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这个比赛吗?”李泽文点了点校志上和潘越有关的条目,“潘越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
郗羽当即回答:“记得。学校有宣传。”
“记得这么清楚?”
“除了学校的宣传外,周老师还在作文课上对我们仔细讲了这篇作文,这也是他第一次在作文课上讲我们同龄人的作文,所以我印象深刻。在这次获奖之前,我对潘越没有很深刻的印象,只大概知道他作文写得不错,常常在期刊报纸上发表文章。因为我爸妈的工作关系,我一直觉得发表文章没什么难度。但这次征文是现场写作,写作时间仅有两个小时,潘越写得比很多高年级学生还要好,这就是真的靠实力了。我觉得如果我在现场,很可能一个字都憋不出来。”
“周老师第一次在作文课上讲同龄人的作文?正常而言,很多老师都会把自己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拿来当范文。”
这位李教授会提出这个可能性真是一点都不奇怪。郗羽想,他也干过类似的事情——他时不时的,也会让Paper写得最好的那个学生讲解自己的写作思路。
“周老师一般不会这么做,他的确让我们跟潘越学习,但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的把他的作文当作范文讲解。他一般只给我们给我们讲解名家的作品。”
“他给你们讲什么名家、什么作品?”
“他说从名著营养丰富,从里面学东西会比较快,”郗羽想了想,“比如老舍、海明威、普希金、狄更斯、拜伦之类的。”
李泽文道:“比较典型的文学青年的阅读取向。”
郗羽说:“周老师是中文系毕业的,看这些名著很正常。”
李泽文转开话题:“那潘越的作文里写了什么?还记得吗?”
郗羽说:“记得。大概是说‘我’生活在三十年代,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梦想是读书。‘我’运气很好成功圆梦步入学校,但日本人的炮弹炸死炸伤了好多人,我的梦想也破灭了,于是我扛起了枪走上战场——文章最后揭示这个‘我’就是潘越的外公。”
李泽文读过不少潘越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但没有看过这篇获奖作文——可见再好的数据库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搜集信息的渠道永远不能只依靠电脑。
李泽文随口道:“结构精巧,也很投巧。”
“‘投巧’,什么意思?”
“我认为可能是真事,所以他比别人占了先机。”
“确实有这个可能……”和这次得奖相关的许多细节都已经被郗羽淡忘,但文章给他的感觉还在,“但他胜过许多高年级学生得奖,肯定不是因为题材投巧,原因确实是因为文字本身出色。我记得这篇作文的文字很有张力,让人身临其境。”
李泽文道:“我说的投巧是形式上的取巧,征文比赛必须要在形式上表现出色才能博得最初的关注,但最后拿到大奖,则必须要靠文字取胜。潘越对文字的掌控力非常强,以他这个年龄来说极为难得。”
李泽文说着,看了郗羽一眼。
在这么多年后,估计她早就不记得自己当年写了什么作文,却依然能记得潘越的大作,这就是好文章的感染力——哪怕这个人已经不在世上,他的文章依然可以感染世人。
“在他出事前的四月二十六日,学校进行了期中考试,潘越期中考试成绩如何?”李泽文浏览着校志,问她。
“……这我就不知道了……”郗羽想了想,“他的成绩还不错,中考成绩差不到哪里去。”
她和潘越毕竟不是一个班的,平时来往极少,而且十几年前初中生们还是比较讲究男女大防的,她对潘越的日常生活了解极少。
李泽文也没指望她能记住那多细节,“嗯”了一声,手指指向了书页中的某一行:“南都二中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元旦晚会,你在二中的那一年的元旦晚会上,你们班的舞蹈获得全校二等奖。”
“是啊……这点事我也记得。”
语气如此肯定,李泽文又抬眼看了郗羽一眼:“你有参加舞蹈比赛?”
郗羽“呃”了一声:“有的……”
这件事在李泽文意料之中。她所在的班级全班人数五十二人,女生不过半数,凭郗羽的身高和长相,不选她参加舞蹈队根本说不过去。
“二等奖应该是个不错的成绩?全校这么多班级,获得一等奖仅有三个班。”
“成绩确实很不错……大概是因为我们练习很刻苦吧。每天中午也要练,晚上放学了还要练,周末还要抽半天时间来练习。”
“给你们编舞的是谁?”
