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安城周边,大量帐篷汇聚成海洋,凯旋归来的将士,卸去一身疲惫,吃着各色美食,喝着甘醇美酒,进行了持续数日的大吃大喝。
当然要大吃大喝以示庆祝,此次官军出击,把来犯的突厥大军打得落花流水,斩首数万,俘获无算。
突厥可汗的弟弟、侄子等不少突厥贵族兵败身亡,官军带回来的羊群漫山遍野,让人眼睛都看花了。
立功的将士,班师后必然有奖赏、升迁,或者加官进爵,而俘获的人口,更是不得了的战利品。
不仅楚军将士兴高采烈,助战的契丹等部落酋长和部众也喜形于色:楚国皇帝信守承诺,该有的奖赏都有,立功的人,还有额外的赏赐。
傍晚,今日与参战部落酋长们喝酒喝得酩酊大醉的李笠醒了,洗了把脸,和随行的儿子李时交谈起来。
他问儿子,对军队现状有何看法。
李时的切入点是“士气”,这几日,他借着劳军的机会,在各部营地和许多将士交谈过,了解了不少人的想法。
经过仔细调查,他得出一些看法:将士们“满载而归”,归心似箭,可能无心恋战,这个时候,很容易为敌所趁。
李笠知道儿子的判断没错,所以,该有的戒备都有,各部兵马轮流警戒,轮流放松,张弛有度。
另一个问题是:接下来,要不要一鼓作气,拿下朔州,攻破雁门关,直奔晋阳而去?
李时认为不可,因为将士们在高强度、长时间的追击战之后,已经十分疲惫,又尽情狂欢,心态大幅放松,一张一弛之际,其实有些松懈了。
许多人想着歇一歇,想着立下的功勋,能够尽快“兑现”。
若继续打,也不是不能打,但许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之前玩命立下的功劳,还没亲眼看到兑现,可能就要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阵亡,心里总是会有些在意的。
用一句话来说:锐气已失。
官军的锐气,悉数用在了突厥人那里,短时间内恐怕无法恢复刚出战时的气势,所以,最好不要勉强南下。
因为一旦南下,进攻晋阳,齐国必然向周国求援。
周国在河东也有地盘,支援晋阳所需时间不长。
届时,三国大决战爆发,围绕晋阳的争夺,就会演变为天下局势的决定性战役。
晋阳为高氏霸府所在,本就经营多年,齐军困守晋阳,如同困兽,士气很可能会异常高涨,而来援的周军,恐怕士气也不会低。
这种时候,官军既要对付守城的齐军,又要对付外围增援的周军,稍有不慎,就是大败的结果。
如今,时间在楚国这边,没必要急于一时,冒险进行“战略决战”。
李时还用典故,解释他的判断:
“曹刿论战,说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我军以一鼓之气,大败突厥,若南下,便是以二鼓之气,攻到晋阳城外。”
“届时,我军是以三鼓之气,对阵一鼓之气的齐军和周军,此消彼长,胜算就小了一些。”
李笠见儿子说得头头是道,很满意,不枉费他经常带着儿子出征,时刻教导。
现在确实不能急,急的话,就容易出事。
他听过一个历史故事:北宋初年,宋太宗(太宗是后来的谥号)赵光义挥师北伐,攻破晋阳,灭了北汉。
本来,攻灭北汉是此次出征的最终目标,为了攻破晋阳,宋军付出了极大地代价。
将士们打完这场艰苦的攻坚战后,都盼着班师、受赏。
但是,赵光义发觉北汉的靠山辽国似乎反应有些迟缓,于是决定出其不意,赶在辽国反应过来之前,翻越太行山,进攻幽州。
至于赏赐,等收复了幽州,再一起赏。
此举让许多宋军将士心中不满,但还是抖起精神,向幽州进军。
赵光义的临时“加戏”,确实打了辽国一个措手不及,幽州守军面对突然杀来的宋军,只能坚守待援。
但是,宋军围攻幽州城,迟迟不下,反应过来的辽国立刻调动大军南下,来得很快。
这个时候,宋军就面临一个选择:是优先攻城,还是优先打援?
