情实在纠结,李泽文也不打算进一步冲击她的世界观,转而问程茵:“你对程茵的背景调查进行了多少了?”
“有些进展,但不算太大。她是公众人物,大部分信息都广为人知,要进一步深挖她的生活细节,需要时间。”蒋园说。
“把调查重点转到她的母亲身上。”
“我已经这么做了,”蒋园道,“我正在等线人的信息,晚一点应该有消息了。”
李泽文颔首,算是认可了她的解释。他思索了一会,问郗羽:“说起来,你母亲当年在哪家报社工作?”
“在晨报。”
“哪个版块的新闻?”
“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方面的,我记得是这样的。”郗羽说。
李泽文去卧室取出了自己的笔电,放在膝盖上翻开开机。
“你母亲的全名?”
“……宁辞修。辞海的辞,修饰的修。”
蒋园赞许道:“真是个好名字。”
郗羽也觉得挺自豪的:“妈妈的名字是我外公取的,我外公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
她一边说,一边观察李泽文的举动。自家的这位教授熟练地敲开了几个期刊报纸的数据库,又在搜索栏键入了母亲的名字,开始检索。
“教授,这是……”
李泽文说:“潘越日记里提到过,你母亲采访过他的父亲——既然采访过,那应该有新闻稿。”
“你想看我妈妈写的新闻稿?这些稿子很八股文的,会有用吗?”郗羽表示严重的怀疑。
郗羽知道母亲的工作情况。作为国内的地方性大报的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可读性其实不太高,甚至很枯燥,基本上和古代人写八股文差不多,无非问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按照一些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把访谈内容填进去。这些新闻报道当然不会言之无物,但特别官方,想从中获取什么有用的私人信息,郗羽认为这概率小得忽略不计。
“信息是否有用暂且不论,但我担心搜不到,”作为一个常常使用报纸资源的人,蒋园这个内行人说,“毕竟过了十几年了。”
说话间,电脑中的几个搜索页面都弹出了搜索的条目——不算多,共有三十多条新闻稿,其中最早的那一篇的发表于十三年前,完全没有十四年前的搜索记录。
蒋园凑过来看了一眼,一脸意料中事道:“我估计也是。虽然现在很多老报纸都在电子化,比如某些报社的数据库连七八十年前的新闻稿都有,但那通常是一些国家级大报刊才有的待遇,因为有史料价值,所以政府才会投入资金将老旧报刊电子化;但地方性的报纸就没这个待遇了,差不多是十来年前才开始逐渐电子化,在此之前的旧报纸压根就没电子版这种东西。”
“看来要去图书馆一趟,”李泽文略略思索,他十多年不在国内,对一些细节并不确定,”我记得省图一般都有老旧报刊吧?”
“肯定有。“蒋园这么回答,手上的动作一点也不慢,已经敲开了本省图书馆的官网,“……哦,就在省图三楼有一个过期报刊库,有收藏建国以来的老旧报刊。”
于是明天的行程就这么敲定了——另外李泽文还交给郗羽一个任务,让她回去联系她姐夫,问问他的大队长徐云江警官明天是否有时间抽几分钟可李泽文见个面。
“时间不用太长,只需要他抽一点时间,实在不行的话,哪怕十分钟就可以。”
“好,我知道了。”
窗外夜色已经慢慢笼罩住了城市,一盏盏路灯亮起,郗羽想到今天的任务list列表已经做完,于是告辞离开宾馆打车回家。她已经若干天没有在家吃晚饭了,这个假期过得像朝九晚六的上班族引发了父亲的不满,必须要赶回去吃晚饭了。
蒋园从善如流地竖起一根手指:“我们可以试着推测一下。虽然我刚刚说男人有小金库的情况很多,但潘昱民的这种情况也很少见。他的做法有几个特点,第一,潘昱民在转移财产这件事上的做法非常高明,工作的正常收入给老婆,不为人知的外快则存到母亲的账户上;第二,他转移财产的时间很长,他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建筑设计是一个十分专业的行业,外人只能看到他在画图,根本不知道他在给谁给画,也不知道他在画什么,所以他转移财产的时间竟然长达十几年;第三,至少大部分男人不会在被老婆发现小金库后还拒不承认,哪怕家庭破裂,也不肯交代钱的去向。”
郗羽问:“那你还是见过类似的情况吗?”