“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她要求比较严格。”
“你们跳的什么舞?”
“我也说不好,民族舞?就是穿着古装,撑着一把伞跳的那种。”
“这个小舞蹈队有几个人?程茵有没有加入舞蹈队?”
“我们一共有五名女生,程茵当然有参加。她舞跳得特别好,比我这种凑数的强很多。我差不多也是那时候才和她有点熟悉了,之前几乎和她没怎么说过话。”
“谁给你们编的舞?”
“我们的音乐老师。”
“她应该也是你们年级的音乐老师?如果她指点你们一个班,其他班难道不会觉得不公平?”
“不是每个班都选择舞蹈,不少班级还会选唱歌、乐器等节目,”郗羽无奈道,“至于我们班为什么表演舞蹈,是因为有人说我们班漂亮女生多,不跳舞就太可惜了……音乐老师觉得说的对,周老师也支持这个提议,所以我们就赶鸭子上架了。”
李泽文莞尔。“有人说”多半是郗羽打了个折扣,真相很有可能是“班级男生的共识”。这说法毫不夸张,哪怕是全班其他女生都长相平平,只要有郗羽和程茵在,照样可以大大提高班级的平均颜值。如果其他三名小舞蹈队的女生能达到清秀的水准,这几位女生再穿上古装撑着伞跳舞,男生们绝对会像打了鸡血一样鼓掌欢呼,也不难理解她们为什么会得二等奖了。
“你们的小舞蹈队有合影吗?”
“没有,”郗羽说,“我当时光顾着紧张了,想不起照片这回事。”
李泽文“嗯”了一声,又翻过了下一页。
“教授,你要这本校志就是为了看这些吗?和潘越、程茵有关的信息?”郗羽问。
“有没有他们的信息不是我最关注的,我想全面了解整个学校的环境氛围。”
郗羽是个好学生,当然听懂了这段话。在大部分案件里,研究受害者的环境都很重要。就像求一个未知的方程,受害者的生活环境、结交的人群仿佛已知量,已知量越多求解越容易。只不过在她看来,校志记录的事情是太概述了,想从中看出这些事情对潘越的影响……郗羽觉得还是挺难的。
“可环境本身太复杂了,是混沌系统,也不好预测。”
“海洋大气环境固然复杂,但也会形成规律的环流。比如说,在一个贫富差距大失业率极高的社会,非正常死亡里为财而死的比例一定相当高,毕竟大多数恶性犯罪都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在一个校风恶劣校园欺凌遍地的环境里,造成学生心失衡的最大压力可能来自于群体的压力;在一个升学压力极大的名校里,引发学生心理压力最大原因一定是学习上的负担。”
宛如两年前在李泽文的课堂上,郗羽心悦诚服地表示同意——没错,李泽文永远都是这样富有洞察力,任何事情他似乎都可以一眼看透本质。
李泽文说:“郗羽,你认为南都二中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我想,是一所比较重视应试教育但也尽可能的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中学,”郗羽想了想,她出身于教师家庭,中学阶段转过学,就读于全省名校和县中两种全国最具典型意义的中学,在学校建设上的发言权也还是有的,“看重学生成绩,但没有那么疯狂,休息时间是留出的,比我后来在的县中好得多——县中完全以考试为唯一追求,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半睡觉;二中也比较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学校里有各种社团,不少社团都是娱乐性质的,当然在多样性上肯定不如美国的中学,但在国内横向比较,也相当不错;如果学生真的有才能,二中还会组织他们参加比赛。老师们的水平也不错,大部分老师是重点师范大学毕业,这一点也是我后来所在县中比不了的。”
李泽文道:“所以,你认为二中是一所对有特长的优等生非常友好的中学。”
“嗯嗯,教授,你的形容很准确。”
“所以问题来了,”李泽文又翻开一页校志扫过,“对初中生而言,一天中除了睡觉之外,二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学校里,在学校遇见和发生的事情,在学校认识的同学和老师对初中生的影响力一定很大,甚至会超过父母的影响力。对潘越来尤其如此,他在校园里获得了许多荣誉,学校对他来说,大约比学校在普通学生心中的分量更重。而这样一位学生,最后死在了他喜欢的学校里。”
“……”郗羽无言以对。
李泽文意味深长道:“潘越为什么在教学楼楼顶坠楼?在我看来,这是所有谜团中最关键的一个。”
郗羽当即回答:“记得。学校有宣传。”
“记得这么清楚?”