赵光义表示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即攻城,又打援。
反正来都来了,那就攻下幽州城,顺便把辽军主力解决,一了百了。
敌军逼近幽州城,他调集预备队攻城,自己亲自带兵去拦截来袭辽军,战斗在高粱河一带爆发。
结果赵光义打了败仗,落荒而逃,一度“失联”,并导致攻城宋军腹背受敌而崩溃,引发全军溃败。
有赵光义这个“前车之鉴”,李笠谨记“全都要”的教训。
所以此次出征前,就下了决心,收拾突厥人后,拿下恒安即可,不可贪功冒进。
让将士们有充足的时间调整状态,以最佳的士气,进行事关国运的大决战。
虽然他的军队有秘密武器——火炮,但是野战时骑兵未必稳赢。
一旦在晋阳面对齐、周联军时,骑兵交战败北,从北边迂回、孤军深入的楚军,面对纠缠不休的敌军骑兵,如何能从容退回去?
反正时间在他这边,没必要急。
父子俩又说了一些事,李时问:“父亲,接下来,草原这边,怎么办?难道要扶持那些参战的部落,在草原上壮大么?”
李笠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有没有听过《阿那瓌》这首歌?”
“没有。”李时摇摇头,他知道阿那瓌是柔然可汗,而阿那瓌被突厥打得兵败身亡后,柔然汗国没几年就灭亡了。
李笠笑起来:“你没听过也正常,毕竟,这是五十年前的洛阳民歌。”
说完,他唱起来:“闻有匈奴主,杂骑起尘埃,列观长平坂,驱马渭桥来。”
唱完后,李笠讲解这首歌的由来。
五十年前,元魏正光元年,魏国的心腹大患柔然汗国出事了,可汗郁久闾丑奴被杀,而可汗的弟弟、儿子和宗室为了夺位,爆发战争。
丑奴的一个弟弟郁久闾阿那瓌,在内讧中败北,仓皇南下,投奔魏国。
魏廷对此很重视,隆重迎接这位“柔然王子”入京。
阿那瓌抵达洛阳时,官方的迎接场面极为盛大,引发全城轰动。
洛阳百姓纷纷涌上街头,围观入城的“柔然王子”。
当时就出现了一首诗歌《阿那瓌》,描写这番盛况。
次年,其族兄郁久闾婆罗门在内战中获胜,成为可汗,却被高车所败,走投无路,也来投靠魏国。
于是,柔然贵族们迎接阿那瓌回国做可汗。
魏国乐见这个受了自己恩情的“柔然王子”回国继位,于是,阿那瓌回国,成了柔然可汗。
不仅如此,魏国还大力资助阿那瓌,赠送各类兵器、衣物、马驼、牛、羊,还有大量粮食,以及粮食种子,协助阿那瓌坐稳可汗之位。
又击败试图叛逃、自立的婆罗门,为阿那瓌除去心腹之患。
正光四年,柔然国内发生饥荒,阿那瓌率众南下,到魏国边境“逃荒”、“就食”。
魏帝不顾大臣劝谏,允许阿那瓌率众驻扎在北境六镇的柔玄、怀荒二镇之间。
又派宗王元孚出使,安抚阿那瓌。
结果,元孚被阿那瓌软禁,随后,柔然大军呼啸南下,大肆抢劫,直达平城。
魏帝随后派大军讨伐,柔然人带着抢来的粮食、财物、牲畜、人口北归,一溜烟跑了三千里,导致魏军无功而返。
魏国边境遭此大难,愈发凋零,而本就生活困苦的六镇军民,受此劫难,难以为继。
柔然国内的饥荒是因为气候引起,六镇地区自然也受影响,穷苦军民家中粮食不够吃了。
而朝廷不体恤,镇将又不开仓放粮救济军民,甚至激化矛盾,导致叛乱爆发,进而引发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又引爆了魏国的国内矛盾,导致国运终结,走向末路。
从阿那瓌逃入魏国得礼遇,到阿那瓌得魏国协助回国当可汗,坐稳可汗之位,再到阿那瓌恩将仇报,这就是活脱脱一个“忘恩负义”的故事。
大家好,我们公众.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请大家抓住机会。公众号[书友大本营]
“你觉得,阿那瓌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么?”李笠问,李时有些迟疑,没有立刻点头。
“你迟疑,是因为想到了更多、更深的原因,对吧。”李笠又问,李时点点头。
李笠见儿子进步明显,很高兴:“你要记住,无论是皇帝还是可汗,坐上这个位置的人,其在国务上的个人意志,必将为座位的意志所取代。”
“草原上的单于,可汗,他们的意志是什么?是为汗国大小贵族,以及各大部落,争取生存资源,那么生存资源在哪里?”