“见过几例,”蒋园露出十分微妙的笑容,“两例是养情人,两例是养私生子的,还有一例最奇特,老公转移财产是因为要做好事,他一直在资助几个贫困儿童读书,但老婆太抠门,觉得有这个钱还不如改善自己的生活,逼得老公偷偷开了个账户。”
“我想以潘昱民的情况,肯定不是最后这一类。”郗羽说。
“当然,如果真是他是做慈善,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告诉别人——就算会引发一些家庭矛盾,最后多半也能得到宽容。”
那么,剩下的可能性就不多了。郗羽盯着那沓日记,道:“所以潘越的妈妈怀疑丈夫在外有个‘小三’……”
蒋园道:“全职太太对老公的疑心一般来说是比较靠谱的——因为她们全部心神都扑在老公身上,所以我倾向认为潘昱民的确有出轨。”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潘昱民出轨的对象,”郗羽试探着问,“蒋园姐,你能查出潘昱民那个账户的去向吗?”
“很难,几乎不可能,”蒋园斩钉截铁道,“潘越的舅舅当年都没查出来钱的去向,要知道,潘越的舅舅还是实权部门的公务员。十四年后的现在再去查他的某个账户?几乎是比彗星撞地球还要难以发生的小概率事件。”
郗羽也知道可能性不大。她经历过亲人的生老病死,母亲去世后,她和姐姐两个人处理了母亲的身后事,知道一个人去世后后,身份资料、银行的账户会被销户。潘越的奶奶去世十四年整,要找到这个账户的资金转移信息?这难度绝对是噩梦级的。
“看来想查出来是不可能的了。”
“未必有你们想的那么难,”李泽文道,“你们忽略了这份日记里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
“我忽略了什么?”蒋园不服气地问,“这日记里可完全没写‘爸爸的小三是谁’的内容啊。”
郗羽没有像蒋园那样开口质疑,她习惯了李泽文的无所不能。
果然下一瞬,李泽文长身而起,从书桌上取了那本厚厚的校志回来,翻到其中某两页,再将校志推给了蒋园。
“仔细看看这两页,有熟悉的名字吗?”
这还是蒋园第一次看到这一大本校志,当然她已经习惯了李泽文的搜集信息能力,当即把目光投向纸上的文字。李泽文圈出来的片段是三十多年前南都二中某一届初中学生名册。以她的眼力,很快就看到了“潘昱民”三个字。
然而除此外,她很快发现其他一个比较眼熟的名字。
“的确,我有一个我熟悉的名字!”蒋园发出了惊讶的轻呼声。她指着书页上的某个名字,“柳心艺,初八一级二班,和潘昱民同班。程茵的母亲也叫这个名字,一字不差。”
郗羽“啊”的一声叫出来:“是吗?!”
直到此时,过了十四年后,她才知道这个貌美如花到曾经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同学母亲”的真名实姓。这种情况也是难免,对那时候的郗羽来说,好友和好友的母亲是两种生物——只需要知道长着这样一张脸的人是好友的母亲即可,其他的信息不用在意。
和两位女士的激动不然,李泽文却很淡定,拿起茶几上的记号笔在“柳心艺”这三个字上圈了起来。
郗羽盯着这么大一本校志的书页,再一次感慨李泽文当时要了一本校志这个举动的英明,冷静下来后不得不考虑另外一种可能:“会不会是重名?”
“柳心艺这个名字可不太常见王伟张鹏这样烂大街的名字,何况几十年前人们取名是没太大想象力的,”蒋园发现新大陆似的,眼中精光迸射,“而且年龄也对得上,百分百这个‘柳心艺’就是程茵的母亲。潘昱民和柳心艺同龄,两人念同一所中学,是同班同学,潘越和程茵同龄,念同一所中学。有意思,真有意思。”
确实太巧了,不让人疑心都不可能。
内心的震撼过去之后,郗羽不懂就问:“教授,你怎么想到程茵的母亲曾经也在二中读过书?”