“除了学校的宣传外,周老师还在作文课上对我们仔细讲了这篇作文,这也是他第一次在作文课上讲我们同龄人的作文,所以我印象深刻。在这次获奖之前,我对潘越没有很深刻的印象,只大概知道他作文写得不错,常常在期刊报纸上发表文章。因为我爸妈的工作关系,我一直觉得发表文章没什么难度。但这次征文是现场写作,写作时间仅有两个小时,潘越写得比很多高年级学生还要好,这就是真的靠实力了。我觉得如果我在现场,很可能一个字都憋不出来。”
“周老师第一次在作文课上讲同龄人的作文?正常而言,很多老师都会把自己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拿来当范文。”
这位李教授会提出这个可能性真是一点都不奇怪。郗羽想,他也干过类似的事情——他时不时的,也会让Paper写得最好的那个学生讲解自己的写作思路。
“周老师一般不会这么做,他的确让我们跟潘越学习,但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的把他的作文当作范文讲解。他一般只给我们给我们讲解名家的作品。”
“他给你们讲什么名家、什么作品?”
“他说从名著营养丰富,从里面学东西会比较快,”郗羽想了想,“比如老舍、海明威、普希金、狄更斯、拜伦之类的。”
李泽文道:“比较典型的文学青年的阅读取向。”
郗羽说:“周老师是中文系毕业的,看这些名著很正常。”
李泽文转开话题:“那潘越的作文里写了什么?还记得吗?”
郗羽说:“记得。大概是说‘我’生活在三十年代,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梦想是读书。‘我’运气很好成功圆梦步入学校,但日本人的炮弹炸死炸伤了好多人,我的梦想也破灭了,于是我扛起了枪走上战场——文章最后揭示这个‘我’就是潘越的外公。”
李泽文读过不少潘越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但没有看过这篇获奖作文——可见再好的数据库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搜集信息的渠道永远不能只依靠电脑。
李泽文随口道:“结构精巧,也很投巧。”
“‘投巧’,什么意思?”
“我认为可能是真事,所以他比别人占了先机。”
“确实有这个可能……”和这次得奖相关的许多细节都已经被郗羽淡忘,但文章给他的感觉还在,“但他胜过许多高年级学生得奖,肯定不是因为题材投巧,原因确实是因为文字本身出色。我记得这篇作文的文字很有张力,让人身临其境。”
李泽文道:“我说的投巧是形式上的取巧,征文比赛必须要在形式上表现出色才能博得最初的关注,但最后拿到大奖,则必须要靠文字取胜。潘越对文字的掌控力非常强,以他这个年龄来说极为难得。”
李泽文说着,看了郗羽一眼。
在这么多年后,估计她早就不记得自己当年写了什么作文,却依然能记得潘越的大作,这就是好文章的感染力——哪怕这个人已经不在世上,他的文章依然可以感染世人。
“在他出事前的四月二十六日,学校进行了期中考试,潘越期中考试成绩如何?”李泽文浏览着校志,问她。
“……这我就不知道了……”郗羽想了想,“他的成绩还不错,中考成绩差不到哪里去。”
她和潘越毕竟不是一个班的,平时来往极少,而且十几年前初中生们还是比较讲究男女大防的,她对潘越的日常生活了解极少。
李泽文也没指望她能记住那多细节,“嗯”了一声,手指指向了书页中的某一行:“南都二中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元旦晚会,你在二中的那一年的元旦晚会上,你们班的舞蹈获得全校二等奖。”
“是啊……这点事我也记得。”
语气如此肯定,李泽文又抬眼看了郗羽一眼:“你有参加舞蹈比赛?”
郗羽“呃”了一声:“有的……”
这件事在李泽文意料之中。她所在的班级全班人数五十二人,女生不过半数,凭郗羽的身高和长相,不选她参加舞蹈队根本说不过去。
“二等奖应该是个不错的成绩?全校这么多班级,获得一等奖仅有三个班。”
“成绩确实很不错……大概是因为我们练习很刻苦吧。每天中午也要练,晚上放学了还要练,周末还要抽半天时间来练习。”
“给你们编舞的是谁?”
“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她要求比较严格。”
“你们跳的什么舞?”