“在敌对部落,而抢完了敌对部落,或者吸纳了敌对部落,接下来,生存资源在哪里?在南边。”
“一个人只要当上了单于、可汗,就必须化身头狼,带领群狼南下,捕食那些中原肥羊,这样才能笼络群狼之心。”
“谁敢说我们不要吃羊,要和羊做朋友,谁就是狼群的敌人,要么滚蛋要么死!”
李笠的声音陡然增大:“一只狼,到羊圈里生活,可以被牧羊人驯化为狗,与牧羊人以及羊和睦相处。”
“可当这条狗离开羊圈,回到草原上,回到狼群中,成了头狼,那么,他要是不想死,就一定得变回狼,带着狼群,咬死牧羊人,攻入羊圈!”
“这个过程当中,狗知不知道感恩,有无良心,没有任何意义,既然成了头狼就必须带着狼咬死牧羊人、攻破羊圈吃羊。”
“无论牧羊人派哪只温顺的狗去狼群里当头狼,结果都是一样的。”
李时明白父亲的意思了,今日,父亲招待的那些部落酋长,表现得极其谦卑、忠心。
但不管他们再怎么忠心,表现再怎么可靠,一旦朝廷如当年魏国扶持阿那瓌那样,从这些酋长之中选一个出来,扶持为草原可汗,对方羽翼一成,必然反噬。
这和个人的道德品质无关,只要这个人想坐稳可汗的位置,就必须反噬。
无法给各大部落、贵族们获取足够利益的可汗,要么滚蛋,要么死。
“前车之鉴,我们不能重蹈覆辙。”李笠做了收尾,“但是,现在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统一中原。”
“之后,才能全力对外出击,主次一定要分清楚。”
“两件事不能同时做,而统一天下,是排在第一位的。”
李时明白这个道理,但还是想不通:“父亲,那将来,草原这边,该怎么办?总不能走老路吧?”
“当然有办法。”李笠笑起来,却不打算说出答案,指了指脑袋:“动脑筋,自己想。”
当然要大吃大喝以示庆祝,此次官军出击,把来犯的突厥大军打得落花流水,斩首数万,俘获无算。
突厥可汗的弟弟、侄子等不少突厥贵族兵败身亡,官军带回来的羊群漫山遍野,让人眼睛都看花了。
立功的将士,班师后必然有奖赏、升迁,或者加官进爵,而俘获的人口,更是不得了的战利品。
不仅楚军将士兴高采烈,助战的契丹等部落酋长和部众也喜形于色:楚国皇帝信守承诺,该有的奖赏都有,立功的人,还有额外的赏赐。
傍晚,今日与参战部落酋长们喝酒喝得酩酊大醉的李笠醒了,洗了把脸,和随行的儿子李时交谈起来。
他问儿子,对军队现状有何看法。
李时的切入点是“士气”,这几日,他借着劳军的机会,在各部营地和许多将士交谈过,了解了不少人的想法。
经过仔细调查,他得出一些看法:将士们“满载而归”,归心似箭,可能无心恋战,这个时候,很容易为敌所趁。
李笠知道儿子的判断没错,所以,该有的戒备都有,各部兵马轮流警戒,轮流放松,张弛有度。
另一个问题是:接下来,要不要一鼓作气,拿下朔州,攻破雁门关,直奔晋阳而去?
