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辰时,寒山北城,北门外,车站,张铤及一众吏员正在车站官署前聚集。
连接利民矿区(煤矿)和寒山北城的铁路,耗时一个多月,前不久已经通车,张铤带着幕府佐官到此,是要亲眼看看轨道马车的运输速度。
他掏出怀表,却见时间“走到”七点四十分左右。
精密的计时工具怀表,是钟表的一种,因为体积小,可以放在怀里,故而得名。
按照钟表的计时‘单位’,一天十二个时辰,分为二十四“小时”,即一个时辰等于两个小时。
一小时,为六十“分钟”,一分钟为六十“秒”。
张铤很快习惯了这种计时工具,以及计时单位,怀表,成了他随身必带工具。
收起怀表,看着站前一条铁路,这铁路向北延伸,消失在地平线的那一头。
这条铁路全长近四十里,为“复线”,所以单线里程为八十里,耗铁量巨大,造价不低。
因为该工程‘备料充分’,事前经过仔细勘察,且轨道的铺设已经有了丰富经验,所以前期工作都已做足。
动工后,是各路段同时施工,平均每天铺设铁轨一里,故而建设速度较快,只是具体运输效果如何,需要实际运行后才知道。
现在,张铤就想看看,从利民矿区车站出发的马拉货车,能否在一个时辰内,按时抵达“寒山北站”。
按照计划,每天早上六点,第一个车队就会从利民车站、寒山北站对向出发,耗时一个时辰,抵达终点站。
也就是说,马拉货车的移动速度,是每小时走二十里,即时速二十里,大概是人步行速度的一倍。
比走在土路上的正常马车略快,但行走在铁路上的马车,因为‘路面平整’,所以可以保持匀速。
且因为用的是四轮车,且轨道上的‘摩擦力’很小,所以一匹马拉车时的载重可以明显增加。
这一点,已经在矿区、港区的轨道运输上得以印证。
而四十里距离,对于拉车的马来说,负担并不重。
时间到了七点五十分,铁路上出现了黑影,渐渐变大,却是一队车队缓缓过来。
看来,准时抵达没问题了。
张铤和吏员们饶有趣味的看着马拉货车车队‘进站’。
只见样式特殊的四轮车,行驶在轨道上,四个轮子大小一致,直径约四尺,车厢为铁架、木板制成,矩形、有盖,仿佛一个大箱子。
四轮车共有八辆,尺寸相同,头尾相连,宛若蜈蚣。
拉车的马共有六匹,两匹一排,前后成三排,驾驭马匹的两个马夫,坐在第一辆车的前沿,上面搭着个凉棚。
虽然四轮车多,载重看上去少不了,但六匹马拉着车走起来,动作轻盈,尚有余力。
车队的行进速度不慢,渐渐接近车站,位于车队最后一辆车上的两个人,听得前方马夫敲锣,便搬动车厢边上的长竿。
长竿是‘刹车系统’的机括,扳动之后,会让车轮转动不畅,移动速度变慢。
其中一人沿着车厢向前走,每到一个车厢,便搬动边上长竿,使得车队速度明显放慢,与此同时,马夫也让六匹马放慢速度
车队穿过一个门框形状的铁架,停下,使得这铁架正好位于车队中部。
张铤和吏员们上前,现场观看装卸工装卸货物。
铁架十分粗硕,名为“门形吊车”,‘门脚’各自立在一个轨道上,且装着轮子,所以能够前后移动。
其‘门梁’下有可移动的滑车,滑车带着六个吊钩,可以把一个车厢的四角和中部钩住。
四轮车的车架和车厢是可分离的,通过插销固定,只要撤去插销,那么凭借人力用门形吊车“起吊”,可以将车厢吊起数尺,然后平移到旁边平行轨道上停着的车架上。
待得车厢放到空车架上,四名身着裲裆“号衣”的青壮,直接推着车向前走。
后方,第二列来自利民车站的马拉货车抵达,前后相隔十分钟,进入旁边一个轨道,进行‘卸车’。
第一列车的八个车厢,逐一被吊走,六匹马拉着八个空空的车架向前走,经过“人”字形变向轨道,进入另一条轨道。
头变尾、尾变头,拉车的马被解开,原先车队的尾部、现在的头部,和新的一组共六匹马‘接上’。
另一组装卸工个门形吊车,往这八个空车架上吊装车厢,逐一吊装完毕后,把车架和车厢固定好。
休息好了的四名‘车夫’,驾驭六马,拉着车队,往北而去。
这一卸,一装,看上去简单,但实际上不简单,涉及多个流程。
不同的队伍,以分工合作制,确保货物装卸、收发、货物登记、车队换轨道变向、换马同时进行,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车站的“吞吐量”。