“根据你的说法,程茵并不适合在南都二中这样的学校读书,这所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经济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李泽文说着,把目光从校志上抬起来落到郗羽身上,“然而程茵的母亲就是要把女儿送到南都二中上中学,我想这其中一定有原因。除开‘追寻更好的教育’这样的理由,我相信她对南都二中一定有一些执念。”
“全中国80%的父母都期待着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愿望,柳心艺看来就是其中之一,”蒋园经验丰富地说,“要说南都的好中学也不止二中这一所,一中八中外语校这几所也是全省名校,且对程茵这样有文艺天赋的学生更友好一些。”
对蒋园的话,郗羽简直不能再赞同了,她飞快地点头:“是的,就算我姐姐最后也没选择在二中读书。”
“潘越在日记里说,他父亲也毕业于南都二中,在这所学校读过了美好的中学时间,因此希望儿子也到自己的母校念书;同理,柳心艺对自己的女儿很可能也有类似的期待,”李泽文坦然道,“不过这种可能性不算特别,我没有抱百分之百的期望。”
“不是百分之百的可能性,但依然引导我们找到了方向——你的直觉还是这么好用。凭着一点微妙的不和谐就能找到案件的线索,这么多年也没错过几次,”蒋园感慨着小声嘀咕,“虽然我每次都觉得我要超过你了,但和你比起来还是差了点什么……”
郗羽默默拍了拍蒋园的肩膀,心有戚戚。
这个信息的获取是如此的出其不意,也十分重要。如果说之前的重重谜题对郗羽来说犹如开场前的舞台剧一样,此时她有那么一种感觉,舞台的幕布已经被掀起了一个角落。
“好在我们现在有了方向。虽然除了这本校志,我们目前没证据能证明潘昱民和柳心艺有比‘老同学’更深入的关系。”
“未必,”李泽文又翻开了日记中的某一页:“潘越日记里提到,4月30号开完家长会后,你妈妈和潘越的父亲聊了两句,这个细节你还记得吗?”
郗羽绞尽脑汁想了想,觉得有些汗颜:“教授,我没什么印象了。我记得家长会结束后,走廊里全都是家长,还有学生老师,我妈妈和许多人打了招呼,我不知道这些打招呼的人里有潘越的父亲。”
她对当年的事情真没什么印象了,人类对自己不关心的事情是很难保有长期的记忆力的。初中生的家长论起守秩序来,比他们的孩子可能好点但也有限,开完家长会后,走廊里繁忙的很,大多数家长都想和老师“聊一聊”,孩子的学习和习惯都是很好的话题——南都二中的学生家长至少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是看重的——在老师分身乏术的情况下,家长们还会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互相攀谈,聊着自己有兴趣的话题,而郗羽的母亲宁女士因为有一个优秀的女儿,她因为在家长会上的发言成为了其他家长关注的对象,家长会结束后,许多家长都试图和她聊上几句,看看人家是怎么教育女儿的。
李泽文从日记里抽出家长会的那部分内容,示意郗羽看日记上的文字:“注意这里。潘昱民和你母亲打了招呼,潘越兴奋地把这件事记在日记里,但这份日记里没有提到潘昱民和程茵的母亲打招呼。从常理判断,潘昱民能有机会和你妈妈打招呼,也应该有机会和程茵的母亲打招呼——根据你的说法,程茵的母亲非常显眼?”
“是的,非常非常显眼,她真的相当漂亮,闪闪发光的那种,走在人群中一定是最显眼的哪一个。”郗羽再一次肯定此事。
“潘昱民和你妈妈打了招呼,那没理由看不到自己的初中同学,然而他却没有跟程茵的母亲寒暄,至少从潘越日记的行文来看,他们没有交流。”李泽文道。
“如果两个人真的是纯粹的初中同学,事无不可对人言,那没有理由不和对方打招呼,”蒋园果断道,“虽然我能想到若干种‘曾经的初中同学现在装不认识的’解释,然而最通俗的一种解释是,避嫌。这两人私下估计有往来,为了不让人发现,因此没选择在人多的地方相认。”
郗羽盯着面前厚厚一叠日记,半晌后抬起投着看面前的李大教授和蒋园这两位分析专家,缓缓问:“所以,教授,园姐,你们觉得潘昱民转账的对象,是程茵的妈妈?”
蒋园断言道:“八九不离十。说句不好听的,没准程茵就是潘昱民的女儿。”
“……这个……太夸张了吧,我很怀疑。”郗羽连连摇头,她觉得蒋园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也许潘昱民也和程茵的母亲打了招呼,但潘越没注意到这点。潘越的日记毕竟是有选择性的。”
李泽文问她:“《哈利·波特和混血王子》又怎么解释?”