李时认为不可,因为将士们在高强度、长时间的追击战之后,已经十分疲惫,又尽情狂欢,心态大幅放松,一张一弛之际,其实有些松懈了。
许多人想着歇一歇,想着立下的功勋,能够尽快“兑现”。
若继续打,也不是不能打,但许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之前玩命立下的功劳,还没亲眼看到兑现,可能就要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阵亡,心里总是会有些在意的。
用一句话来说:锐气已失。
官军的锐气,悉数用在了突厥人那里,短时间内恐怕无法恢复刚出战时的气势,所以,最好不要勉强南下。
因为一旦南下,进攻晋阳,齐国必然向周国求援。
周国在河东也有地盘,支援晋阳所需时间不长。
届时,三国大决战爆发,围绕晋阳的争夺,就会演变为天下局势的决定性战役。
晋阳为高氏霸府所在,本就经营多年,齐军困守晋阳,如同困兽,士气很可能会异常高涨,而来援的周军,恐怕士气也不会低。
这种时候,官军既要对付守城的齐军,又要对付外围增援的周军,稍有不慎,就是大败的结果。
如今,时间在楚国这边,没必要急于一时,冒险进行“战略决战”。
李时还用典故,解释他的判断:
“曹刿论战,说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我军以一鼓之气,大败突厥,若南下,便是以二鼓之气,攻到晋阳城外。”
“届时,我军是以三鼓之气,对阵一鼓之气的齐军和周军,此消彼长,胜算就小了一些。”
李笠见儿子说得头头是道,很满意,不枉费他经常带着儿子出征,时刻教导。
现在确实不能急,急的话,就容易出事。
他听过一个历史故事:北宋初年,宋太宗(太宗是后来的谥号)赵光义挥师北伐,攻破晋阳,灭了北汉。
本来,攻灭北汉是此次出征的最终目标,为了攻破晋阳,宋军付出了极大地代价。
将士们打完这场艰苦的攻坚战后,都盼着班师、受赏。
但是,赵光义发觉北汉的靠山辽国似乎反应有些迟缓,于是决定出其不意,赶在辽国反应过来之前,翻越太行山,进攻幽州。
至于赏赐,等收复了幽州,再一起赏。
此举让许多宋军将士心中不满,但还是抖起精神,向幽州进军。
赵光义的临时“加戏”,确实打了辽国一个措手不及,幽州守军面对突然杀来的宋军,只能坚守待援。
但是,宋军围攻幽州城,迟迟不下,反应过来的辽国立刻调动大军南下,来得很快。
这个时候,宋军就面临一个选择:是优先攻城,还是优先打援?
赵光义表示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即攻城,又打援。
反正来都来了,那就攻下幽州城,顺便把辽军主力解决,一了百了。
敌军逼近幽州城,他调集预备队攻城,自己亲自带兵去拦截来袭辽军,战斗在高粱河一带爆发。
结果赵光义打了败仗,落荒而逃,一度“失联”,并导致攻城宋军腹背受敌而崩溃,引发全军溃败。
有赵光义这个“前车之鉴”,李笠谨记“全都要”的教训。
所以此次出征前,就下了决心,收拾突厥人后,拿下恒安即可,不可贪功冒进。
让将士们有充足的时间调整状态,以最佳的士气,进行事关国运的大决战。
虽然他的军队有秘密武器——火炮,但是野战时骑兵未必稳赢。
一旦在晋阳面对齐、周联军时,骑兵交战败北,从北边迂回、孤军深入的楚军,面对纠缠不休的敌军骑兵,如何能从容退回去?
反正时间在他这边,没必要急。
父子俩又说了一些事,李时问:“父亲,接下来,草原这边,怎么办?难道要扶持那些参战的部落,在草原上壮大么?”
李笠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有没有听过《阿那瓌》这首歌?”