不远处,张铤看了看手中怀表,对此次有轨马车的货物装卸十分满意。
当然,更满意的是“集装箱”的使用,确实极大提升了货物转运效率。
一个“集装箱”,由铁框、木板制作而成,尺寸统一,自重加货物,重量控制在三千斤左右,是李笠想出来的货运容器。
集装箱运输,对于提升物质转运效率确实有帮助,但若只是如此,还不够。
不远处,是喧嚣的泗水码头,刚到车站没多久的八个车厢(集装箱),被人推到卸货轨道停好。
装卸工打开侧板,其中煤炭倾泻而出,落在旁边滑道。
有人跳进堆积了煤炭的滑道里,抽检煤炭质量,并把抽检煤样装好。
抽检完毕,确定人员撤离滑道后,工作人员随后打开隔板,让煤炭滚入滑道另一头的漏斗状装置。
漏斗下方,是一艘靠泊在码头的船。
煤炭不同从漏斗里落下,落在船舱里。
等这一车煤炭都倾倒完毕,在漏斗附近的工作人员吹响哨子,并探出身子,向下方船只舞动手中小旗。
船边装卸工得了工头命令,拿着铲子跳下船舱,将堆积如小丘的煤炭平整。
平整完毕,他们离开船舱,漏斗装置上的人确定船舱无人,很快又放新一批煤炭‘落下’。
反复几次,船舱满载,船工便把篷布覆盖船舱,把船撑到另一个泊位,新一艘空船取而代之,敞开船舱,在漏斗下待货。
旁边,张铤看了看怀表,对装船速度很满意。
一系列措施下来,利民矿区的“煤炭直运泗水码头”项目,实施效果不错。
如今是仲夏,天气炎热,张铤和随员只是站着看,都热得一身汗,如今计时结束,转到一旁凉棚纳凉,喝茶解渴。
张铤问大伙有何感想,一名吏员操着钟离口音,说起来:
“利民车站发车,六马八车的标准车队,近四十里路程,一个时辰抵达寒山北站,卸货过程,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
另一个吏员,操着淮阴口音,说:
“一个集装箱,装煤二千四百斤,即二十斛(石),八个集装箱,装煤一百六十斛,一艘二百斛漕船,稳稳装下。”
“装船将近一个小时,也就是说,这些在利民车站装好车的煤炭,两个时辰后,就已经在泗水码头上的一艘货船里了。”
又有一人,操着广陵口音,说:“利民车站,从早上六点起,每隔十分钟发车一列,每小时六列,截止下午六点,七十二..不,七十八列。”
“那就是每日往南发煤炭...一千五百六十石,返程,北运粮食一千五百六十石。”
再一人笑道:“一千五百六十石,两艘千石货船就能装完,算成本,还是水运最便宜。”
他说话是建康口音,先前那位钟离人却说:“不,时间快,这就是差异,轨道运输,当天发货,当天到港,走水运,如今港区繁忙,不得排队等,等个一两日?”
“就说煤炭,用船运到寒山西港区,卸货时得靠人力用铁铲铲出来,装车,运到东边泗水码头,装船。”
“有时一忙起来,这转运都得耽搁不少时间,以至于煤炭在货场堆积如山,就等着转运。”
“如今有了专线轨道运煤,煤车从矿区出发,直达寒山北城东南泗水码头,省事不少。”
“这时间也是成本,可得算进去。”
张铤见大伙算得很清楚,点点头。
李笠的幕府僚佐来自各地,不问出身,必须有才干,基本上都是小吏出身。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幕府佐官们开始挑大梁。
方才众人所说,道理没错,而且,新通车的利民至寒山(北)的运煤铁路,货运能力不仅仅是“每日南运煤炭一千五百六十石,北运同样数量粮食。”
来自广陵的吏员说:“试运行结束,完善发车策略,两条铁路都用起来,以中途车站变道避让,如此,往南发车的车次可以增加五成。”
“夜间同样发车,货运量又翻倍。”来自淮北的吏员补充。
“如此一来,一昼夜南运煤炭的发货量,最大运输能力接近五千石,利民矿区的待运煤炭不再会积压,煤矿的东主们,怕是睡觉都会笑醒。”
来自建康的吏员,心算了一下:“如此一来,发车量可以确保运煤专线可以赚出维护费用,可要收回建设成本,那就不容易了。”
张铤听到这里,说:“铁路本身的盈利,够维护费用就已经难能可贵。”
众人侧耳倾听,张铤继续说下去:“君侯说得对,要想富,先修路,铁路,就是路之一。”
“运煤铁路,全长近四十里,建成通车,不是仅仅是为了运煤,也是为了造福沿路百姓。”
大伙依旧不明白:“可是,沿途都是屯田聚落,靠他们,要如何把建设铁路的钱赚回来?”