郗羽“啊”了一声,连忙在潘越的日记里翻找,终于找到了那段日记。
“潘越日记里说,你正在看英文版的哈利·波特,还是混血王子那一本,他还说‘这本书在我的书包里呢,看来一班也有人买了英文版’,你觉得是巧合?”
郗羽弱弱的解释:“两个班同时出现了一本英文版的哈利·波特的概率也是有的。”
蒋园同情地拍了拍她的肩膀:“潘昱民出差回来了两套哈利·波特,送了一套给婚生子潘越,另一套给私生女程茵。这个可能性是不是会更大一些?”
“……”
郗羽不知道用什么表情面对这件事。根据孟冬的说法,程茵喜欢潘越,就算不喜欢对他也很有好感。这算什么啊?!天下有情人终成兄妹吗?
她的表情实在纠结,李泽文也不打算进一步冲击她的世界观,转而问程茵:“你对程茵的背景调查进行了多少了?”
“有些进展,但不算太大。她是公众人物,大部分信息都广为人知,要进一步深挖她的生活细节,需要时间。”蒋园说。
“把调查重点转到她的母亲身上。”
“我已经这么做了,”蒋园道,“我正在等线人的信息,晚一点应该有消息了。”
李泽文颔首,算是认可了她的解释。他思索了一会,问郗羽:“说起来,你母亲当年在哪家报社工作?”
“在晨报。”
“哪个版块的新闻?”
“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方面的,我记得是这样的。”郗羽说。
李泽文去卧室取出了自己的笔电,放在膝盖上翻开开机。
“你母亲的全名?”
“……宁辞修。辞海的辞,修饰的修。”
蒋园赞许道:“真是个好名字。”
郗羽也觉得挺自豪的:“妈妈的名字是我外公取的,我外公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
她一边说,一边观察李泽文的举动。自家的这位教授熟练地敲开了几个期刊报纸的数据库,又在搜索栏键入了母亲的名字,开始检索。
“教授,这是……”
李泽文说:“潘越日记里提到过,你母亲采访过他的父亲——既然采访过,那应该有新闻稿。”
“你想看我妈妈写的新闻稿?这些稿子很八股文的,会有用吗?”郗羽表示严重的怀疑。
郗羽知道母亲的工作情况。作为国内的地方性大报的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可读性其实不太高,甚至很枯燥,基本上和古代人写八股文差不多,无非问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按照一些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把访谈内容填进去。这些新闻报道当然不会言之无物,但特别官方,想从中获取什么有用的私人信息,郗羽认为这概率小得忽略不计。
“信息是否有用暂且不论,但我担心搜不到,”作为一个常常使用报纸资源的人,蒋园这个内行人说,“毕竟过了十几年了。”
说话间,电脑中的几个搜索页面都弹出了搜索的条目——不算多,共有三十多条新闻稿,其中最早的那一篇的发表于十三年前,完全没有十四年前的搜索记录。
蒋园凑过来看了一眼,一脸意料中事道:“我估计也是。虽然现在很多老报纸都在电子化,比如某些报社的数据库连七八十年前的新闻稿都有,但那通常是一些国家级大报刊才有的待遇,因为有史料价值,所以政府才会投入资金将老旧报刊电子化;但地方性的报纸就没这个待遇了,差不多是十来年前才开始逐渐电子化,在此之前的旧报纸压根就没电子版这种东西。”
“看来要去图书馆一趟,”李泽文略略思索,他十多年不在国内,对一些细节并不确定,”我记得省图一般都有老旧报刊吧?”
“肯定有。“蒋园这么回答,手上的动作一点也不慢,已经敲开了本省图书馆的官网,“……哦,就在省图三楼有一个过期报刊库,有收藏建国以来的老旧报刊。”
于是明天的行程就这么敲定了——另外李泽文还交给郗羽一个任务,让她回去联系她姐夫,问问他的大队长徐云江警官明天是否有时间抽几分钟可李泽文见个面。
“时间不用太长,只需要他抽一点时间,实在不行的话,哪怕十分钟就可以。”
“好,我知道了。”
窗外夜色已经慢慢笼罩住了城市,一盏盏路灯亮起,郗羽想到今天的任务list列表已经做完,于是告辞离开宾馆打车回家。她已经若干天没有在家吃晚饭了,这个假期过得像朝九晚六的上班族引发了父亲的不满,必须要赶回去吃晚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