“没有。”李时摇摇头,他知道阿那瓌是柔然可汗,而阿那瓌被突厥打得兵败身亡后,柔然汗国没几年就灭亡了。
李笠笑起来:“你没听过也正常,毕竟,这是五十年前的洛阳民歌。”
说完,他唱起来:“闻有匈奴主,杂骑起尘埃,列观长平坂,驱马渭桥来。”
唱完后,李笠讲解这首歌的由来。
五十年前,元魏正光元年,魏国的心腹大患柔然汗国出事了,可汗郁久闾丑奴被杀,而可汗的弟弟、儿子和宗室为了夺位,爆发战争。
丑奴的一个弟弟郁久闾阿那瓌,在内讧中败北,仓皇南下,投奔魏国。
魏廷对此很重视,隆重迎接这位“柔然王子”入京。
阿那瓌抵达洛阳时,官方的迎接场面极为盛大,引发全城轰动。
洛阳百姓纷纷涌上街头,围观入城的“柔然王子”。
当时就出现了一首诗歌《阿那瓌》,描写这番盛况。
次年,其族兄郁久闾婆罗门在内战中获胜,成为可汗,却被高车所败,走投无路,也来投靠魏国。
于是,柔然贵族们迎接阿那瓌回国做可汗。
魏国乐见这个受了自己恩情的“柔然王子”回国继位,于是,阿那瓌回国,成了柔然可汗。
不仅如此,魏国还大力资助阿那瓌,赠送各类兵器、衣物、马驼、牛、羊,还有大量粮食,以及粮食种子,协助阿那瓌坐稳可汗之位。
又击败试图叛逃、自立的婆罗门,为阿那瓌除去心腹之患。
正光四年,柔然国内发生饥荒,阿那瓌率众南下,到魏国边境“逃荒”、“就食”。
魏帝不顾大臣劝谏,允许阿那瓌率众驻扎在北境六镇的柔玄、怀荒二镇之间。
又派宗王元孚出使,安抚阿那瓌。
结果,元孚被阿那瓌软禁,随后,柔然大军呼啸南下,大肆抢劫,直达平城。
魏帝随后派大军讨伐,柔然人带着抢来的粮食、财物、牲畜、人口北归,一溜烟跑了三千里,导致魏军无功而返。
魏国边境遭此大难,愈发凋零,而本就生活困苦的六镇军民,受此劫难,难以为继。
柔然国内的饥荒是因为气候引起,六镇地区自然也受影响,穷苦军民家中粮食不够吃了。
而朝廷不体恤,镇将又不开仓放粮救济军民,甚至激化矛盾,导致叛乱爆发,进而引发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又引爆了魏国的国内矛盾,导致国运终结,走向末路。
从阿那瓌逃入魏国得礼遇,到阿那瓌得魏国协助回国当可汗,坐稳可汗之位,再到阿那瓌恩将仇报,这就是活脱脱一个“忘恩负义”的故事。
大家好,我们公众.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请大家抓住机会。公众号[书友大本营]
“你觉得,阿那瓌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么?”李笠问,李时有些迟疑,没有立刻点头。
“你迟疑,是因为想到了更多、更深的原因,对吧。”李笠又问,李时点点头。
李笠见儿子进步明显,很高兴:“你要记住,无论是皇帝还是可汗,坐上这个位置的人,其在国务上的个人意志,必将为座位的意志所取代。”
“草原上的单于,可汗,他们的意志是什么?是为汗国大小贵族,以及各大部落,争取生存资源,那么生存资源在哪里?”
“在敌对部落,而抢完了敌对部落,或者吸纳了敌对部落,接下来,生存资源在哪里?在南边。”
“一个人只要当上了单于、可汗,就必须化身头狼,带领群狼南下,捕食那些中原肥羊,这样才能笼络群狼之心。”
“谁敢说我们不要吃羊,要和羊做朋友,谁就是狼群的敌人,要么滚蛋要么死!”
李笠的声音陡然增大:“一只狼,到羊圈里生活,可以被牧羊人驯化为狗,与牧羊人以及羊和睦相处。”
“可当这条狗离开羊圈,回到草原上,回到狼群中,成了头狼,那么,他要是不想死,就一定得变回狼,带着狼群,咬死牧羊人,攻入羊圈!”
“这个过程当中,狗知不知道感恩,有无良心,没有任何意义,既然成了头狼就必须带着狼咬死牧羊人、攻破羊圈吃羊。”
“无论牧羊人派哪只温顺的狗去狼群里当头狼,结果都是一样的。”
李时明白父亲的意思了,今日,父亲招待的那些部落酋长,表现得极其谦卑、忠心。
但不管他们再怎么忠心,表现再怎么可靠,一旦朝廷如当年魏国扶持阿那瓌那样,从这些酋长之中选一个出来,扶持为草原可汗,对方羽翼一成,必然反噬。
这和个人的道德品质无关,只要这个人想坐稳可汗的位置,就必须反噬。
无法给各大部落、贵族们获取足够利益的可汗,要么滚蛋,要么死。
“前车之鉴,我们不能重蹈覆辙。”李笠做了收尾,“但是,现在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统一中原。”
“之后,才能全力对外出击,主次一定要分清楚。”
“两件事不能同时做,而统一天下,是排在第一位的。”
李时明白这个道理,但还是想不通:“父亲,那将来,草原这边,该怎么办?总不能走老路吧?”
“当然有办法。”李笠笑起来,却不打算说出答案,指了指脑袋:“动脑筋,自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