“毕竟这钱都是借的,到期后,不仅得还本金,还得还利息。”
连接利民矿区(煤矿)和寒山北城的铁路,耗时一个多月,前不久已经通车,张铤带着幕府佐官到此,是要亲眼看看轨道马车的运输速度。
他掏出怀表,却见时间“走到”七点四十分左右。
精密的计时工具怀表,是钟表的一种,因为体积小,可以放在怀里,故而得名。
按照钟表的计时‘单位’,一天十二个时辰,分为二十四“小时”,即一个时辰等于两个小时。
一小时,为六十“分钟”,一分钟为六十“秒”。
张铤很快习惯了这种计时工具,以及计时单位,怀表,成了他随身必带工具。
收起怀表,看着站前一条铁路,这铁路向北延伸,消失在地平线的那一头。
这条铁路全长近四十里,为“复线”,所以单线里程为八十里,耗铁量巨大,造价不低。
因为该工程‘备料充分’,事前经过仔细勘察,且轨道的铺设已经有了丰富经验,所以前期工作都已做足。
动工后,是各路段同时施工,平均每天铺设铁轨一里,故而建设速度较快,只是具体运输效果如何,需要实际运行后才知道。
现在,张铤就想看看,从利民矿区车站出发的马拉货车,能否在一个时辰内,按时抵达“寒山北站”。
按照计划,每天早上六点,第一个车队就会从利民车站、寒山北站对向出发,耗时一个时辰,抵达终点站。
也就是说,马拉货车的移动速度,是每小时走二十里,即时速二十里,大概是人步行速度的一倍。
比走在土路上的正常马车略快,但行走在铁路上的马车,因为‘路面平整’,所以可以保持匀速。
且因为用的是四轮车,且轨道上的‘摩擦力’很小,所以一匹马拉车时的载重可以明显增加。
这一点,已经在矿区、港区的轨道运输上得以印证。
而四十里距离,对于拉车的马来说,负担并不重。
时间到了七点五十分,铁路上出现了黑影,渐渐变大,却是一队车队缓缓过来。
看来,准时抵达没问题了。
张铤和吏员们饶有趣味的看着马拉货车车队‘进站’。
只见样式特殊的四轮车,行驶在轨道上,四个轮子大小一致,直径约四尺,车厢为铁架、木板制成,矩形、有盖,仿佛一个大箱子。
四轮车共有八辆,尺寸相同,头尾相连,宛若蜈蚣。
拉车的马共有六匹,两匹一排,前后成三排,驾驭马匹的两个马夫,坐在第一辆车的前沿,上面搭着个凉棚。
虽然四轮车多,载重看上去少不了,但六匹马拉着车走起来,动作轻盈,尚有余力。
车队的行进速度不慢,渐渐接近车站,位于车队最后一辆车上的两个人,听得前方马夫敲锣,便搬动车厢边上的长竿。
长竿是‘刹车系统’的机括,扳动之后,会让车轮转动不畅,移动速度变慢。
其中一人沿着车厢向前走,每到一个车厢,便搬动边上长竿,使得车队速度明显放慢,与此同时,马夫也让六匹马放慢速度
车队穿过一个门框形状的铁架,停下,使得这铁架正好位于车队中部。
张铤和吏员们上前,现场观看装卸工装卸货物。
铁架十分粗硕,名为“门形吊车”,‘门脚’各自立在一个轨道上,且装着轮子,所以能够前后移动。
其‘门梁’下有可移动的滑车,滑车带着六个吊钩,可以把一个车厢的四角和中部钩住。
四轮车的车架和车厢是可分离的,通过插销固定,只要撤去插销,那么凭借人力用门形吊车“起吊”,可以将车厢吊起数尺,然后平移到旁边平行轨道上停着的车架上。
待得车厢放到空车架上,四名身着裲裆“号衣”的青壮,直接推着车向前走。
后方,第二列来自利民车站的马拉货车抵达,前后相隔十分钟,进入旁边一个轨道,进行‘卸车’。
第一列车的八个车厢,逐一被吊走,六匹马拉着八个空空的车架向前走,经过“人”字形变向轨道,进入另一条轨道。
头变尾、尾变头,拉车的马被解开,原先车队的尾部、现在的头部,和新的一组共六匹马‘接上’。
另一组装卸工个门形吊车,往这八个空车架上吊装车厢,逐一吊装完毕后,把车架和车厢固定好。
休息好了的四名‘车夫’,驾驭六马,拉着车队,往北而去。
这一卸,一装,看上去简单,但实际上不简单,涉及多个流程。
不同的队伍,以分工合作制,确保货物装卸、收发、货物登记、车队换轨道变向、换马同时进行,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车站的“吞吐量”。
不远处,张铤看了看手中怀表,对此次有轨马车的货物装卸十分满意。
当然,更满意的是“集装箱”的使用,确实极大提升了货物转运效率。