“我也说不好,民族舞?就是穿着古装,撑着一把伞跳的那种。”
“这个小舞蹈队有几个人?程茵有没有加入舞蹈队?”
“我们一共有五名女生,程茵当然有参加。她舞跳得特别好,比我这种凑数的强很多。我差不多也是那时候才和她有点熟悉了,之前几乎和她没怎么说过话。”
“谁给你们编的舞?”
“我们的音乐老师。”
“她应该也是你们年级的音乐老师?如果她指点你们一个班,其他班难道不会觉得不公平?”
“不是每个班都选择舞蹈,不少班级还会选唱歌、乐器等节目,”郗羽无奈道,“至于我们班为什么表演舞蹈,是因为有人说我们班漂亮女生多,不跳舞就太可惜了……音乐老师觉得说的对,周老师也支持这个提议,所以我们就赶鸭子上架了。”
李泽文莞尔。“有人说”多半是郗羽打了个折扣,真相很有可能是“班级男生的共识”。这说法毫不夸张,哪怕是全班其他女生都长相平平,只要有郗羽和程茵在,照样可以大大提高班级的平均颜值。如果其他三名小舞蹈队的女生能达到清秀的水准,这几位女生再穿上古装撑着伞跳舞,男生们绝对会像打了鸡血一样鼓掌欢呼,也不难理解她们为什么会得二等奖了。
“你们的小舞蹈队有合影吗?”
“没有,”郗羽说,“我当时光顾着紧张了,想不起照片这回事。”
李泽文“嗯”了一声,又翻过了下一页。
“教授,你要这本校志就是为了看这些吗?和潘越、程茵有关的信息?”郗羽问。
“有没有他们的信息不是我最关注的,我想全面了解整个学校的环境氛围。”
郗羽是个好学生,当然听懂了这段话。在大部分案件里,研究受害者的环境都很重要。就像求一个未知的方程,受害者的生活环境、结交的人群仿佛已知量,已知量越多求解越容易。只不过在她看来,校志记录的事情是太概述了,想从中看出这些事情对潘越的影响……郗羽觉得还是挺难的。
“可环境本身太复杂了,是混沌系统,也不好预测。”
“海洋大气环境固然复杂,但也会形成规律的环流。比如说,在一个贫富差距大失业率极高的社会,非正常死亡里为财而死的比例一定相当高,毕竟大多数恶性犯罪都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在一个校风恶劣校园欺凌遍地的环境里,造成学生心失衡的最大压力可能来自于群体的压力;在一个升学压力极大的名校里,引发学生心理压力最大原因一定是学习上的负担。”
宛如两年前在李泽文的课堂上,郗羽心悦诚服地表示同意——没错,李泽文永远都是这样富有洞察力,任何事情他似乎都可以一眼看透本质。
李泽文说:“郗羽,你认为南都二中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我想,是一所比较重视应试教育但也尽可能的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中学,”郗羽想了想,她出身于教师家庭,中学阶段转过学,就读于全省名校和县中两种全国最具典型意义的中学,在学校建设上的发言权也还是有的,“看重学生成绩,但没有那么疯狂,休息时间是留出的,比我后来在的县中好得多——县中完全以考试为唯一追求,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半睡觉;二中也比较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学校里有各种社团,不少社团都是娱乐性质的,当然在多样性上肯定不如美国的中学,但在国内横向比较,也相当不错;如果学生真的有才能,二中还会组织他们参加比赛。老师们的水平也不错,大部分老师是重点师范大学毕业,这一点也是我后来所在县中比不了的。”
李泽文道:“所以,你认为二中是一所对有特长的优等生非常友好的中学。”
“嗯嗯,教授,你的形容很准确。”
“所以问题来了,”李泽文又翻开一页校志扫过,“对初中生而言,一天中除了睡觉之外,二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学校里,在学校遇见和发生的事情,在学校认识的同学和老师对初中生的影响力一定很大,甚至会超过父母的影响力。对潘越来尤其如此,他在校园里获得了许多荣誉,学校对他来说,大约比学校在普通学生心中的分量更重。而这样一位学生,最后死在了他喜欢的学校里。”
“……”郗羽无言以对。
李泽文意味深长道:“潘越为什么在教学楼楼顶坠楼?在我看来,这是所有谜团中最关键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