一个“集装箱”,由铁框、木板制作而成,尺寸统一,自重加货物,重量控制在三千斤左右,是李笠想出来的货运容器。
集装箱运输,对于提升物质转运效率确实有帮助,但若只是如此,还不够。
不远处,是喧嚣的泗水码头,刚到车站没多久的八个车厢(集装箱),被人推到卸货轨道停好。
装卸工打开侧板,其中煤炭倾泻而出,落在旁边滑道。
有人跳进堆积了煤炭的滑道里,抽检煤炭质量,并把抽检煤样装好。
抽检完毕,确定人员撤离滑道后,工作人员随后打开隔板,让煤炭滚入滑道另一头的漏斗状装置。
漏斗下方,是一艘靠泊在码头的船。
煤炭不同从漏斗里落下,落在船舱里。
等这一车煤炭都倾倒完毕,在漏斗附近的工作人员吹响哨子,并探出身子,向下方船只舞动手中小旗。
船边装卸工得了工头命令,拿着铲子跳下船舱,将堆积如小丘的煤炭平整。
平整完毕,他们离开船舱,漏斗装置上的人确定船舱无人,很快又放新一批煤炭‘落下’。
反复几次,船舱满载,船工便把篷布覆盖船舱,把船撑到另一个泊位,新一艘空船取而代之,敞开船舱,在漏斗下待货。
旁边,张铤看了看怀表,对装船速度很满意。
一系列措施下来,利民矿区的“煤炭直运泗水码头”项目,实施效果不错。
如今是仲夏,天气炎热,张铤和随员只是站着看,都热得一身汗,如今计时结束,转到一旁凉棚纳凉,喝茶解渴。
张铤问大伙有何感想,一名吏员操着钟离口音,说起来:
“利民车站发车,六马八车的标准车队,近四十里路程,一个时辰抵达寒山北站,卸货过程,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
另一个吏员,操着淮阴口音,说:
“一个集装箱,装煤二千四百斤,即二十斛(石),八个集装箱,装煤一百六十斛,一艘二百斛漕船,稳稳装下。”
“装船将近一个小时,也就是说,这些在利民车站装好车的煤炭,两个时辰后,就已经在泗水码头上的一艘货船里了。”
又有一人,操着广陵口音,说:“利民车站,从早上六点起,每隔十分钟发车一列,每小时六列,截止下午六点,七十二..不,七十八列。”
“那就是每日往南发煤炭...一千五百六十石,返程,北运粮食一千五百六十石。”
再一人笑道:“一千五百六十石,两艘千石货船就能装完,算成本,还是水运最便宜。”
他说话是建康口音,先前那位钟离人却说:“不,时间快,这就是差异,轨道运输,当天发货,当天到港,走水运,如今港区繁忙,不得排队等,等个一两日?”
“就说煤炭,用船运到寒山西港区,卸货时得靠人力用铁铲铲出来,装车,运到东边泗水码头,装船。”
“有时一忙起来,这转运都得耽搁不少时间,以至于煤炭在货场堆积如山,就等着转运。”
“如今有了专线轨道运煤,煤车从矿区出发,直达寒山北城东南泗水码头,省事不少。”
“这时间也是成本,可得算进去。”
张铤见大伙算得很清楚,点点头。
李笠的幕府僚佐来自各地,不问出身,必须有才干,基本上都是小吏出身。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幕府佐官们开始挑大梁。
方才众人所说,道理没错,而且,新通车的利民至寒山(北)的运煤铁路,货运能力不仅仅是“每日南运煤炭一千五百六十石,北运同样数量粮食。”
来自广陵的吏员说:“试运行结束,完善发车策略,两条铁路都用起来,以中途车站变道避让,如此,往南发车的车次可以增加五成。”
“夜间同样发车,货运量又翻倍。”来自淮北的吏员补充。
“如此一来,一昼夜南运煤炭的发货量,最大运输能力接近五千石,利民矿区的待运煤炭不再会积压,煤矿的东主们,怕是睡觉都会笑醒。”
来自建康的吏员,心算了一下:“如此一来,发车量可以确保运煤专线可以赚出维护费用,可要收回建设成本,那就不容易了。”
张铤听到这里,说:“铁路本身的盈利,够维护费用就已经难能可贵。”
众人侧耳倾听,张铤继续说下去:“君侯说得对,要想富,先修路,铁路,就是路之一。”
“运煤铁路,全长近四十里,建成通车,不是仅仅是为了运煤,也是为了造福沿路百姓。”
大伙依旧不明白:“可是,沿途都是屯田聚落,靠他们,要如何把建设铁路的钱赚回来?”
“毕竟这钱都是借的,到期后,不仅得还本金,还得还利息。”